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大的涼傘樹,很是奇特。古樟是古村的曆史見證人,是古村的活化石。099北宋末年,胡氏先祖胡晃公從下遊的新圩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立業,已有近千年曆史。胡晃是進士及第,官至宋王府參軍,為狄青軍事幕僚,他的爺爺胡盛曾任吉州刺史,所以這個家族在地方上也算是望族。

“敦仁堂”是胡氏的總祠,麵積近3000平方米,長98米,寬29米,分上中下三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近500年。1930年2月,在這裏召開了贛西南第一次黨代會,推舉產生了贛西南支委,劉士奇任書記。同時,大會決定,將贛西蘇維埃政府自動轉為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同年2月,毛澤東首次來到富田,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朱德任政委。如今,古樟含情,拱橋靜立,斑駁的古牌坊還在,富水河也在日夜流淌,它們默默地記錄著偉人的功績。

“敦仁堂”的紅石門柱,上麵鐫刻著一副副對仗工整語的楹聯。“敦仁堂”三個字是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繹的文

課墨寶。據傳這三個字,是劉繹用腳上的草鞋沾上墨汁寫外

讀成的。原來,劉繹還沒有發跡之前,是個賣豬崽的小生本

意人。有一天,眾秀才在祠堂比試書法,誰也沒有把他放在眼裏。後來,他趁人不注意,脫下草鞋寫下“敦仁100堂”三個字。那三個字剛勁有力,無人能比,從此劉繹寫得名聲大振。

陂下古村的建築格局獨特,整個村子有朝天門、延福門、迎龍門和龍川閣四個大門圍成大封閉圈,既能防禦外寇,又能整合為一。古村的宗祠,雕梁畫棟,飛簷翹角。每個宗祠那高高的門樓上,兩邊都是雕刻精美的麒麟,中間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孩童,其模樣有點像傳說中的哪吒。聽村裏人介紹,這叫“魁星點鬥”。陂下村現在有400來戶,1800多人,90%以上姓胡。原先,光祠堂就有36座,現在保存下來的有25座。

陂下古村有100多人參加了紅軍,現在在北京的老紅軍就有好幾個。村裏原來有18口古井,“文革”期間被破壞了,現在還保留了9口。這裏的水質好,村子裏光雙胞胎就有18對,70歲以上老人有100多人。

陂下古村不僅是“長壽村”“雙胞胎村”“古樟村”“祠堂村”“紅軍村”,還是名人賢士輩出的風水寶地。

厚重

文化

101東固“二月二”張昱煜閱讀提示作者追溯到230年之前,詳細闡述了東固“二月二”的由來,讓我們見識到了民俗的形成,充滿趣味中還有濃濃的生活氣息,樸素而自然。本文用點麵結合、敘議結合、動靜結合,烘托了廟會的神秘、熱鬧和有趣。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東固趕廟會的日子,有230語多年的曆史。

文課據說,從前,東固西城鍾劉兩姓,每逢春節來臨,外

讀家家戶戶都畫好神像,安好神位,開始迎神,祈禱五穀本

豐登、六畜興旺。正月十六日這一天是送神日,很是隆重。兩姓人敲鑼打鼓,放爆竹,燃香燭,把早已紮好的102彩旗、彩船、涼傘和神像送到江邊,將燒完的灰燼裝進船裏,讓祈福的船隻順流而下,這叫送神回洛陽,意思是說,把所有的凶神惡鬼、災難疾病都押回洛陽府。

再後來,鍾劉兩姓因送神鬧矛盾。如果哪一姓先送,另一姓也立即送,後去的將灰燼倒入先去的船裏,要壓倒對方,祈福於己。兩姓因此事發生口角,甚至動手打架。為避免兩姓再起紛爭,劉姓決定正月十六日不送神,送神日改為二月初二。

從此,每年二月初二這一天,劉姓都會請來戲班子,還請來民間技藝高超的藝人紮紙人。看熱鬧的觀眾和商販由近到遠,都來看稀奇。久而久之,就連廣東、福建、廣西、湖南等省都有不少人來看熱鬧兼做買賣。這樣一來,二月二就成了東固的傳統廟會。

早在8年前,我第一次來東固趕廟會。那時候,東固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充滿神秘感和陌生感。那時,附近的村民趕廟會,拖家帶口,全是步行。近幾年,農村變化很大,來東固趕廟會,有騎摩托車和電動車的,也有開小轎車的,個個笑臉盈盈,人們的穿戴也有了新的厚

變化。東固,早已經從“藏在深山人未識”到現在的重文

“一年一個新變化,三年一個新台階,五年一個新跨越”。化東固人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103廟會的街口,做起了一個簡易的“東固二月二廟會”的牌坊。牌坊旁邊,我的鏡頭捕捉到一個迎親的隊伍:幾個壯勞力穿著雨衣,旁邊的胖阿姨撐著一頂紅傘,笑盈盈地扶著大花轎,新娘子坐上大花轎,隻聽到叮咚的鑼鼓敲起來,歡喜的嗩呐吹起來,一聲“起轎啦!”。

花轎後麵,兩隊人馬在舞草龍。東固草龍是用稻草繩捆紮而成,草龍造型簡約而粗獷。據說,舞龍結束,殺雞祭奠,把雞血滴在草龍上,然後再把整條草龍送到河灘上焚燒,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幸福。

我喜歡看東固草龍,因為它更接近於原生態。若幹年前,人們在祈福平安時,最先的“龍”的模樣,應該就是用稻草紮製。

在東固廟會上,一對夫婦在攤位上買了三個小蒸籠。

看著小蒸籠,我想象著熱氣騰騰的東固特色粉蒸肉、粉語蒸魚上桌的情景了。

文課在東固知青文化創意園,我看到了罕見的古代印刷外

讀術活化石———木活字印刷術。那小小的方塊,密密麻麻本

地刻著漢字,撫摸著一個個漢字。瞬間,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在無聲地接替著、互補著、碰撞著、交融著。

104我還有幸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跳覡(xi)。

隻見那個跳覡的師傅,穿著紅色的戲服,脖子上放著一個金屬材質的物件,就好像是“彎月刀”。他嘴巴裏念念有詞,一會兒把紙錢燒著,放在一個特製的陶罐裏,雙手合十,虔誠地祭拜著,一會兒把一個寫滿黑字的紅紙,用紅繩子綁著罐子口祈禱。

等到這些都到了位,他用燃著的香,放在紅紙上燒個小洞,把七粒米放在罐子口。師傅的手不接觸大米,可大米卻排著隊,徐徐前行,剛好落到小洞裏,神奇,神秘。師傅的一招一式,都引得場外的遊客睜大雙眼。

我好奇地問朋友,這“七粒米”有什麼寓意。朋友是土生土長的東固人,他說,“跳覡”相當於農村裏的“喊魂”,人有七魂六魄,小孩子受到驚嚇,就用“跳覡”的方法醫治。

在東固小吃一條街,目光所至之處,是好吃的“東固美食”:茄子包、泥鰍包、黃元米果、米茶、艾葉米果、勺子米果等,讓人垂涎欲滴。一邊趕廟會,一邊品美食,美哉樂哉!

厚重

文化

105文天祥金榜題名李夢星閱讀提示文天祥是曆史上的名人,他的氣節高尚,不折不撓。

本文介紹了文天祥考中狀元的始末,考中狀元與他從小受父親和老師的嚴格教育分不開。文章緊密結合現實,聯係社會,有真情實感,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向文天祥學習。

語公元1255年冬天,文天祥和弟弟文璧,由父親文儀文

課帶領去京城參加禮部會試。千裏迢迢,曉行暮宿。一路上,外

讀文天祥既憂慮又興奮。他知道,這次考試各地學子彙聚,強本

手如林,要考中十分艱難。但他有信心,因為在父親教導下苦讀多年,經史子集已熟記於心,尤其是白鷺洲書院歐陽山106長守道的教誨,使他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歐陽山長常說,文句優美,歌功頌德,算不得好的文章;結合現實,切中要害,見解獨到才是佳作。

他們到達臨安時,正是熱熱鬧鬧的正月。此時南宋京城臨安,已建都100多年,茶館酒坊林立,樓台亭閣遍布,西湖遊人如織。文天祥在旅館住下後,去四處看了看,發現國家外患重重,這裏卻是歌舞升平,達官貴人天天醉生夢死,心裏難受。

1256年2月1日,文天祥兄弟參加了會試,同登貢士,再參加殿試。5月8日,殿試在集英殿舉行。理宗皇帝親臨考場,與禮部奏報的貢士見麵後,關殿開考。文天祥心中忐忑不安地等待禦試策題卷下發。前兩天,天祥用心備考,受了風寒,鼻塞體酸,嘔吐泄瀉,喝了父親熬的藥,好了些。今天幾百人同赴考場,擠擠攘攘,尤其是從旁門入殿見皇帝時,更是擁擠不堪,出了一身汗,現在倒覺得濁氣全無,頭腦清醒了。打開卷子,隻見那題目很長,500多字。開頭第一句便是“蓋聞道之大,原出於天”,接著提出問題,說當今災異發生,人民厚

困苦,人才缺乏,國力困難,軍事薄弱,邊界緊急,其重文

原因是天道失去了作用呢,還是教化不力?要舉士提出化對策。文天祥細細領會題目的內容,腦海中浮現出父親107和師長與自己談古論今、感歎時政的一個個場麵,他們的教誨一一湧上心頭。京都的豪華與山村的荒蕪,達官貴人的腐朽與窮苦百姓的貧苦,太平盛世的表象與邊境垂危的嚴酷現實,像一幅幅圖畫在眼前閃現。他百感交集,文思泉湧,揮毫運筆如飛。他以《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觀點立意謀篇。首先,演述了“法天不息”之理,明確指出:“天久而不墜也以運……日月星辰而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皆以久也。”接著,以不息之理,直言論政,提出了四個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安民、淑士、節財、弭寇,均應改革不息,自強不息。怎樣做呢?應該蘇民困,淳士風,節國用,重宰相,樹立公道與直道之政。全文洋洋灑灑11651字,一氣嗬成。交卷後,文天祥仍憂心忡忡。他知道,殿試的文章多是對天子歌功頌德,並投主考之所好。可他的語這篇對策卻言辭激烈,直指時弊,提出改革策略。他想,文

課不管能否中考官和皇上之意,隻要皇帝能看到對策,有外

讀所警覺,革新時政,就心滿意足了。

本文天祥的殿試卷經初考官評定為第七名,再經詳定官們評為第五名。兩級考官,都一致認為是篇難得的佳作,108其氣勢、文采、情理都在其他試卷之上。不足之處是言辭過於激昂,對世事的看法有些偏頗,如排的名次太前,恐皇帝親自點定名次時不太高興。理宗按詳定官排的名次依次閱卷。前麵四本無新意,翻開第五本,一看開篇便覺氣勢不凡,精神為之一振。仔細讀去,隻見字跡飄灑,情理通達,見解深刻獨到,朝廷正需如此英才。他把主考王應麟叫過來說:“此篇不同一般,你拆開看看是誰寫的。”王應麟接過卷子拆開密封的卷頭,奏道:“此人姓文,名天祥,吉州廬陵人,21歲。”理宗高興地說:“天祥者,宋之瑞也!”隨即提起朱筆在卷子上批了“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

5月24日,文天祥考中狀元的消息傳遍了京城。金鑼開道,儀仗列隊。他披紅掛彩,頭插金花,打馬遊街。

臨安萬人空巷,爭睹這位英姿勃發的廬陵才子的風采。

此刻的文天祥,春風得意,躊躇滿誌。他想,不管今後道路多麼坎坷,報國為民的壯誌決不動搖。

厚重

文化

109胡銓保衛吉州城盧文星閱讀提示胡銓,青原區值夏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屢受排擠,父親病逝後辭官回鄉守孝。然而,動蕩的時局依然牽扯著他的心。所以在敵人來犯時,他能沉著應戰,保護太後,組織民間義軍抗擊外敵。這種不計個人得失,愛國愛鄉的精神值得學習。本文敘事流暢,語言活潑靈動。

語南宋忠烈名臣胡銓,當朝廷官員不久,父親去世,按文

課規定辭去官職,回到廬陵薌城(今值夏鎮)老家守喪盡外

讀孝。建炎三年(1129),金國傾巢出動,大規模進犯南宋。

本高宗趙構登基不久,來不及重整旗鼓與金兵抗衡,他為了保存皇位,隻得渡江南逃。隆祐太後為躲避金兵追擊,帶110著宮廷中的宮女及文武大臣數百人,倉促渡過長江,來到洪州(南昌),繼而沿贛江而上,準備躲到贛南山區去。

隆祐太後一行剛出洪州城,金軍便已在湖口渡江。

這支人馬如驚弓之鳥,慌忙逃往吉州。誰知吉州太守楊淵,更是個貪生怕死之徒,聽說金軍已渡長江,棄城而逃。當隆祐太後一行急匆匆來到吉州時,無官員接駕,也無軍士守城,已經成了一座空城。守無兵,吃無糧,住無地,怎麼辦?隆祐太後畢竟是個女流之輩,手下的幾個護將更是束手無策。隻有少量的護衛士兵,怎能抗禦強大的金軍?又無糧草輜重,他們隻好自歎不是金人的對手,勸隆祐太後早早向金人投降,這就更使她六神無主。

就在這走投無路的時刻,傳來有一支義軍已經進了吉州城的喜訊。報喜的太監對太後說,這支義軍雖然衣著雜亂,但一個個強悍、勇猛。不一會兒,另一個太監來報,說是義軍將領胡銓求見。隆祐太後不知道這胡銓是什麼人,既然人家舉兵前來護駕,也算是一片忠心。

於是隆祐太後召見了胡銓,表揚了他。

厚胡銓不是在家裏守孝嗎?他又從哪兒來的兵呢?原重文

來他回鄉後,雖然沒有了官職,但仍時時關心時局。他化聽說金軍已渡長江,高宗南逃,他很心急,決心招兵保111衛家鄉。但這談何容易?這支隊伍一旦組成,便要行動,糧草從哪裏來?於是他便以抵抗金軍以保一方平安為由,邀集廬陵境內一些有名望、有權勢的紳士,召開了“募兵守土”會,動員他們捐錢捐糧。這些紳士有財產、土地,也害怕金人一來,掠奪他們的錢財。因此,對胡銓的主張,沒有一個反對的,不久這支義軍便組成了。為了節省開支,胡銓便製定了一個辦法:平日義軍照樣在家生產,一有戰事便集中行動。所以當隆裕太後駕臨吉州,而城中無士兵把守時,胡銓聞之,便帶兵護城。

胡銓進城後,馬上進行部署:一麵組織市民配合義軍守衛城市,布置站崗放哨,日夜值班,控製贛江各渡口,實行船隻管製,通知各縣立即組織義軍,隨時應召勤王;一麵征集糧草、兵械,以備戰時使用;一麵張榜公布太守楊淵棄城而逃的罪行,募人緝捕。

語再說楊淵逃出吉州城,躲在鄉下觀望時局。此時聽文

課說胡銓帶領義軍守城,並已張榜捉拿自己,感到十分慚外

讀愧,惶恐進城自首。胡銓對此種臨陣脫逃之輩,十分厭本

惡,打算將其砍頭,以正軍心。隆祐太後以寬大為懷,赦免楊淵無罪,仍任吉州太守,封胡銓為承直郎。

不久,金軍殺來,屯兵贛江東岸。兩軍對壘,虎視112眈眈。胡銓為隆祐太後安全,派人護送前往泰和,他率眾準備與敵人血戰吉州。金軍頭目獲知城內防守嚴密,又無船渡江,難以進攻,不久便下令返回洪州。楊淵見金軍已退,吉州城已無危險,又怕胡銓在此久居,喧賓奪主,危及他的職位,便以防範外圍為借口將義軍調出吉州城。胡銓知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為民眾著想,便將義軍帶回家鄉。胡銓因護駕有功,待時局稍穩,朝廷任命他為承直郎兼吉州軍事判官。

厚重

文化

113胡銓:硬脖鐵骨,源自家訓曾緋龍閱讀提示胡銓,他能被後人記住,除了自身的努力、高尚的品格之外,還與他成長的環境有關,特別是他家的家訓。

本文以散文詩自由奔放的形式,描述了胡銓那種源遠流長、滋養身心的浩然正氣。本文語言輕靈,節奏明快,意境深遠。

語洋洋灑灑、飽含激情的“斬奸書”———斬者何人?

文課南宋奸相秦檜。書生胡銓,以一篇《戊午上高宗封事》外

讀雄文,而冠以“廬陵脖子最硬者”之美譽。

本硬脖鐵骨,源自家訓,此言極是。

家訓中這樣寫道:“……資殿尊職隆,授官非由私。

114吾位等公相,吾年將期頤。立身忠孝門,傳家清白規。

但願後世賢,努力勤撐持。把盞吸明月,披襟招涼颸。

醉墨雖欹斜,是為子孫貽。”整個家訓有禮讓、土習、官箴、表率等戒律,包含禮儀教化、為官修德、農桑稼穡、繳納田賦、禁盜安分等內容,告誡子孫後代要“立身忠孝門,傳家清白規”。

骨氣拉長生命的長度,精神照亮深夜的顏色。

你,踏出一條平平仄仄的人生之路。那些驚心動魄的日子,你的肉身,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天良的灌注、疼痛的移植、憤懣的嫁接,在孑然獨立的靈魂深處,義無反顧,堅持正義。

你的心中,打開山川、月光,打開陽光的芳香、雲雀的翅膀,打開思想的寶盒、家族的聲音,打開愛與擔當。

一粒螢火,盡管微弱渺小,卻像一根細針,挑破暗夜的肌膚,讓光的血液一點點滲出。

一竿修竹,盡管力量單薄,卻像一把尺子,在丈量天地、理想與現實、奮進與退縮之間漫長的距離。

厚一篇“斬奸書”,盡管文字不多,卻像一聲驚雷,讓重文

夢遊者驚醒;讓侵略者恐慌;讓身邊一串軟綿綿的足音,化從此長滿鈣質的堅硬。

115樹,曆經歲月的磨礪,已不僅僅是一株樹,而打上“正道是蒼桑”的烙印。

蝴蝶,舞出一定的境界,已不單單是一隻蝶,而化作思想的芬芳,從此繚繞於生命中的春天。

骨,浸潤腥風血雨,已不純粹是一根骨,而嬗變為前進的路標,為弱視的朝代指明方向。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綠葉不絕,注定離地三尺,奔瀉一樹的生機與氣場;蝶蝶不息,真理的花香素來要熬過嚴寒的拷打;鐵骨錚錚,支撐最硬的脖子。

鈣質豐富的骨頭,構成高宅深院珍藏的家訓框架,血脈在裏麵奔騰,正氣在裏麵燃燒,操守在裏麵綿延。

從家訓出發,夢想不遙遠,希望不遙遠。因為,時光深處最硬的脖子,是可以眺望最高遠最遼闊的世界。

語文

課外

讀本

116陂賞“輦”海穹閱讀提示“輦”是什麼?“輦”就是彩輦,是陂流傳數百年的特有民俗。本文作者介紹彩輦,深挖民俗的意義,寫出了民俗的熱鬧和有趣。語言優美,有活力,對孩童的描寫精細、形象。陂賞“輦”,也是賞人。

渼陂,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位於青原區文陂鎮。

走進渼陂,宛如徜徉於璀璨的明清建築及雕刻藝術的博物館。這裏,分布著367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村頭的“永慕堂”最為恢宏壯麗。其占地1220多平方厚重

米,門廊中兩根巨大的石柱撐起屋簷,展開的兩扇簷翼文化

層層格格淩空欲飛,門口兩尊石獅巨目圓睜、威猛無比。

步入三進的祠堂,隻見37根石柱昂揚挺立,每根柱上均117雕刻俊雅楹聯,皆包含“永慕”二字,教人勤勉、求學、良善、奮進。穿行於店鋪林立的百年老街,油亮的鵝卵石混合青石砌成的巷道蜿蜒蛇行。拐過旁側的逼仄小巷,我看見節壽堂、孝友堂、求誌堂、啟公祠等15個房祠和家祠,均美輪美奐,別具一格;漫步在典雅幽靜的明新書院、敬德書院,感受悠遠厚重的書香沁入心田。踱入古宅,雕刻圖文隨處可見。格言古訓、山水風光、曆史典故等等,可謂包羅萬象。令人驚歎的是“求誌堂”天花板上鐫刻的〈百少圖〉及〈百老圖〉,童叟形態各異,表情不一,惟妙惟肖。

這樣深厚邃遠的人文,如此輝煌燦爛的藝術,是對古村的莫大“賞臉”。而古村回報給我這位普通遊客的禮物,是另一種形式的“賞輦”。

“輦”為何物?乃渼陂流傳數百年的特有民俗———彩語輦,由明清時期家盈萬金、樂善好施的梁氏儒商倡導興文

課起。

外讀盛大的遊彩輦活動儀式繁雜莊重。先從永慕堂裏請本

出大神,經挑選的數名七八歲或十來歲的健壯小男孩、秀氣小女孩洗浴後,精心化妝著彩裝,然後齊刷刷跪拜118神靈,再由專人引領去裝彩輦。

彩輦的底座形如米鬥,上小下大,可容納數人,底座中心由一根大柱子支撐。咚咚的鑼鼓聲、劈哩啪啦的鞭炮聲響起來了,各種彩旗、牌匾依次被盛裝村民舉過頭頂,鏗鏘走過之後,牢牢固定於彩輦架上的小男孩與小女孩開始其“空中走秀”。

這些神態嚴肅、形如木偶的小孩,按照當地曆史文化名人文天祥、胡銓、胡廣,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以及鄉間農夫、漁民、書生、官員、書童等人物為原型,身著特色裝束的豔麗服裝,端坐於3米多高、循環轉動的木架上,組成4個彩輦方陣即興表演。

這些可愛的小演員,在各種民間樂器“嗚啦嗚啦”的伴奏下,由32名農村壯漢抬著遊走。小演員的動作簡單,也就搖搖折扇、甩甩書本、晃晃棍棒而已,但需要相當的膽量,其居高臨下的姿態神氣得很,引來底下的孩童眼睛發亮,羨慕不已。有兩位分別裝扮成賈寶玉、林黛玉模樣的俊美男孩女孩,顯然缺乏相應年齡段的悟性及情感表達,彼此默然對視,沒一丁點含情脈脈暗送秋波厚

的意味,倒像是吵過一架,緊閉小嘴,板著臉孔,讓周重文

圍頻繁拍照的遊客忍俊不禁。兩位小孩遂更加尷尬,可化瞅見其眉角微皺額上沁出微汗,但又不能倉促下輦,更119不可叫罵,隻得微閉雙目作養神狀,餘光卻迅捷地掃視遊客,抑或眸光遊離,投向遠處的山巒溪流、田野阡陌,讓尷尬消融於綠水青山中。

渼陂其實在對我“賞輦”之時,對村裏的下一代也著實“賞了一回臉”。假以時日,某些參與過彩輦表演的小孩金榜題名、事業有成、榮歸故裏時,他(她)們一定會快樂地憶起自己綁定在輦架上悠然旋轉恣情表演的情形。那時候啊,四周是鑼鼓震天、眾目仰視,笑聲掌聲喝彩聲如霹靂響……語

文課

外讀

本120陂下喊船曾緋龍閱讀提示作者以一位曆史觀察者的視角,用詩意般的語言,以從容不迫的口吻娓娓道來,帶領我們走進曆史的深處,感受喊船的神秘與快樂。文章雖寫民俗活動,但卻不僅僅停留在活動及其曆史的簡單介紹中,在其飽含詩意的敘述背後,更是有作者對喊船這一民俗的喜愛。

陂下村,青原區富田鎮的一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村中分布4個牌坊、36座古祠、18口古井、10餘株參天千年古樟,並珍藏了宋仁宗皇帝賜予狄青元帥參將胡盛的厚耇重45件鑾駕、清道光皇帝親筆題寫的“黃繁衍”匾額。文化

然而,更吸引我的,還是當地神秘奇特的民俗———喊船。

喊船有一套內涵豐富的儀式,一個春夏之交的日子,121我觀賞了全程表演。

在村裏一座辟有碩大院落的古祠,或立或蹲或坐聚集了大量村民。他們有的身著金黃色的衣褲,頭紮紅巾,腰纏紅帶,頗具皇家衛隊威嚴。其中幾位還戴上雙目圓瞪、儀態肅穆的儺麵具,或手執短劍,或緊握紅纓槍,或拿著長木棍,皆氣宇軒昂地站立院落中心,任憑遊客拍照;有的一身黑衣黑褲,頭紮粉紅毛巾,搭配怪異,略顯滑稽;有的一襲朱紅衣服,頭飾、衣領及衣袖上鑲嵌著曲線優美的墨黑色花紋,讓我下意識地想到電視劇裏太平天國戰士的裝束;有的任意穿著,個性張揚,藏青色、灰褐色、米黃色、湖藍色、暗綠色的衣服都有,隻是每人皆紮了一條寬大耀眼的黃綢帶,皆手執一件造型奇異、鏗鏘作響,咋想亦叫不出名兒的錫製法器。

祠堂天井,放著一隻金色龍舟。龍首高昂,龍尾飛語揚。龍身或立或坐擺著一些雕塑人,均黃燦燦的身體,文

課眉目傳神,姿態生動。仿佛可聽見雕塑人在賣力地行使外

讀各自角色的職能,或肅立沉思,或齊心劃槳,或高聲鼓本

勁,或激情指揮。祠堂四周,擺著兩隻活靈活現的龍燈。

舞者大都凝神閉目,養精蓄銳。兩隻龍燈卻目光炯炯,躍躍欲試,那張開的利牙與鱗爪,折射出金屬的鋒芒。

122龍燈旁邊,零零碎碎地堆放著寫有“龍舟得勝”“祝福平安”“一路順風”等吉祥語的幡旗,以及河蚌精、鯉魚燈等造型的物品。當然,還有濃妝豔抹扭捏作態的漁翁、媒婆、醜角等人物。

9時許,幾位青年農民在院落燃起了一堆篝火,並點著一串鞭炮,遂拉開了喊船的序幕。

隻見10餘名壯年男子手擎紅黃藍各色幡旗,虎虎生風,圍著熊熊燃燒的火堆轉悠數圈,伴隨著土銃的轟鳴,震耳欲聾。然後,手執法器的村民依次神采奕奕地走過,龍燈、河蚌精、鯉魚燈、漁翁、媒婆、醜角等各種表演輪番上場,熱鬧非凡。那些敲鑼打鼓吹嗩呐閃在一邊的民間藝人,為吸引眼球,腦袋擺動的幅度頗大。偶爾,他們還情不自禁地搖到漁翁等表演者跟前,搶了風頭。

於是,幕前幕後混雜在一塊,彼此心照不宣地較勁,讓觀者大呼過癮。接著,喊船的“主角”———龍舟,被10多位彪形大漢抬至祠堂院落。一位道士裝束鶴發童顏的老者嘴裏念念有詞,在幾位助手的配合下,立於一張朱厚

紅色方桌前(方桌上擺放雞、魚等祭品及泥塑神像、神重文

龕、香燭等物品),搖頭晃腦地完成一連串與各地大同小化異的祭祀儀式。陽光滾過無數屋簷,穿越無數密密匝匝123的枝網,倏地打在龍舟金晃晃的龍身上,隨即渾厚粗獷的《喊船歌》響起:“彩繪龍舟慶下元,禳災集福保平安。保佑鄉團常清吉,門廳興旺光招財。緩緩打鼓齊心喊,齊心喊好大王船……”因為專為遊客表演,而非下元宵時的全套民俗展示,故內容精簡了不少。村民隻演完一小段便草草完結(但我已經大開眼界,嘖嘖讚歎),開始圍著篝火緩步行進。

名為行進,實則舞蹈。每走數步,便止步做劃槳狀,且動作誇張,表情莊重,村民內心的虔誠一覽無餘。

最後,村民們浩浩蕩蕩地擎彩旗抬龍舟,沿著陂下村環遊一圈。其間,還依次穿插龍燈、打獅、神舞、放河燈等民俗表演,讓人目不暇接,驚歎不已。

據考證,陂下喊船其內核,是一種求神祭神接神送語神的祭祀活動。“神”為何意?相傳,有一年皇帝請張文

課天師到皇宮施道法降妖。皇帝為了測試一下張天師的法外

讀力,先令一些大臣躲進地洞裏,哇哇亂叫。皇帝聲稱妖本

魔作祟。張天師遂端起一碗水,畫了一道符,奮力一潑,地洞即刻漲水,大臣們全部被淹死。假妖變成了真鬼,禍害百姓咋辦?皇帝又命張天師把淹死的冤魂帶至龍虎124山,安置為神,世代敬奉,保佑萬民,喚“請大神”。春節後,再將這些神送回洛陽去,叫“送大神”。大神是乘船來往的,請送大神時得誦念或吟唱祭奠詩文,美其名曰“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