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讀者心理學/冷選英編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12ISBN978-7-5493-5003-2Ⅰ①讀…Ⅱ①冷…Ⅲ①讀者心理學Ⅳ①G252.0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315087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編輯電話(0791)88511517銷售電話(0791)88170198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850mm×1168mm1/32印張6字數140千字版次2016年12月第1版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5003-2定價30.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6-929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書
!\"#圖書館的圖書拒借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除了複本量小、亂架現象嚴重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圖書館員在閱讀指導方麵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很少琢磨讀者的心理、閱讀興趣、閱讀傾向等等。筆者認為:隻有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下苦功夫,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不同讀者的閱讀心理進行研究,真正做到對每一個讀者的閱讀心理了如指掌,才能針對不同的讀者做好閱讀指導工作,提高圖書館的圖書利用率,減少拒借現象,進而把圖書館工作推向一個新的台階。到那時,展現在讀者麵前的圖書館將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圖書館員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天使。
每一位讀者都將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圖書館的社會地位將會得到大幅度提高,圖書館的讀者閱讀心理研究工作做得將更盡如人意。
近年來,心理學界和圖書館界已把目光關注到了讀者這一群體的心理研究———讀者心理學。但據我了解,至今為止已公開出版的《讀者心理學》書籍僅有兩本,遠遠不能滿足圖書館界廣大同仁學習和工作的需要。我是高校圖書館的一名副研究館員,在圖書館工作了近30年,對圖書館工作非常熱愛,我常對親朋好友說:“我自豪,我是一名圖書館員!”。1989年,我由衛生係統調入圖書館工作,自從到圖書館的第一天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這項事業,加之在衛生係統工作時,我就一直酷愛閱讀心理學方麵的書籍,也書
喜歡研究病人的心理,到圖書館工作後,一直對讀者閱讀心理,特別是病人的閱讀心理研究頗感興趣,經過再三考慮,試著完成這本《讀者心理學》,實現自己的夙願。
但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本書缺點、失誤在所難免,還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本人將不勝感激。我出版這本書既是對自己苦心研究讀者心理近三十年的一個小結,更主要的目的是拋磚引玉,引起廣大同仁對此問題的廣泛關注,使讀者心理學的研究工作更上一層樓。
冷選英2016年10月書
引子開篇之前,我想就什麼是讀者、最佳閱讀心理在這裏作個介紹。
1讀者的含義廣義的讀者是指具有一定閱讀需要和閱讀能力的社會群體。
狹義的讀者是圖書館法律關係的參加者,也是圖書館法的重要主體之一。明確圖書館法中的讀者的含義是十分必要的。長期以來,在圖書館工作活動中,公民和讀者並沒有得到嚴格的區分。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一方麵作為讀者應當享有的權益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麵,也使圖書館管理失於規範。正是由於以往對讀者的資格沒有規範的限製以及程序上的簡單化,沒有從法律上明確讀者的借閱行為和與圖書館因此產生的借閱關係是一種受法律調整的行為和關係,使得圖書館無法以法律作為依據來約束讀者的行為,更無法追究讀者的法律責任。事實上,在圖書館工作活動中,公民和讀者並不是同一概念。作為圖書館法主體之一的讀者僅僅是公民的一部分,即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可以按照圖書館借閱製度獲得利用圖書館的資格,並承擔相應義務的用戶。
2最佳閱讀心理閱讀心理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閱讀心理越好,閱讀效果便越高。因此,探討一下最佳閱讀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純潔的心境即在閱讀之前把一切蕪雜的、混亂的、煩瑣的念頭全拭去,使心境如一塊水晶,一池春水,這樣閱讀圖書,印象才會清晰,記憶才會深刻,理解力和吸收力才會更強。
安靜的心緒即心緒要安穩平靜,要克服慌亂和煩躁。這種心境,這種閱讀心理要靠閱讀者自己去創造。
樂觀的心情即對環境、處境,有一種愜意的順向心理,而不是反感的逆心理,對生活充滿理想、熱情和信心。
專一的心力即閱讀時將精神傾注在閱讀對象上麵,要加強感受器官和思維器官的活動,造成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
書渴求的心誌即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要有一個念念不忘的目的。因為目的關係著注意。
渴求的心欲即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要有一種如饑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濃厚的興趣和愛不釋手的感情。在閱讀過程中,具備以上幾點,就能變壓力為動力,視閱讀為享受,便會產生一種廢寢忘食的積極性和棒打不回的意誌力。
書!\"#前言!!!!!!!!!!!!!!!!!!!!!!!!1第一章讀者心理學概論!!!!!!!!!!!!!!!!1第一節心理學與讀者心理學!!!!!!!!!!!!1第二節讀者閱讀心理與閱讀行為!!!!!!!!!!8第三節讀者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與內容!!!!!!!13第四節讀者心理學的發展曆史與研究意義及作用!!21第五節讀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原則!!!!!!!25第二章讀者閱讀心理的活動過程!!!!!!!!!!!30第一節讀者閱讀心理活動的認識形成過程!!!!!30第二節讀者閱讀心理活動的認識發展過程!!!!!42第三節讀者閱讀心理活動的情感過程!!!!!!!71第四節讀者閱讀心理活動的意誌過程!!!!!!!78書
第三章讀者的個性心理特征!!!!!!!!!!!!!90第一節讀者的氣質!!!!!!!!!!!!!!!90第二節讀者的性格!!!!!!!!!!!!!!!100第三節讀者的興趣!!!!!!!!!!!!!!!113第四節讀者的需要!!!!!!!!!!!!!!!116第五節讀者的動機!!!!!!!!!!!!!!!118第四章不同年齡讀者的心理!!!!!!!!!!!!!122第一節少年兒童讀者心理!!!!!!!!!!!!122第二節青年讀者心理!!!!!!!!!!!!!!129第三節中年讀者心理!!!!!!!!!!!!!!133第四節老年讀者心理!!!!!!!!!!!!!!135第五章不同身份讀者的心理!!!!!!!!!!!!!142第一節大學生讀者心理!!!!!!!!!!!!!142第二節工人讀者心理!!!!!!!!!!!!!!152第三節農民讀者心理!!!!!!!!!!!!!!157第四節知識分子讀者心理!!!!!!!!!!!!164第六章特殊讀者的閱讀心理!!!!!!!!!!!!!170第一節泛談閱讀療法!!!!!!!!!!!!!!170第二節病人讀者的心理!!!!!!!!!!!!!173第三節孕婦的閱讀心理!!!!!!!!!!!!!175參考文獻!!!!!!!!!!!!!!!!!!!!!!181書
!\"#!\"#$%&''''!!\"第一章!\"#$%&''''在圖書館界,過去是讀者走進圖書館來借閱文獻,今天,文獻提供將創造一種圖書館走近讀者、走進讀者心理的新型圖書館服務模式,使圖書館的服務無處不在,圖書館對讀者的服務不僅是簡單的資料提供,而更重要的是提供閱讀心理服務。圖書館的服務由簡單的“館員資料讀者”模式向“館員資料讀者心理”模式轉變。
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同仁出入在各種讀者中,了解他們的閱讀心理,並成為讀者心理學家,這樣就形成並發展了讀者心理學。
第一節心理學與讀者心理學一、什麼是心理學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是美國的哲學家和醫生,也是當代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1890年給心理學下的定義是:“精神生活的科學”。他的這一定義,為我們理解心理學開了個好頭,即便到今天,這個定義也不過時。我們都有精神生活,對於心理學究竟是什麼意思,似乎多少也知道一點。學習心理學,既可以通過研究老鼠和猴子,也可以通過研究人,但心理學這個概念依然是難懂的。
詹姆斯和大多數心理學家一樣,對人類心理學特別感興趣。
書!!\"!\"#$%他認為,人類心理學由一些基本成分構成:思想和感情、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世界以及了解這些事物的方法。對我們每個人說來,這種知識首先是個人的和私人的。這種知識來自我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在世上的經曆,可能受科學事實的影響,也可能不受科學事實的影響。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把自己的經曆當成試金石,很容易對心理學上的事情下判斷。我們像業餘心理學家似的,對複雜的心理學現象發表看法,比如,洗腦究竟管不管用,或者當我們把自己對其他人為什麼會那樣行事(認為他們正受到侮辱,感到不開心,或突然放棄他們的工作)的看法當作事實的時候。然而,兩個人理解事情不一樣,問題就出現了。正規的心理學想提供方法,來決定哪些解釋最可能是正確的,或者來確定各種方法所適用的具體條件。心理學家的工作幫助我們區分兩樣東西:一是內部信息,它是主觀的,可能是有偏見的和不可靠的,二是事實。也就是把我們的先入之見和科學意義上“真的”東西區分開來。
按照詹姆斯的定義,心理學是關於心靈和大腦的,可是,盡管心理學家的確研究大腦,我們對大腦的工作卻了解得太少,還不能理解在經曆和表達我們的希望、恐懼和願望時它所起的作用,或者,理解在我們從生孩子到看足球那樣紛繁複雜的行為中它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要直接研究大腦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心理學家通過研究我們的行為,發現了更多的東西,並且運用他們的發現,衍生出關於我們內部情形的種種假設。
心理學也是和方法有關的,生物(往往指人)用這些方法來運用他們的精神能力或心靈在世界上運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他們所用的方法也已改變。進化論認為,生物如不能適應變化著的環境,就會瀕臨滅絕(因此才有“不適應即滅亡”和“適者生存”的說法)。心靈一直是由適應的程序塑造的,而且這種塑造依然持續不斷。這就是說,我們的心靈之所以會這樣運作,是有進化論上的原因的。例如,我們更善於發現移動的東西而不是靜止的東西,大概是因為這種能力有用,能幫助我們的祖先逃避肉食動書
!\"#!\"#$%&''''!!\"物。了解這些原因,對心理學家是重要的,對在其他學科(如生物學和生理學)工作的人也同樣重要。
在心理學中,複雜的相互作用與其說是例外不如說是正常,理解這些相互作用靠的是複雜技術和理論的發展。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目標是一樣的:描述、理解、預測、學會控製或調整心理學所研究的程序。一旦達到這些目標,心理學將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經曆的本質,心理學也就有了實際的價值。心理學上的發現在一些領域很有用,例如,發現教孩子閱讀的有效方法,設計機器的控製板以減少事故的危險,以及減輕情緒波動的人的痛苦。
盡管關於心理學的問題已經討論了好幾百年,但是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的調查,還隻是過去一百五十年的事。早期心理學家依靠內省(introspection),即對自己意識經曆的反省,來尋找心理學問題的答案。這些心理學調查的目的是找出心理的結構。但是,在達爾文(CharlesDarwin)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TheOriginofSpecies)之後,心理學的範圍擴大了,它既包括意識的結構,也包括意識的功能。心理的結構與功能至今仍是心理學家的興趣中心,但是用反省來研究它們,有明顯的局限性。正像高爾頓爵士(SirFrancisGalton)所指出的,它使人“成了一個無助的觀察者,觀察的隻是大腦自動工作的極細微的部分”。於是,當代心理學家就更喜歡把他們的理論建立在對現象(如他們感興趣的其他人的行為)的仔細觀察上,而不是建立在對個人經曆的反省之上。
1913年,華生(JohnWatson)為心理學發表了一篇總的行為主義(Behaviourist)宣言,認為如果心理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那麼它根據的資料必須是可供檢驗的。這種對可觀察的行為而不是內部(不可觀察的)心理事件的注重,同學習的理論聯係起來,同強調觀察和實驗的可靠方法聯係起來,這種觀察和實驗的可靠方法至今還影響著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主張認為一切行為都是條件作用(conditioning)的結果,通過指定刺激(stimulus)、觀察對刺激的反應(response)就可以研究條件作用(刺激—反應心理學。S—R書
!!\"!\"#$%psychology)。發生在這兩者之間的東西,即插入的變量(interveningvariables),早期的行為主義認為並不重要,但後來倒變成了實驗假設的主要源泉。測試關於這些事情的假設,使心理學家創造出越來越複雜的、關於心理結構、心理功能和心理程序的理論。
對20世紀初心理學發展有意義的另外兩個影響來自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和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在德國工作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程序的組成方式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這些發現說明,如果我們的經曆僅僅建立在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上,那麼我們的經曆就和所期望的不同,結論是“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例如,當兩盞很相似的燈依次閃亮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盞燈在兩個位置之間移動(這就是電影的原理)。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理論吸引了對無意識程序(unconsciousprocesses)的注意。他的理論是關於兒童早期經曆的持續影響以及理論上的心理學結構,他稱之為自我(ego)、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無意識程序包括不知不覺的和不能被人接受的願望和欲望,這些程序是從夢、口誤、奇癖中推斷出來的,被認為對行為有影響。特別是無意識的衝突被假設為心理憂鬱的主要原因。心理分析家可以用協助人們表達這些衝突的辦法來幫助緩解這種憂鬱,並且用基於弗洛伊德著作的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理論來解釋病人的行為。弗洛伊德的理論建立在觀察不到的精神程序之上,這種性質使該理論很難得到科學的測試。多年以來,更科學的或更具說明性的心理學分支沿各自不同的途徑,獨自地發展起來了。
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部分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心理學分支之間的分界線正在崩潰。怎麼才能認識我們不能直接觀察的東西,不光是心理學要碰到的問題,其他學科也有這個問題———想想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吧。技術和理論的進步已經幫助了這個進程,這種發展已經改變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性質,並將繼續導致變化。心理學家現在能使用複雜的量度儀器、電子設書
!\"#!\"#$%&''''!!\"備和改良的統計方法,以及電腦和信息技術中的所有設備來分析多種變量和大量資料。把心靈當作信息處理係統來研究,已經使心理學家能夠找出更多的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東西,還有介於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種種變量,比如注意、思想和決策涉及的變量。心理學家現在能把他們對這些事情的假設不僅建立在內省得來的假設理論上,如早期的分析家那樣,或建立在對行為的觀察上,如早期的行為主義者那樣,而是建立在這些東西的結合體上,其根據是更可靠和更有效的觀察和量度的方法。這些發展,在作為“精神生活的科學”的心理學中產生了一場革命,它們的持續發展意味著還有很多東西有待發現。而我今天在此要研究的是心理學的另一個比較新的分支———讀者心理學。
二、什麼是讀者心理學什麼是讀者心理學?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名詞。心理學中還有這樣一個分支學科?關於讀者心理學的含義,從廣義上講,讀者心理學是研究讀者在認知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學問。從狹義上講,讀者心理學是研究讀者在利用圖書館資源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學問,即圖書館讀者心理學。本書論述的主要是狹義意義上的讀者心理學。研究狹義讀者心理學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1)圖書館環境;(2)讀者;(3)利用圖書館;(4)讀者心理表現。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讀者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即讀者心理學是研究讀者在圖書館這一特定環境中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圖書館的讀者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來研究圖書館領域讀者閱讀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科學。我國學者陸其鍾認為,自從有了書,就有了讀者心理現象的表現。如孔子認為,讀書要培養興趣。他在《論語·雍也》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興趣確實是讀書學習的強大推動力。荀子則根據讀書過程中的感知—思維—行動,提出了讀書過程中的三步驟:首先“聞見”,其次“知”,再其次“行”等等。這些書
!!\"!\"#$%對讀書問題的研究,可以認為是讀者心理學的先聲。
20世紀初,HA普巴金《俄羅斯讀者研究》(1895)一書中概述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居民的閱讀普及情況,並提出了閱讀心理學的理論。我國對讀者心理學的係統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
隨著讀者工作向縱深發展,這一研究已愈來愈受到重視,以至於有人把讀者心理學作為圖書館學基礎學科來專門研究。但是,從研究者的論文來看,研究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理論性研討不深、不透,研究範圍不廣,概念模糊且不統一等等。因此,全麵係統地研究讀者心理,完成讀者心理學這門新興學科體係,深入具體了解讀者閱讀和檢索心理,是現代化圖書館工作者對讀者工作實踐和讀者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化和信息時代圖書館的迫切需要。
讀者心理學是運用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對讀者心理進行研究的一門邊緣科學,既具有普通心理學的某些屬性,又具有讀者學和圖書發行心理學的某些特點。讀者心理學是適應新時期讀者心理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在廣大圖書館人長期工作實踐,對讀者心理廣泛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讀者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係是:讀者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是分支與主幹、特殊與一般的關係。普通心理學是心理科學的核心,它綜合研究了社會實踐各個方麵的心理現象,揭示出人類心理各種心理普通的、共同適用的規律,對人類種種心理狀態作了概括的描述和解釋,為讀者心理學提供基本的理論和方法。因為讀者心理學要研究讀者的一般心理結構和心理特點,必須利用普通心理學的成果,進而研究讀者閱讀和購買圖書的心理。商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又為讀者心理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總之,讀者心理學是普通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普通心理學是讀者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它的基本原理對讀者心理學起著指導作用。讀者心理學在圖書出版發行領域的實際運用,反過來檢驗、豐富和發展了普通心理學。
書!\"#!\"#$%&''''!!\"讀者心理學和商業心理學是近鄰關係。同屬於普通心理學的分支,同樣是把普通心理學的普遍原理具體運用到各自特殊領域的產物,同樣是在普通心理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於研究對象不同二者又有所區別。其區別就在於商業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較讀者心理學更廣泛、更繁雜。由於圖書市場上的讀者的雙重角色,才有別於商業心理學。
與讀者心理學相關的學科有市場學、社會學和消費心理學。
讀者心理學要研究圖書市場上在其心理支配下的獨特的消費特點及其與市場營銷的關係,這就必須引用市場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結合圖書市場特點進行研究。所以市場學與讀者心理學也有必然的聯係。由於讀者閱讀心理和購買行為是內、外因素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因素對讀者心理和行為有極大影響力,如社會階層、文化、群體、政治製度對讀者的心理影響等。因此,研究讀者心理和行為,不能僅僅局限於出版發行領域,而必須把它置身於整個社會範疇中去,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社會學在此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與成果。讀者購買圖書的活動也是一種社會消費,同樣受其個性心理支配,就讀者個人而言,屬於個人的文化消費行為。而消費經濟學是研究個人消費的科學,它為研究讀者心理及其購買行為這一特殊消費現象,提供了一般的理論和方法。因此,消費經濟學也是與讀者心理學有諸多聯係的、比較重要的相關學科。
讀者心理的相關學科還有許多,就其自身係統的相關學科就有讀者學、圖書發行心理學等。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大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讀者心理學將吸取更多學科的研究成果來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學科體係,使其得到不斷的提高和完善,使廣大的讀者得到更加科學的、高水平的服務。這就是研究讀者心理學的初衷和宗旨。
書!!\"!\"#$%第二節讀者閱讀心理與閱讀行為一、讀者閱讀心理人的心理是在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是對五光十色、變化萬千的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現象是十分複雜和豐富多彩的。這裏按照讀者心理狀況,一般分為以下三種心理類型。
1求知欲望心理類型。
我國有各種類型圖書館,有眾多的不同的讀者,他們有共同的心理特征———求知。如有的為升學、考試而閱讀;有的為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質而閱讀;有的為晉職,提高業務能力而閱讀等等。
這種類型的讀者有一定的計劃性,是有步驟分階段進行的。
2研究心理類型。
研究心理類型的讀者以從事科研活動的讀者為主體,其心理特征表現在要求文獻資料迅速、專深、新穎、準確。其讀者特點是具有較專深和較全麵的理論知識,具有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擔負一定的科研任務,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3娛樂、欣賞心理類型。
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餘,讀者為了調劑精神生活而進行輕鬆愉快的閱讀。由於讀者的具體情況不同,欣賞角度、欣賞情趣和欣賞層次因人而異,各有特點。有的欣賞文學藝術佳品,有的欣賞名人傳記等等。有的業餘欣賞、業餘娛樂與職業有關,有的則與職業無關。但其心理特點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娛樂和欣賞。
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科學的進步,讀者可以通過終端檢索、網絡查詢等現代化方式獲得所需的各種信息和知識。我們預測讀者心理學的未來是大有可為、大有發展前途的。
書!\"#!\"#$%&''''!!\"二、讀者閱讀行為“閱讀”這樣一個行為它包括“閱”和“讀”,“閱”即人類利用眼睛的視覺功能去獲取知識信息的手段;而“讀”則是人類利用發音器官對所接觸到的東西,進行表述的一種活動。通常情況下,“閱”與“讀”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自然聯係,“閱”是“讀”的先導和基礎,“讀”是“閱”的延伸和進一步表述。因此心理學家將“閱讀”解釋為:“它是文字信息傳遞過程中接受端的思維活動,它是人類對其所需的文獻資料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的一種心智活動。”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寶庫,人們隻有通過閱讀這條途徑,才能進入人類知識的寶庫,才能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拿梁燦興先生的話來說,“隻有通過閱讀,才能獲得文獻群中的知識單元。”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我們的讀者隻要掌握閱讀方法,其有自學的能力和動腦筋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們就完全可以通過閱讀博覽群書,緊跟著潮流,不斷地獲得新知識、新信息。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獲取作者原意想表達的信息。換句話說,作者通過編碼將意義變成書麵語言,讀者又將書麵語言變成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對語言輸入中詞、短語、句子的理解隻是第一層次的理解。這一理解被稱之為構建過程(克拉克夫婦,1997);這一層麵被稱之為結構層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況下,讀者麵臨第二個層次的理解,即不僅了解字麵意義,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圖、作者究竟要表達什麼,克拉克夫婦(1997)將此稱之為利用過程,佛斯和黑格斯則稱之為意圖層次,很明顯,第二個層次的理解所涉及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比第一個層次要複雜得多。那麼,閱讀的心理機製是什麼?閱讀受到哪些相關因素的控製?卡洛(1994)在《語言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下列人腦信息加工係統的工作模式。卡洛模式中感覺記憶、工作記憶、永久記憶以及信息加工的控製過程表現了人類認知功能的普遍特書
!\"!!\"#$%征:外來信息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態暫存於感覺記憶;同時永久記憶或人腦知識網絡中的相關內容被激活(activated)和調出來辨認外來信息;被辨認的與認知活動有關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當新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時,一部分信息消失,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記憶中的信息重新組合。對外來信息的辨認、加工和獲取需動用人腦中原有的信息,同時也受到認知活動的目的、計劃、策略等方麵因素的監控和影響。根據卡洛的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學習者對外來視覺信號的處理首先受到學習目標的監控(是獲取篇章信息還是辨認語言形式等),往往是目標的監控決定了各種信息的取舍和處理方式。其次,學習者在辨認、理解視覺信號輸入時,無疑需要調用自己知識網絡(非直觀信息)中兩個方麵的知識:(一)語言知識(linguisticknowledge),詞彙、句子結構、話語結構等;(二)對世界的認識(worldknowledge),閱讀是讀者對世界的認識過程。讀者閱讀的內容無非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方麵的知識。這兩種知識缺一不可,離開了其中的任何一項,閱讀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