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YK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現代金融運作研究/高鴻編著.———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12ISBN978-7-80767-864-9Ⅰ.①現…Ⅱ.①高…Ⅲ.①金融-研究-中國Ⅳ.①F83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01813號現代金融運作研究編著:高鴻責任編輯:郭正卿封麵設計:趙淺出版者: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地址:太原市建設南路21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4922133(市場部)0351-4922085(總編室)E-mail:scb@sxjjcb.com(市場部)zbs@sxjjcb.com(總編室)網址:www.sxjjcb.com經銷者: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承印者:太原市中遠新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22.25字數:390千字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印次: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80767-864-9定價:60.00元前言當前,中國經濟改革與開放進入新的階段,既有實現工業化的任務,又有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任務,雙重任務疊加的特點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沒有先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改革與開放是中國經濟改革與開放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一招,同時中國金融自身發展也有從計劃金融向現代金融轉型的任務,特殊性、複雜性和挑戰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目前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金融如何支持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科學發展值得深入探討和思考。從金融運行來看,我國金融宏觀調控體係和監管格局趨於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製逐步建立。當前,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已經超過150萬億元,A股總市值達60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突破9萬億元,外彙儲備約4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信托業管理的資產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下一步,金融改革將更為深入地快速推進,完成利率和彙率的市場化進程會不斷加快,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的步伐將會加快,在鼓勵金融創新、加強金融監管、增強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等方麵會有重要舉措。為此,全麵、係統地把握現代金融業運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尤為重要。
本書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從貨幣基本職能出發,揭示貨幣創造規律,闡明貨幣供給與需求理論,說明金融與經濟的關係以及我國金融調控基本脈絡與重點問題,在此基礎上,對中央銀行操作目標、工具與途徑進行分析說明。第二章: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第三章:存款保險製度運作。第四章:商業銀行運作。第五章:金融市場運作。第六章: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第七章:保險業運作。第八章:金融控股公司運作。第九章:信托與租賃業運作。第十章: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財務公司運作。第十一章:私募股權基金運作。第十二章:房地產金融運作。第十三章:影子銀行運作。第十四章:互聯網金融運作。第十五章:新常態背書
景下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取向。
本書有幾個特點:第一,側重於基本規律和原理的闡述,較少在具體的推導公式、模型構建上展開。
第二,結合當前金融改革的實際情況。
第三,著眼於金融運行的重點領域和部門的研究,注重框架式的基本問題研究,大部分問題沒有展開做細致分析。
當然,由於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尚多,有待各方麵批評指正。
目錄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1)第一節貨幣與經濟的關係!!!!!!!!!!!!!!!!!!!(1)第二節轉軌期中國貨幣供求分析!!!!!!!!!!!!!!!!(3)第三節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工具分析!!!!!!!!!!!!(6)第四節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曆程簡述!!!!!!!!!!!!!!!(13)第五節轉型期貨幣政策的探討!!!!!!!!!!!!!!!!!(25)第二章金融宏觀審慎管理!!!!!!!!!!!!!!!!!!!!(36)第一節順周期與金融宏觀審慎管理!!!!!!!!!!!!!!!(36)第二節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國際經驗!!!!!!!!!!!!(39)第三節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監管體係中的地位!!!!!!!!!!(43)第三章存款保險製度運作!!!!!!!!!!!!!!!!!!!!(49)第一節存款保險製度安排的基本概念!!!!!!!!!!!!!!(49)第二節存款保險製度的國際經驗!!!!!!!!!!!!!!!!(52)第三節我國存款保險製度!!!!!!!!!!!!!!!!!!!(54)第四章商業銀行運作!!!!!!!!!!!!!!!!!!!!!!(58)第一節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58)第二節商業銀行的資本與現金管理!!!!!!!!!!!!!!!(64)第三節商業銀行證券投資與表外業務管理!!!!!!!!!!!!(70)書
·2·現代金融運作研究第四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利率管理!!!!!!!!!!!!!(79)第五節商業銀行運營管理!!!!!!!!!!!!!!!!!!!(85)第五章金融市場運作!!!!!!!!!!!!!!!!!!!!!!(95)第一節股票市場!!!!!!!!!!!!!!!!!!!!!!!(95)第二節長期債券與長期債券市場!!!!!!!!!!!!!!!!(99)第三節票據市場!!!!!!!!!!!!!!!!!!!!!!(101)第四節同業拆借市場!!!!!!!!!!!!!!!!!!!!(102)第五節政府短期債券市場!!!!!!!!!!!!!!!!!!(104)第六章國際金融市場運作!!!!!!!!!!!!!!!!!!!(111)第一節基本概念與框架!!!!!!!!!!!!!!!!!!!(111)第二節國際貨幣市場!!!!!!!!!!!!!!!!!!!!(115)第三節國際資本市場!!!!!!!!!!!!!!!!!!!!(125)第四節國際黃金市場!!!!!!!!!!!!!!!!!!!!(134)第五節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144)第七章保險業運作!!!!!!!!!!!!!!!!!!!!!!(148)第一節基本概念!!!!!!!!!!!!!!!!!!!!!!(148)第二節保險投資!!!!!!!!!!!!!!!!!!!!!!(152)第八章金融控股公司運作!!!!!!!!!!!!!!!!!!!(160)第一節國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160)第二節我國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發展狀況!!!!!!!!!!!!(161)第三節金融控股集團公司風險分析!!!!!!!!!!!!!!(165)第四節國際金融控股集團公司風險管理案例研究(以JP摩根為例)!!!!!!!!!!!!!!!!!!!(181)目錄·3·第五節我國金融控股公司風險預警機製的構建!!!!!!!!!(185)第六節建立與完善我國金融控股集團監管體係的有關建議!!!!(200)第九章信托與租賃業運作!!!!!!!!!!!!!!!!!!!(203)第一節信托公司運作!!!!!!!!!!!!!!!!!!!!(203)第二節融資租賃運作!!!!!!!!!!!!!!!!!!!!(208)第十章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財務公司運作!!!!!!!!!!(213)第一節國際主要財務公司運作模式!!!!!!!!!!!!!!(213)第二節財務公司主要業務!!!!!!!!!!!!!!!!!!(219)第三節財務公司資金計劃與財務管理!!!!!!!!!!!!!(233)第四節財務公司公計核算!!!!!!!!!!!!!!!!!!(240)第十一章私募股權基金運作!!!!!!!!!!!!!!!!!!(244)第一節基本概念!!!!!!!!!!!!!!!!!!!!!!(244)第二節我國PE發展現狀及特點!!!!!!!!!!!!!!!!(247)第三節案例分析!!!!!!!!!!!!!!!!!!!!!!(250)第十二章房地產金融運作!!!!!!!!!!!!!!!!!!!(254)第一節房地產開發貸款製度!!!!!!!!!!!!!!!!!(254)第二節房地產企業上市融資製度!!!!!!!!!!!!!!!(256)第三節房地產企業債券與項目融資!!!!!!!!!!!!!!(258)第四節外資參與房地產開發與信托融資!!!!!!!!!!!!(258)第五節房地產投資基金!!!!!!!!!!!!!!!!!!!(261)第六節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與住房公積金貸款!!!!!!!!!!(262)第七節房地產貸款風險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製度!!!!!(263)第八節房地產稅費製度!!!!!!!!!!!!!!!!!!!(265)·4·現代金融運作研究第九節部分國家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271)第十三章影子銀行運作!!!!!!!!!!!!!!!!!!!!(284)第一節基本概念與主要內容!!!!!!!!!!!!!!!!!(284)第二節運行現狀!!!!!!!!!!!!!!!!!!!!!!(286)第三節監管取向!!!!!!!!!!!!!!!!!!!!!!(298)第十四章互聯網金融運作!!!!!!!!!!!!!!!!!!!(299)第一節基本概念與意義!!!!!!!!!!!!!!!!!!!(299)第二節互聯網金融運作主要模式!!!!!!!!!!!!!!!(303)第三節互聯網金融監管!!!!!!!!!!!!!!!!!!!(315)第十五章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取向!!!!!!!!!(321)第一節全麵認識中國金融新常態!!!!!!!!!!!!!!!(321)第二節全球宏觀經濟金融變革的趨勢與挑戰!!!!!!!!!!(324)第三節“新常態”下的金融改革發展方向!!!!!!!!!!!!(327)附錄!!!!!!!!!!!!!!!!!!!!!!!!!!!(328)參考文獻!!!!!!!!!!!!!!!!!!!!!!!!!!!(343)後記!!!!!!!!!!!!!!!!!!!!!!!!!!!(347)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本章主要分析五個方麵的重要問題,一是貨幣與經濟的關係;二是轉軌期中國貨幣供求分析;三是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工具分析;四是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曆程簡述;五是轉型期貨幣政策的探討。
第一節貨幣與經濟的關係金融是經濟的核心。所謂“金”指資金,所謂“融”指融通,“金融”是社會資金融通的總稱。資金主要以貨幣形式存在,銀行是資金融通的主渠道,如果把金融體係比作人體的循環係統,貨幣是血液,銀行是主動脈。所謂“貨幣”指在商品交換中被廣泛接受的用來作為支付手段的工具。隨著貨幣與經濟的關係日益密切,政府必須對現金的發行以及信用擴張加以控製。所謂貨幣供應量(或貨幣供給)是指在一定時點上由政府和存款機構之外的經濟主體所擁有的貨幣總量。從貨幣層次劃分看,流通中的現金和支票存款,是狹義貨幣M1,M1和儲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儲蓄存款)是M2,M2和其他短期流動資產(如國庫券、銀行稅彙票、商業票據等)是M3。從我國實際看,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之一,並於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正式確定並按季公布貨幣供應量指標。具體劃分方式為:M0=流通中現金;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托類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其中M1為狹義貨幣供應量,M2為廣義貨幣供應量,M2減M1是準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一、理論基礎及演進貨幣與經濟理論分為兩大流派,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古典經濟學主張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以及市場經濟的內在穩定性,認為政府幹預經濟活動無必書
·2·現代金融運作研究要性。凱恩斯主義則強調市場不總是有效的,在市場力量不能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時,需政府幫助。古典經濟學包括一般均衡論和貨幣數量論。一般均衡論解釋商品的相對價格和由此引導的資源配置,有兩個重要結論。第一,至少存在一個價格和數量係統使得每個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平衡;第二,給定現有的財富分配,市場供求決定的不同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和數量有效地配置資源(帕累托最伏),超過任何一個“計劃者”集中不同信息所做的資源配置。在宏觀層麵的延伸是供給決定需求的觀點。古典貨幣數量論假設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商品的交易量代表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超過需求,物價就會上升。貨幣數量論的要點是貨幣是中性的,貨幣量的變化不影響實體經濟,隻導致價格水平變化。凱恩斯主義核心是總供給理論,政策含義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時候,政府有必要增加開支,支持總需求。凱恩斯認為人們有流動性偏好,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最相關的不確定性來自利率的波動。假設利率波動增加,人們對風險資產的偏好降低,流動性偏好上升,如果央行不增加流動性資產的供給,利率水平就會上升,凱恩斯主張央行在市場直接購買長期國債,以降低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新古典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核心思想一致,強調市場配置資源有效性和政府幹預經濟活動重要性,但更多從宏觀角度分析經濟波動,同時強調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的影響。凱恩斯主義強調貨幣對增長和失業有短期影響,但長期是中性的,這對中央銀行影響很大,為貨幣政策逆周期操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分析框架主流宏觀經濟分析框架如下:總需求曲線,描述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短期波動和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比如利率、資產價格、外部需求、彙率、財政政策等。
長期總供給曲線,描述潛在GDP增長(長期增長趨勢)和其主要因素———勞動力、資本存量、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係。
短期總供給曲線,描述G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總需求壓力。
貨幣政策,描述貨幣政策操作標的(例如短期利率)對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反應關係。
財政政策,描述財政政策操作標的(例如財政赤字)對財政政策調控目標的反應關係。
國際收支,在浮動彙率製度下,描述彙率的決定及其對其他部門影響的關係,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3·或者在固定彙率製下,國際收支淨差(央行購彙、售彙量)對國內貨幣環境(利率)的影響。
第二節轉軌期中國貨幣供求分析貨幣供求均衡與經濟均衡是關係國民經濟協調發展、貨幣政策正確實施和保持貨幣穩定的重要問題,也是貨幣金融理論長期爭論的課題。貨幣失衡往往是經濟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經濟過熱或過冷條件下,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麵臨著兩種不同方向的貨幣信貸壓力。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貨幣金融條件發生了劇烈變動,導致中國的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貨幣供給性質都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這就意味著維持貨幣均衡對於我國貨幣當局來說難度非常之大。
一、體製轉軌與中國貨幣需求分析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來衡量:所謂微觀角度,就是從微觀主體的持幣動機、持幣行為考察貨幣需求變動的規律性,劍橋方程式、凱恩斯的貨幣需求模型、弗裏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都是從微觀角度分析貨幣需求的。所謂宏觀分析,是貨幣當局決策者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確定合理的貨幣供給增長率,從總體上考察貨幣需求的方法,馬克思的貨幣需求論、費雪交易方程式都是直接的宏觀模型。
中國的貨幣政策操作起步比較晚,同時由於中國處於體製變動和轉軌時期,製度變遷是貨幣需求潛在而又重要的解釋變量。
在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中,貨幣需求基本上是貨幣供給的一個被動的結果。一方麵,由於內在機製決定貨幣需求的基礎,貨幣職能被壓抑,另一方麵,貨幣需求主體因之而動的調整貨幣需求的經濟關係、經濟變量被扭曲。具體來講,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政府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進行統籌安排,企業對貨幣需求僅限於持有日常經營周轉中的少量貨幣資金,城鄉居民收入低,幾乎沒有經濟剩餘,經濟中的金融活動主要是作為計劃配置資金的一種手段,銀行則成為國家的出納機構,因此計劃經濟體製下不存在典型地進行資產組合選擇的貨幣需求主體。
改革以後體製轉軌的最引人注目的變革是社會產權重組或所有製改革和相應的分配製度變革。這一社會劇變徹底改變了社會財富、社會資本的結構,也改·4·現代金融運作研究變了人們的利益關係和社會產品的流轉過程。伴隨著市場機製不斷深化發展的,是原先被阻斷的價值形成與實現機製得以恢複,貨幣在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體製轉軌過程中逐漸凸現出其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功能。
從貨幣需求的三個組成部分,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貨幣需求來看,體製轉換給中國的貨幣需求帶來的最大的變動就是貨幣需求外生於貨幣供給的性質在很大程度轉化為一種內生機製。交易費用的降低、利率變動的市場化性質加強,強化了居民與企業交易性貨幣需求動機。而影響中國居民預防性貨幣需求的一個主要變動因素是經濟改革和體製轉軌過程中,由體製變遷引起的貨幣需求。改革開放進程中,圍繞住房、教育、退休、醫療等社會福利製度的改革,構成了影響中國居民預防性需求變動的最基本因素。而隨著金融市場對內、對外開放的拓展和新金融工具的湧現,使資產選擇空間加大,貨幣替代資產增加,傳統的在貨幣資產和消費之間的組合選擇轉向在一種具有不同流動性、風險和收益率的虛列資產和消費之間的選擇,導致了中國居民和企業在交易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貨幣需求之間的轉化,增加了貨幣需求的變動性。
宏觀角度來把握,則主要利用宏觀經濟模型對貨幣需求進行分析。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提出了1∶8的經驗公式,其具體含義是每8元的零售商品供應需要1元人民幣實現其流通,而隨著體製的改革,貨幣流量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導致這種固定模式不再適合。中國學者結合經濟體製改革的實際、經濟運行機製和運作環境的不斷改變,對貨幣需求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中影響比較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1)基本公式假說。這個公式可以簡單地表述為:M=Y+P,即貨幣供給的增長率M等於經濟增長率Y加上預期(或計劃)物價上漲率P,這個公式是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為前提的,結合經濟體製改革後中國貨幣流通速度逐年下降的實際,加入了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V,公式變為M=Y+P-V。
(2)貨幣化假說。易綱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旨在突出經濟貨幣化因素的貨幣需求理論,他將經濟分為貨幣化和非貨幣化兩個部分,用λ表示貨幣化經濟的比率,可以將貨幣需求公式簡單表述為:M=λ+Y+P,價格水平隻有當M>λ+Y,也就是貨幣供給增長率大於貨幣化進程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之和,才會上漲。
(3)製度因素假說。秦朵利用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因素擴展了貨幣需求函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5·數,將貨幣需求函數表示為:Md=f(y,p,Ri,Rf,Rl),其中的Ri,Rf,Rl分別代表了體製約束的因素,此模型表明由計劃體製軟約束所造成的過度資金需求是造成貨幣超常增長的一個原因。
(4)國家能力假說。張傑在秦朵的貨幣需求函數基礎上,加入了“國家能力”因素,將貨幣函數表示成Md=f(y,λ,Pg),其中的Pg代表了國家能力,這個模型能夠解釋中國20世紀90年代貨幣供給量的超高速增長現象。
二、轉軌時期中國貨幣供給理論的發展和影響因素分析貨幣供給理論研究貨幣供給量的形成機製、運行機製和調控機製。凱恩斯是堅定的貨幣供給外生主義者,他認為貨幣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製的外生變量,它的變化影響經濟運行,但自身並不受經濟因素的製約。而新劍橋學派、新古典綜合學派、貨幣主義學派不完全讚同貨幣供給外生的觀點,他們認為貨幣供給形式上是外生的,而背後則有濃重的內生性特征,貨幣供給的多少並不完全取決於中央銀行。這些貨幣內生理論更多地強調了基本金融製度、金融結構變化和金融創新浪漫衝擊所產生的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控製能力的問題。卡爾多、托賓、弗裏德曼、卡甘等各學派的經濟學家,在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假定下,分別構建了相應的貨幣供給方程,以期對貨幣供給進行較為準確的描述。但是在政策主張上,這些貨幣學派的研究者並沒有從貨幣政策的內生理論出發,得出貨幣當局應該采取“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張,而是更側重於強調中央銀行在維持充分就業、保證金融體係穩定方麵的調控作用。
貨幣供給理論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分設的“階層式”銀行體製。中國的中央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既是主管貨幣發行、創造信用的中央銀行,又是經辦存、貸、彙等具體業務的商業銀行,流通量完全由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因此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貨幣供給理論。
在過去的計劃體製下,中國的貨幣供給機製的典型特點是以年度綜合信貸計劃製約貨幣供給規模,信貸資金管理體製是“統存統貸”,主要控製方式是分配信貸指標。從貨幣供給的過程看,是由銀行貸款給企業,發放給企業的貸款轉化為存款和流通中的現金,可以簡單地描述為:貸款=存款+現金發行(這裏忽略了其他次要的信貸項目)。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國的貨幣調控機製不斷改進,中國的貨幣供給逐漸出現了由外生化向內生化轉變的特點。1998年1月1日,信貸·6·現代金融運作研究資金管理體製改為“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中國正式取消貸款規模控製,實行真正的比例管理,中央銀行隻能通過間接調控工具,如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政策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間接調控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主要是通過銀行信貸渠道作用於經濟運行。
第三節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工具分析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一般分析存款準備金製度源於保證商業銀行對客戶提款進行支付,之後逐漸具備清算資金功能,後來發展成為貨幣政策工具。該製度於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體係建立後最早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後的1935年,美國立法授權聯邦儲備銀行可以根據經濟金融運行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會員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從此該製度正式作為貨幣政策工具。此後,該製度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應付支取和防範擠兌,而是作為控製銀行體係信用創造能力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工具。而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仿效美國建立該製度。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作用的一般機理可描述為:為抑製(刺激)經濟增長,減少(增加)貨幣供應量→調高(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減少(增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和全社會投資規模縮小(擴大)→貨幣乘數縮小(擴大)→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增加)→市場利率提高(降低)→投資、消費支出減少(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最終引起貨幣乘數的變化,通過乘數效應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變化。
作為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存款準備金製度是通過作用於存款類金融機構而發揮其調控職能的。因此,這一政策工具有效發揮功能潛存著一些隱含假設:一是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全部金融機構中的數量比例和業務權重足夠高,存款準備金率變化才能引起整個金融體係相當大的反應,從而保證政策操作在相當程度上有效。二是間接融資占全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足夠高。如果直接融資比例較高,社會融資總量中很大部分不是通過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媒介作用而發生,出現所謂的“脫媒”現象,此時,存款準備金率變化對社會信用總量的調節作用就局限在相對較小的範圍內,這一工具的功效就會大打折扣。三是銀行超額準備少且銀行主動融資渠道不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變化則會引起銀行流動性及資產結構變化,引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7·起貨幣供應量的較大變化,發揮其有力功效。四是其他可供選擇的替代操作工作較為缺乏。
二、國際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運作分析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的主要功能轉變為用以調節貨幣供應量,但西方國家在實際操作中從未將其作為一個主要政策工具加以運用。
再從近20多年來存款準備金製度的發展趨勢看,西方各國都傾向於降低或固定法定準備金率,甚至取消該製度。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這些實行通貨膨脹目標製的國家,已經逐漸放棄了法定準備金製度,準備金並沒有法定的約束力,銀行體係的準備金完全取決於銀行交易清算的需要。即使是在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依舊存在的美國、歐元區和日本這樣的大經濟體,也基本上不將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具體分析有以下作用。
1.稅收方麵由於多數國家對準備金存款不付息或付較低的利息,繳納法定準備金就類似一種稅收,即“準備金稅”,這就引發金融機構及市場融資行為因逃避納稅而不斷創新,甚至形成“脫媒”現象。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金融創新加劇了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傳統的商業銀行受到其他金融機構的擠壓。為了減輕商業銀行的準備金負擔,創造金融領域內部的公平競爭環境,防止本國資金外流,發達國家一方麵擴大準備金的繳存機構,一方麵紛紛降低準備金比率。同時,國際銀行之間業務往來趨於密切,資本在各國之間流動增強,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之間競爭也不斷加劇,為避免使本國金融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許多國家傾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2.經濟波動較大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猛烈,即使法定準備金率的較小變化,也會帶來貨幣供應的較大變化。另外,對超額準備很低的銀行,法定準備金率變化需要銀行重新調整資產組合,但是金融機構在短時間內難以完成,就可能立即引起流動性問題,如果市場發育不完善,超額準備金在金融機構間分配不平衡時,這種震蕩會更大。如不斷變動法定準備金率,就會給銀行帶來更大不確定因素,使它們的流動性管理更為困難。同時,對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心理預期都會產生顯著影響,所以,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不適於作為日常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頻繁調整準備金率也不利於貨幣的穩定。而且調整存款準備·8·現代金融運作研究金率對各類銀行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其效果因這些複雜情況的存在也不易把握。因此,各國中央銀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都持謹慎態度。
3.貨幣政策操作理念、目標和手段的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西方貨幣政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的效果高度依賴於社會公眾的“貨幣幻覺”,然而,經過“理性預期革命”之後,貨幣政策的操作一改其神秘主義,轉而以透明度和可信度為基礎,追求在與社會公眾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最少衝擊地穩定實施。而容易帶來衝擊的法定準備金率手段不適於此類操作理念。從貨幣政策操作目標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紛紛逐漸放棄了在20世紀70年代盛行的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的操作體係,轉而“複歸”為以某種短期利率為中介目標。在這種新的貨幣政策操作體係下,因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手段對貨幣供應量衝擊過大,從而會導致貨幣市場利率劇烈波動,這與利率目標相衝突。因此,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也逐漸被拋棄。從貨幣政策操作手段和技術看,因金融創新及市場迅猛發展的影響,存款準備金製度調節貨幣供給的功能大大減弱,而公開市場操作等其他貨幣政策操作技術日益完善,各國順其自然地逐步放棄了利用存款準備金製度進行金融調控。
4.銀行監管的新發展國際銀行監管標準當屬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和2004年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它們都規定了8%的資本充足率,這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設定了存款準備金率,根據“短板規則”,資本充足率管理已經覆蓋了存款準備金率的功能,能夠達到控製銀行信貸擴張的效果,這就弱化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作用。
另外,由於資本充足率監管包含著識別風險並根據風險程度不同而要求提供相應資本金的內容,其監管覆蓋範圍還有效地擴展到了銀行的表外項目,這對銀行發放貸款及大量從事表外業務的銀行的約束作用更強。因此,資本充足率監管顯然比存款準備金製度更為全麵、更為可靠,也更為強硬。加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本充足率製度和存款保險製度要求不斷強化。促進了金融機構審慎經營的同時,就在逐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便更充分地發揮市場機製和機構自主約束的作用。
另外,西方國家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導致直接融資占全社會全部融資總額的比例逐步增加,致使主要依賴存款類金融機構而發揮作用的存款準備金製度的功效逐漸減弱,這也是西方國家該製度趨於弱化的原因之一。
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9·三、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一)曆史演變我國存款準備金製度建立於中央銀行成立的1984年,當時建立存款準備金製度的思路仍是一種集中計劃管理模式。該製度最初的動機是集中資金,使中央銀行能夠掌握相當數量的信貸資金來源以便擴大再貸款規模和進行信貸結構調整,從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為大型建設項目融資。
1.1984—1998年:中央銀行籌集資金手段我國存款準備金製度最初設定的目標是為中央銀行籌集資金。
2.1998—2004年: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1998年,同業拆借市場的恢複運行、改變再貼現利率的生成機製,我國基本上構建了間接型貨幣政策操作程序架構,存款準備金製度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般性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眾所周知,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難以在短時期內成為我國調節銀行信用總量的有效工具,所以,為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存款準備金製度成為頻繁應用的主要貨幣政策操作工具。這使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中央銀行麵對看起來很豐富的“工具箱”卻無工具可用,而不得不采用存款準備金製度這一已經被西方國家“束之高閣”的操作工具時的窘境。
3.2004年至今:一般性與結構性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與支付清算保證表1-1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曆次調整情況表次數時間調整前調整後調整幅度央行按存款種類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率:11984年企業存款20%農村存款25%儲蓄存款40%企業存款20%央行將法定21985年農村存款25%存款準備金率儲蓄存款40%統一調整為10%31987年10%12%2%41988年9月12%13%1%51998年03月21日13%8%-5%61999年11月21日8%6%-2%72003年09月21日6%7%1%82004年04月25日7%75%05%·10·現代金融運作研究續表次數時間調整前調整後調整幅度92006年07月05日75%8%05%102006年08月15日8%85%05%112006年11月15日85%9%05%122007年01月15日9%95%05%132007年02月25日95%10%05%142007年04月16日10%105%05%152007年05月15日105%11%05%162007年06月05日11%115%05%172007年08月15日115%12%05%182007年09月25日12%125%05%192007年10月25日125%13%05%202007年11月26日13%135%05%212007年12月25日135%145%1%222008年01月25日145%15%05%232008年03月25日15%155%05%242008年04月25日155%16%05%252008年05月20日16%165%05%262008年06月15日165%17%05%272008年06月25日17%175%05%175%165%-1%282008年09月25日165%145%-2%175%175%-292008年10月15日165%17%05%17%16%-1%302008125年月日16%14%-2%16%155%-05%3120081225年月日14%135%-05%322010年1月18日155%16%05%332010年2月25日1600%1650%05%342010年5月10日1650%1700%05%352010年11月16日1700%1750%05%362010年11月29日1750%1800%05%372010年12月20日1800%1850%05%382011年01月20日1850%1900%05%392011年02月24日1900%1950%05%402011年03月25日1950%2000%05%412011年04月21日2000%2050%05%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11·續表次數時間調整前調整後調整幅度422011年05月18日2050%2100%05%(大型金融機構)2100%2150%05%432011年06月20日(中小金融機構)1750%18%05%(大型金融機構)2150%2100%-05%442011年12月5日(中小金融機構)18%1750%-05%(大型金融機構)2100%2050%-05%452012年2月24日(中小金融機構)1750%1700%-05%(大型金融機構)2050%2000%-05%462012年5月18日(中小金融機構)1700%1650%-05%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調整後482014年4月25日縣域農商行、農合行分別執行16%和14%的準備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當地考核達標的縣域農商行、農合行分別執行15%和13%的準備金率。
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調過準備金率的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下調後的存款準備金492014年6月16日率為20%。此外,為鼓勵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發揮好提高企業資金運用效率及擴大消費等作用,下調其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相關文獻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相關資料整理而成。
在我國金融製度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初步建立並日漸完善、逐步融入世界市場的曆史背景下,中央銀行利用“三大法寶”以及利率工具作為基本操作工具,實現貨幣供應量與利率等中介目標以實現價格穩定的最終目標,表明我國間接型貨幣政策操作程序基本建立,並發揮了較為有效的政策效果。麵對2002年來我國出現的經濟過熱並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過熱特征,中央銀行創造性地製定了差別存款準備金製度,將銀行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確定與其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等指標聯係起來,從而實現了貨幣政策職能與金融監管職能的有機結合,也創造性地發展了存款準備金製度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屬性。
(二)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特點1.中央銀行依賴存款準備金製度作為主要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我國自1998年以來,盡管恢複了公開市場操作並使其在中央銀行日常操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隻是為了對衝外彙占款增加而被動式·12·現代金融運作研究地操作。此外,由於我國貨幣市場仍然存在著金融工具供給的結構性缺陷,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也常常有力不從心之感,這直接降低了公開市場操作的有效性。再者,由於中央銀行票據的發行規模越來越大,導致市場利率大幅上升,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的成本遠高於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且到期贖回的壓力也在增大。加之我國再貼現市場交易因利率關係沒理順,因此,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是目前我國中央銀行所能用采取的操作相對簡便、主動且經濟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2.近年我國金融體係中流動性過剩,銀行超額準備較多,又麵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中央銀行回收流動性的有效操作工具在我國金融體係流動性過多的現實條件下,商業銀行還持有大量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變現能力很強的高流動性資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回收流動性僅是淺層對衝,因公開市場操作的數量和進度還要取決於商業銀行的購買意願,中央銀行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製約。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一次性緊縮數量龐大的流動性,具有“深度”凍結流動性的功能,從而恰當地利用了其“巨斧”作用。按貨幣理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一劑“猛藥”的情況對商業銀行超額準備少而言是成立的,一旦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要想在較短時間內滿足新的法定準備金比例要求,就必須收縮信貸、債券等其他資產,市場利率必然顯著上升,對經濟的影響是直接而巨大的。但在我國當前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利用存款準備金工具是此特定條件下中央銀行最為主動、直接和有效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且在我國持續不斷積累的流動性過剩情況下,每次小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也並不是一劑“猛藥”,而是屬於適量微調。當然,我國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時在技術上留有一定的間隔期,以便於金融機構有充分的時間在頭寸管理上做準備。另外,和加息這種調控工具比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既有助於抑製銀行信貸的過度投放,又保護了銀行的經濟利益,且可避免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而誘發熱錢入境的現象。
3.存款準備金製度、存款保險製度和資本充足要求創建目的之一都是防範金融風險,存款準備金製度一定程度上兼具資本充足和存款保險的職能,因而是我國當前較為有效的可選工具4.當前我國具備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有效發揮功能的隱含假設目前我國融資格局中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融資中介中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數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13·量比例和業務權重都占絕對比重,且我國當前貨幣政策中間目標依然是貨幣供給量,依據法定準備金率的一般機理,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是能夠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的。
另外,我國中央銀行對存款準備金一直給付了利息,這可消除或部分消除由於“準備金稅”所形成的扭曲效應,因而可克服使用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的部分缺陷。
第四節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曆程簡述第一階段從1993年開始到1997年,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了“軟著陸”;第二階段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貨幣政策以適度放鬆為主要特征,有效治理通貨緊縮,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階段從2003年開始到2008年,重在防止出現新一輪的經濟過熱;第四階段為2008年至今。
一、1993年至1997年的貨幣政策操作由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國有企業放權讓利以及軟預算約束的存在,中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了明顯的“泡沫”現象,帶來了一係列問題:一是投資與消費需求同時膨脹。工業產值從1992年7月至1993年5月連續10個月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投資比重呈下降趨勢,社會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速度高達273%,經濟結構矛盾突出。二是通貨膨脹高達兩位數。1993年為132%,1994年高達217%。三是貨幣供應量超常增長。
現金流通量Mo增幅超過50%,狹義貨幣M1增幅超過40%。四是金融秩序混亂。
亂集資、亂拆借、亂提利率、亂放貸款現象嚴重,銀行備付金驟降,部分銀行出現支付困難。
針對1993年到1994年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現象,中央開始推行從1993年至1997年長達四年之外的“軟著陸”宏觀調控。從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引導金融交易行為,完善金融法規建設,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並且加強了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在這一時期采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整頓金融秩序首先是製止違規拆借資金,規範貨幣市場。199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各商業銀行清收違規拆借資金,停止新的違規拆借、停止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14·現代金融運作研究金融企業拆借、停止省以下同業拆借市場的業務以及停止對銀行自辦經濟實體的資金投入。其次是清理、整頓金融機構。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中央銀行嚴肅查處亂設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越軌從事金融業務的行為。最後是加強金融監管,規範金融行為。1995年對金融機構的設立、業務範圍、資本金來源、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等進行清理規範;1996年完成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再登記工作,當年撤銷撤並各類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5589家;重申銀行與證券、保險、信托分業經營原則,撤並了150家國有商業銀行所辦的信托投資公司;按“清算登記、核實審批、規範核算、嚴肅紀律”的要求,對國有商業銀行圍繞“規模”的資金運用以及私設外賬行為進行了嚴肅查處。
2.強化了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1993年7月,中央銀行收回了原屬省級分行7%的規模調劑權,將信貸規模的分配和再貸款權、準備金利率製定和調節權、貨幣發行權高度集中於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94年,中央銀行停止向財政透支,停辦了專項貸款。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實施,並規定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穩定幣值,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3.調整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采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首先,我國金融調控目標的實現由直接目標向間接目標過渡。從199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逐步縮小了信貸規模的控製範圍。從1994年第3季度開始,中央銀行正式向社會公布季度貨幣供應量指標,這表明在經曆了20世紀90年代初金融失控局麵的衝擊後,中央銀行意識到了利用信貸規模和現金投放作為政策工具的貨幣政策調控機製的缺陷,開始逐步轉向以貨幣供應量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1995年初宣布將貨幣供應量列為貨幣政策的控製目標之一,1996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的年度調控目標。其次,對商業銀行開始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
1994年推行新一輪金融體製改革,強調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統一法人體製和統一流動性管理,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實行比例管理,對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增量考核,對其他商業銀行實行按餘額考核。第三,大力發展貨幣市場,開始進行公開市場操作。1995年,財政部采取價格招標的方式發行國債,國債利率逐步實現了市場化,國債發行品種也增加了3個月、6個月和1年期三個品種。1996年1月,全國統一的銀行間拆借市場開始運作。4月,開始試辦公開市場業務,為中央銀行利用國債進行微調奠定了基礎。第四,擴大再貼現業務。為推廣商業票據的第一章貨幣與金融調控·15·使用,鼓勵商業銀行開辦商業票據的貼現業務,1996年中央銀行還擴大了再貼現業務,當年全國商業彙票簽發額近4000億元,商業銀行累計辦理貼現1955億元,中央銀行辦理再貼現11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