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裏,對管理者有這樣一段描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作為管理者,最好的狀態是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稍差一點的狀態是人民親近他並且讚揚他,再差一點的狀態就是人民害怕他,而最差的狀態是,人民看不起他。好的管理者都平易近人,很少發號施令,當在他的帶領下完成了一件任務時,老百姓不會意識到那是領導的功勞,反而覺得“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段話,雖然是用來描述封建時代的王權統治,但不可否認,放在現在企業管理者的語境下,也同樣適用。
很多人在學習管理知識前,認為管理就是對上能說會道,對下管好員工讓他們認真工作,而在深入學習後,才了解管理是門係統的學問,成為一名好的管理者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成為管理者後,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明白,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管理者。
不一樣的管理者擁有不同的管理風格。什麼是管理風格呢?簡單而言就是管理者通過其團隊文化或自身性格等呈現出來的不同的工作風格和方式。不同性格的管理者管理風格不同,不同文化下的管理者管理風格也不一樣。比如我們國家企業的團隊理念多關注人性化的一麵,更側重於“感性、情感”,而西方企業更偏重“工作”本身,側重於“規則、理性”。當然過度偏重於一種風格的企業是有問題的,一家企業如果想獲得良好而長遠的發展,那就應該在這兩種風格中尋找平衡點。
對管理者而言,一般存在四種管理風格:
1.命令式風格
一般來說,命令式風格的管理者習慣根據個人風格和意誌來指揮下屬工作或團隊任務。應該做什麼、用什麼樣的方法做、什麼時候來做、做到大概什麼程度,管理者都有清晰的要求。他們在工作中的管理模式,簡而言之就是“我說什麼,你做什麼”,常使用的管理方法就是通知、指示、管控等。
這種管理風格最為常見。此類型的管理者,在給下屬分配任務時,總是使用不能被質疑的口吻,下達強製性命令。在這種逼迫下,盡管下屬也會努力工作,但其創造力和主動性長期受到束縛和壓迫,再優秀的員工也終究會離開。
2.教練式風格
這類管理者傾向於通過雙向或多向的方式和下屬交流溝通,其中包括傾聽、鼓勵、輔導、澄清和激勵等積極行為。他們的管理行為模式是“我們一起討論,但我來決定”,常使用的管理方法是解釋、說服、澄清等。這種管理風格也較為常見,是上一種風格的弱化版本,缺點也同命令式的管理風格類似。
3.團隊式風格
這類管理者會給下屬解釋並說明任務情況,然後與下屬一起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注意觀察下屬的意見和想法,並不斷鼓勵下屬。他們的管理行為模式是“我們探討,我們決定”,常使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參與、鼓勵、合作和承諾等。
這種管理風格對管理者要求較高,需要管理者強勢且理性,在團隊討論中,既可以有效聽取員工的意見,但也不會被他們的意見左右,能夠準確平衡公司和員工之間的利益,理性做出決定。相反,若管理者比較弱勢,當下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時,他下達的指示就會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看似民主的管理風格,有時反而會抑製員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