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在福建東海海域,幾位漁民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他們在平潭碗礁附近撒下漁網,希望有所收獲。收網之後,他們既失望,又驚喜。失望的是沒撈上幾條魚,驚喜的是漁網裏有幾件完整的瓷器。因為這一片一直都有沉船的傳說,所以他們覺得這肯定是古瓷器。當地的考古隊很快得知了消息,並迅速開始水下考古。非常幸運,他們很快就發現了沉船。這艘沉船被稱為“碗礁一號”。當時中央電視台還直播了打撈沉船的過程,很是轟動。最後打撈上來的瓷器,一共一萬六千多件。碗礁一號的船體和船上的其他物品早已腐朽不堪,唯有這些瓷器,在海水中浸泡了300多年,卻依然光彩奪目,如同新製。可以說,這些瓷器是記錄曆史的活化石。
有些人以為,瓷器記錄著曆史,便也成了曆史。然而如果我們停下來,花上一分鍾時間想想,你會突然發現瓷器在我們生活中的使用,遠比我們意識到的多得多。
比如,家裏的抽水馬桶,又或者是牆麵和地麵的瓷磚。日常杯盤碗盞,自不必說了。連神九火箭的返回艙外殼,也用了陶瓷材料。
瓷器不僅記錄著曆史,也記錄著我們的當下。
瓷器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廣泛的運用,首先要歸功於這種材料本身豐富的優點,比如堅硬、耐磨,不懼風吹日曬,不怕寒來暑往。
它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材料,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不但沒有被新技術新材料取代,反而穿越時間的長河,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類最了不起的黑科技,是最為昂貴的奢侈品。它引領全世界時尚風潮長達數百年,曾是中西方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
法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著名的凡爾賽宮就是他授命興建的。他還為自己心愛的第二位王後曼特農夫人建造了一座宮殿,叫“大特裏亞農宮”。這座宮殿用了大量藍色和白色的瓷磚,看上去就像是一件巨大的青花瓷,宮殿裏自然也擺滿了來自東方的瓷器。於是人們幹脆把這座宮殿稱為“瓷宮”。歐洲很多的國王對此羨慕不已,甚至紛紛仿效。
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緊鄰昌江河,與浮梁古縣衙近在咫尺。
浮梁是景德鎮市所轄的大縣,如今少有人知,但其實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其成名甚至遠在景德鎮之前。白居易千古絕唱《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名句。而後來景德鎮即使聲名遠播,其實一直也是歸浮梁縣管轄。浮梁縣因此成為一方大縣,派駐的官員,常常高至五品。而一般的縣令,不過七品。
至少明代以來,縣衙就在現在的位置,因而數百年間,行政中心便在此處。周圍一帶的田地裏,到處散落著各朝各代的古瓷片。前幾年,城市改造,還經常能夠發現一些碎瓷的填埋坑。對於陶瓷愛好者來說,這無異於阿裏巴巴發現四十大盜的寶藏。即使沒有找到填埋坑,這一帶的瓷片仍然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有段時間,我每天下午在門口大路上漫步,常常因田間的瓷片而不時停下腳步。有時某塊菜地剛剛翻過,還會有許多“新”的瓷片暴露出來。雖然大都不值幾個錢,卻是一手的資料,滿是曆史的印記。一塊瓷片便能引出一段故事、一些知識。這些瓷片雖然隻是陶瓷史的局部,不過有一天,或許拚起來,便是一部不一樣的陶瓷史。
既然是寫史,當然就不能過於碎片化。
我選取了瓷器發展曆史上十多個重要的節點,嚐試勾勒出整個發展的曆程。而在這個成長的曆程中,工藝是它的骨架,曆史、文化與美學則是血肉。
對很多人來說,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有陽光、空氣、水等,它們都是我們不會注意的存在,一直陪伴我們從不缺席,一旦缺失,就會讓人措手不及、方寸大亂。瓷器比它們都沉默。誰能意識到,陪伴我們的還有瓷器?試想一下:一杯水,那個盛水的杯子;一碗飯,那個盛飯的碗。沒有杯碗,你用什麼喝水吃飯?
人們對於瓷器,感到熟悉而又陌生。
這本書就是帶領大家走近這個悄無聲息中記錄著人類文明的事物,去了解瓷器的曆史文化,它的成長,它的故事。通過它,去了解我們的祖先,了解我們自己一路是怎麼走來的。
瓷器,是曆史的見證,是最日常的器物,也是人類最了不起的黑科技。
我是塗睿明,邀請你和我一起,來探尋瓷器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