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廬:建造房屋,這裏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們居住的地方。

[2]喧:喧囂,喧鬧。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

[4]悠然:閑適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5]日夕:傍晚。

[6]相與:相交,結伴。還:歸來。

[7]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

[8]辨:辨識。

【翻譯】

我雖然居住在人比較多的地方,但我的門口沒有車馬喧囂的聲音。問我怎麼做到這些的,隻要你的心誌高遠,那麼這裏就是很僻靜的地方了。我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不經意地抬起頭,那南山便映入了眼簾。傍晚時分,山中的氣息非常好,飛鳥相伴著回到樹林中去了。我在這裏體悟到了人生的意義,當我想要辨識清楚這些意義時,卻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擺脫俗世的糾纏和田園生活的樂趣。

在“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中,以“人境”和“無車馬喧”對比,寫出了作者居住環境的幽靜。“車馬喧”指的是達官貴人,門口“無車馬喧”,說明作者對官場的鄙夷和疏遠。“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設問句。如何才能在鬧市中保持一顆獨立之心而不被俗世所幹擾呢?隻要你有一顆隱居的心就可以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千古名句,寫出了作者隱居生活的閑適。這兩句詩有很強的畫麵感,既寫出了南山的清幽,也寫出了作者的悠閑,使得詩句的意境悠遠。自此以後,“菊”便成了陶淵明的化身,象征著高潔的人格。“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作者遠望所見之景,體現了詩人閑適自得的心情。同時,作者以“飛鳥”自喻,體現了自己歸隱山林的決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總括全詩,作者麵對如此優美的景致,體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這更加堅定了他歸隱的決心。“欲辨已忘言”也說明了語言的限製,“言不盡意”,我們的很多感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有哲理的意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2],風煙望五津[3]。

與君[4]離別意,同是宦遊[5]人。

海內[6]存知己,天涯若比鄰[7]。

無為在歧路[8],兒女共沾巾[9]。

【簡介】

王勃(約650—約676),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注釋】

[1]少府:官名。之:到,往,去。

[2]城闕:即城樓,代指唐朝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

[3]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泛指蜀川。

[4]君:對人的尊稱,您。

[5]宦(huàn)遊:出外做官。

[6]海內:四海之內,全國各地。

[7]天涯:天邊,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相鄰,近鄰。

[8]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口,這裏指送別之地。

[9]沾巾:淚水沾濕衣服,揮淚告別。

【翻譯】

長安城被三秦大地所環繞、拱衛著。我們站在這裏,透過茫茫的風塵煙靄,遙望蜀地的五個渡口。與你離別時,我懷著無限的情意。因為我們都是在外做官的遊子,所以我們有很多相同的感受。隻要在世界上有你這個知己在,哪怕是到天涯海角去,我也不會覺得那裏有多麼遙遠。在分別的路口,我們不要像小兒女那樣,因為離別而哭哭啼啼的。

【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是作者寫給杜少府的送別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作者用對仗工整的句式,描繪了一幅壯闊的場麵。“風煙望五津”,“風煙”二字,寫出了友人將去之地的遙遠,正因為如此,遙望“五津”的視線才會被茫茫的風塵煙靄所阻隔。緊接著,作者由寫景轉入抒情:“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因為我們都是宦遊在外的人,所以彼此之間有很多共同的感受,情誼也更加深沉。也正因為我們本身就是身處他鄉的遊子,所以,此次的分別也就無須特別悲傷。作者再次鼓勵友人,寫下了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隻要找到了知己,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我也不會感覺到孤單,這小小的分別又算得了什麼?我們的友誼是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阻隔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說到了離別,但淒婉的離別方式是作者所反對的。

這雖是一首送別詩,但作者並未流露出一種傷感的情緒,而是從頭到尾都在鼓勵、安慰友人,境界開闊,格調積極向上。

登幽州台[1]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2],後不見來者[3]。

念天地之悠悠[4],獨愴然而涕下[5]。

【簡介】

陳子昂(約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初唐主張詩文革新的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世稱“陳拾遺”。代表作有《登幽州台歌》。

【注釋】

[1]幽州台:即黃金台,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當年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立的。

[2]前:過去,以前。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明君主。

[3]後:未來,以後。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英明帝王。

[4]念:想到。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闊。

[5]愴(chuàng)然:悲傷淒惻的樣子。涕:眼淚。

【翻譯】

我站在幽州台上,向遠處眺望。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賢納士的明君,往後也找不到渴求人才的賢主。一想到天地之間的蒼茫無限,心中無限感傷,悲憤的熱淚就奪眶而出。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短詩。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作者隨軍出征,討伐契丹。但因為主帥無能,軍隊打了敗仗。作者屢次向主帥進言,出謀劃策,但不僅計謀未被采用,詩人反而被降職處罰。接連受挫的詩人,滿懷著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壯誌未酬的幽怨,登上了薊北城樓,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幽州台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的,後來燕國終於強盛起來。作者所渴望的,不就是遇到一個像燕昭王一樣懂得招賢納士的君主嗎?所以,登上幽州台,作者感慨萬千:“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以前的賢明君主我沒辦法遇到,以後的聖賢明君我也等不到了,為什麼偏偏我就生不逢時呢?在古往今來的時間長河中,詩人感到很孤獨。詩人把注意力從時間轉向了空間:“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浩瀚的宇宙當中,竟然找不出一個賞識我的人。一想到這裏,詩人滿懷的孤寂、憂憤都噴薄而出,頓時淚流滿麵。

全詩的視野開闊,意境雄渾,再加上作者深沉的感情,很有感染力。詩歌沒有對幽州台進行描寫,隻是抒發了登台時的感慨。因此我們能體會到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那種孤獨、失落的情緒。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2]。

氣蒸雲夢澤[3],波撼嶽陽城[4]。

欲濟無舟楫[5],端居恥聖明[6]。

坐觀垂釣者,徒[7]有羨魚情。

【簡介】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稱“孟襄陽”。與王維合稱“王孟”。他的詩以山水田園詩為主,代表作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建德江》等。

【注釋】

[1]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任宰相。

[2]涵:包容。虛:虛空,空間。太清:天空。

[3]雲夢澤:古代雲夢澤分為雲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地勢低窪的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4]撼:撼動。嶽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5]濟:渡過。楫(jí):船槳。

[6]端居:閑居,隱居。聖明:指太平盛世。

[7]徒:隻能。

【翻譯】

到了農曆八月,洞庭湖的湖水就漲起來了,水麵幾乎與岸邊平行。湖麵十分開闊,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難以分辨。雲夢澤的水汽蒸騰,使得洞庭湖周邊都有些氤氳朦朧。當洞庭湖波濤洶湧時,幾乎能讓湖邊的嶽陽城感覺到震動。我想要到湖的對岸去,但沒有船來載我過去。在太平盛世,我卻隻能閑居在家,不能施展抱負,我感到很恥辱。看著釣魚人是那麼的悠閑自在,我卻隻能徒勞地懷著羨魚之情而無所作為。

【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是作者寫給張丞相的一首幹謁詩。

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不僅點明了作詩的時間是在八月,也描繪了洞庭湖因秋水注入而湖麵上漲時的壯闊場景。“氣蒸雲夢澤”寫周邊的沼澤地都受到湖水的滋育,表明了洞庭湖豐厚的積蓄。“波撼嶽陽城”則表現了洞庭湖氣勢之大,連雄偉堅固的嶽陽城都被它所撼動。“欲濟無舟楫”是雙關的用法,既寫作者麵對汪洋的湖水,想要到達對岸去,但沒有船隻來載他過去;也用“舟”來代表丞相的引薦,表達自己想要做官,但苦於無人引薦。“端居恥聖明”則接著上一句,寫自己不願賦閑在家,想要有所作為。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承接上文,“垂釣者”指的是朝廷的執政者,即題目中的“張丞相”。雖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但作者的問題就在於無人引薦,所以隻能空懷著一顆“羨魚”之心。

這首幹謁詩寫得很得體,不諂媚,不卑不亢,委婉含蓄地向張丞相表達了自己的意願。

宿建德江[1]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2],日暮客[3]愁新。

野曠天低樹[4],江清月近人。

【簡介】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稱“孟襄陽”。具體信息,請參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注釋】

[1]建德江: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劃動小船。泊:停船靠岸。渚:水中小塊陸地。

[3]客:指作者自己。

[4]野:原野。曠:空闊遠大。

【翻譯】

船家把船停靠在煙霧彌漫的小洲岸邊,到了日暮時分,新的愁緒又湧上了客子的心頭。在舟上放眼望去,原野十分開闊,遠處的天邊仿佛比岸邊的樹還要低。江水清清,江麵平靜,映在水中的月亮的倒影也仿佛要過來跟人親近似的。

【賞析】

這是作者在羈旅途中所寫的一首情景交融的五言絕句。

首句“移舟泊煙渚”與題目相呼應。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寫出了時間是在傍晚,這便與“宿”、“泊”、“煙”等字詞相符合。因為到了日暮時分,不便行船,所以船家將船停靠岸邊;傍晚時候的水邊,經常是煙霧迷蒙的景象。同時,作者也寫出了此時的感受——“客愁新”。羈旅的遊子本就有不少愁緒,但此刻又激發了新的愁緒,這是為何?傍晚時分,是大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時候,所以特別能夠勾起遊子的思鄉情懷;再加之作者此時坐在船上,有漂泊無依之感;麵對著東流的江水,也會讓人有時光流逝的感覺。這些都會引起敏感的詩人的注意,引發他的“客愁”。抒情之後,作者轉入寫景。“野曠天低樹”是作者在船上向岸邊眺望時所看到的景色,視野非常開闊,讓詩人煩悶的心情頓時輕鬆了許多;也正是因為原野的“曠”才顯得遠處的天邊比岸邊的樹還要“低”。“江清月近人”寫作者在身邊的江麵上看到的景色,在平靜的江麵上,月亮的倒影仿佛要與作者親近似的,離他很近;因為江水的“清”才能給人以月亮的倒影靠“近”人的感覺。作者看到如此開闊的場麵和可愛的場景,剛被觸發的“客愁”也會因此而減弱不少。

送魏二[1]

唐·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2]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寫邊塞、軍旅、閨怨、宮怨、送別等題材。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

【注釋】

[1]魏二:作者的友人,在家排行第二,名字不詳。

[2]瀟湘:瀟水與湘水在零陵縣會合,稱瀟湘。泛指今湖南一帶。

【翻譯】

我在江邊的樓上設宴為你餞行,我們都有些醉意了,微風吹過,飄來橘柚的香氣。我送你到船上,江風引來了雨水,讓人感到一絲寒意。一想到在不久之後,你的船就會在湘江上空的月亮照耀之下航行。岸邊猿猴啼叫的聲音進入你的夢鄉,增加了你的愁緒。

【賞析】

這是作者在貶所龍標送別友人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首句“醉別江樓橘柚香”中,“橘柚香”點明了送別的季節是在清秋時分,“醉別”體現了作者與友人之間的感情之深。“江風引雨入舟涼”寫送別的情境,江風吹過,帶來了一陣秋雨。“涼”字不僅寫下雨讓友人感到涼,而且寫出了此時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這兩句是實寫。第三、四句轉入虛寫:“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作者想象友人的船在湘江上航行時的情況,通過“瀟湘月”的視覺描寫和“愁聽清猿”的聽覺描寫,寫出了友人在旅途中的孤獨、寂寞。這幅想象出來的畫麵,因為月色的籠罩、夢中猿猴的啼叫而富有朦朧之感,也更加深了離別時候的傷感。詩歌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從軍行[1]

唐·王昌齡

青海[2]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3]。

黃沙百戰穿[4]金甲,不破樓蘭[5]終不還。

【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具體信息,請參看《送魏二》。

【注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

[2]青海:青海湖。

[3]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4]穿:磨穿。

[5]樓蘭:漢西域國名,這裏指侵擾西北地區的敵人。

【翻譯】

青海湖的上空,有大片的、厚厚的雲朵,使雪山的色彩都顯得有些暗淡了。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遠遠地望著玉門關。戰士們經曆過無數的戰爭,身上穿的鐵甲破損嚴重,連地上的黃沙都能穿透這些鐵甲。但他們發下了這樣的誓言:不破樓蘭城,我們絕不回去!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一首邊塞詩。

首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中涉及了三個地名“青海”、“雪山”、“玉門關”,它們均處於西北地區。這樣,詩人在我們麵前展現了一幅廣闊的西北邊塞的場景。在唐朝,西北地區是戰爭的多發地帶。“青海長雲暗雪山”暗含了“青”、“黑”、“白”三種色調,具體描繪了邊塞地區的景色,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氣氛,給人一種戰爭將至的感覺。“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句,駐守孤城的將士們緊緊地盯著遙遠的玉門關,注意著那裏的一舉一動,寫出了將士們高度的責任感。“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寫出了戰士們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的崇高理想。遍地的“黃沙”是西北地區常見的景象,體現了西北地區的荒涼和戰士們生存環境的艱難。“百戰”寫出了戰士們經曆的戰鬥之多,時間之久。“穿金甲”體現了戰士們參與戰鬥的次數之多、時間之久,也體現了敵人的凶殘、強悍。雖然生存環境是如此惡劣,雖然戰爭是如此之慘烈,但戰士們沒有抱怨,沒有退縮,他們心中隻有一個願望:消滅這裏的敵人。“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七個樸素的字,有力地塑造了一群不怕吃苦和犧牲、精忠報國的勇士的形象。最後兩句使得詩歌的境界更為闊大,感情也更為悲壯。

使[1]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2],屬國過居延[3]。

征蓬[4]出漢塞,歸雁入胡天[5]。

大漠孤煙直[6],長河[7]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8],都護在燕然[9]。

【簡介】

王維(701—761,一說699—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宋代大詩人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作有《使至塞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注釋】

[1]使:出使。

[2]單車:一輛車,形容隨從很少。問邊: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3]屬國:即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為典屬國。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4]征蓬:隨風遠飛的枯蓬,這裏是詩人自喻。

[5]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裏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地,這裏指唐軍占領的北方。

[6]大漠:沙漠。孤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燒的狼糞,其煙霧不易被風吹散。

[7]長河:黃河。

[8]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

[9]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裏指前敵統帥。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裏代指前線。

【翻譯】

我乘坐一輛車要去邊關慰問將士,現在已經過了居延這個地方。我就像千裏的飛蓬一樣,飛出了邊關;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浩瀚的大漠上空,一道煙霧直衝雲霄。蜿蜒的黃河在大漠中間穿過,黃河的上方,一輪圓圓的太陽快要落下西邊的山了。在蕭關這個地方,我遇見了偵查的騎兵,他告訴我,將軍正在前線奮戰。

【賞析】

這是作者以監察禦史的身份慰問邊關將士時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寫作者到西北邊塞出使,與題目“使至塞上”相吻合。“單車”二字寫出了作者的孤獨和失意。頷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中,作者使用了比興的手法,以“征蓬”和“歸雁”自喻,寫出了作者此刻漂泊無依的心態,以及內心的抑鬱和憤慨。作者作為皇帝任命的監察禦史,而有這種消極的心態,說明了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歸雁”,大雁北歸,點明了此時的具體時間是春天。頸聯中,作者描繪了西北邊塞壯美的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者“畫”出了筆直的“孤煙”、蜿蜒的“長河”和圓圓的“落日”,線條雖然簡潔,但成功地把作者當時所見到的奇特、壯美的景色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怪不得宋代大詩人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寫作者已經到了目的地,但沒有見到都護,因為都護到前線指揮戰爭去了,反映了前線將士奮勇殺敵的決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1],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2],聞道龍標過五溪[3]。

我寄愁心與[4]明月,隨風直到夜郎[5]西。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富有浪漫主義氣息。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

【注釋】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職稱為左遷。龍標:古地名,在今湖南省黔陽縣。

[2]楊花:在古代詩詞中,楊花指的是“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穀鳥,鳴叫的聲音哀婉淒切。

[3]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名稱來稱呼一個人。五溪:沅溪、武溪、巫溪、酉溪、辰溪的總稱,在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

[4]與:給。

[5]夜郎:夜郎縣,唐朝的縣名,在今湖南沅陵。

【翻譯】

在柳絮落盡、杜鵑鳥開始鳴叫的時候,我聽說你被貶到了遙遠的龍標,那裏地勢偏遠,要經過五溪。我把一顆寄托著憂愁、思念的心托付給那輪明月,希望月亮能夠隨著風一路陪伴你到夜郎的西邊去。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在聽到好友王昌齡被貶官的消息後,寫給他的一首七言絕句。

題目中的“遙有此寄”說明兩人相隔的距離很遠,所以作者隻能把詩歌寄到很遠的地方去。“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表明作者寫詩的時間是在暮春時分,這時候,遍地是飄落的柳絮,滿耳是子規鳥啼叫的聲音。“子規”和飄落的“楊花”給人一種飄零、幽怨之感,體現出作者聽到友人被貶遠方的消息時低落的心情。“過五溪”既體現了王昌齡被貶之地的遙遠,也體現了作者的同情和惋惜。這兩句詩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作者的抒情之筆。既然兩人相距遙遠,作者無法直接去安慰友人,那麼,就讓這輪明月帶去我的思念和憂愁,讓它伴著你去那遙遠的地方吧!作者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將月亮擬人化,使之成為傳遞感情的紐帶。隻要天氣晴朗,在晚上哪裏看不到月亮呢?隻要我們看的是同一輪月亮,即使身處異地,月亮也會把我的感情傳遞給你的。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的性格和對友人深厚的感情。

行路難[1]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3]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4]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5]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6]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7]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信息,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1]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中的調名。

[2]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鬥十千:一鬥值十千錢,形容酒美價高。羞:通“饈”,佳肴,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3]箸(zhù):筷子。茫然:無所適從。

[4]塞:堵塞。太行: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

[5]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這兩句運用了典故。薑太公曾在渭水邊釣魚,遇見了周文王,後來薑太公幫助周打敗了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來被商湯聘請,伊尹助商滅夏。薑尚和伊尹雖然出身低微,但後來都輔佐帝王建立了不朽功業,詩人借此表明自己仍然有遠大的前途。

[6]歧:岔路。安在:在哪裏。

[7]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會:當。雲帆:高高的船帆。濟:渡過。

【翻譯】

金杯中所盛的清酒,一鬥就價值十千錢。玉盤中的珍貴佳肴,價格也有一萬錢之多。我雖然麵對著這麼豐盛的飯菜,但還是停下了手中的酒杯,放下了拿起的筷子,吃不下飯。我拔起手中的寶劍,環顧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我想要渡過黃河,但堅冰堵塞了河道,無法渡過。我想登上太行山,但大雪滿山,無法登臨。我想起了以前,貧賤的薑太公在河邊垂釣,才遇上了周文王。還未發跡的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舟經過太陽、月亮的旁邊,後來被商湯重用。人生的道路真是充滿艱難啊,充滿艱難。到處都是岔路口,我到底應該選擇哪一條路才能實現我的理想呢?我堅信,我終究會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到時候,我會乘長風破萬裏浪,我會揚帆遠航,到大海中遨遊。

【賞析】

這首詩歌寫於李白離開長安之後,政治上失意的時期,是一首抒發內心情感的七言歌行。

首句“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寫出了友人對自己的盛情招待。但嗜酒如命的李白,麵對著這些美酒佳肴竟然沒有一點胃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為什麼他會感到心中茫然呢?李白一直夢想著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受到朝廷中小人的迫害,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所以詩人感到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裏。緊接著詩人用具體的事例展現了自己此時的困境:“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自己的理想就近在眼前,可就是無法實現,作者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這時候,作者想到了古時候的賢人薑太公和伊尹,他們在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之前也都經曆過困難的時期,所以詩人這時候又充滿了自信。“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回到現實中,想到自己的前途仍然沒有方向,不禁再次感受到了焦慮。但作者緊接著又給自己以安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雖然現在處境困難,但我終究會等到長風破浪的那一天的,這又給人以積極奮進的力量。

全詩寫出了李白心態的變化:從麵對佳肴美酒時的苦悶,到想到古代賢人事跡時又恢複了信心,再回想到現實中的迷茫,到最後的重拾信心。整個心態變化過程激蕩起伏,寫出了作者心中的糾結和迷茫。最後以積極、浪漫的詩句結尾,體現了詩人雖有憂愁,但仍然樂觀向上的態度,這也與李白浪漫、豪放的個性相符合。

渡荊門[1]送別

唐·李白

渡遠[2]荊門外,來從楚國[3]遊。

山隨平野[4]盡,江入大荒流[5]。

月下[6]飛天鏡,雲生結海樓[7]。

仍憐[8]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信息,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1]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

[2]遠:遠自。

[3]楚國:今湖北、湖南一帶。這裏在春秋戰國時屬於楚國管轄。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6]下:下來。

[7]海樓:海市蜃樓,這裏描寫江上雲霧的變幻多姿。

[8]仍:仍舊,依然。憐:憐愛。

【翻譯】

我遠道而來,坐船路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國之地遊覽。隨著平原的出現,山巒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線上了。長江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奔流。月亮的倒影投在江水之中,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麵鏡子。到了白天,雲彩生起,變幻多姿,就像水麵上出現了蜃樓。我還是憐愛這故鄉的流水,不遠萬裏一直為我送行。

【賞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五言律詩。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用白描的寫法,介紹了作者寫作此詩的背景:年輕的詩人從蜀地走出來,遊曆楚國大地。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描寫了荊門的壯闊景色,寫出了平原的廣闊和江水的奔騰不息。這是千古名句。興致勃勃的詩人,見到眼前的壯美景象,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流動感的畫麵。“月下飛天鏡”寫晚上月亮的倒影,表現了江麵的平靜;“雲生結海樓”寫白天江上雲彩曼妙多姿,而這種景象隻有在開闊的場景中才能看到。尾聯“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寫作者的思鄉之情。詩歌的題目雖然說的是“送別”,但不是作者和友人的分別,而是寫作者與故鄉的分別,所以才有思鄉之情的出現。但詩歌妙就妙在作者不直接寫自己思念家鄉,而是說故鄉的水舍不得我,一路送我到了這裏,很有趣味。因為“水”自身的特性,所以用“水”來寫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就有一種綿綿不絕、無法割斷的意味在其中。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1]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2]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3]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4],中間小謝又清發[5]。

俱懷逸興壯思飛[6],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7],明朝散發弄扁舟[8]。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信息,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1]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謝朓(tiǎo)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餞別:以酒食送行。校(jiào)書: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李白的叔叔李雲。

[2]長風:遠風,大風。

[3]酣(hān)高樓:暢飲於高樓。

[4]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的東觀。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即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

[5]小謝:指謝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稱為小謝、大謝。這裏是詩人自喻。清發:指清新秀發的詩風。

[6]逸興:飄逸豪放的興致。壯思:雄心壯誌。

[7]稱(chèn)意:稱心如意,合自己的心意。

[8]明朝(zhāo):明天。散發:不束冠,散著頭發,意思是不做官。扁(piān)舟:小船。

【翻譯】

過去的日子已經棄我而去,不可挽留。今天又有很多的煩惱憂愁,使我心情煩亂。看著廣闊的天空,萬裏的長風護送著大雁向南飛去。麵對著這樣的景象,正好可以在高樓上開懷暢飲。你的文章就像建安時期的作品一樣充滿慷慨、雄渾之氣,我的詩歌像謝朓的作品一樣清新明麗。我們都懷有飄逸豪放的情致,我們的思緒像是要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摘取那輪明月。我抽出刀來,想要砍斷流水,不僅沒有成功,水反而流得更加湍急了。我舉起酒杯,想要借酒來消解心中的愁緒,但愁緒反而更多了。人生在世,不能稱心如意地生活,倒不如明天我就散了頭發,駕著一葉扁舟,到江海上自由地生活。

【賞析】

這是一首為友人餞別的七言歌行。

作者在詩歌一開始就直抒胸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作者好像心中有萬千愁緒凝聚,不吐不快。作者用“昨日”與“今日”對比,不僅寫出了胸中苦悶之多,而且說明這些苦悶是一直以來就有的,不是從今天才開始有的。接著作者突然一轉,開始寫在謝朓樓上看到的景象:“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剛開始的愁悶,被眼前壯闊的場麵所取代,作者也輕鬆了許多,麵對著長空和秋雁,開始開懷暢飲。“秋雁”也點明了此時的季節是在秋天,這是個容易生發感傷情緒的季節。作者接著寫宴會的主客雙方:“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建安文章的特點是慷慨悲壯,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白這位友人的性格是豪放的。在“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中,作者開始了浪漫的想象,既然我們都有這種飄逸的情致,那我們就一起飛到天上去把明月摘下來吧!作者的豪放和天真,在這句詩中顯露無遺。看著謝朓樓前的流水,作者又想起了心中的愁緒:“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作者以流水比喻愁緒,形象生動。愁緒是沒有形態的,所以用刀砍不斷,用酒澆不掉,隻會徒增煩惱。這句詩從側麵寫出了作者的愁緒之多,與首句相呼應。在精神層麵遨遊之後,作者又被迫回到了現實中來:“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既然現實黑暗,政治腐敗,生活中處處不得意,那我就學習孔子“乘桴浮於海”,在那裏我就可以自由地生活了。麵對這現實的黑暗,作者給自己找到的解決之道是逃避現實,雖然有些消極,但這是詩人在當時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辦法了。

作者借給友人送行的機會,寫出了心中無限的愁緒,但同時作者也並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所以才有了“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浪漫和豪情。

秋浦歌

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1]。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2]。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信息,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1]緣:因為。個:這樣,這麼。

[2]秋霜:這裏比喻白發。

【翻譯】

我頭上的白發有三千丈那麼長,這是因為我的心中有無限的愁緒。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看到我的頭上發白如霜,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自己心中憤懣的五言詩。

首句“白發三千丈”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詩人頭上的白發之多。為什麼會這樣呢?“緣愁似個長”,原來是因為心中有著無限的愁緒,這些白發都是因為心中有愁才長出來的。在最後兩句“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中,作者繼續抒情。作者知道自己頭上有白發,是因為他看了鏡子。在這裏使用“霜”字,不僅能表示頭發之白,還帶有一些感傷的色彩,更適合此時的情境。作者“不知”頭發為何變白,不是真的不知道原因,而是不想說、不願說。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已經五十多歲了,他一直夢想著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一直未能如願。半生已過,壯誌未酬,作者怎能不感到憂愁和憤懣?但作者並未在詩中直言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而是通過誇張的想象將這種愁緒比較婉轉地表達了出來。

越中[1]覽古

唐·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2]歸,戰士還鄉盡錦衣[3]。

宮女如花滿春殿[4],隻今惟有鷓鴣[5]飛。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具體信息,請參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注釋】

[1]越中:指現在的浙江紹興一帶,在春秋時代是越國的首都。

[2]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越國打敗了吳國。

[3]錦衣:華麗的衣服。

[4]春殿:宮殿。

[5]鷓鴣:鳥名。

【翻譯】

越王勾踐終於報仇雪恨,消滅了吳國,將士們都衣錦還鄉。在越國的宮殿裏,全是美貌如花的宮女。而現在呢,經過了千年之久,宮殿的遺址上隻有鷓鴣飛來飛去。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是詩人在遊覽越中時觸景生情而寫的一首懷古詩。

在春秋晚期,吳、越兩國之間戰爭不斷,吳王夫差曾經打敗了越國。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多年之後終於報仇雪恥,消滅了吳國。這首詩首句“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鄉盡錦衣”所寫的就是越國將士凱旋時的場景。打了大勝仗,將士們都獲得了賞賜。凱旋時,大家穿的不是甲衣,而是錦繡做的華服。作者接著寫勾踐的生活場景:“宮女如花滿春殿。”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臥薪嚐膽時所受的苦難和恥辱,勝利之後就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身邊全是貌美如花的宮女。“春”字不僅與前麵的“花”相應,也暗示了戰後的美好時光。然而,美好時光總是短暫的。作者在詩歌的末尾來了一個很大的轉折:“隻今惟有鷓鴣飛。”當初的一切勝利、喜悅、繁華、美好都煙消雲散了,留給後人的隻有這一座殘敗的宮殿遺址,隻有鷓鴣在這裏飛來飛去,一片荒涼的景象。這樣強烈的今昔對比,讓人不禁感歎盛衰的變化和人世的無常。尤其是詩歌的前三句都在寫越國的繁華、強盛,與最後一句的荒涼景象相比較,這種落差更加讓讀者感到觸目驚心。

詩歌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作者巧妙地把絕句的轉折點放在第四句,而不是一般的第三句,更有利於凸顯出這種今昔、盛衰的對比,在藝術上更具感染力。

次北固山下[1]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3]。

海日生殘夜[4],江春入[5]舊年。

鄉書[6]何處達,歸雁[7]洛陽邊。

【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傳世詩歌不多,最有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注釋】

[1]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

[2]客路:行客前進的路。青山:這裏指北固山。

[3]風正:風順。懸:掛。

[4]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殘夜:夜將盡之時。

[5]入:到。

[6]鄉書:家書。

[7]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翻譯】

我在他鄉趕路,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江水的顏色因為兩岸景物的倒影,看起來有些綠,我乘坐的船就在這樣的水中前進。潮水漲起來了,兩岸之間的江麵變得很寬闊。船隻順風而行,船上的帆布因為順風的緣故,高高地懸掛起來。夜晚尚未過去,海上的旭日早已迫不及待地升起來了。江上的春天似乎來得更早一些,舊的一年還沒過去,新一年的春天就已經來到了。我寫給家裏的信怎樣才能送回去呢?煩勞北歸的大雁,把我的家書捎到洛陽城邊吧。

【賞析】

這是作者在羈旅途中觸景生情而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中,“客路”、“行舟”寫出了作者正在羈旅途中,與題目“次北固山下”相對應,也給人一種漂泊無依之感。在南方的冬天,有一些樹木的葉子還是保持著綠色的,“青山”、“綠水”就寫出了這樣的特點,也寫出了春天的腳步已經來到,連江水的顏色都因倒影的關係而變綠了。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對仗工整,描繪出了一幅氣象宏大的畫麵。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本詩中最有名的句子,通過使用“生”、“入”等詞語,將時間擬人化,把時間的流逝很形象地展現出來。海日升起,驅走了黑暗;新春來到,萬象更新,給人以希望。但在同時,也寫出了時間的消逝,引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緊接著轉入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思鄉的詩人正愁沒人來傳送家書,正巧天空飛來了一隊北歸的大雁,詩人想起了“鴻雁傳書”的故事,就想讓大雁幫助自己來傳遞家書。

詩歌景色描寫場麵宏大,感情真摯,寫出了無數遊子的心聲。

黃鶴樓[1]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2]。

晴川曆曆漢陽樹[3],芳草萋萋鸚鵡洲[4]。

日暮鄉關[5]何處是,煙波[6]江上使人愁。

【簡介】

崔顥(約704—約754),字、號均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開元十一年(723)進士。他的詩歌激昂豪放,氣勢雄渾。詩歌代表作為《黃鶴樓》。

【注釋】

[1]黃鶴樓: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

[2]悠悠:飄蕩的樣子。

[3]川:平原。曆曆:清晰可數。

[4]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

[5]鄉關:故鄉的家園。

[6]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麵。

【翻譯】

昔日的仙人已經乘著黃鶴離去了,這裏隻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離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千萬年以來,隻有白雲在這裏悠悠飄蕩。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方,在陽光的照耀下,漢陽的平原上樹木蔥鬱,生機盎然;鸚鵡洲上,芳草茂密,景色宜人。日暮時分,不知何處是我的家鄉。望著煙波浩蕩的江麵,我的心裏滿是憂愁。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黃鶴樓的七言律詩。

詩歌前四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不符合傳統律詩的平仄規則,且“黃鶴”一詞連續出現了三次,這是律詩的大忌。但我們讀來並不會有重複的感覺,這是因為全詩氣勢一貫而下,十分順暢。“昔人”與“此地”形成了鮮明的今昔對比,使讀者感到鶴去樓空,歲月不再,唯有白雲不受時間的限製,成為黃鶴樓曆史的見證。“白雲千載空悠悠”,給人一種世事茫然的感覺。詩人對黃鶴樓進行一番虛寫之後,轉入了實際的景物描寫:“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一聯對仗工整,視野開闊,寫出了詩人登樓遠眺所見的景色。眺望著遠方的景色,詩人突然有了思鄉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煙波浩蕩的江麵,給人一種茫然的感覺;此時又恰好在日暮時分,這些都能勾起詩人的思鄉之情。

據說李白後來也遊曆過黃鶴樓,麵對著這些景色,發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這個傳說也使得這首《黃鶴樓》名聲大增,從而成為描寫黃鶴樓的千古絕唱。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1]?齊魯青未了[2]。

造化鍾神秀[3],陰陽割昏曉[4]。

蕩胸[5]生層雲,決眥入歸鳥[6]。

會當淩絕頂[7],一覽眾山小[8]。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的詩兼備眾體,其詩歌語言具有“沉鬱頓挫”的特點。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很高,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北征》等。

【注釋】

[1]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夫(fú):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如何:怎麼樣。

[2]齊魯:春秋戰國時代,齊、魯兩國位於今山東境內,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後來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未了:不盡,不斷。

[3]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4]陰陽:“陰”指山的北麵,“陽”指山的南麵。割:分。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此判若清曉與黃昏。

[5]蕩胸:心胸搖蕩。

[6]決:裂開。眥(zì):眼角。入:收入眼底,看到。

[7]會當:終當,定要。淩:登上。

[8]小:這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小。

【翻譯】

泰山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在齊魯大地上,泰山那蒼翠的山色似乎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大自然所有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彙聚在泰山之上,因為山南山北明暗不同,泰山就像被分割成兩半一樣。那飄浮在空中的層層雲霞,使我心胸蕩漾。日暮時分,為了看到那歸巢的鳥兒飛入山林,我瞪大了眼睛,眼角好像要裂開了。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其他的山,到時候邊上的群山肯定都會顯得很小。

【賞析】

這是年輕的杜甫在山東遊曆時所寫的一首歌詠泰山的五言律詩,體現了詩人的浪漫情懷。

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作者遠望泰山時看到的景色。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此句既寫出了作者的好奇,也體現了作者激動、喜悅的心情。“齊魯青未了”寫出了泰山的雄偉壯麗,很遠就能看到泰山,而且山上的綠色也看不到盡頭,寫出了作者對泰山由衷的讚歎。頷聯“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泰山的風景。泰山風景秀麗,就像受到大自然的寵愛一般,所有的美景都聚集在這裏。“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雄偉挺拔,使得山南山北的光線明暗區別顯著,好像被從中間切割開一樣。“割”字用得很傳神,形象地表現了山的兩側明暗的差別。山南光線充足,非常明亮;山北光線不足,有些暗淡。頸聯“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作者眺望泰山中的具體景物。“歸鳥”表明此時已經到傍晚了,但詩人被泰山的景致所吸引,仍不願離去。正是這些優美的景色,激發了詩人登臨泰山的決心:“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尾聯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高峻,也體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氣度,蘊涵了哲理在其中,使這句詩千百年來被廣為傳誦。全詩不出現一個“望”字,但句句在寫作者“望”泰山,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

春望

唐·杜甫

國破[1]山河在,城[2]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3],恨別[4]鳥驚心。

烽火[5]連三月,家書抵[6]萬金。

白頭搔更短[7],渾欲不勝簪[8]。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很高,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看《望嶽》一詩的介紹。

【注釋】

[1]國:國都,指長安。破:陷落。

[2]城:長安城。

[3]感時:為國家的時事而感傷。濺淚:流淚。

[4]恨別:悵恨離別。

[5]烽火:古時邊防用來報警的煙火,這裏代指安史之亂的戰火。

[6]抵:相當於。

[7]搔:用手指輕輕地抓。

[8]渾:簡直。不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發的首飾。

【翻譯】

長安城被叛軍攻占了,國家也是一片破碎的氣象,但山川河流還依然存在。春天來了,城內草木叢生,人煙稀少。因為感傷時事,花兒也流下了眼淚。因為看到人間有太多的離愁別恨,連鳥兒的心也受到了驚嚇。連綿的戰火持續了好幾個月,通信不便。如果能收到一封家書,便抵得上萬兩黃金。因為心中有太多的愁緒,滿頭的白發被我越抓越短,連簪子都快插不上了。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被叛軍俘獲,困在長安城。這首詩歌就是杜甫在已經淪陷的長安城看到的春天的景象。

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介紹了“春望”的背景是都城已經淪陷。“城春草木深”寫出了此時長安城的荒涼。春天來了,草木叢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都城長安看到這些叢生的草木就不正常了。說明因為戰亂,當時的長安城人煙稀少,呈現一片破敗的景象。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作者在抒發感情。作者使用了擬人手法,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花”、“鳥”的身上,仿佛“花”、“鳥”也有了人的感情。作者通過寫“花”、“鳥”因為感傷時事和人間的離愁別恨而“濺淚”、“驚心”,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心情。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戰亂時作者對家人的思念。戰爭時期,通信不便,這時候如果能收到一封家書,能得到家人的消息,這比得到萬兩黃金還讓詩人感到興奮。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寫作者的憂愁之深。這憂愁,既因為不得與家人團聚,也因為國家遭受戰亂、生靈塗炭。因為這些憂慮,作者的頭發都變白了;因為這些憂慮,作者的白發也越抓越短了,甚至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這首格律謹嚴的律詩,情景交融,寫出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體現了作者真摯的感情。

客至

唐·杜甫

舍[1]南舍北皆春水,但見[2]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3],蓬門[4]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5],樽酒家貧隻舊醅[6]。

肯[7]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8]。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很高,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看《望嶽》一詩的介紹。

【注釋】

[1]舍:作者家的房屋。

[2]但見:隻見。

[3]花徑:長滿花草的小路。緣:因為。

[4]蓬門:用蓬草等編成的門。

[5]兼味:多種美味佳肴。

[6]樽:酒器。舊醅:隔年的陳酒。

[7]肯:能否允許。這是向客人詢問的語氣。

[8]餘杯:剩餘下來的酒。

【翻譯】

春天來了,屋子南麵和北麵的小河都漲滿了水。這裏環境清幽,隻有鷗群每天都飛來飛去。我不曾因為其他客人的到來而打掃過這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家裏的柴門今天也隻是因為你的到來才打開的。這裏遠離市鎮,沒有什麼美味佳肴;家裏貧困,酒瓶裏都是些陳年的酒,我隻有這些酒菜來招待你。能否把隔壁的老翁也叫來一起對飲?我們可以隔著籬笆,把剩下的酒都喝完。

【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是一首紀事詩。

作者在題目的下麵有個自注“喜崔明府相過”,意思是說姓崔的縣令來拜訪我了,我很開心。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點明了客人來拜訪的時間是在春天,也寫出了作者居住的草堂周圍環境秀麗、清幽。“但見群鷗日日來”寫出了草堂的寂靜,也襯托出了作者的孤獨。所以,作者對友人的來訪顯得格外開心。頷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用與友人談話的口吻寫出,讀來有種親切之感。“花徑”、“蓬門”寫出了作者生活的清貧和閑適的心情。“不曾”、“今始”表現了作者與友人的交情之深,對他的來訪感到十分開心。頸聯“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寫作者對友人的招待。因為貧困,所以隻能用家常飯菜、陳年酒釀來招待友人,體現了作者的真誠,也更見兩人友情的真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間的友情是不需要用美酒佳肴來維係的。尾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寫出了賓主興致之高,反映了當時場麵的熱鬧、歡快。

這首詩歌既寫出了濃濃的生活氣息,也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真摯情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1]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2]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3]唇焦口燥呼不得[4],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5]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6]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7]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8]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9]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10]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很高,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看《望嶽》一詩的介紹。

【注釋】

[1]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三:泛指多。

[2]罥(juàn):掛著,掛住。長:高。塘坳(ào):低窪積水的地方。

[3]忍能:忍心如此。對麵:當麵。為:做。入竹去:進入竹林。

[4]呼不得:喝止不住。

[5]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

[6]衾:被子。惡臥:睡相不好。裂:這裏是使動用法,使……裂。

[7]雨腳:雨點。

[8]喪(sāng)亂:戰亂,這裏指安史之亂。沾濕:潮濕不幹。徹:徹曉。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9]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寒士:此處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10]嗚呼:書麵感歎詞,表示歎息,相當於“唉”。突兀(wù):高聳的樣子。見(xiàn):通“現”,出現。廬:茅屋。足:值得。

【翻譯】

八月裏的秋天,天氣爽朗。突然之間,憤怒的秋風開始吼叫起來,把我的茅屋上麵鋪蓋的幾層茅草都吹跑了。這些茅草被吹過了江麵,灑落在對麵的岸邊。飛得高的茅草掛在了樹梢上麵,飛得低的茅草也飄落在池塘和低窪的地方。

南村的那群孩子欺負我年紀大了沒有力氣,竟然忍心當著我的麵做盜賊,毫無顧忌地抱起那些飄落的茅草就跑進竹林去了。我趕緊吆喝他們不要拿那些茅草,一直喊到我口幹舌燥,他們也不理會我。我隻能回到屋裏,自己拄著拐杖在那裏歎息。

過了一會兒,狂風停住了,天上的雲也變成了黑色。秋天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暗了下來。家裏的被子已經蓋了很多年,變得又冰又冷,像鐵塊一樣。孩子的睡相不好,亂蹬被子,把被子都給蹬破了。外麵已經下起了雨,因為茅草被刮跑了,屋子漏雨,滿屋子都是濕的。漏進屋子裏的雨水,就像下垂的麻線一樣,沒有間斷。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我就很少能夠睡著覺。現在房子漏雨,被子也這樣冰冷,怎麼才能度過這漫漫長夜,等到天明呢?

我如何才能得到千萬間高大明亮的房子,給天下貧寒的士人們遮風擋雨,讓他們再無這些顧慮,讓他們喜笑顏開。這些房子就是在狂風暴雨中也會絲毫不動,安穩得像座山一樣。哎!什麼時候我的眼前突然出現這些房屋,那麼即使我的草屋被風吹壞,我被凍死了,也是心甘情願的!

【賞析】

這首長詩通過描寫自己的茅屋,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詩歌可分為四個部分來閱讀。

第一部分是從“八月秋高風怒號”到“下者飄轉沉塘坳”。“風怒號”,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秋風之大,所以才會把屋頂的茅草吹到江對岸去。“灑江郊”寫出了茅草飄散在很多地方,有的掛在了樹梢,有的落在了低窪地帶,很難快速地收回來。詩歌一開始就展現了作者遇到的困境。

第二部分是從“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到“歸來倚杖自歎息”,寫作者遭遇到的雙重打擊。因為作者的“老無力”,無法很快到對岸去收回被吹散的茅草,所以才被“南村群童”鑽了空子,當著作者的麵偷走了那些茅草。但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些孩子也不是無緣無故就去做“盜賊”的,肯定也是因為窮困到了極致,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行為。作者也知道這些情況,所以也隻是叫喊他們幾聲。“歸來倚杖自歎息”刻畫了一個無助的老人的形象。作者既在歎息自己的遭遇,也在歎息、同情那些孩子的遭遇。

第三部分是從“俄頃風定雲墨色”到“長夜沾濕何由徹”,寫出了秋雨連綿、茅屋漏水的悲慘境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茅屋上的茅草剛被吹跑,連綿的秋雨就來了。“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僅寫出了秋雨到來時的壓抑氣氛,也渲染了作者當時沉重、愁苦的心情。“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寫作者憂慮的不隻是自己目前的困難處境,還有國家正在遭受的戰亂,表現了作者心憂天下、關注黎民的情懷。“何由徹”一語雙關,作者不僅希望天晴雨停,也希望國家重新安定,一洗現在的陰霾,迎來新的生機。

第四部分是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到“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寫出了作者高尚的理想。這一部分的詩句氣勢連貫,一瀉而下,將作者的感情、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作者現在生活困苦,但他關注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天下貧寒的讀書人的生活;他的理想不是給自己建一座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而是給天下貧寒的士人造出千萬間“安如山”的“廣廈”。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懷在這首詩中充分體現出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1]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2],初聞涕[3]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4],漫卷詩書喜欲狂[5]。

白日放歌須縱酒[6],青春[7]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8],便[9]下襄陽向洛陽。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看《望嶽》一詩的介紹。

【注釋】

[1]聞:聽說。官軍:指唐朝的政府軍隊。

[2]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裏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3]涕:眼淚。

[4]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5]漫卷(juǎn):胡亂地卷起。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6]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

[7]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

[8]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而得名。

[9]便:就的意思。

【翻譯】

我在劍南聽到官軍收複河南、河北一帶的消息,高興得眼淚都沾滿了衣裳。回頭一看,妻子和兒女也很開心,以前的憂愁也不知跑到哪裏去了。我隨便地卷起書本,高興得快要發狂了。在這陽光燦爛的日子裏,我縱情高歌,開懷暢飲。有明媚的春光與我做伴,跟我一起回到故鄉去。我準備立刻坐船從巴峽穿過巫峽,直下襄陽之後再回到洛陽。

【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作於廣德元年(763)春天,這一年,持續七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一生關注國家命運的杜甫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欣喜若狂,便寫下了這首熱情洋溢的詩歌。

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寫出了作者乍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時的反應:喜極而泣。作者因為躲避戰亂,寄居在劍南,這時候得知戰亂平定了,驚喜不已,流下了高興、激動的淚水。“卻看妻子愁何在”寫出了妻子和兒女們的興奮,全家都洋溢在一片歡樂之中。“漫卷詩書喜欲狂”寫激動的作者想要立刻回到久違的故鄉,所以隨便卷起書本,開始收拾行李。這首詩作者有自注“餘田園在東京”,東京即洛陽,已經被官軍收複了,所以作者急著想要回到故鄉去。頸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與作者“喜欲狂”的狀態相吻合,在大好的天氣裏,縱情高歌、開懷暢飲。“青春”既指美好的春天,也指作者聽到好消息後,興奮不已,感覺自己頓時年輕了不少。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是虛寫,作者想象自己回家的路線,“即”、“穿”、“便”、“向”等字詞的使用,寫出了作者回家的速度之快,展現了作者想象力的飛馳,也表現了作者急欲回到故鄉的心情。

這首詩歌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很好地抒發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也體現了作者的愛國情感,這樣熱情洋溢的風格在杜甫的詩集中間很少見到,堪稱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江南逢李龜年[1]

唐·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2],崔九[3]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4]好風景,落花時節[5]又逢君。

【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地位很高,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關於杜甫的具體信息,請參看《望嶽》一詩的介紹。

【注釋】

[1]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師,擅長唱歌,曾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靠賣藝為生。

[2]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範,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尋常:經常。

[3]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時受到玄宗的寵幸,曾任殿中監,得以出入禁中。

[4]江南:這裏指今湖南省一帶。

[5]落花時節:暮春時節,通常指農曆三月。

【翻譯】

當年在岐王的府上,我們能夠經常見麵。在崔九的家裏,我也曾多次欣賞到你高水平的演出。真是沒想到啊,這麼多年過去了,在這風景如畫的江南,在這落花的時節,我還能夠與你這位老朋友重逢。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作者年輕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才華而受到岐王和崔九等人的賞識,李龜年也因為受到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所以,作者才得以在岐王和崔九的府上欣賞過李龜年的演出。而這些,都是開元盛世時候的事情了。兩人重逢後,作者回憶起他們的過去“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不可避免地想起了開元盛世。這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七八年了,但唐王朝元氣大傷,百廢待興,往日的輝煌已經看不到了。作者回想起以前的繁榮,再看到眼前的衰敗,心情不免沉重起來。作者由對過去的回憶轉到眼前的相逢:“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兩句寫出了兩人相逢的時間和地點,是在落花時節的江南。美麗的江南是大家所向往的地方,但作者又拈出了“落花時節”四字,既給我們呈現了滿地落紅的淒涼景象,又暗示了現在江南的破敗和社會的動亂,令人唏噓不已。

作者通過巧妙地使用對比,將今昔之感、世事的變遷都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引發讀者的思考。而這一切,都是通過這短短二十八個字展現出來的,體現了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

白雪歌送武判官[1]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2]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3]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4]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5]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6]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7]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8]

山回路轉[9]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簡介】

岑參(約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嘉州刺史,後人因稱“岑嘉州”。天寶三年(744)進士。他擅長七言歌行和邊塞詩,與高適並稱“岑高”。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注釋】

[1]判官:官職名。

[2]白草:西北的一種牧草,曬幹後變白。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3]珠簾:用珍珠串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形容簾子的華美。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幕。狐裘:狐皮袍子。錦衾:用錦緞做的被子。

[4]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控:拉開。鐵衣:鎧甲,甲衣。

[5]瀚海:沙漠。闌幹:縱橫交錯的樣子。慘淡:昏暗無光。

[6]中軍:又稱主將或指揮部。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一般為主帥的營帳。飲:宴飲。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7]轅門:軍營的門。掣:拉,扯。

[8]輪台:唐代的輪台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縣境內。天山:山名,橫亙新疆東西,長六千餘裏。

[9]山回路轉:山勢回環,道路曲折。

【翻譯】

北風吹來,席卷大地,連白草都被吹折了。在塞北,農曆八月份就開始下起了紛飛的大雪。風雪來得很突然,仿佛一夜之間就吹來了春風;樹木都被大雪覆蓋,就好像千樹萬樹的梨花都開放了。雪花飛過珠簾,飛入帳篷,打濕了羅幕。戰士們即使穿著狐裘也依然感覺不到暖和;即使蓋上了絲綢做的被子,也覺得太單薄,不能禦寒。天氣太冷了,將軍甚至手凍得連弓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鐵甲因為太冷了,都沒辦法穿在身上。廣闊的沙漠上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冰上麵都遍布著縱橫的裂紋。萬裏長空中凝聚著厚厚的雲層,十分昏暗。主帥在帳中設宴為歸客餞行,樂者演奏著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來助興。傍晚時分,在轅門的外麵,大雪紛紛落下。紅旗已經被凍住了,即使被大風吹著,也翻動不起來。我在輪台的東門送你離開,這時候大雪已經覆蓋了天山上的道路。山路蜿蜒曲折,一會兒就看不見你的身影了,在雪地上,隻留下一行馬走過的腳印。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