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文◎
著曹俊文◎著江西高校出版社策劃編輯黃紅岡責任編輯管偉封麵設計雷夢婷責任印製李香嬌江西高校出版社定價:30.00元JIANGXIUNIVERSITIESANDCOLLEGESPRESS基於投入產出技術的我國省域碳足跡及省際碳轉移核算研究曹俊文◎著江西高校出版社JIANGXIUNIVERSITIESANDCOLLEGESPRESS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基於投入產出技術的我國省域碳足跡及省際碳轉移核算研究\/曹俊文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11ISBN978-7-5493-7758-9基…曹…二氧化碳—排氣—Ⅰ.①Ⅱ.①Ⅲ.①分布—研究—中國二氧化碳—排氣—環境經濟—經②
濟核算—研究—中國Ⅳ.①X511②X196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8228328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號96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1423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11字數千字180版次年月第版2018111年月第次印刷2018111書號ISBN978-7-5493-7758-9定價元30.00贛版權登字版權所有-侵0權7-必2究018-1161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前言國家碳排放控製目標的實現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落實省際控製指標,合理分配地方的排放配額。
而各省、區、直轄市碳排放責任的界定麵臨著如何評價碳排放轉移的問題。我國當前有關地區碳排放配額的劃分均是以區域本土碳排放為核算基準,忽略了區域間或省際碳排放轉移的潛在影響,致使區域(省域)碳減排責任難以清晰地界定。為此全麵掌握各省、區、直轄市的碳排放差異,深入分析省際隱含碳轉移的路徑和特征,準確核算省際隱含碳轉移的方向和程度,對於合理地分配碳減排指標,履行碳減排責任至關重要。
本書在投入產出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構建省域碳足跡和碳轉移核算模型,對我國省域碳足跡及省際碳轉移進行核算與分析(考慮到投入產出表及其相關數據的限製,本書的研究對象沒有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和西藏自治區)。研究內容包括:()我國省域碳足跡核算及分1
析。以我國省域投入產出表為數據基礎,運用碳足跡核算模型,對年和年我國省域碳足跡總量、人均碳足跡、碳足跡強20022007度進行核算與分析。然後,在部門層麵、能源結構層麵上做進一步分析。
()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分析。運用結構分解方法對我國省域碳足跡2
變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通過對分解結果的解讀,得出有益的結論。()3
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與分析。首先對省際碳轉移進行核算與分析,歸納出省際碳轉移空間特征,並對碳轉移的部門結構做進一步探討。()我4
國省際碳轉移結構分解分析。采用方法分別對各省域—SDA20022007年碳轉移變化量進行影響因素分解,從技術變動效應、結構變動效應和規模變動效應三個方麵分析其各自對總變動效應的貢獻程度。()我國省際5
碳轉移經濟溢出效應分析。利用空間相關分析方法判斷我國省際碳轉移的空間特征,在此基礎上運用地理加權回歸模型,從各地區經濟溢出效應角度判斷其碳轉移是否合理及其合理程度。
根據分析結果,得出如下結論:()區域碳足跡與實際碳排放之間的差1
異實際上是由於隱含在區域間產品和服務貿易中的碳排放轉移引起的。
因此,在評價某個區域碳排放的時候,不僅要核算本區域產生的碳足跡,還需要從消費角度考慮區域間碳轉移,以保持各區域碳排放的公平性。()我2
國各地區的碳足跡總量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碳足跡的空間格局特征與區域稟賦特征及地區經濟發展格局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碳足跡強度高低與工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區域投資規模密切相關。()碳足跡的部門分布呈現出一定的產業特征。碳足跡3
占比較高的部門是建築業、其他服務業、電力工業、食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農林牧副漁業、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等部門。從部門分布的區域特征來看,農林牧副漁業和食品製造及煙草加工業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而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電子電氣設備製造業等製造業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則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碳足跡能源結構呈現4
出明顯的區域格局。煤炭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位於黃河中遊地區和西南地區,石油碳足跡占比較大的省域主要位於東北地區和沿海地區,西部地區的天然氣碳足跡占比顯著高於中部地區。()碳排放技術進步是5
抑製各地區碳足跡增長的主要因素,但對各地區影響程度不同;生產技術對大部分省域的碳足跡起到增量效應,但貢獻率相對較小;最終需求是促進碳足跡增加的最重要因素,其中投資需求效應高於消費需求效應,在碳足跡變動中起到主要的增量作用。()碳流出總量較高的省域是資源富集省6
的西部地區,隱含碳流入的省域主要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省際碳轉移與7
其部門結構有特定的聯係。碳轉移的主要部門是製造業、基礎原材料加工部門、農業資源及其相關的加工部門以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部門。
農業資源及其初級產品部門和服務業部門隱含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而基礎原材料加工部門和農產品加工部門隱含碳的流向是自東向西。()我國8
隱含碳跨國轉移量較大省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這與地區的產業結構、區域開放程度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較大關係。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應製定差別化的區域碳減排1
政策。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在減排中應遵循“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站在全國統一高度,科學合理配置減排指標。在全國整體經濟發展戰略2
下,使各個省域分配的碳排放指標與其自身減排責任和減排潛力相適應。
()充分發揮技術進步減排效應,提升整個生產係統的生產技術水平。同3
時,應當加快實現投資與消費觀念的轉變,引導投資和消費向低碳方向發展。()碳減排責任的劃分應該考慮省際隱含碳轉移。對於隱含碳淨流出4
省域,特別是西部地區省域,國家在分派地區節能減排責任時,應該分配更多的碳排放權,消減相應的碳減排責任。()統籌全國的產業布局,提高高5
碳排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沿海地區省域通過把自身的碳排放轉移給6
了其他地區省域,這些省域應該為其輸入產品的省域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
非常感謝江西財經大學對本書的出版資助。
曹俊文年秋2018!\"第章緒論\/11研究背景\/1.11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1.24研究思路\/1.2.14研究內容\/1.2.25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1.36研究方法\/1.3.16研究特色\/1.3.27第章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28理論基礎\/2.18生態足跡理論與碳足跡概念\/2.1.18區域經濟聯係與碳轉移\/2.1.210投入產出理論及其發展\/2.1.312文獻綜述\/2.213碳足跡概念及測算研究\/2.2.113碳轉移測算及分析研究\/2.2.217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研究\/2.2.318結構分解法應用研究\/2.2.419概括性述評\/2.2.520第章我國省域碳核算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321我國省域投入產出表及碳足跡核算模型\/3.121省域投入產出表的結構及其相關關係\/3.1.121直接碳排放係數與完全碳排放係數模型\/3.1.222省域碳足跡核算模型的構建\/3.1.324我國省際投入產出表及碳轉移核算模型\/3.224省際投入產出表及其平衡關係\/3.2.124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模型\/3.2.227數據的來源與處理\/3.328投入產出表數據來源\/3.3.128投入產出表相關項目的調整\/3.3.228能源數據來源與處理\/3.3.329碳排放係數數據來源\/3.3.430第章我國省域碳足跡核算結果及分析\/432我國省域碳足跡核算結果及分析\/4.132碳足跡總量特征分析\/4.1.134人均碳足跡特征分析\/4.1.235碳足跡強度特征分析\/4.1.336我國省域碳足跡部門構成與區域特征\/4.238碳足跡部門構成分析\/4.2.138不同類型碳排放部門的區域分布\/4.2.246我國省域碳足跡的能源結構分析\/4.348碳足跡能源結構靜態分析\/4.3.148碳足跡能源結構動態分析\/4.3.249小結\/4.450第章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分析\/551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模型\/5.151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結果\/5.253我國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技術效應分析\/5.356碳排放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3.156生產技術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3.257最終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分析\/5.458消費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158投資需求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259淨流出對省域碳足跡總量變動的影響\/5.4.360小結\/5.560第章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與分析\/662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結果\/6.162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出總量分析\/6.1.164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入總量分析\/6.1.264我國省際隱含碳淨流出量分析\/6.1.365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空間特征分析\/6.266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類型與分析\/6.2.166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規模及流向分析\/6.2.267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部門結構分析\/6.375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出部門結構分析\/6.3.176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入部門結構分析\/6.3.285我國省域國際貿易隱含碳轉移分析\/6.494我國省域國際貿易隱含碳轉移分析\/6.4.194我國省域國際貿易隱含碳轉移貿易結構分析\/6.4.296小結\/6.598第章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結構分解分析\/7100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量結構分解模型\/7.1100我國省際碳流出量結構分解結果\/7.2102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出量變動分析\/7.2.1102技術變動對省際隱含碳流出量的影響\/7.2.2105結構變動對省際隱含碳流出量的影響\/7.2.3106規模變動對省際隱含碳流出量的影響\/7.2.4107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入量結構分解結果\/7.3108我國省際隱含碳流入量變動分析\/7.3.1108技術變動對省際隱含碳流入量的影響\/7.3.2111結構變動對省際隱含碳流入量的影響\/7.3.3112規模變動對省際隱含碳流入量的影響\/7.3.4113小結\/7.4114第章我國省際碳轉移經濟溢出效應分析\/8116空間統計分析方法概述\/8.1116空間相關分析方法簡介\/8.1.1116地理加權回歸模型概述\/8.1.2118我國省際碳轉移空間相關統計分析\/8.2118我國省際碳轉移經濟溢出效應分析\/8.3120地理加權回歸模型的設定\/8.3.1120結果分析\/8.3.2121小結\/8.4124第章結論與建議\/9125結論\/9.1125建議\/9.2129研究的不足及展望\/9.3131圖表索引\/133附錄\/136附錄部門分類對照表\/Ⅰ136附錄產業部門層次計算結果表\/Ⅱ140參考文獻\/153第1章緒論1.1研究背景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係統以及社會經濟係統產生巨大的影響。氣候變暖加劇了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並對其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如森林分布格局發生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湖泊水位下降和麵積萎縮、海平麵升高、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等等。氣候變暖對經濟社會係統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且以負麵影響為主,在經濟安全和穩定發展、糧食和水資源的供應等方麵都將麵臨氣候變暖帶來的極大挑戰。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觀測數據顯示,年全球氣溫再次打破紀錄,熱浪、暴雨、極度幹旱和熱帶氣旋等極端2015天氣增多。因受人類活動和強厄爾尼諾的影響,年是自有現代觀測以2015來最熱的年份,比年至年平均氣溫高出約,創下了一項新196119900.76℃的紀錄。如果不采取措施抑製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全球氣候將產生巨大的改變,甚至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低碳發展,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所關注的焦點。
在應對不斷增長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國際社會近些年采取著積極的措施。在年發布了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後不久,年1990IPCC1990月日,第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號決議,決定設立氣候變化框架122145212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年,世界各國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1992展大會”上,就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達成國際氣候合作的第一個基本框架1
協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年聯合國氣候大會UNFCCC1997在日本舉行,世界各國簽署了人類第一部限製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法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首次規定了—20082012年的第一個承諾期內的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指標。第二個承諾期已於年2011在南非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次締約方會議中通過,進一17步確立了各國的減排目標。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2007厘島開幕,經過參會各方協商,大會的主要成果———“巴厘島路線圖”達成協議。“巴厘島路線圖”旨在進一步確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減排中的責任和義務,確立相應減排目標,並進一步成為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旨在減緩全球變暖的新協議。年年底,多個國家首腦史無前例地聚集到丹麥哥2009100本哈根參加公約第次締約方大會,產生了一個沒有被締約方大會通過的《哥15本哈根協議》。該協議雖然沒有被締約方大會通過,但卻對年後的氣候談2010判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第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21公約》第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次締約方大會於年月211120151130日至月日在巴黎舉行。有個國家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1211184獻”文件,涵蓋全球碳排放量的。超過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了97.9%150本次氣候大會的開幕式。近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該協定為20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了安排。
2020隨著國際社會逐漸關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應對氣候變暖問題形勢比較嚴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中國逐步開展了市場化改革。年,中共十四大的召開,標誌著中國開始了全麵深入1992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經濟自此進入了更快的發展時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快速的經濟增長,不斷加快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必然會引起中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上升。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於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表明,年中國TheWorldBankDatabase2005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達到億57.9噸。全球碳計劃()公布的年度全球碳排放量數GlobalCarbonProject2013據顯示,年全球人類活動碳排放量達到億噸,平均每人排放噸2013360-5二氧化碳,創下曆史新紀錄。其中,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為中國,占;29%2
其次是美國,占,歐洲占。在人均碳排放量方麵,中國人均碳排放15%10%噸,而歐洲人均碳排放噸,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過歐洲。中國7.26.8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能源消費的持續增加,碳排放量仍會進一步上升,麵臨的減排壓力將持續增加,形勢十分嚴峻。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雖然並未被納入《京都議定書》所列強製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家,但是,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設置了相關約束性指標。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中國應對2007氣候變暖的原則、目標、重點減排領域和政策安排及相關約束性指標。
2009年,中國正式對外宣布,到年,將單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GDP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這個目標被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中國社會經40%~50%濟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中國政府對於全球變暖的關注和重視,體現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然而,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煤為主,且長期內不會改變,這就意味著在減排中麵臨巨大的挑戰。
為了應付日益凸顯的減排壓力,我國也開始采取積極措施實施節能減排,並將減排目標分配到各省級行政區。國家“十二五”規劃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分配到了各省域,並計劃年2020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碳交易。
國家碳排放控製目標的實現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落實省際控製指標,合理分配地方的排放配額,而碳排放責任的界定麵臨著如何評價碳排放轉移的問題。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顯著,由於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區的碳排放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隨著市場化和區域一體化,區域間經濟聯係日趨密切,伴隨著區域間商品和服務流動,隱含在商品和服務中的碳排放發生空間轉移。我國當前有關地區碳排放配額的劃分均是以區域本土碳排放為核算基準,忽略了區域間或省際碳排放轉移的潛在影響,致使區域(省域)碳減排責任難以清晰地界定。為此必須全麵掌握曆史和現今各省、區、直轄市的碳排放差異,深入分析省際隱含碳轉移的路徑和特征,準確測度國內省際隱含碳轉移的方向和程度,對於合理地分配碳減排指標,履行碳減排責任至關重要。在實現可持續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於在環境資源約束下各區域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1.2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3
研究思路1.2.1本書研究目的是要探討我國省域①碳足跡以及省際碳轉移空間特征,深入考察省際貿易對各省域碳足跡的影響,為各省域碳排放責任劃分提供決策依據。首先,在各省域投入產出模型的基礎上,構建碳足跡核算模型,對各省域碳足跡進行核算與分析。然後,在省際投入產出模型的基礎上,構建省際碳轉移模型,對各省域碳足跡空間轉移進行核算與分析,並對碳足跡和碳轉移影響因素進行結構分解,得出影響碳足跡及其變動的大小與方向。
同時,應用空間統計分析對我國省際碳轉移的經濟溢出效應進行分析。最後,根據分析結果歸納出結論,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技術路線圖為:圖技術路線圖1.1為了敘述方便,本書將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簡稱“省域”;由於①
數據限製,本書研究對象未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和西藏自治區。
4研究內容1.2.2本書不僅要核算各省域碳足跡,而且還要核算省際產品和服務貿易中隱含碳轉移。同時,為了考察碳排放的完整性,還要核算各省域國際貿易隱含碳轉移。本書由九章內容組成,簡述如下:第章緒論。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1
特色。
第章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首先介紹生態足跡理論,在此基礎上引出2
碳足跡概念,在描述區域間經濟聯係的基礎上引入區域間隱含碳轉移問題。
接著介紹投入產出的相關理論及其發展。最後,對本書研究內容涉及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和述評。
第章我國省域碳核算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首先介紹了投入產出法3
的原理和模型,引入直接碳排放係數和完全碳排放係數,在此基礎上構建省域碳足跡核算模型和省際碳轉移核算模型,最後介紹數據的來源和處理方法。
第章我國省域碳足跡核算結果及分析。以我國省域投入產出表為數4
據基礎,利用省域碳足跡模型,對年和年我國省域碳足跡總量、人20022007均碳足跡、碳足跡強度三個方麵進行分析。然後,在產業部門層麵、能源結構層麵上做進一步研究,以期摸清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與碳足跡之間的關係,為我國節能減排政策製定提供決策依據。
第章我國省域碳足跡結構分解分析。為了摸清我國省域碳足跡的影5
響因素的影響方向和程度,通過結構分解方法()對我國省域碳足跡變SDA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通過對分解結果的解讀,挖掘有用的信息。
第章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核算與分析。運用省際投入產出模型對6
年和年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進行核算。首先對省際碳流出、碳流20022007入進行分析,並對省際碳轉移空間特征進行歸納。然後對隱含碳轉移的部門結構特征進行歸納,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其碳轉移的深層次原因。
第章我國省際隱含碳轉移結構分解分析。采用方法將—7SDA2002年各省域碳流出和碳流入變化量分解為技術變動效應、結構變動效應2007和規模變動效應,分析各個因素的變動所導致的碳轉移變化的大小和方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