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活塞密封圈和密封片損壞,失去密封作用,應更換磨損件。

④配用懸掛式農具超過規定的重量引起沉降量過大,應使用配套農具。

(4)農具上升抖動。

①傳動箱油量不足,進油路內吸進大量空氣,使工作壓力不穩定,農具上升時抖動。檢查進油油路,消除密封不良現象,同時添加機油至規定76油麵高度。

②安全閥開啟壓力不穩,使高壓油壓力在提升過程發生變化,引起農具抖動。檢查彈簧的性能,並正確調整開啟壓力。

(5)手柄在提升位置時,油泵響聲異常。

①回油閥卡死在封閉回油孔的位置,致使主控製閥回到“中立”位置後,油泵來油不能從回油孔泄出,油路壓力劇增,安全閥開啟。當安全閥長時間開啟、油泵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時,便發出異聲。

②當回油閥卡死在封閉回油孔的位置,安全閥又失靈不能及時打開時,油路內的壓力迅速升高,油泵嚴重超載發出尖叫聲。清洗回油閥,檢查調整安全閥。

3.整體式液壓懸掛係統的故障原因及排除(1)農具提升緩慢。

①液壓油泵的進、出油閥與閥座磨損或彈簧壓力不足,造成閥體與閥座關閉不嚴,內部漏油,供油量降低,研磨閥與閥座合麵或更換彈簧,安裝時檢查密封性。

②柱塞與套筒磨損,降低供油量,達不到正常供油工作壓力。當磨損間隙超過0.1毫米時,必須修理恢複原來的配合精度。

③控製閥與封油墊圈磨損,特別是回油腔出油孔處的封油墊圈被高壓油衝刷磨損出現溝痕時,會造成嚴重漏油。排除時,可將該墊圈調換安裝在進油孔處,進油孔處的墊圈調換安裝在中間位置,把中間的墊圈調換安裝在排油孔處,以減少油液漏失。如仍不能解決時,應修理或更換。

④潤滑油不清潔,堵塞吸油濾網、阻塞油路;或機械雜質墊起進、出油閥,造成封閉不嚴、供油不足、壓力減低。工作油液不清潔,不僅會出現上述故障,而且會加劇油泵柱塞、控製閥等精密件的磨損。按時清洗濾清器,更換工作油液。

(2)農具不能提升。

①安裝不當。撥叉杆的下端安裝在控製閥擺動杆的後方,以致位調節手柄失去對主控製閥的控製,不能推移主控製閥。拆卸提升器蓋重新安裝。

②控製閥卡死。卡閥主要是油液太髒,應打開檢視孔,撥動控製閥,77即可排除;或將位調節操縱手柄連續上下移動數次,也可以恢複正常。

③活塞在油缸中卡死。出現這種故障,安全閥開啟,大量油液噴出,同時還伴有尖銳的響聲。應拆卸油缸,檢查缸體與活塞以及活塞環的安裝間隙,檢查油液的清潔狀況,必要時更換機油。

④安全閥與閥座磨損,彈簧折斷,工作油液從安全閥大量泄出,油壓降低。更換磨損和損壞的零件。

(3)農具不能下降。

①控製閥彈簧是否過軟或失效,檢查時可拆去檢視孔蓋,觀察控製閥能否被推力彈簧推到排油位置。必要時拆下油泵,檢查彈簧的彈力,當彈簧過軟時應予以更換。

②提升軸套是否磨損。當磨損以後,農具在提升狀態,會因運動中的顛簸將內提升臂卡在後橋體上,造成農具不能下降。拆卸農具,扳動提升臂,使內提升臂鬆脫,必要時更換軸套。

(4)位調節手柄在上升位置,農具升起至運輸狀態時安全閥大量噴油。主要原因是裏扇形板的上止動螺釘位置偏高,手柄向上扳動越過最高位置,杆係使控製閥不能回“中立”位置,仍在進油位置,壓力升高,安全閥開啟。在個別情況下,當安全閥失靈時,內提升臂繼續上升,會頂破提升器蓋,位調節手柄位置太高,常常從後橋中發出一種異聲,這不是後橋的故障,把手柄放低些即可消除。為保證位調節手柄位置不致過高,應檢查測量長銷(牽引銷)中心到提升臂圓銷中心的距離。

(5)位調節操縱手柄向下板至下止動螺釘位置時,農具反而上升。

①上止動螺釘安裝位置不當,位調節手柄位置過於偏下。這時由於撥叉片向前移動,撥叉杆下端推動擺動杆,壓縮推力彈簧,使控製閥向裏移動距離過大,打開了進油孔,因而農具上升。向上移動下止動螺釘,並予以固定。

②外撥叉杆彈簧調整得太鬆或擺動杆支點位置向裏偏移,控製閥向裏推移量增加,打開進油孔。將調整螺母調節適當。

(6)位調節手柄在“慢降”位置而農具不能緩慢下降,以致出現“跌犁”現象。

①偏心輪位置調整不正確。當偏心距太大時,會使在“慢降”位置撥78叉杆推移控製閥的位移量相應減小,手柄雖在“慢降”位置,仍然四槽排油,農具下降速度沒有得到減慢,應按要求正確調整。

②外撥叉杆的彈簧調節得太緊,影響控製閥向裏的外移量,不能慢速下降。調整彈簧的緊度後,必須檢查調整偏心輪的位置。

(7)農具不能恢複到原來位置。當用位調節時,將位調節手柄向上扳農具上升,將手柄向下扳到下止動螺釘處,農具落不下來。主要原因是滾輪架變形和滾輪發生偏移將外撥叉片卡住,引起杆係失靈,修理或更換滾輪架和滾輪。

(8)調節彈簧總成失靈。

①安裝不當,力調節彈簧能軸向移動。通過力調節彈簧螺母座,消除軸向間隙,但不應有預加壓力。

②力調節彈簧因疲勞變形,縮短了有效長度,產生軸間隙。檢查時,可拆去中央拉杆,往複推動搖臂,測量間隙大小。當間隙不太大時,可直接調整彈簧座螺母。如果間隙較大,直接調整難以消除時應拆卸,在彈簧座螺母前加墊片。當彈簧變形量太大、無法調整時,應更換力調節彈簧。

五、電氣啟動係統故障與維修1.發電機不發電(1)現象:拖拉機工作時,如發電機不發電,電流表針則指在“0”位不動,接通用電設備方向“-”擺動。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點火開關接觸不良,蓄電池的電流不能經電流表給發電機激磁,發電機不能產生磁場發電。

②發電機未與蓄電池配套使用,或蓄電池損壞斷路。

③發電機導線接觸不良,或保養拆裝時接錯,工作時電流不通。

④保險絲熔斷或接觸不良,致使充電和激磁電路斷路。

⑤轉子或定子線圈焊接處脫焊或引線斷裂,發電機工作時斷路。

⑥滑環表麵汙損、燒蝕,與炭刷接觸不良,以致激磁電流斷路,不能對轉子激磁而產生磁場。

⑦發電機在保養檢修過程中,由於更換安裝炭刷時卡死在刷架之內79不能滑動,不與滑環接觸或炭刷引線破損,因此激磁電流不通,發電機不能發電。

⑧矽二極管擊穿損壞,或者引線搭鐵短路,失去整流作用,使發電機不能輸出電流。

如發現電流表無充電電流,可參照發電機的檢修方法,判明故障原因和產生的部位,然後修理或更換。

2.發電機發電不足(1)現象:發電機正常工作時會輸出一定強度的電流,如果蓄電池在虧電的情況下,充電電流低於標準,即表明發電不足。但是,如果蓄電池已經充足電,反映到電流表上的讀數則大大低於規定要求,甚至看不到充電電流。可打開全部用電設備,如電流表指針擺向“-”,說明發電機發電不足。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發電機傳動皮帶過鬆,工作時打滑,致使發電機轉速下降,輸出電流減少。

②調節器調整不當,調壓調整值過小,致使發電機發電不足。

③調壓器低速觸點汙損、接觸不良,激磁電路電阻增大,發電機輸出電壓下降。

④滑環油汙太多,與炭刷接觸不良,致使磁電流減小而發電不足。

⑤炭刷磨損嚴重,炭刷彈簧彈力減小,使炭刷與滑環的壓力下降,導致激磁電流不足而影響發電能力。

⑥轉子線圈局部短路,致使激磁磁場減弱,輸出電流不足。

⑦定子有一相短路或接頭斷開,因該相不工作(無對外輸出),造成發電不足。

⑧矽二極管有所損壞,破壞了全波整流的規律,造成發電機輸出功率不足。

3.充電電流過大(1)現象:發電機工作時電流表指針經常指在10安培以上。

(2)故障原因及修理:發電量過大,主要是激磁電流得不到適當的控製,引起電壓升高造成的。

80①由於調節器彈簧的彈力過大,使鐵芯不易吸開觸點,激磁電路中不能及時加入附加電阻或經觸點臂搭鐵,造成電壓升高、電流增大。

②調節器觸點汙損、接觸不良,導致電流不能通過觸點而削弱,造成電壓升高。

③調節器搭鐵不良,影響調節器線圈或高速觸點搭鐵回路,導致電壓升高、充電電流增大。充電電流過大可通過調整調節器來排除。

4.充電電流不穩(1)現象:發電機工作時,電流表指針在充電位置上忽高忽低的擺動,即表明充電電流不穩。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發電機傳動皮帶過鬆,工作時跳動,致使發電機轉速忽高忽低,造成發電不穩。

②電源係統接線柱或導線接頭鬆動、接觸不良,隨著拖拉機工作時的顛簸震動而時斷時通,致使充電電流忽高忽低,很不穩定。

③轉子或定子線圈損壞,或引線損壞,在尚未斷開造成斷路之前,有似斷非斷的狀況。因此,有時通電正常,有時由於端麵連接小、電阻大、通電電流小,致使發電機工作不穩。

④滑環磨損失圓,表麵油汙過多或局部鏽蝕,工作時與炭刷接觸不良,以致激磁電流時大時小。

⑤炭刷磨損或炭劇彈簧的彈簧力減弱,炭刷與滑環的接觸壓力減小,工作時接觸不良,影響激磁的穩定性。

⑥調節器附加電阻燒毀或接頭脫焊斷路,致使激磁電路在觸點打開時發生斷路,激磁電流為零。由於在觸點閉合時電阻大小,激磁電流較大,造成發電機電流大幅度變化。

⑦調節器觸點汙損,時斷時通,造成電壓忽高忽低。

⑧二極管在端蓋和元件板上產生鬆動、接觸不良,也會導致充電電流不穩。

5.發電機溫度過高(1)現象:發電機工作時的溫度升到60℃左右,觸摸時感到燙手即為溫度過高。

81(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停熄發動機後沒有關閉電鎖,蓄電池的電流反充到發電機的激磁線圈,造成發電機溫度過高。

②調節器由於調壓值過高,造成激磁電流過大、磁場線圈過熱,發電機溫度升高。

③二極管擊穿短路,使發電機發熱。

④滑環表麵燒損粗糙,或炭刷彈簧彈力過小、接觸不良,工作時產生大量火花,導致發電機溫度升高。

⑤發電機軸承磨損過甚或潤滑不良,工作時摩擦加劇,造成溫度升高。

6.蓄電池虧電(1)現象:啟動機轉速低或不能轉動;開燈,燈光暗淡發紅;按喇叭,聲間低沉沙啞;檢查蓄電池時,電解液密度不足1.14,單格電壓不足1.6伏,即表明蓄電池虧電。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啟動發動機時,連續的大電流放電時間過長,導致極板上活性物質所形成的硫酸鉛難以還原,造成極板硫化、蓄電池虧電。

②長時間的充電電流過小,不能補充蓄電池放電後造成的消耗,導致蓄電池虧電。

③電解液不足、極板露出液麵,在電解液中參加化學反應的麵積減少,以致蓄電池虧電。

④使用中的蓄電池表麵汙染嚴重,電解液不純,極板活性物質脫落,內部短路等原因,造成自行放電、蓄電池虧電。

蓄電池虧電時,應立即補充充電。

7.啟動時電磁開關不吸(1)現象:按下啟動開關,電磁開關不能吸動鐵芯,不能著火運轉。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蓄電池無電或嚴重虧電,輸出電流過小,電磁開關的吸拉線圈不能產生足以吸動鐵芯的磁力,電磁開關失靈。

②蓄電池導線(電瓶)接頭鬆動,接觸不良,電流不通。

82③啟動開關損壞,或保險絲熔斷。

④電磁開關吸拉線圈短或斷路,不能吸動鐵芯工作。

發現電磁開關不吸,應首先檢查導線連接情況。如各導線接頭緊固且接觸良好,電磁開關仍不吸,可打開大燈觀察。如燈光暗淡,再用螺絲刀短接開關的大、小接線柱時,火花微弱或無火花,說明蓄電池無電或虧電。如果燈光明亮、火花很強,說明電磁開關短或斷路。如電碰開關發熱,則表明吸拉線圈短路,否則為斷路。

8.啟動機不能轉動(1)現象:按下啟動開關,電磁開關能夠吸動,或“噠噠”作響,但啟動機不能轉動。

(2)故障原因:①蓄電池電樁腐蝕氧化或導接頭(電瓶卡)鬆動、接觸不良,使電路電阻增加,啟動電流不能滿足啟動機工作的需要。觸摸有故障電樁時,若感到發熱,即表明接觸不良。

②由於虧電,輸出電流不足,不足以使啟動機運轉,若燈光暗淡或火花微弱,則說明蓄電池虧電。

③電碰開關接觸不良。按下啟動開關,電碰開關雖能動作,但由於接觸盤與靜觸點表麵氧化或汙損,通電電流減小,不能驅動啟動機。

④電動機內部磁場線圈短路或斷路,換向器表麵燒損、氧化發黑或有油汙,造成與炭刷接觸不良、電流不暢,電動機不能轉動或運轉無力。

9.啟動機運轉無力(1)現象:按下啟動開關,啟動機齒輪與飛輪齒圈正常齧合,但齧合後運轉無力、轉速過低,不能啟動發動機。

(2)故障原因:①如果反複啟動數次,轉速一次比一次下降,最後不能運轉,說明蓄電池虧電,應立即充電。

②接觸不良,啟動電流不足。導線接頭與蓄電池電樁安裝鬆曠;或電磁開關接觸圓盤和靜觸點表麵氧化燒蝕;或炭刷與換向器接觸不良等,使啟動電路電阻增大,電流不足。

③定子線圈(碰場線圈)內部短路,引起碰力下降,啟動機轉動無力。

83電樞線圈與換向器局部脫焊,也會產生類似情況。

④電樞轉動阻力大。由於潤滑不良或電樞轉動時與定子鐵芯發生摩擦,使啟動機運轉時阻力增大,對外輸出扭矩不足,表現為運轉無力。

10.啟動機溫度過高或冒煙(1)現象:啟動機工作時溫度過高,有時冒煙,多是啟動機燒毀的征兆。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啟動機使用時間過長,使啟動機溫度過高,嚴重時線圈燒毀冒煙。

②電樞線圈內部短路或線圈與換向器間脫焊,使電路電阻增大,造成溫度過高。

③由於電樞軸與襯套磨損後產生曠動,造成電樞轉動時與定子磁根摩擦發熱。

④磁場線圈由於高溫影響,或磁極鬆動,或與電樞碰撞摩擦造成短路。當大電流通過時溫度升高,導致燒毀冒煙。

發現溫度異常,可參照啟動機檢修方法及時排除,以免燒毀。

11.啟動機工作時發響(1)現象:啟動機工作時產生刺耳響聲,用手觸摸時感到強烈的震動。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由於電樞軸襯套嚴重磨損引起的。使用過程中,電樞軸與襯套潤滑不良、磨損加劇、間隙增大,產生鬆曠發響,嚴重時電樞與磁極還會發生碰撞摩擦而發出響聲。

②此外,整流子冒火花,或與電樞軸配合鬆曠,均會使啟動機產生不正常的噪音,及時拆下啟動機進行檢修。

③按下啟動開關,電磁開關產生響聲,是由於蓄電池虧電、輸出電流不足,或保持線圈斷路造成的。當電開關通電後,由於開始的電流較大,能夠吸動鐵芯使接觸圓盤與觸點接觸。當電流進入啟動機時,由於蓄電池虧電,電壓立即下降,電磁開關的磁力隨之減弱,致使鐵芯不能保持在工作位置,而在彈簧彈力的作用下退回原位。於是觸點斷開,蓄電池電壓又上升,使電磁開關又能吸動鐵芯工作。如此反複通斷,便發出“哢嗒”、84“哢嗒”的響聲。

④保持線圈斷路或焊點脫焊。當電磁開關通電後,吸拉線圈產生的磁力吸動鐵芯,使接觸圓盤與靜觸點接觸通電,接通吸拉線圈,即被短路。

正常情況下,保持線圈保持觸點在接通的位置上,但是由於保持線圈斷路失靈,致使鐵芯退回原位,可是剛回到原位又在吸拉線圈的作用下被吸動工作。如此反複,便發出連續不斷的響聲。

發生上述故障時,可先對蓄電池補充充電。如容量充足後仍不能排除,即表明電磁開關已經斷路,應拆開進行檢修。

12.燒保險絲(1)現象:按下或打開用電設備開關,在接通電源的瞬間,突然燒毀保險絲,以致用電設備失靈。

(2)故障原因及修理:①保險絲截麵積小,保險係數不符合通電電流要求。

②用電設備接線柱與導線接頭或電路中的導線短路搭鐵,致使電路電流過大,將保險絲熔斷。出現上述情況時,先檢查保險絲的規格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應更換。更換後如仍然燒毀,則要調整調節器的電壓值。

85第四章小麥收割機維修第一節小麥收割機故障的成因和修理一、故障成因和表現形式1.發生原因小麥收割機故障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複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人為責任損壞和自然損壞兩類。

(1)人為責任損壞:包括使用保養不當和缺乏正確的技術調整兩項引起故障的原因。任何機器,如果產生不按規定進行維護和保養,不按照技術規程使用操作,必將產生故障。這類故障的原因完全是人為造成的,完全可以避免。

(2)自然損壞:機器在正常工作狀態下工作到一定時期後,會因零件的磨損、變形、破損和斷裂,以及腐蝕變質等原因而出現故障。這類原因是自然形成的,不能完全避免。

2.故障的表現形式(1)作用反常:如割台提升不起來,撥禾輪不向後撥禾反而向前推禾,發動機自動熄火等。

(2)聲音反常:如機件碰撞發出的敲擊聲,震動產生的轟鳴聲,機件相互摩擦的尖叫聲等。

(3)溫度反常:如軸承、電機、液壓泵和發動機等的過熱現象。

(4)氣味反常:如橡膠製品、漆包線、摩擦片燒焦的臭味等。

86(5)外觀反常:如梁、杆件的變形,車輪的擺動,漏水,漏油,排氣管冒黑煙或冒藍煙等。

(6)消耗反常:如耗油、耗水過快等。

故障內在的表現形式,即零件的形狀、位置、尺寸、配合間隙尺寸,以及強度、剛度、粗糙度等技術參數,都超出了機器正常運轉的極限值或允許值。因此,了解故障的表現形式和極限技術參數值,是進行故障診斷分析的基礎。

二、故障診斷分析的一般方法故障診斷是通過分析故障成因,確定發生故障的準確部位,判斷故障的嚴重程度,為排除故障做好充分準備。

對於小麥收割機故障診斷分析的原則,可歸納為“構造原理弄清楚,反常現象記詳細,執果索因分層次,逐項排查定位置”。反常現象是故障產生的結果,不同的故障有不同的症狀,因而詳細記住才能有分析依據。

隻有弄清機器的構造原理,才能找到產生故障的根本原因。一有故障就不分青紅皂白、不加診斷而大拆大卸,不僅不能找到發生故障的部位,而且會因拆卸不當而引發新的故障。因此,應根據了解到的故障的基本特征,結合構造及原理上的特點,全麵分析產生故障的可能原因。遵照從簡到繁的程序減少拆卸,由表及裏分成層次,執果索因推理排查的原則。首先分析簡單的、表麵的故障,然後檢查複雜的、內部的故障;先查找可能的、最常見的原因,再查找可能性不大的、少見的原因。分層次檢查,一般可采用“先查兩頭,後查中間”的方法。這樣通過一步步的分析、篩選、排查,就會找到實際的故障原因。

小麥收割機故障診斷方法可歸納為五類。

1.經驗法經驗法主要是靠維修者的感覺器官,根據機器的反常現象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判斷機器故障所在,加以排除。

(1)眼看:仔細儀表的讀數是否正常,機器有無變形扭曲,發動機的排氣顏色、機油的顏色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明顯的漏油、漏水、漏氣現象等。

87(2)鼻嗅:嗅排氣,是否有燒焦的橡膠、絕緣漆、摩擦片等氣味。

(3)口問:向操作人員詢問機器的使用、保養、修理情況,機器產生故障前後的各種異常表現,便於分析原因,查找問題所在。

(4)耳聽:根據機器運轉時的響聲特點(音調、音量、部位和聲響的周期),大致可判斷配合件的技術狀態。

(5)觸摸:用手摸機件或軸承部位,感覺振動、溫度情況,判斷工件是否正常。一般手感到機件發熱時,溫度在40℃;感到燙手,但還能觸摸幾分鍾,則在50~60℃;如果一觸及就燙得不能忍受,則機件溫度在80℃以上。

2.停止部分法停止部分法就是短時間停止某部分或某部件的工作,觀察故障征象的變化,以判斷故障發生的部件。如聽到小麥收割機有不正常的撞擊聲,可先讓脫粒部分停止運轉。若響聲停止,則說明故障出在脫粒部分;若響聲仍然存在,則說明響聲源於其他部分,如收割部分。

3.對比實驗法有比較才能鑒別。在故障診斷時,如對某部件有懷疑,可用技術狀態正常的備件替換,或將同一機器上的相同零部件互相對調,通過換件前後的現象變化情況,來判斷所換零部件的技術狀態是否正常。

4.儀表檢查法儀表檢查法就是采用一些專用的儀器設備,直接或間接地檢查有關部位的技術狀態,避免對一些零部件進行不必要的拆卸。如出現脫粒不淨故障時,可在收獲機的發動機正常轉速下,用轉速表測量脫粒滾筒的轉速是否達到規定值,以判斷是否因滾筒的轉速太低而引起脫粒不淨。

三、故障預防和消除小麥收割機的維修應貫徹以預防為主,進行必要檢修的原則,避免帶“病”作業,把故障消滅在初始狀態。

1.維護保養、正確操作使用按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對機器進行清洗,加注潤滑油脂,檢查補充機油和冷卻水等;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正確操作,違反操作規程也會引起88故障。

2.正確進行技術調整按照技術要求,把機器的技術參數調整到允許值範圍內。例如,撥禾輪的高度必須調到壓板撥壓在割下麥稈的2/3高度以上,否則會挑落穗頭,造成籽粒落地。

3.更換和修複法更換就是以新機件代換沒有修複價值的損壞機件。修複是指把因自然損壞或其他原因損壞的機件,通過一定的修複工藝修理複原成合格的基件排除故障,恢複機器功能的維修方法。機件修複,包括機件的形位尺寸、配合間隙,機件的強度、粗糙度等技術參數的恢複。

第二節小麥收割機的種類、構造和工作過程熟悉小麥收割機的類型特點、構造、原理,對於故障的診斷和排除,快速維修極為重要。

一、小麥收割機的種類所謂小麥聯收機,就是獨立連續完成收割、脫粒和清選等工序的小麥收割機。

1.按動力供給連接方式分類(1)牽引式:工作時,牽引式聯收機由拖拉機牽引前進,又可分為本身帶發動機和不帶發動機兩種。牽引式聯收機由於存在機組龐大、機動性差、操作人員多等突出缺點,而逐漸減少。

(2)自走式:圖4-1、圖4-2為自走式聯收機。這種聯收機自帶發動機和行走係統,具有機動靈活、操作方便、能自行開道、效率較高、操作人員少等優點,備受農民的歡迎。缺點是結構複雜,造價高,發動機的利用率不高。

89圖4-1切流滾筒式自走聯收機1.割台2.駕駛室3.電器係統4.糧倉5.脫粒裝置6.發動機7.燃油箱8.分離機構9.轉向輪橋10.清糧裝置11.主動輪橋12.液壓係統圖4-2軸流滾筒式自走聯收機1.撥禾輪2.駕駛台3.板齒滾筒4.小糧箱5.軸流滾筒6.卸糧攪龍7.軸流滾筒凹板8.籽粒升運器9.發動機10.後橋11.上篩12.下篩13.複脫器14.小抖動板15.第二分配攪龍16.離心風扇17.第一分配攪龍18.板齒滾筒凹板19.傾斜輸送器20.過橋鏈耙21.喂入攪龍22.切割器(3)懸掛式:懸掛式聯收機是將工作部分懸掛在拖拉機或自動底盤上,這樣既保留了自走式的優點,又克服了自走式的缺點(圖4-3)。

2.按穀物喂入方式分類(1)全喂入式:即收割下來的小麥穗頭和莖稈全部喂入脫粒裝置中。

90若被脫物沿脫粒滾筒的切向流動,則稱為切流滾筒式(見圖4-1)。若被脫物沿滾筒的軸向流動脫粒,則稱為軸流滾筒式(見圖4-2)。

(2)半喂入式:即僅將割下的穀物的穗頭部分喂入到脫粒裝置中脫粒,而無穗頭的部分保持完整。這種類型的收割機主要用於收獲水稻,兼收小麥。

圖4-3懸掛式聯收機二、小麥收割機的構造和工作過程1.典型小麥收割機的主要組成無論何種小麥收割機,都必須由動力機、行走承載裝置和工作機三大部分組成,通過動力傳動裝置聯係在一起。

懸掛式和牽引式小麥收割機的行走裝置由拖拉機或者行走底盤提供。動力大都由拖拉機的動力輸出軸提供,拖拉機動力不足的一般另外帶動力機,而工作機隻在作業時才與拖拉機掛接在一起,從而提高了動力機的利用率。

自走式小麥收割機則把動力機、行走承載裝置和工作機三者結合為一體,具有機動性強的優點。

為了提高自動化的程度,現代的小麥收割機上都配備有完善的液壓係統和電器係統,減輕了駕駛人員的操作勞動強度,具有自動監視報警等功能。

工作機部分主要由割台、脫粒裝置、分離機構和清糧裝置組成。有的聯收機上設有集草裝置、秸稈切碎裝置和糧倉等。

2.典型小麥收割機的工作過程以自走式聯收機加以說明。機器在田間前進的過程中,首先撥禾輪91將待割的小麥從禾叢中分撥出來推向切割器,由切割器將它割斷,並將割下部分鋪倒在割台上。割台推運器(攪龍)將割下的小麥推送到割台中部,由推運器中部的伸縮撥齒再送入傾斜喂入室,然後進入脫粒裝置脫粒。脫粒後的脫出物有麥粒、短莖稈、穎殼和長莖稈等。脫下來的大部分籽粒連同穎殼和碎稈,經過凹板篩孔落到抖動板上;莖稈和夾雜物被逐稿輪拋出,經過柵條拋到逐稿器上。

落到抖動板上的脫出物,在沿抖動板向後移動的過程中,穎殼和碎稈浮在上層,穀粒沉在下麵。當脫出物經過抖動板尾部柵條時,又進一步被鬆散分離,進入清選篩箱。在篩子抖動和風扇氣流的作用下,落在篩上的籽粒和較重的雜物就由篩孔落下,而穎殼和其他輕雜物則被風吹出機外。

未脫淨的殘穗(稱作雜餘)通過尾篩和下篩後落入雜餘推運器中,由雜餘升運器或拋扔器送入脫粒裝置,進行二次脫粒。有的聯收機上設有複脫器,則雜餘由雜餘推進器送入複脫器二次脫粒,再輸送到清選裝置中進行清選。

經過清選的籽粒,落入籽粒推進器,由籽粒升運器送入糧箱。

進入逐稿器的莖稈和夾雜物,經過逐稿器的抖動,把其中的細小夾雜物分離出來,經過鍵麵篩孔落到抖動板上,與凹板漏下的混雜物合在一起,由清選裝置進行清選。莖稈則被逐稿器輸送到集草箱,或者經切碎裝置切碎後撒布於田間。對於裝有軸流式脫粒裝置的小麥收割機一般不再用逐稿器作為分離裝置,而是利用較大麵積的柵格脫粒凹板,把莖稈中的夾雜的細小脫出物分離出來。

第三節割台故障維修割台位於機器的前方,收割小麥並送到脫粒裝置。割台主要由分禾器、撥禾器、切割器、割台推運器(又稱作割台喂入攪龍)、喂入機構、升降油缸及割台過橋等組成(圖4-4)。

割台與脫粒裝置及機架采用鉸接,由液壓油缸支撐,並通過液壓係統控製升降和仿形,以便升降割台控製割茬高度,使割台適應地形起伏。

92圖4-4割台示意圖1.撥禾輪2.撥禾輪升降油缸3.喂入攪龍4.割台升降油缸5.過橋鏈耙6.切割器7.升降架一、常見故障的預防與排除1.主要故障的預防小麥收割機的許多故障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可通過認真維護保養、經常檢查調整和正確操作來預防,早發現、早排除。

(1)切割器刀片損壞:由於切割過程遇上石頭、鐵絲等硬物,導致切割阻力的增加,護刃器變形、定刀片高低不一致和刀片鉚釘鬆動等,直接或間接造成刀片出現缺口或斷裂。為預防刀片的損壞,操作時應特別注意前方的障礙物。刀片在有缺口或斷裂後,會使割刀塞草、增加阻力,嚴重時會損壞其他機件,應及時更換。

(2)切割器的驅動連杆折斷:驅動連杆的折斷一般是由於割刀阻力太大(如塞草,護刃器上定刀不在同一平麵內,壓刃器壓得太緊等),過大的軸承間隙引起震動或木連杆的螺栓鬆動等造成。選用無傷痕的木連杆,割刀間隙與壓刃器間隙調整合適,每班檢查緊固木連杆的各固定螺栓。

(3)刀杆折斷:刀杆一般多在刀頭附近折斷,是因為割刀阻力太大,割刀驅動機構的安裝位置不正確,刀杆本身存在裂紋等缺陷。正確安裝割刀驅動機構,修複刀杆。

93(4)割台推運器打滑:割台推運器打滑,會降低推運穀物的效率,引起割台阻塞,造成嚴重的掉粒損失。割台推運器打滑,原因是螺旋葉片與割台地麵的間隙太大,尤其是當收割稀矮作物時,葉片抓不住割下的穀物,使穀物在推運器前堵塞。割台推運器在使用1~2年後,螺旋葉片常因邊緣被磨損光滑而降低推運效率。

根據作物的稀密、高矮情況,合理調整螺旋葉片與割台底麵的間隙。

收割稀矮穀物時,可將間隙調小至10毫米左右,並將撥禾輪適當降低。

當螺旋葉片的邊緣光滑時,可用扁鏟或銼刀在葉片邊緣上製出小齒,以增加推送能力。

(5)傾斜喂入室鏈耙反吐穀物:作業中發現傾斜喂入室鏈耙從上部向割台反吐穀物,造成輸送鏈耙的堵塞。原因是機器前進速度太快,鏈耙與喂入室底板的間隙過小,脫離裝置的通過能力差。適當控製機器的前進速度或提高割茬,減小割幅和喂入量。

2.常見故障的排除(1)漏割:①切割器技術狀態不良(如刀片刃口鈍、有缺口,護刃器損壞等)和裝配調整不當,都會造成漏割。作業前應按技術要求認真檢修、調整。

②穀物倒伏、撥禾輪調整不當,或機器運行方向不對而造成漏割。收割倒伏穀物時,根據穀物倒伏的程度和方向,調整撥禾輪的前後、高低位置和彈齒的傾角,合理選擇機器運行方向。實踐證明,當小麥向機器前進方向的右側倒伏,且倒伏方向與前進方向呈45°角時,或機器前進方向與小麥倒伏方向相反(即逆割)時,漏割損失相對較小。

③作業中因停車而重新起步時,切割速度低,推倒穀物,出現漏割。

排除方法是先倒車,使切割器退出禾叢,待切割器速度穩定後再前進吃刀。

④撥禾輪速度和機器前進速度的比值太低時,不僅不起攔禾作用,反而向前推禾,禾稈被切割器推倒而造成漏割。通過提高撥禾輪的轉速或適當降低機器前進速度的方法來排除。

(2)割刀阻塞:①遇到石頭、木棍、鋼絲等障礙物。立即停車並關閉發動機,清除障94礙物。

②割刀間隙過大、塞草。正確調整割刀間隙,防止塞草。

③刀片或護刃器損壞,應及時更換。

④動刀片與定刀片配合位置不“對中”。“對中”調整。

⑤雜草過多、小麥潮濕,割茬過低也會造成割刀堵塞,適當提高割茬。

(3)割台前部堆積穀物:①割台推運器與其底麵的間隙太大,推運器葉片抓不住穀物,不能及時推進,造成穀物堆積。將推運器向下調整,減小間隙。

②撥禾輪轉速太低,向推運器推送穀物的能力過低,穀物不能及時被推運器推送抓取。通過提高撥禾輪轉速來排除。

③撥禾輪位置太高、太偏前。穀物被割後,過早脫離了撥禾輪的推送作用,倒在割台前方,不能及時被推運器抓取而形成堆積。將撥禾輪下降並向後移。

④割下的穀物短而稀少,穀物層薄,推運器無法抓取。提高機器的前進速度或降低割茬。

(4)撥禾輪打落籽粒太多(損失較大):①撥禾輪轉速太高,對禾稈的衝擊力太大,造成落粒。降低轉速。

②撥禾輪的位置太高,打擊穗頭造成落粒。降低撥禾輪的高度。

③撥禾輪的位置太靠前,穀物在被切割前受到撥板或彈齒的重複打擊而造成落粒。將撥禾輪後移。

(5)割台推運器堵塞:①推運器與割台底麵的間隙太小,擠壓穀物以致堵塞。將間隙調大。

②穀物層厚密、喂入過多而造成堵塞。降低機器前進速度或適當提高割茬、減小割幅。

(6)穀物被架在割台推運器上,喂入不暢:①機器前進速度太快,作物太多,來不及喂入。適當降低機器前進速度。

②偏心伸縮扒指伸出的最長位置偏低。將扒指伸出的最長位置調整到推運器的前上方。

③撥禾輪離割台推運器太遠,位置偏前。向後調整撥禾輪。

95(7)撥禾輪挑帶禾稈:①撥禾輪位置太低,使撥板和彈齒打在穀物的重心之下,造成挑帶禾稈。升高撥禾輪。

②撥禾輪的位置太偏後,使彈齒與割台推運器葉片的距離過小而挑帶禾稈。將撥禾輪適當前移。

③撥禾輪彈齒後傾角度太大,造成回帶。調整彈齒角度,減小向後傾斜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