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五十歲執著離婚且淨身出戶的農村婦女後來過得怎麼樣了(1 / 2)

寫身邊人,講身邊事,別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都活成了故事。這就是人類的一生過往。

今天寫下故事的初心是,前久在某乎平台上解答到裏很多類似的“我還在談戀愛,沒結婚就被男朋友家暴三次,該怎麼?或是剛結婚小半年,因一點小事就被新婚丈夫使用皮帶家暴,該不該離婚?”等等諸多近似的問題。

所以才會分享自己身邊人的真實故事,這是一個關於鄉下農村婦女的故事,故事沒有多麼的新奇,奪人眼球。但值得記錄,值得很多女性思考,二十世紀裏的女性到底是是為自己而活,還是還在毫無底線的犧牲自己、委屈求全的終其短暫的一生。

故事的主角是母親的親表妹,也是我的小姨。

她在姐弟8人中排行第六個,上有姐姐兩人,都是長女和次女,還有三個哥哥,下有弟弟兩人,他們之間相差的年歲差不多都是最大的10歲,最小的3歲左右。

能夠有那麼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他們都是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且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那代人。

國家社會的大環境注定了是百廢待興的時代,而個人家庭也是處於解放後,及經曆過土地革命階段的那代人,一句話是吃苦最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人群。

尤其又生活在鄉下農村,且是離縣城40公裏距鄉鎮府駐地20公裏的山裏。

教育環境匱乏,她們那年代的孩子能夠在寨子裏的祠堂裏上完小學五年製的教育是很幸福的事情。可惜那年代,人人都為吃飽飯生存活下去為主要目標的大環境下,上學是一種奢望。這是用母親的話講的。

小姨家的家庭條件在寨子裏算是靠後的那類家庭,由於家庭裏吃飯的人口較多,而能夠參與村集體一起幹活出力的人少之又少,家裏出來俵奶奶和兩位長姐之外,其他哥哥們都是在寨子裏的學堂裏念書,包括小姨和兩個弟弟也是一起上學。

而俵爺爺是個好勞力活,可他以自己有一手鍛造刀子的技術為借口,隔三差五背著他的工具籮走村串寨。

一年裏在家裏的日子用俵奶奶的話講是屈指可數,隻有過年時和中秋節會雷打不動的在家裏。其餘時間,哪怕栽種農忙季節都不待在家裏打幫忙收莊稼。

而每當俵爺爺回家,屁股還沒有坐熱乎,俵奶奶就開始嘮叨她帶孩子種莊稼等等的困難。

每每到這時候,也是他們發生爭吵的前奏。生活在一牆之隔的母親家,幾乎都可以把小姨家父母爭吵的話語一句不落的聽到耳裏。

最初幾次的爭吵,自家的爺爺奶奶也會主動勸架。後來的後來成了經常性的爭吵,他們也不想勸了。

而在這樣原生家庭裏長大的小姨,也沒有被影響到。

當小姨小學畢業後,還想去二十裏之外的鎮上去上中學,上麵的兩個長女各自出嫁成家,而大哥三哥都在鎮上的中學上學。隻有二哥小學上完就幫家裏的俵奶奶幹農活。

可惜小姨的想法才提出,就被俵奶奶粗暴打斷,說什麼的女孩子上那麼多學學那麼多知識又有啥用,還不是一樣出嫁。家裏沒有更多的錢給她繼續上學,有的錢也要給下麵的兩個弟弟繼續上學用。

就這樣小姨在她應該繼續上學的年齡裏被迫停學,那年代的她們,能夠有個完整的小學文化都已經相當不錯了。

本來那些年入學年齡大多是八九歲之多,小姨也不例外,她是9歲上學,五年的小學畢業,也是十三四歲。加之家裏缺勞動力。就這樣幫忙幹農活一樣不少。

在她滿18歲以後,已經有隔壁村提親的媒婆踏破家門來問親,可惜,她自己也因為上過完整的小學而傲嬌。

最後在七挑八選挑花眼的情況下,選擇了在村社區(那年代可不叫做村社區,而是叫做某某鄉,後來又改為某某辦事處)工作的鄉村醫生。

那年代,說到鄉村醫生,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當地的村委會社區裏還是有的,而且待遇也挺好的。

當時,我的母親都一致認為自己的表妹找了一個好男人,好婆家來著。都是盼著她好,可惜俵奶奶死活不同意這門親事。也不是對方彩禮給得少,也不是對方家條件比她家差,用俵奶奶過來人的話講: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瞧瞧小姨選上的姨夫,猶如衣架子的身板,挑一擔水都成問題,以後的生產勞動要誰去做。

一個女孩子怎麼幹得了那麼多的農活,再說對方也不是幹農活的料子。

一句話就是不同意。

為此,小姨與俵奶奶爭吵了很多次,導致小姨在寨子裏變成了一個恨嫁的姑娘。那年代裏,這樣的事,對於一個還沒有定親的女孩來講,而且是在農村裏,名聲確不是有利的。

這樣拖了大半年,小姨依舊每到每月趕集的日子,都去趕集。重點還是去與小姨父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