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行為經濟學視角下農戶借貸行為研究\/%田國英著.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12ISBN%978—7—80767—966—0Ⅰ.①行…Ⅱ.①田…Ⅲ.①農戶—借貸—研究—中國Ⅳ.①F832.4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285805號行為經濟學視角下農戶借貸行為研究著者:田國英責任編輯:田玫裝幀設計:王雲翠出版者: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地址:太原市建設南路21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4922133(發行中心)0351-4922085(綜合辦)E%%%-%%mail%:[email protected](市場部)[email protected](總編室)網址:www.sxjjcb.com經銷者: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承印者:山西科林印刷有限公司開本:880mm×1230mm%%%%%1\/32%%%%印張:6.5字數:150千字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印次: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ISBN%978-7-80767-966-0定價:28.00元摘要1摘要自1982年以來,關於“三農問題”的14個“一號文件”,都把發展農村金融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指出“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這說明,黨和政府把發展農村金融作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
實際發展經驗證實,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金融發達程度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金融市場越發達,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越高。而衡量一個地區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借貸市場的發展程度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
因此研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其借貸市場的研究是一個先導或者基礎性研究,對借貸市場的研究主要通過對市場上各經濟主體的借貸行為來實現。
基於此,對我國農戶借貸行為的研究屬於農村金融市場的一個基礎性研究,它對政府適時調整農村金融政策、製定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促進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這正是本書的研究意義所在。
本書在對農戶貸款收入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據認知偏差理論、心理賬2行為經濟學視角下農戶借貸行為研究戶以及雙曲線貼現理論等相關理論,從農戶基本需求出發,對農戶借貸行為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全新闡釋,並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有三個方麵:(1)農戶借貸行為中存在明顯的啟發式偏差問題。
啟發式作為一種人類有效認知的工具,對我們更快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有非常顯著的作用。但由於人類大腦思維固有的缺陷,使得我們無法有效地使用這一認知工具。作為不確定條件下決策的一個實例———農戶的貸款決策就很容易陷入啟發式陷阱。囿於人類共有的認知偏差,在共變與折損原則的影響下,由於自我保護動機與基本歸因偏差的影響,多數農戶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貸款背後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而盲目做出貸款決策,最終導致經營失敗,使得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2)在心理賬戶影響下,農戶借貸資金用途與借貸渠道互相影響。農戶的借貸資金分為生產性借貸與生活性借貸。其借貸渠道分為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兩類。心理賬戶認為,來自於不同渠道,投向不同用途的同等數量貨幣,對農戶自身具有不同的效用。基於這一理論,農戶不同用途的借款傾向於從不同的金融機構獲得。借貸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戶的借貸用途。
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提供農戶的生產性借貸,而其生活性借貸主要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
(3)現階段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對農戶收入的促進作用有限,盲目增加農戶的流動性會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活摘要3力。盲目擴大農村貸款規模,增加農戶的流動性,不僅對農戶增收無益,反而可能會降低農戶未來收入增長的潛力,使得農戶終身福利受損,農村經濟增長乏力,最終使得農村經濟社會偏離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