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國各種文章體式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至今仍有它不可否認的作用。但既然是形式就必然為內容服務,不應當一成不變。

何況有些形式是封建官樣文章的變種,是官僚主義藏身之所,隨著政治體製改革,文章體式及其用語也應當在改革中創新和發展。值得重視的是現實生活中直接表現出來的文體,如信函、對話、談話記錄、討論紀實和日記、隨記、筆記等,往往多有真切感,少有八股氣,群眾喜聞樂見。這樣不做作的好文章,充實報刊版麵,讀者是歡迎的。

馬克思說過:“怎麼說就怎麼寫,在小學裏老師就這樣教導。”口語是書麵語言的基礎,出口成章當然好,在口語的基礎上精煉成書麵語言也好,精煉的目的是使之更科學、更易入腦,而不是把生動活潑的口語,修改得死板無味。我們現在這樣嚴格地按文體用語,實在是使作者為難,讀者困惑。在大多數情況下除外交文件、政府公告外,一般地說,文章用生動的語言、哲理性和趣味性的語言是受讀者歡迎的。文章是用語言編織成的,一篇文章的語言應該豐富多彩。笑談真理有何妨。倘使文體用語多一些共通性,寫文章就會減少一些束縛。

傳情達意,謀篇布局,有沒有規律可循?毛澤東指出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便是可循的規律。寫文章模式化的弊病,不在於違背了這個規律,而在於格式千篇一律,就像舊八股,先破題,後起講、入手、起股,最後束股。做文章把格式看得過重,人家那樣寫,自己也那樣寫,寫來寫去形成難變的程式,也就“股”氣纏身了。中篇我們的古人並非不知“文”與“法”的關係,有幾句成語說得寫作經好,“文無定法,文成法定”,“設文之體有方,變文之數無方”,“文所文,非常文”,都是說的文章並無絕對固定的章法,一篇文章一個樣,文章寫好了,它的寫法才由它自身表現出來。每篇文章有它一定-113-的對象,有它產生的時間、地點、條件,應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決定表達形式,衝破框框,這對作者也是一個解放。

(楊殿通原載1987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期望文風話風多點雜文味(楊殿通寫給省委書記高占祥的信)占祥同誌:對於雜文的社會意義和社會作用,我近來有些新的想法,借向你彙報學會工作的機會略談一些,看是否妥當?

在雜文隊伍的組織活動上,我省算是開了個頭。先是成立了雜文學會,辦起了《雜文報》,後來又辦起了《雜文界》,創辦了“雜文創作函授學院”。我們雜文學會所辦的這些事,已有了些影響並得到了省內外同誌的關注。

為什麼雜文事業能如此迅速發展:領導支持是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時代使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清明,思想解放,言論暢達,這是政治方麵的原因;撥亂反正,革故鼎新,百感交漫談學用群眾語言集,這是社會方麵的原因。所以,新時期的雜文迅速崛起。我們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正確方向,努力把這一事業辦得更好。

《雜文界》的同誌主張議論一下雜文要有“雜文味”的問題,意在提高雜文質量,我過去搞新聞工作,現在做機關工作,感到“雜文味”的問題,不僅是搞雜文的同誌需要議一下。我認為,寫公文、寫報告,寫報刊言論,作講演,都應有點“雜文味”。

-114-此一感發,是由我切身體會而來的,想起自己當記者多年,不僅寫評論,就是寫通訊、消息,也多是采用寫雜文的架勢。近一年在機關寫公文,我最怵頭的是用官話,但也不能不硬著頭皮寫。平時寫東西,每逢帶點“雜文味”的時候,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表達效果也會好一些。

這種現象,原來我想到由於自己笨拙所致。後來,多次彙報會上看到,不限製講話時間,讓人拉拉雜雜講下去,聽者得不到要領,理不出頭緒,一旦限製時間,就有許多發言變得精彩了。領導上報告也是這樣,有感而發的即席講話,比念稿子的冗長演講往往生動多了。

固然,短文短言不一定都好,但從大量思緒和在大量材料裏澄清出來的精華,比起把金子混於泥沙會有更多光彩。足見,各樣文章,演講的作者言者,學學雜文,必有益於削“文山”平“會海”。

雜文寫作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有感而發。感從事來,容不得講空話、廢話、套話。千把字,找不準針對的問題,抓不住典型的事物,是不好下筆的。寫雜文,有的必須用例證推斷,用典故、名言啟人心靈,挖其一點而觸其神經。我在機關辦公室,天天翻閱報告材料,常常為其空洞無物、老話連篇而頭疼,翻半天得不到幾件真情實感的材料,有的材料和觀點較新鮮,但說得不深不透。我想,寫報告可不可借用雜文手法,一事一文或點題分段,一文中分敘多事。這樣,讀起來一目了然,進而想到著書立說,亦非萬言成章不可,如長篇中有章,章中有節、有題,作者照小題寫作,使長論具有雜味,就會寫不覺重,讀不呆板。雜文體《不惑集》一書,從各側麵論述共產主義思想,既有深度,又很耐讀。雜文語言要講藝術性,即注重形象,生動、樸實,取口語親切、流暢、簡短之美,忌冗繁、拉雜、生中篇硬之弊。這也值得其他文章、演講所效法。所以我說雜文語言可以侵寫作經入公文、新聞和講演之中去。我這樣說,並非抬高雜文,貶低其他文體,目前雜文並非篇篇具有雜文味,而我是說,公文有公文的特點,新聞有新聞的所長,以雜文為銳利武器的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雜文-115-範例,不僅雜文作者應該精心去學,其他“秀才”和領導者也可以從讀雜文、寫雜文中得到教益。近來,許多青年人報名參加函授學院,大增學雜文、寫雜文的興致,長此下去,可能對辦好報刊宣傳,培養新的文風、會風大有裨益,隻不過是要慢慢來,如植樹造林,不能一日見效。此見是否偏頗,請示教。

此致,敬禮楊殿通1985.12寫好文章標題、開頭、中間、結尾的幾種方法文章的標題標題的“標”打開我們一天的報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的文章標題。

翻開一本書刊,映入眼簾的是文章標題組成的目錄。編輯部天天收到大量的稿件,首先由編輯過目的是稿件上作者草擬的題目。

先看大題,看目錄,分閱稿件,就像在大街上看五顏六色的商店招牌一樣,有的對人有吸引力,有的一看標題就不打動人。曾有兩個記者,分別寫了兩篇人物通訊,都是寫一名黨支部書記抵製吃請受賄的事跡,發表在同一天報紙上,一篇題為《廉潔奉公》;另一篇題為《筷子頭上有槍聲》。前一篇讀的人不多,後一篇則膾炙人口,原因漫談學用群眾語言在於後一篇的標題鮮明生動,富有吸引力。兩篇文章的宣傳效果,雖然不是由於標題的作用,但是,《筷子頭上有槍聲》一題具有形象立體感,一觸目便產生興趣和懸念,如果不讀其內容,就不肯釋手。

現在發行的《六個為什麼》一書,其中講“(一)為什麼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而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二)為什麼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16-才能發展中國,而不能搞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為什麼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製度,而不能搞“三權分立”;(四)為什麼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黨製;(五)為什麼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單一的公有製;(六)為什麼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而不能走回頭路。”每講都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理論色彩很濃,卻用了“六個為什麼?”這樣一個通俗易懂的問號作書名,讓人一見書名標題就產生可讀的欲求。假如用理論術語做書名,就起不到易口傳、求其答的意境。

招牌和商標對商品成交有介紹的作用,文章標題對讀者的思想交流有媒介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買賣取決於購者的需要,他需要買這件物品,買不到要去找,沒有上等物品,才買次品。讀者和作者的思想交流,一般情況下沒有那麼迫切,一看標題引不起興味,也就不看了。然而,就是瀏覽標題引起興趣的這第一眼,是讀者習以為常的,是刹那間就可,猶如遛大街、逛商店,商標的標榜起著使購者留步的作用,文章標題的作用起著使讀者留神的作用。

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標題是隨便取的,如《且介亭雜文》《而乙集》,甚至有的文章標有《無題》,讀的人也挺多。需申明,如果把文章標題和文章內容拿來相比較,當然標題是次要的,但是標題有內容不能取代的作用。考察起來,魯迅的一些文章取題也並非隨便,登在報刊上,萬篇有題,獨以《無題》作為題,卻也有吸引力,更引人注目。何況“而乙”“且介亭”這樣別有風味的字眼呢?

點睛的“睛”中篇文章的標題有引人讀文的作用,也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新聞報寫作經道而言,他和文學作品不同,大多是力圖在題目上說明內容,有的消息標題有主題、肩題、副題,采用不同的字號,使標題鮮豔醒目,讀者讀了內容可以詳知,不讀內容也能略知,由略知情引起詳知欲。其-117-實,認真想一想,讀者對新聞愛讀,主要是由於內容可取,所以,新聞標題要吸引讀者,必須把內容簡單明確地點出來。早晨廣播,當廣播員一報內容提要,就常有扣人心弦的題要,非聽不可。國際、國內的事實有如此的魅力,就像我們日常報道中介紹的新經驗、新風氣、新事物、新人物和小故事,也應在標題中把內容點明白。

我們把文章標題描述為畫龍點睛,也有人稱為“題眼”是因為眼睛能傳神達意,一點而能通全身、知要義,既然是睛,就要短小,或片言居要,或一言蓄意,或一語道破,達到易解、易記、易流傳。最好的標題往往被雷鳴電閃般地傳開來,成為戰場上的號角聲,工作上的動員令,生活裏的座右銘。要使標題通俗易解,刻記人心,廣為流傳,最好采用生活中的口語,如早年曾用過的標題《“一厘錢”精神》,就言簡意賅,點中要害。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基於生動感人的精神,許多精辟教人的道理,而把“一厘錢”作為精神點出來卻活靈活現,一讀為快,入木三分。因為他發掘出了“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的一條生活哲理,而且用“一厘錢”這個形象的軀殼塑立在讀者心目當中,使讀者在日常生活裏每逢遇到“小見大”的事理就想起了它,每逢一分一厘的出錢進錢就想起了它。以至於日久忘記了文章的內容,忘記了文章的作者,卻忘不了這鼓舞人心的標題。

寫文章講究概括,製作標題更要高度概括。點題時要善於用詞語總括紛繁的事物。這是製作標題的一種手法,例如《好辦法》《好榜樣》《反麵教材》《“創奇跡”》《傳喜訊》等,都是使用數量詞、形容詞在標題上概括文章的內容。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是標題提問,內漫談學用群眾語言容作答。例如:《同是一個天,為啥不一般?》《如今退房現象為何多起來?》,用質問、疑問、求問和詢問的口氣鮮明生動地提出問題,把文章內容概括進去,又把讀者的求知欲激發起來,使讀者大腦裏裝進一個問號不得不讀下去。這類標題的一個典範是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人與人之間達到愛的程度本是最真摯的感情,愛英雄、愛領袖、愛父母、愛階級兄弟、男女之間的愛情,在這些愛當-118-中,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問讀者也是告讀者,短短一言傾出了全國人民對誌願軍的崇愛之情感,標出了作者在文內所寫內容的概括。標題本身就是那麼感人,讀者第一眼就和作者的感情發生了共鳴。

與其說文章標題是文章的“睛”,不如說是作者繚繞在筆下的一顆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聚光點,它通常產生在文章內容形成之前,激蕩著作者思索落墨,它有時也在作者思索成熟的蒸氣中冒發出來,信手點在題上。

照文改題古有“下筆千言,離題萬裏”之說。現在我們常說“走了題”“文不對題”,都是指責題文不相符這個常見的毛病。

這裏所指題和文的關係,主要是主題思想和全篇內容關係。一般說每篇文章隻有一個主題思想,全文圍繞一個主題思想議論或記敘。

如果內容離開了主題,就會使讀者感到題文不符。由於文章標題往往是主題思想的化身,人們一見標題就猜測、斷定文章要講什麼,腦裏為吸收這樣的內容準備下空場,如果標題是他預感到要講科學知識,你講的是社會知識,而且貨色一般,他就感到失望。如果是選稿者,就會大失所望,就可能“不用”。因為稿件真正的第一個讀者是選稿者。

作者在用標題上的字句說明主題、說準主題,不使讀者失望。有位記者寫村委會主任連選連任的稿子,說明這位村主任取得群眾信任的事例。初稿的題目是《村主任的好榜樣》,編輯要他壓縮選舉過程,集中寫他的先進事跡,為什麼說他是好榜樣,說介紹選舉過程多,他的先進事跡少。中篇這位記者在改稿時想了又想,總不願意把社員選舉的生動過程刪寫作經去,沒大改內容,隻把標題改為“連選連任”,將先進事跡放在群眾的議論中。交給編輯一看,題目就是要說選舉,內容又是選舉內容,改後就發表了。於是這位記者受到啟發:照題改文也可照文改題。他-119-領會到標題就是讀者進入文章的大門,所寫內容必須想到讀者站到門前的聯想和對內容的要求。

文章的開頭奇妙的開頭一位讀者說:“文章開頭不好,我就不願意讀下去了。”一位記者說:“一篇報道有了好的開頭,就越寫越上勁。”奇!為什麼文章的開頭對讀者和作者有這麼大的關係?

常言說:“萬事開頭難。”文章的開頭是最費腦子的。在起草開頭的時候,往往是寫上又劃了,劃了又寫上,蘸過多少墨汁,撕過多少廢頁。一旦開頭衝出了思路,便筆鋒直下,一氣數行。讀者也是一樣,當標題吸住讀者閱入全文,新穎的開頭就像抓住閱目的一把鉗子,全神貫注地讀下來。

世界上,動物有頭,支配全身。植物有身,動搖全體。文章的開頭也常與全篇內容的立意、語言、體裁密不可分。有人說文章開頭給全篇內容起著定義、定體、定調的“三定”作用,這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是評論,開頭常先立靶子;寫消息,開頭先寫導語;寫通訊,開頭常先把敘述的動人線索擺出來。靶子立起來成為萬言之的,導語寫出來成為全文的要義,線索擺出來成為敘述的頭緒,都是和主題思想、全篇結構、語言風格有關的。

看起來,事有始末始有因,人有頭腳頭為首,文章是實人實物的反映,文章的開頭也應看作是全文的始因和頭腦。因此,我們必須重漫談學用群眾語言視文章的開頭,精心文章的開頭。有的人知道文章開頭難,避難就易,開頭馬馬虎虎,往往筆下離題;有的人不知道文章開頭的重要,誤認為開頭隻是文章的點綴,寫起來潦草從事,不能吸引編者和讀者,結果達不到預想的宣傳效果。

文章開頭的重要是因為它擔負揭開序幕,擺出問題的所在。這點,下題再談。就文章開頭的先入為主來說,道理也是很明白的。文-120-章標題可以請讀者留神,文章開頭可以使讀者產生興味。你文內可愛的文采,你提的問題是否重要,在標題的一兩句話裏難以標明和顯露出來。而在簡短的開頭裏就可以旗開得勝,猶如曲藝的開場白和演員登場亮相。你要講什麼,怎麼講法,開頭和讀者見麵留下的印象極深,是不應掉以輕心的。

開門見山通常人們要求文章開門見山。山是什麼呢?此話的由來尚未細考,就分析而言,指的是“問題”,就是要說明本文想說什麼。

毛澤東同誌說:“什麼是問題?問題就是矛盾。”立靶子、寫導語、擺線索,不管是記事還是論理,都需要把文內展開的矛盾首先亮出來,為下文的層層交代鋪平道路,打好基礎。比如,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開頭是:“各位代表:現在,我受國務院的委托報告政府工作。”在這裏,各位代表為一方,國務院為一方,報告全文要解決代表大會審查政府工作,卻不了解政府工作全麵情況的矛盾。開頭一句話點明了問題,就自然地提起全篇。試想,如果沒有這句話,上來就是“一、二、三、四”不僅情不通,理也不達。有了這個開頭,就穩住了全篇,再接著出現“一、二、三、四”,就綱舉目張,有的放矢了。

文章開頭布置,通常是指開頭每一段,有時還涉及第二段、第三段。如議論文章見“靶子”如見“山”,可能先拿出“靶子”,即先“一針見血”地提出問題,也可能在立“靶子”以前先從鋪墊入手,再逐漸把“靶子”立起來。一般來講,開頭的話不要太多,鋪墊不要太長,能夠使讀者一口咬到餡的香味,不可厚厚的麵皮,總嚐不到餡的味道。中篇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解寫作經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在當時禁錮而又複雜的政治氛圍的條件下講解放思想,慎重而又大膽,他開頭的三段話都是定調、引題,把氣氛引到所講的主題上來,他才說:“今天,我主要-121-講一個問題,就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然後講了一、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三、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向前看;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些問題今天看來是曆史了,再重看這個報告,他的開篇和開頭,為全文起了鋪墊作用。

通訊的開頭多種多樣,有時上來單刀直入——交待主題,直接揭開矛盾時,用簡短的句子綜合交待全文內容,類似提要;有時就事情的始因順序引出“故事”;有時就事情的結果引起懸念;有時自我感慨,議論風生,引人入勝;有時先描述景物,使讀者觸景生情,引起讀者對比、聯想;有時用提問、讚語、評語或借用傳頌的手法,引起全文的話題;有時先寫出全景的概貌,跳躍到一點上揭開事情的序幕;有時也用第一人稱或記者問的語氣把讀者領到自己的筆下漫遊,如此等等,總是要把矛盾的雙方何去何從首先交待出來。

矛盾無事不有,寫文章就是為了解決矛盾,起碼是解決筆者先知而讀者不知的矛盾,你要說什麼事情,你解決的是什麼矛盾,不在開頭交待給讀者,好比諺語中“哭了半天不知是誰死了”一樣。如果哭者不知是誰死了,隻能是假哭,無病呻吟。如果聽者不知是誰死了,也不會引起同情。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個人在街上哭天慟地,別人不知道他為啥哭,也就引不起同情,怏怏而過。可見一篇文章,長篇大論或激情憤詞,如果開頭不交待所言何事,所論何理,是難以博得讀者感情共鳴的。

反複琢磨漫談學用群眾語言照理說,寫文章先寫開頭,由開頭引起全文。但是,也有文章草成以後,又想起了一個好開頭,最後改上去的。更有時文章寫到半截,又更動了開頭。總之,開頭聯係著全篇的形成過程,動筆之始先想它,落筆之時也想它,修改之中還想它,它一直是筆流萬句,千思之想的一個發起點。

文章的開頭需要在反複思考和千錘百煉的過程中產生出來。這錘-122-煉是認識上的深化,也常是事例的變換。特別是寫消息,應該把最震動人的事例放在頭裏。請想一想,在修改消息文章的時候,編者常把全文中最重要的觀點,最鮮明的材料提到前麵來,並告訴作者:“好東西不藏在裏頭,要放在開頭最顯眼的地方。”是這樣,為了寫出一個好開頭,有時全部采訪活動都在注意把開頭找出來。采訪中一旦遇到耳目清新,一觸即醒的事例、道理和語言,就情不自禁地說:“這個可以做開頭。”因此可以說,所謂開頭的提問式、結論式等經驗之談,這個式,那個式,不過是文章成功之後的評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隻能參考,不能照抄。實際上,每篇文章的開頭便有每個“式”,它是在材料堆裏挑出來的,它是在作者深入思考中挖掘出來的。隻有深入采訪和反複琢磨才能獲得它,而不能死搬硬套。

讓我們仔細想想,文章開頭並非隻是寫文章的人想到的。在大量生活口語裏,人們每說一件事總要先來一個開頭。生活口語裏運用開頭是多式多樣的,往往是不自覺的,是語言表達思想的習慣。即使這樣,我們不如在采訪和寫作中仔細體察原材料介紹者是如何開頭的,或許對我們尋求好的文章開頭大有裨益。

文章的中間內在聯係文章有了開頭,接著就要展開正文。所謂正文,一篇文章掐頭去尾,主要是指中間。

正文的形成,固然因體裁不同而寫法各異,記事的要考慮把事情寫清,論理的要努力把道理寫透。但是,無論記事還是論理,有個共中篇同的規律就是要表現事和理的內在關係。想一想,事有數條,那條在寫作經前,那條在後,前後是怎樣聯係,卻有它的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所謂外部關係,主要是指形式上的關係,例如某同誌每月要寫本部門的工作報告,他摸到了寫報告的竅門,這個竅門就是:一成績、二缺-123-點、三今後意見,月月都是如此。好像一個登記表,隻要把這三個欄填滿了,就算材料寫成了。至於事、理之間的關係如何擺布呢?它也有一個竅門,就是平列的使用一、二、三、四和甲乙丙丁。好像中藥鋪裏的小抽屜,一個抽屜一個格子,若幹事例,若幹觀點一分了事。

這種把材料簡單排列的方法,隻注意了事、理形式上的聯係,即同出於一個部門、一個時間,機械的套用,就成了形式主義的表現方法。

對於不同年月所發生的事、理的特殊關係和必然邏輯就不能清晰地在文章中揭示出來,隻是寫起來容易,讀起來無味。

並非說,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的概括方法完全無用,它是一種我們常用的表現方法,若事兒挖掘得深、理兒擺得透,語言表達也生動活潑,采取數字概括的方法,弄得好,效果也不錯。如果事、理一般,語言一般,再用這種機械羅列的形式,就顯得特囉唆、累贅和表麵化,不值得一讀。隻有事、理不一般,語言不一般,事理之間的內在關係又體現得入情入理才是較好的正文。

正文內在聯係的體現,曾有過不少的談論。有人說論理文的次序是“層層進”,記敘文的次序是“線線牽”,此話是有道理的,不妨分開談一談。

先談消息、通訊、特寫、故事這類記事傳聞的文章。這類文章的內部聯係,往往是照事情的本來麵貌安排次序的,一般是背景在前、原因在前,過程在後、結果在後,這樣容易做到切實、合理、自然。

也有把背景、結果寫在最後的,要看行文的實際需要和可能,並非模式化。但是,有一條是必須講究的,就是前後要用明確的線條牽引漫談學用群眾語言著,特別是主線,他是沿著主題思想發展的脈絡串聯文章的。其次,副線和伏線也力求單一、明確。

一位記者要寫一個研究梨樹的先進人物,寫他獻身四化,鑽研科研技術,有了這樣的大思想還很籠統很粗,還不像線條那樣細小、單一、明確。後來記者從這位科研人員身上發現一種可貴的思想,就是他立誌突破“桃三杏四梨五年”的生長期,決心使梨樹的結果時間縮-124-短。他這“突破”的誌向成了文章的主線,寫他“從問號想起”,千方百計地實現他“突破”的誌向。主線是這樣,副線呢?也有的叫實線。這位果樹研究人員曾經研究過棗樹、蘋果樹,也有其他科研先進事跡,如果寫他研究梨樹,又平列的寫他研究其他項目,線條就容易亂和散。後來,記者決定主要寫他鑽研梨樹一個項目,他和梨樹的感情,他鑽研梨樹的過程和成功,前因後果,圍繞梨樹做文章,其他先進事例在這一主要事例裏夾敘,使人讀起來故事的連貫性很強。

再就是針對性也要單一、明確,比如“突破”這個思想是針對科研人員不敢突破這一保守思想的,就緊緊瞄準這一保守思想的種種表現,而不是東打一槍,西打一槍,亂放槍。這個針對性的單一線條也就是伏線,它伏設在實線的棱角上,影射在主線的對立麵上,三條線成一體,緊密地連貫著文章的字字句句,達到天衣無縫的嚴密程度。

這樣的文章就是揭示了事物的內在聯係。

關於評論文章,其中的評、議、批、駁、辯,都是由作者許多的觀點和論據邏輯而成的,在每一個段落當中,圍繞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出大道理,大道理又包含著許多小道理,一個道理一個觀點。

這大大小小的論點也不能采用簡單排列的方法,而應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一層層揭示他們之間的內部聯係。這一層層,不是外表上的整齊和美觀,不是粘合、線縫、澆鑄在一起的,而像被鋸開的大樹,從顯露年輪的木紋看,層層有著自然的關係,句句有著必然的邏輯,念起來一貫到底,順理成章。

每件事物客觀上都是內在的聯係著的,文章的內在聯係不過是事物本身的反映,要使文章寫得層次好、線條清,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摸得事、理的本質,自己思想脈絡清晰,觀點鮮明,才能把文章的層中篇次安排妥當。

寫作經橫豎之間記事敘情的文章是常以豎線串聯為主的,評議論理的文章往往是幾個問題橫排著,豎的感覺並不像記敘文那樣明顯。

-125-對讀者來說,文章結構的這種次序感,沿著讀者求知欲的思緒起伏,好的結構,使讀者一氣讀完,一讀為快。反之,亂而無序,讀起來疙疙瘩瘩,影響文章的效果。

對作者來說,動筆前,整個文章的次序應該胸有成竹,猶如長途跋涉,從起點到終點,路途有多遠,中間有幾站,心裏應該有個譜。

這個譜是從大量感性材料中悟出來的,也可以說,記敘文內在的經緯次序是事物發展本身形成的,所謂順序、倒序、插序方法的運用,最終都要把事情的脈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在那裏有節段,有起伏,文章也就在那裏有節段,有起伏。議論文更是這樣,打算寫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首先是客觀存在的,所謂大觀點、小觀點都是針對實際存在的大問題小問題提煉出來的。因此,離開大量占有材料,空想是不會安排好文章次序的。必須深入實際,反複調查研究,才能發現恰當表達的好方法。

一般較長的文章,文章中標有小標題或標上一、二、三……這些標記是行文路上的一個個小站頭,也是橫切文章的好方法。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從焦裕祿到蘭考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焦裕祿病逝後群眾的悼念、懷念。這樣的長篇敘述,顯然是豎結構,但橫過來看:“關鍵在於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轉變”“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漫談學用群眾語言在每一小題標記下的每一部分又都是可以獨立成章的,每一章節都記載事情一個局部,體現一個思想,連貫起來又成為一個整體,經緯交織,橫豎有序,有條不紊。

文章的結尾尾聲的崛起-126-如果說讀者像觀眾看一場好戲那樣,驚心動魄地讀完一篇文章,作者也會在思想激烈交鋒的筆下和讀者結下戀念之情,讀者愛不釋手的拿著文章,腦際裏升騰起無數的聯想和感念,如何擴大這種聯想?

如何加深這種感念?文章的結尾常常起著惟妙惟肖的作用。

請看《共產黨宣言》這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巨著,著者在精辟闡明宣言的基本觀點之後,本來可以落筆作別了。為了把讀者在閱讀全篇論述中所受的啟發、聯想和感受收攏起來、升躍上去,在《宣言》的最後結尾又出現了一段令人振奮的“宣布”:“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個《宣言》最後的“宣布”,也可以說是總結全篇《宣言》的“宣布”,讀者像是在這部思想寶庫裏所見到的思想火光在最後激烈一閃,發人深省,鼓舞人們戰鬥向前!

一些文章的好結尾,像是論說和記敘的製高點,當作者在正文一層層、一節節表述之後,讀者的感情為作者所打動的時候,覺得肺腑千言,感慨萬分,作者用簡言作結,使讀者心明眼亮,心滿意足。

誠然,也有的文章結尾出乎讀者意料之外。例如正當讀者讀興入勝的時候,文章突然奇峰突起,出現戛然而止的結尾,或言未盡故意煞筆,或情節未了不說也罷,也有的直接向讀者提出問題,留下一個大問號,求讀者自解自答。這類安排如果恰到好處,都會達到出奇製勝的境地。但是,這種巧妙的筆法,必須想到讀者是否滿意。應當做中篇到,故意煞筆而言盡意遠,情節未了而無關大局,留下問號而耐人尋寫作經味。不應當潦草從事。

當然,也有的結尾是作者抒發自己的感情,特別是記敘文,常常是在敘述的結尾興感歎,發議論;議論文也有的末尾出現詩情畫意,-127-使讀者從作者的自我感歎中得出結論,加深認識。好比主人送客,不是“十裏長亭”,也須情深而散,握手作別。

結尾裏,總結前文也好,戛然而止也好,作者抒情也好,都是為了總結、加強、深化文中所議、所敘的主題思想,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晨鍾一鳴,雄雞一聲。有的人把好的結尾說成是文末的崛起,這是有道理的。一篇好的文章,切不可前緊後鬆,最後不了了之。

文中之橋一篇通順流暢的文章,讀起來像小河裏清澈的流水,無障礙,無空隙,無隔結。這種閱讀流暢的效果,一般說,不是原材料天然形成的,而是作者在行文思索的艱苦勞動中架橋鋪路,排除障礙的結果。

議論中觀點的邏輯安排,記敘中情節的發展演進,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客觀事物是錯綜複雜的,要用書麵材料表達清楚,必須有一番設計和加工。例如毛澤東同誌在20世紀20年代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第一段概論:“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以下的段落轉到對各階級的具體分析,如何轉呢?需要一句轉語。既聯上段又接下文。在這前後轉折中間,作者另起一行,寫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這個問句單獨成段,是讀者的思緒從概括引渡到具體深化的境漫談學用群眾語言界,接著就一個一個擺開陣勢,逐一分析各階級的狀況。這句引渡的話,它像一個過渡的小橋,把思路引申下去,也像一條繩索,把前言後語緊束在一起,讀起來自然流暢。

在記敘文中,為了敘事的連貫緊密,尤其是在所敘事情的時間、地點發生複雜變化時,也常常需要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段。在行文的進程中,像這樣另起一行,單立一段的渡橋是需要的,更多的是語言環-128-節裏的詞語過渡,例如:既然、那麼、雖然、但是、因為、所以、即使、然而、盡管、其實、不過,等等,這些表達聯係和轉折的詞語,向灌漿的水泥,縫衣的針線,把相連的觀點和情節的敘述接連的渾然一體,是應該熟知熟用的。

第十二章“短些”瑣談長短之間寫長稿,登長稿,是想讓人看長稿。事實呢?因它長,讀者往往光看標題,不看內容,結果是長稿看短了。

寫短稿,登短稿,讀者卻常常連題帶文一起讀完,占用的時間比那些長稿還長。

這樣,長變短,短變長,事與願違,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變化。

這個變化,說明了寫稿子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讀稿子也要花費中篇時間和精力。你寫的稿子長,不解決問題,不值得花費那麼長的時寫作經間,他就不讀,少讀,不買你的賬。這也算是作者和讀者之間一種不見麵的交流,勉強不得。

實際上,有的長稿,雖然登報了,擺上了攤,沒人看,成了滯銷-129-品,是一種浪費了紙墨的沒法處理的廢品。

講話也是一樣,講得再多,人家聽不進去,不管用,也是一堆廢話。

沙裏淘金你隻見過沙裏淘金,沒見過沙裏埋金吧?因為金子得來不易,何必得到手裏又把它埋了呢?

搞采訪,搞調研,得到閃光的實例、閃光的語言也如沙裏淘金,可惜的是有的作者得到金子不讓它放光彩,堆砌一些廢話,摻上一些無光的事例,又把它埋在長篇大論裏。

繁忙的讀者,往往因為沒時間再從洋洋萬言裏把一星半點的金子挑出來,寧可棄金,不肯翻土。

因此,我們應該想到:大量掌握材料,目的是沙裏淘金,一旦發現耀眼奪目的金子,最好把它擺在耀眼處,陪襯隻能使它更好地閃光。

“割愛”之痛拿刀刺人的人並不都是凶手,醫生手裏的手術刀是救死扶傷的吉漫談學用群眾語言器,刺掉毒瘤,割出盲腸,醫生手起刀落,俱刺在人身上,疼痛者卻聲聲感謝醫生。

其實,臃腫的稿,雖然作者往往很愛,但讀者覺得很厭,當真讀起來也是一番痛苦。因此,所謂“割愛”,可能痛在作者身上,藥到病除,一讀為快卻是讀者的感情。

-130-筆?和?刀談到“割愛”,進而想到筆和刀。

筆這個東西,用它來寫稿,也常常用它來削稿。長削短,粗刪精,好像一個爛蘋果,削去腐爛處,去掉厚皮,留下的便是香脆甜。

隻要不是亂砍亂削,許多稿件是可以在削刪中提高質量的。寫《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大作家魏巍親口對我說過:萬字稿可能是劣稿,削下五千,可能變成好稿。

希望作者常把手中的筆橫過來作刀用,削的短些,再短些!

莫以長短論分量通常,人們把一篇文章的價值稱作“分量”,這“分量”輕重的標準是什麼?大概一言難說清。一條流行的標準是篇幅大小,認為篇幅長就是大文章,篇幅小就是小文章。於是那些短文章被譏為“火柴盒”“豆腐塊”,或是沒有份量的文章。

這種以數字論文章價值的觀念,是和以入腦效果論文章價值的觀念相悖的,不能不說是現代黨八股的一個框框。誠然,長篇巨著中有的分量很重,這是毫無異議的,但是,如果心目中輕短重長,為了有分量,故意短話長說湊篇幅,就會影響入腦的效果。實際上,許多短小精悍的文章讀的人最多,無論新聞還是公文,讀者的心裏還是喜短愛短的。工人、農民是這樣,知識分子也是如此,有些文章一大版,中篇望而生畏,當時看不了,留起來看,最後也沒看。

寫作經道理很簡單,讀文章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這也是作者和讀者之間一種無形的價值交換,長文章花的價值大,短文花的價值小,你空話連篇,他劃不來,就不讀,結果長文還不如短文。列寧一再要-131-求報告、文件“要像電報那樣寫的極其簡短”,並宣布“寫長了我不看,一定不看”。毛澤東還說過各級幹部“報告文字每次一千為限,除特殊情況外,至多不要超過兩千字”。由此可見,長短並非文章的價值,我們常說量體裁衣,該長則長。什麼是“體”?什麼“該”?寫文章、作報告首先想到效果、想到用時短而時效大為好,絕不要把奔數字、增分量當作寫作目標。

有些長文章裏,並不是沒有新觀點,也不是沒有感人的例證和警句,就是因為文字太長,讀起來需要沙裏淘金。閃閃發光的金子易入目,為什麼要摻入沙土,豈不減輕了分量?如今那些“文摘”類的書報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內容上的原因,實在的也是一個“摘”字。

萬花叢中掐個尖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短新聞應運而生,且業已列為新聞改革的主攻目標之一。可時常也有人譏諷短新聞是“豆腐塊”“火柴盒”,而誇譽長文為“大門扇”等。其實,單以數量論份量是形而上學的。須知,短新聞在認識事物、提煉主題、剪裁取舍、精煉文字等方麵,確是別有一番考究。

學會“掐尖”,即是寫短新聞的重要一招。這也可稱作“新聞極致”,又似同光學的“聚焦”,意思都是取“最尖尖點”。報道內容突出特點,往往是抓一個關鍵性、代表性的事實,搞一事一議,取一事一漫談學用群眾語言理。這篇參加全國昨日新聞大賽獲獎的稿子,是我與王福明同誌在現場邊下水作業邊采訪的。寫久違的義務勞動,著重掐了“義務與雇傭的反差”這個尖,對比反映兩種勞動觀,揭露了某些單位“固定工看,臨時工幹”的精神貴族現象,沒搞“大而全”“小而全”,文章短下來,目的也達到了。

(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姚廣榮經濟報道述評》年月第-132-19908一版)“短小”更精神從胡喬木同誌40年代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短些,再短些!》算起,差不多半個世紀過去了,可是打開我們的報紙,仍然是長風撲麵。因而,同行們不得不把提倡寫“短”,又定為新聞改革一項重要內容。

為什麼總喊“短”,而又總是短不下來?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自身功力不夠,沒有寫短新聞的本領;有的是擔心評定專業職稱時,短新聞上不了“台盤”(這種擔心不無道理)。而我以為,更多的是因對短新聞存有歧見,認為短新聞挑不得大梁,解釋不了重大主題。其實,新聞有沒有分量,並不在它文字的長短,而在其信息含量的多寡。誰能說毛澤東同誌親筆寫的大軍渡江的新聞分量輕呢?!那篇傳世之作不過幾百字嘛。

姚廣榮同誌寫的這條消息不長,但新聞價值並不小。花錢能雇人代為挖泥清淤,卻買不來思想上的鍛煉,這主題難道輕嗎?評介到此刹筆,因為消息本身連標點符號不過300多字。

(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姚廣榮經濟報道述評》,1990年8月第一版。作者:吳長生,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中篇寫作經-133-民言堂下篇

關乎天下太平。民言通達民情民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第十三章歌聲是民言的聚風崗起?來?歌雄雞一唱天下白,中國人民站起來,翻身解放做主人,“三座大山”腳下踩。

改革開放通四海,下篇中國人民富起來,民言堂各行各業新麵貌,特色之花處處開。

-137-繼往開來新時代,中國人民強起來,全麵小康現代化,中華複興耀萬載。

打鐵必須自身硬新時代,新征程,“兩個百年”目標明。

全麵小康現代化,中華複興黨旗紅。

不忘初心有使命,反腐倡廉風氣正。

埋頭苦幹勇擔當,打鐵必須自身硬。

漫談學用群眾語言新黨規歌八項規定一要調研到基層解剖典型問群眾切忌浮漂走過場輕車簡從不迎送二要切實改會風短會短話講效能,各類剪彩論壇會未經批準-138-莫酬應三要切實改文風文件簡報減而精內容泛泛勿發文可不發的不強行四要規範出國行嚴控外出多隨行交通工具按規定一般不讓機場迎五要警衛不擾眾平易近人暖人情不清場來不閉館一般情況路不封六報新聞講需要社會效果來決定新聞價值有大小數量字數要適應七要慎發個人稿公開著述要嚴控不經上級統一定題詞題字莫成風八講勤儉要厲行廉潔從政樹新風住房車輛按製度生活待遇有規定六項禁令禁用公款互相送部門不可互宴請下級對上不跑送嚴控評比濫活動禁送上級土特產任何理由都不行土特產、購貨券杜絕收受要嚴控嚴禁違規送卡卷領導幹部要把關執行公務拒贓款婚喪嫁娶勿斂錢嚴禁濫發錢和物不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國招損各個部門下篇五不準民言堂[五不準:不準以各種名義年終突擊花錢和濫發津貼、補貼、獎金和實物;不準違反規定印製、發售、購買和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券(卡);不準借用各種名義組織和參與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費娛樂、健-139-身活動;不準用公款組織遊山玩水、安排私人度假旅遊、出國(境)旅遊;不準違反規定使用公車、在節假期間公車私用]。

嚴禁超標接待風定下規矩要執行領導幹部下基層來來往往自然行賭博活動萬惡坑黨員幹部不許碰大賭小賭都是賭傷風敗俗醉人生我是公務員我是公務員不是來做官,職責是我的天地機緣,崗位不同,責任不同,盡職盡責才理得心安。

手裏有實權不是我不凡,人民賦予我才說了算,公事公辦,權重如山,公仆之心幹好每一天。

群眾掌聲歡不是圖稀罕,公務辦妥才得民歡顏,親不特殊,賄不所動,公心天平千萬人在看。

法律不留情不要依靠山,掩耳盜鈴隻能一時瞞,別把公權當私權,濫用職權黨紀國法有鐵鏈。

屆任有屆期不是期無限,公職競選不是非我地不轉,政聲人去後曆史鑒定,為民造福人民記心間。

漫談學用群眾語言牢記入黨誓言舉手宣誓重如山,鐮刀斧頭在眼前,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一生兌誓言。

黨的光輝高萬丈,我要為黨多爭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先爭-140-優代代強。

黨的組織一盤棋,我是棋子占一席,國強民富幸福多,高舉特色社會主義大旗。

艱險麵前挺身出,我以光榮獻正義,人生價值有輕重,重於泰山生命不息。

處世貧富有差別,我以品格論尊卑,為富不仁莫姓共,淡而誌高無愧天地。

鐵的紀律亮紅燈,我走綠燈步光明,科學發展是硬道理,“三個代表”創奇跡。

誓言一出定終身,政治生命錘定音,永不叛黨永不二心,共產主義永遠振精神。

俺村裏的好支書好支書,心有主,一心係著百家千戶。誰家孩子上不起學,哪家低保需幫助。共產黨員姓的是共,弱勢人家登門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