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年輕人找工作時,在個人簡曆中,往往會不自覺地對自己的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能力強調一下“性格開朗、善於溝通、組織能力強……”不管自己是不是這樣,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這樣。顯而易見,當今商業社會的主流更需要這樣的人,普遍不喜歡性格沉默、不善於溝通、組織能力不強的人。
20世紀2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人格類型學說,他認為性格內向的人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吸引,而外向的人傾向於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內向性格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內部或者這些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性格者會投身到事件當中。內向者大多在獨處的時候為自己充電,而外向者則會投身社交活動中,除非這些事情滿足不了他們自身的需求,否則一般不會主動為自己充電。
“內向”原本是一個中性詞,後來卻變成代表敏感、保守、脆弱、悲觀、孤獨、冷漠、沉默寡言、顧影自憐的貶義詞。內向安靜的人,長期在崇尚競爭與合作的社會環境裏被邊緣化。
本書通過各章的梳理和分析,還原了內向性格者方方麵麵的真實形象,試圖澄清長期以來對內向性格者的誤解。諸如不愛說話、不合群、在陌生人麵前緊張等,這些僅僅是內向的某一些方麵的表現。事實上,內向性格的特征和外向性格一樣存在兩麵性,外向的衝動、話多、積極、果敢等表現一樣有不利因素,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些性格問題。
世界上有很多專業的心理學家、作家都有論述性格的著作,例如蘇珊·凱恩的《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馬蒂·蘭尼的《內向者心理學》等都非常知名。他們通過許多實際案例說明,內向的人在這個社會中其實有不少的優勢,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成功。
蘇珊·凱恩在書中用了很多內容批判推崇外向性格的現象,這種偏見長期積澱於美國文化中,包括批判哈佛商學院對人才的培養模式。她描述了很多內向者的優勢和他們獨一無二的特質。她說道:“上帝為什麼會選擇摩西作為先知?他是一個既口吃又恐懼當眾演講的人。人們之所以跟隨摩西,並不是因為他講得多好,而是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深思熟慮的產物。”她也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我單槍匹馬,不成群也不結對,因為我知道,要到達既定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思考、來指揮。”反思我們對團隊合作精神的過於強調,她認為,對很多工作而言,團隊的績效還沒有獨自工作好。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蘇珊·凱恩也並沒有一味地對內向性格高唱讚歌。她認為內向者的性情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具體的個性確實可以在後天塑造。內向者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人們可以達到自由意誌,超越自己原有的性情。她也注意到性格的多樣性—毫無疑問,一個害羞的人會害怕陌生人的注意,這並不是對陌生人的恐懼。他在戰場上可能會是一個無畏的英雄,但也會在陌生人麵前缺乏自信。
如果追溯曆史,美國人性格的形成是從“五月花”號開始的—他們的先祖都是一些具有冒險、開拓精神的人。對新大陸的不斷開荒和商業社會的發展,都要求大部分美國人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成外向型。內向的性格多少會遭到邊緣化,以至於人們會說:“那些不愛說話的人不是能力不濟,就是心不在焉。”在美國,有個每年產值一百多億元的產業叫心理自助產業,簡單地說就是把內向者、對自我恐懼者、缺乏自信者培訓成信心滿滿的外向者。這個行業的始祖,就是寫了《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優點》的卡耐基。
當今中國社會不斷迅速發展,同樣以經濟商業主導著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盡管客觀的現實社會越來越崇尚外向型性格,但多數內向性格的人一樣可以與他人融洽工作,並且他們更加靈活、獨立,有更集中的注意力,有責任感,有創造力,有分析能力。多數人在學習、工作中,過於依賴性格外向者活躍氣氛,製造默契,其實他們並不了解內向者的優勢,往往對性格內向者產生錯誤的判定:不友善、缺乏交際能力、不愛與他人溝通、不喜歡接近人、沉默寡言……
今天的中國社會環境繼承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們中華民族是以孔孟之道發展起來的,崇尚以和為貴、謙謙君子、溫文爾雅等標準。換句話說,個性內斂、不露鋒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遇到事情應該以平和的心境先看別人怎麼說怎麼做,而不是任由自己隨意說出不理智的想法。因為那樣會被認為是非常魯莽無知的,甚至會貽笑大方。但傳統思想的束縛也慢慢影響著我們大多數人的思維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