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那年夏天,那些故事最初的開始

這個故事最早構思於二○一五年的夏天。當時我在武漢,剛創作完“笨偵探”係列的第一部:《把自己推理成凶手的名偵探》。

看過我之前作品的人都知道,我最早寫的是“季警官”係列。在寫該係列時,我隻在意小說的故事性,卻忽略了對角色的塑造,以致於主角季警官的形象很模糊,智商和性格都飄忽不定。因此,我後續又創作了“笨偵探”係列,並在武漢完成了該係列的第一部。在創作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關係上,摒棄了之前“季警官”係列那種花哨的故事結構設計。

當我寫完《把自己推理成凶手的名偵探》,並順利賣出影視版權後,我開始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關於創作的想法。我想把《季警官的無厘頭推理事件簿》和《把自己推理成凶手的名偵探》兩者的優勢結合到一起,既有精巧的故事結構又有豐滿的角色設定,甚至有養成式的人物關係,而這種人物關係又能反作用到故事走向上。

揣著這個念頭,本書的故事雛形,漸漸在我腦海中形成。首先,我要寫一個多線敘事的故事,每條故事線都有自己的主角。然後,這

些主角會通過故事線接龍的方式,將一個又一個複雜的犯罪事件全方位地展現出來。

對,這就是我創作這個故事時最初的概念。現在看來,那已經是遙遠的二○一五年了。

把話頭再扯回到二○一五年的那個夏天。

我在武漢寫完前一本書後,和當時身為圖書編輯的好友華斯比談起了要寫的這本新書的故事概念。但是,我並沒有直接落筆寫書,因為我突然有了一個更好地表達這個故事的機遇,那就是直接做劇本,直接影視化。

機緣巧合之下,我進入到一家在當時很厲害的影視公司從事編劇工作。我以主編的身份,開始打造這個故事,公司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很多事情,是我最初預料不到的,以致於這個項目,或者說這個故事耗費了近兩年時間,最後還是不幸夭折了。

現在回看,項目推行不下去,有很多原因:既有我個人對故事把握的不透徹,將文字故事轉化成影視劇集操控的不成熟,也有製片人為求流量要強加大量愛情戲導致故事難順暢,再加上研發周期過長,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而影視市場又日益艱難。

最後,終於由我叫停了項目。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如果項目再繼續下去,會改得麵目全非,不是我最初那個故事了。

當初,我叫停這個項目,心裏唯一愧對的就是我當時的執筆編劇張程。張程是項目組裏唯一一個陪我從開始陪到結束的人。至今,我都記得她來找我時的情形。

她說:“亮亮,我覺得你這個故事很厲害,我特別喜歡,想和你一起做!”

然後,我倆一做就是將近兩年。在這兩年裏,我倆一起搭建故事邏輯,一起設定細節橋段,一起打磨大綱劇本,甚至一起拒絕外界對故事的不合理要求。

故事概念、故事輪廓走向是我想的,但是深入到故事裏的每一個人物,人物的每一個行為,卻是我倆一起一點一滴創作出來的。

我的三十歲到三十二歲,應該是我事業鼎盛、強勢爆發的年齡;她的二十三歲到二十五歲,也應該是她編劇事業最該騰飛的年齡。結果兩年後,我卻把項目叫停了。我覺得我耽誤了我的執筆編劇,她如果不是跟我在這個項目裏,而是跟別人的項目,肯定早就有作品產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