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320IS曲線斜率對貨幣政策的效果的影響圖1321LM曲線斜率對貨幣政策效果影響2LM曲線斜率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當IS曲線斜率不變時,LM曲線斜率越小即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圖1321所示。
圖1321中IS0和IS1的斜率相同,假定貨幣當局一項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舉措使貨幣供給增加,LM從LM0右移到LM1,LM曲線較平坦時,收入增加較少為y1y2,而LM較陡峭時,收入增加較多為y3y4。
之所以LM曲線斜率越小即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越小,是因為LM較平坦,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即貨幣需求的利率係數較大,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因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利率變動的作用較小,從而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就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大影響。反之,若LM曲線較陡峭,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即貨幣需求的利率係數較小,貨幣供給量稍有增加就會使利率下降較多,從而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多增加,貨幣政策的效果較強。
總之,一項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較多(LM較陡時),並且利率的下降能對投資有較刺激作用(IS較平坦時),則這項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較強;反之,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較弱。
3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與凱恩斯極端情況相反,如果經濟處於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時,則就出現了所謂古典主義的極端情況,此時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如圖1322所示。
如果經濟處於這種古典主義極端情況時,財政政策就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十分有效。
因為,LM垂直說明貨幣需求的利率係數等於零,就是說,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麵使人們持有貨幣的成本極大;另一方麵又使人們看到債券價格低到了隻會上漲而不會再跌的程度。因此,人們再不願為投機而持有貨幣。這時候,政府如推行一項增加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85·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策而向部門借錢的話,由於私人部門沒有閑置貨幣,所以隻有在私人部門認為將投資支出減少一個等於政府借款數目是核算的時候,政府才能借到這筆款項。為此,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漲到足以使政府公債產生的收益大於私人投資的預期收益。這意味著,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將伴隨私人支出的等量減少。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產生完全的“擠出效應”,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不會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變。
而IS呈水平狀,說明投資需求的利率係數達到無限大,圖1322古典主義的極端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投資大幅度變動。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而向私人部門借錢時,利率隻要稍有上升,就會使私人投資大大減少,產生完全的“擠出效應”。雖然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財政政策完全無效,但是,如果實行增加貨幣供給的政策,則效果會很大。因為,當貨幣當局準備用購買公債辦法增加貨幣供給量時,公債價格必須上升到足夠高,人們肯賣出公債以換回貨幣。由於人們對貨幣投機需求為零,他們將用賣出公債而所得的貨幣購買其他的生息資產,這些生息資產可以是新的資本投資(新證劵),也可以是購買現有的生息證券。新的資本投資將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從而提高貨幣的交易需求。隻要人們手中還有超過交易所需的閑置貨幣,總會競相購生息資產,於是,公債價格將繼續上升,即利率繼續下跌,直到新投資使收入水平提高到正好把所增加的貨幣額全部吸收到交易需求中。假定貨m幣當局增加的貨幣供給量Δm、k是交易所需要貨幣占收入的比例,即k=,則均衡收入水平yΔm必定增加到Δy=。上述過程的實質就是,由於LM垂直,人們對貨幣的投機需求為零,因k1此,增加的貨幣供給將全部用來增加交易需求。為此,它要求國民收入增加Δm的倍。
k此外,水平的IS,表明IS的斜率為零,即投資對利率極為敏感,因此,當貨幣供給增加使利率稍有下降,就會使投資極大地增加,從而國民收入有很大增加。
由於古典學派的觀點認為,貨幣需求隻同產出水平有關,同利率沒有多大關係。貨幣需求對利率極不敏感,貨幣需求的利率係數幾乎為零,即LM是一垂直線,貨幣供應量的任何變動都對產出有極大影響,因此認為貨幣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圖1322所示情況符合古典學派的這些觀點,所以稱之為古典主義的極端。
當然,無論是凱恩斯主義極端,還是古典主義極端,在現實生活中都極少見,真正常見的是LM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而IS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水平的和垂直的LM和IS充其量隻是這些曲線斜率變化過程中的一個極端的區域。而介於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的是中間區域。在大多數情況下,IS和LM的交點是在中間區域。現在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都同意,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可以對經濟起一定的穩定作用。在衰退時期,要多用些財政政策,而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期,應多用些貨幣政策。此外,盡管凱恩斯主義極端和古典主義極端並不常見,但這兩個模型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它為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提供了工具。實際上,經濟學家強調財政政策還是強調貨幣政策,往往是他們對LM和IS的形狀有著不同的看法所導致的。
·86·第十三章ISLM模型【專欄135】凱恩斯主義極端和古典極端情況的數學說明假設消費為:c=α+βyd,再假定稅收t=0,則yd=y,因此c=α+βy;儲蓄為:s=y-c=-α+(1-β)y。
再假設投資為:i=e-dr,政府支出為g,g來源於向私人部門借債,於是,產品市場均衡條件(s+t)=(i+g)為:-α+(1-β)y=e-dr+g整理得:-α+(1-β)y-e+dr=g(1)再設貨幣需求為L=ky-hr,貨幣供給為m,於是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ky-hr=m(2)假設m不變,以g為變量對(1)式、(2)式微分,得:ddr(1-)y+d=1(3)βdgdgddrky-h=0(4)dgdgdrkd化(4)式為:=·y,並代入(3)式,得:dghdgddkd(1-)y+·y=1βdghdgd1∴y=(5)dgdk(1-)+βh同樣,假設g不變,對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衡條件以m為變量對(1)式、(2)式微分,得:ddr(1-)y+d=0(6)βdmdmdydrk-h=1(7)dmdmdr1-d化(6)式為:=-β·y,並代入(7)式,得:dmddmdh(1-)dky+βy=1dmddmd1∴y=(8)dmh(1-)k+βd當經濟處於凱恩斯極端情況時,有h=∞,d=0。
d1根據(5)式:y=,可見,政府支出有完全乘數作用,財政政策很有效。
dg1-β·87·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d根據(8)式:y=0,可見,增加貨幣供給量對收入沒有影響,貨幣政策無效。相反,當經dm濟處於古典主義極端情況時,有h=0,d=∞。
d根據(5)式:y=0,可見,政府支出對收入沒有影響,財政政策無效。
dgd1根據(8)式:y=,可見,增加貨幣供給量對收入影響很大,貨幣政策有效。
dmk當經濟處於兩個極端之間,兩種政策的效果取決於IS和LM曲線的斜率。
如果以ke代表支出乘數(包括投資支出乘數、政府支出乘數、消費支出乘數),則封閉經濟11中的支出乘數為ke=,如果撇開所得稅,則ke=,將支出乘數代入(5)式,得:(1-β)(1-t)1-βdy1=,在分子分母上各乘以keh,得:d1dkg+kehdkehy=(9)dgh+kedk同樣,將支出乘數代入(8)式,並在分子分母各乘以ked,得:dkehy=(10)dmh+kedk(9)式和(10)式也分別被稱為財政政策乘數和貨幣政策乘數。
本章小結1影響投資的因素很多,如實際利率水平、預期收益率和投資風險等。當投資的預期利潤率固定時,一項投資是否可行,就取決於實際利率的高低。投資需求與實際利率成反向變動關係。這種投資需求與實際利率反向變動關係稱為投資函數,可寫作i=i(r)。
2IS曲線表示均衡的國民收入與利率之間的反向變動關係。曲線上的每一個點所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組合下,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此,這條曲線稱為IS曲線。IS曲線是從投資函數、儲蓄函數以及產品市場均衡條件投資等於儲蓄i=s中推導出來的。
3IS曲線的斜率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β和利率對投資需求的影響係數d。一般地,如果d值較大,IS曲線的斜率絕對值就較小,即IS曲線顯得較平緩。如果β較大,IS曲線的斜率絕對值就較小,即IS曲線顯得較平緩。投資函數或者儲蓄函數發生變動,IS曲線位置就會發生變動。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會使IS曲線向右上移動;反之,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會使IS曲線向左下移動。
4凱恩斯認為利率決定於貨幣的需求和供給。貨幣需求,是指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於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或要求。凱恩斯認為,人們需要貨幣是出於三類不同的動機: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與收入成正比,即L1=ky,而貨幣的·88·第十三章ISLM模型投機需求與利率成反比,即L2=-hr。因此,貨幣總需求函數可寫為L=L1+L2=ky-hr。
貨幣供給量是國家用貨幣政策來調節的,是一個外生變量,其大小與利率高低無關。利率是由貨幣市場上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的均衡來決定的。
5LM曲線上的每一國民收入y和利率r的組合點,都是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相等的,也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LM曲線可從貨幣交易需求與收入關係、貨幣投機需求與利率關係以k及貨幣需求與供給相等的關係中推導出來。LM曲線的斜率為,斜率大小取決於k和h;當hkh為定值時,k越大即貨幣的交易需求對收入變動越敏感,LM曲線的斜率就越大,LM曲線hk就越陡峭;當k為定值時,h越大即貨幣的投機需求對利率變動越敏感,LM曲線的斜率就h越小,LM曲線就越平緩。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將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反之,緊縮行的貨幣政策將使LM曲線向左上移動。在名義貨幣供給M既定情況下,價格水平P上升,LM曲線向左上移動;反之,LM曲線將向右下方移動。
6經濟在IS曲線、LM曲線交點處實現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任何失衡的情況都是不穩定的,最終會趨向於均衡。當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右移,將會引起收入和利率的提高。當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向右下移動,會使得收入提高,利率下降。
7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IS曲線越陡峭,財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則反。在IS曲線的斜率不變時,LM斜率越大即LM曲線越陡,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下,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
8在LM曲線形狀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當IS曲線斜率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古典主義極端情況時,財政政策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十分有效。
本章思考題1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行為由哪些動機決定?
2什麼叫“流動性陷阱”?當經濟處於流動性陷阱時,擴張性貨幣政策是否有效?
3如果LM曲線既定,IS曲線的斜率變小,那麼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4假定某經濟中有C=100+0.75Yd,I=125-600r,G=50,T=20+0.2Y,TR=0。
(1)推導IS方程;(2)IS曲線斜率;(3)當r=15%時,Y是多少?如果充分就業收入Yf=465,應增加多少政府支出才能實現充分就業?
(4)當增加政府支出ΔG=10時,收入增加多少?
5假定經濟是由四部門構成,且Y=C+I+G+NX,消費函數為C=300+0.8Yd,投資·89·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函數為I=200-1500r,淨出口函數為NX=100-0.04Y-500r,貨幣需求為L=0.5Y+200-2000r,其政府支出為G=200,利率t=0.2,名義貨幣供給為M=750,價格水平為P=1,試求:(1)IS曲線;(2)LM曲線;(3)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6LM曲線有哪三個區域?在這三個區域,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有什麼不同?這三個區域分別與什麼樣的經濟狀況相對應?
7在貨幣市場上,當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時,國民收入如何變動?其變動機製是什麼?
8用圖形說明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從失衡到均衡的調整。
9假設貨幣需求為L=0.20y,貨幣供給量為200億美元,c=90億美元+0.8yd,t=50億美元,i=140億美元-5r,g=50億美元。
(1)導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資;(2)若其他情況不變,g增加20億美元,均衡收入?
(3)若其他情況不變,g增加20億美元,均衡利率和投資各為多少?
(4)是否存在“擠出效應”?
10假定政府考慮兩種緊縮政策:一是取消投資津貼,二是增加所得稅,用ISLM曲線和投資需求曲線表示這兩種政策對收入、利率和投資的影響。
·90·第十四章ADAS模型【學習目標】本章分析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對宏觀經濟的作用機製。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總需求和總供給經濟含義,掌握總需求和總供給變動的規律,了解AD曲線向右下傾斜的原因,理解凱恩斯主義和古典學派AS曲線形狀特征及政策含義,掌握常規AS曲線形狀特征及經濟含義,掌握總需求和總供給變動對總產出和價格水平的影響,並能運用ADAS模型經濟波動的原因、當前宏觀經濟政策調控進行簡單地分析。
【導讀】1929—1939年,席卷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空前的經濟大危機,給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70、80年代,歐佩克協調一致減少石油供給,使得世界石油價格急劇上升,在美國等國家中引起了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高漲,即滯漲。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了全球金融海嘯,並且已經由金融領域傳導到了實體經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次次的宏觀經濟巨幅波動,成了各國心頭上抹之不去的陰影。於是,如何減輕乃至避免宏觀經濟巨幅波動給經濟生活帶來的負麵影響,成了經濟學家和政策製定者無法回避的重大課題。得益於宏觀經濟學家對經濟中總需求和總供給方麵經濟作用的深入理解,“大危機”、“滯漲”已經不再是迷;而基於總需求和總供給認識上發展起來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也已在世界各國相繼取得成效。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最初幾年裏,中國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通貨緊縮等宏觀經濟不利局麵時,中央所采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的調控措施成功實施,可以說是凱恩斯主義“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指導下宏觀經濟調控的成功案例。
上一章ISLM模型中,我們在假設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考察了當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一般均衡時對國民收入決定的影響,並為分析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本章進一步放鬆價格水平不變的假定,並引入勞動市場分析,在考察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力量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的基礎上,建立ADAS模型。由於ADAS模型是宏觀經濟三大市場一般均衡分析,對理解國民收入決定、宏觀經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現象以及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製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節總需求曲線一、總需求函數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通常用產出來表示,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總需求衡量的是經濟中各種行為主體的總支出:家戶購買電視機、企業購買機器設備、政府購買辦公用品以及國外的家戶、企業和政府對本國生產·91·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的各類產品和勞務的購買,等等。
總需求函數是表示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與影響總需求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推動總需求的力量除了價格水平外,還包括人們的收入、對未來的預期、稅收、政府購買和貨幣供給因素等。在其他影響總需求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總需求函數可定義為經濟社會中以產量(國民收入)衡量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總需求函數的幾何形式表示為總需求曲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價格水平提高時,國民收入水平就下降;當價格水平下降時,國民收入水平就上升,即總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如圖141所示,橫軸y為產量(國民收入)衡量的需求總量,縱軸P為價格水平,向右下傾斜的AD即總需求曲線,表明總需求與價格水平呈反方向變動。
為什麼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原因存在於物價水平如何影響消費、投資和淨出口的產品和勞務需求量的過程中。一般認為,導致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的原因主要是:圖141總需求曲線(1)財富效應人們在錢包和銀行賬戶中所持有的貨幣以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名義值是固定的,但它們的實際值並不固定。當物價下降時,這些貨幣和資產更值錢了,使消費者感到更為富裕,從而鼓勵他們更多地消費;而消費支出的增加意味著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更大。這種效應被稱為財富效應或實際餘額效應。
(2)利率效應物價水平是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物價水平越低,家庭購買各種產品和勞務所需要持有的貨幣就越少。比如若某一時期,所有家庭購買產品和勞務需要1000億元,那麼當價格水平下降為0.9時,同樣規模的購買量,隻需要900億元就可以滿足。因此當物價水平下降時,家庭會通過把一些錢借出去而努力減少貨幣持有量,例如把超額的貨幣拿去購買有利息的債券,或者存入有利息的儲蓄賬戶,而銀行會用這些資金進行更多的貸款。在這兩種情況下,由於家庭努力把自己的一些貨幣換為有息資產,都會使利率下降,這一點隻要考慮到在貨幣供給給定的情況下貨幣需求由於價格水平下降而下降,就很容易理解。而利率的降低,會鼓勵企業和家庭的更多投資,即鼓勵經濟中更多的支出用於投資品,從而增加了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量。這種效應被稱為利率效應。
(3)彙率效應正如上麵剛剛分析的,當本國的物價水平降低,本國的利率就越低。因此一些本國的投資者就會通過在國外投資而尋求更高的收益。比如,當本國債券利率相對美國債券利率下降,本國投資者就會出賣本國債券,轉而購買美國債券,從而增加外彙市場上本國貨幣供給,使本國貨幣相對於他國貨幣如美元貶值。本國貨幣的貶值,意味著外國產品和勞務相對於國內產品和勞務變得更為昂貴。其結果是:一方麵使本國家庭、企業和政府以國內物品替代國外物品,即進口減少;另一方麵,外國對本國產品和勞務進口增加。這樣,隨著價格水平的下降引起的本國貨幣貶值,刺激本國的淨出口從而本國的總需求水平增加。這種效應被稱為彙率效應。
因此,物價水平下降使得消費者更富,刺激消費品需求;利率下降,刺激投資品需求;彙·92·第十四章ADAS模型率貶值,刺激淨出口需求。即價格水平下降使得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量增加,從而導致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
二、總需求曲線推導總需求曲線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間的依存關係,因此總需求曲線可以從ISLM模型中推導出來。如圖142所示,圖142左圖為ISLM模型圖,右圖為由ISLM模型導出的總需求曲線。
圖142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在ISLM模型中,貨幣供給量是指實際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名義貨幣供給量與價格水平。當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實際貨幣供給量與價格水平呈反方向變動,即價格水平上升,實際貨幣供給量減少,價格水平下降,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根據ISLM模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表現為IS曲線與LM曲線相交。如圖142左圖ISLM模型,假定由實際M變量決定的IS曲線和名義貨幣供給M給定,當價格為P1時,有對應於實際貨幣供給的LMP1曲線LM(P1),與IS曲線相交於E1點,相應的均衡利率和國民收入為(r1,y1)。將P1和y1描在右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D1。假如經濟中的價格由P1下降到P2,LM曲線便移M動到對應於實際貨幣供給的LM曲線LM(P2),與IS曲線相交於E2點,相應的均衡利率和P2國民收入為(r2,y2)。對應於E2點,又可在右圖找到D2點。重複上述過程,隨著價格水平P的變化,相應LM曲線移動,IS曲線與LM曲線可以有許多交點,每個交點都代表了一個特點的均衡利率r和均衡國民收入y的組合,相應地就有許多P和y組合,從而構成類似D1、D2的一係列點,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價格水平和需求總量之間關係的曲線即AD曲線。
從以上關於總需求曲線推導中可以看到,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反之,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小;即總需求與價格水平呈反方向變動,體現在圖142中的總需求曲線AD向右下傾斜。
【專欄141】總需求曲線推導的簡單數學例子設某國的儲蓄函數為S=-1000+0.5Y,投資函數為I=2500-240r,貨幣供給M=1000,貨幣需求L=0.5Y-260r。設該國的價格水平為P,該國的總需求曲線方程推導如下:根據產品市場均衡條件I=S可得:-1000+0.5Y=2500-240r·93·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整理得IS曲線方程:0.5Y+240r=3500又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M/P=L可得LM曲線方程:1000/P=0.5Y-260r聯立ISLM方程求解可得:0.5Y+240r=35000.5Y-260r=1000/P解得:Y=3640+960/P上式便是該經濟中的AD曲線方程。
三、總需求曲線的移動由於總需求曲線可以從ISLM模型中導出,而除價格水平以外,人們的收入、對未來的預期、稅收、政府購買和貨幣供給等因素變化也會導致IS曲線或LM曲線變動,從而導致總需求曲線位置移動。導致總需求曲線位置移動的具體因素很多,其中政府支出和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便是重要的因素,這裏我們主要考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總需求曲線位置的影響,其他的可以類似分析。
我們先來看政府支出變動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如圖143,當名義貨幣供給M0和價格M0水平P0一定時,LM曲線為給定的LM。初始的IS曲線為IS0,所以初始的均衡點上圖()P0中為E0,對應在下圖AD曲線上,當價格為P0時,總需求為y0。現在,若政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其結果是上圖中IS曲線右移為IS1,均衡點由E0調整到E1,此時利率提高,收入增加。對應於下圖中,畫出E1,E1是新的總需求曲線AD1上的一點,體現為當價格為P0時,總需求增加到y1。可見,在一個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著總需求的增加,表現為AD曲線向右移動;反之,當政府緊縮財政,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效果相反。
再來看貨幣供給量變動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如圖143,當IS曲線給定和價格水平P0M0一定時,初始的產品與貨幣市場均衡即為IS0和LM交點,如上圖中的E0,對應在下圖()P0AD曲線上,當價格為P0時,總需求為y0。現在,若中央銀行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比如降低存M1款準備金率,增加經濟中的貨幣供給數量,其結果是上圖中LM曲線右移為LM,均衡點()P0由E0調整到E3,此時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對應於下圖中,畫出E2,E2是新的總需求曲線AD2上的一點,體現為當價格為P0時,總需求增加到y2。可見,在一個既定的價格水平下,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意味著總需求的增加,表現為AD曲線向右移動;反之,當央行緊縮貨幣,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效果相反。
·94·第十四章ADAS模型圖143政府支出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結論:無論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會擴大總需求,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反之,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會減少總需求,使總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可見,凱恩斯主義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影響總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
第二節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隻是給出了價格水平和以收入水平表示的總需求之間的關係,並不能決定整個社會供求相等的價格水平和總產量,為了說明整個經濟中價格水平和總產出水平的決定,需要引入另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總供給曲線。
一、總供給與宏觀生產函數總供給是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者總產出),即經濟中投入的基本經濟資源所生產的產量。
一般而言,總供給是由勞動力、生產性資本存量和技術決定的。宏觀經濟學中一般用宏觀生產函數來表示產出與勞動和資本等之間的關係。
經濟分析中,生產函數是指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數量關係。宏觀生產函數又稱總量生產函數,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函數,表示總量投入和總產出之間的關係。
由於土地要素所帶來的國民收入被認為僅占國民收入統計數字中的微小比例,我們可以假定經濟社會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使用總量意義上的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進行生產,那麼宏觀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y=f(N,K)(141)其中,y為總產出;N為整個社會的就業水平或者就業量;K為整個社會的資本存量。為簡化分析,該經濟的技術水平被假定為給定,沒有在(141)式明確表示出來。(141)式表明,經濟社會的產出主要取決於整個社會的就業量、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
由於在短期內經濟中的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相對穩定,變化不大,所以在宏觀經濟波動分析中,一般把技術水平作為外生變量處理,資本存量看成常數,這樣,宏觀生產函數(141)可以重新表示為:·95·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y=f(N,K)(142)(142)式中,K表示短期內不變的資本存量,該式即為短期宏觀生產函數。(142)式表示在一定的技術水平和資本存量的條件下,經濟社會的總產出y取決於就業量N,即總產出是總就業量的函數。此外,宏觀經濟學假定短期宏觀生產函數有兩條重要性質:一是總產出隨總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於“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隨著總就業量的增加,總產出按遞減的比率增加。用數學語言可以簡單地描述為(142)中的f′>0和f″<0,如圖144所示。
圖144短期宏觀生產函數圖中,橫軸N表示勞動的總就業量,縱軸y表示總產量,曲線y=f(N,K)表示總產量是總就業量的函數。例如當總就業量為N0時,總產量為y0,當總就業量為充分就業的N時,相應的產量為經濟的潛在產出量y。曲線y=f(N,K)向上凸,表明了短期宏觀生產函數f′>0和f″<0的數學特征,其經濟含義為總產量隨總就業量增加而按遞減的比率增加。
由於經濟在長期中,技術水平可以有很大的進步,人口的不斷增長會影響充分就業的勞動者數量,資本存量也會隨著持續的資本積累而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在分析諸如長期經濟增長等宏觀主題時,宏觀生產函數就有必要寫成長期的宏觀生產函數:y=f(N,K)(143)式中N為各個短期中的充分就業量,K為各期資本存量,y為充分就業時的總產量或經濟的潛在產出量y;此外,技術水平沒有在式中被明確表示出來,但在分析具體經濟問題時可以適當引入。有關長期宏觀生產函數的問題,本書第十六章將詳細論述,這裏不再展開。
二、勞動市場均衡正如短期宏觀生產函數(142)式明的,在一定的技術水平和資本存量的條件下,經濟社會的總產出y即總供給取決於就業量N;而經濟中總就業水平的決定,需要引入勞動市場分析來說明。
在本書第八章中,我們知道,企業對勞動的需求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行為的結果。在最簡單的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中,企業隻能接受市場工資和其產品的市場價格。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會在勞動的邊際產品等於工人實際工資時確定雇傭勞動的最優數量,即利潤最大化W的就業水平。這裏的實際工資等於貨幣工資W除以價格水平P,即。因為如果企業的就業PWW低於這一水平,勞動的邊際產品MP就會超過實際工資,即MP>,使得企業增加一個工PP人雇傭帶來的收益MP·P大於企業支付的貨幣工資W,此時企業增加勞動雇傭有利於企業增加利潤;反之,因為如果企業的就業高於這一水平,企業就應該減少勞動雇傭。總之,企業利WW潤最大化勞動雇傭量決定於實際工資,當實際工資上升時,企業減少勞動雇傭;反之,當PPWW實際工資下降時,企業應增加勞動雇傭,即企業的勞動需求量是關於實際工資的減函數。
PP·96·第十四章ADAS模型W這種微觀經濟學意義上的勞動需求量和實際工資的關係,對於總量意義上的勞動市場也成P立。如果用Nd表示總勞動供給量,那麼經濟中的總勞動供給函數可以表示為:WNd=Nd(144)()PWW式中為實際工資,Nd與反向變動,即總量勞動需求函PP數具有負斜率,這樣,總量勞動需求曲線可以表示為圖145的形狀。
W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實際工資為時,勞動需求量()P0WW為N0,實際工資由下降到時,勞動需求量就()P0()P1由N0上升到N1。圖145勞動需求曲線同樣的,在本書第八章中,我們知道,勞動者對勞動的供給是勞動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行為的結果。勞動者對勞動的供給,實質上是對自身所擁有的WW勞動時間在保留自己使用和供給市場之間作最優的分配。當實際工資上升時,上升所帶PP來的替代效應是增加勞動供給減少閑暇時間,而收入效應是減少勞動時間增加閑暇消費。一WW般地,上升所帶來的替代效應會大於收入效應,即上升會引起勞動者的勞動供給增加;反PPW之,當下降時,勞動者最優選擇是減少勞動供給增加閑暇消費。也即在一般情況下,勞動者PW對勞動的供給是關於實際工資的增函數。類似勞動的需求,這種微觀經濟學意義上的勞動PW供給量和實際工資的關係,對於總量意義上的勞動市場也成立。如果用Ns表示總勞動供P給量,那麼經濟中的總勞動供給函數可以表示為:WNs=Ns(145)()PWW式中為實際工資,Ns與同向變動,即總勞動供給函數具有正斜率,這樣,總量勞動供給曲PP線可以表示為圖146的形狀。
圖146勞動供給曲線圖147勞動市場均衡·97·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WW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實際工資為時,勞動供給量為N0,實際工資由上升到()P0()P0W時,勞動供給量就由N0上升到N1。
()P1W如果工資W和價格P兩者都可以調整,那麼,實際工資也是可以調整的。勞動市場的PWW均衡條件為Nd=Ns,所以勞動市場的均衡就由勞動的需求曲線和勞動的供給曲線()P()PW的交點來決定,如圖147所示。圖中可以看到,當實際工資為時,企業選擇的勞動數()P0量恰好等於勞動供給數量,勞動市場出清,就業水平為N0。如果實際工資過高,比如圖中的W,則勞動供給量為N2,勞動需求量N1,顯然經濟中存在勞動供過於求,這意味著經濟不()P2能為所有願意工作的勞動者提供足夠的職位,在價格和工資具有完全伸縮性的情況下,實際工資就會降低,從而刺激企業的勞動需求,抑製勞動者的勞動供給。隨著實際工資下降,勞動供求也將不斷調整,直到勞動市場達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狀態為止。如果實際工資低於均衡水平,勞動市場的調整情況剛好相反。
三、凱恩斯主義(短期)總供給曲線由宏觀經濟中勞動市場的均衡分析,我們可以推導出經濟中的總供給曲線。
1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短期中,凱恩斯主義認為價格和工資不具有完全伸縮性的,價格和工資在短期內是可調整的,但是這種調整是緩慢的,即工資價格調整具有“黏性”。這種工資價格的“黏性”,與長期勞動合同和調整價格的“菜單成本”等因素相關。工資價格調整具有“黏性”(例如貨幣工資的“黏性”),使得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對此我們可以用圖148來推導說明。
圖148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98·第十四章ADAS模型圖148是用圖形轉換的方式來推導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其中(a)圖是勞動市場的均WW衡,勞動供給曲線Ns和勞動需求曲線Nd相交於均衡點E,此時充分就業的實際工()P()PW資水平為,充分就業量為N0。(b)圖為生產函數圖,表示就業量和國民收入水平之間的關P0係。該圖表明,當就業量為N0時,充分就業的產量為y0。(c)圖為45°線,可以把國民收入量由縱軸轉換到橫軸。(d)圖即為表示價格P和產出y之間對應關係的總供給曲線。由於短期內勞動者貨幣工資的“黏性”,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假定貨幣工資在合同期內穩定在W水平上,W此時當經濟中的價格水平上升到P0以上例如P1時,實際工資水平就由(a)圖中的下降到P0W。正如我們在上文的勞動市場均衡分析中已經闡述的,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考慮實際工資P1水平的下降將會增加勞動雇傭,如圖(a)中由N0增加到N1,進而根據(b)圖的總量生產函數,可以得到總產出由y0上升到y1。經由(c)圖的轉換,在(d)圖中可以得到對應於價格水平P1的總產出y1點。上述的這種轉換不但適用於P1,也適用於任何大於P0的價格水平。相反,當WW價格水平降到P0以下例如P2時,實際工資水平就由(a)圖中的上升到。此時,追求利潤P0P2最大化企業考慮實際工資水平的上升將會減少勞動雇傭數量,如圖(a)中由N0減少到N2,進而根據(b)圖和(c)圖的轉換,在(d)圖中可以得到對應於價格水平P2的總產出y2點。上述的這種轉換不但適用於P2,也適用於任何小於P0的價格水平。從而我們在(d)圖中得到一條向右上傾斜的短期總供給曲線。這表明總供給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這是因為在資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況下,產量增加會使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從而成本增加,價格水平上升。
【專欄142】為什麼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傾斜的?
對於短期總供給曲線為什麼向右上傾斜,宏觀經濟學家主要提出了如下三種理論來加以解釋。
(1)黏性工資理論黏性工資理論是對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的最簡單解釋。根據這種理論,由於工人和企業之間名義工資的長期合約,使得短期內名義工資或貨幣工資調整緩慢,即在短期內是“黏性”的。由於企業是根據所預期的物價水平事先同意向其工人支付某種名義工資的,那麼,W如果物價水平P降到低於預期水平而名義工資仍在W上,實際工資水平就會上升到企業P計劃支付的水平之上。而由於工資是企業生產成本的主要部分,較高的實際工資水平就意味著企業實際成本增加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的反應就是少雇傭勞動力,生產較少的物品和勞務。即由於名義工資不能根據物價水平迅速調整,較低的物價水平就會對就業和生產不利,使企業減少物品和勞務的供給量。
(2)黏性價格理論黏性價格理論認為,短期中,經濟中一些物品和勞務的價格對經濟狀況變動的調整是緩慢的。價格調整的緩慢,部分地是因為調整價格需要付出成本,即所謂的菜單成本。這些菜單成本包括印刷和分發目錄的成本以及改變價格標簽所需要的時間。由於這些成本短期中的價格和工資都可能是黏性的。為說明黏性價格對總供給的意義,假如經濟中每個企業,都根據它所·99·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預期的經濟狀況事先宣布了它的價格。在價格宣布後,經濟經曆了未預期到的貨幣供給緊縮,這將降低長期的物價總水平。雖然一些企業根據經濟狀況的變動迅速地降低了自己的價格,但還有一些企業不想引起額外的“菜單成本”而暫時不調整價格。由於這些調整滯後的企業價格如此之高,使得它們的銷售減少了,進一步又引起企業削減生產和就業。換句話說,由於並不是所有企業的價格都根據經濟狀況的變動而迅速調整的,未預期到的物價水平下降使一些企業的價格高於合意水平,壓低了銷售,並引起企業減少它們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數量。
(3)錯覺理論錯覺理論認為,短期中,物價總水平的變動會暫時誤導供給者對市場發生變動的看法。比如,假設物價總水平降低到預期水平,當供給者看到產品的價格水平下降時,可能會錯誤地認為,他們的相對價格下降了。例如,生產小麥的農民在注意到他們作為消費者購買的許多物品價格之前,先注意到小麥價格的下降。他們可能從這種觀察中推知,生產小麥的報酬暫時是低的,進而可能減少他們所供給的小麥。同樣,工人在注意到他們購買的物品價格下降之前,會先注意到他們的名義工資水平的下降,從而推知工作的報酬暫時是低的,並作出減少他們供給勞動量的反應。在這兩種情況下,低物價水平引起相對價格的錯覺,而且這些錯覺引起供給者對較低物價水平的反應是減少物品和勞務的供給量。
上述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和錯覺理論的共同點是當物價水平背離人們預期的物價水平時,產量就會背離其自然率(充分就業水平),經濟對低物價水平的反應是減少物品和勞務的供給量,從而短期中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同時,這三種短期總供給理論強調短期中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可能隻是暫時的。由於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和錯覺並不會持久存在下去,隨著人們調整預期,名義工資得到調整,價格不再黏滯,錯覺會得到糾正,因而在長期中,預期與實際的物價水平是相等的,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而不是向右上方傾斜。正如我們在下文分析中馬上會看到的一樣。
2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凱恩斯極端凱恩斯最重要的著作《通論》發表於1936年,那時整個西方世界都處於大蕭條之中,經濟社會存在著大量的失業人口和生產能力,《通論》基本上是針對這種狀態而撰寫的。此外,該書也提出了貨幣工資具有“剛性”的假設,即由於種種原因,貨幣工資不會輕易變動。在貨幣工資“剛性”的假設條件下,當時的事實也表明,當產量(從而國民收入)增加時,價格和貨幣工資均不會發生變化。因此,表示價格P和產出y之間對應關係的短期總供給曲線被認為是一條水平線,如圖149所示。
由於水平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基於貨幣工資W和價格水平P具有“剛性”,即二者完全不能調整的極端假設,所以可以稱其為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凱恩斯極端。
圖149中,yf表示充分就業的產量或國民收入。
P0E0為水平線表示:在產出小於充分就業的產量yf的條件下,由於貨幣工資W和價格水平P都不會變動即具有剛性,所以在既有的價格水平P0下,經濟社會能夠提供任何數圖149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凱恩斯量的y0。該圖也說明了,在達到充分就業的產量yf後,由極端及其政策含義於社會已經沒有多餘的生產能力了,從而不能生產出更多·100·第十四章ADAS模型的產品,此時增加需求非但不會增加總產出,反而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升,如圖中E0以上的垂直AS曲線所示。例如,在E2點上產量仍是yf,但是價格已經上升到了P2。
此外,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凱恩斯極端的政策含義是:隻要產量或國民收入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那麼國家就可以使用擴大總需求的政策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如圖,總需求曲線AD1與水平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相交於E1,產量y1處於小於充分就業的蕭條狀態。為改善這一狀態,政府可以通過擴大總需求的政策來促使總需求曲線AD1向右移動到AD0位置,從而P0E0與AD0相交於點E0,使經濟在價格水平仍為P0時達到充分就業的產量yf。
四、古典(長期)總供給曲線古典學派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完全伸縮性,價格和工資是可以迅速或立即調整的,使得勞W動市場的實際工資水平迅速調整到均衡的水平,從而就業量為充分就業水平,產量為充分P就業產量或潛在產出水平上。古典學派的供給曲線也可參照圖148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W推導而得到,在圖148的(a)中,由於價格和工資的靈活調整,勞動市場實際工資水平迅速PW調整到使勞動市場出清的上,因而與不同價格水平相對應的就業量都為N0,在(b)圖中得P0到對應的產量為充分就業產量y0,記y0為yf,經由圖148(c)圖的轉換,我們可以畫出下圖1410中一條經濟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或潛在產出水平上垂直的總供給曲線,圖中AS曲線即為古典總供給曲線。
圖1410中,橫軸表示產出y,縱軸表示價格水平P,yf表示充分就業的產量或國民收入。垂直的古典總供給曲線AS政策含義是:使用擴大總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量,而隻能造成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如圖1410中,總需求曲線AD0與垂直的古典總供給曲線AS交於點E0,此時價格水平仍為P0,總產出為充分就業的產量yf。
如果政府通過擴大總需求的政策來使總需求曲線AD0向右移動到AD1位置,總需求曲線AD1與垂直的總供給曲線AS交於點E1,此時經濟在價格水平上升到P1,但產量仍圖1410古典(長期)總供給然為yf。曲線及其政策含義考慮到經濟在長期中,價格和工資具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調整,實際工資水平會最終調整到使得勞動市場達到均衡的水平,而就業量為充分就業水平,產量為充分就業產量或潛在產出水平上。即在長期中,經濟的就業水平或產量不隨價格的變動而變動,而始終處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上,從而在長期中,描述一國價格和總產出變動關係的總供給曲線也是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產量的垂直線。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線又代表長期總供給曲線。為了不至於混淆,我們可以把垂直的古典總供給曲線當做基於古典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具有完全伸縮性假設之上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又一極端情形。或者說,古典學派的分析更適合經濟的長期狀態。
·101·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五、常規總供給曲線根據對價格和工資能否迅速調整的不同假設,我們得到了凱恩斯主義一般情形、凱恩斯極端和古典學派這三種總供給曲線,那麼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總供給曲線形狀到底呈什麼特征呢?聯係經濟生活中價格和工資調整的實際情況,我們大致可以得到常規的總供給曲線,可以用圖1411來加以說明。
圖中,垂直於充分就業產量yf的AA線代表了古典總供給曲線,水平的BB線和向右上傾斜的CC線分別代表了凱恩斯主義一般情形、凱恩斯極端的總供給曲線。圖中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的不同斜率,反映了經濟中價格和工資調整的不同速度;其中古典總供給曲線AA反映了古典學派價格和工資短期內能迅速靈活調整的假設,而凱恩斯主義一般圖1411常規的總供給曲線情形的總供給曲線即向右上傾斜的CC線和凱恩斯極端的總供給曲線即水平的BB線,分別反映了價格和工資短期調整的“黏性”和“剛性”假設。可以看出,CC線的斜率代表著價格和工資的調整速度,斜率由0到∞,斜率越大調整速度越快,代表的總供給曲線越陡峭;反之則反。但是,對於總供給曲線的斜率以及隨之而來的政策主張,凱恩斯主義和古典學派的看法存在重大分歧。
考慮到通常情況下,短期中價格和工資完全不能調整即“剛性”和迅速立即調整這兩種假設都可能過於極端,不符合實際;一般認為,短期中常規的總供給曲線應該是向右上傾斜的。而不同學派經濟學家的看法分歧,主要是短期總供給曲線到底有多陡峭即價格和工資的調整速度到底有多快的問題。一般地,西方學者認為,代表經濟常規狀態的總供給曲線形如圖1411中非線性的AS曲線。圖中,左下方的a點代表經濟較為嚴重的蕭條狀態;由於這種狀態存在大量的失業和閑置的生產能力,所以當產量或國民收入y增加時,價格水平P會稍有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會很快,即AS曲線斜率較小,顯得較為平坦。由左方的a點沿AS曲線向右方行進,產量或國民收入y逐漸增加,隨著經濟好轉,價格水平P上升越來越快,從而AS曲線逐漸陡峭,一直到代表充分就業的E點。由於充分就業並不意味整個社會的全部資源和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均已就業(本書第十五章對此有詳細論述),所以仍然存在著難以利用和能力較差的勞動者。因此,E點之後,如果產量還要增加,那麼價格水平P上升還要加快,從而AS曲線的斜率將明顯加大,直至最後趨向垂直。總之,常規的總供給曲線顯示,充分就業的E點左邊,離開E點越遠,AS曲線的斜率越小;充分就業的E點右邊,離開E點越遠,AS曲線的斜率越大。
六、總供給曲線移動總供給是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者總產出),即經濟中投入的基本經濟資源所生產的產量。
一般而言,總供給是由勞動力、生產性資本存量和技術等因素決定的。因此,當這些因素發生變化時,總供給曲線也會發生變動。除物價水平外,一切影響實際國民收入總供給量的因素發生變動都會引起總供給曲線位置的移動。這些因素主要有: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資本存量的變化、技術條件的變化、氣候條件的變化、進口原材料等投入品價格的變化等等。我們以技術·102·第十四章ADAS模型進步為例來說明總供給曲線變動,如圖1412所示。圖1412在引入技術進步情況下,重複了總供給曲線的推導過程,以顯示技術進步對總供給曲線的影響。
假定其他情況不變,經濟中出現了技術進步,使得勞動的平均生產率提高,從而同樣的就業水平帶來的總產出將會增加,體現在圖1412中的(b)圖即總產量曲線由原來的y=f0(N,WK)提高到y=f1(N,K)。比如,實際工資為時,就業量為充分就業的N0,技術進步使充分P0就業產量由y0增加到y1;經由(c)圖轉換,在(d)圖中對應於價格水平P0的y由AS0的y0向右移動到y1水平。其他任意價格水平下,總產出的變化,都可以重複上述過程導出,從而在(d)圖中AS0的價格水平和總產量組合點都向右移動,即整條總供給曲線右移,由AS0向右移動到AS1。當然,假如技術倒退(暫且認為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雖然一般來說不可能出現),那麼上述推導過程剛好相反,從而總供給曲線將向左移動。
圖1412技術進步導致的總供給曲線的移動其他因素引起總供給曲線變動,雖然具體的推導會有差異,但可以類似分析。一般地,有利於總產量增加的因素變動,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下移動;反之,導致總產量減少的因素變動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上移動。
此外,由於生產性資本存量和技術這些因素,在短期內一般是穩定的,但在長期中,他們的變化將會影響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出水平;考慮到這一點,對應於充分就業的產量垂直的長期總供給曲線短期內雖然不發生移動,但是長期中,長期總供給曲線將會發生移動。一般地,傾向於提高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出水平的因素變動例如重大的技術突破等,會使垂直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反之則反。由於我們這裏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短期,所以有關長期總供給曲線的變動就不再展開分析。
·103·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第三節ADAS分析有了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後,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構建ADAS模型。由於總供給AS的分析引入了宏觀經濟中的另一重要市場———要素(勞動)市場,而總需求AD分析考慮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因此ADAS模型分析是考察了宏觀經濟中產品、貨幣和要素(勞動)三大市場共同作用的一般均衡分析;從而有助於我們從更全麵的視角理解國民收入決定、宏觀經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現象,並為實施宏觀經濟調控的財政貨幣政策製定提供理論依據。本節主要分析ADAS模型下的國民收入決定和經濟中總需求、總供給變動的後果,具體的應用分析放在第四節。
一、短期國民收入和價格決定一個經濟社會的總產出或國民收入和價格,取決於該經濟總需求和總供給共同作用。短期當中,國民收入和價格由總需求和短期總供給曲線交點決定。如圖1413,橫軸表示總產量或國民收入y,縱軸表示價格水平P;總需求用簡單的向下傾斜的線性總需求曲線AD表示,短期中用常規總供給曲線ASS來代表經濟社會正常供給情形。假設經濟在短期中,總需求為圖中的AD1,那麼宏觀經濟的短期均衡為總需求曲線AD1和短期總供給曲線ASS的交點E1,相應地,經濟社會的總產出或國民收入為y1,價格水平為P1。
由於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圖1413短期國民收入決定和宏觀經濟目標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包括人們的收入、對未來的預期、稅收、政府購買和貨幣供給等因素,因為各種原因,經濟社會中的總需求會經常變動,因此,短期中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未必剛好出現在經濟充分就業的狀態上。具體來說,短期均衡有以下三種情況,如圖1413所示。
當經濟社會的總需求為AD0時,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為點E0,總產出為充分就業狀態下的yf,價格水平為P0。此時,表明經濟社會處充分就業狀態,因此這種均衡可以被稱為充分就業均衡。
當經濟社會的總需求為AD1時,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為點E1,產出y1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yf,價格水平為低於充分就業均衡價格水平下的P1。此時,表明經濟社會處於蕭條狀態,存在失業和生產能力過剩,因此這種均衡可以被稱為失業均衡。
當經濟社會的總需求為AD2時,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為點E2,產出y2大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yf,價格水平為高於充分就業均衡價格水平下的P2。此時,表明經濟社會處於過熱狀態,因此這種均衡是一種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由於在短期中,宏觀經濟企圖達到的目標是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即不存在非自願失業,同時物價既不上升也不下降。那麼,短期宏觀經濟目標就是圖1413中的充分就業均衡E0,因為隻有當就業水平處於充分就業時,經濟中的價格水平才會相對穩定,既不上升也不下降,·104·第十四章ADAS模型因為此時,經濟中不存在推動價格調整的市場壓力,有關這點本書第十五章菲利普斯曲線部分有詳細的說明。
二、總需求變動的後果上述有關宏觀短期均衡的三種情況分析,也可以被用來說明總需求變動對經濟帶來的後果。
回到圖1413,我們可以看出,假如經濟在某一時期,經濟處於總需求曲線AD0和短期總供給曲線ASS的交點E0上,此時由於某一原因,使得總需求下降,AD曲線將向左下移動,表現在由原來的AD0向左下移動到AD1,此時的總產量和價格水平分別下降為y1和P1,均低於充分就業水平,使經濟處於蕭條狀態。反之,如果此時總需求增加,AD曲線將向右上移動,比如表現在圖中由原來的AD0向右上移動到AD2,此時的總產量和價格水平分別上升為y2和P2,總產量和價格水平均高於充分就業水平,從而使經濟處於過熱狀態。因此,總需求的變動會引起總產量和價格水平的同向調整,造成衰退或過熱。
考慮到常規總供給曲線ASS的特殊形狀,總需求的變動引起總產量和價格水平的調整在充分就業均衡水平的左方和右方是有很大差異的。從圖中我們可知,由於在充分就業均衡水平的左下方,常規總供給曲線ASS顯得更為平緩,此時,如減少總需求,由於經濟中過剩生產能力越來越多,價格下降的空間越來越小,價格下降的比例相對小於總產量下降的比例,尤其是越是低於充分就業水平時,這種特征就越明顯。反之,由於充分就業均衡水平的右上方的常規總供給曲線ASS的顯得更為陡峭,此時,由於經濟也已經處於過熱狀態,生產能力比較緊缺,產量增加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而價格上升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增加總需求,價格水平上升的比例相對總產量增加比例更大,尤其是經濟越是高於充分就業水平運行時,這種特征就越明顯。這一分析,讀者可以嚐試在圖上移動總需求曲線考察總產量和價格水平的調整情況來推知。
三、總供給變動後果由於充分就業的總產量水平高低,取決於技術水平、資本積累、人口增長等長期因素,在短期內這些因素相對穩定,所以對應於充分就業的總產量水平的長期總供給曲線在短期內可以看成是固定的。
但是諸如氣候條件的變化、進口原材料等投入品價格的變化等這些影響經濟總供給能力因素,在短期內也可能發生很大變化,比如自然災害會導致糧食歉收。石油價格上升會導致生產成本急劇上升等等。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可能會大幅度移動,所以我們有關供給變動給經濟帶來後果分析,主要集中在短期總供給曲線的移動上。這可以有右圖1414來加以說明。
圖中,假設經濟社會初始的總需求總供給均衡位於總需求曲線AD和總供給曲線AS0交點E0,對應的總產出為充分圖1414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後果就業狀態下的yf,價格水平為P0,即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105·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上。此時因為某種原因,比如一場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使得總供給曲線由AS0向左上移動到AS1,使得總需求曲線AD和總供給曲線AS1交於點E1,相應的總產出由充分就業狀態下的yf下降到y1,價格水平由原來的P0上升到P1。由於點E1上,經濟中出現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因此,一次不利的總供給衝擊使得經濟陷入“滯漲”狀態。而且,從圖中可以看出,如果AS曲線向左上移動的幅度越大,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將會更加嚴重。反之,經濟中出現有利的供給衝擊,如短期內的技術突破、風調雨順帶來農產品產量提升等,那麼給經濟帶來的後果應該與上述情形剛好相反,即AS曲線向右下移動,均衡的總產出增加,價格水平下降。
總之,供給變動會引起總產量的同向調整和價格水平的反向調整。至於總產量調整和價格水平調整的比例,取決於短期中總需求曲線的傾斜程度。
【專欄143】歐佩克如何促成了20世紀70年代的滯漲近代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供給衝擊是由歐佩克(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the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引起的。20世紀70年代初,歐佩克協調一致減少石油供給,使得世界石油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這次石油價格的上升在大多數國家中引起了滯漲。
其中美國的滯漲情況可以由表141的數字明顯地顯示出來。
表141石油價格變動與美國的失業通貨膨脹(1973—1974年)年份石油價格變動通貨膨脹率(CPI)失業率197311.0%6.2%4.9%197468.0%11.0%5.6%197516.0%9.1%8.5%19763.3%5.8%7.7%19778.1%6.5%7.1%表中我們看到:由於美國從歐佩克大量進口石油,1974年石油價格68.0%上升意味著經濟中大幅度的不利供給衝擊,正如我們在上文中對總供給變動的後果分析中所顯示的,石油價格68.0%上升將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大幅度向左上移動,其結果是總產量的下降即失業率上升,以及價格水平上升。體現在表141中,可以發現,美國經濟在遭遇石油價格68.0%上升的不利供給衝擊下,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雙雙走高,經濟陷入滯漲。
第四節ADAS模型的運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為理解國民收入決定、宏觀經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現象以及為宏觀經濟調控的財政貨幣政策製定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因此ADAS模型在宏觀經濟分析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節圍繞宏觀經濟的周期波動和需求管理政策等,對ADAS模型的運用進行分析。
·106·第十四章ADAS模型一、總需求總供給衝擊與兩種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周期又稱經濟波動或國民收入波動,指總體經濟活動的擴張和收縮交替反複出現的過程。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包括繁榮、衰退、蕭條、複蘇(也可以稱為擴張、持平、收縮、複蘇)四個階段。在繁榮階段,經濟活動處於高水平時期,就業增加,產量擴大,社會總產出逐漸達到了最高水平,經濟活動全麵擴張,不斷達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階段,投資下降,失業增加,產出下降,經濟短時間保持均衡後出現緊縮的趨勢。在蕭條階段,經濟活動處於最低水平時期,存在大量失業,生產能力閑置,經濟出現急劇的收縮和下降。在複蘇階段,經濟從最低點恢複並逐漸上升到先前的活動量高度,進入繁榮。
衡量經濟周期處於什麼階段,主要依據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生產指數、就業和收入、價格指數、利息率等綜合經濟活動指標的波動。經濟學家根據經濟周期波動中這些綜合經濟活動指標的變化,歸納出經濟周期波動的一些特征事實並加以解釋,形成不同的經濟周期理論。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宏觀分析,本書在第十六章有更為詳細的介紹和論述,在這裏,我們主要是在ADAS模型框架下對經濟周期波動的一些特征實施解釋的兩種主要的經濟周期理論。
【專欄144】經濟周期的特征事實宏觀經濟分析的主要目標是解釋產量、就業和價格水平的總量變動現象。一個特定的理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釋經濟周期的主要特征事實是評價該理論的主要標準。那麼所有宏觀經濟理論都必須解釋的經濟周期“特征事實”是什麼呢?對此,阿爾伯和伯南克(1992)總結為如下幾點:(1)在經濟的各部門之間,產量變動是相關的。
(2)工業生產、消費和投資是順周期的和同時變動的,政府購買也有順周期傾向。
(3)在經濟周期過程中,投資的波動遠遠大於消費,盡管耐用消費品支出是強烈的順周期的。
(4)就業是順周期的,失業是逆周期的。
(5)真實工資和平均勞動生產率是順周期的,盡管真實工資是輕微地順周期的。
(6)貨幣供給和股票價格是順周期的,且是領先的。
(7)通貨膨脹(價格水平)和名義利率是順周期的且滯後的。
(8)真實利率是非周期性的。
(資料來源:斯諾登等.現代宏觀經濟學指南———各思想流派研究引論.蘇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周期波動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大流派: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
這兩大流派的區別,關鍵是認定各種外生因素影響了“總需求還是總供給”。對此我們可以用圖1415和表142加以說明。
·107·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圖1415總需求衝擊和總供給衝擊(以負麵衝擊為例)表142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周期理論凱恩斯主義周期理論新古典主義周期理論衝擊性質總需求衝擊總供給衝擊商品方麵貨幣方麵石油危機、自然災害、戰爭和政衝擊例證(以負麵衝居民自發消費下降、廠治動亂等(正麵的包括成功的擊為例)貨幣量下降商自發投資下降等體製改革、技術進步等)對ISLM和ADIS曲線向左下移動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AS曲線向左上方移動AS的影響AD曲線向左下移動AD曲線向左下移動商品市場產出y下降,價格水平P下降產出y下降,價格水平P上升經貨幣市場利率r下降利率r上升———濟影WW響就業量N下降,名義工資W不變時實際工資就業量N下降,實際工資勞動力市場PP上升下降曆史案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20世紀70—80年代的“滯漲”圖1415總需求衝擊和總供給衝擊是對上一節總需求變動和總供給變動經濟後果的重新模擬(以負麵衝擊為例),對此不再贅述。表142列出了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對經濟周期中一些特征事實的解釋。從表中可以看出,強調總需求衝擊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如果衝擊來自居民消費、廠商投資等總需求方麵變化,那麼根據上一章ISLM模型和這裏的ADAS模型分析,可以預期商品市場中的價格水平、貨幣市場中的貨幣量和名義利率以及勞動市場中的就業都將出現順周期變動,這些分析結論都與經濟周期的特征事實相符。
W但是,該理論對真實工資的解釋與特征事實不符,因為,當名義工資W不變時,實際工資將PW會隨上升價格水平P下降而上升,而這一解釋顯然與“實際工資是輕微順周期的”特征事實PW相反。無法解釋“實際工資是輕微順周期的”特征事實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一個P重大缺陷,但對曆史上“大蕭條”等重大事件有很好的解釋。
20世紀70—8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滯漲”現象使得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麵臨·108·第十四章ADAS模型挑戰,而與之相應的強調總供給衝擊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則彌補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在這方麵的不足。所有使得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的因素都可以稱之為“總供給衝擊”,負麵的總供給衝擊包括石油危機、自然災害、戰爭和政治動亂等,會使總供給曲線向左上移動,從而總產出下降,價格水平上升如圖1415右圖所示,從而對20世紀70—8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滯漲”現象作出了很好的解釋;而正麵的總供給衝擊包括成功的體製改革、技術進步等,會使總供給曲線向右下移動,從而總產出上升,價格水平下降。
不同的經濟周期理論有不同的政策含義。強調總需求衝擊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宏觀經濟中有各種各樣的不可預知的“總需求衝擊”因素,嚴重的正麵總需求衝擊會造成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不利的總需求衝擊又會造成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因此,為了避免經濟巨幅波動,政府應采取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對衝不利的影響,熨平經濟周期。而強調總供給衝擊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除了自然災害、石油危機等嚴重的負麵衝擊之外,經濟波動是正常的市場調整過程的表現。比如,當一個行業出現新的技術使得生產率水平大幅提高時,將通過技術擴散和資金鏈條帶動上下遊的產業陸續進入繁榮和擴張,從宏觀層麵上看,經濟處於上升擴張期。當經濟擴張到一定程度,完全利用了現有生產能力時,通貨膨脹的壓力將會增加,居民和企業的通貨膨脹預期也將上升,在工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過程中,企業的產出增長開始放緩,並最終進入收縮期,完成一個經濟周期的過程。由於新古典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擴散”是推動經濟繁榮的核心動力,因此,在整個經濟周期過程中,不需要政府對經濟波動和經濟周期做過多的幹預,如果政府過多幹預,反而可能擾亂正常的市場運行秩序,造成價格信號的混亂和扭曲。而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各國的“滯漲”,也被新古典學派認為是凱恩斯主義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敗的一個典型例證。
二、亞洲金融危機和中國的需求管理政策盡管新古典主義對經濟波動的解釋有其成功和可取之處,但是,其政策上提倡“經濟自由”的這種近乎無為而治的看法,顯然過於理想化了。而從世界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實踐來看,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更容易被接受,與之相應的“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也有更為直接的指導意義。
就中國而言,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通貨緊縮等宏觀經濟不利局麵時,中央所采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的調控措施成功實施,可以說是凱恩斯主義“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指導下宏觀經濟調控的成功案例。對此我們可以結合當時的具體經濟形勢和政策的具體措施,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1997—1998年,由於當時國內外投資消費需求的不足,引起我國的總需求大幅下滑。這可以從當時國內外具體情況來說明。
首先是來自當時蔓延亞洲金融危機的外部衝擊。由於當時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大幅貶值,對我國出口造成很大的壓力,出口需求銳減,並引起出口相關行業投資和消費的需求下降。此外,由於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資本對亞洲地區的投資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外商投資急劇下滑;作為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FDI在1996年為732.76億美元,1997—1999年分別隻有510.04億美元、521.02億美元和412.23億美元。
其次是國內消費和投資有效需求不足。由於商品出口受阻,直接導致我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就業下降,工資增長緩慢。到了1999年,國有企業關停並轉、減員增效方·109·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麵的改革以及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麵的改革,使得居民收入增長放緩。支出預期上升,導致人們的消費信心和“邊際消費傾向”下降,有效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方麵,國有企業由於改革,投資需求出現大幅下降;而非國有經濟由於對未來市場投資預期並不樂觀,也沒有強烈的投資願望。此外,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製改革的深化和貸款責任製的建立,銀行貸款安全意識普遍加強,在不利的投資效益預期下,銀行不會輕易地給企業提供貸款用於投資。而地方政府在“分稅製”改革後預算約束的加強,難以像以往那樣搞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基於這些情況,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由1996年的14.8%下滑至1997年8.8%,有效投資需求不足日漸明顯。
國內外投資消費需求的不足引起我國的總需求下滑,表現為AD曲線的大幅左移,這可以用圖1416表示。
圖中,橫軸代表總產出或國民收入,縱軸表示價格水平。當時國內外投資消費需求的不足引起的我國的總需求不利衝擊體現為圖中的AD曲線的大幅由AD0左移到AD2,其結果是產出下降(增長放緩)和價格下降。在價格變動上,自1997年10月起,我國的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開始出現絕對下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從1998年3月起開始下降,工業品價格指數從1996年6月以來持續下降,到年月已達個月。各種價格指數的下1997725圖1416亞洲金融危機和我國的降,說明到1997年下半年,我國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通宏觀經濟調控機製分析貨緊縮”。此時,考慮到人們對於通貨緊縮的預期加強,經濟中相繼出現了有利的總供給衝擊,使AS曲線向右下移動,如圖中的AS0向右移動到AS1,其結果主要是進一步加強了價格下降。考慮到總需求不利衝擊和有利的總供給衝擊兩方麵的共同作用,結果使得總需求總供給的宏觀均衡由最初E0點移動到E1點,價格水平由P0下降到了P1,經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緊縮”。
針對這一形式,1998年中央開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的宏觀調控措施,以拉動內需,克服“通貨緊縮”,保證經濟平穩增長。
當時“積極的財政政策”具體措施主要包括:(1)增發國債,擴大財政支出。1998年和1999年分別增發1000億元和1100億元的長期國債,用於基礎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支持農林水利、交通通訊、城市基礎建設、城鄉電網改造、國家直屬儲備糧庫等方麵的建設。1999年,還發行總額為2700億元、期限為30年的特別國債,充實國有獨資銀行的資本金,使我國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巴塞爾協議”和商業銀行法規定的8%的要求,以防患金融風險。
此外,2000年和2001年又分別發行1500億元長期國債專項用於西部大開發和未完成項目。
(2)調整稅收政策,推進稅費改革,支持出口,吸引外資以及減輕企業負擔,大幅降低關稅稅率、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和金融保險營業稅稅率等。增加社會保障和科技教育等重點領域的支出,推進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製度、醫療衛生體製和藥品流通體製改革。同時調整收入分配製度政策,包括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等。
為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性質也由之前的為抑製通貨膨脹實現經濟軟著陸的“適度從緊”轉為“適度從鬆、穩健運行”。具體措施主要包括:(1)正式取消貸款限額管理。
(2)進行存款準備金製度改革,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存款準備金利率和再貸款利率,從而增加了商業銀行可貸款資金,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3)中央銀行在1996—1999·110·第十四章ADAS模型年連續八次降息。
上述“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的宏觀調控具體措施的實施,從性質上來說是擴張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正如我們在第一節中分析見到的,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將導致總需求AD曲線向右上移動,表現在圖1416中,經濟中的總需求曲線由不利總需求衝擊後的AD1向右上回升至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後的AD2,宏觀均衡由E1點調整到E2點,價格水平P1回升到P2,總產出由y1增加到y2。正如ADAS模型分析預料到的,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的宏觀調控措施的推動下,“通貨緊縮”局麵逐漸扭轉,經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的經濟仍然保持物價穩定的情況下,年均增長8%以上,這在亞洲乃至於世界範圍內都是“一枝獨秀”的。
本章小結1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通常用產出來表示,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主要是因為物價變動會產生財富效應、利率和彙率效應。
2總需求曲線可以從ISLM模型中推導出來。人們的收入、對未來的預期、稅收、政府購買和貨幣供給等因素變化會導致總需求曲線位置移動。其中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都會擴大總需求,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反之則反。
3總供給是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者總產出),即經濟中投入的基本經濟資源所生產的產量,由勞動力、生產性資本存量和技術決定。宏觀經濟學中一般用宏觀生產函數來表示產出與勞動和資本等之間的關係。
4由宏觀經濟中勞動市場的均衡分析,可以導出總供給曲線。短期中,凱恩斯主義認為價格和工資調整具有“黏性”,使得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基於凱恩斯《通論》中提出了貨幣工資“剛性”的假設,短期總供給曲線的凱恩斯極端是一條水平線,其政策含義是:隻要在產量小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國家就可以使用擴大總需求的政策使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狀態。
5古典學派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完全伸縮性,從而總產量保持在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即古典短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其政策含義是:使用擴大總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量,而隻能造成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由於在長期中,價格和工資具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調整,使得就業量為充分就業水平,產量為充分就業產量或潛在產出水平上,即在長期總供給曲線也是一條垂直於充分就業產量的垂直線。因此,古典總供給曲線又可以代表長期總供給曲線。
6一般認為反映現實經濟常態的常規的總供給曲線形狀也是向右上傾斜的,並且在充分就業水平的左邊點越遠,AS曲線的斜率越小;充分就業水平右邊離開越遠,AS曲線的斜率越大。
一切影響實際國民收入總供給量的因素發生變動都會引起總供給曲線位置的移動,這些因素主要有: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資本存量的變化、技術條件的變化、氣候條件的變化、進口原材料等投入品價格的變化等。一般地,有利於總產量增加的因素變動,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下移動;反之則相反。
7短期當中,國民收入和價格由總需求和短期總供給曲線交點決定。總需求下降,會使·111·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得AD曲線向左下移動,引起總產出和價格都趨於下降;反之則反。不利的總供給衝擊,會使得AS曲線向左上移動,引起總產出下降和價格的上升;反之則相反。
8強調總需求衝擊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嚴重的正麵總需求衝擊會造成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因此政府應采取積極的“需求管理政策”,對衝不利的影響,熨平經濟周期。而強調總供給衝擊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經濟波動是正常的市場調整過程的表現,不需要政府對經濟波動做過多的幹預。中國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所帶來的通貨緊縮等宏觀經濟不利局麵時,成功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配合”的調控措施。
本章思考題1決定總需求曲線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總需求曲線為什麼向右下方傾斜?
3根據IS曲線和LM曲線推導總需求曲線,並說明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
4“古典”模型中的總供給曲線和凱恩斯模型中的總供給曲線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有這種差別?
5凱恩斯學派關於勞動市場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6導致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變動的因素是什麼?
7設一兩部門的經濟由下述關係式描述:消費函數C=100+0.8y,投資函數為I=150-6r,貨幣需求函數為L=0.2y-4r,設P為價格水平,貨幣供給為M=150。試求:(1)總需求函數。
(2)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為多少?
(3)若該經濟的總供給函數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價格水平。
8假設有一經濟社會是由三部門構成的。其消費函數為C=20+0.8(Y-T),投資函數為I=600-4000r,政府支出G=420,稅收函數T=100+0.25Y,名義貨幣供給Ms=345,貨幣需求函數為Md=25+0.4Y-4000r。試求:(1)IS曲線方程式;(2)當價格水平P=1時,LM曲線的方程式;(3)當價格水平P=1時,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4)總需求曲線方程式。
a9已知某宏觀經濟中的總量生產函數Y=KLβ,a+β=1,K和L分別為兩個生產要素,它們相應的價格分別為C和W,產出Y的價格為P。
(1)寫出勞動需求函數。
(2)寫出總供給函數。
(3)設a=β=0.5,K=500,W=25,(W/P)=1,寫出凱恩斯學派的總供給函數和古典學派的總供給函數。
10簡要說明如果沒有工資剛性的假設,凱恩斯擴張總需求的政策效應將如何?
11試結合總供給總需求分析法說明宏觀經濟波動中短期的蕭條狀態、高漲狀態、滯脹狀態和長期的充分就業狀態,並簡要說明政府治理滯脹的對策。
12試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周期理論的基本思想及各自的政策建議。
·112·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學習目標】本章主要介紹失業與通貨膨脹基本理論,分析二者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掌握失業和通貨膨脹的界定、衡量和基本分類,了解失業的經濟、社會代價和通貨膨脹的經濟影響;掌握奧肯定律及其應用,理解貨幣供給的增長、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推動、經濟結構因素變動幾種主要的通貨膨脹形成理論的分析;理解經濟中的價格調整過程,掌握菲利普斯曲線及其政策含義,理解短期與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關係及二者所代表的政策含義,並能運用菲利普斯曲線分析和評價現實經濟中治理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各種政策。
【導讀】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於擁有13億多人口的我國來說,崗位缺口大、就業難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據預測,“十二五”時期,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曆史最高峰,為9.97億;城鎮平均每年需就業勞動力約為2500萬人,崗位缺口每年將在1300萬以上;此外還有1億多農村富餘勞動力,每年需轉移就業的約為800—900萬人。物價是否穩定直接關係到百姓的衣食住行。
2011年1月5日,經過網民推薦、專家評選和網民投票的“漢語盤點2010”活動揭曉,“漲”字排名第一,獲選年度國內字。人們選“漲”主要表達了對物價上漲的強烈感受:菜價漲、米價漲、油價漲……可以說一個“漲”字牽動著億萬老百姓的心。而如何促進就業、穩定物價也成了當前我國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2012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當年的工作部署中提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製在4%左右等等。顯然,促進就業和穩定物價是政府工作部署中的重頭戲,也表達了政府改善民生、解決好這兩大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前麵幾章介紹了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國民收入的決定,即在不同的假設條件下,從不同角度分析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變動及波動的條件和原因。失業和通貨膨脹會給人們帶來痛苦,給社會帶來損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是當代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對失業與通貨膨脹問題的研究既是對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分析的進一步延伸,也是對宏觀經濟運行熱點重點的關注。本章重點介紹失業與通貨膨脹基本理論,分析失業與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其相互關係,從而為解決這些問題、製定有關的政策提供一個理論基礎。
第一節失業基本理論一、失業的定義與衡量失業是指凡在一定年齡範圍內願意工作而沒有工作,並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都是失業者。
·113·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按《現代經濟學詞典》的解釋,失業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調往新工作崗位或未能按當時通行的實際工資率找到工作的人”。對於失業的界定涉及對一個經濟中總人口的劃分。
經濟中的總人口可以被劃分為勞動年齡人口和非勞動年齡人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年齡在16~60周歲之間的人口定義為勞動年齡人口。在美國,工作年齡是16~65歲;在中國一般將16周歲作為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限,將法定退休年齡(男性60周歲,女性55周歲)作為上限。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國勞動就業統計的慣例,將勞動年齡人口劃分為勞動力人口(laborforce)和不在勞動力人口(notinlaborforce);勞動力人口又可劃分為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
就業人口一般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1)受雇於企業或政府部門;(2)處於自我雇傭狀態,勞動者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進行勞動。勞動力人口中除去就業人口的部分就是失業人口,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ILO)關於失業的界定有三條通行的標準:(1)沒有工作,既不被人雇傭,也不自我雇傭;(2)當前準備工作,在相應的時間內願意被雇傭或自我雇傭;(3)正在尋找工作,在近期內積極地尋找被雇傭或自我雇傭的機會。總人口的劃分可以用圖151來表示。
圖151總人口劃分示意圖(資料來源:陸銘.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製的視角.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衡量一個經濟中失業狀況的最基本指標是失業率。根據對總人口的劃分,失業率是失業人口數占勞動力人口總數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為:失業人數失業率=×100%勞動力總數【專欄151】中國的就業和失業統計(2006—2010)各國對工作年齡和失業的範圍都有不同的規定,各國失業率的統計方法也略有不同。我國目前的統計實踐中主要通過三個指標反映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狀況,即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員和在崗職工人數(詳細見表151)。
·114·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表151中國的就業和失業統計表(2006—2010)項目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經濟活動人口(萬人)7631576531770467751078388就業人員合計(萬人)7497875321755647582876105按城鄉分就業人員(萬人)城鎮就業人員2963030953321033332234687#國有單位64306424644764206516城鎮集體單位764718662618597股份合作單位178170164160156聯營單位4543433736有限責任公司19202075219424332613股份有限公司7417888409561024私營企業39544581512455446071港澳台商投資單位611680679721770外商投資單位7969039439781053個體30123310360942454467鄉村就業人員4534844368434614250641418#鄉鎮企業1468015090154511558815893私營企業26322672278030633347個體21472187216723412540在崗職工人數(萬人)1148511801119721232312765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萬人)847830886921908城鎮登記失業率(%)4.14.04.24.34.1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整理其中經濟活動人口指在16周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就業人員指在16周歲及以上,從事一定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這一指標反映了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勞動力資源的實際利用情況,是研究我國基本國情國力的重要指標。在崗職工人數指在國有、城鎮集體、聯營、股份製、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其他單位及其附屬機構工作的人員。不包括以下人員:(1)鄉鎮企業就業人員;(2)私營企業就業人員;(3)城鎮個體勞動者;(4)離休、退休、退職人員;(5)再就業的離、退休人員;(6)民辦教師;(7)在城鎮單位工作的外方及港澳台人員;(8)其他按有關規定不列入職工統計範圍的人員。這一指標主要反映城鎮中以“國有集體”單位為主的就業總量。
此外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周歲至退休年齡),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勞動保障部門進行失業登記的人員。城鎮登記失業率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扣除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台·115·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及外方人員)、城鎮單位中的不在崗職工、城鎮私營業主、個體戶主、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之和的比。
根據這些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在2010年,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我國大陸人口約為13.4億,其中經濟活動人口達78388萬人,約占總人口的56%;而麵對如此龐大的勞動力供給狀況,該年度我國的就業人口達到了76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而從在崗職工人數來看,我國的在崗職工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為16.8%,這一比例在1991年高達24.9%,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非國有部門”有了長足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納了大量的新增就業人口。
二、失業的分類根據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劃分,經濟學家按引起失業的具體原因通常將失業分為三種: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1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在一個動態經濟中,各行業、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生的。由於人們從學校畢業或搬到新城市而尋找工作,總是會有一些人的周轉。摩擦性失業量的大小取決於勞動力流動性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由於在動態經濟中,勞動力的流動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也是正常的。而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它是過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業不被認為是嚴重的經濟問題。
產生摩擦性失業的主要原因有:勞動力市場是不斷變動的,信息並不是非常完備的,而且尋找工作的人和擁有工作空位的雇主發現對方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勞動力的人數保持不變,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一批新的人員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同時也有一些在工作的或失業的人退出勞動力市場。一些人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辭去現有的工作。更多的情況是,對企業產品需求的偶然波動會導致一些企業倒閉而引起工人失業,與此同時,又出現一些新的企業從而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求職者的情況和工作的性質等信息不能很快地被知曉或評價,使得求職者和潛在的雇主必須花去一定的時間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和人選。因此,總的來看,即使勞動力需求等於勞動力供給時,摩擦性失業仍然是存在的。
2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與摩擦性失業相比,結構性失業問題要嚴重得多。因為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能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而結構性失業的失業者卻不具備這種條件。
結構性失業的根源在於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點,即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較低可能由於以下原因:一、技術變化。技術變化雖然往往能減少成本,擴大整個經濟的生產能力,但它也可能會對某些特定市場(產業)帶來極大的破壞性影響,比如使得某些產業淪為夕陽產業。二、消費者偏好變化。消費者產品偏好的改變會使某些地區擴大生產增加就業,但在其他地區減少生產和就業。三、勞動力的不流動性。這會延長由技術變化和消費者偏好改變而造成的失業時·116·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間,因為特定地區的工作機會減少本應引起失業者的流動,但由於工作性質的變動和遷移等方麵的成本高昂,導致了勞動力的不流動性。
3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由於總體經濟活動水平降低,如在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對勞動的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因此,周期性失業又稱需求不足的失業。這種失業是人們最關注的失業現象,也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除了上述三種失業類型外,在宏觀經濟學還有一種關於失業的分類,即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這種分類是與勞動市場上工資是否具有可收縮性相聯係的。
在一個具有完全可伸縮性工資的勞動市場上,勞動市場能夠及時出清,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相等,所有在現行工資下願意工作的人都找到了工作。隻有那些不願意在現行工資下工作的人才成為失業者。這種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而造成的失業被稱為自願失業。如圖152所示,圖中橫軸為勞動力數量,縱軸為勞動力價格即工資率;曲線D為勞動的需求曲線,S為勞動的供給曲線。(a)圖描述在競爭性勞動市場上,當工資具有完全可伸縮性時勞動市場及時出清的一般情況。市場均衡點為E,工資水平為W,在均衡狀態下,廠商願意雇傭接受工資水平W的工人數為NE,在W的工資水平,另有數量為(NNE)的工人,他們雖然願意工作,但要求較高的工資,而不願意在現行的市場工資率W下工作,(NNE)即為自願失業的工人數。在現行工資率下,自願失業者可能認為如此低的工資還不如享受閑暇更好,寧願賦閑也不願幹低工資的工作。他們可能是低生產率者,相對於市場給予其較低的工資,他們更願意享受福利和社會保險。
圖152自願失業與非自願失業由於工資的契約形式、工會的作用以及製定工資等級或重新談判工資合同的成本高昂等原因,勞動市場往往存在工資剛性(也稱“黏性”)。非自願失業則出現在非出清市場或存在工資剛性的情況下。假定勞動市場有一個過高的工資率,它高於市場出清時的工資率,而且工資是無彈性的,不能像出清市場那樣可以自由下降,這時,願意工作的工人數要大於廠商願意雇用的工人數,較少的崗位隻能從較多的願意工作的工人中挑選,一部分人將得不到工作崗位。
這部分沒有職業但願意在現行工資率下工作的人就是非自願失業者。如圖152(b)所示,一次經濟波動使勞動市場工資上漲到W,高於能使勞動市場出清的均衡工資W。在過高的·117·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工資率W下,願意工作的工人數為N2,而廠商願意雇用的工人數為N1,於是出現勞動供給過剩,(N2N1)即為非自願失業的失業人數。
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市場在短期看來很像非出清市場的分析,然而在長期內,工資的充分調整會平衡供給和需求,從而失業、對勞動的多餘需求等這些勞動市場的重大失調會隨工資的調整而消失。
三、充分就業與自然失業率所謂充分就業,在廣泛的意義上是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意願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但通常指勞動這種要素的充分就業。由於測量各種經濟資源的就業程度非常困難,因此經濟學家通常以失業率高低作為充分就業與否的尺度。根據上述對失業的界定和分類,凱恩斯認為,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就是充分就業,即失業僅局限於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的經濟狀態。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消滅了需求不足引起的周期性失業,經濟就達到了充分就業狀態。
貨幣主義針對凱恩斯的“非自願失業”提出了“自然失業率”的概念。米爾頓·弗裏德曼在1968年《貨幣政策的作用》一文中認為,所謂自然失業率是在一個給定的一般均衡的經濟結構中,經濟動態係統不斷重複呈現具有收斂點的失業率,這種失業率的存在與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實際結構性特征有關,也與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尋找工作的成本和勞動力轉移的成本有關。由於自願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等是在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仍然會存在的失業,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正常運作中不能夠徹底消除的,它們或者是社會效率的一種反映,或者是現代社會發展變動的必然結果。因此,企圖徹底消除失業,使得所有勞動力就業是不必要也不可能的。即自然失業率是一個經濟社會難以消除的失業,當經濟處於自然失業率時就算實現了充分就業。
雖然對於充分就業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表述,但都認為充分就業不是百分之百就業,它不排除摩擦性失業等失業情況的存在。因此,充分就業實際上是指除了自願失業、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以外,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在從事某種工作的就業狀態。目前,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存在4%~6%的失業率是正常的,此時可以認為經濟社會已經處於充分就業狀態。
【專欄152】充分就業和自然失業率的另一種表示從勞動市場供求穩定狀態出發,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空缺職位總額恰好等於尋找工作的人數,就是充分就業。於是就有了自然失業率另一種表示。
設N代表勞動力,E代表就業者人數,U代表失業者人數,則有N=E+U,相應地,失業率就可表示為U。
N假定勞動力總數N不變,記l代表離職率,即每個月失去工作的就業者比例;f代表就職率,即每個月找到工作的失業者比例。那麼當失業率既沒有上升也沒有下降,即勞動市場處於穩定狀態時,找到工作的人數必定等於失去工作的人數。而找到工作的人數是fU,失去工作的人數是lE,因此勞動市場的穩定條件就是:fU=lE·118·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又因為E=N-U,上式就變為:fU=l(N-U)整理得:Ul=Nl+f上式給出的失業率就是自然失業率。該式表明離職率l越高,自然失業率就越高;就職率f越高,自然失業率就越低。上述公式給出了一種估計自然失業率的方法。此外,與自然失業率相對應的是經濟中的自然就業率,即充分就業量除以勞動力總量所得的比率。自然就業率加上自然失業率之和為100%。
四、失業的影響失業之所以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因為失業給一國的經濟造成巨大損失,給失業者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由此造成嚴重的社會代價。
1經濟影響失業對一國的經濟造成負麵影響主要有:(1)失業會減少一國的總產出水平,這是失業最為嚴重的經濟效應。當實際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時,經濟中的實際產出增長率會相對於潛在產出下降,這時經濟中的總產出水平會低於潛在產出水平。(2)失業會造成社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失業會使一部分熟練工人也陷入無工作狀態,從而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伴隨工人失業的是一些機器設備等社會資源的閑置,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成本。
(3)失業也會影響失業者的生活狀況,影響社會的穩定運行,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製約經濟的穩定發展。
從整個經濟看,失業在經濟上最大的損失就是一國的總產出水平減少。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ArthurOkun,1929—1979年)在1962年提出了一種說明經濟周期中產出變化與失業變化之間數量關係的理論,即著名的奧肯定理(Okunslaw)。奧肯定律可用公式寫為:y-yf=-α(u-u)yf式中,y代表現時的實際GDP,yf代表潛在GDP,u代表現時的實際失業率,u代表自然失業率,α代表由現時的實際失業率相對於自然失業率的變動而引起的實際產出相對潛在產出增長的變化係數,是大於0的參數。該式的含義為:當實際失業率相對於自然失業率上升時,實際產出相對於潛在產出增長率下降,這時為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當實際失業率相對於自然失業率下降時,實際產出相對於潛在產出增長率上升,這時為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奧肯定理是說明失業率與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率之間關係的經驗統計規律。根據對美國經濟的研究,上式中變化係數a估算值約為2。即奧肯定理具體可描述為,當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則實際GDP相對於潛在的GDP下降2%;換一種說法就是,相對於潛在的GDP,實際GDP每下降2%,失業率就會比自然失業率上升1%。
·119·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奧肯定律說明產出變動與失業變動之間存在著反向替代關係,提供了一種在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進行選擇的“菜單”。即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上升;如果政府想降低失業率,那麼該經濟社會的實際GDP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的增長。比如某國失業率為7%,超過一般認為正常的4%—6%,政府當局感覺失業率太高,考慮采取財政貨幣政策來降低失業率。而該國經濟的潛在GDP增長率為3%,並計劃在未來的4年裏使失業率降到5%,若參數α=3,則實際GDP每年必須增長4.5%,才能實現4年降低2%失業率的目標。此外奧肯定律也為估計失業帶來的總產出減少提供了一種尺度。它對於政府在製定宏觀調控政策時把握潛在產出水平和實際產出水平以及把握實際失業率,具有重要意義。
2社會影響失業不僅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給人們帶來極為沉重的心理負擔。這種負擔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但是很容易為人們感受到。失業威脅著作為經濟社會基本單位的家庭的穩定。因為失業而沒有收入或收入遭損,家庭的各方麵需求得不到滿足,家庭關係因此而受到損害。西方學者已經發現,高失業率常常與吸毒、高離婚率以及高犯罪率相聯係;而心理學上的研究則發現,解雇造成的創傷不亞於親友的去世或學業上的失敗。美國公共健康的研究表明,失業會導致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退化:較多的心髒病、酗酒和自殺。研究這個問題的傑出專家,M.唯維·希倫納博士估計,連續6年的失業的1個百分點的上升會導致3.7萬人過早死亡。對許多人來說,非自願失業會對他們造成非常嚴重的心靈創傷。此外,上世紀對市場改革實施“休克療法”後的俄羅斯,到了1995年大約有1/5的工人失業,實際產出急劇下降,人們的健康狀況惡化,預期壽命急劇下降。事實一再證明,失業會給人們釀成種種悲劇,失業率過高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帶來一係列其他的社會問題。
第二節通貨膨脹理論一、通貨膨脹及其衡量一般地,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曆著通貨膨脹;相反,當經濟中總體的價格水平持續下降時,該經濟就經曆著通貨緊縮。這個定義強調通貨膨脹的兩個特點:第一,物價的上升不是指一種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而是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貨膨脹是持續一定時期的物價上升,而不是物價的一時上升。因此,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得昂貴或者物價水平的短時間波動都不是通貨膨脹。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物價指數是表明某些商品的價格從一個時期到下一時期變動程度的指數。物價指數一般不是簡單的算術平均數,而是加權平均數,即根據某種商品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來確定其價格的加權數的大小。計算物價指數的一般公式是:Ptqt物價指數=∑×100%∑P0qt·120·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在上式中,P0、Pt是基期和本期的價格水平,qt是本期商品量。
根據計算物價指數時包括的商品品種的不同,經濟分析中廣泛使用的主要有三種物價指數:第一,消費價格指數(customerpriceindex,CPI),衡量一定時期城鄉居民購買一籃子固定商品和服務的費用的變化趨勢和程度。用公式可表示為: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CPI=×100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例如,以2000年為基期,如果某國普通家庭購買一籃子固定商品和服務的費用為789元,2010年購買相同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費用為970元,那麼該國2010年的消費物價指數就是:970CPI2010=×100=123789表明某國普通家庭2010年購買相同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費用較2000年上漲了23%。
第二,生產價格指數(producerpriceindex,PPI),是衡量生產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等價格平均水平的價格指數。與CPI不同的是,由於PPI被設計用來計量銷售係統早期階段的價格,使得PPI成為表示一般價格水平變化或CPI變化的一個信號,受政策製定者的密切關注。
第三,GDP折算指數(GDPdeflator),是衡量各個時期一切商品與勞務價格變化的指標,可以表示為: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該指標在本書的第十一章已經作了說明,這裏不再重複。
在這三種指數中,消費價格指數與人民生活水平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一般都用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程度通常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Pt-Pt-1πt=Pt-1式中,πt為t時期的通貨膨脹率;Pt和Pt-1分別為t時期和t-1時期的價格水平。如果用CPI來衡量價格水平,那麼通貨膨脹率就可以表示為:CPIt-CPIt-1πt=CPIt-1假如一個經濟的消費價格指數由2010年的100增加到2011年的111,那麼該時期的通貨膨111-100脹率就為×100%=11%。
100【專欄153】國家統計局如何編製“消費價格指數”在我國,編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資料采用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取得,即在全國選擇不同經濟區域和分布合理的地區以及有代表性的商品作為樣本,對其市場價格進行定期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目前,國家一級抽選出的調查市、縣226個。編製過程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21·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1選擇調查地區和調查點。調查地區按照經濟區域和地區分布合理的原則,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城市和縣作為國家的調查地區;在此基礎上選定經營規模大、商品種類多的商場(包括集市和服務網點作為調查點)。
2選擇代表商品和代表規格品。代表商品是選擇那些消費量大、價格變動有代表性的商品;代表規格品的確定是根據商品零售資料和近5萬戶城市居民、6.7萬戶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記賬資料,按照有關規定篩選的。篩選的原則是:(1)與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關係密切;(2)消費(銷售)數量(金額)大;(3)市場供應穩定;(4)價格變動趨勢有代表性;(5)所選的代表規格品之間差異大。目前,居民消費價格調查按用途分為8大類,251個基本分類,各地每月調查600~700種規格產品價格。
3價格調查方式。派員直接到調查點登記調查,同時全國聘請近萬名輔助調查員協助登記調查。
4權數的確定。計算權數根據近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確定。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二、通貨膨脹的分類經濟學家們根據不同的標準來對通貨膨脹進行分類。
1按照價格上漲速度進行分類按照價格上漲速度通貨膨脹可以大致分為三類:(1)溫和的通貨膨脹又稱爬行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以內的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低而且比較穩定,從而對經濟沒有太多不利影響。經濟學家並不十分害怕溫和的通貨膨脹,有些甚至認為這種緩慢而逐步上升的價格對經濟和收入的增長有積極的刺激作用,因此可以作為經濟增長的“潤滑劑”。目前,許多國家都存在這種溫和的通貨膨脹。
(2)奔騰的通貨膨脹,又稱加速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以上和100%以內的通貨膨脹,一旦奔騰式的通貨膨脹發生,就會出現嚴重的經濟扭曲。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公眾預期價格還會繼續上漲,因而采取各種措施保護自己免受通貨膨脹之害,從而使得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
(3)超級通貨膨脹,又稱惡性通貨膨脹,其特點是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在10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製。此時,價格持續猛漲,人們會像扔掉燙手的山芋一樣都盡快地使貨幣脫手,從而大大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結果貨幣完全失去信任,貨幣購買力猛降,各種正常的經濟聯係遭到破壞,貨幣體係和價格體係最後完全崩潰;嚴重的情況下,將出現社會動亂。
【專欄154】1937—1949年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超級通貨膨脹在20世紀的中國也出現過,比如1937—1949年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當時的通貨膨脹率非常之高,貨幣購買力猛降。據資料顯示100元法幣的購買力變化為:1937年可買黃牛2頭,1938年可買黃牛1頭,1939年可買豬1頭,1941年可買麵粉1袋,1943年可買雞1隻,1945年可買雞蛋2個,1946年可買固本肥皂1/6塊,1947年可買煤球1個,1948年8月19日可買大米3粒,1949年5月可買大米2.45/10000000粒(千萬分之2.45粒)。在這樣的通貨膨脹環境中,各種正常的經濟聯係遭到破壞,貨幣體係和價格體係趨·122·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於崩潰,也成為1937—1949年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的重要原因之一。
2按照對價格影響的差別分類按照對價格影響的大小區分,通貨膨脹可以分為兩種類型:(1)平衡的通貨膨脹。即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相同比率上升。這裏的商品價格也包括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如工資率、租金、利率等。
(2)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即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比如食品的價格上漲要高於電子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或者工資的上升高於利率的上升比例等。
3按照人們的預期程度進行分類通貨膨脹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與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的程度密切相關。按照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區分,可以把通貨膨脹劃分為兩種類型:(1)完全預期的通貨膨脹。完全預期的通貨膨脹指公眾可以正確地預期到物價上漲率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般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較為穩定,因此,公眾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而對未來的通貨膨脹率作出相當正確的預期。如果當某個經濟中長期經曆著5%的通貨膨脹,並且公眾都正確地預期到通貨膨脹率將繼續為5%,那麼經濟中所有的合同都將在預期5%通貨膨脹率的基礎上加以簽訂。例如,借貸雙方再簽訂合同時會要求名義利率提高5%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勞動工資和租賃合同也會要求相應的5%價款增長等等。完全預期到通貨膨脹,具有自我維持的特點,類似物理學上運動中物體的慣性,因此完全預期到通貨膨脹又稱為慣性的通貨膨脹。
(2)不完全預期的通貨膨脹。不完全預期的通貨膨脹指公眾無法正確地預期到物價上漲率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般是多變和不穩定的,容易受到各種難以估計到的因素的影響,價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們的預料,或者人們根本沒有想到價格會上漲從而難以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未來的通貨膨脹率作出相當正確的預期。比如,國際原材料價格的突然上漲引起國內價格的上漲。
三、通貨膨脹的成因通貨膨脹沒有單一的來源,像疾病一樣,通貨膨脹的出現有著多種原因。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成因的分析主要涉及貨幣供給的增長、總需求總供給的推動、經濟結構因素變動等幾個方麵。
1貨幣供給增長的通貨膨脹貨幣供給增長論是貨幣數量論關於通貨膨脹的一種解釋,其基本思想是貨幣供給增長是通貨膨脹的基本原因。
貨幣數量論是貨幣流通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關係的理論。認為商品的價格水平和貨幣的價值是由流通中貨幣的數量決定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水平與貨幣數量成正比例變化,貨幣價值與貨幣數量成反比例變化。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越多,商品價格水平越高,貨幣價值越小;反之,則相反。1911年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曾提出了一個交易方程式來表述貨幣數量論,這個方程式就是:MV=PT(151)·123·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在上式中,M是流通中的貨幣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一般價格水平,T是商品與勞務的交易總額。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出,當V與T為既定時,M與P就是同比例變動。
由於一個國家的生產方式和市場分工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那麼中間品和最終品的比例就相對穩定,因此,可以把上式包含中間投入產品和服務的T用y即隻包含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實際GDP來代替。所以交易方程又可以寫為:MV=P·y(152)對方程(152)兩邊取自然對數並求關於時間t的微分,整理可得:···PMV·=+-y(153)PMVy····P^M^V^y若記π=,M=,V=,y=,則(153)式可以寫為:PMVy^^π=M+V-^y(154)^^^上式中的π為通貨膨脹率,M為貨幣增長率,V為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y為實際產出增長率。根據方程(154)可以看出,通貨膨脹來源於三個方麵:貨幣供給增長、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和產量增長。顯然,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且國民收入處於潛在產出水平上,那麼通貨膨脹的產生就主要是貨幣供給增長的結果。
2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上漲,又稱為超額需求通貨膨脹。
這是從總需求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認為通貨膨脹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貨物”,或者是“因為物品與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可得到的供給,所以一般物價水平便上漲。”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可以用圖153來說明。
圖153中橫軸y表示總產出,縱軸P表示一般物價圖153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水平;AD為總需求曲線,AS為總供給曲線。圖中,總供給曲線AS最初呈水平狀,當總需求擴張到AD1時,產量從零增加到y1,此時價格始終穩定在AD1與AS交點E1上的P1。當總產量達到一定水平如y1後,隨著總需求的增加,供給會增加一部分,但供給的增加會遇到生產過程中的瓶頸現象,即由於勞動、原料、生產設備的不足使成本提高,從而引起價格上升;如圖中總需求由AD1增加到AD2、AD3時,產出y1由增加到y2和yf,但此時,由於AS已開始逐漸向右上傾斜,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下的價格也由P1增加到P2直至P3。當產量達到充分就業時的產量yf,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全部得到充分利用,此時即使總需求增加,供給也不會增加,總需求增加隻會引起價格的上漲。圖中,總供給曲線AS在充分就業時的產量yf後呈垂直狀,此時,如果總需求由AD3進一步增加到AD4,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下的產量始終維持在充分就業時的產量yf上,但價格卻由P3急劇上漲到P4,這就是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
·124·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引起需求擴大的因素有兩大類:一類是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的擴大,政府支出的增加、減稅,淨出口增加等(通過IS曲線右移),它們都會導致總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線右移,稱為實際因素。另一類是貨幣因素,即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或實際貨幣需求量的減少(通過LM曲線右移),導致總需求增加。無論哪一類需求,都會導致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現實經濟中,需求方麵的衝擊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消費習慣的改變、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動等。
3供給推動的通貨膨脹這是從總供給的角度來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供給就是生產,根據生產函數,生產取決於成本。因此,從總供給的角度看,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在於成本的增加。供給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為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即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麵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地上漲。
成本的增加意味著隻有在高於從前的價格水平時,才能達到與以前同樣的產量水平,即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國民收入減少、價格水平上升,這種價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可用圖154來這說明這種情況。
圖154中橫軸y表示總產出,縱軸P表示一般物價水平;AD為總需求曲線且給定不發生變動,AS為總供給曲線。總供給曲線AS1與總需求AD曲線的交點E1所確定的總產出為y1,價格水平為P1;此時若總供給曲線由於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時,均衡點移動到E2,總產出下降為y2,價格水平則上漲到為P2;當總供給曲線由於成本提高而進一步向左上移動到AS2時,均衡的總產出進一步降為圖154供給推動的通貨膨脹y3,價格水平則進一步上漲到P3。
由於引起供給成本增加的原因並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可以根據其原因的不同而分為以下幾種:(1)工資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工資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資的提高會使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價格水平上升。在勞動市場存在著工會的賣方壟斷的情況下,工會利用其壟斷地位要求提高工資,雇主迫於壓力提高了工資之後,就把提高的工資加入成本,提高產品的價格。工資的增加往往是從個別部門開始的,但由於各部門之間工資的攀比行為,個別部門工資的增加往往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上升,從而導致一般價格水平上漲的通貨膨脹。而且,這種通貨膨脹一旦開始,還會形成“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即工資上升引起物價上升,物價上升又引起工資上升。
這樣,工資與物價不斷互相推動,可能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2)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指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為了增加利潤而提高價格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又稱價格推動的通貨膨脹。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是利潤推動通貨膨脹的前提。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價格完全決定於商品的供求,任何企業都不能通過控製產量來改變市場價格;而在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上,壟斷企業和寡頭企業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可以操縱價格,把產品價格定得很高,使價格上漲的速度超過成本增長的速度,從而引致通貨膨脹。
·125·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3)進口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這是指在開放經濟中,由於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一國的通貨膨脹通過國際貿易渠道而影響到其他國家。例如70年代初,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市場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物價的上升會導致生產減少,從而又引起經濟衰退。
【專欄155】供求混合推動與通貨膨脹螺旋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的根源不是單一的總需求或總供給,而是這兩者的共同作用。如果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價上升,這種物價上升又會使工資增加,從而供給成本的增加又引起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是由成本推動開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價上升。這時如果沒有總需求的相應增加,工資上升最終會減少生產,增加失業,從而使成本推動引起的通貨膨脹停止。隻有在成本推動的同時,又有總需求的增加,這種通貨膨脹才能持續下去。
此外考慮到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了通貨膨脹,即使最初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消失了,通貨膨脹也會由於其本身的慣性而持續下去。也即,如果經濟中大多數人預期到同樣的通貨膨脹率,這種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會變成經濟運行的現實。這是因為,工人與企業所關心的是相對工資與相對價格水平。在他們決定自己的工資與價格時,他們要參照其他人的工資與價格水平。如果其他人的工資與價格由於通貨膨脹的原因上升了10%,那麼,他們在決定自己的工資與價格時,也要以這10%的通貨膨脹率為基礎上升。這樣,當經濟中有了10%的通貨膨脹,這10%的通貨膨脹就會由於這種慣性而持續下去,這種情況被稱為通貨膨脹螺旋。
4結構性通貨膨脹這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從經濟結構變動來分析通貨膨脹原因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一國經濟結構從生產率提高速度看,一些部門生產率提高速度快,另一些部門生產率提高速度慢;從經濟發展過程看,一些部門正在迅速擴展,另一些部門漸趨衰落;從同世界市場關係看,一些部門(開放部門)同世界市場聯係密切,另一些部門(非開放部門)同世界市場沒有密切聯係;等等。現實中現代社會經濟結構不容易使生產要素從生產率提高速度慢的部門轉移到生產率提高速度快的部門,從漸趨衰落的部門轉移到正在迅速擴展的部門,從非開放部門轉移到開放部門。但是,生產率提高速度慢的部門、漸趨衰落的部門和非開放部門,在工資和價格上都會要求向生產率提高速度快的部門、正在迅速擴展的部門和開放部門看齊和趕上,結果導致一般物價水平上漲。
例如在一國經濟中,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一般快於服務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而工業部門貨幣工資增長率要高服務部門。但兩大部門的名義工資增長率由於服務部門工會或其他力量的作用又有趨於一致的趨勢,這樣使服務部門的工資成本上升。雇主把增加的工資成本通過提高價格的方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從而引起物價的上漲。因此,各部門之間勞動生產率增長程度的不一致,會引起通貨膨脹。
此外,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曾對擴展部門與非擴展部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經濟中可以分為擴展部門與非擴展部門。擴展部門正在擴大,需要更多的資源與工人,而非擴展部門已在收縮,資源與工人過剩。如果資源與工人能迅速地由非擴展部門流動到擴展部門,則這種結構·126·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性通貨膨脹就不會發生。但在現實中,由於種種限製,非擴展部門的資源與工人不能迅速地流動到擴展部門。這樣,擴展部門由於資源與人力短缺,資源價格上升,工資上升。而非擴展部門盡管資源與人力過剩,但資源價格並不會下降,尤其是工資不僅不會下降,還會由於攀比行為而上升。這樣,就會由於擴展部門的總需求過度和這兩個部門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工資成本的增加而產生通貨膨脹。
上述關於工資和價格要求看齊和趕上的分析,同樣適用非開放部門向開放部門看齊。這種在沒有需求拉上和供給推動的情況下,隻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而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稱為結構性通貨膨脹。
四、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通貨膨脹是一個到處擴散其影響的經濟過程,經濟中的家庭、企業、政府都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它的影響。通常,通貨膨脹的經濟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麵:1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影響通貨膨脹通過影響經濟單位貨幣收入的實際購買力而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產生影響。這主要體現在:(1)通貨膨脹降低固定收入階層的實際收入水平。即使就業工人的貨幣工資能與物價同比例增長,在累進所得稅下,貨幣收入增加使人們進入更高的納稅等級。此外,稅率的上升也會使工人的部分收入喪失。其他的以固定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階層,如領取救濟金的、拿固定數目退休金的退休者等無疑是通貨膨脹的直接受害者。
(2)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隨著價格上漲,存款的實際價值或購買力就會降低。此外像保險金、養老金以及其他固定價值的證券財產等,他們本來是作為蓄資養老的,在通貨膨脹中,其實際價值也會下降。
(3)通貨膨脹還可以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產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體地說,通貨膨脹靠犧牲債權人的利益而使債務人獲利。從收益的角度看,假如通貨膨脹沒有為借貸雙方所預期到,那麼借貸的名義利率如果為5%,而通貨膨脹為10%,實際利率為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差額就為-5%,隻要通貨膨脹率大於名義利率,實際利率就為負值。當然如果是完全預期的通貨膨脹,正如前麵所述,借貸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會要求名義利率提高5%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就不存在這裏的收入分配效應。從本金角度看,債務人向債權人借債後,雖然到期如數償還,但因貨幣已經貶值,債權人實際收回的購買力小於他當時所借出的購買力。因為通貨膨脹的緣故,借款者借到了“昂貴的”貨幣而隻需歸還“便宜的”貨幣。
(4)通貨膨脹使收入和財富向公共經濟部門轉移。人們的貨幣(名義)收入是與價格水平一同增長的,而稅收則隨著人們貨幣收入的增長而增長。在累進的所得稅製度下,所得稅的增長會快於價格和收入上升的速度。因此,伴隨著通貨膨脹,當一個人的貨幣收入增長時,他就會被列入一個更高稅率的納稅等級,產生“稅收等級爬升”現象,使更多的收入通過稅收形式轉移到政府公共經濟部門。結果是個人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減少,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增大。
上述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影響,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由於居民往往同時是收入獲得者、金融證券持有者和實際財產的所有者,因此通貨膨脹對他們的影響可以互相抵消,即許多居民有可能同時因通貨膨脹受益,又因為通貨膨脹而受損。二是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是自發的,它本身並未存心從誰手中拿收入給其他人。
·127·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2通貨膨脹對產出和就業的影響除了分配方麵的影響外,通貨膨脹還會對整個經濟總產出和就業產生影響。
在短期,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可促進產出水平的提高;通貨膨脹,尤其是溫和的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發展。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必不可缺的潤滑劑”。因為,如果經濟的總需求增加,造成一定的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使產品的價格跑到工資和其他資源價格的前麵,引起企業利潤增加,從而刺激投資,增加就業,擴大國民產出。
但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卻會導致產出水平的下降,引致失業。假定在原來的社會總需求下,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此時由於負麵的供給衝擊,使得生產成本上升,總供給曲線左移,結果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產出下降,失業上升。美國在上世紀經曆的石油危機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典型例子。在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把石油價格翻了兩番,結果是1973—1975年的物價水平迅速上漲,產出下降,失業率由1973年的不到5%上升到1975年的8.5%。
當經濟經曆著超級通貨膨脹時,產出減少,經濟趨於崩潰。首先,伴隨價格的持續上漲,人們會形成通貨膨脹預期,為了不讓自己的儲蓄和現行收入貶值,寧願在價格上升前把它花掉,產生過度消費,結果是儲蓄和投資的減少,經濟增長率下降。第二,伴隨著通貨膨脹而來的生活費用的上升,勞動者會要求增加工資以抵消通貨膨脹給他們帶來的損失,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於是企業擴大就業增加生產的積極性將會逐漸喪失。第三,企業基於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在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力求增加存貨,以便之後按高價售出,還可能鼓勵企業為此而增加新設備。但伴隨高的通貨膨脹率,銀行利率也會上升,企業為這些行為籌措必需的資金將越來越難,隻能被迫減少存貨,生產收縮。最後,當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時,人們對於信用貨幣失去信心,貨幣的交易和儲藏等作用喪失,等價交換難以實行,人們就會盡量減少貨幣持有量,轉而購買實物。此外,人們將不再願意從事財富的生產和正當的經營,而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把錢盡快花出去,或通過從事投機活動以獲得更大的收益。此時,市場經濟機製無法再正常運行,經濟增長無從談起,社會不可避免陷入大規模的經濟混亂。
第三節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係———菲利普斯曲線失業與通貨膨脹是當代經濟中的兩個主要問題,那麼,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是許多經濟學家所關心的。在宏觀經濟學中,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係主要是由菲利浦斯曲線來說明的。
一、通貨膨脹與價格調整曲線在上一章中,我們已經知道價格水平是經濟中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當需求大於潛在供給能力時,廠商就會提高商品價格;反之則降價。由於短期中,實際產出y由總需求方麵確定,所以實際總產出與潛在總產出能力之差就代表了市場需求的壓力。為了無量綱化,可y-yf以把市場壓力表達為。當市場壓力為正值即總需求大於潛在生產能力時,價格水平P就y有上升的趨勢;反之當市場壓力為負值即總需求小於潛在生產能力時,價格水平P就會趨向下·128·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跌。所以價格水平P應該是總產出y的函數。由於價格變動的黏滯性,P的變化要滯後於y的變化。即目前的價格水平Pt是由前一個時期的總產出yt-1所確定的,當前的價格水平Pt確定當前的總產出yt,而yt又對下一時期的價格水平Pt+1產生影響。我們可以用函數Pt=f(yt-1)來表示當前的價格水平Pt是由前一個時期的總產出yt-1所確定的。
經濟中的廠商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每個周期內都要對自己的產品定價。假定企業定價為Pt,由於市場的競爭性,廠商在定價時必然會參照市場上流行的價格水平。而又由於Pt確定於時間t到來之前,故市場流行的價格水平隻能是一種預測價格,比如經濟學家在2012~年預測下一年的價格水平會上漲5%,這一市場流行的價格水平不妨記為Pt。如果企業完全~相信這個市場流行的預測價,它就會把自己產品定價在Pt=Pt上。事實上,大多數企業是不會完全依賴這種人人都知道的“公共信息”,而會根據自己的經營經驗對Pt進行調整。廠商根據自己的經營經驗對Pt進行調整,實際上就是對由供求關係所確定的市場壓力的反應過程,這一過程可以表示為:Ptyt-1-yf()~=1+h·155yfPt~式(155)中的左邊為廠商定價Pt與市場流行的預測價格Pt之比。等式的右邊有兩項:常數y-yf1和市場壓力乘以係數h。其中係數h可被理解為是廠商對自己經驗的依賴程度;當yh=0時,表示廠商完全依賴於市場流行的預測價格;當h≠0時,表示廠商會在市場流行的預~測價格Pt的基礎上加上自己對市場壓力的反應。
~為了分析簡單,假定市場流行的預測價格Pt就是去年的實際價格Pt-1,於是(155)可以寫成:Ptyt-1-yf=1+h·(156)Pt-1yf對(156)式移項整理可得:Pt-Pt-1yt-1-yfπ==h·(157)Pt-1yf(157)式表明,通貨膨脹率與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的偏離即市場壓力呈正向變動關係,這就是企業在沒有通貨膨脹預期下的價格調整方程。該方程所描述的價格變化即通貨膨脹對市場壓力的反應可以用圖155曲線AA表示。圖中y-yf縱軸為通貨膨脹率π,橫軸為市場壓力。可以看出,當y實際產出相對於潛在產出越高,通貨膨脹率π就越高,而當y-yf實際產出低於潛在產出即市場壓力小於0時,價格調y圖155沒有預期和有預期整曲線AA表明通貨膨脹率π就為負值,或者說價格水平呈的價格調整曲線·129·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下降趨勢。
經濟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通貨膨脹不僅是市場壓力的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考慮到通貨膨脹的預期,上述沒有預期的價格調整曲線就不能很好地說明經濟中的價格調整過程。比如典型的企業在定價時,一定會預期到市場流行的價格上漲,如果提高相對價格是必要的,企業就會使自己產品價格的上漲快於流行的價格上漲。考慮到企業的這種行為,我們可以在(157)式右邊加上一項描述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的πe,以體現預期對價格調整的重要性。於是(157)式可以進一步修正為:yt-1-yfeπ=h·+π(158)yf(158)式即為附加預期的價格調整方程。該式表明,在同樣的市場壓力下,預期的通貨膨脹率πe越高,實際的通貨膨脹率也就越高。這種關係可以用圖155中有預期的價格調整曲線BB來表示,可以看出,在同樣的市場壓力下有通貨膨脹預期的實際通貨膨脹率要比沒有預期下的通脹率高πe。
二、菲利浦斯曲線: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交替關係菲利浦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即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y-yf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通過把奧肯定律的表達式=-α(u-u)代入沒有通yf貨膨脹預期下的價格調整方程(157),我們可以得到:Pt-Pt-1yt-1-yfπ==h·=-hα(u-u)(159)Pt-1yf令(159)式中-hα=-ε,其中ε>0。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到簡單形式的菲利浦斯曲線方程:π=-ε(u-u)(1510)(1510)式中的參數ε表示價格對失業率的反應程度。比如,如果ε=2,該方程便表示失業率相對自然失業率每增加1%,則通貨膨脹率下降2%。所以該方程描述的是,當失業率超過自然失業率即u>u時,價格水平就下降;反之,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價格水平就上升。
簡單形式的菲利浦斯曲線可以用圖156表示,圖中橫軸代表失業率u,縱軸代表通貨膨脹率π,向右下傾斜的PC即為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所揭示的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替換關係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失業和通貨膨脹數據吻合較好,如圖157所示。
·130·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圖156菲利普斯曲線圖1571961—1969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資料來源:[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第十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專欄156】菲利普斯曲線的由來和三種表達方式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由新西蘭經濟學家W.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最先提出。菲利浦斯根據英國1861—1957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可稱之為“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
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係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薩繆爾森和索洛以物價上漲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線中的貨幣工資變化率。這一代替是通過假定產品價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勞動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單位產品的價格是由平均勞動成本加上一個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潤形成的。這就是說,物價的變動隻與貨幣工資的變動有關。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與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相同,隻不過縱軸改為物價上漲率。這條曲線表明: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二者亦呈反向的變動關係。這就是現代菲利普斯曲線,可稱之為“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
第三種菲利普斯曲線可稱之為“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是後來許多經濟學家所慣常使用的。這種菲利普斯曲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第二種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表明的是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係。這一代替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美國經濟學家奧肯於1962年提出,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係。這樣,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變動關係,這種關係可由上述提到的價格調整曲線描述。所以上文提到的價格調整曲線是菲利普斯曲線的第三種表示。
·131·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菲利浦斯曲線經由薩繆爾森和索洛改造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後,就迅速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製定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也就是說,由於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交替關係,所以在進行決策時,就可以以高失業率換取低通貨膨脹率,或者以高通貨膨脹率換取低失業率。決策者可以運用菲利浦斯曲線進行相機抉擇。
假定一個經濟社會能夠忍受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是一定的,由此,可以確定一個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區域,如圖158的陰影部分。圖中橫軸代表失業率u,縱軸代表通貨膨脹率π,向右下傾斜的PC即為菲利普斯曲線。圖中當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在4%以內時,經濟社會被認為是安全和可以容忍的,這時在圖中就得到一個臨界點A,由此形成的四邊形即陰影區域,稱為安全區域。如果經濟社會的實際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組合落在安全區域,則決策者就不用采取調節行動;如果在安全區域外,則可根據菲利浦斯曲線所表示的關係進行調節。圖158菲利浦斯曲線與政策運用比如,當實際通貨膨脹率達到5%,大於安全的4%,這時根據菲利浦斯曲線,決策者可以采取緊縮性政策,以提高失業率為代價來降低通貨膨脹率。從圖中可以看出,當通貨膨脹率降到4%以下時,失業率仍然可能在可忍受的範圍內。而當失業率達到5%,大於可忍受的4%時,決策者又可以采取擴張性政策,以提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來降低失業率,同樣的,在圖中,當失業率降到4%以下時,沿著菲利浦斯曲線PC,經濟的通貨膨脹率仍然可能在可忍受的範圍內。
三、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簡單形式的菲利浦斯曲線所反映的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交替關係基本符合50—60年代西方國家的實際情況,其中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失業和通貨膨脹數據吻合較好。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簡單形式的菲利浦斯曲線與美國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圖159給出了美國1961—2005年通貨膨脹與失業的實際數據。從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實際數據簡單形式的菲利浦斯曲線不相吻合。
此外,早在1968年,貨幣學派的代表、美國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線分析中忽略了影響工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工人對通脹的預期。弗裏德曼認為,對工人來說,實際工資才是真正重要的。當勞資雙方談判新工資協議時,他們都會對新工資協議期間的通貨膨脹進行預期,並根據預期的通貨膨脹相應地調整名義工資水平。顯然,人們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越高,名義工資增長就越快。由此,弗裏德曼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概念。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係的曲線。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短期”是指從預期到需要根據通貨膨脹作出調整的時間間隔。
·132·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圖1591961—2005年美國的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關係資料來源:[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第十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為了顯示預期通貨膨脹的重要性,將簡單形式的菲利浦斯曲線方程(1510)式左邊加上預期的通貨膨脹率πe,從而改寫為:π=πe-ε(u-u)(1511)方程(1511)即為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從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方程很容易看出,當實際通貨膨脹率與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相等時,失業率處於自然失業率水平上,這意味著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水平上與自然失業率相交,如圖1510所示。
圖中橫軸代表失業率u,縱軸代表通貨膨脹率π,自下而上的三條向右下傾斜的PC曲線是當通貨膨脹預期πe圖1510附加預期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線分別為π1、π2和π3時附加預期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線。比e如在PC(π=π1)上,可以看出當實際通貨膨脹率與預期e的通貨膨脹率相等即π=π1時,失業率處於自然失業率水平上即u=u。
在短期中,當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低於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時,由於工人來不及調整通貨膨脹預期,即在工資協議期內不能按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相應調整名義工資,這樣,工人所得到的實際工資小於先前預期的實際工資。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將使企業實際利潤增加,增加雇傭工人,從而就業增加,失業率下降。如圖1510所示,當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為π2,ee高於預期的通貨膨脹率π=π1時,在預期保持不變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線PC(π=π1)上,可以看到失業率將由u下降到u1。可見,附加預期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線表明,在短期中,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交替關係,也即向右下方傾斜的菲利浦斯曲線在短期內是可以成立的。
其政策含義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是可以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的,即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133·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專欄157】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根據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表述,自然失業率水平又往往被定義為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onacceleratinginflationrateofunemployment,NARU)。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對自然失業率的重新表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失業率的作用。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是指在沒有向上的通貨膨脹壓力情況下,經濟能夠長期維持的最低失業率。更一般地說,非加速通貨膨脹的失業率是指那些作用於價格和工資膨脹的向上或向下的力量得以平衡的失業率。當經濟處於這一失業率水平時,通貨膨脹是穩定的,不存在加速上升或下降的趨勢。
由附加預期的菲利浦斯曲線方程π=πe-ε(u-u)很容易看出,隻有當實際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水平即u=u時,π=πe,即實際的通貨膨脹會維持在預期的水平上,通貨膨脹是穩定的,既不加速上升也不下降;而當u<u時,實際的通貨膨脹將高於預期的水平,即π>πe,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反之,當u>u時,實際的通貨膨脹將低於預期的水平,即π<πe,通貨膨脹率將會下降。所以,一個經濟不可能長期將失業率保持在NARU或自然失業率以下,而又不麵臨日益提高的通貨膨脹率。對於政府來說,企圖把失業率保持在NARU或自然失業率以下政策,將意味著通貨膨脹上升。
四、菲利浦斯曲線移動與長期菲利浦斯曲線由於在長期中,工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實際上發生的通貨膨脹率遲早會一致。這時,工人會要求增加名義工資,使實際工資不變,從而通貨膨脹就不會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
長期中,工人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的通貨膨脹過程,表現為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不斷移動,這可以用圖1511加以說明。
圖中,假定一國經濟處於自然失業率u,通貨膨脹圖1511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率為3%的A點。若該國政府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企圖使失業率降低到u1。由於擴張性政策帶來的總需求增加,導致價格水平上升,比如,使得通貨膨脹率上升為6%。由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6%高於A點處工人的預期通貨膨脹率3%,短期內,由於個人不能按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相應調整名義工資,從而實際工資下降,企業e增加雇員,就業增加,失業率降低。表現在沿著短期菲利普斯曲線PC1(π=3%),經濟由A點運行到B點,失業率由u下降到u1,通貨膨脹率從3%上升到6%。但這種情況隻能是短期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工人們會發現價格水平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下降,便會要求提高貨幣工資,並且把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由3%調整到6%。伴隨這種調整,工人的實際工資回到原有水平;相應地,企業的生產和就業也都回到原有的自然失業率水平上。表現在圖中,經濟由B點調整到C點。如果此時,再次實施擴大總需求政策,企圖使失業率由u下降到u2,經濟將e沿著通貨膨脹預期已提高到6%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PC2(π=6%)由C點運行到D點,失業率由u下降到u2,而通貨膨脹率將從6%上升到9%。同樣,這種情況也是短期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工人們由會發現價格水平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下降,便又會要求提高貨幣工資,並且·134·第十五章失業與通貨膨脹把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由6%調整到9%。伴隨這種調整,工人的實際工資回到原有水平,企業的生產和就業也都回到原有的自然失業率水平上。表現在圖中,經濟由D點調整到E點。將上述過程重複下去,由於在短期,工人不能及時調整通脹預期,因此,在每一既定的預期通貨膨脹率下,存在著失業和通貨膨脹的替換關係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如圖中的PC1,PC2,PC3等各條短期菲利普斯曲線。隨著工人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上升。
從長期來看,由於工人預期通貨膨脹率可以不斷調整,工人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是一致的。因此,企業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失業率也不會下降。也即隨著通貨膨脹的變動,失業率始終保持在自然失業率水平上,從而便形成了一條與自然失業率重合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LPC,如圖1511所示。垂直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長期中,不存在著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換關係。其政策含義就是,以引起通貨膨脹為代價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不能減少失業,即宏觀經濟政策在長期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