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這叫轉進(1 / 2)

看著斥候傳來的消息張世傑陷入了深思,雖然從心底最深處張世傑還是相信鬼神之論的,但現實中奉行的卻是“不以鬼力亂神”,所以現在這事的確讓張世傑感到無所適從。

“將軍何必苦惱,此乃天助大宋”心腹進言道。

“哎!希望如此吧。”張世傑也知道想阻止小皇帝親政是不大可能了,不單是因為接二連三的神跡顯示讓張世傑自己都不得不相信皇上的確有仙人所助。而且因為長期逃亡的朝廷的確需要一個精神領袖,朝臣和百姓都需要一個希望,一個寄托,不然軍心、民心都不會長久。

果然,在朝會上聽到此消息的大臣一個個都驚訝莫名,太後更是宣布:“兩年來國運艱難,全靠諸位大臣竭心扶持,奴先替朝廷謝過各位愛卿。如今陛下因禍得福,學成仙人所授,奴決定還政於陛下,望諸卿鼎力相助。”

“謹遵太後懿旨!”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此事,隻有張世傑、陸秀夫等穩重之臣麵露憂色,不過也沒有表露出來,畢竟兩件神跡都擺在這裏,他們心裏雖然對小皇帝沒底,但也還是懷有一定希望的。

“朕定當不負所望,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朕今日對著滿天神明、列祖列宗發誓,決不投降!誓將恢複我華夏山河!望諸卿與朕共勉”趙昰更是當眾發誓。

“遵旨”眾臣回答道。這搞得趙昰很是鬱悶,他本來以為聽了自己的話別說跳幾個武將出來割發明誌什麼的,但至少也應該有不少人感動得大哭,然後自己再上去一一勸慰,上演一處君臣相得的好戲阿,哪想到得到現在這樣不鹹不淡的回答,啥激情都沒有,不由得大罵他媽的起點上那些回到古代的怎麼隨便幾句話就有人跳起來宣誓效忠。

“陛下,現在援軍三路進逼,我軍兵早已疲憊不堪,不宜大戰,臣請陛下早作打算”左丞相陳宜中奏道。

“臣請陛下移架雷州,暫避元軍鋒芒,等我軍休整士卒再伺機恢複大宋江山”張世傑一說,就有不少大臣紛紛附議。

“雷州地處偏僻,但島上產糧不多,我數萬軍民怎麼安置?”陳宜中卻反對。

趙昰看著出言反對的陳宜中心裏一陣光火,他對這曆史上鼎鼎大名的“逃跑丞相”可沒啥好感,曆史上這老小子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告奮勇前往占城打前哨,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然後死在那裏。不過趙昰現在也知道不是和他算賬的時候,根本就不給他機會提出去占城,免得他一去不回,雖然趙昰更希望沒他在這礙手礙腳,但也知道他一逃跑對軍心民心的影響,所以趙昰直接道:“好了,諸卿不用再議,朕已決定前往琉球,琉球靠近的江浙等省皆是富裕之地,而江浙的勤王義軍數量眾多,可遣人前往收複為臂助,讓其騷擾韃子後方,也讓天下人知道我宋室還在於韃子死戰。另外,朕得天書所授,可製得一種炮名為虎蹲炮,其有效射程可達三裏,威力巨大,可開山裂石,給朕一年的時間,朕就讓韃子好好嚐嚐粉身碎骨的滋味。”

見眾人還有疑惑趙昰又說道:“卿等可是在擔心韃子水師?”

“是的,陛下,琉球雖然離江浙比較近但也更容易招來韃子水師啊”諸人中張世傑還是知兵的。

“嗬嗬,張卿過慮了,我軍雖然進攻不足,但如果等我們在琉球登陸後,隻剩兵丁的船隊比起韃子水師還是有優勢的”

“可是陛下怎麼能長居琉球那種蠻荒之地?”陸秀夫這時出言反對了。

“國難關頭,還談什麼蠻荒不蠻荒,陸卿你著即負責從福建、江浙向琉球移民。記得最要那種有一技之長的,特別是船工、水手、鐵匠等,朕決定在琉球建立抗元基地”

“遵旨”陸秀夫現在也不能分辨這少年天子到底是在任意胡作非為還是有所根據,不過既然剛剛還政,這旨意就不得不遵行。隻是這遷民可實在不易,雖然韃子向來視漢人為豬狗,隻是收稅的對象,對於漢人的逃亡不怎麼監管,但漢人故土難離的觀念太嚴重了,弄不好就有可能讓朝廷的聲譽一跌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