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通大教育文庫語文教參論陸平南京大學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語文教參論\/陸平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2(通大教育文庫)ISBN9787305145810Ⅰ.①語…Ⅱ.①陸…Ⅲ.①中小學語文課教學參考資料研究Ⅳ.①G633.30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310069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叢書名通大教育文庫書名語文教參論著者陸平責任編輯張中林王抗戰編輯熱線0258359699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宜興市盛世文化印刷有限公司開本880×12301\/32印張11.875字數285千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5810定價36.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序??????

教學參考書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參考依據之一,它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指導作用。對教學參考書問題開展研究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領域的一項課題。陸平博士致力於教學參考書問題研究,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語文教學參考書功能之考察》。如今,他在吸收同行專家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又作了認真修改,以專著《語文教參論》予以出版。在專著即將付梓之際,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我認為,此書可謂填補了國內這方麵研究的空白,是一件值得嘉許的事。

一是專著聚焦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展開研究。陸平博士有著十多年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經曆,對基礎教育一線的課程與教學狀況有著切身的感受,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具有較高的學術敏感性。記得他在讀博的第一學期,就與我討論選題問題,提出研究“教參”的意向。

“教參”,麵廣量大的中小學教師幾乎每個工作日都在用它,卻又為課程與教學論研究者所熟視無睹。揭開此“暗箱”,無疑對教材研製者改進教參編製,對廣大教師有效開展教學,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我認為,新世紀以來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推進過程中也遭遇到了不少瓶頸和困難。這不應是我們駐足不前的借口,反而需要我們有勇氣直麵改革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展開細致縝密的研究。基礎1

語文教參論教育是課程與教學論發展的沃土和源泉,作為有擔當的課程與教學論工作者應積極回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實問題研究的訴求和召喚,並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我曾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湧現出來的教學模式作了係統梳理,完成了專著《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指導碩士研究生章德明完成的學位論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教案問題的研究》,被評為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而今,陸平博士的《語文教參論》以語文學科為突破口,緊扣教參功能、編製、使用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具體問題,“小題大做”,紮根曆史與現實的基礎教育土壤,深入開掘,形成書稿,無疑是踐行這一研究路徑的又一較為厚實的成果。對此,我頗感欣慰。

二是專著采取實證研究取向謀求現實問題的解決。圍繞教參問題進行研究所麵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畢竟在這一領域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匱乏,這樣一個選題不紮根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土壤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在選題之後,陸平博士一方麵紮到教科書、教參、教育史料等文獻之中,爬羅剔抉,展開係統梳理;另一方麵,不畏艱辛,深入中小學一線,通過課堂觀察,對教參編者、教參使用者作問卷調查或深度訪談,獲取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並進行了細致的數據處理和材料分析。有了這樣堅實的資料基礎,研究方式正確,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也就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實證研究方式對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現實問題無疑是適用的,這樣做,有利於獲取真實的數據資料,揭示真實的問題,並最終有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從而實質性地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因此,對於研究基礎教育現實問題的學者來說,這種研究方式是值得倡導的。

三是專著推進教參研究向學理化方向發展。由於教參領域2

序的學理性研究幾乎處於空白狀態,因此,教育界對教參問題存在不少誤讀,在常識性話語中含混著似是而非的成分。例如,關於我國教參問世的時間,有資深教材編者說“文革”之後才麵世,有日本學者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出現,作者通過史料梳理,追溯清楚我國第一部教參問世於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之際,廓清了語文教育界的模糊認識。再如,針對“葉老說,‘這個教參是個鴉片煙’”一說,許多研究者拿此話作為論據批判教參。

然而,作者通過縝密的文獻梳理和嚴密的分析,找到此說源頭,發現研究者對此的引用和理解存在“以訛傳訛”之嫌;對於“取消教參”的爭論,作者實事求是地梳理、分析了爭論雙方的觀點,聯係當前語文課程改革中教參所屬的位置、師資隊伍狀況、課程編製現狀等因素,全麵剖析了當下語文教參的功能,對這場論爭作了中肯的評析,切中了論爭的要害。本書用了大量篇幅做此類基礎性研究,有助於教參研究走上學理化的道路。

總之,作為我國係統深入地研究教參問題的第一部學術著作,《語文教參論》的首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出版對我國深化語文教材研究、推進語文教參開發、促進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對教參以及類似的新課改中的具體問題展開學理化研究方麵,還有許多事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惟有通過切實的努力,才能突破一個個瓶頸,切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

陸平博士既是術業有專攻的學者,又有長期的中小學教學實踐經驗。如今,他再一次回到師範教育,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依舊遵循著貼近實踐、針對具體問題展開研究的路徑,在南通的小學掛職擔任科研副校長,常年堅持深入3

語文教參論課堂觀察,研究當地新課改中的現實問題;通過主持共同備課、觀課評課、專題報告等形式,培訓中小學骨幹教師。我相信,他一定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與教學論研究領域推出更多的學術成果。

夏惠賢2014年11月20日於上海師範大學4

???????

?目錄??????

第一章導論……………………………………………………1第一節研究價值…………………………………………1第二節術語解析…………………………………………3第三節研究問題…………………………………………9第四節研究方法………………………………………10第二章語文教參發展與研究概況…………………………13第一節語文教學參考書發展概況……………………13第二節語文教參研究概況……………………………46第三章“迷途的羔羊”:語文教參的角色與功能定位………65第一節教學參考書在教學要素中的位置及關係……65第二節相關教學要素、新課改與語文教參功能………77第三節語文教參功能分析框架與功能定位…………119第四章“期望”與“缺憾”:基於問卷調查的功能考察……134第一節調查方法………………………………………134第二節調查結果………………………………………139第五章“有用”與“無助”:基於課堂觀察的功能考察……161第一節教學文本概述…………………………………161第二節課例考察一:《百合花開》……………………164第三節課例考察二:《我們家的男子漢》……………176第六章“存”與“廢”:基於深度訪談的功能考察…………196第一節傾聽語文教參使用者的心聲…………………1961

語文教參論第二節傾聽語文教參編者的聲音……………………210第三節“存”與“廢”之爭評述…………………………228第七章“審視”與“超越”:語文教參編製與使用之變革………………………………………………………250第一節我國語文教參總體結構考察…………………250第二節我國語文教參“一課書”層麵編製分析………257第三節我國曆史上典型語文教參個案分析…………277第四節語文教參編製類型及其功能特征……………295第五節我國語文教參編製的變革……………………304第六節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如何合理使用教參…………………………………………………321附錄……………………………………………………………327參考文獻………………………………………………………346後記……………………………………………………………3672

????????????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研究價值倘若走進中小學校,在辦公桌、講台、教師挾著的一疊書中,常常會出現教學參考書的身影。的確,教學參考書(包括語文教參)在中小學教學工作中擔當著重要角色。2004年,教育部“教材選用與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對現行中小學教學參考書的基本狀況作了較全麵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教參”者占90%,“不使用”者占10%。①使用教參的教師數遠遠多於不使用者。該調查中,語文學科教參使用率比所有學科總體使用率略高,使用者占94%,不使用者占6%②。可見,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在研讀教科書、搜集教學資料、設計教學方案過程中要參閱教參。一部合宜的教學參考書能幫助教師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要求和教科書編寫意圖,借鑒其所提供的資料和教學建議,進行教學預設,實施課堂教學。美國課程論專家麥克尼爾(McNeil,J.)指出:“人們應該更加重視對教師指南的研究,因為教科書和教師指南加在一起作為一種複合的材料,對學生成《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叢書》編委會.中小學教學參考書調查問卷分析[M].北①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4.

《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叢書》編委會.中小學教學參考書調查問卷分析[M].北②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4.

1語文教參論績的影響比完善課程或教學手段的影響可能更大。而且,在不改變教科書的情況下,教師指南可以成為引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的一種手段。”①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視教參研究,提高教參編製質量,力求盡可能發揮它的積極功能。

毋庸諱言的是,中小學教師對現行教參(包括語文教參)的滿意率很低,教參問題成為近年基礎教育界議論較多且分歧很大的一個問題。與教參的高使用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教師對教參的滿意率甚低,折射出我國中小學教參(包括語文教參)研製水準遠遠落後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課程與教學理論界對於中小學教參(包括語文教參)問題的學理化研究近乎空白。學術研究有“照著說”、“接著說”、“重新說”之分,對於中小學教參的學術研究差不多要從頭開始言說。本書對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書的功能(包括應然功能和實然功能)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對語文教參編製、使用的問題提出建議。

本書的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價值,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著眼於應用研究,直麵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凸現出來的中小學教參問題。從功能考察入手,試圖對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參功能予以準確定位,即構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參的應然功能”,澄清教育界對此問題的模糊認識。筆者深入到中小學語文教師中間、語文課堂當中,考察當前語文教參“實然功能”之所在,探測“應然功能”與“實然功能”之間的“落差”;再觀照教參編製本身,研判我國現行語文教參的編製特征,認清它們在現實教學中功能發揮的優勢和缺失所在。對於我國語文教參編者來說,借助於本研究成果,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教參①胡森.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江山野,主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28.

2第一章導論編製質量,開發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的語文教參,促進語文教參編製的新陳代謝,彌補現有功能缺陷,從而對新課程標準精神的落實,對推進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對於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認清教參功能,有利於轉變教材觀、教參觀,促進他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恰當使用教參,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其次,從間接效應來看,本研究對於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也具有參考價值,如消弭對教參功能的誤解,重視教參研製工作,建立並完善教參審定標準和機製。對於各級教研部門來說,將教材觀、教參觀的轉變等內容納入教師培訓之中,充實新課程培訓的內容。

再次,從理論角度來說,本研究成果有利於彌補我國課程與教學論關於中小學教參研究的不足,給課程與教學論知識體係作出一些相關補充。

第二節術語解析一、主要術語分析首先對“教學參考書”、“教授書”、“教學指導書”、“教學指引”、“語文教學參考書”、“教師指南”等術語的定義作梳理分析。

(一)關於“教學參考書”定義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教學參考書”(teachingref-erencebook)詞條有兩個義項①:①泛指教師在教學中參考的書籍。包括知識、習題、①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2.

3語文教參論複習、指導學生課外活動、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以及各自然學科實驗實習等方麵。②按照各學科課本分冊編寫的輔導教師教學用書。供教師掌握教材、選擇教法、查閱有關參考資料用。中國最早的這類書稱教授書,後因“教授”改稱“教學”,教授書便改稱教學指導書;為了提倡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動性、創造性,不受指導書的約束,又改稱教學參考書。內容一般包括:(1)全冊課本總的目的要求和說明;(2)分篇(章或單元)的目的要求、教材分析、課時分配、教法建議、實驗指導(理科)、習題解答、參考資料、附錄、參考書目等。

美國分析教育哲學家謝夫勒(Scheffler,I.,1960)曾在《教育的語言》一書中探討了有關教育定義的三種類型:“規定性定義”、“描述性定義”和“綱領性定義”①。《教育大辭典》所下的“教學參考書”定義屬“描述性定義”。所謂“描述性定義”,按謝夫勒的說法,“對慣用意義的描述以及對詞的所指範圍的說明被稱為‘描述性定義’”,“描述性定義所表示的是某個詞下定義之前的用法。這個定義必須忠實地反映以前的用法。”②《教育大辭典》的定義忠實描述了我國自現代學校教育製度肇始以來“教參”發展概況、術語演變曆程以及我國教育界對該術語的實際用法。第一,“教學參考書”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教師教學工作中所參考的一切書籍;狹義的僅指與各科教科書配套的分冊編寫的教學用書。本書所研究的“教學參考書”、“語郝德永.關於課程本質內涵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97(8).①胡森.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學(下)[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比較教②育研究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233.

4第一章導論文教學參考書”均取狹義的理解。第二,指出了“教學參考書”與“課本”(“教科書”)的關係。從生產過程來說,先有“課本”,後有依據教科書而編製的“教學參考書”。第三,指出“教學參考書”的作用是“輔導教師教學”。分開來說,一是幫助教師“掌握教材”,解決“用什麼教”的問題;二是“選擇教法”,解決“怎麼教”的問題;三是“查閱有關參考資料”,解決“教科書資料不足”的問題。第四,指出了術語演變過程,即“教授書———教學指導書———教學參考書”。第五,介紹了“教學參考書”文本一般情況下所包含的內容。

《教育大辭典》還有與“教學參考書”類似的詞條:教授書,教學參考書在近代中國的舊稱。參見“教學參考書”。①教學指導書(referencebookforteachingtextbook),亦稱“教學指引”。分學科編寫的指導教師教學用書。主要說明各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編製的依據和意圖,編製和使用教材遵循的原則,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實施教學應作好的準備,考查教學應掌握的標準。也有配合課本按冊編寫的,內容與教學參考書大致相似,但更具有指導作用。②教學指引,即“教學參考書”。③可見,“教授書”是我國清末至民國初年對“教學參考書”的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0.①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2②723.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2.③5

語文教參論舊稱;“教學指導書”、“教學指引”均為“教學參考書”的同義語。

我國台灣地區至今仍將“教學參考書”稱為“教學指引”;但大陸地區新中國成立以後,“教學參考書”一詞更通用。所以,本書一般采用“教學參考書”這一術語來統稱。

筆者又查閱了相關書籍,其在《中小學教學參考書調查問卷分析》一書中定義為①:教學參考書(簡稱教參)是教師教學時,輔助教學的參考性書籍。它的編寫是根據當前一個時期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與教材內容相配套,主要從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建議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麵,提出建議,幫助教師在教學時作為參考使用。

此定義也是描述性定義,甚至可視為由《教育大辭典》的定義衍化而來的,不足之處有:第一,沒有考慮到“教學參考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第二,“當前”等詞描述意味更濃,無法涵蓋我國現代教育百年發展史上出現的教學參考書。第三,“教材”一詞的運用不夠嚴謹,“教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教材”應包括“教學參考書”;從狹義上看,在特定語境中,特指“教科書”。但此處沒有交代清楚,易產生歧義。第四,涵蓋的內容沒有《教育大辭典》的定義全麵。因此,筆者以為,《教育大辭典》定義的科學性強一些。

(二)關於“教師指南”定義國外相應的概念一般為“教師指南(Teacher?sGuide)”。麥①《基礎教育教材建設叢書》編委會.中小學教學參考書調查問卷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6第一章導論克尼爾給“教師指南”所下的定義為①:教師指南是幫助教師教授課程的工具。一般來說,教師指南是為配套使用專門的教科書而設計的。然而,教師指南有時與教材無關,它們包括大量的所授特定內容———如足球、海洋意識、繪畫或牙科保健———的背景知識、活動、問題和教學計劃。教師指南不是供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它的同義詞還有教師便覽、教師手冊、教師指導書以及教師專集。

從麥克尼爾所下的定義看出:第一,“教師指南”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專指與教科書配套設計的;廣義的還包括“與教材無關,它們包括大量的所授特定內容的背景知識、活動、問題和教學計劃”等內容。本書論及英美國家的“教師指南”,取狹義的理解。第二,指出“教師指南”與“教科書”的關係,“教師指南是為配套使用專門的教科書而設計的”,即先有教科書,後配合編製教師指南。第三,指出“教師指南”的作用在於“幫助教師教授課程”,便於教師“使用專門的教科書”。第四,在美國,用來指稱為配套使用專門的教科書而設計的工具性用書的名稱有多種,如“教師指南”、“教師便覽”、“教師手冊”、“教師指導書”、“教師專集”,但其所指是一致的。相對而言,“教師指南”(Teacher?sGuide)”更通用些,本書便采用此名稱。

二、本書關鍵術語的界定(一)關於“教學參考書”在本書中,筆者對“教學參考書”作如下定義:①胡森.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江山野,主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25.

7語文教參論教學參考書是專門與教科書配套設計的旨在幫助教師運用教科書以更有效地教學的工具性用書。

正如《教育大辭典》和《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一致認為的,“教學參考書”(或“教師指南”)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理解,不管是否與教科書配套,凡是供教師教學作參考之用的書籍,都稱作“教學參考書”(“教師指南”)。筆者此處所下的定義係狹義的理解,特指那些專門與特定的教科書配套設計的供教師教學使用的工具書。這一定義與《教育大辭典》、《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在狹義上的界定是一致的,隻不過淡化了《教育大辭典》的描述性意味,比《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譯本的表述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內涵沒有本質區別。本書行文中沒作特別說明,均指狹義的“教學參考書”;涉及國外的教學參考書,也用狹義上的“教師指南”來指稱。

(二)關於“語文教學參考書”在“教學參考書”之前加上限定詞“語文”意指,將研究對象限定在“普通中小學”的“語文”學科視閾之內(“語文教學參考書”簡稱為“語文教參”)。本書把研究對象進一步縮小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參考書”,為了便於對我國現階段所使用的語文教參作考察,筆者主要擇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以後人民教育出版社(簡稱“人教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簡稱“滬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簡稱“蘇教版”)出版的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參考書進行研究。筆者主要考察這三個版本的語文教參,也試圖放眼關注我國語文教育史上曾出現過的語文教參,以及現階段其他版本的語文教參,如我國台灣省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國語文教學指引(簡稱“翰林版”)、美國McGraw-8

第一章導論Hill版教師指南(簡稱“McGraw-Hill版”)、英國NelsonThornes版教師指南(簡稱“NelsonThornes版”)等。

第三節研究問題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和教育研究者對語文教科書關注得較多,研究成果也豐富。語文教參是作為語文教科書的“配角”出現的,該領域的研究相對冷落得多。中小學語文教參研究可以涉及方方麵麵,如教參編製、裝幀、審定、定價、印刷、發行、使用等,筆者以為在這些問題當中,首先要回答的是“語文教參有沒有用?”、“語文教參對誰有什麼用?”、“語文教參應有什麼用?”、“語文教參在教學工作中實際發揮了什麼作用?”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就是說,首先要對語文教參功能作一番考察與審視,這是語文教參研究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本書著力考察我國語文教參的功能,主要探討下列兩組相互關聯的問題:第一組:中小學語文教師對於語文教參有何期望與需求?

也就是說,在中小學語文教師心目中,語文教參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即應然功能何在?編者編寫語文教參的宗旨是什麼,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參編者心目中教參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即應然功能何在?語文教參在中小學教學中實際發揮了什麼作用,即我國現階段中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參的實然功能怎樣?理想與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應然功能與實然功能間的“落差”何在?這都需要研究者深入實際進行調研。結構決定功能,對語文教參實然功能的考察繞不開對語文教參編製的檢視。

第二組:從語文教參編製角度來說,我國現行語文教參編製有哪些特征(優勢與不足),哪些合理之處使其功能得以達成,哪些闕如導致其功能缺失?麵對不足,如何提高編製質量以彌補9

語文教參論語文教參應然功能與實然功能的“落差”?

上述兩組問題緊密相連,考察語文教參實然功能與應然功能的“落差”是研究的出發點,也就是說,重點研究第一組問題;對第二組問題的研究,是前一組問題研究的自然延伸,具體體現第一組問題研究的價值。

第四節研究方法葉瀾教授將教育研究判斷為“事理”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據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①。本書對中小學語文教參問題進行事理研究。根據目的不同,教育研究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分,基礎研究旨在“擴展知識”,應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②。筆者將本研究定位於應用研究,它直接指向特定的實際問題———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參功能定位等緊迫問題,予以分析、闡釋和解決。

依據教育研究的性質或使用的手段劃分,教育研究有“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之分,筆者主要采用質性研究以便發現某些“意義的本質”③,輔之定量研究,為深入的質性研究提供條件。

按開展研究的地點、資料搜集的主要方式劃分,有“文獻研究”和“現場研究”之分。本研究兼取這兩種方法,對教參文本主要采取“文獻研究”方法,但也走入中小學語文教師中間,進入中小學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2.①[美]威廉·維爾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袁振國,主譯.北京:教育科②學出版社,1997.13.

[美]喬伊斯·P.高爾,M.D.高爾,沃爾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實用指南③(第5版)[M].屈書傑,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92.

10第一章導論語文課堂,通過“現場研究”考察語文教參的實然功能。

以上是從總的方法類別上說的。不同的研究內容需要采取與之相應的方法。根據研究目的和具體內容,筆者所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如下:1.文獻法。本書涉及的文獻有兩類:一類是中外母語教育中的教科書及配套教參(以人教版、滬教版、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及教參為主)文本;另一類是散見在各類書刊中的有關中小學語文教參問題的論文、隨筆等。借助這些文獻展開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還需要運用內容分析法。

2.問卷法、訪談法。筆者設計出問卷,抽取一定數量的人教版、滬教版、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教參使用者———語文教師作為樣本進行調查,考察語文教參的功能,並對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參編者作深度訪談,分析研究現行語文教參的使用狀況和編製特點(優點和缺陷),闡述教參的功能。

3.內容分析法。根據課程標準和筆者所探討的語文教參功能,擇取人教版、滬教版、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及配套教參中的篇目,進行內容分析。在探討語文教參編製問題時,筆者較多采用了這種方法。

4.比較法。通過縱向比較,梳理出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參發展曆程;通過橫向比較,如我國大陸和港台地區之間,我國與新加坡、英美國家語文教參的比較,探討教參編製特征及其功能問題。

5.課堂觀察。筆者走進中小學語文課堂現場,進行課堂觀察,從課堂情境中搜集研究資料,從中擇取一部分課做了詳盡的課堂實錄用來分析。

6.個案研究。筆者深入中小學語文課堂聽課,以兩個課例以及相關教參文本作為個案,研究語文教參在其中所發揮的作11語文教參論用,再追溯教參編製狀況。筆者還對數份教參文本個案作了深入剖析。

小結第一章導論,介紹了本研究對象及研究價值,對關鍵術語作了分析、界定,闡述了本研究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語文教參發展與研究概況???????????????????????????

本章係統梳理了我國語文教學參考書發展演進曆程,對我國語文教參研究方麵的文獻作綜述,粗略概括了國外語文教參(教師指南)的發展曆程和研究狀況。

第一節語文教學參考書發展概況一、我國語文教學參考書發展史略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教參是為配合教科書的使用而編製的。在我國,“教科書”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19世紀70年代。

“清同治、光緒年間,基督教會多附設學堂傳教。光緒二年(1876年)舉行傳教士大會時,主持教育方麵會議的教士因西學各科無適用書籍作教材,通過議決組織學堂教科書委員會。該委員會所編教科書,有算學、泰西曆史、地理、宗教、倫理等科,以供教會學校之用,間以贈各地傳教區之私塾,教科書之名自是始於我國矣。”①直到1897年,才出現我國教育工作者自編出版的教科書。蔣維喬在《編輯小學教科書之回憶》中說:“民元前十五年(丁酉年,即1897年),南洋公學外院成立,分國文、算學、輿地、史學、體育五科。由師範生陳懋治、杜嗣程、沈慶鴻等編纂《蒙學①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普通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65.

13語文教參論課本》,共三編,是為我國人自編教科書之始。”①1902年,商務印書館成立編譯所,次年聘請張元濟任編譯所所長。在蔣維喬、莊俞、徐雋、高鳳謙等人的協助下,張元濟銳意創新,著手編輯一套體現發展普通教育為本、教以常用文化知識為思想的教科書。這套教科書的總書名為《最新教科書》,對象為初小、高小和中學教育。初小教科書包括國文、格致、算術、修身、筆算、珠算入門和地理6種;高小教科書包括國文、曆史、地理、理科、算術、珠算、修身、農業和商業9種;中學教科書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代數、平麵幾何、立體幾何等11種。按照當時學製,每學期一冊,並配套編輯“教科書教授法”10種。這是那個時代我國自行編製的與學製最匹配、科目品種最齊全的教科書係列,是“我國第一套基本完整的普通初小、高小、中學教科書”,也“首創了教授法參考書”②,即創製了我國首套與教科書配套的教參,其中“國文教科書教授法”是我國第一套語文教學參考書。從那時起至今,我國語文教參編製走過了百餘年的發展曆程。筆者依據發展曆程中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征,劃分為以下六個發展階段,簡要勾勒各階段的編製出版狀況和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