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認識論
第一節 認識與實踐
★★
考點26:實踐的本質和基本特征
(批判✘)西方哲學:
康德:實踐當成人的行為,忽略客體
黑格爾:把實踐認為是精神活動(✘)。其實是物質活動(✔)。
費爾巴哈所理解的實踐沒有看到人的能動性。
實踐是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
感性的:受頭腦中意識的指揮表現主體一員具有能動性。
對象性的:必須指向某個客體→客觀。
★★
考點27:實踐的基本結構和形式
虛擬實踐是十天活動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對獨立性:
例:網上談戀愛、吵架,本質還是戀愛、吵架,隻是載體改變了,當年在村頭吵架,現在在網上吵架。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小馬到處去問小鬆鼠河深不深,鬆鼠說很深、大象說很淺,小馬自己過覺得剛剛好。小馬為什麼要知道河深不深?因為它自己要過這個河。
★★
考點29:認識的本質
唯物主義觀點:從物到感覺、思想→先有眼前的物然後才有我的認知→反映論
唯心主義觀點:從思想、感覺到物→先有我的認知,然後才有的物→先驗論
反映論:
直觀、機械→直觀反映論→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模仿,臨摹,像鏡子一樣→舊唯物主義
加工、改造→能動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
隻反映不創造→舊唯物主義
隻創造不反映→唯心主義、不可知論
★★
考點30:認識的過程(兩次飛躍)
1、
感性認識:外部世界直接作用於我的感官。(耳朵能聽到鼻能聽到手能摸到)
理想認識:感官無法直接感知的,需要通過抽象思維,理性思考判斷才能得出的認識。
事物既是感性認識又是理性認識→這朵花為什麼是紅色的?首先,光線映射到我的眼睛裏(感性),其次他叫紅色這個名字(理性)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深淺 ✔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對錯 ✘
2、例:
一個除了書本以外一無所知的純粹學者,必然對書本也是無知的——強調感性(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感性
盡信書不如無書——強調感性(實踐)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強調理性
飽經風霜的老人與缺乏閱曆的少年對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強調感性
★★
考點31:準時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受理性因素的影響,也受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隻是多少問題。
理性因素作用:指導、解釋、預見
非理性因素作用:激活、驅動、控製
★★
考點32:認識的兩大規律(反複性和無限性)
1、認識的反複性
客觀:事物的側麵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主觀: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
2、認識的無限性
人類的認識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
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
在形式上:循環往返的
在實質上:前進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