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班級管理
作者:馬建富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7
ISBN:9787305172489
前言
班級是中小學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場所,學生正是在班級中身心獲得發展,情操得到熏陶;班級作為一個微型社會,是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所以,無論是學校還是班主任都非常重視班級管理,以形成良好的班集體。
誠然,班級管理在學生發展及班集體形成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功能,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人們時常會發現,在不同的班級,或者說不同班主任所管理的班級,學生發展及班集體建設情況卻有著很大差別,無論是生活在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還是班主任自身,都會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班級管理效能不一樣!再從深層次上思考這個問題,人們又會進一步認識到,班級管理與班主任的管理藝術密切相關。所以,作為每一位中小學班主任,要創建優良班集體,要使班級所有的學生,包括後進生都能在現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實現最佳發展,那麼,就必須了解班級的特點、班級的功能,必須掌握科學的班級管理原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形成並嫻熟地掌握班級管理的藝術。鑒於此,我們組織了江蘇省有關師範類高校的一些專家、學者和老師,編寫了《班級管理》一書。
本書的編寫意圖主要是:首先,必須考慮讀者對象特點。本書主要麵向的讀者群體有兩個:一是高校師範類本專科學生,二是中小學在職教師。因此,在章節內容的選擇上同時考慮到了班級管理的原理以及班級管理案例的選擇。其次,必須“接地氣”。在編寫中,我們注意無論是理論的闡述或者是案例,都能夠對未來的班主任或者在職班主任有真正的指導意義,能夠讓他們在研讀過程中不僅有所感悟,還能解決實際問題。再次,基於教材特點,考慮到本書作為中小學班主任培訓及班主任老師自學的需要,所以,注意考慮到內容選擇與安排的相對係統性和邏輯性。此外,本書根據最新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對“班級管理”的考核指標,在第一至第九章都增加了二維碼,掃一掃可以獲取與班級管理相關的案例分析、真題解析等豐富的學習資源。
本書各章撰寫作者為:第一章王悅芳(江蘇大學);第二章何傑、石明蘭(淮陰師範學院);第三章鄧亞琴(南通大學);第四章郭耿玉(江蘇理工學院);第五章王斌(江蘇大學);第六章王玨(南通大學);第七章張曉東(鹽城師範學院);第八章費振新(常熟理工學院);第九章周如俊(江蘇灌南中等專業學校);第十章吳媛媛、呂莉敏(江蘇理工學院)。有關二維碼內容的製作由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馬欣悅及江蘇理工學院馬建富完成。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文獻,這些文獻對本書的寫作提供了許多有益啟示,在此謹表感謝;但由於篇幅限製等原因,其中的許多文獻未能在文中一一注明,敬請諒解!
這裏還要特別感謝張曉寒博士、陳東勤老師,她們為本書的部分章節進行了修改和校對。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盡管我們對寫作提綱進行了討論和意見征求,初稿完成後又專門組織了通稿會,各位作者也進行了多次修改,但其中仍有不盡人意,甚至錯誤之處,歡迎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馬建富
2016年6月
第一章 班級管理的含義與功能
延伸閱讀
班級是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場所,也是學生人格發展與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在了解班級組織的發展、認識班級的特點與意義的基礎上,充分認識班級管理的功能與意義,加強對班級管理的研究,使班級管理的實踐活動建立在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實現班級管理科學化、係統化與最優化。
第一節 班級的特點與意義
一、班級的產生與推廣
個別教學是班級產生之前最主要的教育教學形式。這種既不分年限,也不分學科的具有師徒相傳性質的教學形式適合於當時生產力低下、對教育教學速度和效率要求不高、學生人數較少的社會實際。
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歐主要國家逐漸由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生產力、生產關係發生了巨大變革。這種變革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不僅要把社會上層的子弟培養成能夠領導國家和社會的統治者,還要把勞動人民的子弟培養成能夠使用機器生產的雇傭工人。可見,西方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而傳統的一對一的個別教學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效率上都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班級及班級授課製便應運而生。
班級最早出現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為了培養更多的牧師、教師、律師與官吏,無論是新教還是舊教創辦的學校均采取班級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如1538年德國路德派教育家約翰·斯圖漠開辦的古典文科中學就采用這一教學組織形式。該學校根據能力水平,把學生分成幾個班級,對每個班級都按照固定的課程和教科書進行教學。1535年,為應對當時新的教學改革而成立的耶穌會,也采用斯圖漠學校的分班分級教學製度進行教學。這個時期分班教學隻是教學組織形式上的一種初步的探索,大多具有遊離性、自發性,並沒有形成係統,也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班級授課製公認的奠基人是17世紀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J.A. Comenius,1592—1670)。1632年誇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他根據捷克兄弟會學校的教學經驗,結合自己的辦學實踐以及研究成果,係統地論述了班級授課製的可行性。他認為,人的教育如同自然界的事物一樣,有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並有一定的發展階段。他主張把年齡、知識水平大體相同的一群學生編成一個班,由教師按照固定的課程表和統一的進度進行分科教學。他認為當時六年製的國語學校可以分成六個班,每班一個教室。為了便於劃分班級,誇美紐斯提出要改變當時歐洲各國的學校在全年的不同時期都招收學生的傳統做法,要求一年隻招生一次(9月1日),實行班級教學製,即以教師為主導,麵向全班學生集體授課。誇美紐斯的論述,使得人們對班級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9世紀初,英國出現了“導生製”,它是由蘭卡斯特(J.Lancaster,1788—1838)和貝爾(A.Bell,1753—1832)倡導的,所以又被稱為“蘭卡斯特—貝爾製”。該製度對進度相同的兒童開設科目,編製班級,同步施教。19世紀前半葉,普魯士推崇裴斯泰洛齊(J.H.Pestalozzi,1746—1827)的“同步教學法”,以班級基礎在以6—14歲兒童中推廣義務教育。19世紀中葉,伴隨著資本在全世界的擴張,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掠奪原料、開拓市場的同時,也為落後國家帶去了先進的文明,班級教學也隨之得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