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後記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我讀研究生的時候,認真而係統地閱讀的第一部史書就是《資治通鑒》,迄今已經三十七八年了。隻是那個時候,讀史的眼光,關注的是專業史料。後來在清華大學開設了“《資治通鑒》導讀”的課程,2014年又被學校安排上“慕課”(MOOC)課程,即線上課程。這時,閱讀《資治通鑒》的眼光自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較關注的是《資治通鑒》作為史著的鑒賞價值,特別是司馬光探討的有關家國興衰、民生休戚的內容。
我總覺得,從某種角度來說,曆史猶如棋譜。前賢往哲應對時代挑戰,其成敗得失、經驗教訓留下的記錄,猶如那個時代留給後人的棋局。棋譜不就是以往高手留下的種種殘局嗎?讀史使人明智,猶如讀譜使人棋高一著!專業曆史工作者要研究曆史的真相,力求還原史實的細節,如同攝影工作者,要最大化地呈現出事件的麵貌。無疑,史實是曆史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但並不是曆史學的全部。古代學者對於曆史學的經世致用價值多有闡述,而現代社會更加需要曆史的經驗來啟迪人們應對各種關係的智慧。長期不間斷的曆史書寫,國家政權和知識精英對曆史的重視和堅持,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怎樣在當今的時代通過學習曆史事實、了解
曆史人物,達到啟迪智慧的目的,是曆史作為文化傳承的社會意義;如何讓曆史在象牙塔之外的世界發揮其原本的作用,亦是史學研究者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
《資治通鑒》的“慕課”課程,是我個人在教學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向非史學專業的同學們推廣曆史文化教育的一個嚐試。課程初次上線之後,與“財務會計”“社會心理學”課程,一同成為選課最多前三名,被評為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實在有一點出乎我的意料。中華書局的朋友知道後,邀請我把講稿編輯成一本書。現在這部書稿就是在“慕課”課程基礎上修改而成,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根據編輯的意見,增補了幾篇已經發表的文章。
清華大學教務處資助了這門“慕課”課程的開發,並支持本書的編寫,我在此表示感謝!諸生中為我講授“慕課”課程擔任助教的有王炳文、李兮、王銘、張景平、管俊瑋、任彪;協助我整理和編輯書稿的有劉紅星、陳昱良、李兮等。對於他們的辛勤勞動,我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我還要感謝中華書局《月讀》雜誌(我在那裏撰寫了《資治通鑒》導讀的連載)諸位編輯的幫助,感謝本書責編賈雪飛女士以及餘佐讚先生的辛勤付出。我還要特別感謝那些曾經聽過我在線上和線下講授《資治通鑒》課程的同學和學員,正因為有你
們的支持,才有了我的《資治通鑒》課程和現在這部書稿。對於課程及書稿中的錯誤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張國剛
2016年5月25日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