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16.金水六君煎《景嶽全書》【組成】熟地黃、當歸、陳皮、茯苓、半夏、炙甘草、生薑。

【功效】補益肺血,燥濕化痰。

【主治】肺血不足,痰濕內停。

◆7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17.五福飲(《景嶽全書》卷五十一)【組成】人參、熟地黃、當歸二三錢,白術一錢半,炙甘草一錢。

【功效】養血益氣。

【主治】原書記載:“凡五髒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號稱王道之最。”18.養血助胃丸(《古今醫鑒》卷五)【組成】當歸一兩,川芎一兩,白芍一兩二錢,熟地黃八錢,人參五錢,白術一兩,白茯苓六錢,甘草三錢,山藥一兩,蓮肉一兩,白扁豆六錢。

【功效】健脾養血。

【主治】原書主治“嘔吐翻胃,氣短乏力,麵黃,心悸,頭暈。”19.滋血湯(《濟陰綱目》卷一)【組成】人參、黃芪、山藥各一錢,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二錢。

【功效】補養氣血。

【主治】原書“治婦人心脾虛損,血脈虛弱,月水過期。”20.雙和散(《內外傷辨惑論》卷中)【組成】白芍藥二兩五錢,黃芪、熟地黃、川芎、當歸各一兩,甘草、炙官桂各七錢五分。

【功效】補血益氣。

【主治】原書“治虛勞少力。”“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之,不熱不冷,溫而有補。”現代治療血虛兼有氣虛之證。

21.聖愈湯(《症因脈治》卷下)【組成】熟地黃七錢一分,白芍酒拌七錢五分,川芎七錢五分,人參七錢五分,當歸酒洗五錢,黃芪炙五錢。

【功效】補氣養血。

【主治】“諸惡瘡血出過多,心煩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瘡證膿水出多,五心煩熱,口渴;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其質清稀,少腹有空墜感,心慌氣促,倦怠肢軟,納穀不香,舌質淡,苔薄潤,脈細軟。”22.衛生湯(《活發機要·胎產證》)【組成】白芍藥、當歸各二兩,黃芪三兩,甘草一兩。

【功效】益氣補血。

【主治】營血虧虛。症見麵色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怔忡,氣短乏力,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23.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卷中)【組成】黃芪一兩,當歸二錢。

【功效】補氣生血。

【主治】原書“治肌熱,燥熱,因渴引飲,目赤麵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得之於饑困勞役。”現代治療血虛發熱證。肌熱麵赤,煩渴欲飲,舌淡,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愈合者。

24.六合散(《是齋百一選方》卷十八)73◆ZHONGYIFEISHILUN【組成】當歸、白芍藥、地黃各一兩,甘草二兩,人參、白術各一兩。

【功效】養血益氣止血。

【主治】原書“治婦人產後下血。”25.芎??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組成】當歸、芎??各等分。

【功效】補血活血。

【主治】原書“治產後去血過多,運悶不省,及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現代治療血虛兼有血瘀之證。

26.當歸煎(《重訂嚴氏濟生方·婦人門》)【組成】當歸、赤芍藥、牡蠣、熟地黃、阿膠、白芍藥、續斷、地榆。

【主治】原書“治婦人室女,赤白不止,腹內疼痛,四肢煩疼,不欲飲食,日漸羸瘦。”27.奇效四物湯(《濟陰綱目》卷二)【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阿膠、艾葉、黃芩。

【主治】原書“治肝經虛熱,騰而久不止。”28.膠艾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組成】川芎、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二兩,芍藥四兩,幹地黃四兩。

【主治】“漏下”、“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及“胞阻”。

◆7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第三章論肺陰肺陰是中醫肺藏象相關的重要名詞之一,其與肺陽都是客觀存在於人體五大係統之一的“肺”這一概念中。肺陰可指肺陰氣,是指肺氣中具有涼潤、寧靜、沉降、抑製作用的部分;肺陰亦可指分布於肺具有滋潤和濡養的作用的物質。因此肺陰可視為肺陰氣與肺津的合稱。

曆代醫籍文獻中,多有提及“肺陰”者,但對“肺陰”所指內容的層次、義界、範圍,曆代醫家以及現代學者對其概念持有不同的觀點。近年來國內眾多學者對於“肺陰”的概念、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等內容進行了探討或研究,但目前尚乏對“肺陰”理論進行係統的總結。

肺陰虛證是中醫肺係疾病中一個重要證型,是指因陰液虧耗、滋潤濡養功能和製約陽熱功能低下,而產生以燥、熱、升、動為特征的肺係病證侯。肺陰虛證是肺陰病證的主要方麵,雖然曆代以來諸多醫家對肺陰虛進行研究,但大部分醫家認為肺陰虛等同於肺陰氣虛。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整體,中醫學的“陰”有著廣泛的物質和功能基礎,肺陰虛證廣泛見於肺係各種疾病,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年齡,甚至不同的體質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改變。隨著對於肺陰虛日益重視,關於肺陰虛的認識也日趨全麵,為“肺陰虛證”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深化對“肺陰虛證”內涵與實質的理解與認識,為中醫臨床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第一節“陰”的理論概述一、曆代對陰的認識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家對宇宙事物規律認識的科學抽象,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相互對立的屬性或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矛盾著的雙方相對屬性的概括。《類經·陰陽類》雲:“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陰陽最初的含義是極其簡單、樸素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陰陽的含義逐漸得到引申,慢慢地向哲學層次發展。“陰”作為陰陽理論的一部分,是指與陽相對一類的事物或性質,曆代文獻對其含義的認識各不相同,整理總結如下。

(一)陰指自然現象在遠古時期,陰陽並沒有明確的概念。陰的最初涵義是原始的,極其樸素的,人類對75◆ZHONGYIFEISHILUN其並沒有哲學上的認識。戰國·孔子《幽蘭操》雲:“習習穀風,以陰以雨。”此處“陰”是指太陽或陽光被物(如烏雲)所遮蔽的自然現象。其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觀察事物的範圍也不斷擴大,“陰”的樸素涵義得到引申,逐漸演繹為地理方位。根據日光的向背來劃分陰陽,正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阜部》雲:“陰,闇(暗)也,山之北,水之南也。”“陰”所指的就是山的南麵,水的背麵。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雲:“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對此解釋為泰山的南麵為魯國,北麵為齊國。《列子·湯問》雲:“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就是漢水的南麵。《孟子·萬章上》雲:“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其中“箕山之陰”指的是箕山的北麵。《韓非子·說林上》雲:“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這裏的“陰”也是用的最初的涵義。

(二)陰指私下、暗中《漢書·張衡傳》雲:“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雲:“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唐·駱賓王《討武檄文》雲:“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這些文獻中“陰”指的是私下、暗中,也是與“陽”的含義(光明正大)相對的,這也是在本義的基礎上進行引申和擴展,使詞義逐漸擴大的結果。

(三)陰指天氣曆代學者在對“陰”的意會理解各不相同,陰除了指自然界可見的有形實體(如日月、水火、方位等),還用來代指天氣。如《左傳·昭公元年》雲:“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這裏的陰,指的是陰天。其他文獻中亦有記載,如《詩·邶風·終風》雲:“曀曀其陰,虺虺其雷。”《孫子·計篇》雲:“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四)陰指男女生殖器官在《黃帝內經》的部分章節中還提到,“陰”還用指男女生殖器官。如《靈樞·五味篇》雲:“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靈樞·五癃津液別篇》雲:“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素問·金匱真言論》雲:“北方色黑,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二陰”指的是前陰(尿道口、外生殖器官)和後陰(肛門)。《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雲:“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漢書·廣川惠王越傳》雲:“望卿走,自投井死。昭信出之,椓杙其陰中。”(五)陰指無形之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多認為,陰陽是指宇宙中運行不息的無形之氣[1]。《莊子·則陽》雲:“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老子》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認為陰陽二氣互相衝突交合而成為均勻和諧的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物體。陰就是一種無形之氣。《莊子·大宗師》雲:“陰陽之氣有診,其心間而無事。”莊子為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的觀點也認為陰與陽相對,為兩種無形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從而生成萬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部分學者認為此處所論述的“陰陽”並不具備哲學層次的概◆7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念,是指“自然界的陰陽之氣”[2],按此理解,陰即為無形之氣的一種。《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陰陽離合論》雲:“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黃帝內經》中的這些論述都明確指出天地、日月、世界萬物由陰陽化生,陰陽為天地萬物的本原,這在某種程度上契合老子等哲學家的理念,即陰非有形之物,實為無形之氣。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認識到陰不單指自然界之氣,亦指人體之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此處“陰”即指人體之氣。

(六)陰指事物的一種屬性春秋戰國時期,哲學理論發展迅速,陰陽學說也有了哲學意義上的發展。陰陽的哲學涵義是從陰陽為有形實體的涵義經抽象發展而來。陰是與陽相對的一類事物或性質,是貫通於一切事物的兩個對立麵之一。從哲學的角度論述,將相對寒涼的、晦暗的、靜止的、向下的、向內的、雌性的、降斂的、閉闔的,以及藥物氣味的酸苦湧泄等規定為陰[3],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水為陰,火為陽。”水性寒而潤下,故屬於陰,與火熱炎上的陽相對。根據陰的屬性分類,以天地而言,地為陰;以日月而言,月為陰;以晝夜而言,夜為陰;以冷熱而言,冷為陰;以人體的背腹而言,腹為陰;以四肢的內外而言,內側為陰;以五髒六腑而言,五髒屬陰等,正如《類經》雲:“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根據陰陽屬性的不同,將一年四季分為兩類———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東漢·張衡的《西京賦》雲:“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此處的“陰”有了新的注解,意為秋冬季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季節寒冷幹燥,秋時漸寒,冬時寒盛,時令上屬於陰令。北宋·歐陽修《秋聲賦》雲:“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藥物的性味、歸經及升降浮沉也有不同的屬性。《神農本草經》序例雲:“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元·王好古《湯液本草》雲:“溫涼寒熱,四氣是也,皆象於天。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說明四氣之中寓有陰陽,寒涼屬陰。《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酸味能收斂,苦味能降能堅,鹹味能軟堅和瀉下,是故酸、苦、鹹三味屬陰。藥物在體內的發揮作用有升降浮沉,其中降是下降,沉為向內沉於裏,因此沉降屬陰。明·張景嶽《八綱辨證·陰陽篇》雲:“以藥而言,則升散者為陽,斂降者為陰。”二、中醫對陰的認識概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學說被醫學家應用到醫學理論中來。《左傳·昭公元年》記載了秦國名醫醫和在為晉侯診病時已開始用陰陽來論述病因,雲:“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馬王堆出土的古代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已經用陰陽來命名和區分脈,並有了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的名稱,隻是尚未與髒腑學說77◆ZHONGYIFEISHILUN相結合。陰陽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成為中醫學的獨特思維方法,深刻地影響著中醫理論的形成、發展和具體運用。《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的陰陽理論學說。中醫學中的“陰”所指的是,與陽相對的一類事物屬性或性質,將人體中具有實體、內守、凝聚、寧靜、涼潤、抑製、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統屬於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冷也),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內經》將這種病理高度概括為“陰勝(盛)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4]。《素問·金匱真言論》雲:“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根據醫學理論的需要,每一個內髒之中,還有陰和陽兩個方麵。十二經脈分為陰經、陽經兩大類,手足的陰經又分為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等,這也是“陰”的特性在構建醫學理論時的具體應用。

就人體而言,陰可指人體之陰氣,具有涼潤、寧靜、抑製、沉降的作用。其與陽氣的交感相錯、相互作用,推動著人體內物質與物質之間、物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推動調控著人體的生命進程。陰亦可指人體陰液的總稱,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由五髒所主。

心主血,汗為心之液;肝藏血,淚為肝之液;脾生血,涎為脾之液;肺藏津,涕為肺之液;腎藏精,唾為腎之液。精、津、血、汗、液等皆屬於陰,並且常以“陰精”、“營血”、“津液”稱之。

(一)肺胃之陰———津液《病機彙論·虛勞》雲:“肺胃之陰,則津液也。”即肺胃之陰,指的是人體的津液,其來源於胃,隨著肺氣的宣降,流動敷布到全身。《靈樞·決氣篇》雲:“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穀入氣滿,淖澤注入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津液是津和液的總稱,從現代醫學來看,包括各髒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在一般情況下,津與液同屬一類物質,且可以相互轉化,但根據其性狀和分布的不同,津屬陽,液屬陰。如《類經·藏象類》雲:“津液本為同類,然亦有陰陽之分。蓋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濁者也。津為汗而走腠理,故為陽;液注骨而補腦髓,故屬陰。”(二)心脾之陰———血水穀精微和腎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礎。《靈樞·決氣篇》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心主血脈,血液在脈道中的運行,靠心氣的推動到達全身。心氣的充足及推動功能的正常與否,關係到血液能否正常循行。脾主統血,能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脈外。清·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下血》:“五髒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血為何屬陰?血是循行於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在內為陰,血液有形而屬陰,故可稱為陰血。《左傳·僖公十五年》雲:“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幹。”古代部分學者認為,氣為陽,血為陰,故稱血為陰血。《靈樞·通天》雲:“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明·虞摶《醫學正傳·氣血》雲:“血非氣不運。”此處說明血屬陰,主靜,其運行需要氣的推動作用和溫煦作用。

◆7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三)肝腎之陰———精精,是由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後天水穀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之精即為生殖之精,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雲:“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廣義之精指的是人體內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穀之精、生殖之精、髒腑之精等一切的精華物質。《靈樞·本神》雲:“是故五髒者,主藏精。”精與氣相對而言,精有形,藏於髒腑之中,精主閉藏而靜謐與內,與氣之運動不息相較,主靜而屬陰。

清·沈朗仲《病機彙論·虛勞》:“肝腎之陰,則真精也。”所謂肝腎之陰,真精也,指的是腎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彼此互生。腎是藏精的主要髒器,腎精可以生髓,髓能充養腦髓,充養骨骼,使骨骼強壯。故《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此精是人體陰的根本,所以謂之真精。

總之,“陰”沒有明確的定義,是與陽相對的一類事物屬性或性質。陰是從千千萬萬個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概念,不再特指某一個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正如《靈樞·陰陽係日月》雲:“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陰”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陽對立統一的。“陰”對人體有著重要的作用,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三、陰的生理功能《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陰者,藏精而起亟也。”《素問·五常政大論》:“陰精所奉其人壽。”說明陰精能夠營養五髒六腑,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保障人體的健康長壽。現將陰的生理作用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濡養作用精、血、津液是人體髒腑經絡、形體官竅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滋潤濡養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陰精充盛,則髒腑之精充盈,從而全身各髒腑組織官竅得到精的充分濡養,各生理功能能夠正常發揮,機體不易受到外邪的侵襲,保持身體的健康。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雲:“夫精者,身之本也。”若髒腑之精虧損,各個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發揮,甚至衰敗,則諸症峰起。

血行脈中,內至五髒六腑,外達皮毛筋骨,對全身的各器官組織起著滋潤和濡養的作用,以維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難經·二十二難》雲:“血主濡之。”血的濡養功能正常,則麵色紅潤有光澤,肌肉壯實,皮膚和毛發潤澤,感覺靈敏,運動自如。一旦血的濡養功能異常,就會出現麵色萎黃,肌肉瘦削,皮膚幹燥,毛發不榮,肢體運動障礙等各個方麵。

津液布散在人體各處,布散於體表的津液能滋潤皮膚肌肉,布散在人體內部的津液能夠濡養五髒六腑,布散在孔竅的津液能夠滋潤口、鼻、眼、耳等官竅,布散在骨髓、腦中的津液能夠滋潤骨髓、脊髓以及腦髓,布散在關節腔的津液能夠滋潤濡養關節等。若津79◆ZHONGYIFEISHILUN液受損,則滋潤濡養功能降低,人體的皮毛、肌肉、髒腑、官竅、關節以及骨髓、脊髓、腦髓的生理活動受到影響,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就無法正常運行。

(二)生殖繁衍《素問·上古天真論》雲:“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陰精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的重要物質基礎。《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陰者,藏精而起亟也。”腎中所藏之精充盛,則腎氣充沛。充沛的腎氣能夠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形體成熟到一定年齡時能夠產生“天癸”,使人體具備生殖繁衍的功能。

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雲: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素問·五常政大論》還雲:“陰精所奉其人壽。”說明隨著陰精的不斷充養,人體能夠健康的成長。

第二節肺陰理論一、曆代對肺陰的論述(一)漢及漢以前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根據肺所處的位置,稱其為“肺陰”,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認為:“肺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時征,其日庚辛,其味辛。”據上述所論,由於肺位陽而髒陰的特點。《素問·六節髒象論》又稱:“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靈樞·九針十二原》說:“陽中之少陰,肺也”。《內經》把肺稱為“陽中之太陰”和“陽中之少陰”之髒,是根據其位置的屬性來命名的,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根據古代的陰陽理論,左為陽,右為陰。那麼對於髒腑而言,肝在左,應為陽,所以稱肝陽,肺在右,所以稱肺陰。明·李梴《醫學入門》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肝陽,血陰,右肺陰,氣陽。”此處沿用了《黃帝內經》的觀點,用肺陰來簡稱肺處右部陰位。清·高士宗《黃帝素問直解·宣明五氣篇》雲:“肺為陰,於時為秋,夏失其長,秋無以收,故肺陰之病發於夏。凡此陰病、陽病,各有所發,是謂五發。”也是將肺屬性定位陰,故稱肺陰。

西漢·司馬遷《史記·列傳·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散,數道至而不一也。”此處描述的“肺陰氣”指的是肺的敗脈,是死的症狀。清代周學海在《形色外診簡摩·倉公診色分界法》也提到這種描述,把“肺陰氣”看作是一種真髒脈。這種觀點在曆代被少數醫家所接納。

(二)隋唐宋元時期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經脈之三·衝脈》雲:“心肺在內,故為陰也。心肺之陰,起於三脈向手,故曰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按照陰陽屬性的劃分,人體外側為陽,內側為陰。肺經行走於人體的內側,肺經屬性為陰,故將肺經定義為肺陰。

◆8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元·程杏軒《醫述》:“如酒傷肺,則濕熱熏蒸,肺陰銷爍。”(三)明清時期到了明清時期,醫家對“肺陰”的論述逐漸增多,對“肺陰”的認識也有了更為集中的觀點。

明·秦景明《症因脈治》雲:“右寸細數,肺陰不足者,二冬二母丸,合青金丸。”又雲:“肺陰不足,脈虛細數,人參固本丸、生脈散。”明·吳昆《內經素問吳注·氣厥論篇第三十七》雲:“此肺之陰氣降下,腎受其移並之氣則實,實則不能通調,故為湧水之證”。“肺之陰氣”指的是肺移並至腎的寒氣。

明代的《幼科概論·論肺熱肺寒肺虛各象及治法》雲:“以該方中的桑白皮、地骨皮,均為治肺陰之藥,其性走陰分,清肺中血分之熱,恐引熱入陰”。在該文獻中“肺陰”是指肺陰分病。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渴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內,何其當哉。故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內津液虧虛,肺的生理功能失常,水液代謝分布失常,引起便秘。此處的“肺陰”指的是肺津。清·姚球《傷寒經解·太陽經上篇》雲:“足太陰之正,上結與咽;手太陰之正,循喉嚨。咽喉幹燥,太陰津液少也。故不可發汗,汗之,則傷脾肺之陰矣”。

清·黃元禦《素問懸解》卷三雲:“‘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手足太陰俱搏,脾肺陰旺,髒氣四周,死於夜半陰旺之時也。”“脾肺陰旺”指的是脾肺陰氣的旺盛。清·唐宗海《血證論》卷七:“肺痿咳痰,取參草膠菀,以滋補肺陰”。指明肺陰指的是肺的陰氣,這種觀點也得到後世眾多醫家的認同。

清·楊時泰《本草述鉤元·阿膠》雲:“肺陰即腎脈之貫膈而入者”。“肺陰”指腎脈之貫膈而入者。

清代眾多醫家論述了治療肺陰虛的中藥。清·陳士鐸《本草新編》雲:“(巴戟天)用之補血之中,可以潤肝以養肺陰。”清·吳儀洛《本草從新》雲:“(北沙參)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雲:“(燕窩)味甘淡平,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損勞瘵之聖藥。”清·張秉成《本草便讀》雲:“(山藥)色白。味甘。性平。略帶苦澀。入脾肺兩經。能養胃健脾。益肺陰。”清·嚴西亭《得配本草》雲:“天冬滋腎助元,其保肺陰則一也。”《幼科概論》雲:“以該方中的桑白皮、地骨皮,均為治肺陰之藥,其性走陰分,清肺中血分之熱,恐引熱入陰。”沙參、燕窩、麥冬、山藥、桑白皮、地骨皮都是補肺陰的常用藥物。

此外,清代的醫家還提出了更多的治療肺陰虛的方劑。清·唐容川《血證論》雲:“惟肺陰不足。是以氣燥而咳。腎陰不足。是以氣浮而咳。此乃肺腎陰虛不交之證。治宜參麥地黃湯。”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雲:“由肺陰虛者。清燥救肺湯為主藥。”又雲:“及膠痰漸少,肺之破碎處當用補救,則以扶養肺陰為第四步。惟補救之方,推千金黃昏湯為最。”清·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如因餘熱耗傷肺陰者,宜清燥救肺湯加岩製川貝、雅梨汁,清養之。”81◆ZHONGYIFEISHILUN二、肺陰的概念肺陰是中醫肺藏象相關的重要名詞之一,其與肺陽都是客觀存在於人體五大係統之一的“肺”這一概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製約,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相互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關係。二者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的,它隨所指內容的層次、義界、範圍的改變而改變[3]。但是何謂肺陰,曆代醫家以及現代學者對其概念持有不同的觀點,常見的觀點如下。

1.肺陰指的是滋潤肺髒的陰液此肺陰或稱“肺津”,是全身津液輸布至肺專門供養肺的部分。《素問·經脈別論篇》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受脾氣上輸的水穀精氣所滋養,又受腎水的濡潤,合稱肺陰,它與肺氣相互作用,是構成肺和維持肺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傷寒經解·太陽經上篇》雲:“足太陰之正,上結與咽;手太陰之正,循喉嚨。咽喉幹燥,太陰津液少也。故不可發汗,汗之,則傷脾肺之陰矣。”此處的脾肺之陰也指津液而言。《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要義·五燥病藥》:“《內經》雲燥熱在上。故秋燥一症,先傷肺津。”說明秋燥容易損傷肺內津液,導致肺失潤降,就會出現津液虧虛的症狀。《中醫大辭典》(2005年第2版)將肺陰定義為:“滋潤肺髒的陰液”[5]。

[6]2.肺陰指的是肺的陰氣此肺陰與肺的陽氣相對而言,是肺氣中具有涼潤、沉降作用的部分。《本草從新·草部·北沙參》雲:“甘苦微寒,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血證論·卷七》:“肺痿咳痰,取參草膠菀,以滋補肺陰”。肺陰與肺陽氣同屬於氣的範疇,是肺氣中兩類具有不同作用和運動趨向的部分。

其中,肺陰氣是具有涼潤、寧靜、抑製等作用和趨向的部分,與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升騰、發散等作用和趨向的部分———肺陽氣相對而言。蘇新民、孫廣仁等認為“肺陰就是肺陰氣[6]”,肺津、肺精、肺血都有不同的存在概念,有其相應的內涵,都不能與其混淆。肺陰不足,就會導致其涼潤、寧靜等功能減退,出現陰不製陽,陽氣相對偏盛、機能虛性亢奮、產熱相對增多的病理狀態。臨床上常會出現虛熱及虛性亢奮的脈證,如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等症狀。

3.肺陰指肺或肺經屬性為陰《醫學入門》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肝陽,血陰,右肺陰,氣陽。”將左部歸為陽,則右部就應歸為陰。對於髒腑而言,肝在左,應為陽,所以稱肝陽,肺在右,所以稱肺陰。但是這一內涵的肺陰不能用來解釋機體寒熱的變化。

《黃帝素問直解·宣明五氣篇》雲:“肺為陰,於時為秋,夏失其長,秋無以收,故肺陰之病發於夏。凡此陰病、陽病,各有所發,是謂五發。”《黃帝內經太素·經脈之三·衝脈》雲:“心肺在內,故為陰也。心肺之陰,起於三脈向手,故曰手之三陰,從髒走手。”肺經行於內側,將其簡稱肺陰,也是以部位來指稱肺陰。

肺陰是中醫肺藏象相關的重要名詞之一,對其定義應從其生理特點和病理變化等特點來概括。對於肺陰就是肺陰氣的觀點,有的學者並不同意。因為肺陰氣不足是肺氣虛日久發展而成的一種結果,是隸屬於肺氣虛範疇的一個概念,主要表現為陰不製陽,陽氣偏亢、虛熱內熾而出現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兩顴發紅等症狀。在臨床實踐中我們◆8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把幹咳、痰少、咽幹、口燥、手足心熱、盜汗、便秘、苔少質紅少津、脈細而數或咳血等症狀歸於肺陰虛,是機體陰液不足不能潤肺,津虧肺燥,失於滋潤清肅,並虛熱內擾的病理變化。這些症狀不能單用肺陰氣不足來解釋,其中還包括了肺津液虧虛的表現。因此肺陰[7]虛=肺陰氣不足+肺津液虧虛。因此肺陰不能單純定義為肺陰氣,也不能單純定義為肺津,所以與肺藏象相關的肺陰的基本涵義和主體涵義是:肺陰即肺陰氣與肺津的合稱,是指肺氣中具有涼潤、寧靜、沉降、抑製作用的部分以及分布於肺具有滋潤和濡養的作用的物質。

三、肺陰的來源肺陰的生成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麵:父精母血的先天之精,後天吸入的天地之氣,其他四髒陰氣的傳來、注入和滋養,肺陽的化生。

(一)肺陰與腎陰腎為先天之本,也是五髒陰陽之本,腎陰為一身陰氣之源,《景嶽全書》雲:“五髒之陰氣,非此不能滋”。機體任何髒腑組織之陰均賴於腎陰的濡潤、抑製和調控,才能發揮其正常的涼潤作用。腎之陰陽促進肺之陰陽的生成,來自父精母血的先天之精,此精氣與生俱來藏於腎中,充養於肺陰,使肺陰得以生成。可見,肺陰根於腎陰,肺陰靠腎陰的不斷充養,功能才能發揮正常。肺陰和腎陰,都有濡潤髒腑形體官竅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腎陰的功能相對於肺陰來說更為廣泛和重要。

肺陰和腎陰兩者關係密切,因此在病理狀況下必然會相互影響。如內傷喘咳,久咳不已,陰液受損,或房事過度,情誌不遂,陰液暗耗等均會導致肺腎陰虛。其中肺腎陰虛證可以先由肺陰不足,由肺及腎漸至肺腎陰虛者,有腎陰先傷,由腎及肺而致肺腎陰虛者。肺腎陰虛提示肺腎陰液不足,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肺髒清肅失職,腎髒滋養全身無權,而虛熱內擾,髒腑功能失調。臨床表現為咳嗽、痰少、幹咳無痰、痰中帶血、口燥咽幹、腰膝酸軟、形體消瘦、骨蒸潮熱、顴紅、盜汗、咽痛喑啞、遺精、精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所以在治療時可配伍山藥、山萸肉、牡丹皮、麥冬等滋陰之品。

(二)肺陰與脾陰脾胃為後天之本,《素問·玉機真髒論》雲:“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氣的功能健運,能把由飲食水穀轉化的津液輸送到肺部,以滋生肺陰,濡養全身。脾與肺,有相生關係,此乃土金相生,為母子之髒。脾陰不足,運化受累,化源匱乏,氣血不充,土不生金,肺失濡潤,可引起脾肺陰虛,而見神疲乏力,手足發熱,煩滿不思食,幹咳痰少,痰少而黏稠,涎少唇幹,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症。

(三)肺陰與心陰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心主血,人體各髒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都有賴於血液的滋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肺同居上焦,肺陰與心陰,在生理情況下可相互滋助,病理情況下可以互相累及。心陰不足可累及肺陰,肺陰不足亦可累及心陰。心主血,肺主氣,心陰不足,陰虛火旺,虛火上炎,上灼肺耗陰,津虧肺燥,宣肅失司,發生幹咳83◆ZHONGYIFEISHILUN少痰,痰少而黏;若虛火灼傷肺絡,可見痰中帶血,甚則咳血。

(四)肺陰與肝陰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肝主藏血,肺朝百脈,主治節。肝為剛髒與肺為嬌髒是相對而言的,剛髒與嬌髒剛柔相濟。肝陰充足,能夠抑製過亢的肝陽,肝主疏泄的功能得到正常的發揮,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確保肺陰的充足。肝陰不足,失其柔和涼潤之能,可致肝陽升發太過,陰虛陽亢,肝火上炎,灼肺傷津,可見脅肋隱痛,綿綿不已,善怒,幹咳痰血,口幹咽燥,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等症。

四、肺陰與肺陽的關係陽依賴於陰而存在,陰也依賴於陽而存在,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肺位陽髒陰,用陽體陰。肺陰、肺陽是客觀存在於人體五大係統之一的“肺”這一概念中,具有對立統一,相互製約,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相互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關係,共同維持著肺髒陰陽動態平衡的生理功能,並協調配合其他四髒係統,從而維持著人體全身的陰陽動態平衡。由於陰陽互根互用關係,肺陰根於肺陽,故肺陽能化生肺陰。肺陰與肺陽的功能協調,則肺氣的宣發與肅降運動相反相成,呼吸均勻,和緩有度,“水精四布,五經並行”[8]。其中無論肺陰和肺陽任何一方產生不足或過盛,均可將陰陽的動態平衡打破,引起肺陰肺陽的失調、失職,產生異常。如肺陰肺陽的互資互用關係失常,就會出現“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病理變化。

五、肺陰的生理功能肺陰是肺陰氣與肺津液的合稱。肺陰氣是肺氣中具有涼潤、寧靜、抑製、沉降作用的部分,能夠涼潤肺髒,使肺氣下行。肺津是主要分布於肺,具有營養和滋潤肺的津液。因此,肺陰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滋潤肺係肺陰具有營養、滋潤肺係的作用,為了使肺體充盈不萎縮,以及鼻道保持一定形態,皮毛的潤澤光滑以及肺陽的生理功能的維持,均需要肺陰的營養滋潤作用才能得以實現。肺陰雖有濡潤的作用,但需保持一定的量和度,肺陰通過肺體本身的“牝藏”陰性特征及脾腎先後二天陰精的充養,其所包涵的氣、血、津液中具有濡潤部分的肺陰發揮其濡潤功能,使肺體不燥,肺用得滋,手太陰肺經之脈氣潤澤而不燥幹勁急,大腸主津功能持常,從而使肺陰肺陽的平調得以維持,並使華蓋高位有水津潤澤,肺葉輕靈而嬌。並使肺陰的物質基礎得以成形,而維持肺的形體於一定狀態,不痿不脹[3]。又肺在五行屬金,金性本燥;肺與秋氣相通,而秋氣亦燥,燥太過則不利於肺的功能的發揮。肺陰充足,則能製約肺燥,肺得滋潤之力,順其清涼之性,則逞其濡降之能,而無咳逆之患。此外,肺陰可滋生和促成肺陽的產生,使肺陽得肺陰之助而生化無窮,不斷產生,維持肺陽的連續性,使肺陽成為人身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發揮重要作用[3]。

(二)製約和滋生肺陽這是從陰陽的相互關係中派生出來的作用方式。由於陰陽之間存在著對立製約的◆8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相互關係,所以肺陰與肺陽之間同樣存在著這種關係。五髒之中,肺位最高,覆蓋諸髒之上。既已得陽位,則“重陽必陰”,當以陰的作用為主,才能製約肺陽,使肺陽不致過分亢張。若肺陽亢張,必致肺氣上逆,氣滿胸中,或陽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潤,而難以宣發輸布氣血津液於一身。得肺陰製約,則肺陽趁勢下行,如霧露之溉,彌漫五髒六腑而無所不至。由於肺陰獲得了這種對肺陽的製約與主導作用,因此肺髒就得到了最充分的滋潤和濡養。所以,肺雖位居至高之陽位,仍以陰的作用為主,而被稱為“陽中之陰”。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三)肅降肺氣、調節氣機氣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在肺則表現為肺的宣發肅降與呼吸出入。肺氣的運動雖同具升降出入等不同形式,但總的來說,是以降為主,這叫做“肺氣主降”。肺陰在完成肺司呼吸作用中有主吸和主入的作用,與肺陽協調共同完成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肺陰主吸和主入,使呼吸的出入、上下、內外的過程得以正常實現[3]。肺在五行屬金,金主肅殺,能主動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這便是“肺主肅殺”。二者相合,即是“肺主肅降”。肺的肅降功能,依賴於肺陰的作用。陰與陽相反,其特性就是主下降、主肅殺。猶如秋氣之來,陽氣下降,陰氣起用,萬物於是凋零。在肺氣主降的作用下,人體氣機的運行獲得了來自兩方麵力量的影響:一是肝氣主疏泄,以升為主;一是肺氣主宣降,以降為主。肝與肺一升一降,共同調節著人體氣機的運行。

(四)下接腎陰、協同納氣肺陰具有清涼、肅降、靜守的作用,與肺陽之主宣發相對,具有向下、向內清肅和守護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使氣、血、津液的宣發不致過亢,施泄有度,不致無故流失[3]。肺陰順肺氣下降之勢,下行至於腎,與腎陰相接。肺陰與腎陰,於是互濟互助。腎陰本為髒腑之陰的根本,當肺陰下行時,與腎陰相通則能吸之而上行,腎陰於是資助肺陰;肺屬金而腎屬水,金水相生,肺陰下行時也濟助了腎陰。肺腎之陰相接,對呼吸功能產生了特殊的影響。肺司呼吸,吸入之氣乃隨肺陰下降至腎,這是呼吸的重要目的之一;腎主納氣,有賴於陰的收藏方能完成,而肺陰下接腎陰正好適應了這一要求。因此,肺腎共同參與呼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肺腎之陰的互濟互通、相互協同下完成的。故肺陰虛者,不能與腎陰相接,則吸入之氣亦無以下行達於腎中,腎無氣可納,於是呼吸淺表,氣短難繼,而肺腎同病矣。

(五)走表滋汗、外禦熱邪汗屬津液之類,而津液屬陰。肺中之津,固與肺陰同類,而肺陰自有與其津液共濟共生的作用。人之汗液,是由肺氣宣發津液,外達皮毛肌膚所致。然而,汗出必有其源,必有其資,如果津液枯涸,那麼即使腠理開,也不會出汗。肺陰是人身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完成人身陰的生理功能,譬如維持全身陰陽的平調,氣血津液的生成和調節,經脈中經氣的生成,人體內外的交換等[3]。肺陰充足者,則肺陰能與津液同行,隨肺氣的宣發,分布外達肌表,乃成出汗之源。然而汗出有度,才能開能合,其能合之機,仍在肺陰。

肺陰走表,一方麵能夠助汗源,另一方麵也能製約陽氣,收斂汗孔,控製出汗。汗液排出,85◆ZHONGYIFEISHILUN若體內有邪氣者,可逐邪使之從汗出,這是肺陰有協同肺氣祛邪的作用;若環境過熱,則肺陰走表滋汗之時,一方麵可泄體內多餘的熱氣,另一方麵也能固密腠理,防止外邪侵入。

(六)收斂固澀作用肺陰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肺陰為使肺陽得以發揮衛外、化氣的生理功能,必須向內收斂固澀陰精以為其用。不讓氣、血、津液等無故流失和外泄,並使肺所主之鼻竅、皮毛的“闔”的作用形成,而保持肺之鼻竅、皮毛的“開”、“闔”作用得以協調平衡,共同完成肺的生理功能,肺陰的收斂、固澀作用還有“守肺陽”、“藏肺魄”之用,不使之無故外散或走失。

(七)作魄以備肺陽之用肺陰作魄以備肺陽之用。肺陰通過其收斂、貯藏的陰精而形成魄,使其為肺之用魄作物質準備,並在魄的運動中不斷供給陰精以充養魄,使其保持正常狀態,同時協助肺陽共同對魄加以保護和支持,使魄之體和用維持在協調陰陽平衡的狀態。

六、肺陰之病機轉換肺陰病證有虛有實。實則為肺陰實,虛則為肺陰虛。

(一)肺陰實肺陰實是指由於機體感受寒邪,或過食生冷、寒邪中阻等而導致的肺陰病理性亢盛的一類病證。肺陰實是肺陰病證的一個方麵,曆代以來雖有對屬於“肺陰實”病證的論述,但醫家極少明確指出其為“肺陰實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冷),數栗而寒,寒而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說明陰氣亢盛則過度製約陽氣,即所謂的“陰勝則陽病”,陰盛則損傷陽氣而致陽虛,因此有的醫家認為其是肺陽虛的表現。但隨著學者對於肺陰實日益重視,關於肺陰實的認識也日趨全麵,多數醫家認為其實質為實寒兼陽虛證。如果肺陰過勝,傷陽太過,則病可由實轉虛,發展為肺陰虛寒症。

(二)肺陰虛肺陰虛即為肺陰氣不足以及肺津液虧虛的一類表現。肺陰虛是肺陰病證的主要方麵,曆代以來諸多醫家都有“肺陰虛”病證的論述。肺陰虛證又稱肺陰不足證、肺髒燥澀證、陰虛肺熱症、肺虛熱症。是津液消耗、肺失濡養而出現的陰津不足,以致肺失濡潤,宣肅失職,虛熱內生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因久病耗虧,勞傷過度所致。臨床以肺病常見症狀與陰虛內熱症狀共見為特征。

陰虛症的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肌膚少澤、幹咳痰少、或吐黏沫、或痰中帶血、咽幹、口燥、手足心熱、盜汗、顴紅、便秘、苔少舌紅少津,脈細而數。此因肺髒蘊熱,損傷陰液,津液枯竭,或久咳久咯耗傷肺之陰液,或汗多不固,陰津耗泄所致。治用養陰潤肺之品,如麥冬、玉竹、沙參、白芍、川貝、玄參、生地黃、熟地黃等,以養陰潤肺,降火止咳。方如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養陰二陳湯等。

◆8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第三節肺陰虛證診療規範的建立一、肺陰虛證的常見病因陰虛是指人體的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製陽,導致陽的相對偏亢,出現功能虛性亢奮的一種病理狀況。肺陰虛的病變特點是陰液不足或陰氣不足,致使濡養、潤澤功能失常以及陽氣相對亢盛的虛熱症。《素問·調經論》雲:“陰虛則內熱。”肺陰失調,是指肺的陰津虧損及其髒腑本身所主之皮毛、鼻竅等組織器官失去濡養,而出現虛熱內生,虛火灼肺的病理狀態。肺陰虛證的病因不外乎內外因。

(一)外來致病因素《臨證指南醫案》中曾指出:“(肺)為嬌髒,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氣,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惡寒、惡熱、惡燥、惡濕,最畏火、風。”以此說明外感六淫皆能傷肺。風、寒、濕蘊而日久則化熱傷陰,暑熱易耗氣傷津,燥為秋令,為肺金所主,易傷肺金之陰。由此可見,外感六淫皆能損傷肺之津液,產生肺陰虛之症。亦或是燥熱邪氣直接傷及肺絡,蒸煉津液,導致肺陰虧虛。由此看出種種外因都可以導致肺髒受損,或直接或間接損傷肺陰[9]。

1.熱邪襲肺,灼傷陰津火與熱,火為熱之源,熱為火之性,其本性皆為陽熱所化,故火熱混稱。熱多屬外淫,而火常自內生,多由髒腑氣血陰陽失調所致。溫與熱,同屬外感熱病的一類致病因素,故臨床上溫熱並稱。

火熱為陽邪,其性炎熱,不僅逼津外泄,而且耗傷陰液。故臨床上常見發熱等症狀之外,往往還會伴有口渴喜飲,咽幹口燥,大便幹結,小便短赤等症。火熱灼傷肺津,不但津液被耗,還可出現化燥,致使火愈熾,燥愈盛,在病變的發展過程中,互為因果,相互引發,更能促使肺陰液耗傷。

2.燥邪傷肺,耗傷陰液根據大自然的變化,秋季燥氣當令,空氣中水分減少,濕度降低,氣候幹燥。若此時人感受燥氣,則易傷人體津液,陰津耗傷,體液缺乏,臨床上會出現幹澀的症狀,如鼻幹、唇幹、口幹而渴,舌幹少津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燥盛則幹。”《素問·玄機原病式》雲:“諸澀枯竭,幹勁皺揭,皆屬於燥。”肺為嬌髒,喜潤惡燥,既不耐濕,又不耐燥,而燥性幹澀,燥易傷肺。此外,肺為五髒六腑之華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與大自然相通。故燥邪傷人,肺金首當其衝,燥與肺相應,最易耗傷肺髒的陰津。肺津被耗,失其滋潤,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可出現幹咳痰少,痰黏難咳等肺燥津虧的症狀。

(二)內傷致病因素1.先天稟賦不足,正虛易感《靈樞·壽夭剛柔》雲:“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強有弱,有長有短,有陰有陽……。”這說明人的先天稟賦各有不同,主要取決於父母之精氣。

如果人體先天稟賦不足[10],則容易肺髒虛弱,本身肺陰不足,加之氣運不暢,滯而生瘀,化87◆ZHONGYIFEISHILUN火化熱,耗傷真陰,而致咳喘,正如《靈樞·百病始生》雲:“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正氣本虛,則更易感邪發病。

2.情誌傷肺《靈樞·百病始生篇》雲:“喜怒不節則傷髒。”《素問·痿論》也雲:“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肺鳴則肺熱葉焦。”劉完素曾指出:“五誌過極皆能化火。”說明情誌太過均能傷及五髒,五髒傷及日久則影響氣機運行,氣鬱化火,耗傷津液,津虧日久,最終會導致肺髒失養,津液枯涸而痿。

3.飲食傷肺《丹溪心法》雲:“酒麵無節,酷嗜炙。於是炎火上熏,髒腑生熱,燥熱熾盛,津液幹焦,渴飲水漿不能自禁。”酒或膏粱厚味,都是助濕生熱之物,平時過飲過食,因食物停滯,導致濕熱內蘊,日久就會導致機體陽熱過盛,上蒸於肺,出現一係列肺陰虛之症。

4.藥食傷肺誤汗,過用發汗之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其在表者,汗而發之。”這是汗法的應用原則和理論依據。若辨證錯誤,或汗之太過等,皆可損傷陰津,因汗為津液所化。宓雅珠等[11]認為誤下所亡之陰亦屬肺之陰津,雖攻下部位在腸,但因肺與大腸相表裏,大腸取肺之津液為用,故可損肺之陰液。可見,藥物用之不當,也能耗傷肺陰。

5.房事不節傷陰房事不節,不僅傷氣失神,同時也耗傷人體之陰。過勞亦可成為致病因素。《素問·宣明五氣論》有“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之說。勞心過度,都可導致陰血暗耗,出現各種陰虛的症狀。因房勞過度傷腎,腎陰虧耗,陰虛火旺。由於肺陰與腎陰兩者的關係密切,在病理狀況下必然會相互影響。腎陰先傷,久而及肺,導致肺腎陰虛,出現肺髒清肅失職,腎髒滋養全身無權,虛熱內擾,髒腑功能失調的症狀。

6.心挾相火傷肺清·喻昌《醫門法律·咳嗽門》曰:“心火本易於克製肺金,……惟相火從下而上,挾君火之威而刑其肺,上下合邪,為患最烈。”該條文說明心、腎之病可傷及肺陰。在心火亢盛時,一旦命門相火內煽,損傷腎陰,陰陽失衡,相火從下而上,亢盛內動,上犯於肺,會出現肺陰不足的症狀。

7.土虛不能培金洪正義雲:“或胃氣不留,莫能輸脾,脾氣濡弱,莫能輸肺,是母不養子,子無所生,……由是精液日耗,枯涸日生,肌膚不澤,髒腑不榮,皮聚而毛落、皴揭,而血出。”[11]這說明肺的津液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如果脾胃虛弱,功能失常,則化生的水穀精微不足,上輸於肺的精微亦少,在外不能濡潤肌膚毛發,在內不能充養五髒六腑,出現肺陰虛的症狀。

8.陽損及陰王冰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春秋繁露·順命》雲:“獨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是相互為用的。肺陽是化生陰液的動力,若肺陽虧虛,日久會傷及到肺陰,導致肺陰不足,即出現“陽損及陰”的病理變化。

二、肺陰虛證的病機分析肺陰虛證病症的病機主要表現為肺陰不足,肺失清肅,虛熱內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8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一)肺陰虧損,肺失滋養肺為嬌髒,主治節,外合皮毛,易寒易熱。且肺主氣,為水之上源,必水津上承,肺氣始能保持清降之正常。肺陰虧損,肺失滋養,陽失潛藏,虛火內生。

(二)癆蟲蝕血,陰虛火旺癆蟲消蝕營血,陰虛火旺,肺陰不足,肺失濡潤,肺失潤降。虛火易傷肺絡,絡損動血。

(三)陰虛日久傷腎,肺腎兩虛肺陰虛證日久,損耗腎陰,金水俱虧,肺腎陰虛,虛火內蒸,營陰外泄,損傷陽絡,可致骨蒸、吐血等。

因此,《理虛元鑒》認為,陰虛之證統於肺。若虛火灼津為痰,損傷肺絡,則痰少而黏白或見夾血;虛熱內灼,肺失清肅潤降,則幹咳、咳聲短促;陰虛肺燥,津液不能濡潤上承則咳聲逐漸嘶啞,口幹咽燥;陰虛火旺,故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顴紅,夜寐盜汗。此外,陰精不能充養而形瘦神疲。舌質紅,脈細數,均為陰虛內熱之征。

肺陰虛證的病機演化過程中常伴見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肺陰虛損,久病不愈,影響人體衛外功能,易感受外邪,而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幹咳少痰,咽喉疼痛等外感表證。二是由於肺陰虛損,子盜母氣,脾胃受累,而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漸致形體消瘦。三是肺陰不足,陰虛火旺,火傷肺絡,而見咳嗽咯血,潮熱顴紅等虛損之症。

三、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肺陰虛的臨床表現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症候。

1.肺係症候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氣急、喘促等。

2.陰虛症狀午後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咽幹口燥、或咳吐濁唾涎沫、質地黏稠、不易咳出、咳聲不揚等。

3.舌脈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等。

4.其他症狀形體消瘦、胸痛、皮毛枯萎等。

5.髒腑兼證肺陰虛累及他髒,或他髒陰虛累及肺髒的,以肺腎陰虛以及肺胃陰虛多見,其次還可見到心肺陰虛、脾肺陰虛等證。

肺腎陰虛除了具備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外,還伴有動則咳喘加重、骨蒸盜汗、腰膝酸軟、心煩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經不調等腎陰虛證的表現。肺胃陰虛除了具有肺陰虛的表現外,還伴有胃脘隱痛、嘈雜、大便幹燥等胃陰虛的表現。心肺陰虛除了具有肺陰虛的表現外,還伴有心悸而煩、失眠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等心陰虛證的表現。

脾肺陰虛除了具有肺陰虛的表現外,還伴有納食減少、食後腹脹、水穀不消、口幹不欲飲、肌肉瘦削、神疲乏力、便難或不調、舌淡紅或紅而不絳、無苔或少苔等脾陰虛的表現。

肺陰虛證可出現在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如肺陰虛證中的咳嗽,多表現為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幹,潮熱顴紅等特點,多由肺陰虧虛,肺失濡潤,而虛熱內生,肺氣上逆所致。若肺陰虛證中的肺癆病,臨床多以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胸痛,89◆ZHONGYIFEISHILUN潮熱顴紅,盜汗,互相染易為特征,都因癆蟲蝕肺,陰液耗傷,清肅失職,肺氣上逆而致。

若肺陰虛證中的咯血病,臨床表現每見咳嗽少痰,痰中帶血,其色鮮紅,胸痛,潮熱盜汗,顴紅,口幹咽燥等特點,多由肺陰不足,清肅不行,陰虛火旺,火灼肺絡所致。若肺陰虛證中的肺痿病,常見咳吐濁唾涎沫,質地黏稠,不易咳出,咳聲不揚,氣急喘促,形體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幹等臨床表現,多為肺陰不足,虛火內灼,陰津枯涸,肺氣上逆所致。

四、肺陰虛證的診斷肺陰虛證常見於久病體弱者,既有以陰虛火旺,形體消瘦,顴紅,午後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一般陰虛內熱的症狀為常見。又有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的肺陰不足,肺絡損傷、肅降無權的症狀為其辨證要點。肺陰虛證具有起病緩、病程長的特點,多見於久病體弱、素體陰虛之人,每於秋燥季節加重,多久病不愈,對人體損傷較大。

1986年在鄭州召開的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防治學術會議上,擬定了《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認為證以氣血陰陽與五髒相結合而成,如心氣虛=心虛+氣虛。按[12]此類推,肺陰虛=肺虛+陰虛。以此修訂了肺陰虛的診斷標準。肺虛證:①咳嗽、痰白;②氣短喘嗽;③易患感冒。具備其中兩項(本證常於氣或陰虛同存)即可診斷。陰虛證:主症:①五心煩熱;②咽燥口幹;③舌紅或少苔、無苔;④脈細數。次症:①午後升火;②便結或尿短赤;③盜汗。具備主症三項,次症一項(本證與氣虛證同時存在為氣陰兩虛證)即可診斷。

2003年全國高等院校《中醫診斷學》教材標準。臨床表現:幹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口燥咽幹,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

肺陰虛的臨床表現概括起來為肺氣虛與陰虛共見,因此我們認為肺陰虛的診斷標準為:①肺係病的常見症狀,如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氣短、易患感冒等。②肺陰虛症狀,如午後潮熱、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等。③其他症狀,如形體消瘦,皮毛枯萎,脈細數等。

以上三條中第①條與第②條為必備條件,具備這兩條症狀即可診斷為肺陰虛。每條中症狀不必悉具,至少有一項症狀即可。

按照衛生部藥政司《新藥(中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證的記分法,可以將肺陰虛症狀分為不同的等級。重度:症狀顯著或持續出現;中度:症狀時輕時重或是簡短出現;輕度:症狀輕或者偶爾出現;無:無症狀出現[13]。

五、肺陰虛證的鑒別診斷(一)肺陰虛證與肺氣陰兩虛證肺陰虛證與肺氣陰兩虛證,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既有一定聯係,也有區別。肺陰虛證,病變日久,咳喘不止,進而耗傷肺氣,陰損及陽,常可演變成肺氣陰兩虛證。肺氣陰兩虛證也可由肺氣虛證,汗出過多,或過服溫熱,火熱劫陰發展而成。從臨床表現上看,肺氣陰兩虛證兼肺氣虛和肺陰虛兩組症狀。除見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幹,聲音嘶◆9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啞,盜汗顴紅等肺陰虧損的表現以外,應有神疲乏力,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麵白,容易感冒等肺氣不足的表現,與單純肺陰虛證不難鑒別。

(二)肺陰虛證與燥邪犯肺證肺陰虛證由久病體弱,發汗太過所致,亦可因邪熱燥氣犯肺損耗肺陰,肺津不布,失其滋潤而成,其臨床特點為幹咳少痰,潮熱盜汗,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燥喑啞,舌紅,少苔,缺津,脈細數。秋季燥邪主令,易傷津液,外感燥邪,則成燥邪犯肺證。本證邪從外入,與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有相似之處,如幹咳少痰,咽燥喑啞,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咽幹,心煩等症,但二者在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上有所區別。燥邪傷肺證,係感受外邪所致,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鼻幹燥,脈浮等證,且常伴見燥熱表證;肺陰虛證不兼見表證。此外,肺陰虛證一年四季皆可出現,而燥邪犯肺證則多發於秋季燥盛之令。

(三)肺陰虛證與肺腎陰虛證腎藏精,為水髒,居於下焦,肺主氣,為五髒六腑之華蓋,位於上焦。在五行中,肺屬金,而腎主水,金水相生,互有影響。因此,肺陰虧損,遷延不愈,金不生水,“母病及子”,久病傷腎,腎陰虛耗,可形成肺腎陰虛證;而腎陰虧損,勞傷過度,腎陰虛竭,陰虛火旺,虛火灼肺,亦可致肺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除具備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外,還伴有動則咳喘加重,骨蒸盜汗,腰膝酸軟,心煩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經不調等腎陰虛證的表現,可與單純肺陰虛證相鑒別。

六、肺陰虛證的治療(一)常用藥物在查閱部分古代文獻的基礎上,對曆代醫家論述的治療肺陰虛的方藥進行了總結,現將文獻中治療肺陰虛證的單味藥總結如下。

1.燕窩《本草備要》雲:“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勞之聖藥。”《本草便讀》雲:“味甘淡,性平和。潤養肺陰,蠲除虛熱,為虛勞咳嗽之聖藥。”《本草撮要》雲:“味甘平淡,入手太陰經。功專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損癆瘵之聖藥。”《本草害利》雲:“甘淡平潤,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治肺氣不能清肅下行之症。又能開胃氣,已勞痢。”對呼吸係統疾病的治療作用,可以說是燕窩的經典療效。現代研究發現,燕窩是天然增津液的食品,其主要成分有:水溶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鈣、磷、鐵、鈉、鉀及人體必需的重要成分“神經氨酸”———“燕窩酸”。燕窩中所含的表皮生長因子和燕窩的水溶性物質可直接刺激細胞分裂、再生、組織重建,使得燕窩對人體的滋補、複原起著很大的作用;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鈣、磷等多種元素,也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2.玉竹《本草求真》雲:“味甘性平,質潤,據書載能補肺陰,及入肝脾腎以祛風濕。”《本草備要》雲:“玉竹、黃精用以調脾肺最為合宜,皆潤不助濕、燥不礙肺。”《本草新編》雲:“一名玉竹,即華佗所食漆葉,青黏散中之青黏也。入心、腎、肺、肝、脾五髒。補中益91◆ZHONGYIFEISHILUN氣,潤津除煩。”《本草便讀》雲:“補脾潤肺可填陰。有金玉威儀之象。”《本草分經》雲:“甘平,補氣血而潤,去風濕,潤心肺,用代參地,不寒不燥大有殊功。”玉竹的根莖含黏液質,微量皂苷,白屈菜酸,環氮丁烷2羧酸,山柰素阿拉伯糖苷及天冬酰胺、鞣質、甾體皂苷,玉竹黏多糖等。研究發現,玉竹味甘多脂,質柔而潤,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玉竹中所含的維生素A,改善幹裂、粗糙的皮膚狀況,使之柔軟潤滑,起到美容護膚的作用。

3.沙參《本草從新》雲:“味淡體輕。專補肺陰。清肺火。”《本草述鉤元》雲:“陰不足則甘寒補之。第沙參益肺陰氣。”《本草便讀》雲:“補肺陰不足。甘苦微寒。”《本草分經》雲:“專補肺陰清肺火,金受火刑者宜之。南沙參功同,而力稍遜。”《湯液本草》雲:“沙參苦,微寒,補五髒之陰也。”《本草征要》雲:“沙參甘寒體輕,專清肺熱,補陰而製陽。”《本草新編》雲:“沙參益肝、肺二髒之陰,非補心、脾、腎三髒之陰也,且陰陽之功用不同,人參補陽,能回陽於頃刻。”近年來對沙參化學成分有了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其含多種有效成分,包括生物堿、皂角素、黃酮類、樹脂、胡蘿卜素、鞣質、維生素C和D、香豆素、糖苷類、多糖、磷脂類微量元素、氨基酸、亞油酸等。輪葉沙參煎液對家兔的祛痰作用較紫菀差,但可持續4小時以上。其祛痰機製可能與所含的皂苷刺激胃黏膜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經中樞興奮,增加支氣管的分泌,可用於治療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等。

4.山藥《本草便讀》雲:“色白。味甘,性平,略帶苦澀,入脾肺兩經。能養胃健脾,益肺陰,固腎脫。”《滇南本草》雲:“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長肌肉,強陰。”山藥的主要功能就是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固澀。

山藥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和黏液質、澱粉酶有滋補作用。現代研究發現,山藥根莖中含有一種蛋白Dioscorin,具有抗DPPH自由基和羥自由基活性的作用,同時能抑製胰蛋白酶活性等。由此推測其可能有調節體內酸堿平衡的作用,並對呼吸係統有重要影響。

5.天門冬《得配本草》雲:“麥冬清心降火,天冬滋腎助元,其保肺陰則一也。”《本草述鉤元》雲:“味苦甘而帶辛,性寒。味濃氣薄,陽中之陰。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氣分。主治潤燥滋陰。”天門冬的主要成分含有天門冬素、黏液質、β穀甾醇、5甲氧基甲基糠醇,其有抗菌作用。體外試驗證明,天門冬煎劑對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杆菌、類白喉杆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6.麥門冬《類證製裁》雲:“其論溫邪,初起舌白而燥者,肺陰亡也。宜麥冬、花粉、元參等。”《本草備要》雲:“蓋火伏於肺中,爍幹內液,不用麥冬之多,則火不能製矣。”又雲:“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本草問答》雲:“麥冬、天冬秉水陰者,皆能滋肺以清氣分。”《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雲:“麥冬甘平滋潤,為純補胃陰之藥。後人以為肺藥者,蓋土能生金,肺氣全恃胃陰以生,胃氣潤,肺自資其益也。”麥門冬的主要成分是甾體皂苷,包括羅斯考皂苷元、β穀甾醇、豆甾醇、β穀甾醇βD葡萄糖苷。藥理研究發現其對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等有某些抗菌作用。

7.百合《本草征要》雲:“百合潤肺,能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之。”《本草備要》雲:◆9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甘平。潤肺寧心,清熱止嗽,益氣調中,止涕淚。”《本經逢原》雲:“百合能補土清金,止咳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黃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雲:“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氣之全者,故為清補肺金之。”經檢測發現,百合鱗莖含有秋水仙素堿等多種生物堿,還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等。

百合中由於含有許多具有活性的生物堿,在進行體外組織培養,能抑製癌細胞增殖,有明顯的抗癌作用。研究證實,食用百合有助於增強體質,抑製癌細胞的生長,緩解放療反應。百合中的蛋白質、氨基酸和多糖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8.生地黃《本草新編》雲:“生地,味苦甘,氣寒,沉也,陰也。入手少陰及手太陰。”生地黃的化學成分含有梓醇、多種氨基酸和糖、甘露醇、β穀甾醇及菜油甾醇等。生地黃有抗炎、抗過敏、抗腫瘤的作用。一般認為地黃的抗腫瘤作用與增強免疫功能有關,具有促進機體淋巴母細胞的轉化、增加T淋巴細胞數量的作用,並能增強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功能,特別對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加顯著。

9.西洋參《本草綱目拾遺》雲:“苦寒微甘,味濃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本草便讀》雲:“西洋參出西洋。味苦而甘,性寒色白。其清養之力有餘,補助之功不足。大抵肺部虛熱者宜之。”《本草簡要方》雲:“滋肺,養胃,生滓,退熱,清虛燥之火,肺虛咳嗽。”西洋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人參的皂苷,24(R)擬人參皂苷F11是西洋參的特征成分。對於免疫係統,西洋參具有降過氧化脂以及丙二醛等、增強SOD活力、抑製淋巴細胞轉化等作用,能增強免疫力。對於腫瘤和病毒,具有抑製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10.阿膠是膠類的代表藥物,性平,味甘,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之功效。正如《本草綱目》所言:“阿膠,大要隻是補血與液。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阿膠之甘,以補陰血。”尤其是肺腎陰虛之人,食之尤宜。

阿膠多由骨膠原組成,其水解可得明膠、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藥理研究發現阿膠具有抗貧血作用,使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等項均顯著增加,其強大的補血療效優於鐵劑。此外,對造血係統可能係其含膠原蛋白對造血幹細胞的有益作用,所含糖胺多糖對細胞增生、造血係統的組織分化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在對免疫係統方麵,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11.石斛傳統醫學認為石斛味甘,性微寒,歸胃、腎經,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神農本草經》雲:“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本草新編》雲:“石斛降陰虛之火,乃瀉陰之物也。”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石斛的成分主要包括生物堿、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菲類、香豆素、甾體及揮發油等,其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腫瘤、抗血小板聚集、抗病毒等作用。

其中與增強免疫力有關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石斛中所含的多糖類成分,菲類和聯苄類物質與其抗腫瘤作用有關。

(二)肺陰虛證治療原則根據肺的自身生理、病理特點及其與他髒的關係,肺係陰虛的治療,當遵循“燥者濡之”、“損者益之”的原則,因此治療肺陰虛的原則為滋陰潤肺,清熱化痰。

93◆ZHONGYIFEISHILUN1.滋陰潤肺包括養陰、潤燥。具體治法是采用天門冬、麥門冬、阿膠、生地黃、山藥、石斛、玉竹等養陰潤燥。

2.清熱即清陰虛內熱,藥物如地骨皮、知母、玄參、白薇等。

3.化痰即清除肺陰虛的病理產物,具體治法可為養陰化痰等。

七、肺陰虛證的分病論治肺陰虛證可見於臨床常見肺係疾病中,實際應用中,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具體分病治療如下。

(一)咳嗽見肺陰虛證症見:久咳不止,幹咳少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治法:養陰潤肺、寧嗽止咳。

處方:二冬二母湯(《症因脈治》)加味。

藥物組成:天冬、麥冬、知母、貝母。臨證宜加沙參、百合、生地黃等助二冬、二母養陰潤肺,增紫菀、款冬花助知母、貝母寧嗽止咳。

(二)咳血見肺陰虛證症見:幹咳少痰,口幹咽燥,痰中帶血,或反複咳血,午後顴紅,盜汗潮熱,手足心熱,或兼腰酸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止血寧嗽。

處方: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加減。

藥物組成:百合、麥冬、玄參、當歸、生甘草、生地黃、熟地黃、貝母、桔梗、白芍。方中百合、生熟地黃滋養肺腎陰液,並為君藥;麥冬助百合以養肺陰,清肺熱,玄參助生熟地黃以益腎陰,降虛火,共為臣藥;當歸、芍藥養血和營,貝母、桔梗化痰止咳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使陰液恢複,肺金得固。養陰涼血止血時,可加旱蓮草、白及、鮮茅根、炒側柏葉等;潮熱甚者,加白薇、地骨皮;盜汗甚者,加浮小麥、煆牡蠣等。

(三)肺陰虛型哮病症見:呼吸急促,喉中痰鳴,痰少而黏,形體消瘦,口渴咽幹,虛煩失眠,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降氣化痰。

處方: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減。

藥物組成:麥冬、半夏、山藥、玉竹、太子參、生地黃、棗皮、貝母、茯苓、五味子、瓜蔞、地龍、竹瀝、蘇子、甘草。方中重用麥門冬滋養肺胃,清降虛火為君;人參益氣生津為臣;半夏降逆化痰為佐;甘草、大棗、粳米益胃氣,生津液為使。諸藥合用,使肺胃氣陰得複,則虛火平,逆氣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四)喘證見肺陰虛證症見:喘促氣短,麵紅舌幹,咽喉不利,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9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治法:滋陰降火、寧肺定喘。

處方:定喘湯(《扶壽精方》)加減。

藥物組成:麥冬、白合、熟地黃、炙麻黃、地骨皮、玄參、蘇子、生地黃、西洋參、五味子。

(五)肺癆見肺陰虛證1.陰虛火旺症見: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咳則胸痛,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夜間盜汗,兩顴發紅,唇紅咽幹,形體消瘦,舌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潤肺殺蟲。

處方:月華丸(《醫學心悟》)。

藥物組成:天冬、麥冬、生地黃、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茯苓、阿膠、川貝母、獺肝、三七、桑葉、菊花。

2.陰氣虧虛症見:咳嗽少痰,聲怯乏力,痰唾黏白,痰中帶血,食少納差,腹脹便溏,自汗盜汗,顴紅潮熱,口咽幹燥,舌邊紅,脈弱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脾肺同治。

處方:保真湯(《十藥神書》)加減。

藥物組成:人參、黃芪、白術、茯苓、五味子、天冬、麥冬、生地黃、熟地黃、地骨皮、當歸、大棗、白芍、蓮須、銀柴胡、知母、黃柏、陳皮、生薑、炙甘草。

3.肺腎陰虛症見:咳嗆痰少,或吐黃痰,咳血反複發作,量多色鮮,混有泡沫,胸脅掣痛,骨蒸潮熱,盜汗虛甚,腰脊酸軟,頭暈耳鳴,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形體消瘦,男子夢遺,女子閉經,舌紅絳,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降火、肺腎同治。

處方: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加減。

藥物組成:百合、麥冬、玄參、生地黃、煆龍骨、白芍、貝母、阿膠、冬蟲夏草、茜草炭、熟地黃、鱉甲、青蒿、甘草、五味子。

4.陰陽兩虛症見:咳逆喘息,嗆咳咳血,少氣不續,動則更甚,痰狀泡沫,下肢浮腫,畏風自汗,飲食少進,大便溏薄,勞熱骨蒸,遺精盜汗,聲嘶失音,形體羸弱,男子遺精,女子經少,口糜少津,舌光質紅,脈細微。

治法:滋陰補陽、培元固本。

處方:補天大造丸(《奇方類編》卷下)。

藥物組成:人參、白術、當歸、黃芪、紫河車、熟地黃、龜板、山藥、茯苓、酸棗仁、遠誌、鹿角、白芍。

(六)虛熱肺痿症見:咳吐濁唾涎沫,其質稠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咳甚而咯血,口幹咽燥,渴喜95◆ZHONGYIFEISHILUN涼飲,形體消瘦,皮毛幹枯,舌幹紅,脈虛數。

治法:清熱養陰、益氣生津。

處方:竹葉石膏湯(《傷寒論》)加味。

藥物組成:竹葉、石膏、半夏、人參、麥冬、粳米、甘草。

(七)肺脹見肺陰虛證症見:胸滿氣短,動輒氣促,手足心熱,口幹煩躁,痰少不易咳出,舌紅無苔,脈細數或沉細。

治法:滋養肺腎、納氣平喘。

處方:地黃湯(《聖濟總錄》)加五味子、麥冬。

藥物組成:熟地黃、山萸肉、山藥、牡丹皮、五味子、澤瀉、麥冬、茯苓。

(八)鼻燥見肺陰虛證症見:鼻燥咽幹,涕少痰黏,鼻甲萎縮,鼻道寬大,嗅覺失靈,鼻氣穢臭,癢痛不適,腰膝酸軟,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燥。

處方:人參固本湯(《寒溫條辨》)加減。

藥物組成:人參、麥冬、天冬、生地黃、熟地黃。

(九)虛火喉痹見肺陰虛證症見:咽幹喉癢,灼熱且痛,喑啞聲嘶,幹咳少痰,腰脊酸軟,或見耳鳴,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潤燥。

處方:滋陰潤咽湯增減(《河北中醫》)。

藥物組成:熟地黃、山藥、棗皮、牡丹皮、訶子肉、麥冬、百合、沙參、天冬、木蝴蝶、白芍、防風、蜈蚣、桔梗、生甘草。

八、肺陰虛相關疾病的現代研究進展近些年來,醫家學者在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方麵對“肺陰虛證”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現總結如下。

(一)臨床研究1.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咳吐痰液而言,為肺係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咳嗽可分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襲肺係,內傷咳嗽為髒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張馨予[14]認為,外感咳嗽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複感邪,而致咳嗽屢作,可轉為內傷咳嗽。肺髒有病,衛外不固,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變化時尤為明顯,久則可從實轉虛。治用北沙參、麥冬甘寒生津、清養肺胃,玉竹助甘寒生津,養陰潤燥,山藥健脾益胃,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桑葉輕清宣透以散燥熱,甘草瀉火和中、調和諸◆9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藥。諸藥配伍共奏清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清代吳瑭稱此為“甘寒救其津液”之法。利春紅[15]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所致的陰虛咳嗽、長期吸煙所致的咽炎咳嗽,也有顯效。徐安平[16]認為治療外感引起的陰虛咳嗽,還可在養陰止咳方的基礎上,兼加收斂之藥五味子、罌粟殼、訶子、生牡蠣等。在72例患者中,用養陰止咳湯加減方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83%。

範欽平[17]認為肺陰虛咳嗽的病位在肺,病性為虛,病因病機是肺陰不足、肺失清潤肅降。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故幹咳少痰、咳痰不爽;陰虛肺燥,津液不能濡潤上承,故口幹咽燥;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治療原則為“燥者濡之、燥者潤之”,采用百合固金湯治之。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治療肺陰虛咳嗽33例,總有效率達[18]909%。張偉認為,肺陰虛咳嗽的病機為陰虛內燥,肺失滋潤,而致宣肅失機,肺氣上逆,治療時應首選甘寒藥物,養陰生津,潤燥止咳,配以辛涼之藥,宣肺清熱,同時注意滋補胃陰,固護後天之本。認為治療肺陰虛咳嗽可用桑杏湯方化裁加減,如肺陰不斂,可加五味子、訶子以收斂肺氣,陰虛潮熱,可加柴胡、青蒿、鱉甲,陰虛盜汗,可加烏梅、浮小麥,肺熱灼津,可加知母、黃芩等。在滋補肺陰、潤肺止咳的同時,注意開宣肺氣,調暢氣機,恢複肺的宣發、肅降功能。

2.肺結核肺結核屬於中醫學“肺癆”範疇,臨床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全身逐漸消瘦為主症。其病因是外受感染,癆蟲傷人,內傷體虛,氣血不足,陰精耗損。

主要病機是癆蟲犯肺,侵蝕肺體,肺體受病,陰分先傷,故臨床上多表現為陰虛。治療當以補虛培元,治癆殺蟲為原則。

[19]鄭玲通過對60例肺陰虧耗型肺結核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的治療觀察發現,中醫治療肺陰虧耗型肺結核,能從整體觀念出發,注重人體的陰陽平衡,標本兼治,以滋陰潤肺,抗癆殺蟲為主,兼以止血、止咳、化痰對症處理,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肺部症狀。

而單純用西藥治療,會產生比較大的不良反應,如口幹、食欲不振、舌苔厚膩等,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臨床驗證中西醫結合治療,既能提高抗癆殺蟲的功效,又能促使病灶快速吸收,痰菌轉陰,結核中毒症狀也能在短時間內得以改善,並能克服單純用西藥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張建國等[20]認為治療肺結核補虛時重在補肺脾腎三髒。“肺為五髒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一身之根。”病機為肺陰虧虛,虛火灼肺,痰熱內蘊,導致久咳傷絡。治療肺陰虧虛型肺結核,以月華丸來滋陰潤肺、止咳殺蟲。以沙參、生地黃、熟地黃、麥冬、天冬滋潤肺陰,百部、川貝潤肺止咳殺蟲,阿膠養陰以止血,茯苓、山藥、甘草資其化源。若廢墟甚者可加玉竹、百合、黨參等。

金普放[21]治療肺結核之肺陰不足,治宜滋陰潤肺、開宣肺氣、通調水道,用生玉竹、北沙參、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杏仁、麥門冬、瓜蔞皮、蒸百部、五味子、紅棗等藥。加減進服數10劑,苔得盡化,諸症若失。

[22]3.肺癌原發性肺癌到了臨床晚期多屬肺陰虧虛型。劉翠峰依靠百合固金湯養陰潤肺、化痰止咳之功,加入白花蛇舌草、魚腥草等清熱解毒藥,治療肺陰虛型肺癌45例,總有效率為867%。中藥配合放療治療不僅可抗癌,還可減輕放射性炎症等不良反應;此外,又加入丹參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環,增加血管通透性,起到放療增敏作用。中97◆ZHONGYIFEISHILUN藥配合放療,不僅可以提高放射治療效果,而且還可以預防和治療放療不良作用。

4.幹眼症幹眼症發病的基礎是陰精虧虛,肺陰不足型幹眼症是最常見的證型,其病機為肺陰不足,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耗傷津液,可致目失濡潤。汪偉[23]認為肺氣宣降失常,肺氣不充,血行不暢,目周脈絡失於濡養,而出現幹眼症,治以養陰清肺湯加減。

以生地黃、玄參、麥冬養陰清肺潤燥,佐以牡丹皮、白芍、川貝母、薄荷、生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8味藥合而為方,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之功,常用來治陰虛火旺之兩目幹澀,羞明,視物昏花。結果顯示,養陰清肺湯可以增加肺陰不足型幹眼症患者淚流量,改善淚膜穩定性和角膜上皮的完整性,減輕自覺症狀。

5.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屬中醫學喘證、肺脹等範疇,主因久病肺虛、痰濁內生、複感外邪所致。慢阻肺長期不愈,後期耗氣傷陰,極易出現肺陰虧耗之證。肺陰虧耗證多因久病咳喘、年高體弱、耗傷肺陰,漸至肺陰虧虛而成,又因病程日久,耗氣傷陰,終致氣陰兩傷。中醫學認為COPD患者多有肺氣虛的表現,給予補氣藥多能改善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4]。李慶標[25]在傳統治療肺陰虧耗證基礎方上進行加減,組成加減沙參麥冬湯。其方以沙參、麥冬潤肺、清熱生津;玉竹養陰潤燥,天花粉清熱生津,黨參益氣養陰,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白芍養血斂陰,白扁豆補脾和中,桔梗宣肺祛痰、載藥上行,甘草益氣調和。綜合全方,清養肺胃,生津潤燥。其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加減沙參麥冬湯口服能有效改善慢阻肺肺陰虧耗證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征,降低BODE指數積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6]6.慢性肺源性心髒病(肺陰虧耗型)王玨認為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改善心功能不全的治療過程中,在使用激素及利尿藥物後,患者的咳、痰、喘症狀有明顯改善,但伴隨的咽幹口渴,咯痰不爽,舌質暗紅,無苔,無津液,脈細數等肺陰虛表現,西藥治療常無法改善。對34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上中藥養陰清熱潤肺化痰方劑(即以百合固金湯為主方加味)輔助治療,研究發現不僅改善了症狀、而且縮短了病程,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肺心病具有一定優勢。

[27]7.肺部感染(肺陰傷證)李扭扭認為肺陰傷證的發生與年齡相關。觀察肺部感染患者162例,其中老年組102例,中青年組60例。比較兩組肺陰傷證的發生率,結果肺部感染患者肺陰傷證總發生率為395%,老年組發生率為539%,中青年組發生率為150%,老年組發生率明顯高於中青年組。老年人隨年齡增長,髒腑功能逐漸衰退,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多有髒腑內傷基礎,肺脾腎虧虛,既因風溫諸邪犯肺,損傷陰液,又因老年人陰液素虧,更易發生陰傷證。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纖維化、糖尿病等基礎病的患者由於病程日久,導致肺髒虛弱,陰傷氣耗,也是發生肺陰傷證的內傷基礎。同時,病程長短、是否使用糖皮質激素及解表藥也可能構成影響因素。體質可以影響證候的形成,陰虛體質之人對易產生陰傷證的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較其他體質者為強。

陰虛體質之人更易感受溫燥之邪,耗氣傷津,多易發生肺陰傷證,也值得臨床辨治時予以關注。因此,在老年肺部感染的臨床治療中,應當重視其肺陰傷的存在,視其病情變化伍以養陰之品,這對於縮短病程、改善預後有積極意義。

◆9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二)動物實驗研究陳小野[28]創立了肺陰虛證模型常用的造模方法。給予小鼠雌性或雄性小鼠甲狀腺粉(每天100mg/30g體重)和利血平(每天02mg/30g體重)。用藥2~10天。然後用二氧化硫熏法,置小鼠於玻璃熏箱中,二氧化硫濃度為009mg/cm3,每日1次,15分鍾,連熏15天。也可熏至30/35/40天。模型大鼠出現咳嗽、少痰、消瘦、皮毛枯槁、大便幹等症狀,並進行性加重,飲水量增加,個別大鼠有哮鳴音和脫毛現象[29]。張士金[30]采用肺陰虧虛證公認的造模方法,複製成肺陰虧虛咳嗽動物模型,並以灌服沙參麥冬湯作為反證。

通過觀察氣管、支氣管病理組織學變化及用放免法測定肺泡灌洗液中SIgA含量的變化,對肺陰虧虛咳嗽的病理機製進行了探討。在造模完成時,肺陰虧虛咳嗽組和反證組均有咳嗽、少痰、消瘦,皮毛枯槁,飲水量增加,舌紅、少苔。觀察發現肺陰虧虛咳嗽組上述症狀較重,且個別大鼠有哮鳴音。造模後,肺陰虧虛咳嗽組的飲水量顯著增加,體重下降顯著。研究結果表明,肺陰虧虛咳嗽組和反證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降低顯著,反證組經沙參麥冬湯治療後,SIgA含量上升,症狀減輕。提示在各種致肺陰虧虛因素的影響下,呼吸道黏膜上皮損傷及鱗狀上皮化生而使支氣管上皮細胞產生分泌中的功能遭致破壞,合成SIgA的功能降低。SIgA生成不足,抑製細菌生長、凝集抗原、中和毒素、中和病毒、保護呼吸道黏膜,防止細菌和其他抗原物質侵入機體的作用減退。因此,肺陰虧虛型咳嗽,易反複發生。同時,肺陰虧虛咳嗽組氣管、支氣管慢性炎症模型與慢性支氣管炎臨床所表現出來的病理形態特征頗為相似。研究結果表明,肺陰虧虛咳嗽大鼠肺胞灌洗液中SIgA含量下降,與以往肺氣虛證患者肺胞灌洗液中SIgA含量降低的報道一致[31]。王煜[32]根據文獻[33]並加以修改建立肺陰虛證動物模型。將中藥組(服用補肺益壽合劑Ⅱ號,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每天灌胃等量生理鹽水。造模結束後,動物斷頭處死,立即取出並在冰浴上分離肺組織。研究表明,在細胞因子網絡中,IL1、TNFα等與結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革蘭陰性細菌感染、炎症等的發生發展有密切[34~35][36]關係。初步研究認為,IL1和TNFα等細胞因子產生增多是肺陰虛證的本質。

當機體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IL1、TNFα等細胞因子的基因表達增強、細胞因子產生增多、生物學活性升高,引起細胞因子網絡自穩態失衡,並使神經—內分泌係統也發生相應的繼發性改變。研究結果表明,模型對照組IL1、mRNA和TNFα、mRNA表達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或P<001),中藥小劑量和大劑量可使其表達下調,尤以大劑量組更為顯著(P<005)。表明中藥補肺益壽合劑Ⅱ號可以改善肺陰虛證時的IL1、TNFα、mRNA的高表達,恢複失衡的細胞因子網絡至正常狀態而發揮其補陰潤肺的作用,其確切機製有待進一步探討。

吳清和等[37]報道百合固金湯對實驗動物炎症狀態的肺部毛細血管通透性、白細胞遊走反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提示本方具有抗炎、鎮咳、化痰等功效。

(三)肺陰虛證實質的研究南征等[38]發現,肺陰虛患者淋轉試驗顯著低於正常,亦顯著低於肺氣(陽)虛證患者;肺陰虛證患者血清IgA和IgG明顯高於正常和肺氣虛證患者,說明肺陰虛時此種抗體99◆ZHONGYIFEISHILUN分泌功能亢進,隨著病情進展,此種分泌功能衰竭,血清IgA和IgG水平下降;肺陰虛證和[39]肺氣虛證為肺髒虛證的兩個病變程度階段的不同。何維等發現,肺陰虛型Ⅲ型肺結核患者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提示此階段以潤肺藥能提高自然殺傷細[40]胞細胞活性,從而增強巨噬細胞和T細胞功能,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邵長榮選擇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試驗(CMC)觀察肺陰虛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發現陰虛[41]患者其CMC較正常值更為低下,治療後陰虛證候好轉,其殺傷率提高。申維璽等認為,IL1和TNF等細胞因子是肺陰虛證的本質,其發生機理是:在各種致陰虛證病因的作用下,細胞因子表達調控異常,IL1和TNF等細胞因子的基因表達增強,而與其拮抗的細胞因子,如IL6等的基因表達相對不足,組織中IL1、TNF的生物學活性相對升高,引起細胞因子網絡自穩失衡,並使神經—內分泌係統也發生相應的繼發性改變,從而出現陰虛證候。楊德誠等[42]發現,肺陰虛證患者糖代謝方麵無明顯障礙。王正昌[43]發現,中醫辨證治療肺癌患者,其生存期與血漿環核苷酸水平密切相關,陰虛型血漿cAMP顯著高於氣虛型患者,接近正常人,因而觀察到較好治療效果,在生存期上顯著大於氣虛患者。

宋衛東等[44]研究皮質醇在中醫各證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整體及局部變化,以及其對肺泡巨噬細胞(AM)抑製作用,發現各型肺虛,尤其是隱性病證中,皮質醇合量及其對AM抑製作用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該研究從一個側麵反映AM功能缺陷在慢性支氣管炎辨證分型中的重要作用。李浩等[45]觀察到,在肺陰虛狀況下,鼻腔和肺組織也存在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戴維正[46]發現,肺腎陰虛患者表現為腎上腺皮質變薄,右心室室壁增厚,肺氣腫,肺、肝、腎等髒器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且有多髒器的瘀血。楊德誠等[47]發現,肺陰虛證、肺氣虛證患者在肺功能的障礙屬於阻塞型,兩組間差異不明顯;肺陰虛證組呼吸功能障礙所造成的酸堿失衡較甚於肺氣虛組。

◆10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參考文獻[1]孫廣仁.關於陰陽概念中的幾個問題[J].遼寧中醫雜誌,2000,27(12):536~538.[2]高長玉,毛穎.“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辨析[J].江蘇中醫藥,2011,43(4):76.[3]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上)[J].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1):29~32.[4]張登本,孫理軍,李翠娟.論陰陽理論在《黃帝內經》建構中的作用及其意義[J].河南中醫,2006,26(7):1~6.[5]經緯,餘瀛鼇,歐永欣,等.中醫大辭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78.[6]蘇新民,孫廣仁.肺陰的概念及相關問題[J].中醫雜誌,2011,52(10):890~892.[7]邵雨萌,張偉.肺氣肺陰肺陽關係探討[J].山東中醫雜誌,2012,31(7):467~468.[8]孫廣仁.試論五髒精氣陰陽的生理作用[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8(3):10~12.[9]張偉,王國梁.試談肺陰虛型咳嗽[J].現代中醫藥.2012,32(5):14~15.[10]朱珊,張士金,陳玉龍.肺陰虛咳嗽的研究述評[J].陝西中醫學院學報,2001,27(10):635~637.[11]宓雅珠,徐誌瑛.肺陰虛病因病機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5,19(5):3~4.[12]沈自尹,王文健.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10):598.[13]李澤庚,王國俊,彭波,等.肺陰虛證肺功能分級和症狀積分分級比較[J].遼寧中醫雜誌,2009,36(6):865~866.[14]張馨予,陳文玲.沙參麥冬湯治療肺陰虧耗咳嗽75例[J].實用中醫藥雜誌.2006,22(4):219~219.[15]利春紅.養陰潤肺法治療肺陰虛型咳嗽舉隅[J].廣西中醫藥.2005,28(4):33~34.[16]徐安平.養陰止咳湯治療肺陰虛咳嗽72例[J].天津中醫.2002,19(5):66~66.[17]範欽平.百合固金湯治療肺陰虧虛型咳嗽33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6,13(2):70~70.[18]張偉,王國梁.試談肺陰虛型咳嗽[J].現代中醫藥.2012,32(5)14~15.[19]鄭玲,鄭珠玉,李光磊.中西醫結合治療肺陰虧耗型肺結核60例[J].福建中醫藥.2005,36(1):45~46.[20]張建國,霍萬韜,郭寶瑞.肺結核的辯證治療[J].中原醫刊.1982,(6):257~258.[21]金普放.灰膩厚苔辨治三則[J].浙江中醫雜誌,1997,32(8):376.[22]劉翠峰,郭雅明.百合固金湯加味配合放療治療肺陰虧虛型肺癌45例[J].浙江中醫雜誌,2001,36(11):367~367.[23]汪偉,李妍,馮小梅,等.養陰清肺湯治療肺陰不足型幹眼症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1,43(12):35~37.[24]李澤庚,王傳博,彭波,等.芪白平肺膠囊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BODE指數的影響[J].中醫雜誌,2010,51(11):987~989.[25]李慶標.加減沙參麥冬湯對慢阻肺肺陰虧耗證患者生活質量的影像[J].臨床肺科雜誌.2011,16(10):1600~1601.[26]王玨,孫青棟,鄭永茂.中西醫結合治療肺心病肺陰虛型34例[J].醫藥論壇雜誌.2003,24(17):40~41.[27]李扭扭,席寧,史利卿.老年與中青年肺部感染肺陰傷證的比較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4):282~285.101◆ZHONGYIFEISHILUN[28]陳小野.實用中醫症候動物模型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314~318.[29]洪素蘭,陳玉龍,邵雷,等.沙參麥冬湯對肺陰虛型慢性支氣管炎模型大鼠SIgA與IL1,IL6,TNFα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9,15(12):948.[30]張士金,洪素蘭,陳玉龍.肺陰虧虛咳嗽與SIgA和病理形態關係的實驗研究[J].陝西中醫,2003,24(4):373~375.[31]王鵬,文小敏,趙鴻雲,等.肺陽虛證的實驗研究[J].湖北中醫雜誌,1998,20(4):55.[32]王煜,張竹君,張麗軍,等.補肺益壽合劑Ⅱ號治療肺陰虛證的研究[J].中醫研究,2010,23(11):15~17.[33]鄒移海,黃韌,連至誠,等.中醫實驗動物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160.[34]DinacelloCA.BiologicalbasisofInterleukin1indisease[J].Blood,1996,87(6):2095.[35]FeldmannM,BrennanFM,WilliamsRO,eta1.CytokineexpressionandnetwoksinrheumatoidarthritisrationaleforantiTNFαantibodytherapyanditsmechanismofaction[J].JournalofInflammation,1996,47:90.[36]申維璽,孫燕,張叔人,等.白細胞介素1等細胞因子與肺陰虛證本質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雜誌,2000,41(7)423.[37]吳清和,吳山,李育浩,等.百合固金湯的藥效學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1998,14(1):23~26.[38]南征,楊德成,陳秋澄,等.中醫肺陰虛證免疫機能狀態的研究[J].吉林中醫藥,1999,10(5):34~35.[39]何維,孫華,張德山,等.肺陰虛型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NK細胞活性缺陷[J].中醫藥學報,1991,19(5):47~49.[40]邵長榮.肺結核陰虛證與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實驗[J].遼寧中醫雜誌,1986,11(2):43~44.[41]申維璽,張燕,張叔人.肺癌細胞IL1β、IL6、TNFα、IFNγ與肺癌陰虛證相關的免疫組化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0,6(12):28~31.[42]楊德誠,楊吉賢,南征,等.肺陰虛證患者紅細胞胰島素受體的研究[J].吉林中醫藥,1994,14(2):43~44.[43]王正昌,張傑銀,彭波,等.肺氣虛證和肺陰虛證患者外周血T細胞的變化[J].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4(1):23~24.[44]宋衛東,趙江雲,劉中本,等.慢性支氣管炎皮質醇局部作用與辯證分型關係[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4,14(10):592~594.[45]李浩,侯輝.肺結核氣虛與陰虛證患者鼻腔黏液纖毛清除功能sIgA變化特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2(3):32~33.[46]戴維正.19例肺腎陰虛證病理學特征的探析[J].中醫雜誌,1991,32(5):45.[47]楊德誠,楊吉賢,南征,等.肺陰虛證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氣分析特征[J].吉林中醫藥,1992,12(5):38~39.◆10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第四章論肺陽肺陽即肺陽氣,是肺氣中具有溫煦、宣發、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曆代醫籍文獻中,鮮有提及“肺陽”者,因此對於“肺陽”是否存在,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始終存在不同看法,近年來對於“肺陽”為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也開展了一些研究,但目前尚乏關於“肺陽”理論係統的總結及分析。

肺陽虛是指肺陽不足導致的以溫煦不足及功能衰退為表現的一類病證,是肺氣虛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肺陽虛證是肺陽病證的主要方麵,曆代以來雖然有諸多關於肺陽虛證的論述,但醫家極少明確指出其為“肺陽虛證”,亦有醫家認為其等同於肺氣虛。隨著對肺陽虛日益重視,關於肺陽虛的認識也日趨全麵,為“肺陽虛證”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但目前缺乏“肺陽虛證”係統的診療指南。

對於“肺陽”及“肺陽虛”展開研究,梳理文獻記載,明確“肺陽”的概念及內涵,研究古代及現代文獻中治療“肺陽虛”的方藥,在此基礎上探討“肺陽虛證”的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製定相應的規範。以期將“肺陽”理論係統化,為臨床“肺陽虛證”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並對中醫“證”的研究開拓思路。

第一節肺陽的理論研究曆代醫籍文獻中,鮮有提及“肺陽”者,因此對於“肺陽”是否存在,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始終存在不同看法,近年來對於“肺陽”為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也開展了一些研究,但目前尚沒有關於“肺陽”理論係統的總結及分析。經過梳理文獻記載,探討“肺陽”存在的可行性。

一、曆代對肺陽的論述為完整了解曆代醫家對“肺陽”的認識情況,本研究盡可能全麵的研究了古代及近現代文獻,搜集曆代涉及“肺陽”相關理論的描述,共檢索到文獻一千餘條,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將古代及近現代醫學文獻662種,涉及理論著作、本草著作、方劑著作、專科著作等各方麵,利用射天公司的文檔管理軟件彙總整理做成《中國曆代醫學文獻數據庫》。

第二,分別以肺陽虛、肺陽不足、肺中寒、肺中冷、肺虛寒、肺寒、溫肺、補肺陽等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得文獻一千餘條。

第三,將所得文獻逐條研讀、篩選,得到初選文獻。

103◆ZHONGYIFEISHILUN第四,將初選文獻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醫學庫及樣本書庫進行逐一校對。

第五,將校對所得文獻仔細研讀,保留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獻,剔除與研究目的不相符合的文獻,得到有效文獻。

第六,對有效文獻進行進一步的分類、總結,分為理論研究、本草研究、方藥研究等數個方麵。

經過整理分析,按照時間順序對曆代以來醫家對“肺陽”的認識總結如下。

(一)漢及漢以前1.《黃帝內經》“五髒陽”的記載中包含“肺陽”之意《素問·湯液醪醴論》雲:“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髒陽以竭也……五陽已布,疏滌五髒。”其“五髒陽以竭”是五髒陽氣鬱遏,其“五陽已布”,是指五髒陽氣的輸布宣達。這段話說明了包括肺陽在內的五髒陽氣之生理,故王冰注曰:“五陽,是五髒之陽氣也”。《素問·經脈別論》“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更明確地指出了五髒皆有陰有陽。

2.《黃帝內經》中“肺寒”亦有陽虛之意《素問·咳論》雲:“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此處“肺寒”也有陽虛之意。

《靈樞·邪氣髒腑病形》雲:“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傷”。肺寒及形寒、寒飲均為陰邪而易傷陽氣,必導致肺陽不同程度損傷,誠如《景嶽全書》所雲:“寒氣在髒者,以陽氣虛也”。

3.《傷寒雜病論》中“肺中冷”已露肺陽虛之端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此係一肺陽虛證,選用桂枝湯攻其表,誤也,以甘草幹薑湯複陽,使肺陽得以溫煦,病證方得以除。《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雲:“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薑湯以溫之。”曆代許多醫家都認為此指肺的陽氣不足,對“肺中冷”的原因認為可由寒邪、寒飲傷陽,亦可因肺中陽虛導致。後世醫家多奉“甘草幹薑湯”為治療肺陽虛之祖方。

對《金匱要略》“肺中冷”的論述,曆代醫家注釋頗多,宋·《聖濟總錄》雲:“今肺中冷,則肺之真氣不足,而其人上虛矣,虛則無以製下,故上為肺痿,下為小便數,以至吐涎沫而欲咳不能者,皆其證也,治法當以溫藥和之。”宋·蕭京《軒岐救正論》這樣解釋:“此雲肺中冷者,非形寒飲冷之邪在其中,由上焦無陽,故曰冷。陽氣不足則不成熱。不熱則不咳,亦不渴,唯氣虛而不能約製其水道之行也。”清·《醫宗金鑒》注雲:“所以然者,以上焦陽虛,不能約製下焦陰水,下焦陰水上泛而唾涎沫,用甘草幹薑湯以溫散肺之寒飲也”。清·周岩《本草思辨錄》雲:“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薑湯以溫之,此幹薑溫肺之據。用幹薑者,肺寒非幹薑不溫也。”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雲:“甘草、幹薑,甘辛合用,為溫肺複氣之劑。”清·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雲:“吐涎沫而不咳,又不渴,必遺濁,小便數,以肺陽虛不能製下,此為肺中冷……宜甘草幹薑湯以溫肺”。近代醫家黃樹曾亦明確指出:“肺中冷,謂肺中陽氣虛冷也”。可見張仲景雖未能明確提出肺陽,但已論及肺痿病機主要在於肺陽虛,以致“上虛不能製下”,並指出了肺陽虛的臨床表現及◆10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其以甘草幹薑湯溫補肺陽的治法,從而說明了肺陽虛證客觀存在。

(二)唐宋元時期唐宋元時期醫家逐漸認識到“肺陽”的存在。

唐·《大明本草》中提到:“人參治療肺陽氣不足”,提出了“肺陽氣”這一名詞。唐·孫思邈在《千金方》雲:“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幹不津液,名曰肺虛冷也”。此處即指肺陽虛。肺髒虛冷,陽氣不足,津液不化,不能上承,咽喉失潤,故少氣不足以息,嗌幹不津液。

宋·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論述了肺寒咳嗽的理法方藥,雲:“肺之令人咳,何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氣,寒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宋·竇材《扁鵲心書》雲:“又有肺寒一證,令人頭微痛,多清涕,聲啞,惡寒,肩背拘攣,脈微浮緊,當服華蓋散,重則薑附湯,忌冷物。此證不可誤認作癆證治,故表而出之。”後注釋雲:“肺寒之證,世醫不識,不能用溫散,但用桑皮、貝母、麥冬、玉竹等味壅住寒邪,做成弱證者多矣。”又雲:“小兒肺寒咳嗽,用華蓋散。”宋《聖濟總錄·肺虛》雲:“夫肺為華蓋,覆與諸髒。若肺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幹無津液,虛寒乏氣,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此是肺虛之候”。宋·嚴用和《濟生方》指出:“肺者,虛則生寒”、“溫肺湯治肺勞虛寒”。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認為“肺久病則虛冷”。在這些論述裏可見,肺寒、肺虛亦是肺陽虛弱之意。

金元醫家張元素《醫學啟源》強調:“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人參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元·王好古亦有“補肺之陽”的論述,明確指出:“人參補五髒之陽”,“人參味即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泄肺之陰也”。朱震亨《丹溪心法》雲:“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建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這些論述開始逐漸提及“肺陽”。

可見,宋金元時期醫家逐漸認識到肺陽的存在並加以理法方藥的探討,雖未明確指明“肺陽”一詞,但其針對性比漢以前更近了一步。

(三)明代到了明代,醫家對“肺陽”的論述逐漸增多。明·龔信《古今醫鑒》雲:“治喘之法,當究其原。肺虛肺寒,必有氣乏表怯,冷痰如冰之症者。法當溫補,如官桂、阿膠之類是也。”又雲:“蓋肺與大腸為表裏,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肺寒虛則肛出。腎主大便,故肺腎虛者,多有此證。”明·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論述了治療五髒寒的方劑:“肝寒,雙和湯。心寒,定誌丸、菖蒲丸。脾寒,益黃散。肺寒,小青龍湯。腎寒,八味丸。

通治大寒,四逆湯、大已寒丸、沉香桂附丸。”指明小青龍湯為治療肺陽虛之方劑。明·丁毅《醫方集宜》亦雲:“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水寒相搏,肺寒則氣逆,故幹嘔發熱而咳,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宜用小青龍湯汗以發之。”明·龔廷賢《萬病回春》雲:“肺寒咳嗽,須用麻黃、杏仁為主。肺熱咳嗽,須用黃芩、105◆ZHONGYIFEISHILUN桑白皮為主。咳嗽日久,須用款冬花、五味子為主。氣喘,須用蘇子、桑白皮為主。”闡述了肺陽虛咳嗽的常用藥物。明·陶華《傷寒六書》雲:“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易生薑以幹薑之熱也”,指出治療肺陽虛咳嗽用幹薑而不用生薑。明·朱梓《普濟方》雲:“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幹薑之辛,散肺寒。”論述了四逆散方證若咳者,加五味子、幹薑溫肺散寒止咳。明·龔廷賢《壽世保元》亦雲:“辛能溫肺以退寒”,明·張景嶽《類經附翼·求正錄》指出:“寒嗽虛喘,身涼自汗者,以金髒之陽虛,不能保肺也。”明·秦景明《症因脈治》則認為肺陽虛可見於肺虛水腫、肺虛腹脹等病中:“肺虛身腫……如麵色慘白,二便清利,氣怯神離,肺之真陽虛也……肺虛腹脹之治,肺陽不足,脈緩濡軟,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可見,明代醫家對肺陽的認識更加明確,對肺陽虛的治療亦有更多心得,諸多醫家認為幹薑乃治療肺陽虛之要藥,指出小青龍湯乃治療肺陽虛之方劑。

(四)清代清代醫家論及肺陽虛的最多。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多次提到心肺之陽:“周身之熱力,借心肺之陽,為之宣通,心肺之陽,尤賴胸中大氣,為之保護。大氣一陷,則心肺陽分素虛者,至此而益虛,欲助心肺之陽,不知升下陷之大氣,雖日服熱藥無功也。”又雲“或問:心髒屬火,西人亦謂周身熱力皆發於心,其能宣通周身之熱宜矣。今論周身熱力不足,何以謂心肺之陽皆虛?答曰:肺與心同居膈上,左心房之血脈管,右心房之回血管,皆與肺循環相通,二髒之宣通熱力,原有相助為理之妙。然必有大氣以斡旋之,其功用始彰耳。”並按語雲:“喻嘉言《醫門法律》最推重心肺之陽,謂心肺陽旺,則陰分之火自然潛伏。至陳修園推廣其說,謂心肺之陽下濟,大能溫暖脾胃消化痰飲。皆確論也。”其又在治痰飲方理飲湯中雲:“治因心肺陽虛,致脾濕不升,胃鬱不降,飲食不能運化精微,亦為飲邪。停於胃口為滿悶,溢於膈上為短氣,漬滿肺竅為喘促,滯膩咽喉為咳吐粘涎。甚或陰霾布滿上焦,心肺之陽不能暢舒,轉鬱而作熱。或陰氣逼陽外出為身熱,迫陽氣上浮為耳聾。然必診其脈,確乎弦遲細弱者,方能投以此湯。清升濁降,痰飲何由而生?惟心肺陽虛,不能如離照當空,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運化傳送,於是飲食停滯胃口,若大雨之後,陰霧連旬,遍地汙淖,不能幹滲,則痰飲生矣。”此條明確指出了肺陽主司水液運化之功能。

清·高學山《高注金匱要略》認為:“肺中陰陽自和,則下降清華以應甘露”,“肺中之陽主提掣運行之用”。清·魏之繡《續名醫類案》說:“肺易感受寒邪,既病於主氣之肺陽,陽氣益不得施化,而水中之陽化更微,致濕淫滋患。”王旭高、高學山認為“夫飲之生,總由肺脾陽虛”,“夫飲之由來,大概起於腎及脾肺之髒陽衰冷”。清·石壽棠《醫原》雲:“肺陽下歸於腎,得腎之合納,而陽氣乃收藏不越,人之陽降,肺之陽氣下降於腎,如天之陽氣潛藏於地,是即火出地下也”。高學山以為:“醫學雲喘,在腎為虛,在肺為實,夫所謂實也,非真實也,乃肺之陽虛不化,致水上溢高源耳”。以上論述均闡述了肺陽主氣、參與水液運化等生理功能。

清代眾多醫家論述了肺陽虛的治療方藥。清·唐宗海《本草問答》雲:“外如澤瀉苡◆10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仁生於水而利水,苡仁生於莖上,則化氣下行,引肺陽以達於下。澤瀉生於根下,則化氣上行,引腎陰以達於上”。又雲,“肺主行水,寒傷肺陽,水不得行,則停胃而為飲,上逆氣咳,仲景用細辛以行水,用幹薑以散寒,用麻桂以驅寒外出,小青龍湯是也”。“但溫肺而不兼胃治者,則用甘草幹薑湯,其薑炮過,則輕而上浮,故但溫肺。後人用白芥逐水,陳皮降氣,冬花溫肺,蘇子降氣,皆是仿仲景小青龍湯以辛溫去肺寒也。”清·唐宗海《中西彙通醫經精義》亦雲“青龍湯治肺寒”。清·周岩《本草思辨錄》“肺寒非幹薑不溫也”。清·陳修園《時方妙用》論述癆症治法時雲:“宣肺陽,則天氣清明,地氣不能蒸濕而為雲,而龍雷之火不作,為退熱一大法,計八方:保元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香砂六君子湯,歸脾湯。”《女科證治準繩》“婦人產後尿不禁麵微浮,……前證若脾肺陽虛,用補中益氣湯。”唐容川《血證論》指出:“心肺之陽一宣,如日月一出,爝火無光,諸般邪熱俱除,血自不擾,而循經矣。故又有溫補肺陽之法,用保元湯,甘溫除大熱,使肺陽布,陰翳自消。……一切寒怯虛悸之症自除,此為溫補肺陽法,與上滋肺陰法,為一寒一熱之對子。”“若肺陽虛,不能治下,則必有遺尿足冷、水飲喘嗽之證,甘草幹薑湯治之。”許多醫家視小青龍湯為治療肺陽虛之方劑。清·石壽棠《醫原》雲:“嚐見外感阻遏宗氣,肺陽鬱於上,不得化陰於下,亦為唇燥口渴。肺陽傷則水冷,金寒氣不化水,有霾霧蔽空之象;肺陽遏,心陽亦為其所掩,有陰雲蔽日之象。或水泛高原,為喘滿,為痰嗽;或飲邪淩心,為心悸;或上幹於頭,為眩暈、嘔吐。治法以辛淡為主,表輕者六安煎,表重者小青龍湯,有汗小青龍去麻黃,或如苓桂術甘、苓桂術薑、外台茯苓飲之類。其陽虛濕重,及喘滿多冷汗者,又非參附湯、真武湯回陽勝濕不克,即前所謂離照當空,陰霾乃退之義。”在論張仲景《傷寒論》小青龍湯時雲:“麻、桂開表,芍、草護營,尤妙在細辛之辛潤行水,半夏之辛滑降逆,幹薑、五味子並用,溫肺陽而固肺陰,無微不到,真神劑也。方下對證加減,亦毫厘不爽。”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論小青龍湯亦雲:“妙在幹薑與五味拌搗為臣,一溫肺陽而化飲,一收肺氣以定喘。”清·楊雲峰《臨症驗舌法》雲:“凡舌見白色而滑潤,屬肺陽虛氣弱者,補中益氣合參附湯主之。”清·錢潢《傷寒溯源集》“小青龍乃辛溫發散,斂逆之藥。故用桂枝全湯,去薑棗而兼麻黃之半,又加幹薑細辛者,一以助麻黃桂枝之辛溫發散,李時珍謂使寒邪水氣,從毛孔中散,一取其暖中去寒,溫肺泄肺之功也。”錢潢《傷寒溯源集》雲:“張元素雲細辛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能散水氣,去內寒。李時珍謂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之,五味芍藥,所以收肺氣之逆也。李東垣曰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宜與幹薑同用,有痰者以半夏為佐,皆本諸此也。愚竊謂肺寒而氣逆者,可以酸收,若肺熱而氣滿者,未可概用也。觀仲景製方,以大青龍之興雲致雨。”尤怡《傷寒貫珠集》雲:“咳者,肺寒而氣逆也。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氣,幹薑之溫,以卻肺寒。”唐容川《血證論》雲:“肺寒而製節不行者,則宜薑、半以溫肺。”清《溫病條辨》雲:“飲家反渴,必重用辛,……《內經》所謂辛能潤是也。以幹薑峻散肺中寒水之氣,而補肺金之體,使肺氣得宣,而渴止咳定矣。”可見,諸多醫家對肺陽虛的用藥已有比較明確的認識,重視幹薑溫補肺陽的作用。

一些醫家對於肺陽虛的治療也提出了自己的認識。清·王泰林《退思集類方歌注》107◆ZHONGYIFEISHILUN論述射幹麻黃湯時雲:“此治形寒飲冷傷肺之要方也。喉中水雞聲者,痰氣出入而咯也,由肺中冷,陽氣不能宣其液,鬱於肺而生聲,乃複用本經主治咳逆上氣之品,大泄陰液,宣通肺氣。射幹、紫菀,以苦泄之也,麻、辛、款、夏、生薑,以辛瀉之也,五味子酸以收其正氣,大棗甘以緩其下行,則射幹、細辛、五味之性,從麻黃外達肺經,內通肺髒,泄肺之苦,遂肺之欲,補肺之正,溫肺之陽,俾氣道平而肺得陽和之致,自無咯之聲矣。”程杏軒《醫述》雲:“蓋肺虛不能外衛皮毛,以致傷風咳嗽,宜用溫肺湯,固肺氣為主。”程國彭《醫學心悟》:“少陽證兼咳嗽者,以其肺有寒也,仲景用小柴胡去參、棗加幹薑者,所以溫肺散寒也。”林佩琴《類證治裁》“肺寒嗽必痰稀麵白,畏風多涕,當溫肺固衛。款冬、紫菀之屬,加入玉屏風散。”提出玉屏風散亦為治療肺陽虛之方劑。

許多醫家從髒腑的關係來認識肺陽。清·汪汝麟《證因方論·集要》指出:“肺陽氣旺則清肅下行歸於腎陰,是氣有所收攝,不複散而上逆”。清·王邦傅《脈訣乳海》雲:“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等證,其脈並緊。”清·趙術堂《醫學指歸》雲:“金固畏火,而性本寒冷,過用清潤,肺氣反傷,故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土為金母,金惡燥而土惡濕,清肺太過,脾氣先傷,則土不能生金,故溫肺必先溫脾胃,亦補母之義也。”唐宗海《中西彙通醫經精義》雲:“天之五行,火西流,而後能秋地之五行。火克金,而後成器人之五行。心火溫肺,而後胸中陽和,無寒飲咳痹之證。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心火太甚,則肺燥,心火不足,則肺寒。”清·羅國綱《羅氏會約醫鏡》己認識到脾肺陽虛的臨床表現,並以金匱腎氣丸治之:“金匱腎氣丸治脾肺陽虛,右尺脈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澀,以致水停心下而喘”。清·唐容川《醫學見能》論述了肺腎陽虛的臨床表現及治療:“久咳上氣,痰涎多而聲易者,肺腎之陽虛也,宜加味真武湯”,“肺腎之陽俱虛,元氣不支,喘息困憊者,則宜用保元湯加五味”。《血證論》中說:“咳喘之病,多屬肺腎之陽俱虛,元氣不支,喘息困憊”。《清代名醫醫案精華》還分別記載馬牆之、張千裏治療心肺陽虛及肺胃陽虛的病案等:“先天不足,心肺之陽亦虛,小溲勤短,每於誦讀之時則小水如固,遊息靜坐則否,此乃勞則氣提於止,靜則氣陷於下,當補肺養陰”,“肺胃陽虛,飲聚為咳,八九年來,舉發無時,去看至今,竟無虛日,痰稠不爽,時或嘔酸,口燥稍渴,動輒喘急頭暈,耳鳴心悸,便急,脈右虛弦,左沉澀……”。

上述可見,清代醫家對肺陽的認識已經比較透徹,不但許多醫家使用“肺陽”這一概念,而且認識到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等,更各抒己見提出了溫補肺陽的治法及方藥,同時也從髒腑間關係角度論述了肺陽及髒腑兼證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藥。

(五)近現代近現代,“肺陽”這一概念引起眾多醫家的承認與重視。現代名醫蒲輔周[1]明確提到,“五髒皆有陽虛陰虛之別:肺陽虛,則易感冒,因衛氣虛,抵抗力弱”。《中醫基礎理論》五版教材說:“肺陽的升散作用,概括於肺氣的宣發功能,肺的陽氣不足,即指肺氣虛。”《中醫治法探討》一書指出肺陽虛的症狀是:“肢冷、畏寒、自汗、麵白、氣短、倦怠、舌淡白無華、舌體胖、脈沉遲微弱。”《中醫髒腑係統內科學》指出:“肺陽虛,從肺氣虧虛發展到陽虛生內寒的程度”。雖然醫家對肺陽的認識上不統一,但大家都認識到肺陽的存◆10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在,並展開探討,從而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

總之,從古代及近現代文獻的梳理可以得知,“肺陽”是客觀存在的,並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肺陽”為病也是臨床常見的病證,隻是對其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非常有必要明確“肺陽”概念,及其生理、病理、為病、診斷、治療等方麵,彌補現代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為基礎及臨床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二、曆代少提肺陽之原因從文獻整理中可見,曆代醫家雖然留下了諸多關於肺陽論述,但極少有明確提及“肺陽”者,現代醫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了曆代少提“肺陽”的原因諸多種,總結如下。

[2]1.“肺陽”病變不如肺氣虛、肺陰虛見證多,因此曆代醫家多不提“肺陽”。

[2]2.後世醫家礙於經典醫著未明確提出“肺陽”,隻好含糊其辭。

[3]3.古代缺乏產生“肺陽虛”證的足夠的老年人群基礎。張弘認為肺陽虛多發於年老體弱人群,而曆史研究認為我國曆代人口預期壽命大致為:夏商18歲、秦漢20歲、東漢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解放前35歲,因此古代本身缺乏產生肺陽虛證的足夠的老年人群基礎,這是肺陽(肺陽虛證)在曆代典籍中較少被論及的原因所在。

4.明清時期溫熱病、肺疥、吸食鴉片流行,病家多為肺陰不足,醫家多用滋陰潤燥之品,形成了“肺喜潤惡燥”的理論,因而提及“肺陽”者少見[4]。

5.脾肺之間關係密切,肺脾同屬太陰,肺為人體後天之“天”,脾為人體後天之“地”,脾土生肺金,以“脾陽”即可概言“肺陽”,因此曆代不提“肺陽”[5],且溫肺陽藥物歸經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溫肺陽藥物除歸肺經外,必歸脾經。也有醫家對此解釋提出了質疑,認為《內經》、《傷寒》非獨不提“肺陽”二字,同樣未提“心陽”、“脾陽”、“腎陽”,如果脾土生肺金則肺不言陽,那麼心火生脾土,則脾陽也就不必提了。因此關係再密切,也各是各髒,不能越俎代庖。

6.肺的五行屬性為金,金有肅降、收斂之性,火克金,而水火者,陰陽之征兆,肺陽及肺陽虛曆代少提的原因在於此[3]。有醫家質疑道:五行製化本是自然常態,以五髒———五行而論,克肺金者心火也,非金中有火自克之,平人如是,勿需避諱,且金亦有庚辛,何肺不能有陰陽?以肺而論,肅降固然,宣發亦然,何厚此而薄彼?且肺非獨不耐熱,亦不耐寒,風寒風熱,比肩相侍,何獨重其一?肺“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難經》如是言。

7.肺葉嬌嫩,性喜涼潤而惡燥熱,其氣主收斂肅降,不提肺陽虛者,惟恐用藥過於溫燥,以致肺葉被灼,清肅不行,肺氣不寧,氣逆作咳,甚則肺絡傷損而咯血[6]。

8.肺處陽位、肺為陽中之少陰、肺為氣之本,上述三者均說明古人認為肺的屬性是偏陽的,因為陽偏多,所以從理論上講其陰易虧,陽不易虧,因此論其陰虛者眾,而言其陽虛者寡[7]。

9.有人認為,古代醫家除某些大師(如張景嶽)外,對於陰陽理論很難說駕輕就熟,因此不大喜用抽象的哲學名詞來作病機分析,而是習慣運用醫學固有表達方式,如用“虛寒”來描述後來盛行的“陽虛”證候等。以虛寒命名相對質樸實在,易於把握,以陰陽命名則難免給人以高深難測,琢磨不透之感。因此曆代多不提肺陽[8]。

109◆ZHONGYIFEISHILUN10.柯新橋認為,之所以很少有“肺陽”之說,除了傳統習慣的影響外,更由於肺主一身之氣,以氣為本,且氣屬陽,“陽化氣”,二者可分不可離,因而即使應當提到肺陽之處,也大多是以肺氣取而代之[9]。

11.還有人認為,曆來醫家將肺陽虛的各種症狀與腎陽虛或衛陽虛的症狀相混淆,因而不提肺陽。然而肺陽與腎陽或衛陽,無論是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表現,均是有一定區別的,不能互相替代[9]。

雖然少提“肺陽”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難以經受仔細推敲,而且從臨床來看,“肺陽”的存在是客觀的、不容置疑的。

三、“肺陽”存在的可行性分析(一)從陰陽學說看肺陽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範疇。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並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學說作為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廣泛用來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學理論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陰陽學說的理論,任何事物都存在在陰陽兩方的對立統一,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這是世界萬物的基本規律,因此人體也是如此。《內經》雲:“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的依存互根原理指出,陰和陽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無陰就無以言陽,無陽也無以言陰,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體每一髒器的功能活動隻有在陰陽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中才能正常進行,陰與陽,物質基礎與功能活動,互相對立、互相依存。

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來看,肺髒作為人體髒器的一種,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僅有肺陰,而無肺陽,便不符合陰陽對立統一規律。肺髒僅言肺氣、肺津、肺陰,而不言肺陽,有失髒腑氣陰陽理論體係的完整性。因此,從陰陽學說的角度來看,“肺陽”是客觀存在的。

(二)從肺氣、肺陽、肺陰的關係看肺陽1.肺氣與肺陽氣、肺陰氣要談“肺氣”與“肺陽”的關係,則首先要明確“氣”與“陰陽”的關係。在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中,氣是存在於宇宙中的運行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或本體,氣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陰陽兩方的對立統一,二者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這是世界萬物的基本規律,人體也是如此。在這一哲學理論的指導下,孫廣仁[10]提出了“氣分陰陽”理論並寫入七版《中醫基礎◆11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理論》教材。這一理論認為:精所化生並與吸進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氣,《內經》稱之為“人氣”,根據其運動趨勢和所起的作用,分為陰氣與陽氣:陰氣是其中具有寒涼、抑製特性的部分,主涼潤、寧靜、抑製、肅降;陽氣是其中具有溫熱、興奮特性的部分,主溫煦、推動、興奮、升發。氣中的陰陽兩部分對立互根,協調共濟,則衝和暢達,推動和調控機體的生命進程。陰陽二氣的運動有序諧和,平衡穩定,人體則健康無病。一身之氣分布於髒腑者,稱為髒腑之氣,是構成各髒腑的基本物質,又是推動和調控各髒腑進行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髒腑之氣也分為陰氣與陽氣兩部分。髒腑之陰氣,是指髒腑之氣中具有涼潤、寧靜、沉降、抑製作用的部分;髒腑之陽氣,是指髒腑之氣中具有溫煦、推動、升發、興奮作用的部分。在正常情況下,髒腑之陰氣與陽氣維持著協調平衡關係,因而髒腑之氣衝和暢達,運行有序,各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根據“氣分陰陽”的理論,一身之氣分布於肺髒的為肺氣,而肺氣可分為肺陰氣與肺陽氣。肺陽氣主溫煦、宣發,肺陰氣主涼潤、沉降,二者共同完成肺氣之推動調控、溫煦涼潤、防禦固攝等作用。肺陰氣與肺陽氣協調,則宣發與肅降相反而相成,呼吸均勻,水精四布。

肺氣分為肺陽氣與肺陰氣,因此肺氣虛可分為肺陰氣虛與肺陽氣虛,二者為肺氣虛進一步發展的不同結果。肺氣虛日久,陰陽偏頗,發展為陰偏盛或陽偏盛的病理狀態,引導這種結果出現的就是體質因素。陽虛體質之人發展為肺陽氣虛;陰虛體質之人為肺陰氣虛。

2.肺陽與肺陰,肺陽虛與肺陰虛肺陽氣即為肺陽,是肺氣中具有溫煦、宣發、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肺陰氣,是肺氣中涼潤、沉降的部分。肺陽氣與肺陰氣協調,則宣發與肅降相反而相成,呼吸均勻,水精四布,共同完成肺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的生理功能。

肺陽虛即是肺陽氣虛,是指以肺陽氣不足而導致肺的衛外、主氣功能減退從而表現為功能衰退及一係列溫煦失職,它既有咳喘無力、氣短喘促、乏力、神疲、息微、自汗易感之氣虛症狀,又有口不渴、四肢不溫、畏寒、麵色白、痰白量多或質稀如泡沫狀等陽虛不溫的表現。唇舌淡暗,甚或紫紺,舌多淡胖,苔白滑潤,脈沉細無力。

肺陰氣虛,是肺氣虛日久發展而成的一種結果,是隸屬於肺氣虛範疇的一個概念。

肺陰氣虛主要表現為陰不製陽,陽氣偏亢、虛熱內熾而出現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兩顴發紅等症狀。

蘇新民[11]認為“肺陰即肺的陰氣”。此種解釋過於片麵,難以貼合臨床。臨床上肺陰虛(也即傳統的肺陰虛)是指陰液不足而不能潤肺,津虧肺燥,失於滋潤清肅,並虛熱內擾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幹咳、痰少、咽幹、口燥、手足心熱、盜汗、便秘、苔少質紅少津,脈細而數或咳血等。這些症狀不能單用肺陰氣不足來解釋,其中還包括了肺津液虧虛的表現。肺津液虧虛可見幹咳、痰少而黏、咽幹、口燥、便秘;肺陰氣不足,不能製約肺陽氣,陽氣相對亢盛而出現手足心熱、盜汗、舌紅少苔等症狀。臨床上,當患者出現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口燥咽幹,而潮熱盜汗等虛熱內擾之症不明顯時,我們通常稱之為陰虛肺燥證,當潤肺、化痰、止咳。而出現明顯陰不製陽、虛111◆ZHONGYIFEISHILUN熱內擾症狀時,當配伍益氣、滋陰之品。

可見傳統的肺陰虛是包含了肺津液虧虛和肺陰氣虛的病理狀態,因此,肺陰不能單純的定義為肺的陰氣,肺陰虛也不能單純定義為肺的陰氣不足。總之,肺氣分肺陰氣與肺陽氣;肺陰氣與肺陽氣是“相對等”的一組概念;肺陽即是肺陽氣,是肺氣中具有溫煦、宣發、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而肺陰與肺陰氣是有區別的,不能完全等同的。隻有搞清楚肺氣、肺陽、肺陰的關係,才能更好地指導診斷,指導臨床治療。

四、肺陽的來源肺陽的生成與父母先天之精氣、肺吸入自然界清氣、肺陰所化之氣、心陽、脾陽、腎陽的資助等方麵有關。它根於腎陽,又靠脾陽的不斷培育。

(一)肺陽與腎陽腎為先天之本,腎陽係人陽氣之根,“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機體任何髒腑組織之陽均賴腎陽的激發、補充和推動,方能發揮其正常的溫煦作用。腎之陰陽促進肺之陰陽的生成,肺陽根於腎陽,肺陽靠腎陽不斷補充、激發,功能才可發揮正常,蒸騰氣化以行上焦之水。肺陽與腎陽,均起著溫煦機體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前者的作用範圍較為局限,而後者的功能範圍廣泛且更為重要一些。

正因為兩者密切的生理關係,因而在病理情況下必然會相互影響。如久病咳喘,肺陽受損而累及腎陽,或腎陽虛無以溫補肺陽,往往導致肺陽虛與腎陽虛同時存在,而表現為形寒肢冷、咳逆倚息、動則尤甚、聲低氣怯、痰清量多、周身浮腫,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冷汗淋漓、脈大無根等。所以溫補肺陽時多配伍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等溫腎納氣之品。

古代醫家也曾這樣論述二者關係。清·陳念祖《時方歌括》雲:“夫呼出為陽,吸入為陰,肺陽氣旺,則清肅下行,歸於腎陰。是氣有所收攝,不複散而上逆。”清·楊時泰《本草述鉤元》雲:“陽中之陰傷,如唾血熱渴,及勞熱喘滿,此地氣不升,而腎陰不至於肺也。陰中之陽傷,如肺中水氣,水腫腹脹,此天氣不降,而肺陽不歸於腎也。”(二)肺陽與脾陽脾胃為後天之本,而脾為生氣之源。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化生充足,土生金,肺陽才能得到不斷的充養,肺才能依靠肺陽得以發揮主氣司呼吸的作用。另外,肺陽虛日久也子病及母,影響及脾,導致脾陽虛。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並使之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肺陽是能否合成宗氣及盛衰的重要條件。脾陽虛不能運化亦可見水液停留,變生痰飲,肺陽虛亦可致氣不化津,水津不歸正化則可停聚為痰飲。臨床上可見咳嗽、喘息、痰多色白、舌淡、苔白滑、脈滑等症。

元明時期醫家徐彥純在《玉機微義》中這樣論述兩者之間的關係:“論五髒相勝虛實之邪,若脾氣虛冷即不能相生,而肺家生氣不足則風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虛得之。”(三)肺陽與其他五髒陽的關係肺陽與腎陽、脾陽的關係如前所述。另外,肺陽與心陽、肝陽也密切相關。

◆11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1.肺陽與肝陽肺主宣發,肝主疏泄。王孟英在《歸硯錄》雲:“人身氣貴流行,百病皆由愈滯”,“萬物之所生者,必由氣,氣者金也,乃知金者受氣居先,所以金為氣母,五行以氣為主,是以五行之序以金為首也”。肺為諸氣之樞,肺陽充足則肝氣疏泄暢達。若肺陽虛則不能宣發陽氣於肝,可見麵容清瘦、臉色黧黑、口幹苦、胸脅滿脹、腹脹如鼓、四肢腫脹、冷過肘膝的肝陽虛證。

2.肺陽與心陽心肺同居上焦,心陽與肺陽共為上焦之陽,同主上焦陽氣,猶如“離照當空”,曆代醫家也常常把心肺之陽並提。生理情況下,兩者“原有相助為理之妙”,病理情況下可以互相累及。心陽虛可累及肺陽,肺陽虛亦可累及心陽,心主血,肺主氣,若肺陽虛衰,陽氣不足以溫運心血,心陽失養,則可致心陽虛。反之,心陽不足,心血虧虛,肺髒陽氣失於濡養,亦可致肺陽虛。

五、肺陽與衛陽衛陽亦稱衛氣,為機體氣的一種,屬於機體陽氣的一部分,由水穀精微化生,流動迅速,不受脈管的約束,運行於脈外。《素問·痹論》雲“衛者,水穀之悍氣也”,衛氣運行於皮膚、肌肉之間,能溫養肌肉、皮膚;衛氣熏於肓膜,散於胸膜,五髒六腑得到溫養。衛氣能溫養內外一切髒器組織,而且具有滋養腠理,開闔汗孔,護衛肌表,防禦各種外邪入侵的作用。《衛生寶鑒》謂:“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此皆衛外而為固也”。衛氣能護衛肌表,是機體抗禦外邪的屏障;能調節汗孔之開合,保證體溫的相對恒定,保證機體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能溫養機體,潤澤皮毛。相對衛陽為機體陽氣的一部分而言,肺陽為肺本髒之陽氣,有溫煦、宣發、推動等作用,其溫煦、蒸騰氣化是肺中之津的敷布、排泄的動力。其所發揮的抗禦作用主要是針對外來寒邪而言的。

肺陽、衛陽二者關係密切。衛氣依賴肺陽的宣發,由肺陽宣發到達肌表。肺陽充足則宣發衛陽有度,肺陽不足則宣發衛陽不足,肌表抗禦外邪能力降低。而衛陽虛可致外邪侵犯肌表,影響到肺的宣發、肅降,傷及於肺陽。故肺陽、衛陽既有區別又有聯係。二者共同固密腠理,防禦外邪入侵[12]。

以病理征象而言,衛陽虛常導致腠理不固,機體抗病能力減弱,皮毛失煦而見自汗出、易感冒、皮毛枯槁,治療常用黃芪、黨參、白術等健脾之藥,脾氣充足,衛陽生化有源,諸症好轉;肺陽虛則會出現肺宣降失常,而見久病咳喘、痰清量多、肢冷、少氣等症候。

由於衛氣依賴肺陽的宣發,肺陽虛不能使衛陽正常宣發至肌表以起抗禦外邪的作用,加之肺陽久虛可影響於脾而使衛陽生化不足,所以肺陽虛時,衛陽也常因之而乏,以致每常兼有易感冒、自汗出等症。治療除溫肺外,益氣之黃芪、黨參、白術也是常用之品。

反之,衛陽虛就不一定有肺陽虛證的同時存在了。

六、肺陽的生理功能肺陽是肺氣中具有溫煦、宣發、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肺陽的生理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13◆ZHONGYIFEISHILUN(一)溫煦人體《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若天與日”。清·何夢瑤《醫碥·雜症·氣》雲:“陽氣者,溫暖之氣也”,說明陽氣應具有溫煦之功能。《素問·瘧論》雲“陽虛則寒”,從病理角度也反證了陽之溫煦功能。五髒之陽的溫煦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對內溫煦本髒及鄰近組織器官,二是對外溫煦本髒所屬組織器官。如脾陽,在內溫暖脾胃,在外溫煦肌肉;腎陽在內溫暖腎肝,在外及於骨髓。同理可知,肺陽的溫煦作用,在內主要在於肺心胸膈,在外則可達於鼻竅皮毛,因此肺陽能調節由鼻吸入四時之清氣的寒溫以適應人體功能的需要。

心肺同屬上焦,血液的運行除依賴心氣、心陽的作用外,亦靠肺陽溫煦推動作用。

《素問·經脈別論》有“肺朝百脈”之說,若肺陽虛弱,則運血無力,寒凝血脈,循環瘀阻,從而出現畏寒肢冷,胸悶心悸,氣短,唇青舌紫等症。

(二)防禦外邪人身之氣按部位劃分為營氣、衛氣、宗氣,其中衛氣具有衛護人體,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衛氣由水穀精微所化,賴肺陽的宣發作用輸布於全身,起到衛護人體的作用。另外,皮毛位於體表,是人體抗禦外邪的屏障。皮毛的潤澤、汗孔的開合、體溫的調節,全賴肺陽所輸布的衛氣與津液的溫養。肺陽虛弱,化氣乏權,不能宣發衛氣津液於皮毛,可使皮毛憔悴枯槁,衛外功能減弱,肌表不固,可見易感冒,畏寒,自汗等症。

肺開竅於鼻,自然之氣的一切外邪及致病因素往往經鼻由肺侵襲人體。肺陽功能正常,則呼吸有度,聲音洪亮,氣機調暢,外邪不易侵襲致病。若肺陽虛弱,可見氣短乏力,聲音低怯,動則喘息,咳嗽無力,則外邪易乘虛而入。

(三)司肺氣之宣發肺主呼吸,通過肺氣之宣發與肅降,體內之濁氣由肺呼出,自然之清氣由肺吸入,完成人體的氣體交換。肺陽是肺氣中具有宣發作用的部分,肺陽充足則肺宣發功能正常,人體能正常呼出體內濁氣。

(四)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人體津液的吸收、輸布和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腎三髒的功能活動而完成的。其中肺主通調水道,是指肺有運行調節水液,滋潤濡養全身的作用。此種功能是和肺陽分不開的。

一方麵是肺陽的宣發作用使水津四布,將脾所轉輸來的津液和水穀之精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麵諸竅,外達於全身皮毛肌腠;宣發衛氣於皮毛肌腠,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並控製和調節其排泄。另一方麵是肺陽的溫化、運行水液。水為陰,得陽則化,肺陽足則水液得以運化。

(五)遣魄之隨神往來《靈樞·本神篇》:“生之來,謂之精,……並精出入者,謂之魄”。《素問·宣明五氣◆11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篇》:“肺藏魄”。魄為精神情誌之一,為肺所藏,在生理狀態下,賴肺陽之遣發,隨神出入,以行“治節”、“相傅”之用[13]。

(六)化生陰血李浩然[14]對肺陽生理功能的論述頗有新意,他引自《醫家秘奧》:“宗氣即膻中之陽,此陽屬肺……此氣降下,即為陰血,所謂‘金能生水’是也。”因此認為,肺陽所衍生的宗氣,下降於腎,便能化為陰血。

七、肺陽的病機轉換肺陽病證有虛有實。實則為肺陽實,虛則為肺陽虛。

(一)肺陽實肺陽實即為肺陽鬱閉。外邪客表或經口鼻入侵犯肺,均可使肺陽鬱閉,宣發失職,甚則陽鬱不能化水為氣,而致水濕泛濫,痰飲內停。肺陽鬱閉又可分為兩種類型。

1.外邪束表,肺衛失宣證見喉癢咳嗽或喘,鼻塞噴嚏,無汗或少汗,惡寒發熱,舌淡紅苔薄,脈多浮或稍數。此因外邪客肺,肺陽鬱閉,衛陽不達而致。治用輕宣辛散之品,如麻黃、杏仁、蘇葉、白芷、生薑、薄荷、桑葉、蟬蛻、桔梗等,以通宣肺之鬱陽,疏解外表之邪。方如麻黃湯、杏蘇散、桑菊飲等。待邪從外解,肺陽得宣,則諸證自愈。

2.肺陽鬱閉,風水泛濫證見浮腫,多從顏麵開始,晨起為甚,狀如臥蠶。伴惡風、發熱、咳嗽、小便不利等。舌淡苔薄白滑,脈浮。其因風邪侵襲,肺陽鬱閉,宣化通調失職,水津不化,風水泛濫而致。治當通陽宣肺,發汗行水。方如越婢加術湯。若證兼濕熱之象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分消表裏之邪。

雖臨床不以肺陽實具名,但肺陽鬱閉常見,因此在這裏不再做重點討論。

(二)肺陽虛肺陽虛是指肺陽不足導致的以溫煦不足及功能衰退為表現的一類病證。肺陽虛是肺陽病證的主要方麵,曆代以來雖然有諸多屬於“肺陽虛”病證的論述,但醫家極少明確指出其為“肺陽虛證”,亦有醫家認為“肺的陽氣不足,即指肺氣虛。”但隨著對於肺陽虛日益重視,關於肺陽虛的認識也日趨全麵,多數醫家均認同肺陽虛不等同於肺氣虛的觀點,認為肺陽虛是肺氣虛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為“肺陽虛證”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八、“肺陽”現代研究進展近些年來,醫家學者逐漸重視“肺陽”理論,在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方麵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現總結如下。

(一)臨床研究[15]1.咳嗽趙東凱認為慢性咳嗽見肺陽虛證的基本病機是肺髒陽虛不能布津,津液凝聚。臨床可分為肺寒停飲和脾肺虛寒兩種類型。宜用桂枝、幹薑、胡椒之類振奮陽氣,115◆ZHONGYIFEISHILUN人參、白術、甘草之類益氣補虛,再配半夏、茯苓之輩燥濕滲水,治其液結之痰。鄭星宇[16]將506例肺陽虛咳嗽與肺氣虛咳嗽進行了臨床對比分析,發現肺陽虛型患者年齡更高,咳嗽發作更頻繁,由下呼吸道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比肺氣虛型多見。通過實驗室檢查發現,肺陽虛型比肺氣虛型免疫功能低下,心電圖檢查,胸片檢查不正常率更高,血液流變學檢查表明肺陽虛型血液循環異常更多見、更嚴重。

[17~18]2.哮喘柴茂山認為冷哮病變主要在肺,肺陽虛是其病機關鍵。急性發作期以寒痰內飲之邪實為主,肺陽不足之正虛為輔。治療以散寒祛痰化飲為主,溫補“肺陽”為輔。緩解期以肺陽虛為主,寒痰內飲之邪為輔,形成陽虛邪戀的病理狀態,治療以溫補“肺陽”為主,散寒祛痰化飲為輔。本病進一步發展到肺氣腫、肺心病、肺性腦病時,則由肺及脾、腎、心、腦,形成肺脾同病、肺腎同病、肺心同病、肺腦同病。其病機發展順序依次是肺陽氣虛→肺脾陽氣虛→肺心腎陽氣虛→功能衰竭。因此,能在早期使本病從根本上緩解,並得到有效的控製,溫補“肺陽”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以溫補“肺陽”之幹薑細[19]辛湯為主治方劑治療冷哮128例,有效控製率8241%,基本緩解率7252%。王玲觀察臨床喘證肺陽虛證患者及肺脹肺陽虛患者,均發現補體C3顯著下降,存在一定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升高,內皮舒張因子NO含量減少,TNFα含量增加,且肺脹組指標異常多較喘證組為甚,因此認為肺陽虛證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血氣、血流變、NO、TNFα等指標的異常,且隨著機體伴發其他髒器虛損這種異常愈加明顯。

3.慢性支氣管炎山西省在對300例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進行病因調查中發現其[20][21~22]中屬於肺陽虛者竟占71%。陳寶明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病變主要在肺,肺陽虛是其病機關鍵,溫補“肺陽”是基本治療大法。自擬溫補肺陽、宣肺化痰、寒熱並用的鎮咳平喘膠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34例,結果近期總有效率9179%,遠期有效率8482%,動物實驗也證實,該方具有良好的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23]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樊亞巍認為肺陽虛是慢阻肺及其並發症的常見證,通過對154例慢阻肺及其並發症的觀察發現,7765%的患者表現出鼻頭青冷、背寒怕冷兩種肺陽虛症狀,因風寒致病者占7445%。肺陽不運,痰瘀內停為基本病理,肺陽虛衰,致全身陽損可變生他證。治療上主張溫肺陽,固表防病,祛痰瘀通鼻竅治變證。董祥[24]通過對92例慢阻肺患者監測肺功能及血氣分析發現,肺陽虛組及肺氣虛組均存在通氣功能障礙和換氣功能減退,且肺陽虛組較肺氣虛組嚴重,並且機體處於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狀態。

又檢測cAMP、cGMP及NO數據後發現,肺陽虛組NO、cGMP含量明顯升高,肺氣虛組則無顯著性差異,因此推測L精氨酸一氧化氮和酶一氧化氮鳥苷酸環化酶、環磷酸鳥苷這一生物機製中,一氧化氮和環磷酸鳥苷含量的增高而產生相應的病理可能是慢性阻塞性[25]肺疾病肺陽虛發病機理之一。劉良倚研究COPD患者及CAP患者發現,COPD肺陽虛證CAP以難治菌為主,無肺部基礎疾病的CAP以常見菌為主,且COPD肺陽虛證組病原體以革蘭陰性菌為主,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腸埃希杆菌為主要致病菌。對照組病原體以肺炎鏈球菌為主要致病菌。分析其原因考慮為對照組由於其無肺部基礎疾病,患者氣陽尚盛,肺陽充足,偶有不慎感受外邪,其感邪亦輕,故其病原菌◆11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以常見菌為主,多為肺炎鏈球菌。肺陽虛證組由於久咳、久喘、久哮等肺係疾病反複發作,氣陽虛衰,肺陽不足,衛表不固,抗邪能力下降,易招致口咽部定植菌(革蘭陰性菌)下移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且本組患者反複發作、反複住院、頻繁使用廣譜抗生素、間歇使用皮質激素也易導致革蘭陰性菌等耐藥菌的感染。因此認為,氣陽虛為慢阻肺之本,肺陽虛弱是發病的首要內因,治療當以溫陽益氣為主同時針對革蘭陰性菌經驗性用藥。

(二)動物實驗研究王鵬[26]采用煙熏法製作肺氣虛模型,疊加寒冷刺激製作肺陽虛模型,並灌服“溫陽補肺湯”觀察療效。結果顯示,肺陽虛組大鼠除出現肺氣虛組大鼠表現的症狀外,還出現畏寒等陽虛表現,且體表溫度、體重、日均飲水量均較肺氣虛組下降明顯,氣管、支氣管、肺組織損害較肺氣虛組嚴重;肺陽虛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呼吸道SIgA下降較肺氣虛組明顯,說明其免疫功能更為低下;肺陽虛組大鼠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變形指數升高,與肺氣虛組有顯著性差異,而溫陽補肺湯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改善血液流變性的作用。肺陽虛組cGMP含量明顯升高,cAMP/cGMP比值明顯下降,而藥物組大鼠肺組織cAMP、cG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和正常組接近,說明溫陽補肺湯溫“肺陽”,從而調節肺內陰陽平衡,起到治病的作用。於少泓[27~28]認為哮喘病寒飲蘊肺證是由於體質偏頗,素體肺陽虧虛,風寒陰邪誘發,導致寒飲蘊積肺中,阻礙肺氣宣發肅降而發為哮喘的一種證候,肺陽虧虛的體質是此病證發生的根本。在冬季寒冷環境中,以冰水及寒性飲食飼養大鼠,配以冰水遊泳,卵蛋白致敏的方法,建立哮喘病寒飲蘊肺證大鼠模型。並用溫陽化飲方、小青龍湯、氨茶堿進行幹預,觀察相關檢測指標。結果顯示造模成功,模型大鼠體重減輕,體溫下降,飲水量減少,BALF中EOS增多,IL4水平增高,IFNγ降低,肺組織出現炎性損傷。而治療組的三種藥物對上述各項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溫陽化飲方療效總體最佳。推測EOS、IFNγ、IL4分別參與了哮喘病寒飲蘊肺證的形成,溫陽化飲方對哮喘病寒飲蘊肺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可調控Th1/Th2的平衡,抑製EOS的浸潤,肺組織充血、水腫,炎性滲出,減輕肺組織的損傷,調節氣道舒縮,改善肺通氣,驗證了“肺陽”具有溫化寒飲與行水的功能。

溫慧萍[29]采用煙熏(外邪犯肺)、冰水遊泳(形寒勞倦)、常溫遊泳(勞倦)、服用他巴唑冰水溶液(免疫抑製、內飲生冷)多因素複合造模法來製備肺陽虛證大鼠模型,觀測大鼠體征,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結果顯示,模型大鼠出現喘鳴、呼吸急促、畏寒少動、精神萎靡、毛發淩亂無光澤、飲水量下降等症狀;大鼠體重、背部溫度、肛溫、抓力呈顯著性下降;低切變率下的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剛性指數、電泳指數均顯著性升高。

張新芳[30]采用煙熏法製作肺氣虛證模型,疊加寒冷刺激製作肺陽虛證模型,觀察發現模型大鼠肺組織中TNFα、IL6陽性表達顯著增加,TNFα表達比肺氣虛證組更為顯著。因此推測,TNFα及IL6參與了肺氣虛證、肺陽虛證大鼠模型肺組織的病理發展過程,並可能促進肺氣虛證向肺陽虛證的演變。

117◆ZHONGYIFEISHILUN第二節肺陽虛證方藥研究曆代以來,醫家對肺陽虛證的治療各有心得,在臨證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許多治療肺陽虛證的藥物及方劑。本研究應用文獻研究與現代統計相結合的方法對治療肺陽虛的方藥進行了探討,分析其藥物使用及配伍規律。

一、數據庫的建立(一)古代文獻數據收集以肺陽虛、肺陽不足、肺中寒、肺中冷、肺虛寒、肺寒、溫肺、補肺陽等為檢索詞檢索《中國曆代醫學文獻數據庫》,共檢索得文獻一千餘條,將其中涉及肺陽虛治法的條文單獨摘錄,逐條仔細研讀、篩選,再到圖書館醫學庫及樣本書庫逐一校對後,篩選出符合研究目的文獻。具體納入及剔除標準如下。

1.納入標準①僅收錄複方,不收錄單方。文獻提及的具有溫補肺陽等功效的單味藥另行闡述。②主治病證中體現“肺陽虛”的方劑。如“療肺虛寒,癘風傷,語音嘶塞,氣息喘憊,嗽唾方。”③方名中體現治療“肺陽虛”的方劑。如“溫肺湯”、“參蘇溫肺湯”、“溫肺丸”、“溫肺散”等。④治法中體現“溫補肺陽”法的方劑。如《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補益法》“他如溫補肺陽,參芪保元湯為主,其次參薑飲、觀音應夢散,亦可對症酌用。”又如《血證論》卷七“保元湯……此為溫補肺陽法”。

2.剔除標準對各書中重複的方劑,隻選擇最初來源的方劑進行收錄,其餘剔除。

最終篩得方劑63首,涉及藥物79味。具體情況見附錄1。

(二)現代期刊數據收集分別以“肺陽”為篇名、主題詞、關鍵詞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及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978~2011年),通過閱讀標題及摘要,初步獲得有關文獻,仔細閱讀全文,製訂納入及剔除標準,根據標準篩選方劑。

1.納入標準①按組方符合中醫理論、藥味完整、主治明確等標準,選取中藥複方。

僅收錄複方,不收錄單方。因方劑配伍規律是一項重要研究內容,須針對複方進行,故舍棄單方。因本研究不涉及藥物劑量,因此選取方劑時有無劑量不作為篩選標準。②進行了大樣本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的溫補肺陽的組方。③醫家的經驗用方及醫案中明確指明以溫補肺陽為主要功能的組方。

2.排除標準①隻提及方名,而未給出完整藥物組成的方劑。②組成完全一致的重複方劑。

最終共篩得方劑31個,涉及藥物73味。具體情況見附錄2。

(三)數據清洗對所收集到的古代文獻數據及現代期刊數據進行數據清洗,主要是將藥名規範化。

◆11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如將“芎??”統一為“川芎”,“鍾乳粉”統一為“鍾乳石”,“炒牛蒡子”統一為“牛蒡子”,“崖蜜”統一為“蜂蜜”,“地黃”統一為“生地”,“赤茯苓”統一為“茯苓”,“桂心”統一為“桂枝”,“甘菊花”統一為“菊花”,“芍藥”統一為“白芍”,“栝樓根”統一為“天花粉”,“橘皮”統一為“陳皮”,“好酒”統一為“酒”,“秦椒”統一為“花椒”,“天雄”統一為“川烏”,“薯蕷”統一為“山藥”,“石首魚腦骨”統一為“魚腦石”,“玉蝴蝶”統一為“木蝴蝶”,“別直參、老東參、吉林參”統一為“人參”,“炙綿芪”統一為“黃芪”,“官桂”統一為“桂枝”,“訶黎勒皮”統一為“訶子”,“丁力”統一為“葶藶子”。

(四)數據庫的建立為便於下一步統計分析,將所收集的31首期刊所載方劑及63首文獻所載方劑按照編號、方名、藥名、參考文獻等依次輸入MicrosoftExcel中,有則標記1,無則標記0,建立相應的數據庫。

表41方藥數據庫模板中藥名稱方劑1方劑2方劑3方劑4中藥10101中藥21010中藥30101中藥41010中藥50101…………………………二、數據分析(一)分析工具描述性分析由Excel2007及SPSS180軟件完成,關聯規則分析采用SPSSClementine120軟件完成,聚類分析由SPSS180軟件完成。

(二)分析方法1.頻數表的方法采取頻數表的方法研究古代及現代溫補肺陽的方藥基本情況:第一,計算各藥物使用頻次,得出最常用藥物範圍。第二,對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分析其四氣五味及歸經,總結規律。

2.聚類分析的方法聚類分析是研究事物分類的統計學方法,是根據物以類聚的原理,對樣品或指標進行分類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它是在事物分類麵貌尚不清楚,甚至連總共分幾類也不明確的情況下討論事物的分類問題。在中醫研究中,聚類分析能較好地避免分類過程中摻雜的主觀因素,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研究對象,並從中可能發現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本研究應用聚類分析方法初步探討溫補肺陽方劑配伍規律。

3.關聯規則的方法關聯規則分析(associationanalysis)屬於統計學數據挖掘常用方法之一,用於發現隱藏在大型數據集中的令人感興趣的聯係,所發現的聯係可以用關聯規則的形式表示。關聯規則近年來開始應用於挖掘古方常見藥物組合,分析這些常用藥物組合的配伍規律,以及方與證內部關聯性的研究。

119◆ZHONGYIFEISHILUN本研究采取關聯規則的方法研究古代及現代溫補肺陽常用藥物組合和配伍規律。

其目的有三:第一,挖掘溫補肺陽方劑常見藥物組合;第二,研究常見組合中藥物的具體作用;第三,總結配伍規律。

三、頻數分析結果(一)古代文獻數據結果文獻數據庫中共有79味藥物,共使用445頻次。按照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杏仁(32次)、桂枝(30次)、幹薑(28次)、炙甘草(27次)、人參(25次)、陳皮(25次)、五味子(21次)、細辛(20次)、半夏(17次)、麻黃(16次)、生甘草(15次)、茯苓(9次)、紫菀(9次)、生薑(8次)、桑白皮(7次)、大棗(7次)、白術(6次)、款冬花(6次)、黃芪(6次)、蘇葉(6次)、肉桂(5次)、訶子(5次)、阿膠(5次)、附子(5次)、桔梗(5次)、厚樸(4次)、白芍(4次)、酥(4次)、百部(4次)、川貝(4次)、皂莢(3次)、木香(3次)、前胡(3次)、防風(3次)、當歸(3次)、飴糖(3次)、蜂蜜(3次)、糯米(2次)、鍾乳石(2次)、天門冬(2次)、獨活(2次)、麥冬(2次)、川芎(2次)、烏梅(2次)、花椒(2次)、川烏(2次)、罌粟殼(2次)、山茱萸(2次)、秦艽(2次)、山藥(2次)、杜仲(2次)、防己(2次)、菊花(2次)、貫眾(2次)、葶藶子(1次)、接骨草(1次)、豬胰(1次)、青皮(1次)、蓽茇(1次)、吳茱萸(1次)、天花粉(1次)、蘇子(1次)、胡桃肉(1次)、升麻(1次)、丁香(1次)、白前(1次)、酒(1次)、牛蒡子(1次)、白芷(1次)、魚腦石(1次)、百合(1次)、荊芥(1次)、白石英(1次)、石菖蒲(1次)、胡椒(1次)、良薑(1次)、生地(1次)、石膏(1次)、馬兜鈴(1次)。

按照《中藥學》結合《中藥大辭典》的內容將全部藥物分類如下(表42)。

表42古代文獻數據庫全部藥物分類情況表藥物類別味數頻數累計頻頻率累計頻(次)數(次)(%)率(%)炙甘草、人參、大棗、白術、黃芪山藥、飴糖、蜂蜜、阿膠、白芍、酥、當歸、糯米、鍾乳石、天門冬、麥冬、杜仲、豬胰、胡桃肉、百補虛藥21109109245245合、白石英杏仁、半夏、紫菀、桑白皮、款冬花、桔梗、化痰止咳百部、川貝、皂莢、前胡、葶藶子、蘇子、白1494203211456前、馬兜鈴平喘藥桂枝、細辛、麻黃、生薑、蘇葉、防風、菊花、升麻、牛蒡子、白芷、荊芥解表藥1189292200656幹薑、肉桂、附子、花椒、蓽茇、吳茱萸、丁香、胡椒、良薑溫裏藥945337101757◆12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五味子、訶子、烏梅、罌粟殼、山茱萸收澀藥53236972829陳皮、木香、青皮理氣藥32939865894生甘草、貫眾、天花粉、生地、石膏清熱藥52041845939茯苓、魚腦石利水滲濕藥21042822962獨活、川烏、秦艽、防己、接骨草、酒祛風濕藥61043822984厚樸化濕藥1444209993川芎活血化瘀1244404998石菖蒲開竅藥1144502100由表42可見,補虛藥使用最多,為21味,109頻次,占245%;其次為化痰止咳平喘藥,為14味,94頻次,占211%;再次為解表藥,為11味,89頻次,占200%;然後是溫裏藥,為9味,45頻次,占101%。這一結果說明,肺陽虛的治療應該以補虛為主,補氣藥、補陽藥為常用藥物;肺陽虛多由感受外邪引起,因此解表藥物也常用;因肺陽虛多導致津液輸布失常,痰液形成,故又常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藥物。可見,補虛、解表、化痰為治療肺陽虛病證的三大治療治法。

全部藥物中,使用頻數在5次(含5次)以上的有25味,將這些藥物的性味、歸經分析,結果如表43所示。

表43古代文獻數據中主要藥物分類統計表藥物類別味數頻數累計頻頻率累計頻(次)數(次)(%)率(%)桂枝、細辛、麻黃、生薑、蘇葉解表藥58080232232炙甘草、人參、大棗、白術、黃芪、阿膠補虛藥676156221453杏仁、半夏、紫菀、桑白皮、款冬花、桔梗化痰止咳平喘藥676232221674幹薑、肉桂、附子溫裏藥33827011.0784五味子、訶子收澀藥22629675859陳皮理氣藥12532172931生甘草清熱藥11533643974茯苓利水滲濕藥1934526100由表43可見,主要藥物中,解表藥使用80頻次,占232%;補虛藥及化痰止咳平喘藥均使用76頻次,占221%。在這裏雖然解表藥頻次最高,但與補虛藥、止咳化痰平喘藥的差別不大,因此整體來講與全部藥物的分析結果是基本一致的。

表44古代文獻數據中主要藥物五味情況統計表五味頻數(次)累計頻數(次)頻率(%)累計頻率(%)辛180180352352121◆ZHONGYIFEISHILUN甘177357346698苦129486252950酸2651250100鹹05120100從表44可見,主要藥物中,辛味藥使用頻次最高,為180次,占352%,其次為甘味藥,為177次,占346%,二者差別不大。再次為苦味藥,為129次,占252%。甘能補,補益藥物多為甘味,體現了補益肺陽之意。辛能散,治療表證的藥物多為辛味,體現了發散寒邪之意。苦的含義較廣,有降泄、通泄、清泄等,苦味多與其他五味合並出現,在這些主要藥物中,杏仁、人參、陳皮、麻黃、紫菀、白術、款冬花、訶子、桔梗為苦味,也集中在了解表、補益、止咳化痰平喘藥物類別中。

值得注意的是辛、甘、苦三種藥物所占比例為95%,占絕大多數,可見治療肺陽虛病證用藥應以辛、甘、苦三類藥物為主。另外,酸類藥物的使用占到了5%,查找得知在主要藥物中,五味子和訶子是酸味的。古代醫家認為,酸味可收肺氣之逆,如尤怡《傷寒貫珠集》雲“咳者,肺寒而氣逆也……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氣。”表45古代文獻數據中主要藥物藥性情況統計表藥性頻數(次)累計頻數(次)頻率(%)累計頻率(%)溫234234678678平66300191869熱38338110979寒734521100涼03450100由表45可見,主要藥物中溫性藥使用頻次最高,為234次,占678%;其次為平性藥,為66次,僅占191%;再次為熱性藥,為38次,占11%。也就是說,溫熱藥物占788%,在治療肺陽虛藥物中占大多數,而溫熱平三性藥物占979%,占治療肺陽虛藥物的絕大多數。由此可見治療肺陽虛當溫補為先,慎用寒涼藥物。

表46古代文獻數據中主要藥物歸經情況統計表性味頻數(次)累計頻數(次)頻率(%)累計頻率(%)肺313313326326脾189502197523心185687193716胃114801119835腎6586668903膀胱4691248951大腸3794939990◆12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肝1095910100由表46可見,主要藥物中,歸肺經藥物使用313頻次,占326%,其次是歸脾經藥物,為189頻次,僅占197%。再次為歸心經藥物,為185頻次,占193%。清·趙術堂《醫學指歸》雲:“土為金母,……溫肺必先溫脾胃,亦補母之義也。”唐宗海《中西彙通醫經精義》雲:“心火溫肺,而後胸中陽和,無寒飲咳痹之證。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心火太甚,則肺燥,心火不足,則肺寒。”從肺與脾、心的關係看,選擇歸脾經、心經的藥物亦有一定的道理。

(二)現代期刊數據結果現代期刊數據庫共有藥物73味,總頻次285次。按照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幹薑(21次)、炙甘草(17次)、半夏(15次)、五味子(15次)、茯苓(13次)、桂枝(11次)、黃芪(11次)、白術(10次)、細辛(10次)、黨參(9次)、附子(9次)、陳皮(8次)、杏仁(8次)、大棗(7次)、人參(7次)、生薑(7次)、紫菀(7次)、款冬花(6次)、前胡(6次)、白芍(6次)、甘草(5次)、當歸(4次)、麻黃(4次)、肉桂(3次)、蘇子(3次)、淫羊藿(3次)、枳殼(3次)、阿膠(2次)、巴戟天(2次)、白前(2次)、百部(2次)、厚樸(2次)、桔梗(2次)、炮薑(2次)、肉蓯蓉(2次)、砂仁(2次)、山藥(2次)、鎖陽(2次)、白蔻(1次)、檳榔(1次)、補骨脂(1次)、沉香(1次)、川芎(1次)、大黃(1次)、膽南星(1次)、杜仲(1次)、防風(1次)、蛤蚧(1次)、瓜蔞(1次)、胡椒(1次)、滑石(1次)、黃芩(1次)、荊芥(1次)、麥冬(1次)、牡荊子(1次)、青皮(1次)、沙參(1次)、山茱萸(1次)、神曲(1次)、石膏(1次)、熟地(1次)、川烏(1次)、葶藶子(1次)、通草(1次)、衛矛(1次)、仙茅(1次)、益智仁(1次)、薏苡仁(1次)、罌粟殼(1次)、澤瀉(1次)、豬苓(1次)、竹葉(1次)、紫河車(1次)。

將全部藥物按照《中藥學》及《中藥大辭典》內容分類如表47所示。

表47現代期刊數據中全部藥物分類統計表藥物類別味數頻數累計頻頻率累計頻(次)數(次)(%)率(%)炙甘草、黃芪、白術、黨參、大棗、人參、白芍、當歸、淫羊藿、阿膠、巴戟天、肉蓯蓉、山藥、鎖陽、補骨脂、杜仲、蛤蚧、麥補虛藥239393326326冬、沙參、熟地、仙茅、紫河車、益智仁半夏、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蘇子、化痰止咳白前、百部、桔梗、膽南星、瓜蔞、牡荊1355148193519子、葶藶子平喘藥桂枝、細辛、生薑、麻黃、防風、荊芥解表藥634182119638幹薑、附子、肉桂、胡椒溫裏藥434216119757茯苓、滑石、通草、薏苡仁、澤瀉、豬苓利水滲濕藥6182346382123◆ZHONGYIFEISHILUN五味子、山茱萸、罌粟殼收澀藥31725159879陳皮、枳殼、沉香、青皮理氣藥41326446925甘草、黃芩、石膏、衛矛、竹葉清熱藥5927331956厚樸、砂仁、白豆蔻化濕藥3527817973炮薑止血藥122800798川芎活血化瘀藥1128104984檳榔驅蟲藥1128204988川烏祛風濕藥1128304992神曲消食藥1128404996大黃瀉下藥1128504100根據表47可見,補虛類藥物使用味數及頻次最多,共有23味,93頻次,占全部的326%;其次為止咳化痰平喘藥,有13味藥,55頻次,占全部的193%;再次為解表藥,有6味,34頻次,占119%;然後為溫裏藥,為4味,34頻次,占119%。這一結果與古代文獻數據統計結果基本是一致的,現代臨床應用亦表明,補虛、解表、化痰為肺陽虛病證的三大治療原則。

全部藥物中頻數為3次(包括3次)以上的藥物為27味,參照《中藥學》對這些藥物進行進一步的性味、歸經分析,如表48。

表48現代期刊數據中主要藥物分類統計表藥物類別頻數累計頻頻率累計頻(次)數(次)(%)率(%)炙甘草、黃芪、白術、黨參、大棗、人參、白芍、當歸、淫羊藿補虛藥7474325325半夏、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蘇子化痰止咳平喘藥45119197522幹薑、附子、肉桂溫裏藥33152145667麻黃、桂枝、細辛、生薑解表藥32184140807五味子收澀藥1519966873茯苓利水滲濕藥132125793陳皮、枳殼理氣藥1122348978生甘草清熱藥522822100由表48可見,使用頻數在3次以上的藥物大體可以分為補虛藥、化痰止咳平喘藥、溫裏藥、解表藥、收澀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清熱藥七類,其中補虛藥使用頻次最多,為74次,占325%;化痰止咳平喘藥為45頻次,占197%;再次為溫裏藥,為33頻次,占145%;然後為解表藥,為32頻次,占140%。雖然溫裏藥與解表藥顛倒了次序,但差別◆12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微乎其微,因此主要藥物的功效分類與全部藥物的分析結果也是一致的。

表49現代期刊數據中主要藥物五味情況統計表五味頻數(次)累計頻數(次)頻率(%)累計頻率(%)甘137137400400辛120257350750苦65322190940酸2134360100鹹03430100由表49可見,期刊數據中出現頻次3次以上的藥物中,甘味藥最多,為137頻次,占400%;其次為辛味藥,為120頻次,占350%;其次為苦味藥,為65頻次,占190%。這一結果與古代文獻數據統計結果基本一致。

表410現代期刊數據中主要藥物藥性情況統計表藥性頻數(次)累計頻數(次)頻率(%)累計頻率(%)溫136136596596平44180193789熱33213145934寒1522866100涼02280100由表410可見,期刊數據的主要藥物中,溫性藥最多,有136頻次,占596%的絕大部分,遠遠大於其他藥性藥物。其次是平性藥物,占193%,再次為熱性藥,占145%。

寒性藥僅占66%,而涼性為0。溫熱平三性藥物總共占到了934%,這一結果與古代文獻數據也是一致的。可見現代醫家在治療肺陽虛病證時仍是選擇溫性藥物,寒涼藥物很少使用。

表411現代期刊數據中主要藥物歸經情況統計表歸經頻數(次)累計頻數(次)頻率%累計頻率%肺170170273273脾155325249522心115440185707胃85525136843腎5357885928肝1659426954膀胱1560924978大腸1462322100由表411可見,主要藥物中,歸肺經最多,為170頻次,占273%;其次為歸脾經藥125◆ZHONGYIFEISHILUN物,為155頻次,占249%;再次為歸心經藥物,為115頻次,占185%。這一結果也與古代文獻數據的結論一致。

綜上古代文獻及現代期刊數據分析結果可見,肺陽虛證的治療,總以溫肺散寒為主。

補虛、化痰、解表為三大治療原則,較常用的藥物有幹薑、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桂枝、黃芪、白術、細辛、杏仁、人參、陳皮、麻黃等,藥性主要以溫、熱、平性為主,藥味以辛、甘、苦為主,主要歸肺經。

四、聚類分析結果聚類分析(clusteranalysis)是研究事物分類的一種統計方法,是直接比較樣本中各指標(或樣品)之間的性質,將一組數據按照本身的內在規律較合理的分為幾類,性質相近的歸為一類,性質差別較大的歸在不同類。聚類過程是數據挖掘過程的初始階段。聚類分析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分類方法,大大縮小了以往全憑主觀判斷所造成的誤差,使數據分析結果更具客觀性。由於中醫學本身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具有規範性較差等特點,聚類分析等現代數理統計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合理應用將能夠極大地推進中醫現代化的發展。

本研究分別對古代文獻數據庫及現代期刊數據庫中主要藥物進行了聚類特征分析。

◆12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一)古代文獻數據聚類結果圖41古代文獻數據聚類樹狀圖根據古代文獻數據庫聚類樹狀圖,古代文獻數據庫主要藥物可以聚為以下幾類。

C1蘇葉、桑白皮、款冬花、紫菀、白術、肉桂、茯苓,諸藥搭配,解表散寒,溫中補虛,化痰止咳。

C2黃芪、附子、訶子、桔梗、阿膠、生薑、大棗,諸藥搭配,補氣溫中,止咳化痰。

C3五味子、生甘草、麻黃,三藥配伍一宣一斂,止咳平喘。

C4幹薑、細辛、桂枝、陳皮、半夏、炙甘草、人參、杏仁,諸藥搭配,補氣溫陽,止咳化痰,發汗解肌。

127◆ZHONGYIFEISHILUN(二)現代期刊數據聚類結果圖42現代期刊數據聚類樹狀圖根據聚類樹狀圖,期刊數據庫中主要藥物可以聚為以下幾類。

C1當歸、淫羊藿、蘇子、肉桂、枳殼、甘草、麻黃、杏仁、前胡、陳皮,諸藥配伍,解表散寒,溫陽理氣,化痰止咳。

C2紫菀、款冬花、大棗、人參,諸藥配伍益氣補虛,止咳化痰。

C3白術、黨參、生薑、白芍、細辛,諸藥配伍健脾益氣,溫肺化飲。

◆12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C4半夏、茯苓、桂枝,三藥配伍,溫化寒飲。

C5黃芪、附子、幹薑、炙甘草、五味子,諸藥配伍,溫陽補肺。

應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出9個聚類方,每個方中的藥物是常常在一起配伍使用的,每個聚類方雖主治各不相同,但均未脫離補虛、化痰、解表三大治療原則。聚類分析的方法能夠將治療肺陽虛證的常用藥物進行分類,但尚不能發現深層次的配伍規律,還需要借助其他數據挖掘方法進行分析。

五、關聯規則分析結果(一)數據挖掘技術概況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稱數據庫中的知識發現(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是當前位居前沿的信息處理技術,其主要用於海量數據的分析與研究。數據挖掘技術經過10餘年的發展,擁有了眾多各具特色的算法,彙集了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和數理統計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龐大複雜的數據為對象,通過對數量大、內容複雜的數據進行組織、處理、分析、綜合和解釋,自動地將數據轉換為信息,發掘出數據的內在聯係,揭示數據所蘊含的客觀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這項技術現己廣泛地應用於金融、化學和生物學等領域,並開始應用於中醫學領域。

中醫藥學作為一門古老的科學,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文獻和不斷積累的現代中醫藥臨床數據是豐富數據的來源。恰當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幫助中醫從這些大量信息中獲得新知識和發現隱藏的關係與規律。數據挖掘技術能夠從複雜數據中發現理、法、方、藥諸多要素之間的相關模式,較為直觀地表示所考察因素間的直接間接關係,使中醫專業人員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現有專業背景知識,精確刻畫中醫辨證論治各種相關關係[31]。

在數據挖掘領域中,關聯規則(associationrule)應用最為廣泛。關聯規則是描述一個事物中物品之間同時出現的規律的知識模式,確切地說,就是通過量化的數字描述物品甲的出現對物品乙的出現有多大的影響。其主要對象是事務數據庫,最早應用的實例是售貨數據,從大量的商業交易記錄中發現有價值的關聯知識就可以幫助進行商品目錄的設計、交叉營銷或其他有關的商業決策(例如美國沃爾瑪超市通過對原始交易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後發現跟尿布一起購買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從而將尿布和啤酒赫然擺在一起出售,這一舉措卻使尿布和啤酒的銷量雙雙增加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美國的太太們常叮囑她們的丈夫下班後為小孩買尿布,而丈夫們在買尿布後又隨手帶回了他們喜歡的啤酒)。近年來,關聯規則技術也引入到中醫藥的研究當中。

可見關聯分析技術旨在發現數據中存在的隱含知識,兩個或多個變量的取值之間存在某種規律性,就稱為關聯。關聯可分為簡單關聯、時序關聯、因果關聯。關聯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多維數據中隱藏的關聯規則,有時並不知道數據中的關聯函數,即使知道也是不確定的,但可以用多個參數來描述一個關聯規則的屬性,常用的有:置信度,支持度,興趣度,期望置信度,相關度等。

(二)關聯規則指標說明關聯規則分析中,實例為用到前項的方劑數目,支持度為用到前項的方劑數占方劑129◆ZHONGYIFEISHILUN總數的百分比,置信度為前項和後項均出現的方劑數目占前項出現方劑數目的百分比,規則支持為前項和後項組合的方劑數目占方劑總數的百分比。支持度反映了關聯是否是普遍存在的規律,置信度反映了關聯規則的預測強度,同時滿足用戶定義的最小置信度和最小支持度閾值的關聯規則被認為是有趣的,而提升度反映了關聯規則中元素關係的密切程度,>1才有意義。

在上述參數中,支持度和置信度是描述關聯規則興趣度的兩項重要指標,支持度反映規則的普遍性,置信度反映規則的可靠性,通常選擇支持度和置信度均較高的規則作為發現的有趣模式。對事物數據庫進行關聯規則挖掘可以理解為在滿足一定支持度和置信度條件下,尋找出頻繁在一起出現的兩個或多個事物,如兩種或多種藥物的組合。

(三)結果1.古代文獻數據關聯規則結果古代文獻數據庫主要藥物關聯圖形如下(圖43)。

圖43古代文獻數據主要藥物關聯圖形當設定支持度大於等於20%時,得到藥物的關聯分析表如下(表412)。

表412古代文獻數據關聯分析表後項前項規則ID實例支持度%置信度%規則支持%提升部署能力◆13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陳皮半夏71726984823532222220754762細辛五味子、幹薑491320635769231587324234762幹薑細辛、桂枝561320635769231587317314762幹薑炙甘草、陳皮601320635769231587317314762杏仁麻黃6162539775.001904814776349五味子細辛、幹薑481422222714291587321436349桂枝細辛、幹薑551422222714291587315006349炙甘草陳皮、幹薑611422222714291587316676349幹薑細辛8203174670.002222215759524支持度設定為20%時,得到的藥對和藥組置信度均大於70%。共得到藥對3對,分別為:半夏、陳皮,麻黃、杏仁,細辛、幹薑。得到藥組3組,分別為:五味子、幹薑、細辛,細辛、桂枝、幹薑,炙甘草、陳皮、幹薑。現將各藥對、藥組配伍意義分析如下。

半夏、陳皮: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於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二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二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

麻黃、杏仁:麻黃與杏仁同入肺經,二者配伍有宣肺解表之功,可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胸滿氣逆,咳嗽喘促之證。另外,麻黃擅於宣暢肺氣,杏仁長於宣降肺氣,二者一宣一降,相輔相成,止咳平喘作用顯著,故前人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之說。二藥為臨床常用藥對,無論寒熱,均可隨證配伍用之。治寒可與幹薑、細辛配伍,如小青龍湯。治熱可與清肺之石膏配伍,如麻杏石甘湯。

細辛、幹薑:細辛辛溫,歸肺腎經,其性升浮,外能解表散寒、止痛,內則溫髒腑祛內寒、化飲。幹薑辛熱,歸脾胃肺經,能溫脾肺之寒,通調水道。幹薑長於溫肺散寒,守而不走。細辛長於化飲、止痛,走竄解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一表一裏,一走一守,溫肺散寒,化飲止痛效力增強。幹薑配細辛,見於《傷寒論》小青龍湯。《注解傷寒論》雲:“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內經》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幹薑、細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而潤腎。”以上三組藥對在治療肺陽虛的古代文獻最常用,分析可見,三組藥對分別體現了補虛、解表、化痰的三大肺陽虛治法。

關聯規則分析得到藥組三組,分別為:五味子、幹薑、細辛,細辛、桂枝、幹薑,炙甘草、陳皮、幹薑。其配伍意義分析如下。

五味子、幹薑、細辛:幹薑、細辛內能溫化水飲,外能辛散風寒,用幹薑能溫脾肺之寒,使脾能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不致停蓄為患;用細辛內以溫肺化飲,外與幹薑同,俱辛味而散風寒;五味子酸溫收斂,止咳平喘,以防薑、辛耗散肺氣,若單獨應用,有礙發散表寒,若與幹薑、細辛合用,三者相配,則一散一收,一131◆ZHONGYIFEISHILUN開一闔,收中有散,散中有收,收散相伍,相反相成,邪去而正不傷,最為合拍。

張仲景善用幹薑、細辛、五味子三味藥物,治療急慢性咳喘病,其所創的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幹麻黃湯、厚樸麻黃湯、苓甘五味薑辛湯等方中,均巧施了薑、辛、味三品,用之臨床,奏效甚捷,為後人所推崇。

細辛、桂枝、幹薑:桂枝辛散溫通,能振奮氣血,透達營衛。外行於表解散肌腠風寒,橫走四肢溫通經脈寒滯。桂枝還能通陽化氣,治痰飲蓄水之症。細辛、桂枝、幹薑相配伍依然發揮溫肺散寒、化飲之功。

炙甘草、陳皮、幹薑:甘草炙用性溫,能益氣補虛。幹薑辛熱燥烈,長於祛裏寒以溫中焦脾胃之陽,為溫中散寒之主藥,並有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陳皮芳香入脾肺經,味辛則散結氣,苦溫則散寒燥濕,滯氣行則脾胃自健,寒溫去則痰涎自消,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要藥。三者配伍共奏溫裏化痰之功效。

2.現代期刊數據關聯規則分析結果現代期刊數據庫主要藥物關聯圖形如下(圖44)。

圖44現代期刊數據主要藥物關聯圖形當設定最低支持度為35%時,得到的藥物關聯分析表如下(表413)。

表413現代期刊數據關聯規則結果後項前項規則ID實例支持度%置信度%規則支持%提升部署能力炙甘草幹薑3821677427142948387130319355◆13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幹薑炙甘草371754839882354838713036452幹薑五味子36154838780387111819677幹薑半夏39154838780387111819677幹薑茯苓351341935846153548412496452半夏茯苓34134193576923322581599677茯苓半夏、幹薑295123871752903217889677幹薑桂枝331135484818182903212086452半夏茯苓、幹薑2941135484818182903216916452當設定最低支持度為35%時,結果顯示置信度均在70%以上。共得藥對6對:炙甘草、幹薑,五味子、幹薑,半夏、幹薑,茯苓、幹薑,茯苓、半夏,桂枝、幹薑;藥組1組:半夏、幹薑、茯苓。

炙甘草、幹薑:二者配伍即“甘草幹薑湯”,見於《金匱要略》“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製下故也。此為肺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幹薑湯以溫之。”在現代期刊數據中,二者是治療肺陽虛最常應用的一組藥對,原因在於當代醫家多認可炙甘草幹薑湯為治療肺陽虛的祖方,炙甘草與幹薑為治療肺陽虛之要藥。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雲“甘草、幹薑,甘辛合用,為溫肺複氣之劑。”二者相配伍的功效即為“複陽氣”。幹薑辛溫,入脾、胃、腎、心、肺經,以溫肺散寒為主,甘草甘平,入心、肺、脾、胃經,以補脾益肺為主,二者配伍可溫肺散寒、補脾益肺,使肺陽氣旺,津液得布,脾精得散,水道得調。

五味子、幹薑:五味子酸澀收斂,性主靜,上斂肺氣,下納腎氣。幹薑溫燥辛散,性主動,溫肺散寒以蕩貯痰之器,溫中燥濕以絕生痰之源。二藥參合,一收一散,一開一合,即與肺司開合之機相合,又可互製其短而展其所長,利肺氣,平喘逆,化痰飲,止咳嗽。

半夏、幹薑:二者配伍見於《金匱要略》“半夏幹薑散”,原意功用為溫胃止嘔。主治胃中有寒,幹嘔吐逆,吐涎沫。原方證屬胃中有寒,津液凝為痰涎,隨胃氣上逆,因而幹嘔、吐涎沫。方中幹薑溫胃散寒;半夏化痰,降逆止嘔。二味配合,共成溫胃止嘔之功。

在治療肺陽虛方劑中,二者還起到了溫肺化痰、降逆之功效。

茯苓、幹薑:脾為肺之母髒,脾土能生肺金。脾虛日久,必致“土不生金”,茯苓可健脾補氣,使肺陽生化有源。幹薑溫中散寒,與茯苓相配即可化生肺陽,又可溫補肺陽,從而達到使肺陽充足之功效。

茯苓、半夏:茯苓健脾利水,半夏化痰、降逆止嘔。二者相配化飲降逆、滲濕利水,適用於痰飲上逆所致眩悸、咳喘等症。

桂枝、幹薑:桂枝辛散溫通,能振奮氣血,透達營衛。外行於表解散肌腠風寒,橫走四肢溫通經脈寒滯,還能通陽化氣,治痰飲蓄水之症。桂枝與幹薑相配,共奏溫肺散寒之功。

半夏、幹薑、茯苓:三者相配可溫肺散寒、降逆化痰。

133◆ZHONGYIFEISHILUN期刊數據庫結果與文獻數據庫結果相比較,期刊數據更偏重於溫陽、化痰,而解表藥物少用。

六、補肺陽方的建立綜合方藥數據庫的分析結果,治療肺陽虛證最常用的藥物為:炙甘草、幹薑、桂枝、麻黃、杏仁、半夏、陳皮、細辛、茯苓、五味子,將其組成一方,命名為補肺陽方。臨床上可將其作為溫補肺陽之基礎方,再隨證加減。

方中麻、桂發汗解表,且可溫通肺陽以平喘;炙甘草、幹薑溫補肺陽,幹薑、細辛、五味子三味合用,功專溫肺散寒,半夏、陳皮燥濕化痰,下氣降逆,杏仁降氣平喘,茯苓健脾補中,化生肺陽,還能利水滲濕,截痰飲生成之源。全方合用,使肺陽充足,風寒外散,痰飲內消,咳喘自止。

第三節肺陽虛證診療規範的建立肺陽虛證是指肺陽不足的一類病證,在臨床上並不鮮見,雖然對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已有醫家進行了研究,但目前尚未有完整的診療規範建立。對此,本研究進行了探討。

一、肺陽虛證病因、病機(一)產生肺陽虛證的原因凡是引起肺之陽氣不足的因素均可導致肺陽虛,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過勞傷氣,久損及陽素體虛弱、病後體虛或久病咳喘耗傷肺氣,氣耗日久,則為肺氣虛。氣虛日久,氣損及陽,則為肺陽虛。臨床常見,過勞之人早年發病以肺氣虧虛,大氣下陷為主,發病日久則在肺氣不足的基礎上,出現一派肺陽虧虛的征象。

2.寒邪侵襲,損傷肺陽《靈樞·邪氣藏腑病形》雲:“形寒飲冷則傷肺”,《素問·宣明五氣論》雲:“重寒傷肺”肺氣通於天,乍寒驟冷,或冬季苦寒,寒邪可以直接侵襲肺係,其為陰邪,易傷陽氣,初則阻遏,久則耗傷。寒邪外犯,首先及肺,寒邪侵襲,傷及肺陽。

輕則肺陽被遏,肺氣壅塞不得宣通,重則陽氣受損,津液不得布散,聚液生痰。如魏之琇《續名醫類案》雲:“肺易感受寒邪,既病於主氣之肺陽,陽氣益不得施化,而水中之陽化更微,致濕淫滋患。”3.痰飲伏肺,損傷肺陽“肺為貯痰之器”,因外感或內傷,痰飲壅積於肺。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耗傷肺陽,肺陽虛則溫化水液乏權,陽虛不運,飲邪留伏,更傷肺陽。

4.他髒久病,累及肺陽肺與心、脾、腎關係密切,常互相影響。心、肺同居上焦,肺陽亦賴於心陽之濡養,心陽不足,溫煦無能,終必致肺陽衰微而寒,《素問·氣厥論》雲:“心移寒於肺,肺消,飲一溲二。”《類經·疾病》釋曰:“心與肺,二陽藏也,心移寒於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肺氣不溫則不能化行津液,故稱飲一而溲則倍◆13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之。”肺陽根於腎陽,又靠脾陽的不斷培育。脾腎陽虛更可導致肺陽虛衰。

5.誤汗傷陽陽虛之體,複感寒邪,本當助陽解表,辨證不準,誤投麻桂,汗出傷陰,氣隨汗泄,陽隨汗亡。故張仲景一再告誡:“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另外,還有醫家認為,目前全球的大氣環境改變也可對肺陽產生影響[3]。

以上因素中,氣損及陽、痰飲伏肺、他髒影響是主要因素,寒邪侵襲則是使病情反複發作、加重的誘因。

(二)肺陽虛證病機肺陽虛證病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溫煦不足,肺係虛冷肺陽在內溫煦本髒,在外溫暖皮毛鼻竅。肺陽虧虛,在內則肺葉失溫,縮而不盈,氣道收約,氣行受阻,故發為咳嗽、哮喘等;在外則肌表失於溫煦,皮毛失溫,鼻竅虛冷,表現為背畏寒,感覺遲鈍,鼻流清涕等。

2.肺陽虛弱,衛外不足肺陽虛而無力鼓動宣發,導致衛陽不足,肌表失去護衛,而見易感冒、畏寒、自汗等症。

3.肺陽不足,呼吸失司肺陽虛衰,主氣功能失司,可見氣短乏力,聲低氣怯,動則喘息,咳嗽無力等症。

4.津液不化,聚而為水若素體肺陽虧虛或陰寒耗傷肺陽,則溫化、輸布水液乏權,水濕停聚而成痰飲,壅積於肺。另外,痰飲也可損傷肺陽。《葉天士醫案·痰飲篇》雲:“凡飲邪皆陰濁凝聚”,飲為陰邪,易傷陽氣。壅積於肺之痰飲耗傷肺陽,更加重了輸布的失常,造成惡性循環。肺陽虛弱,水道失調,還可出現遺尿或伴見咳即遺尿等病症。

5.肺陽虛日久,他髒互相影響,往往形成兼證心肺陽虛者,往往為肺影響於心,或心影響於肺而發病。緣心主血,肺主氣,若肺陽虛衰,陽氣不足以溫運心血,心陽失養,則可致心陽虛。反之,心陽不足,心血虧虛,肺髒陽氣失於濡養,亦可致肺陽虛。

肺脾陽虛者,二者可互相影響致病。脾氣虛或脾胃陽氣不足則土不生金,可致肺氣虛,久則肺陽必然受損;脾為後天之本,陽虛衰,生化不足,肺陽失養;脾虛運化不健,寒痰內生,久貯於肺,耗傷陽氣,均可導致肺陽虛。反之,肺陽不足,宣降失常,痰飲內停,困脾傷陽,亦可致脾陽虛。

肺腎陽虛者,發病亦然。蓋肺屬金、腎屬水,金水相生,如果肺陽虛衰,母病及子,可致腎陽不足。腎陽則為一身陽氣之本,“五髒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陽虛衰無以溫養肺陽,即子病及母,也可致肺陽虛。

二、肺陽虛證臨床表現肺陽虛證的臨床表現概況起來可分為以下幾類症候。

1.肺係症候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

2.氣虛症候自汗易感、氣短喘促、乏力、神疲、息微等。

3.陽虛不溫症候口不渴、四肢不溫、畏寒、麵色白、咳嗽痰白量多或質稀如泡沫狀等。

4.舌脈唇舌淡胖嫩,苔白滑潤,脈緊或沉細無力。

135◆ZHONGYIFEISHILUN5.髒腑兼證肺陽虛累及他髒或他髒陽虛累及肺髒的,尤以心肺陽虛多見,其次還可見到肺脾陽虛、肺腎陽虛等證。

心肺陽虛除有肺陽虛見症外,尚有心悸怔忡,尿少肢腫,口唇指(趾)端發紺,脈結代無力,脈象出現沉細而數或微弱而數等症;肺脾陽虛除有肺陽虛見症外,還有納食不振,脘腹脹滿,咳痰量多呈泡沫,或泛吐清涎,大便溏,麵色萎黃,形瘦氣弱等脾陽虛征象;肺腎陽虛除表現肺陽虛見症外,尚有畏寒肢冷明顯,呼長吸短,甚則張口抬肩,腰膝酸冷,遺尿或小便清長,或五更泄瀉,或男子陽痿,或女子閉經等症。

關於肺陽虛症狀,曆代醫家多有描述。《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雲:“肺中冷,必眩,多涎唾”,後世對此頗多闡釋。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雲:“肺中寒之狀,喜吐濁涎,氣短不能報息,灑灑而寒,吸吸而咳。”《聖濟總錄》雲:“內經曰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蓋肺之脈循環胃口,苟為寒邪所中,則有咳而鼻塞,唾濁涕,語聲嘶破,灑淅惡寒之證。”明·朱棣《普濟方》雲:“肺中寒者,其人唾濁涕。”清·周揚俊《金匱玉函經二注》這樣解釋:“肺者,陰也,居陽部,故曰陰中之陽,謂之嬌髒,惡熱複惡寒。過熱則傷所稟之陰,過寒則傷所部之陽,為相傳之官,布氣化液,行諸內外。陽傷則氣耗。

陰傷則液衰。今寒中之,則氣液蓄於胸,而成濁飲,唾出於口,蓄於經脈,乃成濁涕,流出於鼻。以鼻是肺髒呼吸之門也。”清·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雲:“肺中寒邪,胸中之陽氣不治,則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濁涎如涕也。”清·高學山《高注金匱要略》雲:“肺為水之源,且其氣象天,嚐有提挈黃泉,傳送濁道之妙。肺虛不能提挈,故遺尿,肺寒不能傳送,故小便又數也,此非上虛不能製下之故乎?肺中虛冷,天失陽健之德,地必起而上犯清虛。肺中寒,則葉卷而氣結,不能蒸其津液於四布。而上泛為濁涕。且肺寒鼻塞者,出氣難,而入氣較易,故常縮鼻中之濁涕而見於吐耳。”清·鮑相璈《驗方新編》雲:“麵白病在肺中寒”。《醫學衷中參西錄》多次提到心肺陽虛,“心肺陽虛,大氣又下陷者。其人心冷、背緊、惡寒,常覺短氣。”清·張振鑒《厘正按摩要術》雲:“肺寒則嗽必痰稀,麵白,畏風多涕,宜溫肺固衛。”民國·陳守真《兒科萃精》雲:咳嗽……有肺寒肺熱之分,……肺寒者,嗽多痰清,麵白而喘,惡風多涕。”關於肺陽虛脈象,曆代醫家也有論述。晉·王叔和《脈經》雲:“問曰:嚐為人所難,緊脈何所從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緊”。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雲:“肺中寒者,人迎與右寸口脈緊而澀。肺虛中寒,母子相感,脈應本部,浮者為吉;但緊而澀,鼻幹燥,為不利。”闡述了肺陽虛的脈象與症狀。

元·程杏軒《醫述》雲:“虛浮者,無痛無熱而麵目浮腫,此或以脾肺陽虛,輸化失常,或以肝腎陰虛,水邪泛溢。”指出脾肺陽虛導致水液運化失常,從而出現浮腫症狀。元·朱丹溪《症因脈治》中還提到肺陽虛導致腹脹之症:“麵色慘白,氣弱不振,時脹時退,二便清利,此肺經陽虛之症。……肺陽不足,治節無權,肺陰虧損,清肅不行,肺為相傅,主宰一身,肺氣若虛,諸經皆結,而腹脹之症作矣。……肺陽不足,脈緩濡軟,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明·薛己《外科樞要》認為脫肛也與肺陽虛有關,雲:“肺與大腸為表裏,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腎主大便,故腎虛者多患此症。”◆13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三、肺陽虛證的診斷潘朝曦認為,凡屬肺之所在部位胸背和本髒出現失煦不溫,涕清痰稀,咳喘;極易感受外邪,有神痿、筋弱無力等症狀而無或少外邪見症者,均可認定為肺陽虛[33]。

1986年在鄭州召開的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防治學術會議上,擬定了《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認為證以氣血陰陽與五髒相結合而成,如心氣虛=心虛+氣虛。按此類推,肺陽虛=肺虛+陽虛。而肺虛及陽虛證的辨證參考標準為:肺虛:①久咳、痰白;②氣短喘促;③易患感冒。具備其中兩項。陽虛:主證:①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②麵目虛浮;③舌淡胖苔潤。次證:①夜尿頻多;②便溏、尿清長;③脈沉微遲。具備主證三項(其中第一項為必備),次證一項。

據此,王鵬等[34]結合臨床研究,擬定了肺陽虛證的如下診斷標準。

主證:①久咳,聲低氣怯,痰涎清稀,日痰量在100ml以上,或夜間及清晨咯痰50ml以上;②喘息,氣短;③背畏寒;④舌質淡,舌體胖邊有齒痕,或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潤;⑤脈虛弱無力,或沉遲無力,或遲緩。次證:①反複感冒怯寒自汗;②麵色白或顏麵虛浮;③胸部憋悶。診斷條件:主證中①、③項為必備,加上主證1項或次證2項即可診斷為肺陽虛證。

我們認為,王鵬的診斷標準太過苛刻,以此為據在臨床實踐中會漏掉部分病例。肺陽虛的臨床表現概括起來為肺氣虛與寒象或陽虛共見,因此我們認為肺陽虛的診斷標準為:1.肺係病的常見症狀如咳嗽、咳痰、喘息、胸悶等。

2.肺氣虛症狀如咳喘無力、氣短、痰涎清稀、聲低、神疲體倦、自汗易感等。

3.寒象或陽虛表現如畏寒肢冷,顏麵虛浮或白,唇色淡或暗,舌淡胖或暗談,苔薄白或白潤,脈虛弱無力或沉遲無力。

以上3條中第1條與第3條為必備條件,具備這兩條症狀即可診斷為肺陽虛。每條中症狀不必悉具,至少有一項症狀即可。

四、肺陽虛證之鑒別診斷肺陽虛臨證主要需與肺氣虛及外感風寒之證相鑒別。

(一)肺氣虛與肺陽虛梁誌清[32]認為,氣虛和陽虛,在總體上都是指髒腑組織功能活動衰退和抗病能力減退,但氣虛則是單純的功能衰退,而陽虛則是在氣虛功能衰退的基礎上出現了熱能減少(包括能量代謝的失調和衰退)的病理狀態,以及由於陽虛,陽不製陰而產生的陰寒內盛的病理反應,所以說氣虛不能包括陽虛,氣虛乃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甚,氣虛可以發展為陽虛,而陽虛包括了氣虛。

兩者主要從病程長短、病勢輕重、有無寒象三方麵鑒別。肺陽虛由肺氣虛發展而來,病程都比較長,病情更嚴重,除有肺氣虛的表現外,還有陽虛的表現,如口不渴、四肢不137◆ZHONGYIFEISHILUN溫、畏寒背冷、麵色白、咳嗽痰白量多或質稀如泡沫狀等。兩者同中有異,臨證應予鑒別。

(二)肺陽虛與外感風寒肺陽虛證除與肺氣虛證鑒別之外,還應與外感風寒之證鑒別。

風寒束肺證臨床表現有鼻塞聲重,流清涕,噴嚏,咳嗽,痰稀薄色白,頭痛,惡寒,微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寒邪襲肺,水飲內停有惡寒發熱,咳嗽氣喘多痰,咳吐稀涎沫,身熱不高或無熱,脈弦緊等症。肺陽虛證與之迥然不同,臨證當予以鑒別。

五、肺陽虛證的治療(一)文獻記載在查閱《中國曆代醫學文獻數據庫》基礎上,對曆代醫家論述的治療肺陽虛的方藥進行了總結。治療肺陽虛證之方劑如前所述,現將文獻中治療肺陽虛證的單味藥總結如下。

1.黃芪《本草求真》雲:“黃芪性溫能補肺陽”,又雲:“氣虛肺寒,酒炒”。《本草述鉤元》雲:“乃治陽不足而陰亦不利之病,則以肺陽裕而陰生,肺陰降而陽隨,為自上而下自外而內之權輿焉。”張錫純也認為黃芪有溫肺陽之功,較黨參益氣之效略勝一籌。

2.人參《湯液本草》雲:“氣溫,味甘。《象》雲: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能補肺”;“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肯堂醫論》論人參:“潔古雲:治脾、肺陽氣不足。”《衛生寶鑒》雲:“人參(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本草蒙筌》雲:“肺寒用人參,肺熱用沙參。肺寒則可服,肺熱還傷肺。”《雷公炮製藥性解》雲:“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經,補氣活血,止渴生津,肺寒可服,肺熱傷肺……肺寒者氣虛血滯,故曰可服。”《珍珠囊補遺藥性賦》雲:“味甘性溫無毒,升也,陽也。

其用有三: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肺寒則可服,肺熱還傷肺。”《藥鑒》曰:“肺寒方可服者,何也?蓋肺惟寒則脈濡滯而行遲,假參之力而通經活血,則元氣遂生發矣。”3.佛耳草《湯液本草》雲:“氣熱,味酸。《象》雲: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少用。款冬花為使。過食損目。”《本草蒙筌》雲:“以款冬為使,治寒嗽及痰,尤去肺寒,大升肺氣。”4.款冬花《湯液本草》雲:“氣溫,味甘、辛,純陽,無毒。《珍》雲:溫肺止嗽。”《本草綱目》雲:“款冬花為溫肺治嗽要藥,肺熱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為溫肺治嗽之最。痰嗽帶血,同百合丸服。以三兩燒煙,筒吸之。”5.益智子《本草經解》雲:“補肝肺陽氣之不足也”。

6.高良薑《本草備要》雲:“子名紅豆蔻,溫肺散寒,醒脾燥濕,消食解渴。”7.白果《本草備要》雲:“熟食溫肺益氣,定痰哮,斂嗽喘。”8.胡桃《本草備要》雲:“通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補氣養血。”《藥性切用》雲:“味甘性溫,肉潤皮澀;入命門而溫肺補腎,養血潤燥。”《本草求真》雲:“胡桃肉:溫肺潤腸,補氣養血。”《本經逢原》雲:“胡桃:同人參名應夢散,治肺寒喘嗽,以其能斂肺也。”9.白石英《藥性切用》雲:“甘辛微溫,溫肺潤燥,治肺癰潰久不斂,咳逆上氣。細◆13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研用。”10.蛤蚧《本草求真》雲:“補命門相火,溫肺氣喘乏”。

11.縮砂密《本草求真》雲:“功專溫肺和中”。

12.甘草《本草綱目》雲:“去肺痿之膿血。久咳肺痿,寒熱煩悶,多唾,每以童尿調服一錢。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肺中冷也,同幹薑煎服。”13.五味子《本草衍義》雲:“今華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方紅熟時采得,蒸爛,研,濾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火上,待蜜熟,俟冷,器中貯,作湯。肺虛寒人,可化為湯,時時服。”《湯液本草》雲:“氣溫,味酸,陰中陽。酸而微苦,味濃氣輕,陰中微陽。

無毒。入手太陰經,入足少陰經。《心》雲:收肺氣,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幹薑同用治之。”《要藥分劑》雲:“東垣曰,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宜此與幹薑同治之。”《藥鑒》雲:“冬月咳嗽肺寒,加幹薑肉桂治效。”《本草害利》雲:“肺寒氣逆,與幹薑同用。”14.糯米《本草綱目》雲:“溫肺暖脾”。《本草分經》雲:“甘溫,補脾肺虛寒,收汗澀二便,性甚黏滯而難化。”《馮氏錦囊秘錄》雲:“古名稻米。稟土中之陽氣,味甘,氣溫,無毒,為補脾胃益肺氣之穀。但性溫而滯,脾肺虛寒者宜之。”15.幹薑《本草綱目》雲:“辛熱以散裏寒,同五味子用以溫肺,同人參用以溫胃也。”《湯液本草》雲:“氣熱,味大辛。辛,大熱,味薄氣濃,陽中之陽也。辛、溫。無毒。《心》雲:發散寒邪,如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散裏寒,散陰寒、肺寒,與五味同用,治嗽,以勝寒蛔。”16.虎須草《滇南本草》雲:“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脾二經。主治虛勞發熱。服之,悅人顏色,身體健胖。服用羊蹄筋,同煨食,但肺有痰火者食之,令人作喘,肺虛寒者良,肺熱者忌。”17.鍾乳石《滇南本草》雲:“治肺虛寒嗽。”《本草便讀》雲:“凡肺虛寒嗽,久不愈者,用數分研細衝服神效。”18.豬胰《本草征要》雲:“《千金方》肺虛寒門用豬胰”,並注雲:“無豬胰,以羊胰代”。

19.訶子《本草備要》雲:“得人參,治肺虛寒嗽”。

20.香櫞葉《滇南本草》雲:“香櫞葉,刮上蜜,火上炙。用根,功甚捷,蜜炙。味辛、苦,性寒。治咳嗽、消痰、肺寒咳嗽,良效。”21.丁香葉《滇南本草》雲:“丁香葉,即家中盆內栽者是。味苦、辛,性微溫。芳香入肺,止肺寒咳嗽、或咳血、或痰上帶血。單劑,蜜炙,煎服。”22.麻黃《滇南本草》雲:“麻黃,味苦、辛,性溫。入肺經。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寒邪入於太陰肺經,肺寒咳嗽。”《本草經解》雲:“同白芍、甘草、炮薑、細辛、蘇梗、北味,治肺寒而喘。”23.薑《本草蒙筌》雲:“表證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裏證脈絕無陽,資黑附子為引取效。”24.補骨脂《本草征要》雲:“味辛,性溫,無毒。入腎經。惡甘草。忌羊肉、諸血,胡139◆ZHONGYIFEISHILUN桃拌炒,一名破故紙。興陽事,止腎泄。固精氣,止腰疼。肺寒咳嗽無虞,腎虛喘息宜用。”25.杏仁《本經逢原》雲:“入肺寒喘逆發散藥,連皮用之。”26.橘皮《本經逢原》雲:“橘紅專主肺寒咳嗽多痰,虛損方多用之。”27.陳皮《本草簡要方》雲:“治肺寒咳逆,當用陳皮。”28.白豆蔻《本草經解》雲:“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氣味俱升,陽也。肺主氣積冷氣,肺寒也,氣溫溫肺,味辛散積,所以主之。”《雜病廣要》雲:“白豆蔻能溫肺氣而使下行,然後陽氣得以上達。”29.百部《本草從新》雲:“與天門冬形相類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門冬,但天門冬治肺熱、此治肺寒為異耳。”《本草便讀》雲:“治肺寒之咳嗽”。《本草簡要方》雲:“治小兒肺寒壅咳微喘有痰,百部膏,百部不拘多少,水熬成膏,口含化下。”30.幹薑《神農本草經讀》雲:“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則金失下降之性,氣壅於胸中而滿也,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之症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溫行也。”另外,還有些著作對溫補肺陽的藥物進行了總結。清·黃宮繡《本草求真·髒腑病症主藥》中提及散肺寒藥物為:桔梗、麻黃、紫蘇、青蔥、杏仁、白豆蔻、生薑、薰香、馬兜鈴、白石英、紫石英、紅豆蔻、川椒、款冬花、百部、丁香。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髒腑虛實標本用藥式·本寒溫之》認為溫肺藥物為: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豆蔻、益智、縮砂、糯米、百部。明·龔居中《痰火點雪》亦引用了此種說法。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中還提到燕窩、飴糖、甘菊、胡桃肉為溫肺藥物。清·江涵暾《筆花醫鏡》將溫肺藥物分為猛將及次將,認為麻黃、天南星、北五味為溫肺猛將,蘇梗、款冬花、製半夏、生薑為溫肺次將。

以上為文獻記載中溫補肺陽的藥物,許多都沿用至今,療效頗佳,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

(二)肺陽虛證治療原則通過對方藥數據庫的分析可以得知,治療肺陽虛證的三大原則為:補虛、解表、化痰。

1.補虛即為溫補肺陽。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為:辛甘複陽、酸熱溫養、補土生金、溫水暖金、強心補肺等。

2.解表即解除導致肺陽虛加重的因素,具體治法為溫肺散寒等。

3.化痰即祛除肺陽虛產生的病理產物,具體治法可溫宣行水、溫肺化飲等。

三大治療原則中溫補肺陽為基本治法,但三者必須相互結合,不可孤立視之。

(三)分病治療肺陽虛證可見於臨床常見肺係疾病中,實際應用中,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現根據《中醫內科學》,分病治療如下。

1.咳嗽見肺陽虛證【症見】咳嗽、痰涎清稀、頭眩、心悸、畏寒、肢體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脈沉滑。

【治法】補益肺陽,化痰止咳。

【處方】補肺陽方加紫菀、桑白皮、款冬花、桔梗等。

◆14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2.喘證見肺陽虛證【症見】喘息、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狀,惡寒,無汗,形寒肢冷,背涼,麵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白滑,脈弦緊。

【治法】溫補肺陽,化痰平喘。

【處方】補肺陽方加紫菀、款冬花、百部、桑白皮等。

3.哮病見肺陽虛證【症見】呼吸緊迫,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咳吐稀痰,不得平臥,胸膈滿悶如窒,麵色蒼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緊。

【治法】溫補肺陽,降氣平喘。

【處方】補肺陽方加射幹、紫菀、款冬花、大棗、葶藶子、白前等。

4.肺痿見肺陽虛證【症見】咳吐涎沫,質稀量多,短氣,頭眩,神疲乏力,口不渴,畏寒或背寒,小便數,或遺尿,舌淡脈虛弱。

【治法】溫補肺陽,益氣生津。

【處方】補肺陽方加人參、大棗、白術、黃芪等。

5.肺脹見肺陽虛證【症見】虛滿而喘咳,痰清稀,尿少,麵唇青紫,舌紫暗,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補肺腎,化痰利水平喘。

【處方】補肺陽方加人參、黃芪、肉桂、鍾乳石、胡桃肉、熟地黃、紫菀、款冬花、蘇子、附子、白術、豬苓、澤瀉等。

6、感冒見肺陽虛證【症見】反複易感,咳嗽、痰白、咳痰無力,惡風怕冷,神疲乏力,氣短懶言,或自汗外泄,或見遺尿,舌淡苔白,脈浮無力。

【治法】溫補肺陽,益氣固表。

【處方】補肺陽方合玉屏風散加減。

141◆ZHONGYIFEISHILUN參考文獻[1]中醫研究院.蒲輔周醫療經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16.[2]王宗殿,張笑平.試論肺陽[J].遼寧中醫雜誌,1984,03:11~12.[3]張弘,張小霞,李飛,劉亮.肺陽概念內涵、外延的厘定及肺陽虛[J].成都醫學院學報,2006,1(1):58~65.[4]張哲,陳德溯.肺陽、陽虛飲停與小青龍湯芻議[J].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9,11(1):51.[5]李如輝.曆代文獻少論“肺陽”的原因再發現[J].河南中醫,1998,18(3):140~141.[6]程暢和,朱向東.論肺陽和肺陽虛證[J].中醫藥信息,2003,20(6):5~7.[7]潘朝曦.談肺陽虛及其證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8,20(2):15~16.[8]王玉興,曾又佳,段榮蓉.肺陽虛證複興之初探[J].天津中醫藥,2007,24(2):127~129.[9]柯新橋.再論肺陽虛[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4,8(1):11~12,25.[10]孫廣仁.論“氣分陰陽”對中醫學氣學理論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11~13.[11]蘇新民.肺陰的概念及相關問題[J].中醫雜誌,2011,10(52):890~892.[12]張德新,潘豐滿.肺陽理論再認識[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302~303.[13]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上)[J].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1):29~32.[14]李浩然.略論肺陽虛[J].中醫雜誌,1988,12:16~17.[15]趙東凱,宮曉燕.慢性咳嗽從肺陽虛辯治[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6):680~681.[16]鄭星宇.506例肺陽虛與肺氣虛咳嗽臨床對比分析[J].福建中醫藥,1999,30(4):8~9.[17]柴茂山.肺陽虛與冷哮[J].光明中醫,2007,22(11):38~39.[18]柴茂山.肺陽虛與溫補肺陽法治療冷哮[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8,14(2):138~139.[19]王玲.喘證和肺脹肺陽虛證的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3:2.[20]金壽山.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61~215.[21]陳寶明,柴茂山,常暖.肺陽虛與慢性支氣管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2):9~11.[22]陳寶明,常暖,柴茂山.鎮咳平喘膠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4):52~55.[23]樊亞巍.洪廣祥溫肺陽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經驗[J].湖南中醫藥導報,1994,1(10):14~15.[24]董祥,任中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陽虛證臨床客觀指標的探討[J].湖北中醫雜誌,2005,27(9):9~10.[25]劉良倚,張元兵,萬麗玲,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陽虛證與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體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通報,2006,5(6):38~41.[26]王鵬,文小敏,趙鴻雲.肺陽虛證的實驗研究[J].湖北中醫雜誌,1998,20(4):53~55.[27]於少泓.“肺陽”與哮喘病寒飲蘊肺證的關係[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5):373~375.[28]於少泓.“肺陽”在哮喘病寒飲蘊肺證大鼠模型中作用機製的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4:5.[29]溫慧萍.多因素複合造模法致肺陽虛大鼠模型的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2):163~166.[30]張新芳,蔡聖榮,方誌斌,等.肺氣虛與肺陽虛大鼠肺組織中TNFα及IL6免疫表達的實驗研究◆14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0,27(2):14~17.[31]韓玉強.腎氣丸方證相關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0:25.[32]梁誌清.肺陽虛證瘀血阻肺證的探討[J].河北中醫,1984,2:14~15.[33]潘朝曦.談肺陽虛及其證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8,20(2):15~16.[34]王鵬,董祥,任中代,等.肺陽虛證診斷標準初探[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4,6(1):26~28.143◆◆

14

4附錄!!古代文獻所載治療肺陽虛證方劑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防風#獨活#芎#秦椒#幹薑#黃芪#附子各四十二銖\"天\"\"\"\"####\"##備急千金八節防治肺寒虛傷言音嘶下拖氣用力戰掉緩弱雄麻黃石膏五味子山茱萸各三十六銖秦艽桂心Z!卷八!治諸風方H\"#####\"O要方風散虛瘠厲風入肺薯蕷細辛當歸防己人參杜仲各三十銖甘草十一N\"\"#G銖貫眾二枚甘菊紫菀各二十四銖YI

FE

備急千金溫中生I\"卷八!治諸風方治肺虛寒\"羸瘦緩弱\"戰掉噓吸\"胸滿肺痿生薑一斤\"桂心四兩\"橘皮四兩\"甘草#麻黃各三兩SH

要方薑湯IL

U備急千金治肺虛寒\"癘風所傷\"語聲嘶塞\"氣息喘憊\"酥#崖蜜#飴糖#薑汁#百部汁#棗肉#杏仁各一升N#卷十七!肺髒方酥蜜膏酒要方咳唾$研%\"甘皮五具$末%備急千金棗肉二斤$研作脂%\"杏仁一升$熬研為脂%\"酥#生薑$卷十七!肺髒方無治肺寒損傷\"氣嗽及涕唾鼻塞要方汁#白糖#白蜜#生百部汁各一升熱症宜用清涼之藥\"寒症宜用溫和之劑\"倘概溫肺止訶子一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石首魚腦骨五錢煆%辨證錄卷之三!鼻淵門用散而不用補\"則損傷肺氣\"而肺金益寒\"愈流丹過存性為末\"荊芥五分\"細辛五分\"人參五分流清涕矣&方用溫肺止流丹丹溪治法參蘇溫治形寒飲冷\"傷肺喘嗽\"煩心胸滿\"氣不得&心要卷一!咳嗽肺湯通暢陳皮#紫蘇#人參#桑白皮#生薑丹溪治法治形寒飲冷\"傷肺喘嗽\"煩心胸滿\"氣不得四君子湯加紫蘇#桑白皮#陳皮#半夏#肉桂#五味子#''''心要卷一!咳嗽無通暢木香古今醫統卷四十四!咳治肺虛寒飲\"發則咳嗽\"不能坐臥\"嘔吐涎沫\"陳皮#半夏#肉桂#幹薑#白芍藥#杏仁各一錢\"五味(溫肺湯大全嗽門不思飲食&子#細辛#甘草各四分書

!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雞峰普治肺虛寒$屬風所傷$語聲嘶塞$氣息喘滿$咳酥%崖蜜%飴糖%薑汁%百部汁%棗肉%杏仁各二升$甘!卷第十一#肺通聲膏濟方嗽$二氣嗽皮五兩雞峰普蓽茇%人參%茯苓!去皮\"%幹薑!炮\"各半兩$桂心七分半$\"#卷第十四#瀉痢潑雪丸治肺寒咳嗽寒痰不利&&一切冷疾並宜服之濟方訶子一兩半!炮去核\"$胡椒七分半$良薑一分S

HA

雞峰普治肺挾寒上氣$咳嗽胸滿短氣$嘔吐痰涎$喘紫菀%陳皮%附子%款冬花%半夏%杏仁各一兩半$幹N\"\"卷第十一#肺溫肺丸G濟方鳴肩息$全不嗜食$及寒毒疰嗽$咯唾膿血薑%甘草%細辛%桂各一兩$人參三分PI

AN

:Q

雞峰普治寒壅相交$痰實咳嗽$咽腫疼痛$鼻塞頭昏$麻黃五兩!不去節\"$杏仁三兩$甘草一兩半$五味子I#X\"$卷第十一肺溫肺湯U濟方肢體煩疼$胸膈痞悶一兩$桂半兩EY

IN

防風%獨活%芎%秦椒%幹薑%黃芪各四十二銖$天YA

#$$$$%%%%$%N卷二十六肺髒治肺虛寒冷聲嘶傷語言用力戰掉緩弱虛雄麻黃五味子山茱萸甘草各三十七銖秦艽桂G\"%普濟方通音散P

#$%%%%%$%I門肺虛瘠風入肺心薯蕷杜仲人參細辛防己各三十銖甘菊花AN

紫菀各一十四銖$貫眾三枚$附子七分卷一百五十八#麻黃一兩!去節\"$阿膠一兩!炒\"$罌粟殼一兩!蜜上\"&普濟方清膈散治痰嗽$發散肺寒咳嗽門炙\"$烏梅肉一兩$杏仁半兩!去皮尖\"篇:

治肺胃虛寒$咳嗽痰盛$呀呷有聲$嘔吐停飲$款冬花%紫菀!去土\"%甘草!炙\"%桂心!去粗皮\"%麻黃氣卷一百五十九#血\"''''普濟方肺寒湯咽喉幹痛$上氣喘滿$目寒浮$自汗惡風$語聲嘶!去節\"%五味子%杏仁!湯浸去皮尖炒\"%半夏!湯煮焙咳嗽門陰破$皆寒中冷$心下悸動$噦逆惡心$全不入食幹\"各二兩$細辛!去苗葉\"各一兩$幹薑!炮\"二兩陽

卷一百五十九#細辛!去苗葉\"%甘草!炙銼\"%五味子各三兩$赤茯苓篇1\"(普濟方細辛散治肺寒咳嗽喘滿4

!\"$5咳嗽門去黑皮四兩幹薑三分◆

書◆

14

6!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卷三百五十五#吳茱萸!湯浸焙\"三分$桂一兩$細辛一兩一分$當歸!\"普濟方產後諸疾門#茱萸湯治產後肺寒及咳嗽不已三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咳嗽$$$$人參二兩肉桂二兩甘草一兩木香二兩桑白皮二Z卷二十六#肺髒參蘇溫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渴煩心$胸滿短氣$不H!#普濟方兩$陳皮%白術%半夏!製\"各二兩$五味子二兩$白茯O#N門肺虛肺湯能宣暢G苓一兩$紫蘇梗葉二兩Y

IF

E阿膠半兩!炙\"$生薑十片$烏梅二個$甘草一寸$紫蘇I#S卷一百五十七H!$普濟方溫肺湯治嗽$一服安半兩$杏仁七個$粟殼一個!淨\"$大半夏三個$五味子IL

咳嗽門U十五個N卷一百六十#咳半夏%陳皮%北五味子%幹薑%辣桂%杏仁!去皮尖\"各%&普濟方溫肺湯治肺虛感冷$咳嗽吐痰沫嗽門一兩$細辛%阿膠!炒\"各半兩$甘草二錢半!炙\"卷一百六十一#%!普濟方喘嗽門桂杏丸治咳$語聲不出$及傷風冷氣不通$溫肺潤氣桂!去粗皮\"半兩$杏仁一兩半!去皮尖雙仁麩炒\"卷一百六十五#治肺胃不和$胸膈停痰$嘔吐惡心$吞酸噫醋$白術一兩$丁香一分$幹薑一兩!炮\"$半夏二兩!湯浸%%普濟方溫肺丸痰飲門心腹痞滿$咳嗽不止$頭目昏痛七次$生薑汁浸一夜焙幹\"咳嗽通治方$紫蘇飲子$治脾肺虛寒$痰涎紫蘇葉%五味子%青皮!去白\"%杏仁%桑白皮%麻黃%陳%''''奇效良方卷三十#咳嗽門紫蘇飲子咳嗽皮%半夏%人參%甘草各一錢二分全生指或因過飽勞傷$氣上行而不能出於肺$複遇寒%(迷方卷四#喘證杏子散邪$肺寒則諸氣收聚$氣緩則息$有所觸則發$杏仁!去皮尖$麩炒黃色$研成膏\"%麻黃!為末\"等分經久則不能治$杏子散主之書

!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治肺寒虛$逆滿$上氣$咽中悶塞$寒從背起$款冬花%桂心各一兩$桑白皮!炙\"四兩$人參%紫菀三因極一卷之八#肺大腸!\"病證方論經虛實寒熱證治補肺湯口中如含冰雪$語無音聲$舌本幹燥$吐沫$唾茸%白石英各一兩$五味子%鍾乳粉各一兩半$麥門冬血$不能飲食去心\"二兩論曰&內經''''曰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蓋肺卷第四十八#肺之脈循環胃口$苟為寒邪所中$則有咳而鼻五味子%紫菀!去苗土\"%桂!去粗皮\"%麻黃!去根節\"%!#聖濟總錄五味子湯S髒門#肺中寒塞$唾濁涕$語聲嘶破$灑淅惡寒之證(治肺甘草!炙\"各一兩$細辛!去苗葉\"%幹薑!炮\"各半兩HA

$$N中寒涕唾稠濁五味子湯方GP

I%!\"%%!\"%!A款冬花桑根白皮銼人參前胡去蘆頭杏仁去皮N卷第四十八#肺:!$聖濟總錄款冬花湯治肺中寒$咳嘔濁唾不止$款冬花湯方尖雙仁$麩炒\"%甘草!炙\"%桔梗!炒\"%半夏!湯浸七遍去Q#I髒門肺中寒X滑\"%細辛!去苗頁\"各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三分UE

YI

卷第四十八#肺桂!去粗皮\"二兩半$麻黃!去節煮掠去沫焙\"半兩$甘草N$$!%聖濟總錄桂心湯治肺中寒咳唾喘息桂心湯方Y髒門#肺中寒!炙\"%款冬花!焙\"%杏仁!湯退去皮尖雙仁麩%炒\"各一兩AN

G#$$$$!\"%!\"%%P卷第四十八肺治肺中寒氣頭痛咳逆涕唾稠濁鼻塞短氣麻黃去根節湯煮去浮沫前胡去蘆頭白前桑I!&A聖濟總錄麻黃飲N#!\"%!%\"髒門肺中寒麻黃飲方根白皮銼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遍焙\"%幹薑!炮\"各三兩同$白茯苓!去卷第四十八#肺上''''($$\"%!\"%!%\"%聖濟總錄補虛湯治肺虛寒咳嗽下利少氣補虛湯方黑皮甘草炙銼濃樸去粗皮生薑汁炙五味篇髒門#肺虛子各二兩$黃芪二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兩半:氣

天門冬!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貝母!去心焙\"%血治肺寒外內合邪$咳嗽$語聲不出$口中如含紫菀!去土\"%百合%桔梗%炒人參%杏仁!湯浸去皮尖陰卷第六十六#咳'''')聖濟總錄相傅丸霜雪$停飲寒痰(咽喉妨悶$狀若梅核$噎塞雙仁炒\"%生幹地黃!焙\"%桂!去粗皮\"%半夏!湯煮軟陽嗽唾膿血篇不通$膈氣痞氣服之並效$相傅丸方切焙幹\"%甘草!炙\"%阿膠!炒至沸\"%陳橘皮!湯浸去1

47白\"各三兩◆

書◆

14

8!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人參$前胡!去蘆頭\"$細辛!去苗葉\"$杏仁!湯浸去皮!\"###聖濟總錄卷第一百八十通肺湯治小兒肺寒鼻多濁涕精神不爽不思乳食尖雙仁麩炒黃\"$桂!去粗皮\"$甘草!炙\"一分治肺寒內外合邪#清涕多#語聲不出#桂辛桂!去粗皮\"$細辛!去苗葉\"$白芷$防風!去叉\"$幹薑!!聖濟總錄卷第四十九桂辛丸!\"$!\"$Z丸方炮甘草炙芎各一兩HO

N紫菀!去土\"$升麻$天門冬!去心焙\"$貝母!麩炒黃\"G!#聖濟總錄卷第四十九紫菀湯肺寒痰逆#鼻多清涕#紫菀湯方YI

各一兩FE

I%!\"$!\"$!\"$S卷第六十五咳幹薑炮裂甘草炙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杏H!$聖濟總錄四順散治肺寒久嗽#四順散方I!\"L嗽門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別研UN

!%聖濟總錄卷第六十六五嗽丸治肺寒咳嗽上氣#五嗽丸方桂!去粗皮\"$幹薑!炮\"$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卷第六十五%肺幹薑!炮一兩半\"$皂莢!去皮炙令黃\"$陳橘皮!湯浸!&聖濟總錄溫肺丸治肺伏冷氣#咳嗽#溫肺丸方髒門去白焙\"$白茯苓!去黑皮\"各半兩風冷聲嘶#治中冷聲嘶#止喘咳#溫肺氣#溫肺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桂!去粗皮\"$麻黃!去!''''聖濟總錄卷第六十六溫肺湯湯方根節\"各半兩#糯米三合#甘草!炙銼\"一分厚樸!去粗皮用糯米粥浸一次飯久曝幹為末\"一兩卷第六十七%諸厚樸溫!(聖濟總錄氣門肺散治久患上氣#胸脅支滿#厚樸溫肺散方半#葶藶子!微炒搗為細末\"一兩#皂莢子一升#接骨草三兩$訶黎勒!煨取皮\"半兩白芍藥二兩#五味子!去核#炒\"$幹薑!炮\"$肉桂!去世醫得卷第五%大方脈#)效方雜醫科溫肺湯治肺虛久感風邪#喘咳不能坐臥#可思飲食粗皮\"$半夏!煮熟#焙\"$陳皮!去白\"$杏仁$甘草!炒\"各三兩#細辛二兩書

!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是齋百一五味子幹薑!炮\"%甘草!炙\"各半兩$陳皮!去白\"三分$桂%茯!\"卷之五#第六門治肺虛寒$理喘下氣選方切散苓%五味子各一兩是齋百一百問溫麻黃一兩!不去節$二兩亦可\"$杏仁一兩!去皮尖$炒!#卷之五#第六門治肺寒氣$咳嗽聲重$多涕發喘選方肺湯香\"$五味子%甘草!炙\"%桂心S

是齋百一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尖\"%甘草!生用\"%桂枝!微去H#$A!$卷之五第六門溫肺湯治冒寒咳嗽清涕自流N選方皮\"%幹薑!炮\"各半兩$五味子%細辛!去葉\"各一分GP

IA

白芍藥六兩$五味子!去梗$炒\"%幹薑!炮\"%肉桂!去N:

太平惠民治肺虛$久咳寒飲$發則喘咳$不能坐臥$嘔吐Q!!卷之四溫肺湯粗皮\"%半夏!煮熟$焙\"%陳皮!去白\"杏仁%甘草!炒\"I和劑局方痰沫$不思飲食X$U各三兩細辛二兩EY

I白術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NY

A白瓤焙\"$桔梗三分!去蘆頭\"$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N太平聖卷第四十二#治治肺虛寒&胸中痞塞&短氣不足&少思飲G!%白術丸尖雙仁麩炒微黃\"$細辛三分$貝母三分!煨微黃\"$幹PI

惠方短氣諸方食&宜服白術丸方A!\"$!\"$N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甘草三!\"$$分炙桂心三分訶黎勒皮一兩上

太平聖卷第四十六#治細辛半兩!搗為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無治肺寒卒咳嗽篇\"$惠方卒咳嗽諸方微黃研如膏次下酥一分:氣

人參!去蘆頭\"%白術!香熟\"%白茯苓以上各三分$紫血太平聖卷第四十六#治治產後傷冷$肺寒咳嗽$鼻多清涕$不欲飲食$菀!洗去苗土\"%桂心%細辛%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陰!''''人參散陽惠方卒咳嗽諸方四肢少力$人參散方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幹薑!炮裂銼\"%厚樸篇

!\"1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以上各半兩4

9◆

書◆

15

0!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五味子二兩$甘#

太平聖卷第四十六治!\"杏仁散治咳嗽上氣$肺寒$鼻中不利$宜服杏仁散方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一兩!去根節\"$陳橘皮三分$款惠方咳嗽上氣諸方冬花三分$紫菀三分$厚樸三分$幹薑三分$桂心三分Z

H人參一兩!去蘆頭\"$五味子半兩$桂心三分$杏仁半O太平聖卷第二十#治風N!#人參散治風冷失聲%肺寒少氣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分炙微赤銼\"$細辛三GY

惠方冷失聲諸方I分$石菖蒲三分$附子三分$訶黎勒皮半兩$甘草一分FE

IS

H#$$$$I卷第十非虛寒療肺虛寒癘風傷語音嘶塞氣息喘憊嗽L$%外台秘要嗽唾方豬胰三具$大棗一百枚!去核\"$好酒五升U方三首唾方N小兒藥證百部三兩!炒\"$麻黃!去節\"$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卷下#諸方百部丸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直訣炒$煮三五沸\"草與黑棗$大補中土$再加煨薑以溫之$黃芪以鼓之$人參以滋之$總使土氣衝和$上生肺人參三錢$黃芪三錢$黑棗三錢$炙甘草二錢$煨薑$''''血證論卷七保元湯金$肺陽布護$陰翳自消$一切寒怯虛悸之症三片自除$此為溫補肺陽法嚴氏濟諸虛門#五勞六治肺勞虛寒$心腹冷氣$胸脅逆滿$氣從胸達人參&鍾乳粉&半夏!湯泡七次\"&桂心!不見火\"&橘$(溫肺湯生方極論治背痛$飲食即吐$虛乏不足紅&幹薑!炮\"各一兩$木香!不見火\"&甘草!炙\"卷二#哮喘門第附子理脾肺虛寒$痰涎壅塞$少有動作$喘嗽頻促$脈人參&甘草!炙\"&附子!製\"&幹薑!炒\"&白術!炒\"各$!醫方考十六中湯來遲細者$此方主之一錢卷第六#治肺病治肺虛寒乏氣$小腸拘急$腰痛$羸瘠!瘦也\"大棗二十枚$幹薑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三兩$桂心$$醫心方大建中湯方第十三百病$大建中湯方三兩書

!續表\"序號書名卷次方名主治組成醫學衷中第一卷#醫方#回陽升治心肺陽虛$大氣又下陷者%其人心冷&背生黃八錢$幹薑六錢$當歸身四錢$桂枝尖三錢$甘草!\"參西錄治大氣下陷方陷湯緊&惡寒$常覺短氣一錢蘇子一升$幹薑三兩$半夏四兩!洗\"$桂心&人參各一!#雜病廣要諸氣病#喘蘇子湯療氣上迫滿$或氣不通$煩悶喘嘔$蘇子湯方兩$橘皮&茯苓各三兩$甘草一兩!炙\"S

重訂廣溫第二卷#驗方妙參芪保他如溫補肺陽$參芪保元湯為主$其次參薑H$$$A!$別直參錢半炙綿芪二錢官桂八分炙甘草六分N熱論用#補益法元湯飲&觀音應夢散$亦可對症酌用GP

IA

重訂廣溫第二卷#驗方妙他如溫補肺陽$參芪保元湯為主$其次參薑N!%$$$:參薑飲別直參錢半炙綿芪二錢官桂八分炙甘草六分Q#&$熱論用補益法飲觀音應夢散亦可對症酌用IX

U重訂廣溫第二卷#驗方妙觀音應他如溫補肺陽$參芪保元湯為主$其次參薑E\"&吉林參一錢$胡桃肉一枚$蜜煨生薑一兩YI

熱論用#補益法夢散飲&觀音應夢散$亦可對症酌用NY

A#$$N卷第二十六疳有奶下嗽者因吃熱奶傷肺而得隻下溫肺散G\"''''幼幼新書溫肺散栝蔞根半兩$甘草!炙\"一分P

I嗽第四及人參膏塗唇AN

小兒寒嗽$因平素肺虛$喜啖生冷$以致寒邪##$%$$卷七咳嗽門聖惠橘傷肺發為咳嗽其證麵色白痰多清稀鼻上\"(兒科萃精人參&貝母&蘇葉&陳皮&桔梗&杏仁&紅棗肺寒咳嗽皮飲流青涕$初起古法主聖惠橘皮飲$若日久不愈篇者$古法主補肺阿膠散:氣

小兒寒嗽$因平素肺虛$喜啖生冷$以致寒邪血陰

卷七#咳嗽門#補肺阿傷肺$發為咳嗽%其證麵色白$痰多清稀$鼻\")兒科萃精人參&阿膠&炒牛蒡子&炒杏仁&糯米&炙甘草&馬兜鈴陽肺寒咳嗽膠散流青涕$初起古法主聖惠橘皮飲$若日久不愈篇

1者$古法主補肺阿膠散5

1◆

書ZHONGYIFEISHILUN附錄2現代期刊中所載治療肺陽虛證方劑1.鎮咳平喘膠囊:幹薑、細辛、五味子、半夏、茯苓、陳皮、瓜蔞、麻黃、桔梗、前胡、石膏、黃芩、杏仁、百部[陳寶明,常暖,柴茂山,等.鎮咳平喘膠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及實驗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8(4):52~55.]2.病案1:黃芪、黨參、炙甘草、幹薑、五味子、紫菀、款冬花、仙靈脾、茯苓、半夏、陳皮、細辛、生薑、大棗[楊勻寶,張傑,範仁忠.補益肺陽法的臨床運用.中國醫藥學報,1996,11(4):43~44.]3.甘草幹薑湯:炙甘草、幹薑[張哲,陳德溯.肺陽、陽虛飲停與小青龍湯芻議.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9,11(1):51.]4.小青龍湯:麻黃、白芍、細辛、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幹薑[張哲,陳德溯.肺陽、陽虛飲停與小青龍湯芻議.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9,11(1):51.]5.補肺湯:五味子、幹薑、桂枝、款冬花[張哲,陳德溯.肺陽、陽虛飲停與小青龍湯芻議.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9,11(1):51.]6.溫陽補肺湯:人參、附子、麥冬、沙參、黃芪、五味子[姚永年.肺陽初探.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2,4:4.]7.驗方1:人參、黃芪、幹薑、炙甘草、淫羊藿、鎖陽、肉蓯蓉、五味子、當歸、紫河車、蛤蚧、阿膠[董道藝.肺陽虛簡論.新中醫,1990,7:2~5.]8.病案2:黨參、黃芪、五味子、巴戟天、山茱萸、淫羊藿、鎖陽、肉蓯蓉、當歸、阿膠、白術、熟地黃、沉香、罌粟殼、炙甘草[董道藝.肺陽虛簡論.新中醫,1990,7:2~5.]9.溫肺湯:炮薑、枳殼、肉桂、五味子、半夏、生薑、大棗、細辛、白芍[陳燕,陳偉.肺陽虛辨治體會.山西中醫,2004,20(4):64.]10.加味理中湯:黨參、茯苓、炮薑、白術、陳皮、大棗、半夏、甘草、細辛[陳燕,陳偉.肺陽虛辨治體會.山西中醫,2004,20(4):64.]11.真武湯:幹薑、白術、生薑、五味子、附子、茯苓、款冬花、紫菀、白芍、細辛、甘草[陳燕,陳偉.肺陽虛辨治體會.山西中醫,2004,20(4):64.]12.病案3:肉桂、半夏、人參、杏仁、白前、前胡、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幹薑、炙甘草、大棗[王劍鋒,李潔冰.肺陽虛探析.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140):11~13.]13.病案4:黨參、茯苓、白術、陳皮、半夏、杏仁、前胡、桂枝、幹薑、砂仁、枳殼、甘草[張桂林,李慶升.肺陽虛治驗.河北中醫,1987,6:38.]14.病案5:附子、幹薑、當歸、五味子、黨參、黃芪、山藥、炙甘草、蘇子[趙敏,張全有.肝氣虛、肝陽虛、肺陽虛、脾陰虛四證中西醫治療.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9,31(4):405~407.]15.病案6:黃芪、附子、青皮、仙茅、仙靈脾、牡荊子、大黃、葶藶子、衛矛、檳榔[趙鳳◆15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氣血陰陽篇達.洪廣祥治支氣管哮喘驗案5則.江蘇中醫藥,1992,23(4):3~4.]16.空調病:茯苓、幹薑、甘草、細辛、五味子、麻黃、白芍、桂枝、半夏[鍾豪華.空調症的中醫辨治.新中醫,1993,3:46~48.]17.驗方2:茯苓、黃芪、幹薑、五味子、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黨參、細辛、半夏、膽南星、白術[李如輝.曆代文獻少論“肺陽”的原因再發現.河南中醫,1998,18(3):140~141.]18.生薑甘草湯:人參、炙甘草、幹薑、生薑、大棗[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10~16.]19.苓甘五味薑辛湯加桂枝:桂枝、茯苓、幹薑、細辛、五味子、炙甘草[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10~16.]20.蘇子降氣湯合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蘇子、當歸、前胡、厚樸、肉桂、炙甘草、幹薑[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10~16.]21.真武湯合五苓散:附子、白芍、白術、茯苓、澤瀉、桂枝、豬苓、生薑[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10~16.]22.三拗湯合止嗽散:麻黃、杏仁、甘草、陳皮、百部、紫菀、荊芥、桔梗、白前[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10~16.]23.三仁湯:杏仁、滑石、通草、白蔻、竹葉、厚樸、薏苡仁、半夏[高中祖.論肺之陰陽(下).雲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22(2):10~16.]24.驗方3:桂枝、幹薑、胡椒、人參、白術、炙甘草、半夏、茯苓[趙東凱,宮曉燕.慢性咳嗽從肺陽虛證辨治.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6):680~681]25.病案7: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桂枝、幹薑、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前胡、杏仁、丁力、炙甘草、大棗[張起.淺議肺陽虛證.黑龍江中醫藥,2004,1:41]26.病案8:桂枝、白芍、附子、杏仁、前胡、炙甘草、大棗、生薑[李久成.試論肺陽虛.江西中醫藥,1986,6:7~9]27.病案9:附子、防風、黃芪、黨參、白術[李久成.試論肺陽虛.江西中醫藥,1986,6:7~9]28.病案10: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紫菀、款冬花、杏仁、桂枝、幹薑、砂仁、枳殼、炙甘草、神曲[李久成.試論肺陽虛.江西中醫藥,1986,6:7~9]29.病案11:炙甘草、幹薑、黃芪、益智仁[李久成.試論肺陽虛.江西中醫藥,1986,6:7~9]30.溫陽補肺湯:附子、幹薑、黨參、黃芪、山藥、炙甘草、蘇子[馮鬆傑.試論肺陽虛、肝陽虛、脾陰虛證治.中醫研究,2003,16(2):38~39]31.驗方3:黃芪、幹薑、川芎、人參、天雄、紫菀、生薑、細辛、桂枝、半夏、杜仲、附子、炙甘草[潘朝曦.談肺陽虛及其證治.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8,20(2):15~16]153◆中篇肺經肺絡篇ZHONGPIAN:FEIJINGFEILUOPIAN中篇:肺經肺絡篇第五章論肺經宋·竇材《扁鵲心書》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症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之說。故可知經絡在臨床辨證用藥中具有重要意義。

肺經為十二經脈首起之經,它不僅具有經脈係統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也是肺髒發揮功能的重要結構基礎。肺經作為整個經脈係統的一部分,承載著運行氣血,營運陰陽,滲灌濡養,屬絡髒腑肢節的作用,同時肺經將脾胃的水穀精微物質運送至肺髒,化生氣血。當肺經出現有病變時,其主導的生理功能也會隨之紊亂,表現為一係列的病症。曆代以來的醫籍文獻中,對“肺經”的單獨論述相對較少,大多是將其放在整個經脈係統中稍加闡釋,缺乏具體係統的總結及認識。

因此,對肺經的相關理論展開係統研究,包括肺經的概念、演變、循行、臨床表現、肺經主時的概念及內涵、肺與其他髒腑的經絡關係、肺經病的病因病機、歸肺經中藥的總結及認識等內容,從整體上把握肺經的生理及病理機製,為肺經病的辨證治療提供理論支持。

第一節經脈理論概述經絡學說(meridianandcollateraltheory)是研究人體經絡係統的概念、構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形體官竅、精氣血神之間相互聯係的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貫穿於人體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各個方麵,與藏象、精氣血津液等理論相互輔翼,深刻地闡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對臨床各科,尤其是針灸、推拿、氣功等,都起到及其有效的指導作用。曆代醫家高度重視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內經》中就有“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脈經》)及“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靈樞·經別》)的記載,後人更有“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宋·竇材《扁鵲心書》)之說。

一、經脈的涵義及其生理功能(一)經脈的涵義經絡(meridianandcollateral)是人體內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經脈和絡脈。經,本義指織物的縱線,有路徑的含義;絡,本義指絲絮狀物,有網155◆ZHONGYIFEISHILUN絡的含義。經脈(meridianvessel)是經絡的主幹部分,以上下縱行為主,《醫學入門》謂:“脈之直者為經。”絡脈(collateralvessel)是經絡的細小部分,猶如網絡,從經脈中分出側行。《靈樞·脈度》記載:“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絡縱行交錯,遍布全身,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關於經脈和絡脈的區別,《靈樞·經脈》有“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之論,《靈樞·脈度》又有“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之說。據此,後世醫家多認為:經脈多深而不見,行於分肉之間,絡脈多浮而常見,行於體表較淺部位;經脈較粗大,絡脈較細小;經脈以縱行為主,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實際上,經脈雖多“浮行於分肉之間”,也常顯露於體表;絡脈雖有“浮而常見”者,而更多的則是分布於髒腑組織之中,難以見到,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說的“陰絡傷則血內溢”中的“陰絡”即是。此外,經脈也有橫行者,如帶脈;絡脈成網絡狀,縱橫交錯,必然也有縱行者。因此,經脈與絡脈的區別,當以“經為主幹,絡為分支”為準則[1]。

經絡係統(systemofmeridiansandcollaterals)是由經脈與絡脈彼此銜接、相互聯係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複雜係統。經絡係統中充滿著經氣的活動。所謂經氣(meridianqi),即經絡之氣,概指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素問·離合真邪論》曰:“真氣者,經氣也。”說明經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故人死後,雖然其經絡、腧穴仍在,但卻失去了陰陽經氣的往來靈機,如此便沒有生命了。經雲:“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故古聖最重視這靈活的陰陽經氣。簡單地說,氣就是能量,經絡是氣運行而成的“氣道”,是能量流。此氣周流不息,運行不止,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生命不過是一個能量的聚散過程,散則為氣,聚則成形。許多人把人體經絡看得很神秘,但它隻不過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內在能量係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自然本質[2]。經絡係統將人體的五髒六腑、組織器官、四肢百骸聯絡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經氣的活動,調節全身各部的功能,使整個機體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

有一種觀點認為,廣義的經絡係統包含血管、神經係統,可能還包含體液調節、淋巴係統等現代醫學已經證實的一些係統。但是,他們認為,除了科學已經發現和證實的係統外,人體還存在一種現代科學未知的係統,這是經絡特有的係統。狹義的經絡通常指這種不同於血管、神經係統等的獨特係統,它有如下特征:獨特的循行路線、獨特的經脈髒腑關係以及獨特的理論與醫療效果[3]。

經絡並不是獨立的一個特殊係統,而是中國古人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摸索總結出的一個宏觀的人體調節係統。這些人體調節現象也隻有在活體上存在,在屍體上這些功能現象也都全部消失,顯然平時講的經絡,更注重於無形的功能作用,而不是強調實體。

正如三個不同方向大小的力,其合力看不到摸不到,卻是能感受到的,物體最終狀態———運動軌跡、運動速度等是由合力來決定的。所以,局部的、片麵地去理解經絡是不可取的,而且也是難以真正地認識經絡的[4]。

(二)經脈的生理功能經脈在生理上,通過經絡循感傳導“經氣”的運動,溝通表裏上下,聯係髒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髒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髒腑器官的功能活動。《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156ZHONGPIAN:FEIJINGFEILUOPIAN中篇:肺經肺絡篇亦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說明經脈是溝通人體上下內外,聯係髒腑器宮的係統;同時,氣血借經脈運行周身,濡養組織,即經脈又是運行氣血的通道。

1.溝通聯係作用人體由髒腑、形體、官竅和經絡構成。它們雖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組成了有機的整體活動。人體全身內外、上下、前後、左右之間的相互聯係,髒腑、形體、官竅各種功能的協調統一,主要是依賴經絡的溝通聯係作用實現的。經絡在人體內所發揮的溝通聯係作用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髒腑與體表的聯係內在髒腑與外周體表肢節的聯係,主要是通過十二經脈的溝通作用來實現的。《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十二經脈中,手之三陰三陽經脈,循行於上肢內外側,足之三陰三陽經脈,循行於下肢內外側。

每條經脈對內與髒腑發生特定的屬絡關係,對外聯絡筋肉、關節和皮膚,即十二經筋與十二皮部。外周體表的筋肉、皮膚組織及肢節等,通過十二經脈的內屬外連而與內在髒腑相互溝通。這種聯係表現有特定性和廣泛性兩方麵,即體表的一定部位和體內的不同髒腑之間的內外統一關係,以及周身體表肢節與體內髒腑的整體性聯係。

(2)髒腑與官竅之間的聯係髒腑與官竅之間的聯係,也是通過經脈的溝通作用實現的。十二經脈內屬於髒腑,在循行分布過程中,又經過口眼耳鼻舌及二陰等官竅。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類經·藏象類》所說:“手少陰……係舌本”,“手厥陰循喉嚨,出耳後”,“足少陽皆會耳中”,“足少陰循喉嚨,係舌本”,“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足厥陰……絡於舌本,連目係”,指出十二經脈與耳、目、舌等官竅的密切聯係。又如手陽明“挾口”,足陽明“挾口環唇”,足厥陰“環唇內”,手陽明“挾鼻孔”,足陽明“起於鼻”,手太陽“抵鼻”,足少陽“繞毛際”,足厥陰“入毛中,過陰器”,衝、任、督三脈均“下出會陰”等,使得內在髒腑通過經絡與官竅相互溝通而成為一個整體。髒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便可通過經絡反應於相應的官竅。

(3)髒腑之間的聯係髒腑之間的聯係,也與經絡的溝通聯係密切相關。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屬絡一髒和一腑,這是髒腑相合理論的主要結構基礎。如手太陰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肺等。某些經脈除屬絡特定內髒外,還聯係多個髒腑。如手少陰腎經,不但屬腎絡膀胱,還貫肝,入肺,絡心,注胸中接心包;足厥陰肝經,除屬肝絡膽外,還挾胃、注肺中等。也有多條經脈同入一髒的情況,如手太陰經屬肺,足厥陰經注肺,足少陰經入肺,手少陰經過肺等。此外,還有經別補正經之不足,如足陽明、足少陽以及足太陽的經別都通過心,這樣就構成髒腑之間的多種聯係。

(4)經脈之間的聯係經絡係統各部分之間,也存在著密切聯係。十二經脈有一定的銜接和流注規律,除了依次首尾相接、如環無端外,還有許多交叉和交會。如手足六條陽經與督脈會於大椎,手少陰經與足厥陰經皆連目係,手足少陽經與手太陽經在目外眥和耳中交會,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的支脈在麵部相合等。十二經脈之中,無論表裏經、同名經和異名經之間,都存在著經脈相互貫通,內部氣血相互交流的關係,尤以表裏經更為突出。十二經脈中六陰經與六陽經之間存在著陰陽表裏相合關係,凡相表裏的經脈,在內者屬於髒則絡於腑,內屬於腑則絡於髒;在外者必在上、下肢端相互交接溝通。加上十157◆ZHONGYIFEISHILUN二經別、十二經的別絡從內外加強了表裏經之間的聯係,使得表裏經在不同層次上都能充分融洽交流,為髒腑表裏相合理論奠定了結構基礎。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之間也是縱橫交錯相互聯係的。如足厥陰肝經在頭頂與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交會於百會穴;足少陽膽經與陽蹺脈會於項後;手足太陽經與足陽明經及陰陽蹺脈會合於目內眥;足三陰經與陰維脈、衝脈均會於任脈;衝脈從氣街起與足少陰經相並而上行;衝脈與任脈並於胸中,後通於督脈,任、督二脈又通會於十二經等。奇經八脈除與十二經脈多處交叉相連外,其本身也自有聯係。如陰維、衝脈會於任脈,衝脈與任脈並於胸中,又向後與督脈相通等,都體現出奇經間的關聯。再如陽維脈與督脈會於風府穴,衝、任、督三脈同起於胞中,“一源而三歧”等,其聯係也是十分密切的。此外,還有無數絡脈,其在經脈聯係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

2.運輸滲灌作用經脈運行氣血的作用,體現為經脈作為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運行氣血的作用。各髒腑形體官竅及經脈自身,得到經脈的充分濡養,則能發揮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故《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脈度》說:“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其流溢之氣,內溉髒腑,外濡腠理。”正是由於經脈的運輸滲灌作用,才能使氣血內溉髒腑,外濡腠理,而髒腑腠理在氣血的不斷循環灌注濡養下,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則機體強健,自能抵禦外邪的侵襲。王小宇等[5]認為痰作為代謝產物,通過經絡由肺轉輸至大腸,說明經絡不僅有運行氣血的作用,也具有運輸代謝產物的作用。

3.感應傳導作用感應傳導,是指經絡係統具有感應及傳導針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種信息的作用。如對經穴刺激引起的感應及傳導,通常稱為“得氣”,即局部有酸、麻、脹的感覺及沿經脈走向傳導,就是經絡感應傳導作用的體現。經絡的感應傳導作用,是通過運行於經絡之中的經氣對信息的感受負載作用實現的。經氣,是一身之氣分布於經絡者,具有感受、負載和傳遞信息的作用(是一身之氣的中介作用的體現)。通過經氣對信息的感受和負載作用,各種治療刺激及信息可以隨經氣到達病所,起到調整疾病虛實的作用。故《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人的生命活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機體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生命信息的發出、交換和傳遞。這就必須依賴經絡係統的感應傳導作用,進行生命信息的傳遞,溝通各部分之間的聯係。經絡循行分布於人體各髒腑形體官竅,通上達下,出表入裏,猶如機體的信息傳導網絡,不但能感受信息,而且能按信息的性質、特點、量度進行傳導,分別將信息運載至有關的髒腑形體官竅,反應和調節其功能狀態。這種信息傳導既可以發生在各髒腑形體官竅之間,交換、協調人體生命活動的每個進程,又可發生於體表與內髒之間。如果肌表受到外界某種刺激(針刺、按摩等),這些信息就會由經絡中的經氣感受和負載,沿經絡傳送至內髒,根據信息的性質和強度的不同,而產生或補或瀉的作用。內髒功能活動或病理變化的信息,亦可由經絡中的經氣感受,並沿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等傳達於體表,反映出不同的症狀和體征,這是“有諸內必形諸外”的主要生理基礎。

4.調節作用經絡係統通過氣溝通聯係、運輸滲灌氣血作用及其經氣的感受和負載信息的作用,對各髒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進行調節,使人體複雜的生理功能相互協調,維持陰陽相對平衡狀態。《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經◆158ZHONGPIAN:FEIJINGFEILUOPIAN中篇:肺經肺絡篇絡的調節作用能使人體功能活動恢複平衡協調。實驗證明,針刺有關經脈穴位,可以對髒腑功能產生調整作用,而且在病理情況下尤為明顯。如針刺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穴,可調節胃的蠕動與分泌功能。當胃的功能低下時給予輕刺激,可使胃的收縮加強,胃液濃度增加;當胃處於亢奮狀態時給予重刺激,則可引起抑製性效應。又如針刺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既可使心動加速,在某些情況下,又可抑製心動,故該穴在臨床上既可治心動過緩,又可致心動過速。可見,經脈的調節作用可表現出“適應原樣效應”,即原來亢奮的,可以通過它的調節使之抑製;原來抑製的,又可通過它的調節而使之興奮。這是一種良性的雙向調節作用,在針灸、推拿等療法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經脈的組成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幹,主要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等三大類。

(一)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係統的主體。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十二正經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規律,與髒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相互之間也有表裏關係。十二正經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的傳注係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髒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麵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見表圖51。

159◆圖51十二經脈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表ZHONGYIFEISHILUN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凡屬六髒(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麵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裏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裏,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裏,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裏。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裏,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裏,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裏。

(二)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奇經是與正經相對而言的,由於其分布不如十二經脈那樣有規律,與五髒六腑沒有直接的屬絡聯係,相互之間也沒有表裏關係,有異於十二正經,故曰“奇經”。又因其數有八,故曰“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重要經脈,在經絡係統中發揮著統帥、聯係、調節等作用。由於奇經八脈不同於十二正經,故其生理功能也具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於以下幾方麵:密切十二經脈的聯係;調節十二經脈氣血;與某些髒腑關係密切。

三、關於經脈實質的現代研究(一)肯定經絡的存在解剖學上隻有神經、血管和淋巴管等的存在,經絡不存在解剖學依據。但經絡的循經雙向傳遞性、低阻高導性、高溫發光性、鈣離子富集性等經絡現象目前可以證明經絡是[6]客觀存在的。承淡安先生從五個方麵肯定經絡的存在:①現代的醫學科學知識,還沒有得到正確理解的東西很多,不應該從現代僅有的醫學科學知識去簡單地否定經絡的存在。②經絡在《黃帝內經》裏已經有很詳細完備的記載和闡述,可見它的發現必定很早,不可能是憑空想象的東西。③針灸療法所使用穴位的分布,一直是和經絡分不開的。

④曆代針灸治療法則,也一直離不開十二經脈循行分布作為基礎。⑤在進行針灸治療時,病人體內所發生的針下感傳(就是刺針時的感覺),如壓重、酸、麻、脹痛等,其放散傳達的徑路範圍常常發現與經絡循行的徑路範圍有部分的相符合。基於以上的理由,承淡安先生肯定了經絡理論是有其實際意義的,也確有研究的必要[7]。

(二)經絡的實質經絡實質研究曾被列入國家“七五”科技計劃的重大課題,為此很多人致力於這方麵的研究。有關經絡實質的見解和假說也處百家爭鳴階段,華萍等[8]將其歸納為體液循環學說、結締組織結構學說、生物場學說、神經傳導學說四大主流學派。

李誌道等[9]通過中西醫對照研究發現:經脈和絡脈與西醫學的血管關係密切。趙麗雲等[10]認為經絡與筋膜是同一部位(物質)的不同認識角度,兩者密不可分。對此,我比◆160ZHONGPIAN:FEIJINGFEILUOPIAN中篇:肺經肺絡篇較認同周鴻豔等[11]對經絡本質的認識。就經絡學說是中醫學體係的一部分而言,它與中醫學的其他理論學說應該具有一樣的性質特點。如果承認中醫的髒腑不是實證概念,是“非血肉之五髒,乃四時氣化之五髒”(惲鐵樵語),那麼經絡應該與髒腑、氣血精津液、性味、歸經、君臣佐使、陰陽五行性質相同的理論學說,是屬髒絡腑、屬腑絡髒的,是一個不可以實證的東西。它的意義和價值不在實證性發現證實上,而在於解釋說明臨床現象,指導臨床實踐的操作。它是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範疇直接概括臨床實踐經驗形成的,沒有經過物質實證的環節,因此也就不會有物質實證的內涵。它和元氣、營氣、衛氣、宗氣、三焦、命門等一樣,都是為了說明臨床現象,直接指導臨床活動的虛擬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經絡的科學實驗都傾向於尋找到一條有形的可觀測的經絡通道,而忽視了經絡本身的未知的獨特性。如果經絡是個活的結構,是功能係統,用解剖學的方法永遠不可能取得突破。各種欲發現其實證性物質存在的科研,都不會得到充分論證,更不會得到預期結果。故理解經絡,不從解剖;研究經絡,需從臨床[12]。

四、經病理論(一)經病理論的淵源及內涵《素問·調經論》有這樣的描述:“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生。”隋·巢元方說:“人之經絡,循環於身,若氣血調和,不生虛實,邪不能傷。”說明經絡循行全身有保衛肌體、防禦病邪的作用。

病邪從經絡傳入人體的基本路徑由外而內,由皮毛而及五髒。《素問·繆刺論》:“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髒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髒之次也。”指出大凡病邪侵襲人體,必須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進入孫脈,再逗留不去,就進入絡脈,繼而進入經脈,並向內延及五髒,流散到腸胃;這時表裏都受到邪氣侵襲,五髒就要受傷。

(二)經病的病因病機經絡作為人體的聯絡係統,最核心的生理功能包括聯絡作用和運行氣血作用,兩大功能的失常是經絡病候形成的基礎。在病理上,經絡循感傳導阻滯,“經氣”不通,影響氣血的運行,不通則痛,甚至引發髒腑病變[13]。或因素體虧虛,久病耗傷等致氣血不充,髒腑失養,不榮則痛,引起病變。

1.經病病因(1)外因《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八風八邪,以為經風,觸五髒,邪氣發病。”說明:因為病邪首先進入經脈,再通過經脈進一步深入,觸動五髒,所以自然界雖有八風,人體經脈受邪卻有五風的病變。《靈樞·癰疽》說:“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指出氣血運行於經脈,循環不止,它與天地的運動規律相一致。如果天體運行失其常度,就會出現異常自然現象,人也是一161◆ZHONGYIFEISHILUN樣,人體的經脈也是一樣。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也說到:“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說明如果人們不善於調養,經常違反自然界五行和三陰三陽之氣變化的規律,那麼,必然會有邪氣傷害身體,這是能否長壽的根本原因。以上《內經》的論述都說明人體是由於外邪導致經脈氣血的變化而發病。

(2)內因《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邪之……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指出正氣虛時和用力勞動之後,或因吃飯而出了汗,以致腠理開泄的時候,容易被邪氣所侵襲,說明正氣虧虛是發病的內因。

因此《內經》認為經脈發病是內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內經》非常強調外邪導致經脈氣血的變化。

2.經病的病機經病的病機主要體現在經絡陰陽氣血盛衰變化。外邪侵襲人體會導致經絡氣血發生變化,正如《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說:“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經絡氣血發生改變通常有以下四種情況。

(1)經絡氣血偏盛和偏衰如在《靈樞·經脈篇》裏說:“陽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這是足陽明胃經或實或虛引起的病變。

(2)經絡氣血逆亂如《素問·調經論》說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是經絡氣血突然上逆,而發為昏仆、不省人事的病證。在《靈樞·五亂》中說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於胸中,是謂大悗”,說明:清陽之氣應上升,濁氣應沉降,如果清氣不升反居於下部,濁氣不降反居於上部,就是經氣逆亂。營氣順脈而行,而衛氣運行卻不循常規,這樣清濁相擾,亂於胸中就叫大悗。

(3)經絡氣血鬱滯如《素問·逆調論》說:“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

再如《素問·痹論》說:“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這些經文說明,經絡鬱滯多發生在絡脈部分,常表現為局部的寒、痛、積、廢諸證。

(4)經絡衰竭如《素問·診要經終論》說:“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絕汗乃出”。再如《難經·二十四難》說:“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麵黑如熏,此血先死”。說明手少陰經衰竭的演變及其證候表現[14]。

(三)經病的辨證治療1.經脈辨證應分為十二經脈辨證、奇經八脈辨證和經筋辨證。

(1)奇經八脈辨證奇經八脈在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病候特點等方麵皆與十二經脈有所不同,如《靈樞·脈度》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認為蹺脈盡管別出於足少陰腎經而上循陰股,卻與肝經、脾經和腎經存在不同的循行及交接部位,並且主司濡目和目之開合,故《難經·二十七難》認為“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由此可見,在經脈辨證中,奇經八脈辨◆162ZHONGPIAN:FEIJINGFEILUOPIAN中篇:肺經肺絡篇證與十二經脈辨證應當是兩個獨立的體係。

(2)十二經脈辨證十二經脈還有許多重要的連屬部分,包括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如何將其納入經脈辨證的體係之下,也需從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病候特點等方麵進行甄別。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作為分行於體腔的支脈,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表裏兩經之間的聯係,加強與頭麵的聯係,加強與所絡屬髒腑之間的聯係,加強與心髒的聯係。考察《靈樞·經脈》可以發現,該篇“是動病”、“所生病”病候通常由兩類症狀構成,即經脈循行淺表部位的異常症狀、經脈聯屬髒腑病變的症狀。

對比《靈樞·經別》中十二經別的分布特點,經別辨證基本可用經脈辨證所涵蓋,個別未包括的內容,如足太陽經別“別入於肛”等屬於較特殊情況,隻需在研究症狀構成時將肛腸病症加入足太陽經的辨證中即可,無需單列十二經別辨證。

(3)十二經筋辨證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係,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係統,經筋係統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經筋部位的疼痛及運動功能異常。盡管《靈樞·經筋》提出治療經筋病當“以痛為輸”,但從辨證診斷的角度看,十二經筋循行分布具有按照一定路徑結、聚、散、絡的特點,這個特點難以用十二經脈辨證、奇經八脈辨證及十五絡脈辨證統之。此外,《靈樞·經筋》提出“以痛為輸”,更多是強調局部取穴對經筋病治療的重要性,而根據經筋辨證取用遠部穴位可彌補局部取穴的不足,故應單列十二經筋辨證。

2.生理功能原則生理功能原則是指根據中醫學相關理論,確立每個證型的症狀構成的原則。例如“氣虛證”的基本症狀為: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脈虛、動則益甚,凡具備3條或3條以上者,可診斷為“氣虛證”,症狀構成依據則是“氣”的生理功能。在確立了經絡辨證體係的基本框架以及基本證型之後,需要進一步確立各證型的基本症狀構成,才能真正有助於臨床辨證診斷。要確立經絡辨證中每一個證型的基本症狀,就必須依據經絡的生理功能,即遵循經絡的生理功能原則。也是確立各個證型的症狀構成的基本依據。因此,在具體建構證型時應重視下列特點。

(1)症狀構成的多元性經脈“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經絡的聯絡作用決定了各個證型(特別是十二經脈病證和奇經八脈病證)在症狀構成上具有多元性特征。如《靈樞·經脈》所載脾經病候,“舌本強”、“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等屬於脾經循行部位異常的症狀,“腹脹”、“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食不下”、“溏瘕泄”、“水閉”、“黃疸”等屬於本經所屬脾髒異常的症狀,“食則嘔”、“胃脘痛”、“善噫”等屬於表裏經所屬胃腑異常的症狀。此外,“煩心”、“心下急痛”則屬於脾經“注心中”的心髒異常的症狀。

可見,經絡辨證的每一個證型可能包含循行部位症狀、經脈所屬髒器症狀、表裏經所屬髒器症狀、經脈交接所屬髒器症狀等,從構成上講有多元性特點。但是,在考慮經絡病候構成的多元性時,也不能將其無限誇大,必須以經脈循行部位的症狀為基礎,這是臨床選擇經絡辨證的前提,如果隻有髒腑症狀而無經脈循行部位症狀時,應選擇髒腑辨證或其他辨證為宜。

(2)症狀構成的特定性經絡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運行氣血”,如《靈樞·本藏》163◆ZHONGYIFEISHILUN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絡的聯絡作用將人體聯係成為一個整體,而運行氣血作用則使髒腑官竅皮肉筋骨得以濡潤滋養,因而經絡阻滯、經氣不足、血不養經等病變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麻木或功能障礙等特征,即經絡病症狀構成的特定性。如《靈樞·經脈》曰:“胃足陽明之脈……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靈樞·經筋》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考察《內經》有關經絡病候的記載,症狀多有疼痛、腫脹、麻木或功能障礙等,說明這些症狀在經絡辨證中具有特征性意義[15]。

第二節肺經理論一、肺經的涵義及其演變圖52手太陰肺經的走行起止(一)肺經的涵義手太陰肺經是十二經脈之一。該經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髒,從肺係(氣管、喉嚨)橫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側,至肘中後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橈動脈搏動處),又沿手掌大魚際外緣出拇指◆164ZHONGPIAN:FEIJINGFEILUOPIAN中篇:肺經肺絡篇橈側端。其支脈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分出,經手背虎口部至示指橈側端。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胸部滿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滿,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邊外側發冷,麻木酸痛等症。

《靈樞·經脈》說:“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二)手太陰肺經的形成演變手太陰肺經首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種古經脈學佚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從記載上來看當時被稱之為“臂泰陰脈”,或“臂矩陰脈”。其循行是由肢端向心流注———為向心性循行。《帛書》所載其走向亦是從手至心中。而《靈樞·邪客》中的記載則是反過來由心走手,胸向肢端流注———為遠心性循行。因此這兩種學說的並存,亦是逐漸由《帛書》向《靈樞·經脈》過度的發展過程。《內經》中也見有手太陰從手向上循行的記述;《帛書》以手太陰至心中,所述的病候也為心的病變,《靈樞·經脈》以手太陰屬肺,所錄病候亦多與肺有關。可見這兩種學說對當時的針灸臨床都有其重要的影響[16]。

(三)手太陰肺經穴的演變根據《靈樞·本輸第二》最初記載,肺手太陰之肺隻提到了該經的五輸穴:“肺出於少商,少商者……為井;溜於魚際……注於太淵……行於經渠……入於尺澤……手太陰經也。”井榮腧經合共五個穴位。《黃帝內經明堂·手太陰卷》則在此基礎上作了補充:“手至胸中三尺三寸,管穴十:中府、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記載10個穴位。而《甲乙經·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卷三》篇所載隻9個穴:“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列缺、孔最、尺澤、俠白、天府。”更令人費解的是《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篇將中府、雲門列入脾經。直至《銅人腑穴針灸圖經·肺經卷》才將本經的腕穴納入至今日的正常規範,它是在《明堂》10個穴的基礎上加入一個雲門穴才成為其完整的11個手太陰肺經經穴[16]。

二、肺經的循行按照《靈樞·經脈》所述手太陰的循行是起於上腹部的中焦,向下聯絡相表裏的大腸後,回轉達胃口貴門,向上穿過腑肌連屬於肺,從肺係(肺與喉嚨相聯係的部位)橫行到腋下,沿上臂內側,下行入肘窩中,又沿前臂內側下入寸口,經過魚際沿邊緣出於拇指內側端(少商穴處)。其支脈從列缺分出,沿示指內側行至示指末端(商陽穴處),它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銜接,全身營衛之氣的運行即從此開始順經續下,循環往複,周流不息。

(一)手太陰肺經為何起於中焦?

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胃屬中焦,所以,我們也說中焦是氣血生化之源。中焦何在?

“中焦者,在胃中院(指胃腑,不是穴位),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難經·三十一難》)。

《銅人腑穴針灸圖經》在對肺經起於中焦注釋時更詳細地指出:“中焦者,在胃中院,主腐165◆ZHONGYIFEISHILUN熟水穀,水穀精微上注於肺,肺行榮衛,故十二經脈自此為始。”可知,中焦與胃接近,其部位當膈以下,臍以上,是腐熟水穀、化生血氣的一些通道,包括在此部位內的某些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