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東頭的涼亭裏,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這裏總有那麼幾個人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搬弄是非,說東家的女兒離婚了,西家的媳婦跟人跑了,總之不管有的沒的,都能被這一群人說的有鼻子有眼。
或許,這是農村的現狀,每個村子都存在的情況。可是他們為什麼就不能把精力放在發家致富上麵呢,反而一幫人聚集在一起消磨時光?國家的政策好了,每個人都不缺吃穿,可是他們大多人卻靠著國家每個月給得救濟金過日子——低保!
按理說他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好好回饋國家,讓日子過得更好才是,然而卻因為當地官員的不作為或者大家口中常說到的人情關係,搞得村子裏烏煙瘴氣,百姓有苦難言。有關係的吃公糧,沒關係的哪怕餓的喝白水也不被人照顧。
劉宏是人盡皆知的苦命人,自小雙親皆亡,跟著祖母生活,十二歲祖母去世,自此孑然一身。隻上了幾天學的劉宏,靠著一雙勤勞的雙手養活自己,不至於餓死,稍大一些,便和村裏的一些人到南方打工。但是沒有文化的他,又能做到什麼好工作呢?所謂的做工也不過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罷了。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劉宏在外麵奔波了十多個春夏秋冬,也沒能混出個什麼成就來,便打算回家發展,說不定還有出路,往後幾十年的生活總不能一直流浪吧!
這時候,正逢國家扶貧階段,劉宏也想去申請個名額,但是當地居委會的態度卻是十分強悍野蠻不講理,不僅不同意劉宏的申請,反而還進行口頭言語攻擊,言語裏全是輕蔑與諷刺,無半點憐憫之心,認為別人的不幸大概是活該。
感情沒權沒勢又沒關係的人就不配活在這個世上,劉宏沒有做錯什麼,隻不過比別人不幸了一些,居委會的人又如何,不過是仗著家裏關係活於人前。如果,他們也同劉宏同等遭遇,他們還會這樣嗎?
劉宏是土生土長的村裏人,也是大家看著長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同情他的遭遇,看到村委會的做法欠妥後,便有人出麵勸解村委給劉宏一個貧困戶的名額。因此,劉宏也成為了貧困戶中的一員。
有了這層身份,劉宏更加勤快致富,想要一擺窘迫,活成個人樣。可是生活哪有那麼容易,何況是像劉宏這種出生的人,無父無母,又無親戚朋友幫襯,想要做點什麼,又有什麼人會支持呢?
國家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一旦到了地方也就變了味,各級官員不過就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做一些表麵功夫,而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未必真的得到扶持。劉宏一開始信心滿滿,可後來看清楚了局勢也就癟了氣,沒有了幹勁,隻能處於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
劉宏的遭遇並非個例,而是當今農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家都說農村人不容易,應該給與足夠的照顧才是,可是為什麼就不能一碗水端平,認真複核呢,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應有的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