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教育心理學/馬芳,王聿潑主編.—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8高等學校“十三五”教師教育係列規劃教材ISBN9787305207549Ⅰ.①教…Ⅱ.①馬…②王…Ⅲ.①教育心理學Ⅳ.①G44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80687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教育心理學主編馬芳王聿潑責任編輯錢夢菊編輯熱線02583592146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大眾新科技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10921/16印張16.5字數390千版次2018年8月第2版2018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07549定價39.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前言教育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和研究學校情境中各種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把經驗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總結成有關心理科學的理論,使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並對教育實踐進行指導。在教育實踐中,教育心理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教師準確了解教育中的種種問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能幫助教師結合實際開展教育研究。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這一課程。師範類大學生需要學習教育心理學知識培養職業素養,他們就業時要參加教師編製考試,考試的內容與教育心理學密切相關;非師範類大學生如果要從事教師工作,需要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必考課程之一即“教育心理學”;在職教師參加繼續教育時,為了提高教師職業素養,通常要開設“教育心理學”課程;同時,教育教學實踐研討更是離不開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指導。
在“教育心理學”課程學習中,尋找一本相對通俗易懂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並非易事。眾多經典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心理學專業性很強,沒有心理學學習基礎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魅力;一線中小學教師也有這樣的體會,《教育心理學》教材通常理論性很強,學習中不易理解和掌握,並且很難將其與自己的實踐工作聯係起來。
有鑒於此,我們試圖編寫一本易學的、能接教學“地氣”的《教育心理學》。
本書力圖體現以下特點:1.基礎性。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注重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方法,為讀者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2.前沿性。注意反映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新成果和新動向,強調站在心理001教育心理學犑犐犃犗犢犝犡犐犖犔犐犡犝犈教育的角度,努力提高讀者的教育教學水平。
3.易學性。在體例上注意加強可讀性,並易於學習者記憶掌握。每章正文前設置了“本章要點”,以利於學習者初步了解知識的整體結構;正文注重知識的邏輯性以及理論聯係實踐;正文後設“本章總結”,幫助學習者對全章的知識及結構進行總結和概括,使學習者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每章後設“思考與練習”,學習者可以通過練習來調整自己的學習。
本書適用於師範類本專科學生的師範教育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並且適用於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和教師編製考試的學習者。
本書由以下人員編寫:湯舜(第一章、第二章)、賈武力(第三章)、王素梅(第四章、第六章)、李繼利(第五章)、王聿潑(第七章)、昌曉莉(第八章)、田荷梅(第九章、第十章)、常逢錦(第十一章)、王聿潑(第十二章)、汪千強(第十三章)、馬芳(第十四章、第十五章)。本書由馬芳統稿並總纂。
本書參考了國內外學者的資料以及教育一線老師的一些實踐案例;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得到了淮陰師範學院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們在編輯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各位參與編寫的老師克服種種困難完成編寫,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期望各位專家、同行不吝指正,也期望廣大讀者提出意見和建議。
編者002目錄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001第一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001第二節教育心理學的作用……………………………………………005第三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006第四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011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014第一節心理發展概述…………………………………………………014第二節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017第三節學生的人格發展與教育………………………………………023第四節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027第三章學習理論……………………………………………………………035第一節學習概述………………………………………………………035第二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039第三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051001教育心理學犑犐犃犗犢犝犡犐犖犔犐犡犝犈第四章學習動機……………………………………………………………065第一節學習動機概述…………………………………………………065第二節學習動機理論…………………………………………………070第三節學習動機的培養………………………………………………078第五章學習的遷移…………………………………………………………084第一節學習遷移概述…………………………………………………084第二節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087第三節學習遷移與教學………………………………………………092第六章知識的學習…………………………………………………………097第一節知識與知識學習………………………………………………097第二節知識的獲得……………………………………………………105第三節知識的保持……………………………………………………110第七章技能的學習…………………………………………………………116第一節技能概述………………………………………………………116第二節操作技能的形成………………………………………………119第三節心智技能的形成………………………………………………124第八章學習策略……………………………………………………………131第一節學習策略概述…………………………………………………131第二節幾種典型的認知策略…………………………………………133第三節元認知策略與資源管理策略…………………………………138002目錄第四節學習策略的學習和訓練………………………………………142第九章問題解決與創造性…………………………………………………147第一節問題解決概述…………………………………………………147第二節創造性及其培養………………………………………………156第十章態度與品德的形成…………………………………………………163第一節態度與品德的關係……………………………………………163第二節品德形成的階段理論和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167第三節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與條件…………………………172第四節態度與品德培養的策略………………………………………175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81第一節心理健康概述…………………………………………………181第二節心理評估………………………………………………………186第三節心理輔導………………………………………………………190第十二章教學設計…………………………………………………………200第一節設置教學目標…………………………………………………200第二節組織教學過程…………………………………………………205第三節選擇教學策略…………………………………………………208第十三章課堂管理…………………………………………………………216第一節課堂管理概述…………………………………………………216第二節課堂群體的管理………………………………………………218003教育心理學犑犐犃犗犢犝犡犐犖犔犐犡犝犈第三節課堂紀律的管理………………………………………………225第十四章教學測量與評價…………………………………………………232第一節教學評價概述…………………………………………………232第二節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和技術………………………………234第十五章教師心理…………………………………………………………245第一節教師的心理特征與職業成就的關係…………………………245第二節專家型教師與新教師的比較研究……………………………248第三節教師的成長與發展……………………………………………251參考文獻………………………………………………………………………256F5350A*AB5A,M0B#5-3,M*004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古代教學與心理學思想的早期結合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教育心理的發展階段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係觀察法教育心理學的作用調查法理論作用實驗法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教育經驗總結法第一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性質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如何學、如何教以及學與教之間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是一般心理學原理在教育情境中的應用,而是圍繞教育情境中的特有問題開展研究。具體來說,教育心理學旨在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如學習的實質、過程、條件與學習動機等,以及根據這些研究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學習資源的利用、學習活動的安排、師生互動過程的設計與學習過程的管理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理解教育心理學的性質關於教育心理學的性質,心理學界看法不一,分歧較大。這種分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①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學科還是理論學科;②教育心理學是社會學科、自然學科還是交001書教育心理學犑犐犃犗犢犝犡犐犖犔犐犡犝犈叉學科。
(一)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偏重於應用的理論學科美國的索裏、推爾福特、林格倫,日本的大橋正夫,英國的斯通等主張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學科,我國的潘菽、鄒謙等人也持這種觀點。蘇聯的維果斯基、彼得洛夫斯基,美國的奧蘇伯爾,日本的正木正等則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理論學科,我國的邵瑞珍、皮連生等人也持這種觀點。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是隨著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產生的,是學校教育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為有效地實施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高其質量而加以運用的心理學體係。國內外的學校教育實踐表明,許多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為行家裏手,取得了豐碩成果,除了有淵博的專業知識,還精通教育心理學原理,並能自覺地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進行教育教學實驗,精心設計課程結構和課堂教學,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由於教育心理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充分顯示了自身的應用價值,使得心理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實不然,它雖然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但它還應該是一門具有獨立內容體係的理論學科,擁有自己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它雖然與其他的心理學科有著密切的聯係,並受其影響,但它絕不是由各種心理學知識拚湊而成的大雜燴。這是因為教育心理學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即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對象決定性質,性質體現對象。因此,我們在重視教育心理學應用價值的同時,還要重視它的理論建設,必須做到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使它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偏重於應用的理論學科。
(二)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偏重於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對於教育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交叉科學的問題,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是一門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雙重性質的、並偏重於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教育心理學是以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的。要正確理解教育心理學的性質,必須先弄清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性質。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一方麵人的心理是以人腦的生理過程作為它的物質基礎在起作用;另一方麵,人的心理又受到客觀的環境因素和個體實踐活動的製約,即受到學校教育情境因素和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製約,因而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兼有社會性質和自然性質。而以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心理學,必然也就兼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性質。
教育心理學之所以偏重於社會科學,是因為它的研究雖然也涉及心理現象的自然性質,即心理的生理機製問題,但主要是揭示學校師生心理活動同教育情境的依存關係,即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動的社會性質。所以說,教育心理學是偏重於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理解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及相互間的關係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範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而開展的。學與教相互作用是一個係統過程(圖11),該係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002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種要素;與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
*hhhh)E\/E\/E\/圖11學與教互動過程模式(一)學習與教學的要素1.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任何教學手段必須通過學生能動性的發揮才能起作用,任何教學內容也都要通過學生能動性的發揮才能被掌握。這一要素主要從兩個方麵來影響學與教的過程。第一方麵是群體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和文化差異等。以年齡差異為例,年齡差異主要體現在思維水平的差異。第二方麵是個體差異,包括先前知識經驗、學習方式、智力水平、人格、興趣和需要等差異。它們是任何學習和教學的重要內在條件。在學生這一要素中,無論群體差異還是個體差異,都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範疇。
2.教師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人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這並不否定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地位。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指導作用發揮的程度如何,主要取決於其自身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教學風格等要素。這些要素也是教師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3.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教材的編製和課程的設置必須以學習和教學的理論和研究為基礎。例如,教材的內容、結構以及難度既要適合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又要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向更高水平發展;既要適合於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特點,又能考慮到教學的有效性。這些因素將會在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等章節中加以研究。
4.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媒體在不斷更新,從簡單的實物、口頭語言、書本、錄音、錄像到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學媒體已成為教學中一個具有獨特意義的因素,不僅影響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學媒體正日益成為教育心理學所關注的一個獨特的領域。
5.教學環境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麵,前者涉及課堂自然條件(如溫度、氣味和光線)、教學設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機等)以及空間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等,後者涉003教育心理學犑犐犃犗犢犝犡犐犖犔犐犡犝犈及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班風、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教學環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組織。教育心理學家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學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不僅關係到學生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而且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看來,教學環境不僅是課堂管理研究的主要範疇,也是學習過程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二)學習與教學的過程1.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如學習的實質、條件、動機、遷移以及不同種類學習的特點等。
2.教學過程在教授過程中,教師發揮著主導作用,既要設計教學情境(如教學目標的選擇、題材的安排以及環境的設置等),組織教學活動(如講演、討論、練習以及實驗等),又要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現、課堂提問與答疑等),從而引導學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發現,使其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此外,教師還要進行教學管理,調節教學的進程,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3.評價/反思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包括在教學之前對教學設計效果的預測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監視和分析以及在教學之後的檢驗、反思等。
在教學結束後,教師要特別注意評價學習結果。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需要對學生和教師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問題出在哪兒?這些目標適合這些學生嗎?教學方法適合這些目標嗎?是否有必要全部或部分重教一遍?這些班級是否可以邁向下一個目標?等等,從而提出改進方案,修改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成分,以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在學與教的活動中,五種因素同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識和學習發展水平為基礎的,是在教學過程的背景下進行的,學習的進展因教學的質量而變化。反過來,教學過程要以學習過程為基礎而進行,例如,學習目標的確定必須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考慮所教內容的學習特點等,而且必須通過學習過程起作用,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而不斷地做出調整。評價/反思過程作為對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監控與評判,對學習與教學過程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從而確保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都要根據師生特點、教學內容的難易以及教學媒體和環境情況而加以調節。
四、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係根據我們對教育心理學的定義及對上述學與教的相互作用過程模式的分析,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範疇包括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本書將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係概括為以下三方麵:1.總論(第一章)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內容、學習和研究教育心理學的作004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用、發展概況以及研究方法等。
2.學生與學習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主要包括學生的認知、個性與社會化等心理發展與教育;學習的基本理論,如學習的聯結理論、認知理論等;學習的動機;學習的遷移;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學習策略的掌握;問題解決與創造性;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和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等。
3.教學與教師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心理;教學測量與評價;教師心理等內容。
第二節教育心理學的作用>!結合實際評價教育心理學的作用一、理論作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能為促進整個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做出有益的貢獻。教育心理學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和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並從中總結出有關心理科學的理論。同時,教育心理學還可以對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經驗進行心理學的概括,把經驗中具有普遍意義、反映本質的因素上升為理論,使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此外,教育心理學還表現在與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形形色色唯心主義心理學觀點,如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教師中心論、兒童中心論等作堅決的鬥爭,批駁它們的某些反科學的論點。
二、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製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這些作用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
首先,教育心理學能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學生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一旦出現學習困難,教育心理學可采用多種方法幫助教師了解困難的原因。例如,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方麵存在困難,我們就可以應用智力測驗、閱讀測驗或者與此有關的生理方麵的健康檢查等各種形式的測查手段,來找出困難的症結。當然,閱讀困難也可能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如父母離異、對兒童漠不關心或期望過高致使學習動機受挫,或者與教師關係不和、教學方法不當等致使兒童失去學習興趣等。教師可以應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學生學習困難或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追根溯源,準確了解學生,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促進學生學業進步,心理健康發展。
其次,教育心理學可以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教育心理學為實際教學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或技術。教師可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等,將這些原則或技術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製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005教育心理學犑犐犃犗犢犝犡犐犖犔犐犡犝犈方麵采取措施,促進遷移。
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對教育現象形成新的科學認識。尤其是對傳統的、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為科學的觀點。例如,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應該采取什麼方式指定學生起來朗誦課文,是隨機點名還是按順序點名?對這個看上去不成為問題的問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其答案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應綜合考慮不同的年級、不同點名方式的利弊等,選取恰當的點名方式。
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並采取相應的幹預或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提供更為充實、更有利於其潛能充分發展的環境和教學內容;為智力落後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或行之有效的具體的矯正措施,使其達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再次,教育心理學能幫助教師結合實際開展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學不僅為實際教育活動提供一般性的理論指導,也為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提供了可參照的豐富的例證。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因人、因事、因地靈活地進行,因為學生、班級、學校以及相應的社會環境各有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時段、教學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普遍適用的教學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性地、靈活地將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應用於教學中,否則,生搬硬套某些原理無助於教學效率的提高,甚至適得其反。教育心理學並非給教師提供解決一切特定的問題的具體模式,相反它給教師提供進行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使教師不僅能夠理解和應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的研究,去驗證這些原理並解決特定的問題。
第三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發展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遵循學科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從最初依附於普通心理學或融合於發展心理學到獨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體係。進入21世紀,則呈現出學科綜合化和研究方法多元化等發展趨勢。
一、古代教學與心理學思想的早期結合>!識記結合古代教學與心理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論述教育問題時,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學觀點。例如,孔子對學生的性格、才能和誌趣有深刻的了解。他的學生顏回稱他“循循然善誘人”。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源頭。
《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成書大約在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11年,傳為樂正克所作。該書提出的許多教學原則,如“教學相長”、“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長善救失”等,都閃耀著教育心理學思想的光輝。
006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在西方,亞裏士多德堪稱把古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先驅。他的《靈魂論》為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哲學心理學的依據。
歐洲文藝複興後,人們日益重視教育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誇美紐斯強調教育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所說的人的自然本性是指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如他強調“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巨大潛力”、“人心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提出要在人的發展的每一階段有相應的教育機構和教育目標。此外,他還斥責傳統經院式的教學方法,認為這些方法不顧兒童的學習願望,強調兒童呆讀死記。他用食欲來比喻兒童的學習動機。他說:“一個人沒有食欲,卻又被迫去吃食物,結果隻能是疾病與嘔吐,消化不良。反之,假如一個人餓了,他急於要吃食物,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容易把它變成血肉”。
裴斯泰洛齊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他指出:“我……尋求人類心智的發展必須服從的規律。……並且確信初等教育的心理學方法,可以在這些規律中尋求可靠的思路。”據此,他提出了一係列教學原則,如遵循自然、要素教育等,這些原則在今天教學實踐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人是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兼心理學家赫爾巴特。他著有《普通教育學》(1806年)和《心理學教科書》(1816年)等著作。赫爾巴特及其學派強調學生在過去經驗中形成的統覺團在吸收有關新觀念中的作用,這與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學生頭腦中原有圖式在同化新的學習任務中的作用的觀點是一致的。赫爾巴特根據統覺論,教師不應隻傳授知識,而且應當喚起和刺激學生的統覺過程,這與當前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在教知識之前激活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相關知識的觀點如出一轍。
赫爾巴特在統覺論指導下提出教學過程的階段論。他把教學過程分成四個階段,即四段教學法:①明了———給學生明確地講授新知識;②聯想———新知識要與舊知識建立聯係;③係統———做出概括和結論;④方法———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習題解答、書麵作業等)。同這四個階段相對應的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以後他的門徒將這四個階段加以改造,發展為五階段教學法,即①預備———喚起學生的原有有關觀念和吸引學生的注意;②呈現———教師清晰地講授新教材;③聯係———使新舊知識形成聯係;④統合———幫助學生進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統覺團;⑤應用———以適當方法應用新知識。五段教學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歐美,20世紀初傳入中國,對全世界中小學的教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19世紀末,在實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後,歐洲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開始利用實驗、統計以及測量的方法研究兒童身心發展以及教育上的一些問題,出現了實驗教育學派。實驗教育學派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它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