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 / 1)

1942年6月12日,安妮·弗蘭克開始寫日記。1944年,荷蘭流亡政府的成員博克斯坦大臣宣布,希望戰後收集有關的第一手資料,以此見證荷蘭人民在德國占領之下飽受的折磨。他特別提到了信件和日記。聽到這個消息後,安妮決定戰後以日記為基礎,出版一本書。於是她開始重寫、修改日記,潤色文字,刪除不夠有趣的段落,憑記憶增加一些內容。同時,她也保留了原始日記。在具有學術價值的《安妮日記:評注版》(1989年)中,就將安妮第一次寫下的、未經編輯的日記稱作A版,以此區分她第二次寫成的、經過修改的日記(B版)。

安妮最後一篇日記寫於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密室中的八人被捕。兩個秘書發現了散落一地的安妮的日記,她們將日記藏在一個抽屜之中。安妮的死訊被確認後,她們把日記交給了她的父親:奧托·弗蘭克。

經過再三考慮,奧托·弗蘭克決定完成女兒的心願,出版她的日記。他從A、B兩個版本中選取材料,重新編輯成較短的版本(C版),這也就是後來全世界讀者熟悉的《安妮日記》。

日記出版後,有人質疑其真實性。於是荷蘭戰爭文獻資料所下令徹底調查。一旦證實屬實,將日記的全部內容連同詳細的調查報告一並出版。這就有了前麵提到的《安妮日記:評注版》,它不但包括A、B、C三個版本,還包括弗蘭克家族的背景資料,他們被捕與押解的情況,對安妮筆跡的研究以及研究時使用的資料文件。

位於巴塞爾(瑞士)的“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擁有安妮日記的版權。該基金會決定為廣大讀者出版一種全新的增補版本。新版本包括了奧托·弗蘭克修訂的舊版的所有內容。作家兼翻譯家米傑·帕斯勒擔任新版本的編輯修訂工作,對奧托·弗蘭克的原版進行補充,同時選取A、B兩版的內容。米傑·帕斯勒的最終版本經安妮·弗蘭克基金會同意,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三十的內容,使讀者更加了解安妮的內心世界。

在安妮寫下第二版(B版)時,她為日記中的人物冠以了假名。後來奧托·弗蘭克在整理時,決定將家人的名字改為真名,其他人則沿用安妮起的假名。可是這麼多年來,人們早已熟知幫助密室成員的幾個人的真實姓名,出於對他們曾經給予的無私幫助的回報,在本譯著這個版本中使用他們的真名,而對於不願暴露身份的人,則使用荷蘭戰爭文獻資料所為他們起的姓名首寫字母縮寫。

密室中其他人的真名:

凡·皮爾斯一家

奧古斯特·凡·皮爾斯(生於1890年9月9日)

赫爾曼·凡·皮爾斯(生於1899年3月31日)

皮特·凡·皮爾斯(生於1926年11月8日)

在安妮的手稿中,以上三人被稱為:皮特呢拉、漢斯、阿爾弗烈德·凡·丹;在本書中則是:皮特呢拉、赫爾曼、皮特·凡·丹。

弗瑞茲·佩爾(生於1889年4月30日,德國基森)

在安妮的手稿中以及本書中,被稱為:阿爾福德·杜塞爾。

本書是根據安妮在大約十五歲時寫下的B版整理而成。在這個版本中,安妮有時會回顧過去,對之前寫下的日記附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