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等教育心理學新教材的主要特色:1.新教材內容具有前沿性、創新性。新教材突破了傳統培訓教材的編寫框架,剔除了陳舊與過時的內容,吸納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內容以及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強了教材內容的前沿性、創新性。
2.新教材體係結構體現科學性。新編寫的四本培訓教材在內容上基本各自獨立,但在體係結構上設置科學,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觀點正確,呈現條目化、專題化,實現了統一的編寫風格。
3.新教材呈現很強的實用性與針對性。新教材與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緊密聯係,與培養高素質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實際緊密結合,精煉了理論篇幅,增加了大量內容新穎,實用性、針對性很強的教學案例,提高了教材的實用性、針對性。
這套教材是江西省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的專用教材,相信它的出版對提高高校教師崗前培訓質量、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技能、提高教師素質與水平將發揮重要作用。
編委會2018年6月書
目目錄錄第第一一篇篇總總論論第一第章一章高等高教等育教心育理心學理概學述概述/2/2第一第節一節高等高教等育教心育理心學理的學研的究研對究象對及象其及意其義意義/2/2第二第節二節高等高教等育教心育理心學理的學研的究研原究則原及則方及法方法/6/6第三第節三節教育教心育理心學理發學展發概展況概況/8/8第第二二篇篇大大學學生生及及學學習習心心理理第二第章二章大學大生學心生理心發理展發的展特的點特點/14/14第一第節一節心理心發理展發的展概的述概述/14/14第二第節二節大學大生學認生知認發知展發的展特的點特點/18/18第三第節三節大學大生學社生會社性會發性展發的展特的點特點/21/21第三第章三章大學大生學學生習學心習理心理/26/26第一第節一節學習學的習概的述概述/26/26第二第節二節中國中古國代古學代習學心習理心思理想思簡想介簡介/32/32第三第節三節外國外主國要主學要習學理習論理及論應及用應用/36/36第四第章四章大學大生學學生習學動習機動機/48/48第一第節一節學習學動習機動的機實的質實質/48/48書書·2·高等教育心理學第二節學習動機的理論/52第三節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56第五章大學生知識的學習/61第一節知識學習的概述/61第二節知識的獲得/67第三節知識的保持/71第四節知識的應用/76第六章大學生技能的形成/80第一節技能的概述/80第二節大學生動作技能的形成/84第三節大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89第七章大學生學習遷移和學習策略/96第一節大學生學習遷移/96第二節大學生學習策略/105第八章大學生問題解決與創造性的開發/112第一節大學生問題解決/112第二節大學生創造性的開發/122第九章大學生品德心理/129第一節品德心理概述/129第二節關於品德發展的主要理論/134第三節大學生品德的形成過程及培養/138第四節大學生品德不良行為及其矯正/147第十章大學生自我意識/152第一節自我意識概述/152第二節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156第三節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160書
目錄·3·第十一章大學生群體心理與人際關係/163第一節大學生群體心理/163第二節大學生集體心理/169第三節大學生人際關係/179第十二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188第一節心理健康概述/188第二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192第三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1第三篇高校教師及教學心理第十三章高校教師心理/215第一節教師與教師角色/215第二節高校教師心理素養/221第三節高校教師威信的形成與維護/227第四節高校教師的成長與發展/232第十四章高校教學心理/238第一節高校教學設計/238第二節高校教學測量與評價/251主要參考文獻/264後記/266書
第一篇總論書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學概述!\"#$1.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體係。
2.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3.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和方法。
4.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專業性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之上的。其教育過程和普通教育一樣存在著眾多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高等教育心理學就是要對這些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進行探討和研究。
第一節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意義一、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規律的科學。高等教育心理學作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定義應當是:“研究高等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規律的科學。”該定義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麵的含義:(一)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高等學校教育中的心理現象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社會對個體和群體的種種影響,一切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改變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狹義的教育專指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接受一定的群體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本書所涉及的教育是指狹義的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現象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現象主要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種種心理現象。按照教學相長的原則,教育者和受教育書
第一篇總論·3·者的地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互相轉化。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在教和學的過程中都有各自的心理活動,教育心理學既要研究高校教師教的心理現象,也要研究高校學生學的心理現象,二者不可偏廢。
(三)高等教育心理學不僅應揭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主體心理活動的特征和規律,而且還應揭示有效促進主體健全發展的心理機製和規律高等教育心理學固然要研究高校教師教和高校學生學的心理學規律,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揭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心理機製和規律,這也是高等教育心理學對教與學實踐的指導作用所在。
二、高等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對於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但從整體上來看,作為教育心理學的分支之一的高等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高等教育心理學是介於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從學科範疇這個角度來看,高等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揭示高等教育中諸多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具有心理科學的特點和規範,同時它又是教育學與心理學有機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即高等教育心理學又具有教育科學的某些特點。有些調整和改變學生心態的措施方法帶有教育學的性質,如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便是如此。因此高等教育心理學是介於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也可以說高等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二)高等教育心理學是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的交叉學科從學科任務來看,高等教育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它揭示著高等學校教育情境中教與學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機製,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理論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高等教育心理學也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肩負著指導教與學活動的有效進行、促進主體健全發展的實踐任務,為解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問題提供具體原則和操作方法。因此,高等教育心理學是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的交叉學科。
(三)高等教育心理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從學科屬性來看,高等教育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的特點,因為高等教育心理學規律要受到生物因素的製約,而且在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要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實驗法等,除此之外,在其理論構建和技術開發中也必須吸收自然科學的相關成果;同時,高等教育心理學也具有社會科學的特點,因為它研究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的人在教與學互動中的心理現象以及各種環書
·4·高等教育心理學境(包含教育)對人的智能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因此,高等教育心理學又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
三、高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係高等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係主要包括五大方麵:(一)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主要闡述與高等教育教學有關的共同的學習心理規律。具體包括:(1)對學生學習的實質、類型與特點,教育的聯結學習理論基礎,教育的認知學習理論基礎等的探討;(2)對學習動機的結構、類型與作用,學習動機的主要理論觀點,學習需要的培養途徑,學習動機的激發措施等的探討;(3)對學習遷移的實質、分類與作用,學習遷移的主要理論觀點,學習遷移的影響條件,學習遷移的有效促進等的探討。學習這些內容其目的在於使廣大高校教師明確任何教育教學措施都是建立在大學生的學習規律基礎之上的,從而增強對教育教學的科學性的認識。
(二)高校教學心理研究高校教學心理研究主要闡述高等教學過程(即智育過程)的基本心理規律。
具體包括:(1)對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和知識的實質、分類及掌握方法的探討;(2)對學習策略、心智技能的實質、特點及其相互關係,學習策略的培養與應用,心智技能的形成與培養途徑等的討論;(3)對問題解決的實質、理論模型,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條件,創造能力及其培養等的討論。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在於使廣大高校教師了解概念原理、心智技能、學習策略等不同範疇的教學具有不同的規律,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三)高校德育心理研究高校德育心理研究主要闡述狹義的高等教育過程的基本心理規律,具體包括:(1)對自我意識的基本結構、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規律、大學生自我意識培養的途徑等的討論;(2)對態度與品德的基本結構、品德發展的基本理論、品德培養的主要途徑等的討論;(3)對群體及其相互作用的種類,大學生班集體心理的形成與發展,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建立與調適等的討論;(4)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心理谘詢原則與方法等的討論。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在於使廣大高校教師了解大學生自我意識、道德品質的形成發展規律,明確大學生群體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及其健康心理的維護,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四)高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估高校教學設計與教學評估主要闡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與規律,具體包括:(1)對教學設計的作用與基本觀點、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設計、教書
第一篇總論·5·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媒體選擇的設計等的說明;(2)對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含義與種類、有效教學測驗的基本要求、教學測驗的編製與應用等的說明;(3)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在於使廣大高校教師掌握科學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考評方法,提高教育教學的目的性和自覺性。
(五)高校教師心理研究高校教師心理研究主要研究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規律及其特點,具體包括:(1)對高校教師角色的類型及其對學生的影響和作用、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教學反思的基本過程和成分、教育機智的影響因素和表現方式等的探討;(2)對高校教師心理結構、教師威信及教師心理健康等的探討。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在於使高校教師深刻認識自己活動的特征、肩負的責任以及客觀現實對自己言行和心理品質的要求,以便成為一名合格教師。
四、高等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意義(一)高等教育心理學的任務高等教育心理學的任務是從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實際出發,揭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教與學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機製,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理論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肩負著指導教與學活動的有效進行、促進主體健全發展的實踐任務,為解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實踐問題提供具體原則和操作方法,以利於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優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
(二)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的意義1.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認識學與教的心理活動規律,做到科學育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這一活動在宏觀上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製約;微觀上直接受師生心理活動特點及其規律的製約,因此遵循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施教,這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認識高等教育教學活動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尤其是認識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做到科學育人。
2.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教師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有關教學措施的心理學依據,從而更主動、更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全麵提高教學質量。
3.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學習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加強自我修養,不斷自我完善,這對青年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學習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他們盡快地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
書·6·高等教育心理學4.高等教育心理學有助於高校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兩大任務。從事高校教育教學的教師有條件也有必要將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揭示教與學的心理規律,如果沒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知識作為指導,則很難開展有意義的、有水平的科學研究。
第二節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原則及方法唯物辯證法是科學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指導之下,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采用一定的方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般原則(一)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又被稱為價值中立原則,就是要對影響大學生心理的外界環境、行為反應及其內心體驗進行客觀分析,而不能把研究者自己的主觀設想摻雜進去,以求如實地探明現實與心理之間的因果聯係及心理發展的規律。
(二)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是指要以發展變化的觀點,而不是以靜止孤立的片麵的觀點來研究各種心理現象。大學生正處於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剛入學的大學生還帶有中學生的特點,而快要畢業的大學生則接近成人了。這段時間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發展,所以必須堅持發展的原則,從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各種要素,研究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趨勢和階段。
(三)實踐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就是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要求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與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密切相聯係的過程來進行考察和研究。它要求心理學研究從實踐的需要出發,服務於實踐,並在實踐的檢驗中使研究不斷深入。具體來說就是研究課題要來自實踐,特別要注意教育改革中的心理學問題,結合教改開展研究;當然其研究結果也要付之於實踐,並使之在實踐中具有實際效用。
(四)係統性原則係統性原則要求在研究心理現象時把人作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整體的係統進行綜合考察,以便把握心理現象各個要素之間的必然聯係,追求係統各個層次、各個側麵、各個要素的協調與和諧發展。
(五)教育性原則教育性原則是指研究工作本身要保證其教育意義。因為研究學生的各種心理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因此,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不書
第一篇總論·7·僅要在課題選擇上考慮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設計上和實際進行的過程中考慮對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影響,不做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事。這個道理極易明白,但常為研究者所忽視。
二、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個案法、測驗法、實驗法和教育經驗總結法。
(一)觀察法觀察法是研究者通過感官或借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內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並收集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觀察法是心理學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曆史最悠久的方法之一。
(二)調查法調查法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訪談、問卷、作品分析等方法對人的心理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進行口頭交談的方式,來收集研究對象某些心理特質和行為數據資料的一種方法。問卷法是采用事先準備好的問答表格,通過分析被試者的作答情況,以了解其智力水平、群體態度、需要和愛好等的調查方式。問卷法具有簡便易行、省時省力、取樣大、材料易於收集整理、調查結果統計處理具有科學性等優點。作品分析法是通過研究被試者的活動產品,以了解其智力發展水平、工作和學習態度、誌向和創造精神,以及情緒狀態等的方法。例如,通過調研教師的論文、教案、總結,學生的作文、日記、試卷、圖畫、手工藝品等,以了解其心理特點。
(三)個案法個案法是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對少數或個別學生進行較長時間的多方麵深入研究的方法,廣泛應用於學習困難或品德不良的學生、超常兒童、特殊兒童的研究。個案法應注意對象的選擇要有典型性,資料搜集要全麵,要及時記錄情況,資料的分析要科學,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應建立良好的心理關係。
(四)測驗法測驗法是通過心理測驗來收集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心理測驗則是通過觀察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推測和量化分析心理活動規律的一種科學手段。它通常具有間接性和相對性兩大特征。間接性是指心理測驗所測量的是被試者對測驗題目的外顯反應,是通過被試者的外顯行為來推論其內在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質的;相對性是指心理測驗所測得的結果隻是一個相對的量數,是與被試者所在總體的大多數人的行為相比較而言的。
(五)實驗法實驗法是在控製的條件下,係統地操作某種變量的變化,來研究此變量的變書
·8·高等教育心理學化對其他變量的影響。實驗法有兩種,即實驗室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是借助專門的實驗設備,嚴格控製實驗情境,從而準確、周密地觀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係的研究方法。自然實驗法也叫現場實驗法,是在教育的實際情況下,按照研究的目的,控製某些條件,變更某些條件,以觀察被試者的心理活動表現。
(六)教育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從心理學角度科學地分析優秀教師的教育實踐經驗,總結學與教的心理規律,研究學生認知的發展、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此法不僅使經驗上升到理論,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而且可以豐富與發展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以上各種方法各有特點,其作用不是孤立的、絕對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往往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應用,具體方法應根據課題、條件等做適當選擇。
第三節教育心理學發展概況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其發展都經曆了曲折的過程。
一、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遵循學科發展的普遍規律。
在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科體係之前,大致經曆了初創、發展、成熟和完善四個時期。
(一)初創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係列性動物(小雞、貓等)學習實驗和人類學習研究,於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標誌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1913~1914年,他又將這本西方首部教育心理學專著擴展成為《人類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工作與疲勞及個性的差異》三大卷,該書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體係乃至學科名稱多由此而來。桑代克本人也因此而贏得了“教育心理學之父”的美譽。
此前,一批與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著作也先後出版。在美國,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學》、鮑爾文的《心理學初步與教育》與《教育中的應用心理學》、赫黎斯的《教育心理學基礎》、詹姆斯的《對教師的講話》等也較有影響。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率先對學習和記憶所做的實驗研究及其出版的《論記憶》一書也給學術界帶來了巨大影響。
(二)發展期(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學廣泛吸取心理學各個分支的研究成果,研究範圍的持續拓展、研書
第一篇總論·9·究內容的豐富和觀點的紛爭是其主要特征。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逐步吸取了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例如,20年代,重點擴充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驗領域的成果;30年代,主要引入學科心理學成果;40年代,關注兒童個性、社會適應性及心理衛生問題;50年代,信息論之類的思想開始納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這一時期的教育心理學尚不具獨立的理論體係,其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學科內容龐雜,不夠係統。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取自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動物學習理論、人格心理學、心理衛生、心理統計與測量等分支學科,並呈現出相互重複之趨勢。二是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價值不大。研究動物的學習行為居多,傾向於以動物學習行為推測人類的學習過程,而關於人類的課堂教學或學生學習的研究較少。在美國,此時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書籍多達百種,版本種類繁多,結構體係不一,缺乏統一的理論指導,內容多半出自兒童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等學科之中。
(三)成熟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體係逐漸趨同。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體係已經基本形成,研究的問題和內容、教科書的結構和體係比較一致,而且相對穩定。學習心理、教育與心理學發展的關係、教學心理、評定與測量、個別差異、課堂管理,以及教師心理等在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係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為理論界所認同。
與此同時,教育心理學比較重視結合教育實際開展研究,注重研究要為學校的教育服務。60年代初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發動課程改革運動,教育心理學就此逐漸關注教育過程、學習心理和對教材教法的改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等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張,開始重視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條件和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完善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20世紀80年代以後,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係越來越完善,研究內容越來越豐富,理論派別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小,與教育教學實踐的結合更加受到重視,呈現逐步完善的趨勢。行為主義與認知理論之間出現了相互吸收、相互補充的新局麵,東西方的教育心理學研究遙相呼應、相互融合,就連美國也重視來自包括蘇聯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教育心理學思想。布魯納曾經在1994年美國教育研究會的特邀專題報告中對教育心理學十幾年來的發展成果做了四個方麵的精辟概括:首先,在主動性研究方麵研究了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並對自身的心理活動進行更多的控製;其次,在反思性研究方麵研究了如何促使學生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