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是“應用型”規劃教材,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培養創新型的應用人才。本書從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兩大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出發,結合經濟學學科體係形成和發展的曆史展開,用精簡的語言闡明最主要的經濟學理論,解釋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全書(分上、下兩冊)以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微觀經濟學和討論資源利用問題的宏觀經濟學為核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第二部分為微觀經濟學,第三部分為宏觀經濟學,第四部分為宏觀經濟學流派。

本書是一本主要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編寫的“應用型”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廣大經濟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實用參考書。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侯俊華,程國江主編.—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8高等院校“十三五”應用型規劃教材.經管類專業基礎課ISBN9787305165887Ⅰ.①西…Ⅱ.①侯…②程…Ⅲ.①西方經濟學-高等學校-教材②宏觀經濟學-高等學校-教材Ⅳ.①F091.3②F015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050575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高等院校“十三五”應用型規劃教材.經管類專業基礎課書名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主編侯俊華程國江責任編輯李博府劍萍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印刷丹陽市興華印刷廠開本787×10921/16印張14.5字數358千版次2016年8月第2版2016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65887定價32.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書前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等教育逐漸發展成為“研究學術型”和“應用就業型”兩大類。作為知識傳承載體的教材,在高等院校的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的教材建設遠遠滯後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步伐,由於應用型教材缺乏,許多院校一直在沿用偏重於研究型的教材,教學過程無法根本性滿足學生的需求,導致“教”與“學”兩個過程的嚴重脫節,勢必會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本教材定位“應用型”規劃教材,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前提,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培養創新型的應用人才。本教材和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相比,有如下一些特點:第一,內容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西方經濟學理論體係相當完整,也十分龐雜,對於初學者而言,需要對其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和觀點有所了解和掌握,全書用精簡的語言闡明最主要的經濟學理論,反映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同時還介紹了經濟學的一些新的研究內容,如博弈論、信息不對稱等。各章後麵有內容總結,並附適量的習題,便於讀者加深了解教材內容。

第二,注重理論,強調應用。本教材不僅有基礎理論分析,更主要的是配有典型例題和圖形詳解,本書在每章的專欄中適當插入例題、案例分析,使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培養學生如何進一步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具體問題,將抽象的經濟原理通俗化的能力。

第三,兼顧通俗性和趣味性。本書在解釋和說明經濟學的關鍵概念和重要的經濟思想時,力求文字通俗易懂,並在每章的專欄中適當引入經濟學的小知識、實例,增加全書的可讀性。

第四,力求本土化。本書所有的數據、實例、習題盡可能采用本土資料,將國內新近經濟熱點、經濟學發展新成果與新動態引入教材,便於學以致用,洋為中用。

本書是一本主要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編寫的“應用型”教材,同時也可以作為廣大經濟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實用參考書。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學製在使用本書作教材時,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有側重的選擇內容並對章節以及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作出取舍。

本教材的編寫由學校長期從事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的專家和博士們共同撰寫而成,本書的完成彙集了集體的智慧與汗水。本書在使用過程中得到許多老師和學生的支持,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其中相當多的部分在本書的修訂過程中被采納,在此表示致謝!

本書由侯俊華、程國江任主編;胡國軍、江建英、吳武蘭任副主編。全書內容由侯俊華教授·1·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統改、定稿,全體編寫人員對修訂提出了大量寶貴意見。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從中借鑒和吸收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和觀點;對於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在參考文獻中列示,但仍有許多未有一一列出,在此,我們對所有的作者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南京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人員,由於他們的關心和支持,才使本書能夠得以再版。

限於編寫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教學經驗,書中難免有不少缺點甚至錯誤,懇請各位讀者和使用本教材的老師繼續不吝賜教,以再版時修訂、更正。

編者2016年5月教學資源下載·2·第二篇宏觀經濟學書第十一章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學習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國內生產總值與其他國民收入核算總量之間的關係;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福利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導讀】18世紀初,荷蘭的一位醫生孟德維爾於1712年在倫敦出版了《蜜蜂寓言,或個人劣行即公共利益》。這本書敘述了一個蜂群的興衰史。最初,蜜蜂們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揮霍浪費,整個蜂群興旺發達。後來它們改變了原有的習慣,崇尚節儉,結果蜂群凋敝,終於被敵手打敗而逃散。這本書所宣揚的“浪費有功”在當時受到指責,英國中塞克斯郡大陪審團委員們就曾宣判它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但在200多年之後,這部當時聲名狼藉的作品卻啟發凱恩斯發動了一場經濟學上的“凱恩斯革命”,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和總需求決定理論。

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經濟學家信奉的是薩伊定理。薩伊是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他提出供給決定需求,有供給就必然創造出需求,所以,不會存在生產過剩性經濟危機。這種觀點被稱為薩伊定理。但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停滯和30年代全世界普遍的生產過剩和嚴重失業打破了薩伊定理的神話。凱恩斯在批判薩伊定理中建立了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的宏觀經濟學。

總需求理論的提出在經濟學中被稱為一場“革命”(凱恩斯革命)。它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例如,如何看待節儉。在傳統觀念中,節儉是一種美德。但根據總需求理論,節儉就是減少消費。消費是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消費減少就是總需求減少。總需求減少則使國民收入減少,經濟衰退。由此看來,對個人是美德的節儉,對社會卻是惡行。這就是經濟學家經常說的“節約的悖論”。“蜜蜂的寓言”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凱恩斯重視消費的增加。1933年當英國經濟處於蕭條時,凱恩斯曾在英國BBC電台號召家庭主婦多購物,稱她們此舉是在“拯救英國”。

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理論的另一個意義是打破了市場機製調節完善的神話,肯定了政府幹預在穩定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戰後各國政府在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中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總體上還是起到了穩定經濟的作用。戰後經濟周期性波動程度比戰前小,而且沒有出現30年代那樣的大蕭條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一切真理都是具體的、相對的、有條件的。隻有從這個角度去認識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理論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第一節國內生產總值一、國內生產總值宏觀經濟學是研究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那麼如何衡量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為此要定義和計量總產出或總收入的一套方法,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國民收入的核算便是這套方法的核心,而衡量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我國從1985年正式采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作為考核國民經濟發展和製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主要指標,並從2002年開始正式與世界接軌。要弄清這一概念,可以從一個企業的生產談起。

假定某一個服裝企業在某年生產和銷售500萬元的服裝。能否說這500萬元產品價值都是這家企業生產的或者說創造的呢?不能,因為生產中必須消耗原材料、能源等。假定這些消耗是200萬元,則該企業新生產的價值最多就隻有300萬元(300萬元價值中還沒有扣除廠房設備消耗即折舊部分,這一點以後再說)。這300萬元的價值是該企業產品價值與從別的企業購進的原材料、能源等價值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稱為價值增值。這一增值部分才被認為是該企業在該年真正所生產的,真正貢獻給社會的。

弄清這一點對認識經濟學所說的社會一年的總產出是至關重要的。舉個例子說,假設一件上衣從生產到消費最終使用共要經過5個階段:種棉、紡紗、織布、製衣、銷售。假定棉花價值15元,並假定它都是當年新生產的價值,不再包含為生產棉花所費的肥料、種子等價值(事實上這不可能,為說明問題需作這樣的假定)。棉花紡成紗售價20元,於是織布廠生產的價值是5元,即增值5元。20元紗織成布售價30元,於是織布廠生產的價值是10元,即增值10元。30元布製成成衣賣給售衣商45元,於是製衣廠生產的價值是15元,即增值15元。售衣商賣給消費者為50元,於是售衣商在售賣中增值5元。可見這件上衣在5個階段中的價值創造即增值共計15+5+10+15+5=50元,正好等於這件上衣的最後售價。現在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後使用者即顧客消費了。像這樣一種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最終供人們使用或消費而不是為了轉賣或為了進一步加工所購買的產品或勞務就被稱為最終產品。例如各種日用消費品、理發服務等,或直接使用、無需再加工的產品,如企業的廠房、設備。而中間產品是指在生產其他商品和勞務中作為投入的商品和勞務。上述的棉花、紗、布等就是中間產品。再比如生產汽車所用的玻璃、輪胎、發動機,報社所用的紙張油墨等,或不能直接使用還需要加工的產品,如鋼材、木材等原材料都屬於中間產品。

上衣的例子說明,一件最終產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增值,就等於該最終產品的價值。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生產千千萬萬種最終產品。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說法,這些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就等於生產這些最終產品的各行各業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這被認為是該國在該時期內真正生產的價值,稱為國內生產總值。因此,在西方經濟學中,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個國家領土內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麵理解這一概念。

第一,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衡量的,產品市場價值就是用這些最終產品的單位價格乘以產量獲得的。假如某國一年生產10萬件上衣,每件·4·第十一章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售價50元,則該國一年生產上衣的市場價值為500萬元。

第二,GDP是指最終產品的總價值。因此,在計算時不應包括中間產品價值,否則會造成重複計算。例如,如果把棉花、紗、布及製衣廠手中的成品價值都算作這一時期生產的價值,則其總額將是:15+20+30+45+50=160元,而不再是50元,而其賣價隻是50元。值得注意的是,一種商品與勞務是最終產品還是中間產品取決於誰購買它以及購買的目的,而不能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加以區別。例如,麵粉和麵包,似乎麵粉一定是中間產品,麵包一定是最終產品。其實不然,當麵粉為麵包廠所購買時,這包麵粉是中間產品,但如果這包麵粉為家庭所購買,則是最終產品;同樣,由家庭成員向麵包店購買的麵包是最終產品,而由快餐店購買的麵包則是中間產品。

第三,GDP是一定時期內(往往是一年)所生產而不是所賣掉的最終產品價值。因此,在計算時不應包括以前某一時期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生產出來而未售出的部分可以看做是企業自己買下來的部分,因而是存貨投資,也計入GDP。從量上來看,生產出的產品價值與售出的產品價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例如該國一年生產10萬件上衣(每件上衣價值50元),隻賣掉8萬件,GDP應計500萬元,剩下2萬件是存貨投資;相反當年賣掉了11萬件上衣,GDP應計500萬元,多賣的1件萬上衣是庫存減少。

第四,GDP是一國範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是一個地域概念,即它不僅包括本國境內的國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而且還包括外國國民在本國國土上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相聯係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它是指某國居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即不僅包括在本國境內的國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而且還包括該國國民從外國所獲得的收入。兩者的關係是:GNP=GDP+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之和-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之和。

許多歐洲國家由於經濟開放程度高,較早采用了GDP,美國從1991年以後采用了GDP,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了GDP。采用GDP表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而且GDP較易衡量,又能更好地衡量就業潛力。在各國,GNP與GDP的差別不同,美國自從1980年以來,這兩者的差額幾乎為零,加納1990年的GDP是GNP的103%,瑞士1990年的GDP是GNP的95%。

第五,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不經過市場銷售的最終產品不計入GDP中。

例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等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中。

第六,GDP中的最終產品不僅包括有形的最終產品,而且包括無形的最終產品———勞務。

例如,旅遊、服務、衛生、教育等行業提供的勞務,按其所獲得的報酬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二、總產出、總收入與總支出的關係宏觀經濟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是總供給(AggregateSupply,簡稱AS)和總需求(AggregateDemand,簡稱AD)。所謂總需求AD是指全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對最終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在國民收入核算體係中用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支出(AE)來表示。所謂總供給AS是指全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在國民收入·5·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核算體係中用出賣最終產品和勞務所得的總收入(Y)來表示。總產出、總收入與總支出的關係如何?

1總產出等於總收入假設整個社會新增價值為100億美元,從生產角度來看,這是整個社會在這一年中新創造的價值,即總產出;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這100億美元是這一年中全社會所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等)共同創造的。從分配的角度看,100億美元要在要素間進行分配,從而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由於利潤看做是產品售價扣除工資、利息、地租等成本支出之後的餘額,因此總產出(生產的價值)等於總收入。

仍以上衣生產為例,假定棉農生產15萬美元棉花,並假定這15萬美元就是新增價值,也就是說生產棉花所投入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共同創造的,棉花賣給紡紗廠,紡成紗再賣20萬美元,這5萬美元增值部分又是紡紗廠投入資本、勞動、土地的增值,這5萬美元的增值要轉化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利潤,假設2萬美元工資(勞動)、1.5萬美元利息(資本)、地租(土地)是0.5萬美元,餘數1萬美元是利潤。紗廠是這樣,織布廠、製衣廠、售衣商也是這樣,它們生產的價值都要轉化為生產要素報酬和企業利潤,即轉化為要素提供者和企業經營者的收入。

所以一個企業的總產出等於總收入,一個國家的總產出也必然等於總收入。總產出等於總收入的關鍵在於把利潤看成是產品賣價扣除成本後的餘額。

2總產出等於總支出假設整個經濟社會總產出為100億美元,消費者購買了80億美元,餘20億美元沒有賣掉。由於在西方國民收入核算中,這未賣掉的20億美元產品被看成是企業自己購買自己產品的存貨支出(稱為存貨投資),因此仍有下列等式:100億美元(總產出)=80億美元(消費支出)+20億美元(存貨支出)因此,總產出等於總支出。總產出等於總支出的關鍵在於把未賣掉的產品看成是企業的存貨支出。

所以,在西方國民收入核算中,總產出、總收入與總支出的關係:總產出=總收入=總支出。

【專欄111】中國的世界經濟地位,1700—2015年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體,但是它發展的節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著截然的不同。在宋朝的末期,中國無疑是這個世界上的領先經濟體係。

從1300年至1820年,中國經濟受到了從元朝至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間出現的多次動亂的影響,這個時期是一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時期,該時期人口的大量增加與生產的增長幾乎是同步的。雖然在同一時期內,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大大慢於中國的速度,但是到1820年時,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是中國的兩倍。在這幾個世紀之中,中國基本上同世界經濟隔絕。即使如此,1820年時中國的總產出仍居世界第三位,而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還會更高一些,按照世界的標準,它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令人欽佩的。

·6·第十一章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表111中國與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1700—2015年年份170018201900195020012015GDP(10億1990年國際元)中國83229218240457011463美國0.5133121456796611426世界371696197353263714857947中國占世界比重(%)22331151220人均GDP(1990年國際元)年份170018201900195020012015中國60060054543935838265美國5271257409195612794835420世界6156681262211060417154中國/世界0.980.90.430.210.591.16現在讓我們來展望一下2015年時可能的情況。如果使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人口預測數據,同時假定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可以保持它在1990—2001年期間的速度,那麼到2015年時,中國可以在GDP總量和人口數量上同時獲得它昔日曾擁有的頭號世界經濟地位。

資料來源: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文版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二節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從理論上講,隻要把最終產品市場價值加總就可以得到GDP,即∑PiQi。事實上不大可能這樣核算GDP,首先無法找到明確的標準來區分最終產品,其次就算能區分最終產品,工作量也太大了,因此隻能采取別的方法來核算。通過上麵學習,我們知道,最終產品價值等於整個生產過程中價值增值之和。因此,GDP可以通過核算各行各業在一定時期生產的價值增值來求得(生產法);而總產出等於總收入,因此GDP也可以通過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收入來求得(收入法);同時,總產出還等於總支出,因此GDP還可以通過核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購買最終產品的支出之和來求得(支出法)。GDP核算的兩種主要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以支出法為主。

一、支出法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賣價來計量GDP,是通過核算最終產品和勞務的購買者為購買最終產品所作的支付來計量GDP。一般而言,最終產品的購買和使用途徑有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7·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出口這幾方麵支出的總和。

1個人消費支出(C):指由家庭和非營利機構購買國內和國外的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額以及他們自己提供自己消費的商品和勞務折合的收入,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教育、理發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則不包括在內,作為投資處理;自有住房租金則包括在勞務中作消費支出處理。

2私人國內總投資支出(I):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非居民購買的新廠房、新設備、新商業用房以及居民購買的新住宅的市場價值,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存貨投資能為正值,也可能為負值。從總投資的用途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部分,即淨投資和重置投資。重置投資是指彌補當期資本設備的生產消耗和意外損壞的投資支出,總投資減去重置投資就是淨投資,即總投資等於重置投資加上淨投資,隻有淨投資才增加資本存量,用支出法計算GDP時的投資是總投資而不是淨投資。

為什麼住宅建築是投資而不是消費呢?因為住宅也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總投資不可能為負數,但淨投資有可能是負數。投資並不包括購買債券、股票,家庭教育投資作為消費處理,公共教育支出作為政府支出處理。

3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支出(G):指各級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包括政府在軍事設施和物資方麵的支出和政府雇員的薪金支出。並不是所有的政府支出都計入GDP,政府購買隻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轉移支付(包括社會保障支出、救濟金和退伍軍人津貼、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公債利息被看做是轉移支付,它常常被看成是從納稅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此不計入GDP,而公司債券利息則看成是資本這一要素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報酬或收入,因此計入GDP)如政府發救濟金、失業金,都不計入GDP。因為政府轉移支出隻是簡單地通過稅收把收入從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另一個組織手中,並沒有相應的貨物和勞務的交換發生。

政府購買:直接計入GDP政府支出{轉移支付:不計入GDP,但構成個人收入通過消費支出影響GDP4淨出口X:指進出口的差額。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淨出口。

由於進口的產品非本國生產,對進口商品的支付不屬於對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同時,出口產品是國外用於對本國產品的支出,應計入本國總購買中。因此淨出口應計入總支出。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總,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可寫成:GDP=C+I+G+(X-M)·8·第十一章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表112A國某年國內生產總值單位:10億元(當年價格)國內生產總值40701私人消費支出2600(1)耐用品360(2)非耐用品900(3)勞務13402私人國內總投資650(1)固定投資640非居民固定投資480①建築投資180②耐用生產設備投資300居民住房投資160(2)存貨投資103政府購買支出8004淨出口20(1)出口380(2)進口360二、收入法為了說明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收入法,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收入的關係。

下表是一個假想的根據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某國國民收入的數字實例,國民收入可以通過對國內生產總值進行一些加減調整來得到。

表113A國某年國民收入單位:10億元(當年價格)國內生產總值4070減折舊500等於國內生產淨值3570間接稅和非稅支付340減企業轉移支付25統計誤差1加政府對企業淨補貼10等於國民收入3214第一,從國內生產總值中減去折舊,得到國內生產淨值。因為在國內生產總值總的投資是·9·西方經濟學(下冊·宏觀經濟學)(第二版)指總投資,包括重置投資和淨投資,要計算淨投資,必須從總投資中減去重置投資,即折舊部分。就像計算一年中國內人口的增加量一樣,要在一年中出生的人口的數量上減去死亡的人數才是新增加的人口數。

第二,從國內生產淨值中減去間接稅和非稅支付、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包括銷售稅、營業稅、企業財產稅等,非稅支付包括審查費用、專項評估費用、各種罰款等,這些收入最終屬於政府而不屬於生產要素;企業轉移支付包括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賬,它反映的是企業資源的流失,不屬於生產要素收入。

第三,加上政府對企業淨補貼。政府對企業的淨補貼雖然沒有產品和勞務相對應,但構成企業生產要素收入。

第四,要從國內生產淨值中減去統計誤差。以收入法和支出法計算的GDP,從理論上講應該相等,但在實際統計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在國民收入核算中,一般以支出法的結果為準,而把支出法的結果減去收入法的結果的差額看做是收入法的誤差,所以應該有“統計誤差”一項。從國民收入往上計算GDP時要加上統計誤差,從GDP往下計算國民收入時要減去統計誤差。

用收入法計算GDP,就是首先計算出生產要素意義上的國民收入,再用反推法計算出GDP。

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應包括以下內容。

1工資、淨利息和租金等生產要素報酬。

工資:包括酬金、津貼、福利還有職工社會保險金、醫療保險金、養老金、所得稅等。利息收入包括人們給企業提供的貨幣資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銀行存款利息、企業債券利息等,但不包括政府公債利息及消費信貸利息。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賃收入及專利、版權等收入以及自己住房租金估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