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懂夜的黑—被低估的內向者優勢

眾所周知,今天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合作的外向型社會。人們從出生到死去,幾乎每一個階段都會處於各種心理壓力下,長時間“經曆著歧視和被歧視的階段”。在社會上,人對人、人對某一群體甚至群體對群體的歧視,這種涵蓋不同範圍的非理性關注往往會造成許多意想不到的悲劇。最為普遍的一種歧視行為當中,外向性格的社會優勢造成對內向性格的歧視似乎是習以為常,甚至無處不在的。

很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讓他們參加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希望小朋友擁有一種外向的性格。也就是說,在大人的觀念中,性格內向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會將孩子帶入一個弱勢的境地。照一般邏輯看,性格內向者的成長很艱難,未來想要獲得人生的成功更是困難重重。

性格外向的人熱衷人際交往,他們熱情、愛說話、充滿自信、喜歡交友。這一類人在各類交際活動中頗有長處,適合表演、教學、指揮、管理等領域。性格外向的人大都願意與他人共處,在其他人麵前他們會顯得精力充沛,崇尚冒險而且經常表現出領導才能。相反,他們不愛自己一個人做事,那樣會覺得沉悶、平淡。

正是由於今天的社會推崇外向性格,方便人們互相了解,互相共事等,使性格內向的人時常被認為是“怪人”。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性格屬於內向呢?許多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結論,有25%之說,還有50%之說,最多的甚至接近57%。在那些令人羨慕的各行業成功人士中,則有近70%的人屬於不同程度的內向性格。在有天賦的人中,內向性格的人反而居多,這是比較客觀的現實,盡管並非所有內向者都有天賦。

對於性格內向,一些人往往存在誤解。不能認為性格內向的人就是愛害羞,不喜歡與陌生人相處。在行為學角度而言,內向與外向的區別是他們行為動力的來源。內向的人喜歡一個人做事,沒人打擾就特別有精神;而與別人在一起,環境嘈雜,就會覺得疲憊。相反地,外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就非常活躍,充滿動力;當外向者一個人獨處,他們就感到無聊。

其實假如推倒思維的壁壘,就能看到硬幣的另一麵:內向性格表麵上的缺點可以轉換成為相應的優點。

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安靜和低調,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思考恢複精力,找到做事最有效的辦法,比如一個人靜靜地閱讀、寫作、繪畫等。因此,許多藝術家、作家、雕刻家、作曲家和發明家都是非常內向的。

大部分性格內向的人不善於參加社交活動,但並非不能夠同別人交往,他們隻是更容易在一個人或很少人參加的活動中感到快樂,或者隻喜歡與誌同道合的人交流。內向的人並不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不同別人交往,他們一般願意與親密的朋友、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交往。所以,內向的人遍布一些專業領域,他們往往熱衷探索,樂於發現新事物和新經驗,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像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斯皮爾伯格、村上春樹……另外一些出入各種場合,被閃光燈和粉絲包圍的影視明星,很多也是內向者,如茱莉亞·羅伯茨、梅麗爾·斯特裏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湯姆·漢克斯、哈裏森·福特……因此,認為性格內向就無法與大眾交流,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