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來的瓷器史》完稿後,我跟編輯、當時浦睿文化的副總編蔡蕾商量做幾期音頻節目。一來可以配合新書做些宣傳,二來其實數年前我就嚐試過做音頻,隻是一個人摸索,困難重重。沒想到蔡蕾說她一直都有這個想法,一拍即合。

當時的思路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純幹貨,比如十節課帶你了解陶瓷史;另一種是選取其中一些有趣的細節,展開來講。第一個方案覺得適合“得到”,於是編輯開始和他們溝通,但並不順利,最後沒有達成。巧的是,“得到”的“每天聽本書”卻正好要做一期節目來解讀這本《撿來的瓷器史》,解讀人劉玄當時在豆瓣上給我發了郵件,而我一直沒有注意到。直到節目上線,我才無意中聽到,那已經是幾個月之後的事了。

另一個方向倒是異常順利。蔡蕾說約了一位叫王晨曦的老朋友,以前也在傳統出版行業,現在創業,做了一家叫牧神文化的公司。

那天我們在五角場的一家咖啡館碰麵,坐下來後我就把想法一股腦倒出。關於兩種思路,晨曦的一句話瞬間決定了方向:她說這本書本來就寫得挺有趣,如果做音頻節目,肯定是要比書更有趣才行。如果做出來的節目還不如書有趣,要被人吐槽的。另外,她自己也被這個選題吸引。

不過此後的進程大大出乎意料。

我原本隻是想配合新書簡單做幾期內容,一來配合宣傳,二來自己也可以好好學習如何製作音頻節目。

但晨曦不斷加碼,最後把係列節目定在了二十集。更要命的是,雖然是從書中選出一些有趣的點,但音頻內容完全拋開了書的框架和文字,全部另起爐灶。

我當時興致滿滿,一心想嚐試,完全沒有顧及到整體的工作量。

第一篇文稿不知道改了幾回,因為音頻文稿的要求有別於書稿:比如開頭如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中途如何避免聽眾疲勞,一些概念需要更通俗的口語化解釋,整體的時長要有嚴格控製等等。這些都是在純文字的寫作中不需要特別考慮的。

錄製音頻更非輕而易舉。我雖然並不缺乏演講經驗,隻是麵對一群人講和一個人近於自言自語完全是兩回事,更不必說種種技術性的障礙。

總之,錄製第一期節目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隻不過興奮掩蓋了苦勞。但隨後就發現,這實在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心裏打起退堂鼓,又實在不好意思開口,隻好硬著頭皮往前走。

好在幾期音頻錄製下來,感覺對整個流程越來越熟練,文字和錄音進度都大大加快。縱然如此,仍然是個不小的工程。等到最後二十期節目全部完成,我不免感歎:

這是又寫了一本書啊。

節目發行後,蜻蜓FM、懶人聽書等平台方麵的反饋都挺不錯,特別是三聯中讀還將其中的八集打包做成了小課在其平台上發布,成為三聯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後來還專門製作了英文版。

再後來,知乎似乎有興趣將文稿成書出版發行。這倒是提醒了晨曦,為什麼不做呢?

於是,我的感歎成了真。

我是又寫了一本書啊。

南宋 官窯 青瓷花插

北宋 定窯 花卉紋盤

南宋 龍泉窯 青瓷蓮瓣碗 13世紀

北宋 青白瓷碗

唐代 熒白穿帶壺

元代 景德鎮窯 青白釉劃刻纏枝蓮花紋玉壺春瓶

元代 景德鎮窯 青白釉劃刻纏枝蓮花紋玉壺春瓶

南宋—元 龍泉窯 青瓷貫耳弦紋壺

宋 哥窯 青瓷瓶

宋 官窯 大瓶

青花魚藻紋花口鬥笠碗

青花魚藻紋花口鬥笠碗

拉坯1

拉坯2

拉坯3

拉坯4

拉坯6

拉坯5

拉坯7

拉坯

利坯

畫坯

青花魚藻紋花口鬥笠碗

明 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