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 高收入和自由,怎麼選(1 / 3)

兩難

高收入和自由,怎麼選

什麼叫兩難之苦呢?說得比較簡單一點,就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方麵很想過有詩和遠方的生活,另一方麵又不想放棄目前還算穩定的日子,所以很糾結。自己的現狀很不理想,但是心裏真正想要的生活好像又非常不平穩,或者說未知性太大,所以就陷入兩難之苦了。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內心所向往的東西,就是心中所向,和目前的生活,就是身之所在,是互相對立的。

什麼是兩難之苦?

其實人們在文學作品裏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了。從戲劇角度看,古希臘時期的悲劇作品中,主人公往往有雄心壯誌,要去實現什麼,但是他不知道神給他安排了另外一種命運,所以他要逆著神的安排走,最後受到神的懲罰,成了一個悲壯的結局。著名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就是這樣。還有《普羅米修斯》,把火偷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最後被宙斯釘在懸崖上,任老鷹來叼啄,這是古希臘的悲劇。

世界戲劇的第二個高峰是莎士比亞時代。比如哈姆雷特看到父親被謀殺後,他在想到底要不要複仇,最後確定了要複仇之後又想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價值,應該怎麼去做,等等,這種就跟古希臘戲劇不一樣。古希臘戲劇是天定的,照著神的命令做就行了。而在莎士比亞戲劇裏麵,人有理性了,所以他開始糾結,開始想把握自己

的命運。

到了20世紀,美國著名的劇作家奧尼爾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現代人類主要的悲劇來源不在外部,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混亂,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分裂,我們難以去把握這種矛盾性,沒有辦法整合自己的生活。世界上的誘惑太多,自己又有兩麵性。我們現代人普遍是在現實中過著一種生活,心裏向往另外一種生活,處在這麼一個內心永遠無法安定的狀態中,這就是兩難。

英國著名女作家伍爾芙在《達洛維夫人》中寫道,達洛維夫人在還是姑娘的時候愛上了彼得,但是這個姑娘不知道自己是愛彼得還是愛自由、愛樸素。彼得每天清晨都會從野地裏采來還帶著露珠的野花,唱著歌到姑娘的窗前獻給她,所以姑娘特別高興。但是一旦考慮婚姻就不一樣了,因為彼得是個窮人,而這個時候處在上流社會的達洛維也在追求這個姑娘,他們三個一起坐著吃晚餐的時候,彼得心裏就很傷感。他看到姑娘和達洛維兩個人特別親熱的樣子,很生氣。後來彼得和姑娘吵架,彼得賭氣要離開她,最後姑娘就嫁給了達洛維,變成了達洛維夫人。

30多年過去了,達洛維夫人過的是什麼日子呢?她天天要應對上流社會的社交,要搞宴會、沙龍等。她是什麼感覺呢?她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自由,渴望那種豐富和廣闊。她所處的上流社會的生

活很精致,但是她每天感覺好像有無數隻蟲子在吞噬自己的腦顱,生活就像一把刀紮在自己心裏。這就是在現實性裏,追求世俗社會的所謂的好,但是心裏麵還有另外一種自己真正渴望的好。

達洛維夫人內心深處非常傷感。30多年後的一天,她舉行了一個沙龍,上流社會的很多人要來,所以她早上就出去買花。上午回到家裏,忽然聽到有人吵吵嚷嚷的,有一個男人說他要進來,還說她一定會讓他進去的。達洛維夫人一看,原來是30多年沒見的彼得,她讓彼得坐在客廳。彼得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手頭還拿著一把折刀,打開、關上,打開、關上。達洛維夫人一看,這就是一個在社會中不安定的人,心裏感歎幸好自己沒有嫁給他。小說在這裏將兩個人的對話寫得非常經典,表麵上是一種對話,心裏卻互相探尋彼此過得怎麼樣。達洛維夫人邀請他參加晚宴,彼得也答應了。到了晚上,達洛維夫人周旋在上流社會的各種人中,彼得在那裏就顯得很特別。

就在那一瞬間,達洛維夫人忽然覺得,自己的生活天天這樣重複,假如當年嫁給彼得,那可能是另外一種生活,也許更快樂。她心裏一下子像燈光熄滅了一樣,暗淡了。後來大家散了,彼得也告別了,她把一盞盞燈關上,就像生命之光在熄滅。

這裏麵就寫出了一種矛盾性,人

的兩難。如果達洛維夫人當時真的嫁給了彼得,可能又會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想想當初如果嫁給達洛維多好。現在嫁給了達洛維,在上流社會裏團團轉,又會渴望彼得那樣的生活方式。彼得後來去了海外,到世界各地去暢遊,也經曆了一些艱苦、坎坷,但是他的生活很豐富。

從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到,我們很多人的關鍵問題在哪裏呢?兩難不可怕,關鍵是在兩難之中背棄了自己內心最需要的生活,而選擇了一種在別人看來很光鮮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變成了滿足別人需要的存在,我們自己變得空空如也,在世俗的社會裏麵,變得越來越狹窄,最後在內心把自己放棄了。這是兩難之苦裏最可怕的,最讓人心理上感到難過的方麵。

為什麼我們難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選擇呢?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從小就培養的不是一種真假感,而是一種得失感,所以我們不是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來選擇生活,而是按照得失來選擇的。你想想在幼兒園,你越規矩、越符合標準、越聽話,老師就越會給你小紅花,誇獎你。等你上了小學,言行也很規範,符合各種外部的標準,然後你戴上紅領巾,人人都說你是個好孩子。

在這個過程之中,你也有自己的願望啊,比如說你很喜歡折紙、畫畫,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可能在學

校的標準化教育裏,在老師眼裏,成績第一,不讓你花那麼多時間去搞那些東西,所以你內心深處其實是有很多挫傷感的。這些挫敗感用什麼來補償呢?就是用外部的誇獎,父母的滿意,老師的滿意。別人都說你是好孩子,用這種替代性的滿足來掩蓋你的主要需求。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我們內部充滿了挫敗,隻是自己不知道、不覺得。在你的潛意識裏麵,你用那些所謂的收獲、所謂的獲得掩蓋了挫敗。所以,你的得失感伴隨你長大。你成績好,變成了一個優秀的人,然後上了一個很好的中學。學校裏麵的學生最後百分之百能考上本科,絕大部分去了好的大學。去了好大學以後,畢業找一個好工作。這一路這麼過來,在得失感中長大,就變成了一種本能。但是你內心深處的渴望在某個瞬間也會出現。

我們這個世界是很自然、很有靈性的,而我們在一種程序化的生活裏,追求的那些好成績、好學校,它真的是我們的唯一嗎?生活裏為什麼沒有更寬廣的東西呢?所以,我們要打破常規,要去體會、傾聽這個世界。有些東西可能更有價值,我們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學會發現更美好的世界,這就是走出得失。所謂的得,無非就是想出人頭地,做人上人,得到別人的誇獎。別人不誇獎的事,你能不能做呢?你想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