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不考教資、不考公務員、不回家鄉工作」(1 / 2)

我前段時間刷朋友圈,看到一個大四學弟的朋友圈:

“不孝有三:不考教資,不考公務員,不考研。”

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就和他聊了聊,采訪的時候順便發了一條朋友圈和讀者們聊聊,不到一小時,朋友圈裏就有了二百多條留言。因為我從小被散養,小時候被管得不算多,在人生重大的選擇時刻基本靠自己,父母隻是會給我參考意見。如果不是這次聊天,我可能不會得知那麼多經驗之外的事情:

有那麼多的年輕人,才二十多歲,人生就好像已經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很多故事是相似的。高中被管夠了,大學拚了命也要跑出來,好不容易到外地上會兒大學,自己施展了一下策劃人生的才華,臨近畢業,父母開始召喚著:

“女孩子當老師多好,有假期,還不累。”

“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公務員多好,有穩定的工資,不容易失業。”

“你跑那麼遠幹嗎?在家附近找個工作得了,你有個意外怎麼辦,我們哪兒照顧得到你?”

每次要和父母談談理想,他們會劈頭蓋臉地叫你學現實一點。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父母認為教師資格證、公務員或者說家鄉的穩定工作才是人生的C位?一旦我們不遵守,就會有“不聽話”“不懂事”“不成熟”的標簽貼上來。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我們要如何才能“孝”著活下去?

“什麼才是‘孝’?我們是否可以在這些人生方向的決定上與父母達成共識?”我就這個話題采訪了周圍的一些朋友和同學,發現這與其說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戰爭,不如說是爸媽腦海裏自己與自己的戰爭。

學弟濤濤在我看來不太適合做公務員,因為他坐不住,愛玩。以前我給他上過課,下課後他開著小摩托帶我到三裏店的小巷子裏吃燒烤,拉我去遊戲廳玩跳舞機, 假期回去有空會約著我逛街、吃鴨腳煲。

他大學就是在桂林讀的,我還記得他報誌願的時候想填省外,硬是被父母改成了本地大學,讀的專業也是相當“熱門”。

這會兒讀大四,學校馬上要安排實習單位,可以去東莞或者深圳。他期待去“打工”,但家裏不讓,爸媽隻給了一個選擇:考公務員。

目前的濤濤已經通過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在準備廣西公務員考試,爸媽說:“考到你考上為止。因為公務員穩定,有固定工資,你會輕鬆一點。”

但他有點難過,如果這一次再不出去,怕自己一輩子都沒有什麼機會出去看看了。

濤濤和父母的關係一直很好,從小到大也都習慣聽話,可能這反而把父母“慣壞”了。當他提出想去廣州試著找找工作,得到的評價是無理取鬧和任性。當晚的新聞說廣州刮台風,父母就以“廣州很危險,台風天說不定會被東西砸到”之類的理由搪塞過去了。

他今年二十一歲,媽媽告訴他:“隻要你還沒有結婚,就一直是小孩。”

但他希望可以像個成年人一樣為自己做一次決定。

我的讀者lululu考教師資格證是為了不當老師。

半年前拿到資格證的她其實並不想去做語文老師,但教師出身的父母根本沒有給她拒絕的權利。

才大二那會兒,爸媽隔三岔五打電話做她的工作,lululu嫌煩了就氣衝衝地去報了名,但她在報名前和父母說好了:“我先去考,如果考到了,你們就得讓我自己決定。如果我在外麵闖了兩三年都沒什麼起色,我就回去當老師。”

父母說:“好,你先考。”

lululu備考的時候壓力很大:“題目並不難,麵試也比較順利,但我真的好害怕如果拿不下又得浪費半年,就不能去實習了。”

好在一切順利,她真正喜歡的工作是編劇,即將到杭州的一家影視公司實習,父母理解了她的選擇,但也提醒她,做編劇很累的。

“沒有什麼工作是不累的。如果可以在外麵多見識會兒,我承擔得了。”lululu是個反抗成功的案例,但她獲得的自由時間隻有兩三年。

“走一步看一步吧。”

lululu很理解父母,但也很珍惜來之不易的暫時的自由,或許這是當下最兩全其美的做法了。

我的閨密L前幾天剛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原因是她要去上海找工作,但父母說家附近城市的一個銀行缺人,有熟人牽線,麵試得好八九不離十,去吧。

她知道這是個“坑”,回去了就出不來的那種。

L的英語一直很好,在上海讀書,想著畢業後去外企一類氣氛輕鬆、可以展現自我價值的地方工作,哪怕累一些都沒關係。但昨天她和父母打電話,父母苦口婆心地勸她還是先把研究生考了,然後回家鄉當個老師,去不了大學就去個高職、高專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