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於新軍八鎮第16協第32標發展會員。武昌起義時已經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占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文學社和共進會是新興知識階層的革命組織,新軍士兵是發動革命的潛在力量,文學社和共進會一直以新軍士兵作為主要工作對象。
辛亥浪潮介紹1911年4月27日,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由此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則不止此數。犧牲者多為同盟會精英,當中包括有支持中國革命的日本人。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內閣,顯示出清統治者毫無立憲誠意,令各地立憲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尤以四川最為強烈。6月17日,四川民間各團體成立“四川保路同誌會”,推舉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為會長,副議長羅綸為副會長,張貼文告,四處講演,甚至上京請願。8月5日,在成都召開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8月24日,群眾開展罷市罷課,9月1日,在川漢鐵路公司股東會議的號召下,開展抗糧抗捐活動。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誌會領袖,封閉鐵路公司和同誌會。這一舉措激起了大量群眾到四川總督衙門請願,趙爾豐下令清兵彈壓,打死30餘名請願群眾,釀成成都血案。9月8日,成都附近農民在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四川保路同誌會報告
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誌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附近州縣群眾紛紛響應,幾天內隊伍發展到20多萬。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同盟會成員王天傑、龍鳴劍等人領導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後,非常驚恐,忙將四川總督趙爾豐免職,並調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一部分湖北新軍入川。中央:攝政王載灃,盛宣懷,端方,岑春煊,慶親王內閣,資政院,川籍官員,各國外交人士。四川保路同誌會,立憲派與士紳蒲殿俊,羅綸,鄧孝可,顏楷,張瀾:立憲派,愛國主義士紳,鐵路公司股東,革命黨,哥老會,中下層民眾:鐵路公司小股東(農民)。編輯本段革命經過武昌起義武昌城
湖北新軍原為張之洞所練的“江南自強軍”,中下層軍官不少曾官費派日留學,因而遍布革命黨人。當中以共進會及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滲透最廣。保路運動釀成民變後,端方奉命率湖北新軍入四川鎮壓。此時,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漢的防務非常空虛,革命黨人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好機會。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由雙方負責人和新軍代表60餘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上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共進會負責人劉公被推舉為政治籌備處總理。起義總指揮部設於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機關,正值籌備處設於漢口俄租界寶善裏14號。起義機關定為1911年10月6日(舊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10月9日共進會人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14號秘密製造炸彈時發生事故,孫武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受傷的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武昌起義第一槍
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並在相鄰的劉公住所內帶走了劉公的弟弟劉同。湖廣總督瑞澄聞得此事後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聞訊後,決定當夜發動起義,並派人給各營送信。當日晚彭楚藩、劉複基在起義總指揮部被捕、楊宏勝在運送彈藥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斬首。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相當於班長)熊秉坤等人決定提早起義,並拉來隊官(相當於連長)吳兆麟作為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1911年10月10日(農曆8月19日)晚間八時(此時事發已無可考證,隻能確定是日暮以後午夜以前事發),程定國(舊說是熊秉坤較為正確)發出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首先發難攻占楚望台軍械庫,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湖廣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在次日黎明前,占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10月11日黎明,起義軍聚集在湖北諮議局大樓會議廳,新軍八鎮十五協二十
黎元洪像集(10張)九標二營司務長蔡濟民召集會議,商討組建軍政府和推舉都督人選。除革命黨人吳醒漢、徐達明等十餘人外,還邀請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張囯溶以及議員,還有舊軍官吳兆麟參加。會議請湯化龍主持。吳兆麟提議由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擔任都督,立憲派一致擁戴,部分革命黨人也因為黃興、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劉複基、楊宏勝被害,孫武被炸傷,蔣翊武被迫逃跑,沒有更好的人選表示同意,因此會議通過了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一說為總參議)。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複。晚上成立謀略處。在謀略處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布軍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用黃帝紀元,宣統三年改為黃帝紀元4609年。軍政府建立參謀部、軍務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諮議局大樓為辦公地,以十八星旗
黃興像集(10張)為軍旗。謀略處以軍政府名義發布《布告全國電》,《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電全國。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光複漢陽;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占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革命黨與立憲派的彙合。相關文獻: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暫行條例、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中華民國鄂州約法、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布滿清政府罪狀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布告全國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電告漢族同胞之為滿洲將士者、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布告海內人士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致滿清政府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布告、辛亥革命軍奉天討滿清檄文。[3]袁世凱出山10月14日,經奕劻、徐世昌、那桐保舉,監國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任命兩年前被罷黜,現在彰德養病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托病不就。10月22日湖南獨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獨立。10月27日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統率北洋軍向武漢進攻。袁督師到鄂,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