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0013F�1 根據推斷,他極有可能參加了薩拉米斯海戰,其編劇的《波斯人》曾於公元前472年公開上演,是現存唯一的取材於曆史題材的古希臘悲劇。

2 約45—125年,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作家、哲學家、曆史學家,主要作品有《希臘羅馬名人傳》,其作品在文藝複興時期大受歡迎,像蒙田、莎士比亞都受其影響,尤其是莎士比亞,很多作品都取材自他的記載。

3 指大流士一世為頌揚自己,讓人用埃蘭文、波斯文、阿卡德語、巴比倫方言將其戰績刻在貝希斯敦懸崖上的銘文。

4 主要根據波斯文獻中的說法,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主要資料可以參閱理查德·弗賴伊(Richard Frye)所著的《古伊朗的曆史》(The History of Ancient Iran)。

5 僭主庇西特拉圖統治期間,在梭倫的主導下實行憲法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了雅典下層階級在經濟、政治、社會上的地位。

6 狄奧多羅斯的《曆史叢書》,中文版書籍可參閱《希臘史綱》。

7 主要引自普魯塔克在其傳記作品《塞米斯托克利斯》中的說法,更多的相關資料可參閱亞裏士多德的《雅典政製》。

8 中文相關資料可參閱《羅馬帝國的崛起》。

9 城邦國家,關於其起源目前尚沒有定論,一般認為他們於公元前11世紀從小亞細亞渡海而來,活動在亞平寧半島中北部。

10 說法不一,一種比較通行的觀點是在北方的西西裏島上還有作戰能力較強的迦太基軍隊在活動,羅馬人擔心這次非洲征戰有被截斷後路的可能,加之元老院急於想把在北非捕獲的2萬多名奴隸一並帶回,兜售後獲取金錢繼續用於支持羅馬同迦太基的戰爭。

11 此人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以羊河戰役為例,僅1小時就摧毀了稱霸幾十年的雅典海軍,由此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

12 塔蘭特為古代中東、希臘、羅馬使用的貨幣單位,具體換算說法不一。1塔蘭特的重量大致介於20~40千克之間,根據《新約聖經》裏的說法,耶穌曾經提到過即便是1塔蘭特也是巨款。

13 公元前700—前630年,古希臘政治家,斯巴達王族,萊克格斯在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麵進行的改革讓斯巴達走向了強盛之路。

14 當時小龐培控製了西西裏島,切斷了羅馬的運糧通道,遂造成羅馬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的局麵。後來,蓋厄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的艦隊在西西裏島附近的瑙洛庫斯擊敗了塞克斯特斯·龐培的艦隊,從而結束了兩人的戰爭,帝國才得以繼續向前發展。這場戰爭的更多詳情可翻閱“後三頭同盟”相關曆史。

15 迦太基城最後陷落的情景,最真實、最全麵的記錄當數古羅馬曆史學家波裏比阿的記載,可惜他的許多著作都已失傳了。今天我們能見到的相關資料主要源於古羅馬史學家阿庇安的記載,他記錄了一些波裏比阿著作裏的內容。

16 特洛伊戰爭中,受困的埃涅阿斯衝出被焚燒的特洛伊城後,漂泊在地中海一帶。後來,他的船在非洲海岸遇難,迦太基女王狄多救了他。

17 說法不一,猶太曆史學家瑟弗斯認為狄多忠貞於丈夫,拒絕了利比亞國王的瘋狂追求,為了躲避這場婚姻,她選擇了火祭殉情。

18 龐培·特羅古斯是古羅馬屋大維時期的百科全書式的曆史學家。他寫了一部長達44卷以記載羅馬以外世界的曆史為主要內容的通史著作——《腓利史》。因為這部巨著,特羅古斯被西方列為四大拉丁文曆史學家之一。成書兩個世紀以後,修辭學家查士丁進行摘錄、刪減和壓縮,寫成了《〈腓利史〉概要》。此後,查士丁的《概要》廣為流傳,而特羅古斯的原書卻逐漸失傳,最後隻剩下了各卷的《前言》和保存在他人著作中的一些殘篇。相關內容還可以參閱《查士丁對龐培·特羅古斯的〈腓力史〉的摘錄》(Justin''''s Epitome Of The Philippic History Of Pompeius Trogus)。

19 關於迦太基負麵形象的描述內容後文有敘述,主要依據《腓利史》中的內容。

20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約翰·理查德·黑爾《海上霸主》中的相關論述。

21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約翰·查理德·黑爾《海上霸主》中的相關論述。

22 地中海的一處海灣,在意大利西海岸與科西嘉島、撒丁島和西西裏島之間,通過墨西拿海峽與伊奧尼亞海連接,沿海港口主要有奇維塔韋基亞、波佐利、那不勒斯、薩萊諾和西西裏島的巴勒莫。

23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論述。

24 關於品達的詩篇,相關史料可參閱《迦太基和希臘人,公元前580—前480年:文本和曆史》(Carthage Et Les Grecs, C. 580 - 480 Av. J. -C:Textes Et Histoire)中的描述。

25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轉述。

26 參閱埃克斯坦的著作《元老院和將軍:個人決策和羅馬對外關係,公元前264—前194年》(Senate and General: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and Roman Foreign Relations), 264—194 B.C.

27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論述。

28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波利比烏斯《通史》等史料中的論述。

29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和波利比烏斯《通史》等史料中的論述。

30 依據理查德·邁爾斯《迦太基必須毀滅》中的轉述。

31 公元前100—前44年,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32 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布魯圖為首的共和派元老刺殺了凱撒。

33 相關內容可參閱波利比烏斯所著的《曆史》(The Histories)。

34 古羅馬文學“黃金時代”代表人之一,與維吉爾、奧維德並稱為古羅馬三大詩人。

35 參見H.F.喬洛維茨·巴裏·尼古拉斯的《羅馬法研究曆史導論》。

36 關於埃及豔後的更多內容可參閱雅各布·阿伯特所著的《埃及豔後:羅馬內戰與托勒密王朝的覆亡》。

37 385—420年,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的弟子,主要作品有《反對異教徒的七卷本曆史》。

38 雅典傳說中的著名人物,相傳是他統一了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並在雅典建立起共和製。

39 意大利最大河流,其流域大約占了意大利國土麵積的15%,發源於意大利與法國交界處科蒂安山脈的維索山,該河最後注入亞得裏亞海。

40 引自菲利普·內莫的《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

41 引自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

42 約95—165年,主要作品《羅馬史》。

43 參閱蒙森的《羅馬史》。

44 參閱普羅佩提烏斯的《哀歌集》(The Poems)。

45 相關史料可參閱普魯塔克所著的《希臘羅馬名人傳》。

46 428—477年在位,曾征服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的大部分,鼎盛時期其艦隊控製了西地中海,占據了巴利阿裏群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西裏島。

47 該句的原文navigare necesse est,屬拉丁語,這裏依據的是阿內爾·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著作《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的中文版。

48 參閱特威茲穆爾的《奧古斯都》。

49 應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區分開來。他於1198年加冕西西裏國王,1212年加冕德意誌國王,1220年加冕意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25年加冕耶路撒冷國王。他的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母親是西西裏王國的公主康斯坦絲。

50 位於意大利北部、利古裏亞海熱那亞灣北岸,意大利最大商港和重要工業中心。曆史上的熱那亞多以獨立的共和國形式存在,具有很強的貿易能力,也是當時的威尼斯的主要對手。

51 1227—1241年在位,13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教皇之一,有《教會法典》一書傳世。

52 754—1870年9月20日,由羅馬教皇統治的政教合一的君主製國家,位於歐洲亞平寧半島中部,與神聖羅馬帝國有著密切關係,是當時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53 也叫五月節,被定於複活節後的第50天,據《新約聖經》載,耶穌複活後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聖靈降臨,門徒在領受聖靈後就開始傳教。

54 1229—1249年在位,出身於威尼斯共和國的望族之一蒂耶波洛家族,這個家族與丹多洛家族並稱,雅各布·蒂耶波洛是第43任威尼斯公爵。

55 1154—1198年,曾為西西裏執政女王。

56 1165—119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西裏國王。

57 1175—1218年,德意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著名的獅子亨利之子,與腓特烈二世有淵源,詳情可參閱韋爾夫家族譜係及爭奪王位的曆史。

58 中世紀法蘭西王權擴張中的一次重要戰役,起因則源自英格蘭國王和法國卡佩王朝國王之間的權利爭奪,相關內容可參閱“諾曼征服”這段曆史。布汶戰役標誌著金雀花-卡佩王朝戰爭結束,相關曆史可參閱丹·瓊斯的《金雀花王朝》一書。

59 當時的地中海商業中心之一,位於薩萊諾灣畔,那不勒斯南方,曾是阿馬爾菲航海共和國的首都。

60 位於佛羅倫薩西北方向,是當時的重要商業中心之一,曾以強大的海上共和國的形式存在。

61 基督教聖物之一,據說是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真十字架是耶穌為人類帶來救贖的標誌,在羅馬天主教聖人曆中,5月3日的尋獲十字聖架的瞻禮、9月14日的光榮十字聖架瞻禮均是為此而設。

62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

63 約1200—1259年,英國編年史作家。

64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

65 1276—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銀行家、外交官、編年史學家,主要作品有《佛羅倫薩編年史》。

66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

67 引文轉述自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

68 依據阿爾內·卡斯滕和奧拉夫·拉德的《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中的轉述部分,相關內容可參閱馬太·巴黎編著的《大編年史》(Chronica Majora),這部編年史除了敘述迄1066年至1259年的英國史事,也對歐洲其他國家的某些重要事件亦有記載,是了解13世紀前半期歐洲大事的重要資料來源。

69 參閱《大海戰:世界曆史的轉折點》。

70 13世紀時期,裏昂是歐洲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71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更多關於君士坦丁堡的論述可參閱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一書。

72 主要在大不裏士,Tabriz,這是一處重要的商業通道之地,位於雷紮耶湖盆地東北側的山麓,今天是伊朗的重要城市之一,阿塞拜疆地區的最大城市、東阿塞拜疆省省會。

73 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一個中世紀國家,是拜占庭皇室後裔建立的王朝,後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74 也叫加拉塔,與金角灣毗鄰,是防禦君士坦丁堡的重要之地。

75 1217—1346年,由尼曼雅王朝統治,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

76 Catalan Company,曆史上歐洲的第一支雇傭軍團,主要由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人組成,創立者為羅傑·德弗洛爾。

77 帝國第二大城市,位於哈爾基季基半島的西北角,瀕臨塞薩洛尼基灣。曾是古代馬其頓王國的都城,在拜占庭帝國時期的重要地位僅次於君士坦丁堡。

78 引自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79 1392—1448年,曾在1432年成功抵禦了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二世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

80 一共有三次,這裏指第二次,即1418年在德國康斯坦茨召開的選舉教皇的會議。第一次是1409年召開的比薩會議,但毫無實際性成果;第三次是1449年召開的巴塞爾會議,旨在幫助拜占庭帝國抵禦土耳其人的入侵。

81 1403—1472年,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拜占庭人文主義學者。

82 他本人非常喜歡意大利文化,師承著名的拜占庭學者,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格彌斯托士·卜列東。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他曾盡力援助逃難的希臘同胞,為世人所敬仰。

83 1406—1456年,匈牙利王國攝政,一生戰績輝煌,多次以弱勝強,最著名的戰績是1456年在貝爾格萊德圍城戰中打敗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此役後,因感染鼠疫去世。

84 穆拉德二世原本已經把帝位傳給兒子穆罕默德二世,自己找地方休養去了,但為了這場戰爭,他又被兒子逼著出山指揮軍隊作戰。

85 依據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轉述,也可參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

86 依據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轉述。

87 1891—1967年,主要作品有《征服者穆罕默德和他的時代》。

88 相關內容可參閱羅傑·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89 參閱羅傑·克勞利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90 另一種說法是1500磅,與之相關的詳情可參閱羅傑·克勞利在《君士坦丁堡的火炮》一文中的描述。

91 1405—1453年,約翰八世的弟弟。

92 位於亞得裏亞海濱、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頂端。曾為匈牙利王國的附屬國,君士坦丁堡陷落後,這個公國與奧斯曼帝國關係相處融洽。這緣於拉古薩人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們在扮演中立角色的同時還能成為教皇的被保護人和蘇丹的封臣。從結果來看,拜占庭指望拉古薩的救援幾乎是不可能。

93 1397—1455年,文藝複興時期的第一位教皇。1447年2月尤金四世病死後,在一批學者的支持下當選教皇。人們給予他的評價大都說他是一位寬容的教皇,就算晚年多次遭人暗殺,他也表示原諒。

94 相關內容可參閱狄奧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的《拜占庭一千年》。

95 前基輔大主教,希臘人後裔,威尼斯教皇起用他成為天主教會主教,以教皇特使的身份於1452年5月前往君士坦丁堡。

96 要塞距離君士坦丁堡北麵6裏,對扼守海上重要航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塞配備了3門巨炮,能對可控製海域實施有效打擊,土耳其人驕傲地把它稱作“割喉之刃”。

97 更多的相關內容也可參閱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

98 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99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轉述。

100 關於尼科洛·巴爾巴羅的描述,相關內容可參閱唐納德·M.尼科爾(Donald M.Nicol)的《不朽的帝王》(The Immortal Emperor)。巴爾巴羅的記述應該是真實的,他是這場戰爭的親曆者,也是海軍醫生。熱那亞人中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叛徒存在,其實就跟拜占庭與奧斯曼土耳其雙方都使用了“間諜”一樣。很多商人既扮演著本來的角色,也扮演著刺探情報的角色。

101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的描述,關於“新的角度”說法不一,朗西曼的描述表明土耳其人的大炮可以轟擊到布雷契耐區,但根據巴爾巴羅的說法,應該是土耳其人為了避開君士坦丁防禦武器的攻擊範圍。由於史料缺乏,這裏以朗西曼的描述為準。

102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03 參閱斯蒂文·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04 現在存世的隻有兩部,分別是《小紀事》(Chronicum Minus)和《大紀事》(Chronicum Majus)。不過,有學者認為後者是一個叫馬卡裏奧斯(Makarios)的曆史學家偽托之作。上述內容,讀者可以參閱《波恩拜占庭曆史作品大全》,也叫《波恩文集》。

105 1485—1547年,西班牙貴族,大航海時代的航海家、軍事家和探險家,阿茲特克帝國的征服者,在曆史上可謂“臭名昭著”。

106 阿茲特克帝國首都,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城市,位於墨西哥特斯科科(Texcoco)湖中的一座島上,遺址位於今日墨西哥城的地下。

107 為方便敘述,本文墨西哥人和阿茲特克人都屬同一類人,不加以區分。

108 西班牙殖民征服者,生於塞哥維亞的庫埃利亞爾,1493年隨克裏斯托弗·哥倫布去美洲。1511年受迭戈·哥倫布的派遣征服古巴,為首任古巴總督。

109 更多關於美洲的資料,可參閱凱斯·海恩斯作品《拉丁美洲史》、喬治·C.瓦倫特作品《阿茲特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