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巨浪”曆史下的記憶與海洋文明的對決(1 / 2)

在我打算寫這樣一部書時,我決定用不一樣的視角去闡釋海洋文明下的“巨浪對決”。這種對決不僅僅是以戰爭的形式,更多的是體現在政治經濟、製度文化、地緣海權、意識思想等方麵上。

從木槳時代到風帆時代,從風帆時代到蒸汽時代……巨浪的曆史總離不開艦船的曆史。無論是爭奪新世界的資源,還是伴隨著商業貿易的文明交融,縱觀曆史,我們會發現:天平的中心點正在偏向大西洋沿岸的國家。那些走向海洋的國家,利用政治權力、航海技術、殖民領地、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將資本注入到國家運轉體係中。在今天看來,雖然它們已經成為過去的曆史,但是對當下和未來的要義依然存在。譬如,現代歐洲起源的核心推動力,我們就可以在宮廷、港口、貿易航線、海上霸權中找到。歐洲的現代化既得益於數千年的文明交融,也得益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原始資本積累。從這個角度講,是“大曆史”創造、推動了嶄新的世界。

在這部關於大曆史的書裏,讀者會看到一條貫穿全書的時間線,還會感受到一條暗線也存在其中,即海權在人類曆史、區域曆史、國家曆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非常喜歡“巨浪對決”這個書名,對決不僅僅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戰場殺戮,更多的是指向在曆史進程中的多元化碰撞。

本書甄選了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20世紀的16場具備特殊要義的海上戰事,力圖通過不一樣的視角勾勒出海洋文明對決的曆史進程。在處理這些複雜的題材時,我並沒有刻意注重戰爭場麵的描繪,相反有意識地為讀者構建一個多視角的非虛構的曆史記憶。在創作中,我更加注重人物與時勢、經濟與組織、政治與製度、文化與生活、地緣與海權、集體記憶與個體特質、原因與結果的交互影響。不過,我並非要創作一部適合詳細闡釋東西方文明特性以及演進過程的曆史著作,我更願意將這本書的受眾群體指向普通讀者。

以海洋為途徑的文明延伸方式非常獨特。譬如,薩拉米斯海戰讓雅典人走出了希臘國界。本書以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文明體係作為開篇,是想闡釋羅馬帝國崩潰的過程中,其文明體係並沒有被毀滅掉,在這之後的歲月裏,其以多種途徑傳播到歐洲的西部和北部。這個文明所持有的理念離不開海洋的福澤。

所以,我個人以為歐洲的曆史大都是海洋的曆史。

當然,這個文明的傳播、滲透既要感謝那些希臘與羅馬古典文明體係的傳承者、崇拜者,也要感謝這個文明體係的強大生命力。

進一步來講,從地理大發現時代到殖民擴張的時代,從15世紀到19世紀,西方文明多以海洋為紐帶延伸到非洲、美洲、亞洲等區域。不僅西方,東方也曾以這樣的方式將其文明延伸到世界各地。於是,這個世界終於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交融世界。

海洋文明間的對決在多個層麵都體現了國家興衰、曆史走向等。為此,我在書中對它們進行了不同視角的探討。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