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門口氣氛沉重,無人說話,唯有北地將軍們在低聲交談著什麼。北地將軍們領前朝的另一部分文武百官站立在皇宮主道二旁,迎接新主。
當華彥騎馬而至之時,文武百官、內侍宮娥所有人都叩拜相迎。
“恭迎北王。”行禮聲響徹整座皇宮。
華彥在眾人的叩拜下,一步步走進漢宮,登上至高主殿。
文武大臣隨著華彥來到大殿,丞相徐禮序在北地官員的授意下高聲稟奏,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請北王即位。
開國帝王登基時有一種必備儀式——“三辭三讓”,像漢高帝劉邦,三讓不得後,“無奈”地表示,為了國家,從了。
這種形式又稱為“三勸進”,顧名思義,是臣子們要進行三次勸進,被勸進者要連續推辭,第三次的時候才能心不甘情不願地表示接受。
比如,宋武帝劉裕推辭了近半年之久,才走完了這套流程。
但北地和胡國戰事日益緊張,華彥根本沒有閑工夫做這些姿態。
於是,這套“三辭三讓”的流程,在北地將軍已提前和丞相徐禮序打過招呼的情況下,簡化到一個時辰就走完全部流程。
史書上,從未有如此簡單又快速的“三辭三讓”記載,今晚可算是創青史紀錄了,文武百官心裏默默吐槽,這北王的吃相也太難看了些。
丞相徐禮序演技一流,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種的欣慰之情,還在說些華彥心懷天下,兼濟蒼生,百姓有福等等的話。
接著,在偏殿等候的漢國末帝被帶到了大殿。
當初的他想要囚禁周湘,反倒淪為周湘的階下囚,心懷恨意的節度使周湘沒少折辱這漢國皇帝,漢帝已經不複之前的尊貴和傲氣。
漢國皇帝顫顫巍巍,老態龍鍾,眉宇之間流露出一種頹廢的神情。
因為周湘篡位漢帝已禪位過一次,第二次禪位漢帝言辭嫻熟,也很配合。
前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複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陳家之數既終,行運在乎華氏。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北王。”
大意是他皇帝做得不好不稱職,退位讓賢給有能力的北王華彥。
如此,北王的登基是天命所向,應運而生,天經地義的事,群臣紛紛附和。
流程簡化得不能再簡單了。
北王華彥不再推辭,道:“可。”
北王在眾目睽睽下走上禦高台,緩緩坐上九龍金椅,龍袍垂掛於身上。
他身姿挺拔如鬆,氣度不凡,一襲黃色袍子襯托出他修長勻稱的身材和俊美絕倫的容貌,他不過才二十八的年紀,年輕得令人難以置信,卻登頂天下。
登上這至高寶座後,華彥就如脫胎換骨一般,氣勢逼人,令人不敢逼視。
百官跪拜於階前,叩首稱臣,齊聲高喊:“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擇日選良辰吉日,行登基大典。
今日,華彥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