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B\u00132因果預測分析法因果預測分析法是指從某項指標與其他指標的相互聯係中進行分析,根據它們之間的規律性聯係作為預測依據的方法。其包括分析法、投入產出法、回歸分析法和經濟計量法等具體方法。
(二)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又稱非數量分析法、判斷分析法或集合意見法,是指由熟悉情況和業務的專家根據個人的經驗進行分析判斷,得出初步預測意見,然後再通過一定形式(如座談會等)進行綜合分析,最後作為預測未來狀況和發展趨勢主要依據的方法體係。該類方法一般是在缺乏完備的曆史資料或有關因素之間缺乏明顯的數量關係、難以進行定量分析的前提下采用。
定量分析法與定性分析法在實際應用中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定量分析法較精確,但很多非計量因素無法考慮進去,如國家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變動、市場上出現強大的競爭對手等。而定性分析法雖可將這些非計量因素考慮進去,但卻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將兩類分析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應用,才能提高預測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性。
第二節銷售預測分析一、銷售預測概述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實行“以銷定產”,其各項經營活動和產品的銷售是密切相關的。因而,在企業預測係統中,銷售預測處於先導地位,它對於指導利潤預測、成本預測和資金預測,進行長短期決策,安排經營計劃,組織生產等都起著重要作用。
銷售預測的方法包括用於市場調查的方法和用於銷售量預測的方法。用於市場調查的方法主要有全麵調查法、典型調查法和抽樣調查法等。用於銷售量預測的方法主要有趨勢外推分析法、因果預測分析法、判斷分析法和產品壽命周期推斷法等,其中前兩種方法屬於定量分析法,後兩種屬於定性分析法。本節主要介紹銷售量的預測方法。
二、銷售的定性預測銷售的定性預測法中主要包括判斷分析法和產品壽命周期推斷法。
70第五章預測分析(一)判斷分析法判斷分析法又包括以下3種方法。
1推銷員判斷法推銷員判斷法是由企業的推銷人員根據他們的調查,將各個或各類顧客對特定預測對象的銷售預測值填入卡片或表格,然後由銷售部門經理對此進行綜合分析以完成預測銷售任務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費時短、耗費小,比較實用。在市場發生新變化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方法也能很快對預測結果進行修正。
為了減少判斷的片麵性,企業往往組織多人對同一產品或市場進行預測判斷,再將這些數據加以平均處理,因而這種方法也稱意見彙集法。
2綜合判斷法綜合判斷法是由企業召集有關經營管理人員,以及各地經銷商負責人集中開會,由他們根據各自的經驗和有關資料對特定產品的未來銷售量進行分析判斷,分別提出預測意見,然後進行討論和綜合平衡,最終做出結論的一種方法。
此法能夠集思廣益,快捷實用。
3專家判斷法專家判斷法是由專家根據他們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對特定產品的未來銷售量進行判斷和預測的一種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形式。
(1)專家個人意見集合法。此法是就企業產品銷售的未來趨勢先征求專家個人的意見,然後再加以綜合,確定預測值。
(2)專家小組法。此法是將專家分成小組,運用專家們的集體智慧,進行判斷預測的一種方法。
(3)德爾菲法。此法是通過函詢方式向若幹專家分別征求意見,各專家在互不溝通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進行預測,然後由企業把各專家意見彙集在一起,采用不記名方式反饋給各位專家,請他們參考別人的意見修正自己原來的判斷,如此反複數次,最終確定預測結果。
(二)產品壽命周期推斷法產品壽命周期推斷法,是利用產品銷售量在不同壽命周期階段上的變化趨勢進行銷售預測的一種定性分析方法,它是對其他預測分析方法的補充。
產品壽命周期一般包括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產品壽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銷售量的發展趨勢是不同的,判斷產品所處的壽命周期階段,通常采用計算銷售增長率的辦法。一般來講,萌芽期增長率不穩定,成長期增長率最大,成熟期增長率穩定,衰退期增長率小於0。了解產品壽命周期各階段銷售量的特點,還可以指導預測方法的正確選用。
三、銷售的定量預測銷售的定量預測包括趨勢外推分析法和因果預測分析法。
71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一)趨勢外推分析法趨勢外推分析法主要包括平均分析法和修正的時間序列回歸法。
1平均分析法平均分析法是指根據所掌握的特定預測對象若幹時期的銷售量曆史資料,按照一定方法進行處理,計算其平均值,以確定未來銷售量的一種方法。其具體包括算術平均法、移動平均法、趨勢平均法、加權平均法和平滑指數法等。
(1)算術平均法。
算術平均法又稱簡單平均法,是以過去若幹時期(n期)的銷售量的算術平均數作為銷售預測數的一種預測方法。其計算公式為:Q各期銷售數量之和∑t銷售量預測數(Qn+1)==期數n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計算公式比較簡單,缺點是把不同的差異平均化,沒有考慮遠近期銷售業務量的變動對預測期銷售量影響的程度不同,可能造成預測結果產生較大誤差。
此法隻適用於對銷售業務量比較穩定的產品進行預測。
例5-1某公司2016年1—9月份產品的銷售量資料如表5-1所示。用算術平均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
表5-1資料千克月份123456789銷售量(Qt)550560540570600580620610630550+560+540+570+600+580+620+610+630=銷售量預測數9=58444(千克)(2)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是從n期的時間數列銷售量中所選取一組m期(假設m<n/2,且數值固定不變)的數據作為觀察期數據,求其算術平均數,並不斷向後移動,連續計算觀測值平均數,以最後一組平均數作為未來銷售量預測數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銷售量預測數(Q)=最後m期算術平均銷售量=最後移動期銷售量之和m為使預測值更能反映銷售量變化的趨勢,可以對上述計算結果按趨勢值進行修正。其計算公式為:銷售量預測數(Q)=最後m期算術平均銷售量+趨勢值b趨勢值b=最後移動期平均值-上一個移動期的平均值此法的計算過程也比較簡單,但由於隻選用了n期數據中的部分數據作為計算依據,因而代表性較差。
該法適用於對銷售量略有波動的產品進行預測。
72第五章預測分析例5-2按例5-1所提供的資料,用移動平均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假設觀察期為3期)。
利用最後3期資料,求得:620+610+63010==620月份銷售量預測數3(千克)例5-3按例5-1所提供的資料,用修正的移動平均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設觀察期為3期)。
從例5-2中已知最後移動期的平均位為620千克,得出:580+620+610==60333上一個移動期的平均值3(千克)則:b=620-60333=1667(千克)10月份的銷售量預測數=620+1667=63667(千克)(3)趨勢平均法。
趨勢平均法是指按移動平均法計算n期時間序列移動平均值的基礎上,進一步計算趨勢值的移動平均值,進而利用特定基期銷售量移動平均值和趨勢值移動平均值來預測銷售量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銷售量基期銷售量基期趨勢值基期與預測期預測數=移動平均值+移動平均值×的時間間隔某一期的該期銷售量上期銷售量趨勢值=移動平均值-移動平均值基期趨勢值最後一個移動期趨勢值之和移動平均值=趨勢值移動時期數m+s基期與預測期=銷售量移動時期數趨勢值移動時期數的時間間隔2m+s-2基期的=時間序列n-銷售量移動時期數趨勢值移動時期數序數值期數2式中,銷售量移動時期數m和趨勢值移動時期數s均應為奇數。
此法既吸收了移動平均法的優點,同時又考慮了趨勢值的移動平均數,預測精度略高於移動平均法,但計算過程比較麻煩。該法適用於對各期銷售量變動趨勢比較明顯的產品進行預測。
例5-4按例5-1所提供的資料,用趨勢平均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假設銷售量的移動期m為5,趨勢平均值移動期s為3,時間序列數n為9)。
根據題意整理的資料如表5-2所示。
表5-2趨勢平均法計算時間(t)銷售量觀測值(Qt)5期移動平均值(Qt)變動趨勢值(bt)趨勢值3期移動平均值(bt)15502560354056473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續表)時間(t)銷售量觀測值(Qt)5期移動平均值(Qt)變動趨勢值(bt)趨勢值3期移動平均值(bt)4570570+65600582+1210676580596+1412677620608+12861096305+3+2=9-=6基期的序數值2基期為第6期,基期銷售量移動平均值為596,基期趨勢移動平均值為1267。
5+3==4基期與預測期的時間間隔210月份銷售量預測數=596+1267×4=64668(千克)(4)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對過去各期的銷售量按近大遠小的原則確定其權數,並據以計算加權平均銷售量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某期銷售量×該期權數)銷售量預測數(Q)=各期權數之和QW=∑tt∑Wt加權平均法的關鍵是按照時間序列單調遞增的特點,事先合理地確定各期權數的數值,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①根據銷售量資料的時間序列的自然數1,2,3,4,…,n的順序作為確定各期權數值的依據,即讓某期的權數值等於該期的時間序列值,如第1期的權數等於1,第2期的權數等於2,…,第n期的權數等於n,依次類推。
②將各期權數設定為一組單調遞增的小數,即讓時間序列中任何一期的權數值都比前一期的權數值大,且滿足∑Wt=1(0<Wt<1)的條件,則上式可改寫為:銷售量預測數(Q)=∑(QtWt)加權平均法既可以考慮全部n期時間序列的觀測資料,又可以將距離預測期不同的觀測數根據按照其對未來影響的不同程度用近大遠小的權數進行修正,因此比較科學。但由於人為確定權數的方法不統一,尤其是采用第二種方法,可能出現因人而異的預測結果。
在加權平均法基礎上,還可采取不斷向後推移觀察期的方式計算移動加權平均數進行預測。
例5-5仍用例5-1所提供的資料,用移動加權平均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觀察期為3期)。
74第五章預測分析若令W1=1,W2=2,W3=3,得:620×1+610×2+630×310==62167月份的銷售量預測數1+2+3(千克)或令W1=02,W2=03,W3=05,即∑W=1,則:10月份的銷售量預測數=620×02+610×03+630×05=622(千克)(5)平滑指數法。
平滑指數法又稱指數平滑法,是在前期銷售量的預測數和實際數的基礎上,利用事先確定的平滑指數(用a表示)預測未來銷售量的一種方法。從本質上看,平滑指數法也是一種特殊的加權平均法。其計算公式為:銷售量Q=×前期實際+1-×前期預測預測數(t)平滑指數銷售量(平滑指數)銷售量平滑指數a的取值範圍一般在03~07之間,平滑指數越大,則近期實際數對預測期結果的影響越大;平滑指數越小,則近期實際數對預測結果的影響越小。所以,采用較大的平滑指數,則使此法的平均數能反映觀察值新近的變化趨勢;若采用較小的平滑指數,則使此法的平均數能反映觀察值變動的長期趨勢。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如果銷售量波動較大或要求進行短期銷售量預測,則可考慮選擇較大的平滑指數;如果銷售量波動較小或要求進行長期銷售量預測,則應考慮選擇較小的平滑指數。
例5-6仍用例5-1所提供的資料,9月份實際銷售量為630千克,原來預測9月份的銷售量為608千克,平滑指數a=04。用平滑指數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
10月份銷售量預測數=04×630+(1-04)×608=6168(千克)2修正的時間序列回歸法修正的時間序列回歸法是通過分析一段時期內銷售量與時間的函數關係,來建立回歸模型,並據此進行預測的方法。
一般的回歸直線法原理已在前麵介紹過,將此方法用於銷售預測時,預測模型為:Q=1+bt回歸係數a、b的計算公式為:Q-bta=∑∑nn∑tQ-∑t·∑Qb=2M∑t2-(∑t)由於時間變量具有單調遞增和間隔均勻的特點,據此可以對t值進行修正,使∑t=0,以簡化回歸係數的計算公式。
當實際觀測次數n為奇數時,將0置於所有觀測期的中央,其餘上下各期的t值均以±1的級差增減,則各觀測期的時間變量t應分別為:…,-3,-2,-1,0,1,2,3…。
當實際觀測次數n為偶數時,將-1與+1置於所有觀測期的當中上下從其餘上下兩期,其餘上下各期t值均以±2的級差增減,則各觀測期的時間變量t值應為:…,-5,-3,-1,1,3,5…。
75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當∑t=0時,回歸係數的計算公式可簡化為:Qa=∑NtQb=∑∑t2例5-7仍用例5-1所提供的資料,用修正的時間序列回歸法預測10月份的銷售量。
因為本例觀測期=9,為奇數,所以令第5期的t值為0,上下均以1遞增。根據題中所給資料列表,如表5-3所示。
表5-3資料計算月份QttQt21550-4-2200162560-3-168093540-2-108044570-1-570156000006580158017620212404861031830996304252016n=9∑Q=5260∑t=0∑tQ=640∑t2=60將表中數據代入回歸係數的計算公式,可求得:∑Q5260a==≈58444N9∑tQ640b==≈1067∑t260則:Q=58444+1067t。
因為,10月份的t值=4+1=5,所以10月份的銷售量預測數=58444+1067×5=63779(千克)。
(二)因果預測分析法因果預測分析法中,將主要介紹回歸直線分析法。
在因果預測分析法下,用於建立預測模型的回歸分析法同趨勢外推法所采用的修正的時間序列回歸法不同,因為自變量x不一定是等差數列,所以無法進行修正。
76第五章預測分析例5-8某企業通過調查發現,某種商品的銷售量與當地居民人均月收入有關。
本地區連續6年的曆史資料如表5-4所示。預計2017年居民人均月收入為4500元。用回歸直線分析法預測2017年的銷售量。
表5-4資料年度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居民人均收入/元320033503500365038003850商品銷量/噸101112141516根據所給資料,列表計算如表5-5所示。
表5-5資料計算年份居民人均月收入x商品銷售量yxyx2y2201132001032000102400001002012335011368501122250012120133500124200012250000144201436501451100133225001962015380015570001444000022520163850166160014822500256n=6∑x=21350∑y=78∑xy=280550∑x2=76297500∑y2=1042根據公式計算:nxy-x·yr=∑∑∑槡[n∑x2-(∑x)2]·[n∑y2-(∑y)2]6×280550-21350×78==0949槡(6×76297500-213502)×(6×1042-782)因為相關係數趨近於1,表明x與y之間基本正相關,可以建立回歸模型。
n∑xy-∑x·∑y6×280550-21350×78b==2=0009n∑x2-(∑x)26×76297500-21350y-bx78-0009×21350a=∑∑==-1964n6y=-1964+0009x預計2017年居民人均月收入為4500元,所以,2017年該商品的預測銷售量為-1964+0009×4500=2163(噸)。
第三節利潤預測分析利潤預測是指按照企業經營目標的要求,通過對影響企業利潤高低的業務量、成本、價77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格等因素的綜合分析與計算,對企業未來一定期間可能達到的利潤水平及變動趨勢進行的預測。
一、目標利潤及其預測分析(一)目標利潤的含義目標利潤是指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過努力應該達到的最優化利潤控製目標,它是企業未來經營必須考慮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企業應本著既先進又合理的原則製定目標利潤。
(二)目標利潤的預測分析過程目標利潤的預測分析過程主要包括以下4個步驟。
1選擇確定特定利潤率標準選擇確定利潤率的標準,必須注意結合3個方麵去考慮:第一,從可供選擇的利潤率的計算口徑上看,主要包括銷售利潤率、產值利潤率和資金利潤率;第二,從可供選擇的利潤率指標的時間特征上看,主要包括近期平均利潤率、曆史最高水平利潤率和上級指令性利潤率;第三,從可供選擇的利潤率指標的空間特征上看,主要包括國際、全國、同行業、本地區和本企業的利潤率。
2計算目標利潤基數目標利潤基數可分別按以下方法計算。
按銷售利潤率計算。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基數=預定的銷售利潤率×預計產品銷售額按產值利潤率計算。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基數=預定的產值利潤率×預計總產值按資金利潤率計算。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基數=預定的資金利潤率×預計資金平均占用額3確定目標利潤修正值目標利潤修正值是對目標利潤基數的調整額,可按以下程序確定。
根據事先預計的銷售量、成本、價格水平測算可望實現的利潤額,將之與目標利潤基數進行比較。按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分項測算為實現目標利潤基數而應采取的各項措施,即分別計算各因素的期望值,並分析其可能性。若期望與可能相差較大,則適當修改目標利潤,確定目標利潤修正值。
4確定最終目標利潤並分解落實最終確定的目標利潤的計算公式為:最終目標利潤=目標利潤基數+目標利潤修正值目標利潤一經確定就應立即納入預算執行體係,層層分解落實,以此作為采取相應措施的依據。
78第五章預測分析例5-9某企業隻經營一種產品,單價10元/件,單位變動成本6元/件,固定成本總額12000元,2016年實現銷售10000件,利潤28000元。企業按同行業先進的資金利潤率預測2017年企業的目標利潤基數,資金利潤率為20%,預計企業資金占用額為170000元。對該企業進行目標利潤預測分析。
2017年目標利潤=170000×20%=34000(元)按本量利分析原理,可計算出2017年為實現34000元利潤應采取的各種單項措施(在考慮某一因素變動時,假定其他因素不變)。
+實現目標利潤=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的銷售量單價-單位變動成本12000+34000==1150010-6(件)實現目標利潤的銷售量需增加的數額=11500-10000=1500(件)1500=×100%=15%銷售量增長率10000實現目標利潤的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單位變動成本=單價-銷售量12000+34000=10-=54/10000(元件)實現目標利潤單位變動成本需降低的數額=6-54=06(元/件)06=×100%=10%單位變動成本降低率6實現目標利潤的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目標利潤=(10-6)×10000-34000=6000(元)實現目標利潤固定成本需降低的數額=12000-6000=6000(元)6000=×100%=50%固定成本降低率12000實現目標利潤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的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12000+34000=+6=106/10000(元件)實現目標利潤單價需提高的數額=106-10=06(元/件)06=×100%=6%單價增長率10上述單項措施中,隻要有一項能夠實現,就可以完成目標利潤。但由於種種原因,假定該企業無法實現上述任何一項單項措施,那麼,企業還必須考慮采取綜合措施。
假定提出以下措施。
為提高產品質量,追加3%的單位變動成本投入,可使售價提高4%,則:79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12000+34000實現目標利潤==10901(件)銷售量期望值10×(1+4%)-6×(1+3%)假定該產品價格彈性較大,降低價格8%,可使市場容量增長15%。若企業生產能力尚有潛力,可以滿足市場需要,則:12000+34000實現目標利潤==14375(件)銷售量期望值10×(1+8%)-6在市場容量不變的情況下,若追加2000元固定成本投入,可以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人工效率,降低材料消耗,則:12000+2000+34000實現目標利潤單位=10-()=52/變動成本期望值10000(元件)假定上述綜合措施所要求的條件仍無法實現,經反複測算比較,企業確定的目標利潤基數與可能利潤的測算數之間仍有一段差距(假定為4000元),目標太高,難以實現,可將目標利潤修正值定為-4000元,則:最終確定的目標利潤預測值=34000-4000=30000(元)(三)目標利潤的敏感性分析當影響目標利潤的各項因素隨著市場經濟調整而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利潤就會因影響目標利潤的各項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仍依例5-9。
(1)當單價由原來的10元/件上漲10%時,則實現目標利潤為:實現目標利潤=(10+10×10%)×10000-6×10000-12000=38000(元)(38000-28000)÷28000=3571%由此可見,當單價提高10%時,目標利潤提高3571%。
(2)當單位變動成本由原來的6元/件上漲10%時,則實現目標利潤為:實現目標利潤=(10-6+6×10%)×10000-120000=22000(元)(22000-28000)÷28000=-2143%由此可見,當單位變動成本提高10%時,目標利潤降低2143%。
(3)當銷售數量由原來的10000件上漲10%時,則實現目標利潤為:實現目標利潤=(10-6)×(10000+10000×10%)-12000=32000(元)(32000-28000)÷28000=1429%由此可見,當銷售數量提高10%時,目標利潤提高1429%。
(4)當固定成本由原來的12000元上漲10%時,則實現目標利潤為:實現目標利潤=(10-6)×10000-(12000+12000×10%)=268000(元)(26800-28000)÷28000=-429%由此可見,當固定成本提高10%時,目標利潤降低429%。
二、經營杠杆係數在利潤預測中的應用(一)經營杠杆效應的含義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銷售業務量一定程度的變動會使利潤以更大的幅度變動,這80第五章預測分析種利潤變化率大於業務量變動率的現象被稱為企業具有經營杠杆效應。
產生經營杠杆效應的原因在於:當產銷量變化時,因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使得單位固定成本成反比例變動,從而使單位利潤相對變化,導致利潤的變動率總是大於產銷量的變動率。
(二)經營杠杆係數及其計算衡量經營杠杆力度的指標是經營杠杆係數(DOL),即某種產品利潤變動率是其產銷量變動率的倍數。其計算公式為:利潤變動率經營杠杆係數=產銷量變動率知識鏈接經營杠杆係數計算方法的運用條件經營杠杆係數=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它是目標利潤預測分析中使用的理論公式。
經營杠杆係數=基期貢獻毛益÷基期利潤。它是目標利潤預測分析中使用的簡化公式。
應用理論公式要求已知2期的利潤和產銷量指標,應用簡化公式要求已知基期的貢獻毛益和利潤指標。兩種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但要注意各自運用的條件。
例5-10某企業連續2年的有關資料如表5-6所示。計算2016年的經營杠杆係數。
表5-6資料元項目2015年2016年單位貢獻毛益5050銷售量1000012000貢獻毛益500000600000固定成本400000400000利潤10000020000012000-10000==20%產銷量變動率10000200000-100000==100%利潤變動率100000100%==5經營杠杆係數20%按以上計算公式計算經營杠杆係數,要求同時掌握產銷量變動前後兩期的有關資料,在預測分析中往往無法直接應用。為了滿足事先預測的需要,在實踐中需要按以下簡化公式計算經營杠杆係數:81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cmx經營杠杆係數=基期貢獻邊際=·基期利潤p例5-11仍用例5-10所提供的資料,計算2016年的經營杠杆係數,預測2017年的經營杠杆係數。
5000002016==5年的經營杠杆係數1000006000002017==3年的經營杠杆係數200000(三)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規律(1)隻要固定成本不等於0,經營杠杆係數恒大於1。
(2)產銷量的變動與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方向相反。
(3)成本指標的變動與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方向相同。
(4)單價的變動與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方向相反。
(5)在同一產銷量水平上,經營杠杆係數越大,利潤變動幅度就越大,從而風險也就越大。
(四)經營杠杆係數在利潤預測中的應用1預測產銷量變動對利潤的影響其計算公式為:未來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經營杠杆係數預測利潤額=基期利潤×(1+產銷量變動率×經營杠杆係數)例5-122016年利潤為200000元,2017年的經營杠杆係數為2,假定2017年的銷售量變動率為5%。預測在銷售量變動後2017年的利潤變動率和利潤額。
2017年利潤變動率=5%×2=10%2017年利潤預測額=200000×(1+5%×2)=220000(元)2預測為實現目標利潤應采取的調整產銷量措施其計算公式為:-銷售量變動率=目標利潤基期利潤×100%基期利潤×經營杠杆係數目標利潤變動率=經營杠杆係數例5-132016年利潤為200000元,2017年經營杠杆係數為2,目標利潤為240000元。計算為實現目標利潤的銷售量變動率。
240000-200000=×100%=10%銷售量變動率200000×282第五章預測分析三、其他常用利潤預測方法(一)本量利預測分析法本量利預測法是根據本量利分析方法提供的有關產品銷售數量、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係來預測利潤。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預計產品產銷數量×(預計單位產品售價-預計單位產品變動成本)-預計固定成本總額例5-14某企業生產一種新型產品,預計計劃期銷售3600台,預計銷售單價600元/台,預計單位變動成本360元/台,固定成本總額540000元。計算該企業計劃期的目標利潤。
目標利潤=3600×(600-360)-540000=324000(元)(二)利潤增長率預測法利潤增長率預測法是根據有關產品基期的實際利潤和過去若幹期平均利潤增長幅度確定企業目標利潤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基期利潤總額×(1+預計利潤增長率)例5-15某企業同時經營多種產品,2016年度實現利潤120萬元,過去連續幾年的利潤增長率一直是10%,預計2017年利潤增長率將會達到12%。計算該企業2017年的目標利潤。
目標利潤=120×(1+12%)=1344(萬元)(三)資金利潤率預測法資金利潤率預測法是根據過去若幹期的實際資料和計劃期預計的資金占用情況確定企業目標利潤的方法。資金利潤率是反映企業資金使用情況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預計計劃期資金占用額×資金利潤率例5-16某企業通過對計劃期資金需求量情況的預測,預計計劃期企業的資金需求量為7800000元,根據前幾年的資金利潤率並結合計劃期資金使用效率,預計計劃期該企業的資金利潤率可達16%。計算該企業計劃期的目標利潤。
目標利潤=7800000×16%=1248000(元)(四)銷售利潤率預測法銷售利潤率預測法是根據銷售利潤率和預計產品銷售收入來預測計劃期目標利潤的一種方法。銷售利潤率說明每元銷售收入可獲得的利潤,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預計計劃期產品銷售收入×銷售收入利潤率83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五)銷售成本利潤率預測法銷售成本利潤率預測法就是根據銷售成本利潤率和預計產品銷售成本來預測目標利潤的一種方法。銷售成本利潤率說明每耗費一元成本可以取得的利潤,其計算公式為:目標利潤=預計計劃期產品銷售成本×銷售成本利潤率第四節成本與資金預測分析一、成本預測原理(一)成本預測的意義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成本預測可以使企業掌握未來的成本水平和變動趨勢,有利於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為成本決策和實施成本控製提供依據。
(二)成本預測的步驟成本預測一般包括以下3個步驟。
1提出目標成本方案目標成本是指企業在未來經營條件下,為確保實現合理的目標利潤,在成本方麵應達到的奮鬥目標。目標成本方案通常可以采用下麵兩種方法進行預測。
(1)按目標利潤預測目標成本。
這種方法是先確定目標利潤,然後從產品的銷售收入中扣減目標利潤,其餘額即目標成本。其計算公式為:目標成本=預計單價×預計銷售量-目標利潤=預計銷售收入-目標利潤(2)以先進的成本水平作為目標成本。
這種方法是以本企業曆史最好成本水平,或者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成本水平作為目標成本,也可以是標準成本、計劃成本或定額成本。
以上兩種方法如果結合起來應用,則更具實踐意義。
2預測成本的發展趨勢提出目標成本後,運用各種專門方法,預測企業在現有條件下成本可能達到的水平。
3修訂目標成本將以上步驟預測的的成本水平與目標成本進行比較分析,製定出切實可行的降低成本的措施,如二者差距太大,則應適當修正原來提出的目標成本,使之盡量符合客觀實際。
(三)成本預測的方法成本預測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高低點法、回歸直線分析法和加權平均法等。這裏隻介84第五章預測分析紹加權平均法。
成本預測中的加權平均法是指根據若幹期固定成本總額和單位變動成本的曆史資料,按照事先確定的權數(假設用w表示)進行加權,以計算加權平均的成本水平,從而確定成本預測模型,進而預測未來總成本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其計算公式為:y=a+bxawbw=∑+∑∑w∑w此法適用於那些具有詳細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曆史資料的產品進行成本預測,計算結果比按總成本時間序列法計算的結果誤差相對小些。
例5-17某企業生產一種產品,最近3年的成本資料如表5-7所示,第4年預測產量為1000件。用加權平均法預測第4年總成本和單位產品成本。
表5-7資料元年份固定成本a單位變動成本b120000502240004533000030假定各期的權數分別為1,2,3。
20000×1+24000×2+30000×350×1+45×2+30×3y=+×100總成本1+2+31+2+3=6466666(元)6466666==6467單位成本1000(元)二、資金預測(一)資金預測的意義資金預測是指對企業未來的融資需求進行的預測,是預測分析的一項重要內容。資金預測有助於保證資金供應,合理組織資金運用,提高資金利用效果,既是企業正常運營的前提,又是企業的奮鬥目標之一。
資金預測的主要內容是資金需要量預測,它是以預測期內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發展和資金利用效果的提高為前提,在分析有關曆史資料、技術經濟條件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對預測期內的資金需要量進行科學預計和測算的一種方法。
(二)資金需要量預測的方法為了預測資金需要量,首先應該明確影響資金需要量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在一般情況下,影響資金需要量程度最大的就是計劃期的預計銷售量和銷售額。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85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下,企業在不同時期資金實際需要量的多少,與該時期經營業務量的大小基本上是適應的。
雖然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比較複雜,影響資金變動的因素不止一個,但從較長期間來考察,特別是就一個特定年度(或季度、月份)而言,導致資金需要量發生變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產品銷售收入的變動。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當銷售收入水平較高時,相應的資金需要量(尤其是營運資金占用量)也較多;反之,則較少。所以,良好的銷售預測是資金預測的主要依據。基於此,最常用的資金需要量預測方法就是銷售百分比法。
其步驟如下。
1分析研究資產負債表中各個項目與銷售收入總額之間的依存關係(1)資產類項目。周轉中的貨幣資金、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存貨等項目,一般都會因銷售收入的增長而相應增加;而固定資產項目是否要增加,需要根據基期的固定資產是否已被充分利用來決定,如未被充分利用,則需進一步挖掘其利用潛力,以產銷更多的產品;如果基期對固定資產的利用達到飽和狀態,若要增加銷售收入就需要擴產設備。長期投資、無形資產等項目,一般不隨銷售收入的變動而變動。
(2)負債及權益類項目。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應交稅費等項目,通常會因銷售收入的增長而相應增加,如果企業實行計件工資製,則應付工資項目隨生產和銷售的增長而相應增加,而長期負債及股東權益類項目,一般不隨銷售收入的變動而變動。
(3)計算基期的銷售百分比。根據基期資產負債表,將與銷售收入有依存關係的項目,按基期銷售收入計算其金額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
2確定企業提取的可利用折舊和內部留存收益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需要對固定資產提取折舊,這部分折舊是屬於企業回收投資的資金,扣除用於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後的餘額可以用以彌補生產經營中資金的不足,從而加快資金的周轉。企業除了利用折舊外,還可以利用企業內部的留存收益,將其在籌措資金時考慮進去,可以優化資金的使用率。要確定企業內部的留存收益就必須準確地預測出企業的年度利潤和股利分配率。
3估計企業零星資金的需要量在考慮了上述因素後還要考慮到企業零星資金的需要量,因為這部分資金可以保障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的零星支出。該因素若不能準確預測,很可能造成企業資金供應不足,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綜合上述指標因素,求出企業需要追加的資金量。其計算公式為:計劃期內需要追加的資金=由於銷售增長所增加的資產占用量-由於銷售增長所增加的負債占有量-可利用的折舊-留存收益+零星資金需要量(三)銷售百分比法在資金需用量預測中的應用銷售百分比法是以未來銷售收入變動的百分比為主要參數,考慮隨銷量變動的資產負債項目及其他因素對資金的影響,從而預測未來追加資金需用量的一種方法,其基本公式為:ΔF=K·(A-L)-D-R+M式中,ΔF為預計未來需要追加的資金數額;K為未來銷售收入增長率;A為隨銷售額變動的資產項目基期數額;L為銷售額變動的負債項目基期金額;D為計劃期提取的折舊攤銷額與86第五章預測分析同期用於更新改造的資金差額;R為按計劃期銷售收入及基期銷售淨利潤率計算的淨利潤與預計發放股利之差額;M為計劃期新增的零星資金開支數額。
此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確定未來銷售收入變動率指標K,其計算公式為:未來銷售收入預計銷售收入-基期銷售收入變動率指標K=基期銷售收入s-s=10s02)分析基期資產負債表有關項目,計算A與L。
A的確定:周轉中的貨幣資金、正常的應收賬款、存貨等項目,一般會隨銷售額的變動而變動,應列入A;對固定資產則視基期生產能力是否還有剩餘生產能力而定。如果還有潛力,不需要追加資金投入,則不予考慮,否則便應將其列入A;至於長期有價證券投資和無形資產一般不列入A的範圍。
L的確定: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等項目也會隨銷售量增長而增長,應列入L,其他項目一般不予考慮。
3)按折舊計劃和更新改造計劃確定可作為內部周轉資金來源的折舊攤銷額與同期將用於更新改造的資金數額,進而計算D。
4)按預計銷售額和基期銷售淨利潤率計算預期淨利潤,按計劃期發放股利分配率預算預測發放的股利,進而計算R。
5)確定新增零星開支M。
6)將K、A、L、D、R和M代入確定未來銷售收入變動率指標的計算公式,計算需要追加的資金預測額ΔF。
例5-18某企業2016實際銷售額為300000元,獲淨利25000元,發放股利6000元,2017年計劃銷售額增至450000元。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仍按基期股利發放率支付股利,按折舊計劃提取15000元折舊,其中50%用於改造現有廠房設備,廠房設備能力已經飽和,有關零星資金需要量為6000元,該企業簡略的資產負債表如表5-8所示。用銷售百分比法預測2017年追加資金需用量。
表5-8資產負債表元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現金10000負債:應收賬款35000應付賬款52500存貨60000應付票據8500廠房設備100000長期負債55000無形資產50000所有者權益:股本120000留存收益19000合計255000合計25500087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450000-300000K=×100%=50%300000A=10000+35000+6000+100000=205000(元)L=52500(元)D=15000×(1-50%)=7500(元)250006000R=450000××1+=28500300000(25000)(元)M=6000(元)ΔF=(205000-52500)×50%-7500-28500+6000=46250(元)本章小結預測是用科學的方法預計、推斷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為,它是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在企業經營預測分析係統中,銷售預測處於先導地位。目標利潤是指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過努力應達到的最優化利潤控製目標,它是企業未來經營必須考慮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成本預測可以使企業更掌握未來的成本水平和變動趨勢,有利於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為成本決策和實施成本控製提供依據。而資金預測為企業未來經營所需資金投入的決策奠定了基礎。
案例分析明宇文具廠的主營業務是生產銷售筆記本,筆記本生產設備的最大生產能力為300萬本。該廠2016年筆記本的銷量為135萬本,銷售單價為10元/本,實現的利潤為500萬元。
2017年底在公司的經營發展大會上,經過全體管理人員及全體員工的充分論證,對筆記本的生產提出了幾項改革措施:改變原料采購廠家,每本可節約05元的材料費,改變生產工藝,估計每本增加04元的成本,減少廠部辦公人員125人,全年可減少開支90萬元,采取技術革新,全年可節省工人工資24萬元。該廠近5年的銷售資料如下表所示。
年度20122013201420152016銷售量/萬件8595115138135該廠2016年的有關資料如下表所示。
項目金額/元占銷售額的百分比流動資產472535%長期資產5275無穩定關係資產合計10000無穩定關係流動負債270020%長期負債3300無穩定關係實收資本2500無穩定關係留存收益1500無穩定關係88第五章預測分析(續表)項目金額/元占銷售額的百分比權益合計10000無穩定關係銷售額13500100%利潤總額500037%淨利潤3350248%現金股利134099%分析:1如何根據2012—2016年的銷售量預測2017年的銷售量?
2假設2017年進行了上述改革,則預計的銷售量對應的成本費用是多少?2017年的利潤總額和淨利潤又是多少?
3假設該廠2017年現金股利分配比例與2016年相同,則2017年需要對外籌集多少資金?
課後訓練一、思考題1預測分析有什麼特點?
2預測分析包括幾種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3目標利潤的預測分析過程包括哪幾個步驟?
4經營杠杆係數的變動規律是什麼?
5預測分析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二、業務練習題1某企業隻生產一種產品,單價為200元/件,單位變動成本160元/件,固定成本400000元,2017年銷售量為10000件。企業按同行業先進的資金利潤率預測2017年企業的目標利潤基數。資金利潤率為20%,預計企業資金占用額為600000元。
要求:(1)測算企業的目標利潤基數。
(2)測算企業為實現目標利潤應該采取哪些單項措施?
2某企業生產一種產品,近6個月的平均成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月份固定成本/元單位變動成本/元1120001421250013313000124140001289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續表)月份固定成本/元單位變動成本/元514500106150009要求:當7月份產量為500件時,采用加權平均法預測7月份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
90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學習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決策分析的概念、原則和程序;掌握短期經營決策應考慮的因素;熟練掌握各短期決策分析方法在生產經營決策分析中的應用技巧;熟悉定價策略。
技能要求熟練掌握各短期決策分析方法在生產經營決策分析中的應用。
案例導入某企業組織多品種經營,2016年甲產品的產銷量為1000件,單位變動成本為80元/件,發生虧損10000元,其完全成本為110000元。假定2017年甲產品的市場容量、價格和成本水平均不變,停產後的相對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
思考:企業領導麵對這種問題應如何決策,其程序和方法又該如何選擇?
第一節決策分析概述一、決策分析的意義所謂決策,就是為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通過比較分析,選擇一個最優行動方案的過程。即使備選方案隻有一個,對決策者來說也需要對該方案是否能采用作出決定。
決策分析是在任何組織內,為了實現預定目標(目標利潤、目標銷售量或銷售額、目標成本等),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財務信息和其他有關資料,結合本單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采用專門的方法,對未來經濟活動的各種備選方案,通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最終選擇一個最優方案的過程。
二、決策分析的類型決策分析貫穿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始終,涉及的內容較多,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將其分為若91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幹不同的種類。
(一)按決策的重要程度分類按重要程度的不同,決策可分為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
1戰略決策戰略決策是指關係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大致方針的全局性重大決策,如經營目標的製定、新產品的開發、生產能力的擴大等。這類決策取決於企業的長遠規劃和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其正確與否,對企業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
2戰術決策戰術決策是指為達到預期的戰略決策目標,對日常經營活動所采用的方法與手段的局部性決策,如零部件的自製與外購、生產結構的安排及短期資金的籌措等。這類決策主要考慮怎樣將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決策的正確與否,都不會對企業的成敗產生決定性影響。
(二)按決策的肯定程度分類按肯定程度的不同,決策可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1確定型決策確定型決策所涉及的各種備選方案的各項條件都是已知的,且一個方案隻有一個確定的結果。這類決策比較容易,隻要進行比較分析即可。
2風險型決策風險型決策所涉及的各種備選方案的各項條件雖然也是已知的,但表現出若幹種變動趨勢,每一種方案的執行都會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結果,可以依據有關數據通過預測來確定其客觀概率。這類決策由於結果的不唯一性,存在一定的風險。
3不確定型決策與風險型決策不同,不確定型決策所涉及的各種備選方案的各項條件隻能以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確定的主觀概率作為決策依據。作出這類決策的難度較大,需要決策人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三)按決策規劃時期的長短分類按規劃時期長短的不同,決策可分為短期決策和長期決策。
1短期決策短期決策是指企業為有效地組織現有的生產經營活動,合理利用經濟資源和人才資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決策,一般在一個經營年度或經營周期內能夠實現,主要包括生產決策和定價決策等。它的主要特點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戰術決策,一般不涉及大量資金的投入,且見效快,因此短期決策又稱短期經營決策。
2長期決策長期決策是指為改變或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或服務能力而進行的決策。例如,廠房設備的擴建、改建、更新、資源的開發利用等,這些都是涉及企業的發展方向和規模的重大問題,在較長時期內(超過一年)才能實現。它的主要特點是對若幹期的收支發生影響,一般需92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投入大量資金,且見效慢,因此長期決策又稱長期投資決策或資本性支出決策。
(四)按決策項目本身的從屬關係分類按決策項目本身的從屬關係的不同,決策可分為獨立方案決策、互斥方案決策和最優組合決策。
1獨立方案決策獨立方案決策是指對各自獨立存在,不受其他任何方案影響的不同方案的決策。對獨立方案決策隻需判斷方案本身的可行性,不必擇優,所以也稱“接受與否的決策”。例如,在企業中虧損產品是否停產的決策,是否接受加工訂貨的決策。
2互斥方案決策互斥方案決策是指在一定的決策條件下,存在幾個相互排斥的備選方案,通過計算、分析、對比,最終選出最優方案而排斥其他方案的決策。例如,零部件是自製還是外購的決策,產品是否進一步深加工的決策,開發哪種新產品的決策等。
3最優組合決策最優組合決策是指有幾個不同方案同時並舉,但是在其資源總量受到一定限製的情況下,如何將這些方案進行優化組合,使其綜合經濟效益達到最優的決策。例如,在幾種約束條件下生產不同產品的最優組合決策,或者在資本總額定量情況下不同投資項目的最優組合決策等。
三、決策分析的程序為了使決策盡可能達到主、客觀一致,必須按照一係列科學的程序來進行。它們主要包括為實現一定的經營目標,確定相應的對策方案;分析與選擇最滿意的方案,並加以組織實施。所以,決策程序實際上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分析、判斷過程。
1提出決策問題,確定決策目標決策目標是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它一般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目標要具體明確,避免含混不清。
(2)目標一般可以計量,便於使方案的選擇有確切的依據。
(3)目標的實現在主、客觀上具有現實可能性。
同時,注意多目標決策,應首先分清主次,區別對待。例如,要注意分清戰略目標與戰術目標、遠景目標與近期目標、主要目標與從屬目標、必達目標與期望目標等,進而理順目標排列順序,簡化、歸並目標,使綜合目標係統化。
2廣泛搜集與決策有關的信息當決策目標確定後,決策者應針對確定的決策目標,廣泛地搜集與決策目標相關的信息。這是決策程序中的重要步驟,是關係決策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所以,所搜集的信息必須符合決策所需的質量要求。同時,也要注意定性與定量信息相結合,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相結合,避免出現隻搜集定量信息與財務信息,忽略定性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情況。對於所搜集的各種信息,要善於鑒別,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必要時,還要進行加工、改製、延伸,這樣才能使搜集的信息具有決策的相關性和有用性。
93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3擬定達到目標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決策是對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的選擇。為了作出最滿意的決策,必須擬定達到目標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以便通過分析比較,從中選取最滿意的方案。可見,提出達到目標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是決策分析的重要環節,也是科學決策的基礎與保證。
4選擇最滿意方案選擇最滿意方案是整個決策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在這個階段,必須對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並作出定性和定量、財務與非財務的綜合分析,全麵權衡有關因素的影響,如企業的資源條件、市場需求、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等。通過不斷比較、篩選,選出最滿意的方案。
5組織與監督方案的實施、反饋決策方案選定後,應該將其納入計劃,並具體組織實施。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應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將實施結果與決策目標的要求進行比較,隨時調整目標或修改方案乃至作出下一輪新的決策,使決策過程處於決策—實施—反饋—再決策—再實施的動態良性循環中。
第二節決策分析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一、生產經營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包括最大生產能力、正常生產經營能力、剩餘生產經營能力和追加生產經營能力。
1最大生產能力最大生產能力又稱理論生產經營能力,是指企業在不追加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完全有效地利用工程技術、人力及物力資源而可能實現的生產經營能力,是生產經營能力的上限。
2正常生產經營能力正常生產經營能力又稱計劃生產經營能力,即已經納入企業年度計劃,充分考慮現有的市場容量、生產技術條件、人力資源狀況、管理水平,以及可能實現的各種措施所必須達到的生產經營能力。
3剩餘生產經營能力剩餘生產經營能力分為絕對剩餘生產經營能力和相對剩餘生產經營能力。絕對剩餘生產經營能力也稱暫時未被利用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指企業最大生產經營能力與正常生產經營能力之差,屬於生產經營的潛力;相對剩餘生產經營能力是指由於受市場容量或經濟效益原因的影響,決策規劃的未來生產經營規模小於正常生產經營能力而形成的差量,也可以理解為因臨時轉變經營方向而閑置的那部分生產經營能力。
4追加生產經營能力追加生產經營能力是指根據需要和可能,通過追加資金投入等措施而增加的,超過最大生產經營能力的那部分生產經營能力。它具體包括臨時性追加的生產經營能力和永久性追94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加的生產經營能力兩種類型。臨時性追加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指通過臨時性租賃而形成的生產經營能力;永久性追加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指通過追加固定資產投資而形成的生產經營能力。顯然,永久性追加的生產經營能力會改變企業未來期間的最大生產經營能力。
二、相關業務量相關業務量是指在短期經營決策中必須認真考慮的、與特定決策方案相聯係的產量或銷量。
實踐表明,在短期經營決策過程中,許多對具體決策方案的相關收入、相關成本的確認和計量所發生的失誤,往往是由於對相關業務量的判斷錯誤。因此,相關業務量是短期經營決策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三、相關收入相關收入是指與特定決策方案相聯係的、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在短期經營決策中必須予以充分考慮的收入,又稱有關收入。
如果某項收入隻屬於某個經營決策方案,即若有這個方案存在,就會發生這項收入;若該方案不存在,就不會發生這項收入,那麼,這項收入就是相關收入。相關收入的計算要以特定決策方案的單價和相關銷售量為依據。
四、相關成本相關成本是指與特定決策方案相聯係的、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在短期經營決策中必須予以充分考慮的成本,又稱有關成本。如果某項成本隻屬於某個經營決策方案,即若有這個方案存在,就會發生這項成本;若該方案不存在,就不會發生這項成本,那麼,這項成本就是相關成本。
相關成本包括增量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估算成本、重置成本、付現成本、專屬成本、加工成本、可分成本、可延緩成本和可避免成本等。
1增量成本增量成本又稱差量成本,是指單一決策方案由於生產能力利用程度的不同而表現在成本方麵的差額。在一定條件下,某一決策方案的增量成本就是該方案的相關變動成本,即等於該方案的單位變動成本與相關業務量的乘積。
2邊際成本邊際成本反映了當業務量無限小變動時所造成的成本差量與業務量變動的單位差量之比的極限關係。也有人將邊際成本稱為成本對業務量無限小變動所作出的反應。
3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多種選擇機會的存在為前提,是指在經濟決策中應由中選的最優方案負擔的、按所放棄的次優方案潛在收益計算的那部分資源損失,又叫機會損失。
95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4估算成本估算成本又稱假計成本,是機會成本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需要經過假定推斷才能確定的成本。它既不是企業實際支出,也不記賬,是使用某種經濟資源的代價。其典型形式為利息。例如,在貨幣資金使用的決策中,不論該項資金是借用還是自有,也不管其是否需存入銀行,均可將可取得的存款利息視為該項資金的機會成本。這種假設存在的利息就屬於估算成本。
5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目前從市場上重新取得某項現有的資產所需支付的成本。在短期經營決策的定價決策及長期投資決策的以新設備替換舊設備的決策中,需要考慮以重置成本作為相關成本。
6付現成本付現成本又稱現金支出成本。在進行短期經營決策時,付現成本是動用現金支付的相關成本。在企業現金短缺、支付能力不足、籌資又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於那些急需“上馬”的項目進行決策時,必須以付現成本而不是以總成本作為方案取舍的標準。
拓展提高某精密儀器廠一關鍵檢驗設備因故損壞,造成停工,如不及時重置,每天將損失10000元,經調查、洽談,現有兩個廠家願意提供這種檢驗設備。其中,A廠設備售價80000元,貨款一次付清;B廠設備售價85000元,貨款分期支付,先付現款25000元,其餘價款在今後6個月內付清,每次支付10000元。此時,該廠資金很緊張,銀行又不同意提供更多的追加貸款,現有現金餘額已降低到28000元,預計近幾周內也不可能從應收賬款方麵收到現金。在上述情況下,該廠選擇購買B廠設備的方案顯然是合理的,盡管由於這種選擇要多付出5000元的現金。因為隻有這樣,該廠才能盡快恢複生產,這多付出的5000元現金,可以從及早恢複生產所得的利潤中得到補償。
7專屬成本專屬成本是指那些能夠歸屬於特定決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它往往是為了彌補生產能力不足的缺陷,增加有關裝置、設備、工具等長期資產而發生的。專屬成本的確認與取得上述裝置、設備、工具的方式有關。
8加工成本加工成本是指在半成品是否深加工決策中必須考慮的、由於對半成品進行深加工而追加發生的變動成本。它的計算通常要考慮單位加工成本與相關的深加工業務量兩大因素。
至於深加工所需要的固定成本,在經營決策中應當列作專屬成本。
9可分成本可分成本是指在聯產品生產決策中必須考慮、由於對已經分離的聯產品進行深加工而追加發生的變動成本。它的計算通常要考慮單位可分成本與相關的聯產品深加工業務量兩大因素。
10可延緩成本可延緩成本是指在短期經營決策中對其暫緩開支不會對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那部分成本。由於可延緩成本具有一定的彈性,在決策中應當予以充分考慮。
96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11可避免成本可避免成本是指在短期經營決策中並非絕對必要的那部分成本。它與可延緩成本的不同之處在於:是否發生可避免成本完全取決於決策者;可延緩成本隻是在發生時間上可以推遲,但將來注定要發生。酌量性成本屬於可避免成本。
知識鏈接無關成本無關成本是指過去已經發生或雖未發生但對未來經營沒有影響的成本。也就是在決策分析時,可予舍棄,無須加以考慮的成本,如沉沒成本、聯合成本、共同成本、不可延緩成本及不可避免成本。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聯合成本是與可分成本相對立的成本,是指在未分離前的聯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應由所有聯產品共同負擔的成本;共同成本是與專屬成本相對立的成本,是指應當由多個方案共同負擔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由於其發生與特定方案的選擇無關,在決策中可以不考慮;不可延緩成本是與可延緩成本相對立的成本,是指在短期經營決策中若對其暫緩開支就會對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那部分成本;不可避免成本是與可避免成本相對立的成本,是指在短期經營決策中若削減開支就會對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那部分成本。
第三節生產經營決策一、產品品種決策(利用剩餘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的決策)新產品開發的品種決策是指企業在利用現有的絕對剩餘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供選擇的新品種中選擇一個最優品種的決策。它屬於互斥方案決策的類型。
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如果有關方案均不涉及追加專屬成本,可以用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直接進行新產品開發的品種決策。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法是指在企業生產隻受到某一項資源(如某種原材料、人工工時或機器台時等)的約束,並已知備選方案中各種產品的單位貢獻邊際和單位產品資源消耗定額(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的條件下,可考慮采用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法進行短期經營決策。其計算公式為:單位產品資源貢獻邊際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單位產品資源消耗定額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是正指標,根據它作出決策的判斷標準是:哪個方案的該指標大,哪個方案為優。
97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例6-1某企業具備利用某種數量有限的A材料開發一種新產品的生產經營能力,現有甲、乙兩個品種可供選擇。甲品種的單價為200元/件,單位變動成本為160元/件,消耗A材料的單位定額為10千克/件;乙品種的單價為100元/台,單位變動成本為70元/台,消耗A材料的單位定額為6千克/台。開發新品種不需要追加專屬成本。作出開發何種新品種的決策。
甲品種的單位貢獻邊際=200-160=40(元/件)乙品種的單位貢獻邊際=100-70=30(元/台)開發甲品種時可獲得的單位資源貢獻邊際=40÷10=4(元/千克)開發乙品種時可獲得的單位資源貢獻邊際=30÷6=5(元/千克)單位資源開發乙品種可獲得5元的貢獻邊際,而開發甲品種隻有4元的貢獻邊際。因此,開發乙品種比開發甲品種更有利。
二、產品產量組合決策由於某種產品的產銷數量同其價格、成本、利潤之間存在著聯動關係,當確定優先生產某種或某幾種產品之後,還必須在確定最優生產對象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有關產品的最優生產數量問題,企業隻有在既選定了最有利的產品品種,又選定了合理的產品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最大利潤。
當產品的邊際收入同邊際成本相等或接近相等時,其利潤最大,產銷數量最佳。為此,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邊際收入同邊際成本之間這種特定關係,借助邊際分析原理來確定各產品的最優產銷數量。
例6-2某企業生產甲產品,單位售價為148元/件,經測算,該產品總成本y與產量x之間的函數關係為y=0008x2+2x+3750。確定企業該種產品產量達到什麼水平時利潤最大。
求導得出:邊際成本=2+0016x;邊際收入=148。
令邊際收入=邊際成本,則:2+0016x=148x=800(件)計算結果表明,該產品的產銷量為800件時,企業能獲得最大利潤。
三、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或轉產的決策(一)虧損產品停產的決策分析虧損產品停產的決策是指企業同時生產若幹產品,其中某種產品由於不能適銷對路或質次價高、款式陳舊等原因,造成市場滯銷,倉庫積壓,發生虧損。為了扭虧為盈,企業一方麵要想方設法努力降低成本扭轉虧損局麵,另一方麵就是對虧損產品考慮是否停產。
這方麵的決策分析,一般不涉及原有生產能力的變動,固定成本總額屬於一種已經存在98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的,不可避免的成本,與虧損產品停產無關。所以在決策時,對於虧損產品不能簡單得出停產的結論,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類問題的決策可以采用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
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是指當有關決策方案的相關收入均不為0,相關成本全部為變動成本時,可以將貢獻邊際總額作為決策評價指標。貢獻邊際總額等於相關的銷售收入與相關的變動成本之差,該指標是個正指標。根據它作出決策的判斷標準是:哪個方案的該項指標大,哪個方案為優。
例6-3某公司本年產銷A、B、C三種產品,其中有一種產品為虧損產品,其有關資料如表6-1所示。
表6-1本年產銷A、B、C三種產品的相關資料項目A產品B產品C產品銷量/件900450300單價/(元/件)206030單位變動成本/(元/件)104615固定成本總額/元15000(按各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分配)根據表6-1的有關資料,采用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編製貢獻毛益與淨利潤計算如表6-2所示。
表6-2貢獻毛益與淨利潤計算元產品名稱A產品B產品C產品合計銷售收入總額1800027000900054000變動成本總額900020700450034200貢獻邊際總額90006300450019800固定成本總額50007500250015000淨利潤(或淨虧損)4000-120020004800計算表明,B產品淨虧損1200元。那麼,B產品是停產,還是繼續生產?企業麵臨兩種選擇。
第一種:通過表6-2的計算看到,B產品為淨虧損,可是,B產品能提供6300元的貢獻邊際總額,同時,由於B產品分擔了企業50%的固定成本,就整個企業來說,還有4800元盈利。
第二種:假設B產品停產,企業保留A、C兩種盈利產品。B產品停產後的貢獻邊際與淨利潤的計算如表6-3所示。
表6-3B產品停產後的貢獻邊際與淨利潤計算元產品名稱A產品C產品合計銷售收入總額18000900027000變動成本總額9000450013500貢獻邊際總額900045001350099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續表)產品名稱A產品C產品合計固定成本總額10000500015000淨利潤(或淨虧損)-1000-500-1500通過表6-3可以看出,B產品停產後,其原來所提供6300元的貢獻邊際總額將不存在,則全公司的貢獻邊際總額相應減少了6300元,B產品原來所分擔的固定成本總額則要轉嫁給A、C兩種產品去承擔,其結果反而造成整個公司全麵虧損1500元。
結論:虧損產品是否停產,主要看虧損產品是否提供貢獻邊際,隻要虧損產品能夠提供貢獻邊際,就不停產。
(二)虧損產品轉產的決策分析虧損產品是否轉產的決策分析,也采用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隻要轉產產品是利用原產品停產後騰出來的生產能力,而不占用其他產品的生產能力,同時轉產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總額大於虧損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總額,那麼這項轉產方案就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可行的。
例6-4承例6-3,假設B產品停產後,轉產D產品,預計D產品產量400件,銷售單價70元/件,單位變動成本50元/件。B、D兩種產品的差異資料如表6-4所示,確定是否應該轉產。
表6-4B、D產品差異資料元產品名稱B產品D產品轉產差異銷售收入總額27000280001000變動成本總額2070020000-700貢獻邊際總額630080001700固定成本總額750075000淨利潤(或淨虧損)-12005001700B產品停產後可以轉產D產品,因為D產品是利用原虧損的B產品停產後騰出來的生產能力,而不占用其他產品的生產能力,同時D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原虧損的B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總額,那麼這項轉產方案就是可行的。
四、生產工藝選擇的決策企業對同一種產品或零件采用不同的工藝方案進行加工,其成本往往相差懸殊。采用先進的工藝方案,產量、質量肯定會大大提高,由於使用高精尖的專用設備,其單位變動成本可能會降低,而固定成本則較高。至於較為落後的工藝方案,往往隻需使用普通的簡陋設備,其單位變動成本可能較高,而固定成本則較低。如何降低單位固定成本,要看產品的批量。因此,生產工藝的決策分析與產品的批量有直接關係。所以,應先確定其成本平衡點的100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業務量,然後再作出正確的決策。對生產工藝的決策分析,可采用成本無差別點法進行分析。
成本無差別點法是指在各備選方案的相關收入均為0,相關的業務量為不確定因素時,通過判斷處於不同水平上的業務量與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之間的關係,作為互斥方案決策的一種方法。
各方案的業務量單位必須相同,方案之間的相關固定成本水平與單位變動成本水平恰好互相矛盾(如第一個方案的相關固定成本大於第二個方案的相關固定成本,而第一個方案的單位變動成本又恰恰小於第二個方案的單位變動成本),否則無法應用該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兩方案相關固定成本之差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兩方案單位變動成本之差例6-5長虹機器廠在生產某種型號的齒輪時,可以使用普通銑床和數控銑床。
這兩種銑床加工時所需的不同成本資料如表6-5所示。作出該廠在什麼批量範圍內選用何種類型的銑床進行加工的決策分析。
表6-5兩種銑床加工時所需的不同成本資料銑床類型每個齒輪加工費(變動成本)一次調整準備成本(固定成本)數控銑床080元/個100元普通銑床160元/個40元設數控銑床的固定成本為a1,單位變動成本為b1;普通銑床的固定成本為a2,單位變動成本為b2;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為x,則:a1-a2100-40x===75(個)b2-b1160-080計算表明,若齒輪需要量為75個時,兩方案成本相同,均屬可行;若齒輪需要量超過75個時,采用數控銑床進行加工的方案較優;若齒輪需要量少於75個時,采用普通銑床進行加工的方案較優。
五、零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有些人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總認為自製好於外購,因此許多企業“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一般搞“小而全”或“大而全”。這實際上是一種閉塞的“小農經濟”的心理狀態,現代化商品經濟環境下,商品的社會化生產會越來越強,我們提倡企業的產品組裝在總廠,而其他零部件可以分散在各個企業中進行生產。這樣可以合理利用社會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一)零部件需要量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例6-6某企業每年需要甲零件20000件,該零件既可以自製,也可以外購,單價24元/件。企業目前已具備自製能力,自製甲零件的單位完全生產成本為20元/件,其中,101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直接材料15元,直接人工2元,變動製造費用1元,固定製造費用2元。假設自製生產能力無法轉移,企業是應自製還是外購甲零件?假定自製甲零件的生產能力可以用於承攬零星加工業務,每年預計可獲貢獻毛益300000元,其他條件不變。企業是應該自製還是外購甲零件?
①假定自製生產能力無法轉移,確定企業是應自製還是外購甲零件。
自製甲零件的單位變動生產成本=15+2+1=18(元/件)因為自製甲零件的單位成本為18元/件,小於外購甲零件單位變動生產成本的單價24元/件,所以,應當自製甲零件,自製比外購節約的成本為:(24-18)×20000=120000(元)。
②假定自製甲零件的生產能力可以用於承攬零星加工業務,每年預計可獲貢獻毛益300000元,其他條件不變。自製與外購方案下的相關成本如表6-6所示。
表6-6自製與外購方案下的相關成本元項目自製甲零件外購甲零件增量成本18×20000=36000024×20000=480000機會成本300000—相關成本合計660000480000根據表6-6中的數據,決策結論是企業應當安排外購甲零件,可節約180000元的成本。
(二)零部件需要量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如果企業尚不具備自製能力,且零部件的全年需要量不確定,則可采用成本無差別點法進行分析。
例6-7某企業需用的乙部件可從市場上買到,市價為40元/件;如果安排自製,每年將發生相關的固定成本為8000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32元/件。企業應自製還是外購乙部件?
設自製方案的固定成本為a1,單位變動成本為b1;外購方案的固定成本為a2,單位變動成本為b2;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為x,則:a1-a280000-0x===10000(件)b2-b140-32當乙部件全年需用量在0~10000件時,應安排外購;當超過10000件時,則以自製為宜。
六、半成品是繼續加工還是出售的決策在某些企業(如紡織、鋼鐵製造企業),其產品經過一定的加工後,可以作為半成品對外銷售,也可以進一步深加工後再出售。通常,經過繼續加工後產品的售價,要比半成品售價高,但要相應追加一部分變動成本,還可能追加一定量的專屬固定成本。為此,企業要對半102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成品直接對外銷售還是進一步深加工再出售作出選擇。如果半成品深加工後的收入減去追加成本後的餘額大於半成品出售的收入,應選擇半成品深加工後再出售的方案;反之,如果半成品深加工後的收入減去追加成本後的餘額小於半成品出售的收入,應選擇半成品直接出售的方案。
對半成品是繼續加工還是出售的決策進行分析,通常采用差別損益分析法。差別損益分析法是在進行兩個互斥方案的決策時,以差別損益指標作為評價方案取舍標準的一種決策方法。
例6-8某公司每年生產A半成品5000件,單位變動成本4元/件,固定成本11000元,銷售單價9元/件。如果把A產品進一步加工為B產品,銷售單價可提高到14元/件,但需要追加單位變動成本2元/件,另需要租入一台設備,其租金為16000元。作出A半成品繼續加工或直接出售的決策分析。分析過程如表6-7所示。
表6-7差別損益元方案深加工為B產品直接出售A半成品差異額項目相關收入14×5000=700009×5000=4500025000相關成本26000026000其中:增量成本2×5000=100000專屬成本160000差別損益(1000)分析結果表明,企業如果直接出售A產品,將比出售B產品多得利潤1000元,所以企業應直接出售A半成品。
七、聯產品是繼續加工還是出售的決策聯產品是指用同一種原材料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同時生產出來的若幹種經濟價值較大的產品,如石油化工廠對原油裂化加工分餾出來的汽油、柴油、重油等產品。有些聯產品除了直接出售外,還可以進一步加工,如汽油就可以進一步加工成各種標號的油品。有關聯產品是否深加工的決策,首先要區分聯合成本和可分成本。聯產品在分離以前發生的費用,稱為聯合成本;分離後分別繼續加工的費用,稱為可分成本。對於聯產品是否深加工的決策而言,聯合成本是無關成本,可分成本是相關成本。
例6-9某公司在同一生產過程中生產出聯產品甲、乙、丙3種,有關資料如表6-8所示。根據上述資料作出有關聯產品應立即出售還是進一步加工後再出售的決策分析。
103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表6-8聯產品資料元分離後立即分離後進一步產品名稱產量/千克聯合成本出售的單價加工的成本加工後的出售單價甲20000400003640000050乙400005000007672000098丙8000020000052272000096對聯產品繼續加工還是出售的決策,采用差別損益分析法進行分析,如表6-9、表6-10、表6-11所示。
表6-9甲聯產品差別損益分析元方案項目分離後立即出售進一步加工後出售差異額相關收入36×20000=72000050×20000=1000000(280000)相關成本0400000(400000)差別損益120000表6-10乙聯產品差別損益分析元方案項目分離後立即出售進一步加工後出售差異額相關收入76×40000=304000098×40000=3920000(880000)相關成本0720000(720000)差別損益(160000)表6-11丙聯產品差別損益分析元方案分離後立即出售進一步加工後出售差異額項目相關收入52×80000=416000096×80000=7680000(3520000)相關成本02720000(2720000)差別損益(800000)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甲聯產品分離後立即出售有利;乙、丙兩種聯產品進一步加工後出售有利。
第四節產品定價決策一、定價決策的相關因素定價決策是指在不違背國家物價政策的前提下,通過對影響產品價格的因素進行分析,104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運用一定的方法製定出能夠使企業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產品的價格的決策分析過程。為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勞務製定合理的價格,是企業生產經營業務的一項重要決策。定價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銷量,而銷量的多少又決定著生產量的高低,並影響產品成本的水平和盈利的多少。產品定價是一個極其複雜又十分敏感的問題,涉及許多影響因素,並且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其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1定價目標雖然獲取最大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但在不同時期企業定價的具體目標有所不同。
企業要在未來獲得長期、穩定的報酬,可能選擇以實現合理利潤為目標,既不追求一時的高利,也不實行讓利促銷;為應對市場競爭,以保持一定的市場占有率為目標,可能采取低於競爭者的價格水平定價;甚至在特殊情況下為了盡快回籠資金,以保本為目標進行定價。定價的目標不同,則運用的方法不同,價格水平的高低也不同。
2產品成本產品成本是企業定價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也是企業的最基本的依據。成本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產品的獲利能力,在同類產品中,成本低的產品具有價格競爭優勢,在同樣的市場價格下,能夠獲得高於其他企業的利潤。但在具體定價時,還需要結合產量、銷量、資金周轉等影響價格製定的企業因素綜合分析。
3市場供求關係供求關係是指一定時期市場上產品供應與產品需求之間的關係。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直接影響產品價格的變動。一般來說,產品的市場需求超過市場供應,可將其價格定得高些;產品的市場供應超過市場需求,可將其價格定得低些。同時,產品價格下降,將會引起產品需求量的增長;產品價格上升,將會引起該產品需求量的減少。
4市場競爭市場競爭程度對於企業定價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條件下,消費者對價格的變動很敏感,定價決策實質上是競爭者之間不斷博弈的過程,每一個競爭者都必須根據市場競爭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定價策略,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
5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包括4個階段,即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的階段定價策略應有所不同。投入期的價格,既要補償高成本,又要為市場所接受;成長期和成熟期正是產品大量銷售,擴大市場占有率的時機,要求穩定價格以利於開拓市場;進入衰退期後,一般應采取降價措施,以便充分挖掘老產品的經濟效益。
6國家的價格政策和法規每個國家對市場物價的高低和變動都有限製和法律規定。同時,國家還利用生產市場、貨幣金融等手段間接調節價格。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各國政府對價格製定的限製措施往往更多、更嚴。因此,企業應很好地了解本國及所在國關於物價方麵的政策和法規,並將其作為自己製定定價策略的依據。
二、以成本為導向的定價決策方法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方法又稱成本導向定價法或成本加成定價法,是指企業以產品的105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成本為基礎,再加上一定的利潤和稅金而形成價格的一種定價方法。成本導向定價法簡便易行,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通的定價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作為定價基礎的成本分類繁多,因此,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方法也多種多樣,既可以利用產品的完全成本定價,也可以利用產品的變動成本定價;既可以通過總成本資料定價,也可以通過單位成本資料進行定價。
1完全成本定價法完全成本定價法是按照完全成本定價的方法,即在單位完全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一定比率的利潤,來製定產品價格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產品價格=產品預計單位完全成本×(1+利潤率)例6-10某公司計劃產銷甲產品50000件,該產品預計單位變動成本為:直接材料12元,直接人工10元,變動製造費用7元。固定成本總額75000元,利潤率10%。計算該產品的價格。
產品價格=(12+10+7+75000÷50000)×(1+10%)=3355(元/件)完全成本定價法是大多數公司所采用的方法。一方麵,產品的完全成本在企業對外報告中有現成的資料,搜集信息的成本較低;另一方麵,從長期來看,產品的成本是通過銷售來得到補償的,所以,產品的價格必須彌補所有的成本並獲取一定的利潤,以維持正常的經營。
但是完全成本定價法不是以成本特性分類為基礎的,所以,無法了解當產量變動時,完全成本總額是如何變動的,以及無法預測價格和銷量變動對利潤的影響。
2變動成本定價法在一定條件下,企業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具有不變性,企業可根據變動成本及貢獻邊際率指標進行單位產品價格的計算,這種方法即變動成本定價法。由於單位產品成本和有關收益率可借鑒曆史資料或有關規劃目標等已有資料,因而此方法較為簡便,特別適用於臨時定價。其計算公式為:產品價格=單位變動成本1-貢獻邊際率例6-11某公司生產A產品,單位成本29元/件,其中,直接材料費用10元,直接人工費用6元,變動製造費用4元,固定製造費用9元。該產品預定貢獻邊際率為20%。計算A產品的價格。
單位變動成本=10+6+4=20(元/件)20產品價格==25(元/件)(1-20%)變動成本定價法是在成本按其特性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清楚地了解價格和數量變化對利潤的影響。然而,由於這種方法未考慮固定成本,價格往往定得過低,無法補償所有的成本,從長期來看,會影響公司的生存能力。
3邊際成本定價法邊際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銷售所增加的總成本;邊際收入是指每增加一個單位銷售所增加的總收入。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的差額,稱為邊際利潤,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產品銷售所增加的利潤。
當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時,利潤總額最大。這時的價格就是最優價格。利用邊際收106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入等於邊際成本時利潤最大的原理製定產品價格的方法,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定價決策方法以成本為導向的價格決策方法,著重考慮企業的成本情況而基本不考慮需求情況,因而產品價格的製定從企業取得最大產銷收入或利潤的角度,不一定是最優價格。最優價格應是企業取得最大利潤或產銷收入時的價格。為此,必須考慮市場需求情況與價格彈性,分析銷售收入、成本利潤與價格之間的關係,從中尋找最優價格點。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彈性定價法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是影響企業產品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企業製定價格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彈性。價格彈性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的需求量隨著價格水平的升降而變動的程度。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取決於產品的需求程度、可替代性和費用占消費者收入的比重等。必需品的彈性一般小於奢侈品,低檔產品的彈性小於高檔產品。
需求價格彈性以需求的變化率與相應的價格變化率之比來表示,即:ΔQ/QE=pΔP/P式中,EP為需求價格彈性係數,用絕對值表示;Q為原來的銷量;ΔQ為需求的變動量;P為原來商品的價格;ΔP為價格的變動量。
EP的絕對值大小反映商品需求價格彈性的強弱。EP=1,為單一彈性;EP>1,為富有彈性;EP<1,為缺乏彈性。
當企業掌握了某種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後,就可以利用彈性來預測價格變動的最優方向和幅度。
2反向定價法反向定價法是指企業不以成本為依據,而在預測市場可接受的需求價格限度內,逆向預測和製定經營者價格(如批發價格)、生產者價格(如出廠價格)及生產成本的定價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單位批發價格=市場可銷售價格-批零差價單位出廠價格=批發價格-進銷差價單位生產成本=出廠價格-利潤-稅金應用以上公式,關鍵在於確定市場可銷售價格,其他資料可以根據市場同類商品的有關資料確定,或通過市場調查、分析後確定。市場可銷售價格的確定,可以分情況分別采取試用評價、調查估價、市場試銷、試價等方法進行。總的原則是根據市場需求,按消費者願意接受的水平確定。
四、以特殊要求為導向的定價決策方法1保本定價法在競爭的形勢下,有些企業生產經營的個別產品價格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定得比較低,隻有微利甚至僅僅保本,如未來擴大或維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企業應按下式確定保本價格:107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專屬固定成本保本價格=單位變動成本+預計銷量2保利定價法保利定價法是利用本量利分析中介紹過的實現目標利潤的價格計算公式進行定價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專屬固定成本+目標利潤保利價格=單位變動成本+預計銷量3最低極限價格定價法企業出於經營上的某種需要或考慮有時要製定最低的價格作為經銷產品售價的下限。
在企業生產能力有剩餘且無法轉移時,追加訂貨的最低極限價格就是單位變動成本。對於那些實在難以找到銷路的積壓物資和產品,甚至可以規定它們在一定時期內平均負擔的倉儲保管成本和耗損費,以及有關的資金占用成本的合計數作為確定極限價格的依據。隻要出售的價格不低於這種極限價格,出售就是有利可圖的,或者使損失最小。
五、定價策略1新產品定價策略新產品定價策略有兩種方法:撇油定價法和滲透定價法。前者是指那些初次投放市場尚未形成競爭的新產品以高價銷售,從而保證初期高額獲利,隨著市場銷售提高、競爭加劇而逐步降價的方法,又稱先高後低定價策略;後者是指以較低價格為新產品開拓市場,爭取顧客,贏得競爭優勢後再逐步提升的方法,又稱先低後高定價策略。前者著眼於短期收益,後者著眼於長期利益,各有利弊。
對於同類競爭產品差異性較大,能滿足較大市場需要,彈性小,不易仿製的新產品最好用撇油定價法;對於那些與同類產品差別不大,需求彈性大,易於仿製,市場前景光明的新產品則應考慮滲透定價法。
2心理定價策略顧客心理是影響定價的一個因素。企業應針對顧客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定價策略。常用的心理定價策略有以下幾種。
(1)去整取餘法,又稱尾數定價法或取九舍十法。顧客購物時,對價格數字往往有一種偏重於價格整數而忽略零數的心理傾向。尾數定價法就是根據顧客這種心理,采用非整數的定價形式,以達到激發顧客購買欲望、增加銷售量的目的。這種方法多用於中低檔商品的定價。
(2)整數定價法,是指對於高檔商品按整數價標售,以提高商品的售價刺激顧客的購買欲望。
(3)對比定價法,對於亟待出售需要降價處理的商品,可將削價前後價格同時列出,促使顧客通過對比積極購買。
本章小結決策是在現實的客觀條件下,根據確定的目標,對未來實踐的方向、目標和方法等作出決定的過程。在生產決策的過程中,應考慮相關的因素,包括生產經營能力、相關業務量、相108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關收入、相關成本等因素。生產決策具體包括剩餘生產能力如何運用、虧損產品如何處理、零部件自製還是外購、是否接受低價追加訂貨、半成品是否進一步加工的確定。針對不同的生產決策采用的方法有單位資源邊際貢獻法、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差別損益分析法和成本無差別點法等。為企業生產的產品製定一個合理的價格,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一項重要決策。
針對不同的定價決策采用的方法有以成本為導向的定價決策方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定價決策方法、以特殊要求為導向的定價決策方法等。同時,定價過程中還要運用一定的策略,包括新產品定價策略、心理定價策略。
案例分析偉業智能監控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尖端電子產品的公司。目前,公司產品比較單一,主要是生產信號發生器作為其他公司的電子配件對外出售,市場占有份額較大,產品單位變動成本150元/件,單位固定成本250元/件,市場價格800元,平均年訂單量100萬件。
董事長提出要利用公司現有的經濟資源開發新產品,即汽車防盜報警係統與雷達測速器。他認為目前汽車的銷售量大增,帶來了汽車防盜報警係統需求量的上升;同時,交通肇事者也會增多,這就給交通管理部門帶來管理上的困難。現在發達國家的警車上全部安有雷達測速器,我國公安部門隻在部分警車上安裝了這種儀器。而且我國已有廠商在生產這種產品,為了占領市場份額,賺取利潤,公司也應該開發生產雷達測速器。
市場部就兩種新產品的年銷售量、價格進行了市場調查與預測,結果如下表所示。
項目汽車防盜報警係統雷達測速器年銷售量/萬件80092單位價格/元50010000財務部門就兩種新產品的單位成本做了預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元項目汽車防盜報警係統雷達測速器直接材料801500直接人工20200變動製造費用30300單位固定製造費用1104000合計2406000總經理認為,由於企業生產能力有限,如果兩種新產品同時開發,又要達到預期的產銷量,就要縮減信號發生器的生產量,大概需要減產一半,同時也要失去一些老客戶,而且生產雷達測速器還需要投入專屬設備,預算為230萬元。如果隻開發其中的一種產品,現有的生產能力完全夠用。
討論:作為財務經理應作出何種決策?下一步應該同時開發這兩種新產品還是隻開發其中的一種,或者不開發任何一種新產品,繼續生產老產品?
109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課後訓練一、思考題1什麼是決策分析?進行決策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麼?
2經營決策分析最常用的專門方法有哪幾種?
3什麼是相關成本?有哪幾類?
4在決策分析中為什麼要考慮機會成本?
二、業務練習題1某企業專門生產機床,全年最大生產能力為5000台,已與其他企業簽訂購銷數量為4000台的合同。機床的正常售價為48000元/台,其單位成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項目單位成本/元直接材料13000直接人工10800變動製造費用6200固定製造費用9800合計39800要求:計算下列情況下企業是否接受訂貨。
(1)客戶訂貨1000台,每台隻願出價31600元,若不接受追加訂貨,剩餘生產設備可用於對外出租,月租金收入為4萬元,企業是否應接受此訂貨?
(2)若客戶訂貨1100台,追加訂貨會衝擊正常生產計劃,客戶每台願出價32500元,但需要追加專屬成本160萬元,企業的剩餘生產能力無法轉移,企業是否應接受此訂貨?
2某企業生產A產品,其中甲零部件過去都是自製,全年需要量6000個。現有一企業願意提供該零件,每個售價50元。財務部門出具最近一年的成本計算單,如下表所示。
項目金額/元直接材料18直接人工14變動製造費用8固定製造費用16其中:專屬固定費用6共同固定費用10單位成本56要求:在下列情況下,為企業作出零部件自製還是外購的決策。
(1)假設企業停止生產該零部件,有關生產能力無法轉移,該零部件是自製還是外購?
(2)假設企業停止生產該零部件,有關設備可用於生產另一種新產品,每年可提供貢獻毛益總額35000元,該零部件是自製還是外購?
3某企業計劃年度準備生產乙產品1000件,預計固定成本總額110000元,預期的成110第六章短期經營決策本資料如下表所示。該企業預計利潤總額按完全成本總額的15%予以加成。
項目金額/元直接材料84直接人工73變動製造費用69單位成本226要求:計算乙產品售價為多少時能達到企業的目標利潤。
4假定某公司原來生產老產品甲,現擬利用現有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A或新產品B。
若開發新產品A,老產品甲需減產三分之一,並需追加專屬成本8000元;如開發新產品B,老產品甲需減產五分之二。這3種產品的產量、售價和成本資料如下表所示。
產品名稱老產品甲新產品A新產品B生產量/件600020002500銷售單價/元300400365單位變動成本/元200280255固定成本總額/元200000要求:根據上述資料為該公司作出開發哪種新產品較為有利的決策分析。
5某公司生產A、B、C三種產品,其中B產品連年虧損,2016年度的生產經營情況如下表所示。
產品變動企業利潤項目銷售量/件產品單價/元固定成本/元利潤/元成本/元總額/元A產品500020122500015000B產品800010820000-400021000C產品400030203000010000鑒於以上情況,有人提出停止B產品的生產,從而提高公司的利潤總額。
要求:(1)通過計算,作出是否停止B產品生產的決策,並說明停止B產品的生產對公司利潤的影響。
(2)假如B產品停產後,剩餘的生產能力可以出租給其他公司,每年租金為15000元,據此判斷是否應停止B產品的生產。
6某企業有一台閑置設備,擬用於開發A、B兩種新產品。A產品的單價為100元/件,單位變動成本為60元/件,所用甲材料的消耗定額為5千克/件;B產品的單價為120元/件,單位變動成本為40元/件,所用甲材料的消耗定額為2千克/件。甲材料供應充足。
要求:用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作出應開發哪種產品的決策,並說明理由。
111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學習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在熟悉長期投資決策的意義、特點等的基本知識上,掌握長期投資決策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和最常用的決策指標,學會用決策指標進行具體分析,並了解風險投資決策的分析方法。
技能要求掌握基本的投資決策類型,能夠計算投資決策動態指標,並根據各項動態指標初步判斷投資項目在財務上的可行性。
案例導入張琪2015年畢業於一所普通高校,之後在一家小有規模的公司當出納,年薪25萬元。2017年底,張琪準備辭職,開始創業,經過周密的市場調查,他準備投資幹洗業。市場上一台較為先進的幹洗機價款為12萬元,使用年限10年,預計殘值率5%。麵對現有情況,張琪有兩個選擇:一是一次性購買該幹洗機;二是租賃,每年支付20000元的租賃費,租期10年。假設貼現率10%,所得稅稅率20%。
思考:張琪應該購買還是租賃?
第一節長期投資決策概述一、長期投資決策的含義如果說企業的短期經營決策主要與企業內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息息相關,是一種一年以內的短期決策行為,那麼,長期投資則是影響企業今後生產經營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決策。
長期投資決策是投資期在一年以上的資本性支出,具有投資額大、回收期長、風險大等特點,主要解決的是企業長期資產如何取得的問題。長期投資決策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整體經營能力和長期獲利能力,從而提高企業整體價值。因此,長期投資決策正確與否對企業的興衰成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企業必須要有一套正確、靈活的投資決策分析方法。
112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二、長期投資決策的特征1不經常發生長期投資決策主要是對企業固定資產方麵的投資而不是對有價證券的長期投資。這種投資主要是為了增加固定資產或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以滿足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的投資決策,如購置相關設備,固定資產的更新、改擴建等。
2資金占用時間長一項長期投資決策所占用的資金在短期內難以收回,其發揮作用的期限較長,一般為幾年,有的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對企業的長期經濟效益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3資金占用數額大一項長期投資往往需要一次性大筆資金投入以形成投資項目的主體,又要有相當的資金保證建設期和運營期內的相關開支,所以長期投資決策對企業的財務成果和資本結構都有重大影響。
4投資風險大由於長期投資涉及金額大,回收期長,在長時間內受宏觀經濟環境和競爭等多方麵因素影響,因此資產在短期內不易變現,不確定性很強。
知識鏈接新加坡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新加坡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精打細算,注重規劃。多年前,新加坡政府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特別是投資量大、投資回收期長、資金周轉慢的公共基礎設施,包括港口碼頭、機場等交通設施,水電電纜設施,工業區設施等。如今樟宜機場成了全球飛機起降架次最頻繁的空港,吉寶港成了貨物吞吐量排名世界前列的集裝箱貨櫃碼頭,眾多先進、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新加坡已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受益匪淺,但仍然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完善。例如,新加坡港口碼頭的建設主要由政府投資,港口的營業收入除了營業稅外,全部用於港口的改造和再建設。近幾年,為提高融資,新加坡政府在對地鐵進行重組的過程中,通過向公眾出售337%的股權收回部分建設資金,其中大部分也將用於建造新的地鐵線路。
像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投資巨大、影響深遠、資金回收慢、風險較大的項目,財務人員必須測算項目的財務指標,以便作出科學的投資決策。
三、長期投資決策的分類(一)按投資決策方案之間的關係分類1獨立方案的可行性決策這是一種基本決策。獨立方案是指某一投資項目隻有一種方案可以選擇,沒有可以與113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其競爭的方案。此時,隻需對獨立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隻要獨立方案本身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即可接受該方案。
2互斥方案的選優決策互斥方案是指當一項投資項目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方案可以選擇時,隻有一個方案可被采納,這個方案與其他方案形成一種互相排斥的關係。對互斥方案的選擇是從幾個具有可行性的方案中根據標準選出最優的。
3資本限量決策並不是具有可行性的投資項目都可以進行投資,企業可能因資金有限而不能投資所有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因此,企業必須將有限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分配,在不超過現有可用於投資的全部資金總量的前提下,在所有獨立可行方案和互斥方案最優方案中選擇能使企業所得的長期報酬總和最大的一組方案。
(二)按投入資金是否分階段分類有的投資項目是一次性投入資金就能完成或建成,沒有建設期,投入資金直接形成生產能力;有的投資項目需要分幾次投資才能完成或建成,有建設期。
第二節長期投資決策中的現金流量一、現金流量的含義在長期投資決策中,某一具體投資項目的資本支出與資本回收都是以實際支出和收到的現金為基礎,因此在進行長期投資決策時,準確地估計現金流量的數額和時間分布,並據以評價項目的可行性是決策的關鍵。現金流量就是在長期投資決策中,由於接受或拒絕某一方案而引起企業總的現金支出或現金流入增加的數量。在理解現金流量這一概念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這裏的“現金”是廣義的現金,不僅包括各種貨幣資金,還包括與項目相關的非貨幣資源的變現價值。例如,企業在投資某項目時,投入了原有固定資產,這時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現金支出應該是該資產的變現價值或重置成本,而非它的賬麵淨值。
(2)現金流量是“相關”現金流量,體現的是“增量”現金流量,即接受或拒絕某一方案所引起的企業總的現金流量所發生的變化。除了考慮該項目自身的現金支出或現金流入,還要考慮該項目對企業其他方麵或部門所造成的不利或有利影響。另外,類似賬麵價值這樣的沉沒成本是決策的無關成本,因為這些成本不會導致企業增量現金流量的變化,所以不用考慮。但是,像變現價值、重置成本、機會成本、差額成本等這樣的相關成本則會導致增量現金流量的變動,所以必須考慮。
二、現金流量的計算由於一個投資項目從投資到收回投資,一般要經曆準備期(建設期)、經營期、終止期3114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個階段,因此,現金流量有以下3個具體內容。
(一)初始現金流量它是指項目開始實施到投入使用之前這段時間所發生的現金流量,主要是流出量。其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相應的流動資產投資和一些投產前費用,如培訓費等。在理解初始現金流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若固定資產投資是以原有資產投入,則以舊設備的變現價值或重置成本作為初始固定資產投資,同時要考慮舊設備提前處理發生的淨損失(淨收益)抵減(支付)的所得稅。
(2)墊支的流動資金一般在項目終結時一次性全部收回。
(3)對於在建設期發生的資本化利息,根據投資假設,不區分資本性質,借貸資本按自有資金對待,所以不計入初始現金流出量,但計入固定資產原值,計提折舊。其計算公式為:初始投資的現金流量=墊支的流動資金+設備的變現價值+投產費用-(設備的變現價值-折餘價值)×所得稅稅率(二)營業現金流量它是指項目投入使用後所產生的現金流出量和流入量。
(1)流入量主要是經營期內各年產生的營業收入。
(2)流出量主要是經營期內各年實際以現金支付的各種經營成本、費用,稱為付現經營成本,簡稱付現成本,如維修費等;還有支付的各項稅費,主要考慮所得稅。其計算公式為:付現成本=當期總經營成本-折舊之所以在現金流出量中不考慮折舊,是因為折舊雖然計入成本導致營業利潤下降,但並不會引起實際的現金流出,即不需要用現金來支付折舊,既然不作為現金流出量,那就應該計入流入量。類似折舊這種性質的成本費用還有各種攤銷,如無形資產攤銷等。
(3)營業現金淨流量(NCF)的計算公式為:營業現金淨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所得稅=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折舊)-所得稅=稅後淨利+折舊或者營業現金淨流量=稅後淨利+折舊=(營業收入-營業成本)×(1-所得稅稅率)+折舊=(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折舊)×(1-所得稅稅率)+折舊=(營業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稅率)+折舊×所得稅稅率(4)需要注意的是折舊的計算,若稅法對設備的折舊計算有明確規定,則要按照稅法規定來計算折舊,不能按會計方法來計算。
(三)終結現金流量它是指項目終了時發生的各項現金流量,主要是流入量,包括固定資產的殘值回收、原墊支的流動資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實際收回的固定資產殘值與稅法的規定不一致時,會產生固定資產清理收益或損失,進而會導致多繳或少繳所得稅。其計算公式為:終結現金流量=收回墊支流動資金+殘值收入-(實際殘值-稅法規定殘值)×115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所得稅稅率拓展提高思考:項目產生的現金流量和項目實現的利潤在哪些方麵有所不同?為什麼在進行項目投資決策時用現金流量而不用利潤?
例7-1啟航公司為生產新產品需購進新的生產設備,設備連買價帶安裝共1000000元,另需相應投入200000元的流動資金,該設備預計使用5年,直線法提折舊,預計淨殘值100000元。投產後,每年可獲得銷售收入700000元,且每年的付現成本300000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假設該設備使用年限、折舊方法、殘值規定均與稅法規定保持一致。計算該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
①初始現金流量:1000000+200000=1200000(元)②營業現金流量:該設備每年折舊=(1000000-100000)÷5=180000(元)各年營業現金淨流量計算如表7-1所示。
表7-1各年營業現金淨流量計算萬元年份12345營業收入700700700700700付現成本300300300300300稅前現金流量400400400400400稅後現金流量300300300300300折舊抵稅4545454545營業現金淨流量345345345345345計算說明:稅前現金流量=營業收入-付現成本折舊抵稅=折舊額×所得稅稅率營業現金淨流量=稅後現金流量+折舊抵稅③終結現金流量:200000+100000=300000(元)④整個項目從投產到終結,現金流量時間分布如表7-2所示。
表7-2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萬元年份012345初始投資-1200營業現金淨流量345345345345345終結現金流量300合計-1200345345345345645說明:“-”表示現金流出量。
例7-2啟航公司有一台舊設備,目前賬麵淨值60000元,繼續使用該設備每年有50000元的收入,還可繼續使用4年,4年後報廢無殘值,每年需墊支流動資金30000元。使116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用該舊設備第一年支付的修理費6000元,以後逐年遞增2000元,直線法提折舊,其變現價值80000元,所得稅稅率25%。計算該設備每年的營業現金淨流量。
①設備的初始投資:30000+80000-(80000-60000)×25%=105000(元)②設備每年營業現金淨流量:設備折舊=60000÷4=15000(元)根據公式NCF=(營業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稅率)+折舊×所得稅稅率可得:NCF1=(50000-6000)×(1-25%)+15000×25%=36750(元)NCF2=(50000-8000)×(1-25%)+15000×25%=35250(元)NCF3=(50000-10000)×(1-25%)+15000×25%=33750(元)NCF4=(50000-12000)×(1-25%)+15000×25%=32250(元)③終結現金流量:30000元④編製該項目現金流量表,如表7-3所示。
表7-3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元年份01234初始現金流量-105000營業現金淨流量36750352503375032250終結現金流量30000合計-10500036750352503375062250第三節長期投資決策的一般方法由於長期投資決策對企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必須要有一套科學、適當的決策評價指標對長期投資決策進行分析和評價,從而比較、衡量各備選方案的優劣。長期投資決策指標根據是否考慮時間價值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靜態投資決策指標,也稱非貼現指標。這類指標不考慮時間價值,即把不同時點上的現金流量看成是等效的。這類指標有投資回收期、投資報酬率等。另一類是動態投資決策指標,也稱貼現指標。這類指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從而使不同時點上的現金流量具有可比性。這類指標有淨現值、獲利指數、內部報酬率等。當然靜態指標是輔助指標,動態指標才是主要指標,當一個投資項目的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的評價結論發生矛盾時,以動態指標為準。
一、靜態投資決策指標(一)投資回收期(PP)投資回收期是指用投資項目自投產起各年所產生的現金淨流量收回全部初始投資所用的時間。一般來講,投資回收期越短,收回初始投資就越快,投資項目承擔的風險就越小;反之,投資回收期時間越長,收回初始投資就越慢,投資項目承擔的風險就越大。投資回收期117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的計算因各年產生的現金淨流量是否相同而難易不同。
若投資項目各年產生的現金淨流量相同,那麼有下列計算公式:PP=初始全部投資投資回收期()NCF若投資項目各年產生的現金淨流量不同,那麼投資回收期一般用列表法計算。
接例7-1,初始全部投資為1200000元,各年的現金淨流量相同,都是345000元,所1200000PP==348以,345000(年)。
接例7-2,各年的現金淨流量不同,則投資回收期用列表計算,如表7-4所示。
表7-4投資方案累計現金淨流量計算元年份年現金淨流量累計現金淨流量回收時間/年0-105000-105000136750-682501235250-3300023337507502+(33000÷33750)=298從表7-4得知,從第3年起,累計現金淨流量是正數,可見收回初始投資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所以,回收期=2+(33000÷33750)=298(年)。求出投資回收期後,可將該指標與基準投資回收期相比,小於基準回收期,則該方案可以考慮接受。當然,不能僅憑該指標來確定方案的優劣,因為該指標既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也沒有考慮收回投資以後的現金流量,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投資報酬率(ROI)投資報酬率也稱投資收益率,它表示平均淨收益占總投資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為:平均淨收益投資收益率(ROI)=投資總額該指標簡單明了,易於理解。
總體來說,靜態指標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在評價投資方案時隻能起輔助作用,不能作為主要指標,應和其他方法結合使用。
二、動態投資決策指標(一)淨現值(NPV)對於某一項投資,決策者總是希望未來的收益要多於原始投資,這樣才會有價值的增值。淨現值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而產生的。我們把投資項目未來所能夠產生的所有報酬按照一定的折現率折算出來的總現值與所有原始投資總現值之差稱為淨現值。一定的折現率可以根據企業的資本成本或企業要求投資項目的最低收益率確定。
淨現值的計算分4個步驟:首先,預測項目壽命周期內各年的現金流量;其次,將營業期118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內各年的現金淨流量、終結現金流量按照既定的貼現率折算出報酬的總現值;然後,將全部初始投資也按既定的貼現率折算出投資的總現值(因為有的項目的初始投資不是一次投入的,而是分次投入的,這時候就要考慮投入資金的貨幣時間價值);最後,用報酬的總現值減去投資的總現值就是該項目的淨現值。其計算公式為:淨現值=未來報酬的總現值-初始投資的總現值如果項目的淨現值大於0,說明該項目產生的報酬率要高於投資者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該投資項目是可行的,否則就放棄該項目。
承例7-1,假設啟航公司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為8%,則該項目淨現值的計算過程如下。
未來報酬總現值=345000×(P/A,8%,5)+300000×(P/S,8%,5)=1581540(元)初始投資現值=1200000(元)淨現值=1581540-1200000=381540(元)或者:未來報酬總現值=345000×(P/A,8%,4)+645000×(P/S,8%,5)=1581900(元)初始投資現值=1200000(元)淨現值=1581900-1200000=381900(元)(注:結果不一樣是計算中的係數造成的。)該項目的淨現值大於0,所以可行。
承例7-2,該項目的淨現值計算過程如下。
36750×(P/S,8%,1)+35250×(P/S,8%,2)+33750×(P/S,8%,3)+62250×(P/S,8%,4)-105000=31791(元)該項目的淨現值大於0,所以可行。
需要注意的是,淨現值是個絕對數指標,並沒有排除投資規模因素的影響,投資額大的項目容易獲得較大的淨現值,所以淨現值指標隻能用於評價投資額相同的投資項目,若同時有投資額相同的兩個以上的項目進行比較,選擇淨現值最大者。
拓展提高思考:是不是隻要項目的淨現值小於0,就一定不能投資?
(二)獲利指數(PI)獲利指數指投資項目未來報酬總現值與初始投資總現值之比。它反映了每一元初始投資按既定貼現率貼現後的現金淨流量。其計算公式為:未來報酬總現值獲利指數(PI)=初始投資總現值15815407-1==132承例,該投資項目的獲利指數12000001367917-2==13承例,該投資項目的獲利指數105000獲利指數大於等於1,說明該投資項目產生的報酬率要高於企業要求的最低收益率,因此該方案可行。由於獲利指數是相對數指標,反映的是單位投資的淨收益,排除了規模因素的影響,所以可以用於投資額不同的投資項目的比較。在幾個備選方案中,選擇獲利指數最119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高的方案。
需要說明的是,淨現值和獲利指數都是在假定的貼現率基礎上計算出來的,但確定合理的貼現率在現實中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不同的貼現率會使淨現值和獲利指數發生變化,有時甚至會影響最終結果。
(三)內部報酬率(IRR)內部報酬率反映的是該項目本身實際達到的或真正產生的報酬率。前麵講的淨現值、獲利指數都沒能說明項目本身真正產生的報酬率是多少,隻有內部報酬率能夠解釋項目本身真正的報酬率是多少。內部報酬率的原理是:能夠使某一投資項目在未來期間產生的所有報酬的總現值與初始投資總現值相等的折現率,即能夠使某一投資項目淨現值為0的折現率。
內部報酬率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需要逐步測試才能找到近似值。首先,估計一個折現率,以此來計算該項目的淨現值,如果淨現值大於0,表明估計的折現率小於內部報酬率,應提高折現率再次測試;如果淨現值小於0,表明估計的折現率大於內部報酬率,應降低折現率再次測試。經過多次測試,找到淨現值大於0和小於0相對應的兩個折現率(兩個折現率之差應在5%以內),根據插值法計算內部報酬率。
知識鏈接項目評估使用的指標比較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約翰·R格萊姆和劍橋大學教授坎貝爾·R哈維對4400家公司的財務總監進行了調查,392個財務總監對調查作了完整的回複。調查列舉淨現值、內部報酬率、投資回收期等決策方法,每種決策方法按每次必用、經常使用、有時用、從來不用4個等級讓財務總監選擇。調查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項目評估的指標是淨現值和內部報酬率,分別高達749%和757%。這種選擇與財務總監個人教育背景、個人偏好、公司規模及性質有關。規模較大的公司、上市公司、對股東進行紅利分配的公司比規模較小的公司、非上市公司、不進行紅利分配的公司更傾向於使用淨現值和內部報酬率。除此以外,最受歡迎的指標是投資報酬率。盡管各種教材上指出投資報酬率的種種缺陷,但依然不妨礙這個靜態指標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工作時間長、經驗豐富的財務總監比年輕的財務總監更喜歡用這個指標。
例7-3啟航公司目前有一個投資項目,共投資2年,已知該項目每年產生的現金淨流量為5500元,初始投資為10000元,一次投入。沒有墊支的流動資金,也沒有殘值回收,則該項目的內部報酬率計算過程如下。
①假設折現率為7%,則此時該項目的淨現值=5500×(P/A,7%,2)-10000=-56(元),小於0。說明該項目真正的報酬率達不到7%,高估了折現率,應適當降低。
②降至6%再次測算,淨現值=5500×(P/A,6%,2)-10000=837(元),大於0。
說明該項目實際的報酬率應該比6%大。
③分析出該項目真正的報酬率應該介於6%~7%,具體測試用內插法。
120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折現率淨現值7%-56IRR06%837IRR-6%837-0根據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性質得到:=7%-6%837-(-56)IRR=66%若啟航公司對該項目預期的報酬率為6%,則說明該項目可行。
若啟航公司對該項目預期的報酬率為8%,則說明該項目不可行。
內部報酬率的計算本身與既定的貼現率無關,但在決策評價時要以既定的貼現率為標準。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運用哪種決策指標進行方案的分析,都隻能給決策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而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因為投資與否還需要考慮許多非計量因素,如社會宏觀經濟環境、市場變化、技術創新等。因此,企業建立規範的決策程序、明確決策機構和人員的責權利、建立行之有效的責任製度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節長期投資決策的具體運用一、生產設備最優更新期的決策生產設備最優更新期的決策就是選擇一個最佳的淘汰設備時間,在這個時間上,使用設備的年均成本最低。
使用設備相關現金流量包括:一是設備原值,作為一項現金流出量;二是運行費用,就是設備的消耗、維修等費用,每年發生的運行費隨著設備的老化可能逐年上升;三是在使用年限內設備本身的價值,因為隨著折舊的計提,設備的賬麵價值會逐年減少,而且一般以設備在更新時能夠按折餘價值變現為前提,這作為一項現金流入量。其計算公式為:第n年的總成本現值=設備原值+n年累計的運行費用現值之和-第n年折餘價值的現值n年均成本=第年總成本現值(P/A,i,n)設備的年均成本不是簡單的總成本與年限的比值,而是總成本與年金現值係數的比值。
例7-4啟航公司購買了一套設備,該設備的購買價為80000元,預計使用5年,5年內每年的運行費用前2年都是12000元,後3年分別是15000元、17000元、18000元,無殘值,公司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為10%。作出設備應何時更新的決策。
80000①=16000設備各年的折舊額:5(元)折餘價值:121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第1年80000-16000=64000(元)第2年64000-16000=48000(元)第3年48000-16000=32000(元)第4年32000-16000=16000(元)第5年16000-16000=0(元)②根據上述資料,可計算出年均成本,如表7-5所示。
表7-5各年年均成本計算元更新年限12345設備原值①8000080000800008000080000折餘價值②640004800032000160000折餘價值現值(P/S,i,n)③581823966722816109280運行費用④1200012000150001700018000運行費用現值(P/S,i,n)⑤109099917112701161111176各年運行費用現值之和⑥1090920826320964370754883成本總現值⑦327276115989280112779134883年均成本(P/A,i,n)⑧3599935240359003557835582說明:⑦=①+⑥-③。
可見,設備在運行第2年的時候,年均成本是最低的,因此更新設備應該在使用2年以後。
二、固定資產修理或更新決策固定資產修理或更新決策是指在假設現有生產能力不變的情況下,是繼續使用舊設備還是更新舊設備、使用新設備的決策。
例7-5啟航公司正在考慮是否需要更新一台已使用1年的舊設備。舊設備原價60000元,稅法規定使用年限為5年,尚可使用4年,殘值率5%,直線法提折舊,每年付現成本16000元,2年後大修理費用20000元,實際報廢殘值5000元,目前變現價值40000元。
若用新設備替換舊設備,新設備的購買價為60000元,稅法規定殘值率5%、使用年限4年,每年的付現成本10000元,最終報廢殘值8000元,按年數總和法提折舊。新舊設備生產能力相同,公司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為10%,所得稅稅率25%。進行新舊設備方案決策。
新舊設備使用年限相同,可以用差額淨現值法計算,即用新設備現金流量減去舊設備現金流量。
60000×1-5%=()=11400舊設備每年折舊5(元)新設備折舊:4160000×1-5%×=22800第年()10(元)122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3260000×1-5%×=17100第年()10(元)2360000×1-5%×=11400第年()10(元)1460000×1-5%×=5700第年()10(元)舊設備變現值損失抵稅=[40000-(60000-11400×1)]×25%=2150(元)舊設備殘值收入多納稅=(5000-60000×5%)×25%=500(元)新設備殘值收入多納稅=(8000-60000×5%)×25%=1250(元)Δ初始投資=60000-(40000+2150)=17850(元)根據公式NCF=(營業收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稅率)+折舊×所得稅稅率(此例題收入為0)可得:ΔNCF1現值=[(16000-10000)×(1-25%)+(22800-11400)×25%]×(P/S,10%,1)=66819(元)ΔNCF2現值=[(20000+16000-10000)×(1-25%)+(17100-11400)×25%]×(P/S,10%,2)=172841(元)ΔNCF3現值=[(16000-10000)×(1-25%)+(11400-11400)×25%]×(P/S,10%,3)=33795(元)ΔNCF4現值=[(16000-10000)×(1-25%)+(5700-11400)×25%]×(P/S,10%,4)=21002(元)Δ終結現金流量現值=[(8000-1250)-(5000-500)]×(P/S,10%,4)=15368(元)ΔNPV=ΔNCF1現值+ΔNCF2現值+ΔNCF3現值+ΔNCF4現值+Δ終結現金流量現值-Δ初始投資=131328(元)>0ΔNPV大於0,說明新設備的現金流出量小於舊設備的現金流出量,因此,應更新舊設備,購買新設備。
當然,如果新舊設備的使用年限不同,那就不能簡單地用差額淨現值(差額成本)這樣的絕對數比較,必須用年均淨現值(年均成本)進行比較,選擇年均成本最小者。
例7-6若例7-5中,新設備的折舊改為直線法計提,新設備可使用6年,其他條件不變。作出新舊設備兩個方案優劣的比較。
舊設備:初始投資=40000+2150=42150(元)年付現成本現值=16000×(1-25%)×(P/A,10%,4)=38028(元)年折舊抵稅現值=11400×25%×(P/A,10%,4)=90317(元)大修理成本現值=20000×(1-25%)×(P/S,10%,2)=12390(元)殘值收入現值=(5000-500)×(P/S,10%,4)=30735(元)38028+12390+42150-90317-30735年均成本==253906(元)(P/A,10%,4)123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新設備:60000×1-5%=()=9500年折舊6(元)初始投資=60000(元)年付現成本現值=10000×(1-25%)×(P/A,10%,6)=326625(元)年折舊抵稅現值=9500×25%×(P/A,10%,6)=103431(元)殘值收入現值=(8000-1250)×(P/S,10%,6)=38138(元)326625+60000-103431-38138年均成本==180265(元)(P/A,10%,6)結果表明,新設備的年均成本低於舊設備的年均成本,所以,應選擇使用新設備。
三、固定資產購買或租賃決策這裏的租賃主要指的是經營租賃。固定資產到底是購買還是租賃,隻需要比較兩種方案的成本差異及成本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差異即可。因為不管是購買還是租賃,使用的設備是相同的,即生產能力是相同的,運行費用也是相同的,所以隻需要比較現金流出量的差異即可。
例7-7啟航公司在生產中需要一種設備,若自己購買,需要支付設備價款150000元,預計殘值率5%,使用5年。若租賃同種類型設備,每年支付租賃費40000元,租期5年。
假設貼現率為10%,所得稅稅率25%。啟航公司應采用哪種方案?
若購買設備:設備款現值=150000(元)150000×1-5%=()×25%×P/A10%5折舊抵稅現值5(,,)=270038(元)殘值收入現值=150000×5%×(P/S,10%,5)=46575(元)總現金流出量現值=150000-270038-46575=1183387(元)若租賃,租賃費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從而會使當期利潤減少,從而減少繳納的所得稅,所以,租賃費有抵稅的作用,作為真正的現金流出量應該是稅後的租賃費。
各年租賃費的現值=40000×(1-25%)×(P/A,10%,5)=113700(元)結果表明,購買設備現金流量的現值大於租賃現金流量的現值,因此,應選擇租賃方式。
第五節風險投資決策分析在前麵的分析中,我們都假設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是可以確定的,但實際上,企業的投資活動麵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大,實際現金流量和預計現金流量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差異。因此,在進行指標分析時,就有必要有針對性地對投資風險進行規劃和調整。常見的方法有概率分析、調整現金流量法、風險調整折現率法等。重點介紹後兩種方法。
124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一、調整現金流量法該方法就是把不確定的現金流量調整成為確定的現金流量,然後用無風險的報酬率作為折現率計算淨現值。這種方法通過縮小淨現值模型的分子,使淨現值減少,從而充分重視風險。這種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肯定當量法。肯定當量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肯定當量係數,把不確定的現金流量折算成肯定的現金流量,或者說去掉了現金流量中有風險的部分,使之成為“安全”的現金流量。去掉的風險包括所有的風險,剩下的就是無風險的現金流量。由於現金流量中已經消除了全部風險,所以相應的折現率應當是無風險的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極低時的國債利率確定。最後根據確定的現金流量和無風險報酬率計算項目的淨現值,用淨現值的法則判斷項目的優劣。
例7-8當前的無風險報酬率為4%,啟航公司有A、B兩個投資項目,有關資料如表7-6、表7-7所示。
表7-6A項目調整前後淨現值對比元肯定現金現值係數年數現金流入量肯定當量係數未調整現值調整後現值流入量(P/S,i,n)0-3000010-3000010000-30000-3000011700008136000961516346130762170000610200092461571894313170000610200088901511390684170000585000854814532726651700004680008219139725589淨現值4568114430表7-7B項目調整前後淨現值對比元肯定現金現值係數年數現金流入量肯定當量係數未調整現值調整後現值流入量(P/S,i,n)0-4000010-4000010000-40000-40000119000081520009615182691461521900007133000924617567122973190000611400088901689110135419000061140008548162419745519000061140008219156169370淨現值4458416162按調整前的淨現值進行評價表明A項目可行,按調整後的淨現值評價則B項目可行。
由此可見,如果不充分考慮風險,不調整現金流量,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判斷。
125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二、風險調整折現率法風險調整折現率法是更實際、更常用的風險處理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擴大淨現值模型的分母來減少淨現值,從而控製風險。該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對高風險的項目采用較高的貼現率計算其淨現值,對於低風險的項目采用較低的貼現率計算其淨現值,然後根據淨現值的法則來判斷項目的優劣。
例7-9啟航公司目前有A、B兩個投資項目,當前的無風險利率為4%,市場平均報酬率為12%,A項目的預期現金流量風險大,其β值為15;B項目的預期現金流量風險小,其β值為08。
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A項目調整以後的風險折現率=4%+15×(12%-4%)=16%B項目調整以後的風險折現率=4%+08×(12%-4%)=10%兩個項目調整前後的淨現值如表7-8、表7-9所示。
表7-8A項目調整前後淨現值對比元現值係數現值係數年數現金流入量未調整現值調整後現值(P/S,4%,n)(P/S,16%,n)0-3000010000-3000010000-300001170000961516346086211409221700009246157180743211682317000088901511306407968341700008548145320552380265170000821913972047626653淨現值4568120136表7-9B項目調整前後淨現值對比元現值係數現值係數年數現金流入量未調整現值調整後現值(P/S,4%,n)(P/S,10%,n)0-4000010000-4000010000-40000119000096151826909091166082190000924617567082641451731900008890168910751312690419000085481624106830110935190000821915616062099696淨現值4458424604如果不進行調整,兩個項目差不多,A項目比較好一些,但是經過風險調整,兩個項目的差別就明顯了,B項目好得多。
126第七章長期投資決策這兩種方法各有如下特點。
調整現金流量法中的肯定當量法首先充分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根據不同年份風險程度的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肯定當量係數,把不確定的現金流量變成相對肯定的現金流量,再根據無風險報酬率進行貼現。這種方法最大的困難是確定合理的肯定當量係數,這是比較困難的。
風險調整折現法比較符合人們的習慣,在實際中廣泛應用,但是這種方法用單一的折現率同時完成風險調整和時間調整,這意味著誇大遠期現金流量的風險,可能與事實不符。當然,確定合理的、符合實際的貼現率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本章小結本章內容較難且又是重點,通過學習要深刻領會現金流量及折現法的相關概念,熟練應用折現指標,特別是淨現值法(最基本、最重要的長期投資決策分析)和內部報酬率法,對長期投資項目作財務上的可行性分析。
案例分析長河公司想改變旗下某種產品的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目前有全自動化和半自動化兩個方案可供選擇。公司按5年的計劃期運作,不管哪個方案年產銷量都是10000件,產品的售價都是225元。
全自動化生產線涉及的總投資為300萬元,每件產品的材料成本為36元,人工及變動製造費用54元,5年後殘值30萬元。而半自動化生產線會造成較高的耗費,每件產品的材料成本為42元,人工及變動製造費用123元,總投資75萬元,5年後無殘值。公司采用直線法提折舊,資本的回報率為16%(暫不考慮所得稅)。
討論:分析要提交給公司管理層的數據,以協助他們作出投資分析並提出建議。
課後訓練一、思考題1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的內容是什麼?如何計算?
2長期投資決策分析的動態指標有哪些?如何計算、應用?
3簡述風險投資分析常用的兩種方法,以及各自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二、業務練習題1某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為2000000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600000元,建設期2年,於建設起點分2年平均投入;無形資產投資200000元,於建設起點投入。投產前流動資金墊支200000元。該項目經營期10年,按直線法提折舊,期滿殘值100000元。無形資資產於投產後分5年攤銷。項目投產後,前5年每年可獲得50000元的營業利潤,後5年每年可獲得700000元的營業收入,發生350000元的付現成本,所得稅稅率25%。
要求:計算該項目各年的現金流量。
2某企業目前有一套尚可使用5年的舊設備,該設備原始價值299000元,截至當前累127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計折舊190000元,目前變現價值90000元,預計淨殘值9000元。若更新舊設備,購買新設備,需支付買價550000元,新設備也使用5年,預計淨殘值50000元。新設備可使企業第1年增加營業收入110000元,增加營業成本20000元,在第2—4年內每年增加營業利潤100000元,第5年增加營業現金淨流量114000元,使用新設備比舊設備每年增加折舊80000元。新舊設備均用直線法提折舊,適用所得稅稅率25%。假設該企業的資本成本率10%。
要求:用差額淨現值法作出方案優劣判斷。
3某公司擬購買一套新設備代替舊設備。舊設備原值15000元,已使用4年,尚可使用4年,每年的付現成本為2000元,殘值2000元,目前的變現價值8000元;新設備的購置成本13000元,預計使用6年,年付現成本800元,預計殘值2500元。該公司適用所得稅稅率30%,預期報酬率12%,稅法規定此類設備折舊年限6年,殘值率10%,用直線法提折舊。
要求:分析該公司是否應該更新設備。
128第八章全麵預算學習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理解全麵預算的含義、編製的原則和編製的一般程序;掌握全麵預算的體係和編製方法,以及彈性預算、零基預算、滾動預算等預算編製方法的特點、作用和具體內容。
技能要求能夠結合實際運用全麵預算的編製原理及方法編製全麵預算,在成本性態的基礎上進行彈性預算,掌握零基預算、滾動預算等預算編製方法。
案例導入通用公司創立於1908年,其創始人杜蘭特精於創業。1910年,公司剛成立2年,他以股票換股票的方式,控製了二十多家汽車、汽車零部件及其附屬用品的製造企業,但同時也因對所屬企業缺乏統一協調,使公司陷入財務危機而被摩根銀行接管,自己也不得不“下野”。1915年,杜蘭特又奇跡般奪回“帥印”,繼續開拓,但1920年又因同樣的原因永遠離開了通用公司。1923年,斯隆擔任總經理,他針對通用產品多樣化的特點,建立多分部的組織結構,並通過預算管理實行“分散權責、集中監督(控製)”的體製。所謂分散權責是指高層經理將產品定價、產品結構安排、產品設計、材料采購、客戶關係等項權力下放給分部經理;而集中控製則是指高層經理通過預算編製和定期收到各分部經營活動和盈利情況的財務信息,以確保分部經理所作的決策和采取的行動有助於整個公司總體目標的實現。在操作層麵上包括:①編製年度經營預算;②編製月度彈性預算及反饋報告;③銷售周報;④年度分部業績報告。杜蘭特和摩根銀行的失敗在於找不到整合通用公司的方法,斯隆的成功則在於他找到了用預算整合通用公司的方法,這也使得“通用模式”成為整合橫向型集團公司的典範。
思考:預算管理是如何幫助實現企業整體目標的?
第一節全麵預算概述全麵預算管理作為對現代企業成熟與發展起過重大推動作用的管理係統,是企業內部管理控製的一種主要方法。這一方法自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的通用電氣、杜邦、通用汽車公司產生之後,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業的標準作業程序。從最初的計劃、協調,發展到現129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在的兼具控製、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的一種綜合貫徹企業經營戰略的管理工具,全麵預算管理在企業內部控製中日益發揮核心作用。正如著名管理學家戴維·奧利所說的,全麵預算管理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能把企業的所有關鍵問題融合於一個體係中的管理控製方法之一。
一、全麵預算的概念及作用(一)全麵預算的概念全麵預算是指在預測與決策的基礎上,按照企業既定的經營目標和程序,規劃與反映企業未來的銷售、生產、成本、現金收支等各方麵活動,以便對企業特定計劃期內全部生產經營活動有效地作出具體組織與協調,最終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一係列預計的財務報表及附表展示其資源配置情況的有關企業總體計劃的數量說明。
根據安達信公司“全球最佳實務數據庫(GlobalBestPractice)”中的定義:“預算是一種係統的方法,用來分配企業的財務、實物及人力等資源,以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企業可以通過預算來監控戰略目標的實施進度,有助於控製開支,並預測企業的現金流量與利潤。”由此可以說,預算本身並不是最終目的,更多的是充當一種在公司戰略與經營績效之間聯係的工具。預算體係在分配資源的基礎上,主要用於衡量與監控企業及各部門的經營績效,以確保最終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
(二)全麵預算的作用全麵預算是將企業總體目標具體化,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明確各部門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全麵預算的過程就是將企業的總體目標分解,並落實到各部門、各環節,甚至職工個人的過程,從而使各個部門了解各自的經濟活動與整個企業經營目標之間的關係,明確各自的職責及其努力方向,從各自的角度去完成企業總的戰略目標,避免了各部門忽視企業總體利益,片麵追求部門利益的現象。
2有助於配置企業的資源全麵預算確定了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所進行的活動計劃,從而必須確定為完成企業的活動計劃所需要的資源,這樣有助於管理者找出經營中現存的和潛在的瓶頸,歸集關鍵性資源以緩解瓶頸,防止它們成為企業實現預算目標的障礙。因而,可以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企業的資源。
3促進溝通與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全麵預算的編製過程是由各部門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統籌兼顧、全麵安排的結果,將企業各部門融合為一個協調的整體。通過預算,高層管理者可以將計劃和目標傳達給整個組織,指導各部門的經理及全體員工,然後,每個部門的經理及員工向高層管理者彙報他們將如何達到組織目標的計劃。因而,全麵預算的編製使各部門的經理人員都了解到本部門與企業總體的關係,以及本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的關係。在努力實現企業總體目標的前提下,各部門便能夠自覺地調整好自己的工作,並配合其他部門共同完成企業的總體目標,同時部門間也有了交換意見的基礎。例如,在“以銷定產”的經營方針下,生產預算應當以銷售預算為130第八章全麵預算根據,材料采購預算必須與生產預算相銜接,等等。
4控製各部門的日常經濟活動全麵預算是控製企業日常經濟活動的主要依據,在預算執行過程中,應及時將實際狀況與預算相對比,發現差異並分析查找原因,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消除薄弱環節,從而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5考評各部門的業績表達清晰的預算目標不僅能夠幫助員工更好地理解整個企業的目標,而且能夠使員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任務與責任,激勵員工不斷朝著預算目標努力,從而保證企業整體經營目標的實現。企業預算確定的各項指標,也是考核各部門工作成績的基本尺度。在評定各部門工作業績時,要根據預算的完成情況,分析偏離預算的程度和原因,劃清責任,獎罰分明,促使各部門為完成預算規定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二、全麵預算體係的構成全麵預算的基本體係是指以本企業的經營目標為出發點,通過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和預測,以銷售預算為主導,延伸到生產、成本和現金收支等各方麵的預算,最後編製預計財務報表的一種預算體係。因為企業的性質和規模不同,所以全麵預算的具體內容體係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內容是相同的,通常包括日常業務預算、專門決策預算及財務預算3個部分。
其具體內容如下。
1日常業務預算日常業務預算又稱經營預算,是指對企業日常的供、產、銷等生產經營活動所編製的各種預算。它是編製全麵預算的基礎,主要包括銷售預算、生產預算、直接材料預算、直接人工預算、製造費用預算、產品成本預算、營業及管理費用等。這些預算大多以實物量指標和價值量指標分別反映企業收入與費用的構成情況。
2專門決策預算專門決策預算又稱特種決策預算,是指企業為不經常發生的長期投資項目或一次性專門業務所編製的預算,通常是指與企業投資活動、籌資活動或收益分配等相關的各種預算。
它可以分為資本預算和一次性專門業務預算兩類。其中,資本預算主要是針對企業長期投資決策編製的預算,包括固定資產投資預算、權益性資本投資預算和債券投資預算;一次性專門業務預算主要有資金籌措及運用預算、交納稅金與發放股利預算等。
3財務預算財務預算是指根據日常業務預算和專門決策預算所涉及的有關現金收支、經營財務成果和財務狀況等變動所編製的預算。它具體包括現金預算、預計損益表、預計資產負債表和預計現金流量表等。這些預算以價值量指標總括反映經營預算和資本支出預算的結果。
全麵預算體係是由一係列預算按其經濟內容及相互關係有序排列組成的有機體。雖然業務預算、財務預算和專門決策預算各有側重,但在實際編製時卻是前後銜接、密不可分的。
企業業務預算通常是在銷售預測的基礎上,首先對企業的產品銷售進行預算,然後再以“以銷定產”的方法,逐步對生產、材料采購、存貨和費用等方麵進行預算。業務預算和專門決策預算是財務預算的基礎,財務預算是業務預算和資本支出預算的現金流量總結。全麵預算131管理會計實用教程(第2版)所包含的內容和各項預算之間的關係如圖8-1所示。
圖8-1全麵預算體係三、全麵預算編製程序及預算期(一)全麵預算編製程序通常,為了保證預算編製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一般要在企業內部專設一個預算委員會負責預算編製並監督實施。它由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組成。典型的預算委員會由總經理,分管銷售、生產、財務等方麵的副總經理,戰略經營單位負責人,財務總監等高級管理人員組成。委員會的大小取決於企業的規模、預算所涉及的人數、預算過程中內部單位的參與程度及總經理的管理風格等。預算委員會是企業管理預算事項的最高權力機構,主要任務是:製定和頒布有關預算製度的各項政策,審查和協調各部門的預算申報工作,解決有關方麵在編製預算時可能發生的矛盾和爭執,批準最終預算,並經常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
全麵預算的編製工作是一項工作量大、涉及麵廣、時間性強、操作複雜的工作。企業預算的編製涉及經營管理的各個部門,隻有執行人參與預算的編製,才能使預算成為他們自願努力完成的目標。因此,預算的編製應采取“由上而下、上下結合、分級編製、逐級彙總”的方法,不斷反複和修正,最後綜合平衡,並以書麵形式向下傳達,作為正式的預算落實到各有關部門付諸實施。
全麵、具體的編製程序一般為:①由預算委員會根據企業經營總目標擬定預算總目標,並分解下達企業各有關部門;②各業務部門根據本部門具體預算目標並考慮影響預算的各132第八章全麵預算種內外部因素編製本部門預算草案;③由預算委員會彙總協調和平衡各部門預算草案;④預算委員會審議預算並上報企業董事會,以確定企業綜合預算和各部門具體預算;⑤預算委員會將批準的預算下達各部門。由此可見全麵預算中的“全麵”是指全人員、全方位和全過程。
盡管在製定預算時預見了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並製定出相應的應變措施,但預算還是不可能麵麵俱到,情況會不斷變化,總有一些問題是不可能預見到的,故而預算管理不能一成不變。因此,要對預算進行定期檢查。如果情況確實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應當調整預算或重新製定預算,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預算期不同種類的預算,其編製期也往往不同。編製業務預算與財務預算的期間通常以一年為期,這樣可使預算期間與會計年度相一致,便於對預算執行結果的分析、評價和考核。年度預算要有分季的數字,而其中的第一個季度,還應有分月的數字;當第二個季度即將來臨的時候,又將第二個季度的預算數按月分解,提出第二個季度分月的預算數。如此順序推進,在一個月份內有關現金的預算數,還可按旬或按周進一步細分。
專門決策中的資本支出的預算期則應根據長期投資決策的項目的壽命周期要求具體製定,預算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分年度編製,屬於本計劃年底的進一步細分成季度數據或按月編製。
在預算編製的具體時間上,全麵預算一般要在下年度到來之前的3個月著手編製,按規定進程由各級人員組織編、報、審等工作,至年底要形成完整的預算並頒布下去。
知識鏈接國外預算發展史1政府預算(1215年,英國《大憲章》)議會監督國王的財政收支。
社會資源分配的手段,協調當事人利益關係和行為的手段。
2預算控製(20世紀初,泰羅,標準成本法、成本費用控製)3財務資源的規劃與控製(1920年,杜邦和通用,分權管理)預算內容:通用公司要求各分支機構詳細預測銷售量、產量和材料采購量,從而安排財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