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卓遵宏,薑良芹,劉文賓,劉慧宇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卓遵宏等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4(中華民國專題史/張憲文,張玉法主編)ISBN9787305148408Ⅰ.①南…Ⅱ.①卓…Ⅲ.①地方經濟經濟史研究南京市1927~1937Ⅳ.①F129.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45154號中華民國專題史張憲文張玉法主編第六卷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卓遵宏薑良芹劉文賓劉慧宇著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責任編輯耿飛燕編輯熱線0258359522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32字數500千版次2015年4月第1版2015年4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8408定價129.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總序兩岸四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70位曆史學教授與研究員合作撰著的《中華民國專題史》,共18卷,800多萬字,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台北思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分別以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在兩地出版。這套書的撰寫和出版,是兩岸四地學者經過五年共同努力而結出的豐碩成果。這是兩岸史學界第一次大型的學術合作,無疑是兩岸學術界的盛舉,對推動兩岸學術事業的進步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華民國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誌士,發動辛亥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前仆後繼,推翻清王朝,建立起來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堅持建設現代國家的政治理念,製定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以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理想,奮鬥終生。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後,國共兩黨由於政治理念的不同,在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方麵存在差異,二十多年間經曆了合作、矛盾、分裂,又合作、又矛盾、又分裂的過程,最終通過軍事鬥爭,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移往台灣。

1949年以後,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時間,國共兩黨依然處於政治、軍事對峙狀態,民間沒有往來,官方更無接觸。由於雙方對曆史資料采取封鎖政策,並以“特藏”對待對方史料,廣大民眾對真實曆史無以了解,加上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有一些人的曆史觀念和認知,往往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經常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對方。

20世紀70—80年代,終於迎來曙光。在中國大陸,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深入各個領域,學術界的精神枷鎖被打破,學者們開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1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進行學術研究,重新認識各種曆史問題、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學術研究逐步走向繁榮。而在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等政策推動下,台灣許多老兵、學者等,重返大陸探親、訪友、旅遊、經商和交流學術。1990年,台灣學者以30餘人的規模第一次赴廣東翠亨村出席“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其後多次赴南京、溪口、北京、上海等地出席民國史方麵的研討會。台灣學者赴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查閱民國史檔案,更是絡繹不絕。而中國大陸學者於1994年、1995年曾組成10人至30人的學術團隊,赴台北參加“中國曆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也深入台灣的學術機構、檔案館、圖書館,尋找各類珍稀史料。開始時,雙方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研究方法等方麵,也有分歧和爭論。譬如,“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全民革命?”“孫中山是否提出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如何看待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經濟政策和成就?”“如何看待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軍、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諸多問題,都有多角度的討論。

三十年來,兩岸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不斷往返交流,相互出席對方的學術研討會,相互踏上彼岸查閱各類史料和檔案文獻,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各自梳理、更新以往不當的曆史觀念和學術認知,學者們的觀點和對眾多曆史問題的看法日益接近或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其中包括對許多重大曆史問題的認識,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也包括許多重要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等。這是兩岸實施開放、交流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它體現了曆史學家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學術品質,對兩岸共同構築新型的曆史學科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向發揚傳統美德和為中華民族學術事業作出貢獻的兩岸曆史學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為了向國人展示兩岸四地曆史學者共同研究和重構民國曆史所作的努力,也為了使國人了解那段曾被曲解過、現已有所改變並恢複了其真實麵貌的民國曆史,我們按照曆史順序設計了18個專題,以兩岸四地學者合著《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方式,開展共同研究。這一做法在兩岸分隔以來是無先例的。我們期望這一合作對民國曆史研究和兩岸關係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2總序《中華民國專題史》的18個專題目錄如下:1.《從帝製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2.《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3.《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與外交》4.《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5.《國民政府執政與對美關係》6.《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7.《中共農村道路探索》8.《地方政治與鄉村變遷》9.《城市化進程研究》10.《教育的變革與發展》11.《抗日戰爭與戰時體製》12.《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13.《邊疆與少數民族》14.《華僑與國家建設》15.《台灣光複研究》16.《國共內戰》17.《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18.《革命、戰爭與澳門》參與《中華民國專題史》合作研究的兩岸四地的學者(排名不分先後)為:大陸地區張憲文(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朱慶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馬俊亞(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曹大臣(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薑良芹(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江沛(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趙興勝(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3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徐暢(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葉美蘭(南京郵電大學教授)陳紅民(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趙立彬(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朱漢國(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同樂(河北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齊春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川(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黃正林(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玉龍(贛南師範學院教授)劉慧宇(福建江夏學院教授)張俊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田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任貴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張太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馬振犢(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蔣耘(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穀小水(中山大學曆史係副教授)林輝鋒(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張豔(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楊喬萍(揚州大學副教授)劉大禹(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徐保安(齊魯工業大學副教授)劉暉(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研究員)秦熠(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牛力(南京大學博士)呂晶(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博士)台灣地區張玉法(中研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4總序張啟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鍾淑敏(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唐啟華(東海大學曆史係教授)劉維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藍美華(政治大學民族係副教授)張瑞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卓遵宏(前東吳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孫若怡(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教授)林桶法(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高純淑(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劉文賓(輔仁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李盈慧(暨南國際大學曆史係教授)楊維真(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吳翎君(東華大學曆史係教授)陳進金(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蔣竹山(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吳淑鳳(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楊明哲(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君山(中興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管美蓉(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研究員)陳英傑(德霖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歐素瑛(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王文隆(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林正慧(台灣大學曆史係博士)簡明海(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陳佑慎(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候選人)5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香港澳門地區李金強(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劉智鵬(香港嶺南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吳誌良(澳門基金會主席、澳門大學客座教授)婁勝華(澳門理工學院教授)何偉傑(澳門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撰寫與出版,得到兩岸四地有關方麵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一批著名的曆史學家對本專題史各部書稿進行了匿名評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南京大學出版社領導與編輯們對本書的編輯出版費盡辛勞。特別是一些部門和人士對本課題組給予了經濟支持。他們是:南京大學改革項目南京大學人文基金南京大學出版社江蘇省教育廳澳門基金會台北聯電公司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先生對各方麵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我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由於兩岸四地曆史學者是第一次進行大型的學術合作,其中不當或不完善之處,尚請各方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張憲文張玉法6目錄緒論國民政府經濟建設(1927—1937年)概述/1第一章農業現代化的探索/15第一節南京國民政府的農業政策/15一、農業行政機構的設置和完善/15二、農村土地政策的沿襲與創新/24三、恢複和發展農業經濟的幾項措施/30第二節傳統農業的改良/51一、農產品種的改良/53二、農業技術與耕作方法改良/62三、農業推廣體係的構建與成效/72第三節農業的商業化趨勢/76一、國民政府促進農產品商業化的幾項措施/77二、農產品商業貿易體製的建設與革新/78三、農業的商業化/83第二章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工業/106第一節國民政府的工業政策及局限/106一、建立國家資本工業/1071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二、扶植私人企業發展/110第二節十年間總體工業發展趨勢/114一、工業發展趨勢/114二、工業發展成就/119第三節輕工業的發展/122一、麵粉業/122二、絲織業/127三、棉紡織業/133四、卷煙、火柴、水泥工業/137第四節重工業的發展/142一、采礦工業與冶金工業/142二、重化學工業的建立/148第五節企業管理思想與製度的創新/158一、企業管理思想的創新/159二、管理製度的變革/184第三章財稅的整頓與改革/215第一節財稅改革與稅收/215一、國地財政收支結構的劃分/215二、南京國民政府的稅製改革/219三、國民政府的其他重要稅收/230四、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稅收/236第二節公債整理與發行/241一、宋子文任內的公債發行/241二、孔祥熙任內的公債與發行/247三、內債運作績效評析/255第三節關稅自主的努力及成效/257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恢複關稅自主權的努力/2572目錄二、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單方麵宣布關稅自主的努力與受挫/259三、“改訂新約”運動與不完全關稅自主權的獲得/261四、虎口奪食:中日關稅協議的簽訂與關稅自主權的最終獲得/273五、收回海關行政權與關稅稅款保管權的努力與成效/277六、關稅自主的成效和意義/278第四章現代化金融體製的建立/282第一節概論/282第二節趨向現代化的金融組織體係/289一、曆史背景與演化/289二、中央銀行及其職能建設/294三、國家壟斷的金融組織體係/317四、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舊式金融機構的發展變化/342五、結論/356第三節從傳統邁入現代的貨幣演進/357一、概論/357二、傳統幣製演變及其流弊/359三、國民政府致力統一貨幣/370四、白銀危機與建立法幣製度/389五、結論/419第五章結論/427一、第一章農業現代化的探索/429二、第二章工業發展/431三、第三章財稅整頓與改革/434四、第四章現代化金融體製的建立/4353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參考文獻/442一、未刊檔案史料/442二、史料彙編/443三、專著/449四、論文/459五、日文資料/472六、西文資料/474索引/480後記/5004緒論國民政府經濟建設(1927—1937年)概述“1927—1937年的中國經濟”即對日抗戰前的國民政府時期十年的中國經濟。“十年”指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軍次長江下遊,4月18日定都南京,始具有代表中華民國全國性政府的氣勢,7月25日美國領先承認,世界各國也陸續承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至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爆發前的十年,為本卷的主要研討範圍。至於“經濟”一詞,無論中外經濟學者或社會大眾,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最簡單地說,“經濟”是指財富的運用,也就是如何將財富與資源做最有效利用的方式。經國濟世之說中國古已有之,但與西方“economy”並不完全相同;清季最早將“economy”翻譯為生計。日本人將其正式譯為“經濟”,後來孫中山將日本的譯詞引進中國。經濟是“以最小耗費的財力、人力、物力、時間及空間等,善加利用,以獲取最大的成果、收益或效能的一切活動”。這種利用一切社會資源進行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配置的全過程與影響,都可稱為經濟。

抗日戰爭爆發前的十年,中國表現其建國努力與成果於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教等各方麵,其中成就最大的應屬經濟。1951年9月19日美國阿爾伯特·魏德邁將軍(Gen.AlbertC.Wedemeyer)在美國國會第82屆報告雲:“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與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GoldenDecade)。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麵,也多有進步的建製。”①盡管魏德邁所稱讚的①《調查太平洋關係學術記錄》(1951年9月19日),見美國國會第82屆參議院1期,第801頁。轉引自PaulK.T.Sih,ed.,犜犺犲犛狋狉犲狀狌狅狌狊犇犲犮犪犱犲:犆犺犻狀犪狊犖犪狋犻狅狀犅狌犻犾犱犻狀犵犈犳犳狅狉狋狊,19271937,NewYork,St.JohnsUniversityPress,1976.p.26。

魏德邁自1929年起多次駐華,對中國風土人情與一般史事都有相當的體認。尤其自1944年10月底起,他身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與駐中國美軍最高指揮官,至1946年3月卸任返美;1947年再奉命為特使到中國調查;1951年魏德邁退役。詳情可見魏良才:《國民黨最後的美國諍友———魏德邁將軍與中美關係》,《歐美研究》,第32卷第2期,2002年6月,第341—386頁。

1書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黃金十年”並未得到海內外學術界一致讚同,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為備戰與支持軍事建設,國民政府確實已盡力發展各項經濟建設。

對於黃金十年的看法,海內外學者各依學理、搜集之資料與數據等提出不同的觀點,如王業鍵、ArthurSalter、DouglasS.Paauw、MiltonFriedman與日本學者藤井正夫等對黃金十年都持異議。①然而也有許多學者大表讚同,如曾經參與黃金十年建設的美國聖約翰大學教授兼副校長薛光前(PaulK.T.Sih),與其時駐華美籍專家JohnL.Buck、ArthurN.Young等則支持此論點。②不論讚成或懷疑,此十年中被視為代表中國中央政府的國民政府,除致力“安內攘外”的建軍與行動外,也付出較多的心血戮力於經濟建設。

尤其是那些留學海外歸國服務的官員③、研究近代中國的史學家與經濟史學者,如ThomasG.Rawski、LorenBrandt、ThomasJ.Sorgent、RamonMyers與奧村哲(日本)等也有強力的研究成果,述說此時的成就。④過去中國大陸、①YehchienWang(王業鍵):EconomicDepression&ChinasMonetaryReformin1935,《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9卷,下冊,1978年,第346—347頁。

ArthurSalter:犆犺犻狀犪牔狋犺犲犇犲狆狉犲狊狊犻狅狀,Nanking,TheNationalEconomicCouncil,NationalGovernmentoftheRepublicofChina,1934.DouglasS.Paauw:TheKuomintangandEconomicStagnation,19281937,犜犺犲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犃狊犻犪狀犛狋狌犱犻犲狊,1957,16(2).MiltonFriedman:FranklinD.Roosevelt,Silver,andChina,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犘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犈犮狅狀狅犿狔,1992,100(1),pp.7179.藤井正夫:《中國國民黨———南京政府の經濟建設の評價》,《曆史教育》,1996年1月。

②PaulK.T.Sih,ed.,犜犺犲犛狋狉犲狀狌狅狌狊犇犲犮犪犱犲:犆犺犻狀犪狊犖犪狋犻狅狀犅狌犻犾犱犻狀犵犈犳犳狅狉狋狊,19271937,NewYork,St.JohnsUniversityPress,1976.③現在有些學者將當時歸國服務的官員,視為現代主義者(modernist),另參考NivHoesh:ThePendulumSwingsAgain:RecentDebatesonChina狊PrewarEconomy,犐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犃狊犻犪犛狋狌犱犻犲狊,2009,6(2),pp.201217.④ThomasG.Rawski: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犌狉狅狑狋犺犻狀犘狉犲狑犪狉犆犺犻狀犪,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pp.171179.LorenBrandt,ThomasJ.Sorgent:InterpretingNewEvidenceAboutChinaandU.S.SilverPurchase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犕狅狀犲狋犪狉狔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1989(23),pp.3435.RamonMyers:TheWorldDepressionandtheChineseEconomy,19301936.inIanBrown,ed.,犜犺犲犈犮狅狀狅犿犻犲狊狅犳犃犳狉犻犮犪犪狀犱犃狊犻犪犻狀狋犺犲犐狀狋犲狉犠犪狉犇犲狆狉犲狊狊犻狅狀,London&NewYork,1989.p.269.奧村哲:《國民政府下の經濟建設》,載池田誠編,《中國工業化の曆史》,東京,法律文化社,1982年,第124、126頁。

2緒論國民政府經濟建設(1927—1937年)概述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學者各有所執,在此就不贅述。①唯此十年間除政府始終致力於經濟建設外,人民也逐步覺醒,努力發展經濟,確是不爭之實。

國民政府統治的十年(1927—1937年)中國經濟,需先宏觀整體考察外在大環境。因當時已不再是傳統唯我獨尊或閉關自守的局勢,故需要與世界局勢及思潮合覽,才能了解其“所以然”。辛亥革命(1911年)後,中國仍保持“開放”傳統,“無論人民、物資與觀念等都可以自由進出國界”,而為學者所稱道,稱之為“全球化對外開放的黃金年代(Itcouldwellbequalifiedasagoldenageofopennesstotheworld:globalisation)”,在經濟的各層麵亦複如此,其國際化與多樣化是史無前例的。②而此時的世界局勢亦處於“全球化時代”(globalage),也是“變遷與危機的時代”(periodofrevolutionarychangeandcrisis)。③近代以來因交通工具的改進,世界空間距離逐步縮短,加上貿易與商旅往來,各國的經濟依存度也因此增高。④先進國家不謀而合先後邁向自由經濟,此體製又稱為市場經濟,即貨物與金錢交易都由個人意願進行,價格取決於供、需雙方的自由競爭;並無政府或主管協調單位(如黨等)指揮、幹預或調控。

在自由經濟體製下,政府隻為民眾提供必要的法律架構,使市場運作自由順暢,保障公正交易與個人財產權,這個市場經濟常被視為資本主義經濟。

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AdamSmith)則稱之為“看不見的手”。在繁榮的年代,“自由、開放與國際化”的論調,引人入勝,成為經濟思想界的寵兒。自由經濟支持者認為人性是自利的,故以私有財富為誘因,由市場主導一切經濟活動,隻要是人,自然會追求最大利益。在自由經濟下,每個人可以發揮各種的力量(包括資源、智力、技術、勞動力等)創造資本,市場將因此而有效運作,也會促進社會獲得集體的利益。然而19世紀末,自由經濟逐漸被①欲知海內外各學者之觀點,詳參李宇平:《學者對戰前十年中國國家建設的若幹論點》,《中國曆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5期,1993年9月,第159—178頁。

②FrankDikotter(馮客):TheRiseandFallofOpennessinChinasince1911,載呂芳上編《回眸世紀路》,台北,2012年,第238頁。

③百度文庫,《世界現代史(1914—1989)》,http://wenku.baidu.com/view/14f0ac737fd5360cba1adb56.htm,2012年5月16日檢閱。

④世界經濟的互相依賴情勢,至19世紀中葉以後已顯現,至20世紀中期更為明顯,因而有所謂地球村(globalvillage)的說法。

3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人為操控用來奪取暴利、壟斷市場,社會貧富差距由是擴大等弊病叢生,國家深受其害,老百姓亦忍無可忍。物極必反,遂有糾正的計劃經濟出現,最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已開始進行“計劃經濟”,德國經濟因此快速發展。

一戰後德國政府依舊推進計劃經濟的發展,納粹上台更變本加厲,邁入“統製經濟”,經濟也再度快速成長。

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17年,布爾什維克武裝革命起義,奪權成功,建立以列寧為首的共產國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工農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隨後廢除土地私有製,工廠、礦產收歸國有;且聲言將引導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要不斷向全球擴展。蘇聯更進一步擴張計劃經濟內容,把生產工具與資源都收歸公有,並在生產、分配與消費等方麵事先規劃,樹立係統、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票市場爆發“崩瀉”(crash),導致全國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為解救自身的金融危機,乃撤回所借出的貸款,引發世界性的財政危機。世界第二富強的英國終究承受不了衝擊,於1931年9月放棄金本位製並貶值英鎊,以增加貿易的輸出。其他國家尾隨跟進,甚至采用激烈手段來控製金融、彙率與關稅等。這些措施益加擴大、深化,於是引燃世界經濟大恐慌,導致全球性“信任危機”(crisisofconfidence)。①麵臨此如火如荼的經濟大恐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年)於1936年著書反對亞當·斯密倡導的尊重市場機製的經濟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對抗景氣衰退,消弭經濟蕭條。此種政府實施幹預政策理論,主導20世紀30年代以後相當長期的世界性經濟思維。②此經濟思維傳至東方,又眼見各國政府紛紛采取行政措施,如貶值通貨、緊縮銀根、限製信貸、控製物價與工資、提高關稅等保護自身的措施,以應付時艱,維護本國經濟資源,降低在國際市場的損傷。在政府介入經濟活動的風氣下,中國的學者、輿論界也亦步亦趨地跟進,加上國際間的經濟大趨勢,中國經濟默默中有所轉變。

①R.R.Palmer&JoelColton:犃犎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狋犺犲犕狅犱犲狉狀犠狅狉犾犱,4狋犺ed.,NewYork,Knopf,1971,p.866.②JohnEatwell,MurrayMilgate,PeterNewnan,犜犺犲犖犲狑犘犪犾犵狉犪狏犲:犃犇犻犮狋犻狅狀犪狉狔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NewYork,StocktonPress,1990,p.613.4緒論國民政府經濟建設(1927—1937年)概述然而20世紀30年代,當中國麵臨整體經濟漸近崩潰邊緣時,中國的學者與金融界有識之士的言論就更振振有詞。如何廉(1895—1975年)、張嘉趝(1889—1979年)、方顯廷(1903—1985年)等認為白銀大量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建議設立中央銀行以控製貨幣供應與兌換率。馬寅初(1882—1982年)與穀春帆(1900—1979年)等認為當時的經濟狀況可歸咎於巨額的貿易赤字,建議采取保護關稅政策,以限製進口並刺激出口。陳翰笙(1897—2004年)與馮和法則依據馬克思學說,呼籲抵製比國內產品價廉的洋貨。所有這些先覺之士,見解相似或有歧異,但都主張政府積極介入經濟活動。此種加強國家權力的渴求,終促使嗣後無異議地加強建構中央銀行的金融統禦力,及改進貨幣製度為紙幣的通貨管理製。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原本都渴望和平,國際聯盟就是期望和平下的集體安全體製;這種體製卻在“姑息”氛圍下,屢遭破壞終歸崩潰。此或許需溯源於蘇聯1917年的革命,蘇共取得政權後,國有化、指令型的“計劃經濟”,具有拯救貧困,達成富國強兵之願景,故亦倡言世界革命。②一方麵蘇聯的動向對急求富強的國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麵,資本主義國家卻視之如洪水猛獸,爭相防堵而反共。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恐共心態下,極權國家乘機崛起並大肆對外侵略,如納粹德國之建軍與擴張,日本之對朝鮮、中國,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Ethiopia)等侵略,西方國家卻姑息而未及時予以製裁。

法國右翼分子甚至倡言:“寧可希特勒,不要斯大林!”(BetterHitlerthanStalin);受侵犯國家隻能自求多福或挺身而戰;中國擬采取後者。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人已體認現代戰爭是全麵的(total),必須投入全力,包括人力、物力、士氣與情感,尤其重要的是經濟力。換言之,改采行政統禦、動員舉國人力和物力,始可“立於不敗”。中國受此風潮影響,富有雄心大誌者都心照不宣,但望得以集權來加強國防與建設經濟,輿論亦隱隱唱和。

20世紀30年代,世界與中國均交替呈現此兩股思潮,換言之,開放市場、自由經濟,與保護主義、計劃經濟(或統製經濟)並轡而行。清末帝國主義的經①李宇平:《一九三○年代中國的救濟經濟恐慌說》,台北,1997年。

②參考C.E.Black&E.C.Helmreich,犜狑犲狀狋犻犲狋犺犆犲狀狋狌狉狔犈狌狉狅狆犲:犃犎犻狊狋狅狉狔,4thed.,NewYork,Knopf,1972,p.466;R.R.Palmer&JoelColton:犃犎犻狊狋狅狉狔狅犳狋犺犲犕狅犱犲狉狀犠狅狉犾犱,McGrawHillHumonities/SocialScien,2006,p.797.5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濟侵略已深入中國內陸,深進農村,使中國傳統的農村經濟逐步進入衰敗的過程中。民初社會動蕩,加速了農村經濟崩潰的進展。有學者依據研究指出,1917年的內戰動員指數為100,到1928年變為2000,10年間中國的內戰擴大20倍,人禍常引來天災,10年間社會動亂指數也增加44倍,①到20世紀20年代農村幾已淪為饑餓之邦。②隨著農村經濟的崩潰,工商業也連鎖陷入恐慌的絕境。因原料恐慌與外商壓迫,新興的輕工業如絲織業、麵粉業與火柴業、卷煙業等早已奄奄垂斃。③實業的衰竭,也拖垮政府財政,隻得借對外舉債來解決軍費與各項政府開支費用。④為解救經濟危機,輿論間若隱若現激起計劃經濟與統製經濟的思潮,逐漸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最早將計劃經濟理論用於中國經濟建設規劃的是孫中山的《實業計劃》。該書於1920年完成英文稿發表,名為犜犺犲犐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狅犳犆犺犻狀犪(《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

計劃係依據國家發展經濟必須與人民生活必需的因素一致,作為統製經濟的計劃大綱。1931年國民政府籌設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伊始發布《統製棉業告國人書》,決定設立棉業統製委員會。1933年10月棉業統製委員會正式成立,對棉業及紡織業實施設計、指導、審定、監督等統製職權,是為中國首見以“統製”為名之政府機構。

可知國民政府已承受統製經濟思潮之影響,不過無論是計劃經濟或統製經濟計劃,當時的客觀環境都難以完全配合,⑤故呈現言多行少的結局,至抗日戰爭爆發才有機會逐步實現。諺語雲“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高遠思想總需有起始。早在1928年6月,國民政府隻有局部統一時,已邀集全國經濟賢達舉行全國經濟會議;7月再召集全國財政會議;均具期望與建議。此後10年政府大體按孫中山的實業計劃,以此兩會建議案推行。其犖犖大者如①蘇雲峰:《民初之農村社會》,《中華民國初期曆史研討會(1912—1917)論文集》,台北,1984年,第646頁。

②吉爾伯特·羅茲曼(GilbertRozman):《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7頁。

③上海《申報》,1931年12月31日,第7版。

④張一凡:《民元來我國之地方財政》,周開慶主編,《近代中國經濟叢編·民國經濟史》,台北,華文書局,1976年,第177頁。

⑤當時主張自由經濟的論者認為:計劃經濟或統製經濟“窒息人民的生產力量,壓製了人民貧中求富的生產熱情,其實是與民生主義愈離愈遠”!

6緒論國民政府經濟建設(1927—1937年)概述1928年2月實施海關新稅則,美國率先與中國達成關稅協議,德國、挪威、比利時、意大利、丹麥、葡萄牙、英國、法國等都隨後達成協議,最為難的日本也在1930年5月簽訂了《中日關稅協議》,完成關稅自主。關稅自主後稅率可適時調整,至抗日戰爭前國民政府曆經四次提高競爭性工業產品的進口稅率,同時降低工業原料的進口稅率。此措施不僅促進、保護與扶持國內工業發展,也使關稅收入大幅增加。

還有整理鹽稅,首先將控製的產鹽區域由東南,逐步推向華北、西北各產鹽區,廢止包稅等陋習。往昔關稅與鹽稅因為作為外債擔保,受外國主導,在不破壞國際條約原則下,逐年收回人事與主導權。1931年元旦起裁撤辱國病民的厘金製度,將各種厘金與由厘金演變為稅捐之各式各樣名目一律取消,期使貨暢其行。同年6月又開征新統稅;關稅、鹽稅與統稅的整頓,使國家稅收總額由1929年6月的33000餘萬元,增加至1937年6月的87000餘萬元。①統而論之,這三種新開征的稅收占戰前國民政府歲入的95%。②此外又針對各地稅政進行改革,如統一征收機關,將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捐或擅自截留中央稅款等弊病全麵整頓。至抗戰前,全國共廢除苛捐雜稅7000多種,廢除款額6700多萬元。1936年7月公布《所得稅暫行條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推行直接稅,開征公務人員薪給報酬所得和公債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麵。

這些財稅措施的推進終使全國財政逐步趨向正軌;財稅的增進初步奠定了財政基礎,然後才有能力推動庶務的執行,從事經濟計劃與建設。由此十年間,政府不斷新增、推動與計劃經濟相關之機構,由此亦可檢視、推斷國民政府對經濟發展之重視度。早在國民政府成立之初,即設置有農礦部、工商部、財政部與財政監理委員會,及與經濟發展具有密切關係之交通部等;1928年又增設建設委員會、鐵道部、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中央銀行,及監督、整理財政之審計院等。1931年6月行政院下成立全國經濟委員會,掌理國家經濟建設及發展計劃之設計、審定、監督指導等事項。1931年12月將農礦部①ArthurN.Young:ChinasFiscalTransformation,19271937,Paul.K.T.Sih,ed.,犜犺犲犛狋狉犲狀狌狅狌狊犇犲犮犪犱犲:犆犺犻狀犪狊犖犪狋犻狅狀犫狌犻犾犱犻狀犵犈犳犳狅狉狋狊,19271937,NewYork,St.JohnsUniversityPress,1976,pp.9293,98102.②中村哲:《東北亞的近世與近代:共通性與差異性》,中村哲主編,《近代東亞經濟的曆史結構》,台北,2007年12月,第27頁。

7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與工商部合並為實業部,下設農業、工業、商業、礦業、漁牧、勞工等司及林墾署。同年成立主計處,執行超然的預算、出納與稽查財務機構。

1932年3月中國國民黨在洛陽召開四屆二中全會,決議推選蔣介石為軍事委員長;同時發表長期抗戰決心。①5月蔣氏在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上,致詞雲:“現代戰爭日趨於機械化……而戰備之機械化乃社會之工業化之結果。故為民族爭生存計,非發展工業不足以救中國之危亡。”1932年11月國民政府創立“國防設計委員會”,直屬南京的參謀本部。該會任務為掌理擬製全國國防之具體方案,計劃以國防為中心的建設事業,並創辦各種有關國防之重工業。設計之先需進行各種調查,以了解國力的蘊藏與可資動員的潛力,其中收獲最多的是原料與製造(即礦產、工業)、經濟財政、糧食、交通、專門人才等五項。1934年該會再設立三個技術室———礦室、電室、冶金室等,專門做技術研究與試行製造。此外還對特殊區域———被認定為抗日戰爭的最後根據地的中國西南與西北,進行整體調查。

1933年6月,國民黨黨外人士黃郛、張嘉趝等也為建設富強禦侮之中國,擬集思廣益共同努力規劃設計,發起成立“新中國建設學會”,②朝野相呼應建設新中國。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軍事委員會兵工署資源司合並,擴大為資源委員會,改隸屬於軍事委員會,並由蔣介石親任主任委員,事權集中。資源委員會負責調查研究並籌劃各種經濟建設與動員計劃,創辦重工業與采礦業廠,統製錫、鎢、鎂等各特種礦產的生產與貿易,在抗戰前多數工程均已完成,成果斐然。同年(1935年)10月,蔣介石發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他認為中國的根本危機在經濟殘破,以致民生日益艱困,民族命運也因此岌岌可危,不能適存於20世紀的世界。為挽救行將崩潰的國民經濟,隻有全國一致推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