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林天瑞編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5ISBN978-7-305-15223-8Ⅰ.①建…Ⅱ.①林…Ⅲ.①火山構造-地質調查-新西蘭Ⅳ.①P317.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114208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編著林天瑞責任編輯薛誌紅編輯熱線025-83597141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凱德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10921\/16印張6.25字數120千版次2015年5月第1版2015年5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5223-8定價49.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njuyzxz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林天瑞,男,漢族,福建莆田人。1934年12月出生。1955年9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係,畢業後留校工作,曆任南京大學地質係、地球科學係助教、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授。1960~1961年師從盧衍豪院士研究三葉蟲。曾任全國地層委員會寒武係專業組成員和定量地層專業組第一屆成員,中國古生物學會三葉蟲學科組領導小組成員。現在仍是國際古生物學會、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石油學會、江蘇省古生物學會、江蘇省地質學會、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50多年來一直從事古生物學、地史學、古生物學專題——三葉蟲和生物地層學等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我國首次應用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方法研究三葉蟲的數值分類。曾參加中國科學院華南富鐵科研隊地層組工作,主持和參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和國務院三峽辦下達的《三峽工程淹沒區國際標準古生物化石研究》等7個項目研究工作。
曾先後赴冀、晉、蘇、皖、浙、閩、贛、魯、豫、鄂、湘、粵、瓊、川、黔、滇、甘、內蒙古、新、黑、吉21個省(自治區)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開展野外地質調查和古生物地層等專題研究。在國內外正式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有:《南京幕府山寒武紀三葉蟲》(《古生物學報》,1965)、《應用聚類分析研究三葉蟲Dalmanitina的分類》(《科學通報》,1981)、《應用聚類分析研究三葉蟲綱的目和亞目的分類》(《中國科學B輯》,1988)、《湖南桃源中寒武世地層及三葉蟲》(《古生物學報》,1991)、《寧鎮山脈寒武係的劃分和對比》(《地質論評》,1991)、《中國海南崖縣中寒武世早期Xystridura和其他的三葉蟲》(“Xys?
triduraandotherearlyMiddleCambriantrilobitesfromYaxian,HainanProvince,China”,Trans.Roy.
Soc.SouthAustralia.1993)、《中國四川盆地前白堊係岩石物理性質》(“Physicalpropertyofpre-Creta?
ceousrocksintheSichuanbasin,China”,日本《情報地質》英文版,1993)、《海南崖縣中寒武世Ma?
rocella化石的發現》(《古生物學報》,1999)、《峽東地區寒武紀三葉蟲Palaeolenus的新材料》(《古生物學報》,2004)《應用聚類分析研究我國palaeolenid類三葉蟲分類—兼論我國黔東統滄浪鋪組烏龍菁段生物帶劃分》(《古生物學報》,2014)等72篇;參加編著《峽東地區震旦紀至二疊紀地層古生物》(地質出版社,1978)、《古生物學》(地質出版社,1980)、《地理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曆史地質學》(地質出版社,1991)、《中國三葉蟲的實錄》(TrilobiteRecordofChina,Beijing:SciencePress,2008)等教材、專著和譯著共14本。還為江蘇省和南京市人民廣播電台等撰寫科普稿件20多篇。曾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要成果集體獎一次、國家教委和地礦部優秀教材二等獎各一次、南京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次、江蘇省重要科技成果四等獎一次。
內容簡介本書是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後,全麵介紹新西蘭奧克蘭地區火山活動的遺跡和特征,同時還簡要介紹奧克蘭地區區域地質、火山、奇特的史前森林區遺跡和海成地貌景觀及其成因。某些火山的特征也與我國東北五大連池老黑山火山和長白山天池火山,江蘇六合火山遺跡做些比較,讓讀者在享受自然美景和獲得相關地質學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從中看到地質科學的美妙神奇之處。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奧克蘭地區的一些風土人情,體現了科學與人文的交叉與融合。本書所附照片和插圖計158張(幅),其中137張照片是在考察過程時拍攝。
該書對將赴火山區旅遊愛好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同時對具有一定地質和自然地理知識的青年學生也可作為課外補充讀物。
序一新西蘭位於南半球,它跨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兩大板塊,奧克蘭地區處於新西蘭北島的北部,兩大板塊碰撞帶之西,因而該地區的地殼活動比較活躍,它又是坐落在方圓數百公裏的岩漿池之上,在地質史上火山活動十分頻繁,迄今還保存有距今千萬年水下噴發的死火山和近幾百年前爆發的活火山,大大小小數十座火山構成了獨特的火山地貌。這在世界地質史上是不多見的,所以新西蘭的奧克蘭地區往往被稱為“地質奇跡”。
新西蘭和中國遠隔萬水千山。雖然史前新西蘭北島地區的大規模火山爆發活動與中國東北部五大連池和長白山的火山活動有相似之處,但畢竟路途遙遠,中國讀者對奧克蘭獨特的火山地貌知之甚少。林天瑞教授根據親身考察經曆撰寫的這本科普作品,以一個老地質工作者的獨特視野,向讀者全麵介紹了奧克蘭地區火山活動的遺跡,通過對這些火山遺跡的介紹,展示了在長久的地質進化史上經曆的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火山活動畫麵,同時還簡要介紹了奧克蘭地區火山和海成地貌景觀,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此外,書中還生動地描述了奧克蘭地區的一些風土人情,體現了科學與人文的交叉與融合。
新西蘭是中國的友好國家,兩國的經貿關係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人們紛紛走出國門體驗異國風情,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在讚歎異國他鄉旖旎美景的同時,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方能達到更高的旅遊境界。林天瑞教授的這本科普作品,在向大家描述奧克蘭地區火山風光的多姿多彩的同時,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大家介紹了奧克蘭地區地質和火山地貌的成因,讓讀者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還獲得了一些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這本科普讀物時,不僅了解奧克蘭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地理地貌,而且也將被書中大量壯麗的地質圖片所吸引,從中看到地質科學的美妙神奇之處。此外,本書亦可作為具有一定地質和自然地理知識的青年學生的課外補充讀物。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係教授2014年9月5日序二林天瑞教授撰寫的《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是一部以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獨特的火山地貌為研究對象的科普讀物。
這部作品對奧克蘭地區區域地質背景及其火山地貌的現狀、特征、成因等作出了科學的描寫和解釋。林教授通過認真梳理和解讀大量紛亂的地質數據,卓有成效地總結出了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的生成和發展規律。全書的寫作建立在林教授充分的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的基礎之上,內容豐富詳實,筆觸嚴謹生動,充分反映出林教授必躬必親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紮實的學術修養。
奧克蘭是新西蘭的工商業和經濟貿易中心,這裏風光秀麗、文化多元、人口眾多、活力無限。在全球中文書刊和媒體上,介紹奧克蘭的文字數不勝數。然而,林教授的這部作品卻是迄今唯一一本全麵介紹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的中文書籍。我高興地看到,中文讀者將有機會從地質學家的視角來認識奧克蘭這顆南太平洋上璀璨的明珠。
我1999年來到新西蘭後就一直生活在奧克蘭,可以說我已成為地地道道的奧克蘭人。對於林教授考察過的一些地點,如朗伊托托島、豪伊克海灘、西海岸鳥島公園、獨樹山、奧克蘭市政公園等,我都很熟悉。林教授的這部作品讓我從一個有趣的側麵重新認識了奧克蘭,令我禁不住發出“原來是這樣”的感歎。
林教授的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於奧克蘭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將起到啟示作用,對於我們普及地質學知識、開展旅遊促進奧克蘭經濟發展也將發揮積極的影響。中國地質愛好者在讀過本書後或許會產生來新西蘭進行地質專題遊的衝動。
我本人就希望能帶全家來一次奧克蘭地質專題遊,以這本科普讀物為指導,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看奧克蘭,感受這塊土地千百萬年來發生的滄桑巨變。
數十年來,林教授徜徉於學術的殿堂,長期從事地質科研工作。現在他雖然已經退休,但是他對學術的追求卻從未停止。林教授在沒有任何外界讚助的情況下,獨立走過了這部作品的資料搜集、論證和寫作全過程,描述並證實了奧克蘭地區地質環境的前世今生。他這種堅定而虔誠的學術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讚揚和效仿的。
在這部作品即將付梓之際,我受林教授之托寫下此序。在此,我把最真誠的祝福送給林教授,祝願他身體健康,永葆學術青春!
新西蘭國會議員新西蘭國會教育和科學委員會主席2014年11月12日前言本書是作者去新西蘭奧克蘭探親時,實地考察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自然地理和文化人文景觀後而寫成的。作者分別於2007年、2012年和2014年三次去新西蘭,大部分時間是在奧克蘭。奧克蘭是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人文景觀和美麗獨特的自然風光。然而,作為一個老地質工作者,奧克蘭最吸引我的是她豐富的地質資源。尤其這座現代化的都市坐落在火山群落中,生機勃勃的都市景象和火山地貌交相輝映,造就了奧克蘭鮮明的個性特征。大小不一的火山集中分布在一個城市中,這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
新西蘭跨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兩大板塊,奧克蘭地區位於新西蘭北島的北部,處於兩大板塊的碰撞帶之西,澳大利亞-印度板塊(仰衝側)的東部邊緣。該地區的地殼活動較活躍,地震和火山活動較頻繁,是地震和火山多發地區。該地區不僅可以見到保存很完整的水下噴發的火山遺跡,也有很多座在陸地上噴發的火山遺址,有距今千萬年的死火山,也有近幾百年前噴發的活火山。火山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較密集,在奧克蘭火山地區約360平方公裏就有50座火山。奧克蘭火山的活動也給人們帶來了絢麗的火山地貌景觀,為奧克蘭的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大大地吸引著我。現在新西蘭政府已向聯合國世界自然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提出申請,將奧克蘭火山區列入世界自然和曆史文化遺產名錄。再則作者也曾對我國江蘇南京地區、福建和浙江東部、海南島海口地區、四川峨眉地區、山東山旺、山西大同、內蒙古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火山岩和火山特征做過考察,對火山的類型和成因頗感興趣,同時也對火山成因、類型、噴出熔岩流的性質和分布範圍及其形成的各種火山地貌產生極大興趣。因此,最後決定改變去南島考察三葉蟲的初衷,轉而考察奧克蘭地區的火山地質。
本人第一次去新西蘭逗留的時間較長,從2007年11月12日到2008年2月8日。
在86天中對奧克蘭及其周邊地區的火山地質作了相對集中的考察,其中用於收集資料等計10天,野外工作40天,10天左右的時間進行野外資料的室內整理。期間參觀新西蘭北島中部聯合國世界雙重遺產的湯加裏羅(Tongariro)國家公園、陶波(Taupo)火山和地熱帶以及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城市的市容和自然博物館等,計5天。這些考察-1-的結果構成了本書的主體。
回國後,又先後考察了美國的黃石公園、夏威夷火山區、“魔鬼之塔”火山、日本富士山火山區以及我國東北黑龍江長白山天池、吉林五大連池老黑山以及江蘇南京六合地區火山。這些考察有助於加深對奧克蘭地區火山的理解,加深對火山地區共性的認識。
2012年9月再去新西蘭南島旅遊,考察南島地質、地貌和風土人情,同時赴奧克蘭野外進一步考察並釆集少量火山岩標本。
2014年9月—10月又一次去奧克蘭野外補充收集一些資料,同時修訂本書稿件。
本書所附的圖、表和照片中,所引用他人的都注明其出處,其他均為本人在考察過程親自拍攝。
在奧克蘭野外考察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岩石露頭比較少,即使看到露頭也不容許人們隨便敲打,更談不上係統地采集。然而在奧克蘭地區開展野外工作也有許多有利條件,如交通方便,路標多,山上沒有毒蛇猛獸。因此,離家比較近的地質觀察點就單獨徒步前往考察,比較遠的地方由家人驅車並陪同前往觀察。但因本人野外工作時間較短促,而且奧克蘭地區綠化程度又比較高,岩石露頭零星,所參閱的資料和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在書中所介紹的情況,一定有很多謬誤,敬請讀者批評和指正。
作者2014年12月2日於南京大學-2-目錄第一章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1一\/新西蘭速寫………………………………………………………………1二\/奧克蘭——新西蘭最大的城市…………………………………………3第二章奧克蘭地區區域地質背景………………………………………………10一\/奧克蘭地區地層簡介…………………………………………………10二\/奧克蘭地區主要地質構造……………………………………………16第三章奧克蘭地區的火山及其特征……………………………………………20一\/火山基本類型…………………………………………………………20二\/奧克蘭地區火山………………………………………………………25三\/奧克蘭地區火山形成的原因…………………………………………58第四章奧克蘭地區史前森林的遺跡及其成因…………………………………60一\/塔卡普納海灘森林遺跡………………………………………………60二\/伊胡馬陶海灘森林遺跡………………………………………………67三\/生物化石和保存方式…………………………………………………70第五章奧克蘭地區火山和海成地貌景觀………………………………………74一\/火山地貌………………………………………………………………74二\/海成地貌………………………………………………………………78結語…………………………………………………………………………………86主要參考文獻………………………………………………………………………87-1-附錄…………………………………………………………………………………88附一地名英漢對照表………………………………………………………88附二奧克蘭火山英漢名對照一覽表………………………………………89附三新西蘭奧克蘭-懷卡托地區新生界地層簡表………………………90-2-第一章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一\/新西蘭速寫新西蘭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國,是由北島、南島和斯圖爾特島(StewartIs?
land)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從地圖上看,新西蘭像一隻長筒靴,橫臥在澳大利亞的東南側(圖1-1)。但是,她在距今約1.45億年前(白堊紀以前),與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非洲、南美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相連接,構成南半球的一個聯合古大陸,俗稱岡瓦納古陸(亦稱南方大陸),並隔古地中海與北方大陸相對,在侏羅紀晚期(即距今約1.45億年)岡瓦納古陸開始分裂,從此新西蘭也逐漸脫離古大陸(圖1-2)。
由於新西蘭遠離大陸,地理位置上與世隔絕,這造就了新西蘭獨具一格的自然環境,一些遠古的動植物在其他大陸隨著滄海桑田的變遷而消失,它們卻在新西蘭圖1-1新西蘭地理簡圖(林海青繪)這樣的島國得以保存下來。尤其是由於海洋的阻隔,大陸上的食肉動物無法侵入這個島國,使得新西蘭成為鳥類的天堂。
不過,事情總有兩麵性,鳥類在新西蘭沒有了大型哺乳動物的威脅,這讓鳥兒們變懶了,它們不需要飛行,僅在地上走走就能覓到食物。久而久之,很多鳥兒的飛行功能竟然喪失了,成為不會飛的鳥,著名圖1-2距今約1.45億年前聯合古大陸的的新西蘭特產——幾維鳥,因其尖銳的叫範圍和位置示意圖(據ThorntonJ.,2003)-1-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聲“keee-weee”而得名(屬學名:Apteryx,又譯為鷸鴕、奇異鳥、奇威鳥),就是其代表。幾維鳥是新西蘭國鳥(圖1-3),大小與大公雞近似,有著長長的尖嘴,腿部強壯,翅膀退化,生活在潮濕的叢林裏,一般晚上出來活動。現在幾維鳥已經屬於瀕危動物,數量很少,所以在新西蘭得到很好的保護。
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不僅讓新西蘭擁有了獨特的生態環境,也讓新西蘭成為圖1-3幾維鳥(據地球上最後一個人類定居的土地。新西蘭最早的定居者是毛利人。毛利人屬於百度網-百度百科)波利尼西亞人,生活在太平洋沿岸及島嶼中。毛利人是非常出色的航海天才,他們於1250年到1300年之間駕乘獨木舟穿越太平洋的驚濤駭浪來到新西蘭定居,成為新西蘭的原住民,創建了獨特的毛利文化。毛利人一直在新西蘭生息繁衍,成為新西蘭這塊土地上的主宰,直到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新西蘭為止。
最早發現新西蘭的歐洲人是荷蘭的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塔斯曼在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時發現了新西蘭,1642年塔斯曼的船隊到達了南島的西海岸,塔斯曼將他發現的新陸地命名為StatenLandt。後來一位荷蘭的地圖學家將塔斯曼發現的陸地在地圖上標注為新西蘭(NewZealand),這就是新西蘭名稱的由來。
接踵而來的是英國人。1769年,英國著名的航海家庫克船長到達新西蘭北島瀕臨太平洋的東海岸吉斯伯恩(Gisborne)。庫克船長也是在尋找南方大陸時發現新西蘭的,其實最先看到新西蘭的是庫克船長的男仆,這位男仆先看到了一片陸地,庫克船長便環繞陸地航行,成功地繪製了新西蘭全圖。以後來自歐洲的捕鯨者、傳教士等陸陸續續來到新西蘭,這些歐洲人的到來對土著毛利社會帶來很大衝擊。尤其是法國也想把新西蘭變成法國殖民地,於是毛利人向英國國王表示,希望得到英國女王的庇護。為此,英國政府委任威廉·霍布森船長為新西蘭領事,並於1839年派他到新西蘭和毛利人談判。1840年霍布森和毛利人主要部族Tamaki在北島的懷唐伊(Waitangi)簽署《懷唐伊條約》,規定毛利人將其主權讓給英國女王,同時毛利人必須將土地轉讓的優先權賦予英國女王,英國女王得以優先購買其土地,毛利人以此獲得英國女王的庇護。這樣,新西蘭獲得了英國殖民地的地位,享有殖民地的權利。由於新西蘭當時還沒有憲法,這個條約就成為新西蘭立國的基本法律文件,起到憲法的作用。霍布森隨即被英國王室任命為新西蘭首任總督。Tamaki部族也將大片土地以很低的價格出售給霍布森代表的英國王室,以換取保護。土地的售價相當低廉,折現金加實物總價值僅341英鎊。低廉的售價也導致了日後的很多紛爭。直到20世紀90年代,毛利部族還為此舉行大規模的抗爭。1907年新西蘭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殖民地紛紛獨立,1947年新西蘭也獨立成為一個國家。新西蘭獨立後,依然和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新西蘭繼續屬於英聯邦,其政治製度、司法製度均沿襲英國傳統。新西蘭實行君主立憲製,英國女王同時也是新西蘭女王。
新西蘭國土麵積270534平方公裏,相當於兩個半江蘇省。全國人口約450萬人,僅是江蘇省7950萬人口的1\/17,可見新西蘭人口密度很低。地廣人稀再加上新西蘭多山,尤其是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演化過程中火山活動頻繁,火山灰含有多種礦物質,如硫、鈉、鉀的化合物等,這些礦物質是天然的肥料,可以肥沃土地。所有這些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因此,新西蘭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以發展農牧業來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
旅遊業是新西蘭第二大創彙產業。2013年,新西蘭旅遊業對國民總產值的貢獻達到了近-2-第一章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4%,未來將會進一步達到5%。截止到2013年5月,新西蘭入境人數達到275萬人次,其中10%是來新西蘭度假或探親訪友,預計到2019年,入境人數有望達300萬人次。澳大利亞是新西蘭的主要旅遊市場,每年超過100萬澳大利亞人來新西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中國已超過歐美,成為新西蘭第二大旅遊市場,2013年到2014年5月,到新西蘭的中國遊客總數接近24萬,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4%。正因為旅遊對新西蘭的經濟發展如此重要,新西蘭政府一直重視發展旅遊事業,現任的新西蘭總理約翰·基還親自兼任旅遊部長。
二\/奧克蘭——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地區位於新西蘭北島(NorthIsland)的北部,東臨浩瀚的太平洋,西瀕塔斯曼海(Tas?
manSea),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
(一)前奧克蘭時期奧克蘭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中葉的1350年左右,毛利人漂洋過海來到新西蘭後,就在這個地區活動。最早移居新西蘭的毛利人,有的乘坐獨木舟“Tainui”號定居在奧克蘭東南麵;有的部落定居在北部地區;還有些部落定居在南部。毛利人為奧克蘭地區取了個非常浪漫的名字——TamakiMakauRau,意思是一千個情人的峽穀,我們不妨稱之為“千愛穀”。奧克蘭最早的居民是毛利部落——Wai-o-Hua,它是一個部落聯合體,由兩個毛利部落組成。毛利部族將這一地區稱為Tamaki。由於毛利部族名稱的多變,我們不妨將居住在這個地區的部落一概稱為Tamaki部族。Tamaki部族在16世紀到17世紀中葉居住在火山口周圍,在火山口中修築梯田,種植山芋,並用籬笆將火山口圍起來,成為一個個山芋園(或稱屯),毛利人稱它為Pa(圖1-4)。現在我們還可以在奧克蘭地區南部靠近奧克蘭國際機場附近看到這些Pa的遺跡。隨著山芋種植的發展,加上土地肥沃,這個地區成為歐洲殖民者來到新西蘭之前最富裕的地方。自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100多年,其他毛利部落開始對奧克蘭地區鍾情,從四麵八方向這個地區遷移。這期間也引發了很多部落之間的戰爭,尤其是18世紀中期,居住在北方的NgatiPaoa部族向南入侵,與居住在千愛穀的Wai-o-Hua部落經十年的交戰,兩部落的最後一仗是在奧克蘭南部的芒厄雷山(Mangere)火山區上打的,當時為了防止外敵的偷襲,Wai-o-Hua部落還用一種叫做皮皮果的果殼鋪在上山的路上,這樣敵人上來就會發出聲響,起到報警的作用。但是NgatiPaoa部族的人用鬥篷將果殼蓋上進行消聲,夜間悄悄上山,在淩晨圖1-4早期毛利人在火山口中所修築的山芋園的複原圖(據Mangere火山地質公園資料)-3-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向Wai-o-Hua部落發起突然襲擊,入侵者衝入Pa,殺死了Wai-o-Hua部落的首領,隻有少數Wai-o-Hua部落的人逃過劫難,奪取了這個部族最後的位於芒厄雷的Pa,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雖然NgatiPaoa贏得了勝利,但未見得就帶來和平,隨後NgatiPaoa和Wai-o-Hua部落的殘餘進行通婚,在芒厄雷地區生存繁衍。然而平靜的生活又被外族的入侵者打斷。1820年生活在南麵的Ngapuhi部族通過和歐洲人貿易,獲得了火槍,這讓這個部族的野心擴大,開始進攻芒厄雷地區。終於在1821年,Ngapuhi部族摧毀了Tamaki部族和NgatiPaoa部族。Tamaki部族首領隻得帶領族人逃離了芒厄雷。在1827年一位法國人來到芒厄雷時,他吃驚地發現原來肥沃富饒的芒厄雷,竟然成為荒無人煙之地。
(二)奧克蘭成為首都之前逃亡的Tamaki部族於1836年悄悄地返回家鄉,由於擔心Ngapuhi部族的再次進攻,他們選擇千愛穀更北的地方居住,以遠離Ngapuhi的交通要道。為了自己部族的長治久安,1840年,部族首領TeKawau做出了一個影響新西蘭曆史的戰略性決定,他請求當時的新西蘭總督威廉·霍布森將殖民地的首府遷至千愛穀。
正好霍布森自擔任新西蘭總督後,也正在為新西蘭物色首都。當時有兩個候選方案,一個是千愛穀,另一個是在北島最南端的尼科爾森(Nicholson)港。霍布森最終決定將新西蘭的首都設在千愛穀,並以自己的保護者奧克蘭勳爵的名字命名——奧克蘭(Auckland)。
我們分析霍布森將首都設在奧克蘭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是毛利人的因素。千愛穀的毛利人社區比較大,是當時新西蘭毛利人聚集的主要地區。19世紀中葉,來自歐洲的大規模移民還沒有開始,毛利人是新西蘭的主要居民。當時的新西蘭經濟主要掌握在毛利人手中,定都千愛穀就有利於和毛利人進行貿易,同時也便於治理,另能得到Tamaki部族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在新西蘭成為單獨的殖民地之前,新西蘭是隸屬於澳大利亞的南威爾士州。所以最早歐洲移民到奧克蘭,主要是來自南威爾士,而且主要集聚地是在北島的島嶼灣和南島的奧塔戈(Otago)灣。新西蘭成為單獨的殖民地後,一般的歐洲移民還是從澳大利亞來到新西蘭的。
因而島嶼灣也就成為當時新西蘭的政治中心。但是島嶼灣位於新西蘭北島的北部東海岸,無論是和澳大利亞的交通還是和新西蘭本土的交通都不方便。所以它不適合作為新西蘭首都。加上千愛穀是太平洋和塔斯曼海之間的狹長地帶,無論從太平洋還是從塔斯曼海都很容易抵達新西蘭,使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之間得到更密切的聯係。
第三個原因,由於千愛穀是當時新西蘭最富饒的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也是霍布森定都千愛穀的重要原因之一。
1841年新西蘭政府正式宣布定都奧克蘭,並於1842年將行政機構從島嶼灣的拉塞爾遷到奧克蘭。
同時,霍布森也將從毛利部族買來的土地以高價轉售,這一舉措大大吸引了更多的歐洲移民的到來,這些移民包括官員、軍人、商人、傳教士等。這些歐洲移民的到來使得奧克蘭不僅成為一個政治中心,也逐漸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商港和商業中心。霍布森在奧克蘭擔任新西蘭總督的時間並不長,擔任總督2年後,他就死於中風。
最早來到奧克蘭地區的歐洲人士威廉·布朗和約瀚·羅根·堪培爾在奧克蘭建造了第一座房-4-第一章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子(圖1-5)。這是一座鄉村小木屋,至今仍坐落在奧克蘭獨樹山火山(OneTreeHill)北山腳。除在1842年第一批直接從英國來的移民抵達奧克蘭外,在1847年至1852年間,總共有681個英國退伍軍人被征召到奧克蘭來定居,這些退伍軍人經過嚴格篩選,要求具有很好的品格並且年齡在48歲以下。這些退伍軍人在5年中分乘10艘船從英國漂洋過海來到奧克蘭,他們在奧克蘭周圍建立起一個個軍墾屯,承擔起保衛奧克蘭的任務。他們每年集中訓練12天,每個周六都在教堂廣場上全副武裝出操。毛利部族也征召了毛利人組成了軍墾屯駐紮在英國退伍軍人軍墾屯周圍,每個毛利圖1-5奧克蘭第一座房子(林海青攝)軍墾屯由英國軍人擔任軍官。這些軍墾屯構成了早期奧克蘭的防禦體係,這個防禦體係在稍後的和其他毛利部落的衝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奧克蘭作為新西蘭首都一直遭受爭議。南部的居民一直對定都奧克蘭耿耿於懷,他們認為奧克蘭遠離南島,給南島居民帶來很大不便,尤其是在奧塔戈地區發現金礦後,極大地促進了奧塔戈地區的發展。其次南島養羊業的發展和冷凍技術的采用,使得新西蘭南島的羊肉和乳製品可以直接從南島銷往英國,這樣南島成為當時新西蘭經濟的發動機。經濟實力的增強,讓南島居民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這時定都尼科爾森港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尼科爾森港位於新西蘭南、北島之間,具有極大的地理優勢,終於在1865年尼科爾森港取代奧克蘭成為新西蘭首都,並被命名為惠靈頓(Wellington),一直延續至今。
(三)奧克蘭的早期發展建都後的奧克蘭大量修築道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南路(GreatSouthRoad)。這條道路建於1861年,是由大約12000名英國士兵建造的。建造這條道路的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的給養。但這條路在和平時期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它不僅讓新西蘭政府得以有效治理奧克蘭以南地區,而且也促進了人口的大遷移。
1860年,新西蘭銀行和新西蘭保險公司在奧克蘭成立,到了1881年新西蘭銀行的業務量占整個新西蘭業務的一半。19世紀下半葉,大量的製造業公司也開始發展起來,例如奧克蘭擁有新西蘭主要的食糖生產供應商、鐵路工廠、磚瓦廠等。城市建設也初具規模,皇後街作為奧克蘭的主要街道,兩邊的商業性建築也逐步取代了原先的小木屋。
然而,奧克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864年英國軍隊撤離,隨著1865年首都地位的喪失而成為一個省,奧克蘭的發展陷入低穀。為了鼓勵更多的人來奧克蘭定居,奧克蘭出台了新西蘭唯一的土地獎勵政策,每個移民到奧克蘭的成年男子可以得到40英畝的土地。這些土地往往是奧克蘭地區周邊的荒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進行開墾。這個政策對增加奧克蘭人口和土地開發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奧克蘭再次煥發生機是因為其周邊地區發現金礦,吸引了大批淘金者蜂擁而至。1868年位於新西蘭北島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半島的泰晤士小鎮發現金礦,這個小鎮很快成為新西-5-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蘭最大而且產量最高的金礦,小鎮發展成當時新西蘭的一個大城市。開礦和城市建設都需要大量的木材。而位於北島最北部的懷波阿森林區,這裏萬鬆挺立,又是新西蘭特有的、世界上最高的鬆樹之一的考裏鬆的產地。由於科羅曼德爾半島上開礦和城市建設所需要的木材,都是由懷波阿森林區供應的,奧克蘭又是大量木材從產地運往科羅曼德爾半島的必經之地,這樣就促進了奧克蘭成為原木的加工、生產和集散中心。在當時約有45%的原木產品是由奧克蘭提供的,91.5%的木材是由奧克蘭出口的。直到20世紀初葉,黃金、考裏木、考裏木樹膠成為奧克蘭的主要出口產品。
1873年奧克蘭建起了第一條城際鐵路,這條鐵路從奧克蘭皇後街通向昂尼航噶(Onehun?
ga)。1902年11月24日,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開通,這條線路連接奧克蘭市中心到龐森貝(Pon?
sonby)。城市交通體係由城際鐵路、輪渡和有軌電車組成。這樣奧克蘭早期的城市交通體係也逐漸建立起來。
奧克蘭的發展還得益於它具有兩個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一個是瀕臨太平洋的懷特馬塔(Weitemata)港和瀕臨塔斯曼海的馬努考(Manukau)港,這兩個港口非常接近,最近處不過2公裏。這樣從塔斯曼來的貨物可以通過馬努考港很容易通過陸路接駁到太平洋。節省了海上航行的路程。同時,在奧克蘭北岸的德文港(Devonport)建立了新西蘭最大的海軍基地,奠定了奧克蘭成為新西蘭最主要港口的地位,1902年英國皇室巡遊新西蘭以及1908年美國海軍艦隊的來訪,更是強調了奧克蘭的重要性。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改變了通往英國的航線,人們不再需要繞過好望角前往大西洋,而是可以穿過巴拿馬運河這條捷徑,這樣奧克蘭港就成為必經之路而變得繁榮起來。
奧克蘭雖然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不再是新西蘭的政治中心,但是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奧克蘭逐漸成為新西蘭的工商業首都。
(四)今天的奧克蘭奧克蘭的行政區域範圍幾經變遷,2010年以前,奧克蘭是新西蘭16個地區之一,由奧克蘭區市政委員會管轄。奧克蘭地區由4個城市和3個區組成,這4個城市,包括奧克蘭市、北岸(NorthShore)市、懷塔克雷(Waitakere)市和馬努考市,3個區包括富蘭克林(Frank?
lin)、羅德尼(Rodney)和帕帕庫拉(Papakura)。2010年奧克蘭地區的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成了一個大奧克蘭市(參見圖1-1,圖1-6)。
大奧克蘭市合並了原先的奧圖1-6大奧克蘭市行政區劃示意圖(林海青繪)克蘭市、北岸市、懷塔克雷市、馬努-6-第一章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考市和羅德尼、帕帕庫拉以及一部分富蘭克林地區,組成一個超級城市,由奧克蘭市政委員會治理。大奧克蘭市的總麵積為4894平方公裏,總人口超過152萬(2014年),約占新西蘭總人口的33%以上,是新西蘭人口最多的地區。
大奧克蘭市區麵積大約1102平方公裏,以懷特馬塔和馬努考港灣為界,可將市區分為東區(豪伊克-帕庫朗阿區Howick-PakurangaArea)、西區(懷塔克雷山區)、南區(馬努考區)、北區(北岸區)和中區(奧克蘭區)。基本上包括了原先的四個城市:奧克蘭市、北岸市、懷塔克雷市和馬努考市。
奧克蘭地區是土著毛利人的世居之地,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左右,但它是世界上毛利人和波利尼西亞人最集中的城市,至今還保留有早期毛利人的堡壘式聚落遺址。19世紀中葉歐洲人開始大規模移居奧克蘭,現在歐洲裔居民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華人最早到新西蘭是在19世紀中葉,一批廣東的淘金工人飄洋過海來到新西蘭,原先大部分在南島的金礦區淘金,後來由於金礦開采完畢,開始陸續來到奧克蘭定居。20世紀下半葉,又有大量華人移居奧克蘭,華人現占全市人口10%左右。
奧克蘭地區屬於丘陵地貌。氣候溫和多雨,全年氣溫在6~28℃之間。二月最高溫度為25.5℃,八月最高16℃。奧克蘭港是天然深水良港,號稱全國第一商港,約46%的進口商品和約25%的全國的出口商品是通過該港進出的。這裏擁有新西蘭最大的集裝箱碼頭——王子碼頭,也是新西蘭海事博物館所在地。主要工業有機械、鋼鐵、造船、化工和輕工業,全國1\/3的工廠集中在這裏。她是新西蘭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新西蘭的經濟、工業、貿易的最大中心,有新西蘭經濟首都之稱(圖1-7)。奧克蘭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十分發達,有全國最長的1號高速公路圖1-7奧克蘭商業中心區(林海青攝)-7-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蘭北島奧克蘭地區火山地質考察記和鐵路穿越本區而過;位於奧克蘭南部的馬努考市國際機場是新西蘭最大的國際機場,是新西蘭通向世界各地的紐帶和空中門戶。
奧克蘭除了是經濟中心之外,還以其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稱雄新西蘭。在奧克蘭市政公園(AucklandDomain)翠綠的小山崗上,矗立著一座結構簡潔凝練、格調高貴素雅的白色建築,這就是新西蘭曆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AucklandWarMemorialMuse?
um)。這座1929年建成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是為了紀念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新西蘭戰士,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新西蘭遠征軍戰士在地中海戰艦甲板上所看到的希臘神廟的景觀。它也是一座自然和曆史文化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島嶼毛利人文化的博物館,館內藏著毛利人原始的藝術品,是新西蘭最大的博物館。
在市中心,有創立於1883年的奧克蘭大學,它不僅是新西蘭最大的大學,也是一座享譽世界的著名大學。該校設有10個學院,擁有150個專業,覆蓋人文、工程、自然科學、商學、藝術、教育、法學、建築等學科,學生可以在這裏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奧克蘭大學占地麵積約25萬平方米,在學校建築物中有一座高54米的鍾樓,雅號為“婚禮蛋糕”,鍾樓上雕刻著各種新西蘭動植物,它現在已成為奧克蘭大學的標誌性建築物(圖1-8)。
奧克蘭整個城市建築在火山群中,市內道路波狀起伏,一座座被綠草覆蓋的火山錐到處可見。還有很多以火山岩為主要材料建造的古老的大教堂(圖1-9)、大樓和高大的紀念碑基石等,構成了奧克蘭獨特的城市景觀。由於奧克蘭位於迤邐的南太平洋的中心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她也成為世界遊船的主要停靠站,每年有20多艘世界級豪華遊輪停靠奧克蘭。奧克蘭人酷愛水上運動,尤其是帆船運動。該市人均帆船擁有量名列世界前茅,素有“風帆之都”的美譽(圖1-10),加上有古老的建築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風光等,所以奧克蘭已成為新西蘭主要的旅遊目圖1-8奧克蘭大學代表性建築——鍾樓(林海青攝)的地之一。
-8-第一章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圖1-9奧克蘭市1898年建築的大教堂圖1-10奧克蘭中區帆船停泊碼頭(林海青攝)-9-第二章奧克蘭地區區域地質背景自從岡瓦納古大陸在侏羅紀晚期開始分裂,新西蘭也從此脫離古大陸向東移動。南島(SouthIsland)是以澳大利亞-印度板塊為俯衝側,插入東部的太平洋板塊之下,而北島的情況正好相反,即碰撞帶以東的太平洋板塊為俯衝側,插入西部的澳大利亞-印度板塊之下。澳大利亞-印度板塊與東部的太平洋板塊相碰撞不斷加劇,兩碰撞帶之間形成右旋平移轉換斷層,導致南、北兩島的地質演化和地貌特征有比較大的差別,近代南島隻有西緣和西北部分地區屬於澳大利亞-印度板塊,整個北島地區都屬於澳大利亞-印度板塊的範圍,並自成體係(圖2-1)。奧克蘭地區是處於北島澳大利亞-印度板塊的東部邊緣,該地區的地殼活動比較活躍,是地震和火山多發地區,其地層、構造和地貌特征等方麵也是受兩大板塊的活動強度所製約的。圖2-1新西蘭兩大板塊碰撞帶示意圖(據ThorntonJ.,2003)1-克馬德克海溝(KermadecTrench);2-希庫朗伊海溝(Hi?
kurangiTrench);3-阿爾卑斯斷層(AlpineFault)。
一\/奧克蘭地區地層簡介在介紹奧克蘭地區地層之前,首先談一下地殼曆史及其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是怎樣劃分的。從地層原始形成的正常次序,總是年代較早的地層位於年代較晚地層之下,這就是一般所稱的“地層層序律”。但自然界是在不斷地變化,特別是經曆後來的地殼運動,破壞了這種正常地層層序。有時由於岩層經受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地層出現反常的現象,導致年代較老地層反而覆蓋在年代較新的地層之上。這時我們再應用“地層層序律”去劃分地層,就會得出錯誤的結-10-第二章奧克蘭地區區域地質背景論。
現在一般運用古生物學和同位素年齡測定兩種方法,就能克服應用“地層層序律”建立地層正常層序的不足,特別是古生物學的方法,對劃分含有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地層來說,是最有效且簡便的方法。因為生物演化總是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是不可逆性又有階段性向前進化的。在同一生物分類級別中越是高級的生物,年代就越新;較低級生物化石則保存在較老的岩層內。在不同地質年代地層,含有不同生物化石;在相同地質年代岩層,可以找到相同的生物化石。這種用生物化石決定地層層位的規律,就稱“化石層序律”或稱“生物群層序律”。應用生物化石來劃分地層,就不致於把地層的新老次序弄顛倒了。但應用生物化石方法隻能確定地層之間新老關係,因而稱它為“相對地質年代(齡)”。
地質學者首先以生物演化的幾個主要階段為準,把整個地殼曆史分成幾個大的地質年代,並分別賦予曆史單位名稱,最大的單位叫做“宙”,將地殼曆史從早到晚,分為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而顯生宙又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個“代”又可分成若幹個“紀”,每個“紀”又分為幾個“世”,每個“世”又分為幾個表2-1地質年代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對應表“期”等。而在各地質年代內所形成的地質年代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地層,便使用相應的年代地層單位名宙宇稱。如“宙”的相應地層單位為“宇”、代界“代”的相應地層單位為“界”、“紀”的紀係相應地層單位為“係”、“世”的相應地世統期階層單位為“統”、“期”的相應地層單位為“階”,如表2-1所示。
在應用岩石性質及其組合特征劃分地層時,其地層單位則可分為最大岩石地層單位“群”。
“群”下可分為“組”、“組”下可分“段”等岩石地層單位(參見附三)。另外據不同地質時期所形成地層之間接觸關係,可分為整合接觸和不整合接觸關係兩種。前者表示上下兩地層形成過程是連續的,後者兩岩層間有一剝蝕麵,說明較早形成的地層經曆地殼運動而上升,遭受一定時期的侵蝕、風化等作用後,再下降接受沉積,導致兩地層間不連續,出現地層的缺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