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見文姬(1 / 2)

接下來的時間裏我就每天住在師傅的府上,跟著師傅學習文韜武略,兵法戰陣等,有時也回我家在洛陽的莊園看看。一轉眼四年又過去了,曆史進入了公元180年,離黃巾之亂隻剩下四年時間了,我要加快組建自己的勢力了。這段時間天地宇宙他們幾個在洛陽建了一座逍遙樓,根據我的提示,他們用現代蒸餾法釀出了比現在的酒要好的多的美酒,命名為逍遙醉。在我的提醒下,張宙每過一段時間就給張讓送去一批美酒,在張讓的關照下,逍遙樓有向全國擴散之勢。另外,張天他把桌子和椅子也製作了出來,其舒適方便為人們所稱頌,很快就在洛陽流行了起來。張地也把情報組安插到了全國各大州之中,又有一批侍衛走向成熟。。

這天我提了兩壇逍遙樓的逍遙醉,去蔡邕府上拜訪,看看能不能見到蔡琰。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通曉經史子集,善辭賦,精通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洛陽的文壇領袖、樂國名家。

蔡邕府上一派清幽典雅,在客廳中的牆上,到處懸掛著字畫,不愧為一代大儒。“大人乃世之大儒,更精通音律,晚輩慕名久已,今日特來拜訪。”我先對蔡邕大表佩服之心,崇敬之情,拍得蔡邕摸著那縷白胡子,滿臉的笑意。接著說:“前些日子晚輩品讀楚漢之爭時,頗有感觸,亂譜《霸王別姬》一曲,望大人能不吝賜教。”說完,唐靖從懷中拿出一折紙張,遞給蔡邕。蔡邕一聽動容,沒想到我居然會品讀楚漢史,對我更加的看中。接過來曲譜、低頭大略瀏覽一遍,頓時被曲子中的霸王氣概,款款柔情所感染。看我的眼神中盡是讚許、還有驚訝。從新埋頭細品。我很是滿意這樣的效果,見機說道:“不知道大人府中可有女樂手,小子願意為大人親自表演一番。”

蔡邕思量一會,對仆人吩咐道:“人,去請小姐,記得把我的焦尾琴拿來。”

聽到這話,我心裏樂了,付出的努力總算沒白費,那首《霸王別姬》可是我花了很大工夫,譜寫成這個時代能看懂的樂譜。目的就是為了能吸引蔡老頭,得見蔡琰,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啊,我暗想。下人出去一會兒,輕輕腳步聲響起,隻見一端莊秀麗女孩,十歲左右,輕移蓮步,緩緩走進廳內(為情節需要,故在此以生於170年記)。

蔡琰(177年-?),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是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初嫁衛仲道,夫亡而無子,回歸母家。後為董卓部將所虜,十二年流落匈奴,嫁南匈奴左賢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贖回,再嫁陳留董祀。後來董祀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史載“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曹操最後同意為董祀赦免。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已的悲慘經曆,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我有點癡癡的看著這個東漢第一才女,容貌清秀、氣質高雅;聰明,美麗、溫柔,堅強,這幾種本不該同時出現的氣質,卻皆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結合得完美無缺。如此佳人上天卻不給她幸福的生活,想起蔡琰一生命運坎坷,我心中一陣發痛。我知道自己已經喜歡上這個少女了,我原來還不相信一見鍾情,但是現在我相信了,忽兒眼裏柔情。這一切剛好被剛剛步入廳內看向我的蔡琰盡收眼底,這是什麼眼神?為什麼會一會兒悲傷與憐惜,瞬間又變成柔情蜜意,是什麼人讓他有這樣的情感變化?見了讓人不自覺心中起了點想接近了解的衝動。好奇就是一種心魔,古代女子活動範圍不廣,見識也有限,女子除了父母之名、媒妁之言外,很多時候都是第一印象就決定自己的終身伴侶,所謂一見鍾情不外如是。 瞬間,蔡琰發覺自己的情緒波動,暗自心驚,趕緊收斂心神,對蔡邕施禮,道:“父親,女兒把焦尾琴拿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