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湘江之源——永州市藍山縣野狗嶺南麓
2013年,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和水利部權威認定,湘江源頭在湖南省藍山縣紫良瑤族鄉的野狗嶺南麓,流經永州市的藍山、江華、江永、寧遠、道縣、雙牌,因兩岸樹木蔥綠,水流清澈幽深,故名“瀟水”。瀟水至永州萍島與海洋河彙合,始稱“湘江”。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說法把瀟水作為湘江的支流,認為湘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上源為海洋河,到興安縣分水北流後開始稱之為“湘江”。這一河段有聞名世界的靈渠,還發生過慘烈的“湘江戰役”。
靈渠,公元前214年鑿成,分南、北二渠。靈渠的鏵嘴位於海洋河到興安縣城東南3千米的分水塘攔河大壩的上遊,是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壩。它把海洋河水一分為二:約七分水流入北渠,彙入湘江;約三分水流入南渠,彙入漓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中央紅軍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這就是著名的“湘江戰
役”。
九嶷聖地——永州市寧遠縣城南
九嶷山,又作九疑山,也叫蒼梧山,位於寧遠縣城南,屬南嶺山脈的萌渚嶺,縱橫1000餘千米,南接羅浮山,北連南嶽衡山。
該地區峰巒疊嶂,深邃幽奇,有90多處超過千米的高峰。這些山的山體主要是砂頁岩、花崗岩、變質岩,素以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動人的傳說馳名中外。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毛澤東也曾寫下“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名句。
九嶷山名字的由來和舜帝南巡有關。寧遠縣境內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桂林九座峰巒。如今,寧遠縣依托舜葬九嶷這一獨特曆史人文優勢,挖掘舜帝德孝文化中的廉政元素,創建了舜帝陵省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濂溪故裏——永州市道縣城西
濂溪書院,位於永州市道縣城西,係紀念宋代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而建。書院始建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是一座融學習、祭拜、藏書功能於一體的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曆代賢人誌士慕名前來拜謁,絡繹不絕。南宋理宗皇帝賜禦書“道州濂溪書院”。
周敦頤,又名敦實,祖籍道州營道
(今湖南道縣),宋代哲學家,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在嶽麓書院和濂溪書院有一副著名的對聯,上聯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下聯是“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這副對聯說明了周敦頤理學思想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近世湖南人勇於為全國擔當大任的氣魄,湖湘子弟“胸懷天下”“敢為天下人之先”的崇高追求,正是這副對聯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
濂溪書院、周敦頤故居,如今已成為理學文化與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萍洲春漲——永州市零陵區
萍洲,又名萍島、浮洲,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城北。它四麵環水,高潔幽靜,周長約600米。島上古木參天,竹蕉繁茂,風光旖旎。唐代柳宗元的詩《湘口館瀟湘二水所會》,描述了當時的萍島風景。北宋著名畫家宋迪畫的瀟湘八景中的首景“瀟湘夜雨”,就是描繪萍島一帶的風光。每逢春水浩蕩時,從遠處看萍島,宛如碩大萍葉浮於煙波浩渺的江流中,隨水浮沉,如詩如畫,其壯觀場景被冠以“萍洲春漲”的美名。
萍島上的萍洲書院,是湖南古代著名的書院之一。李達少年時曾在萍洲書院求學,他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建者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瀟水與海洋河在這裏交彙,永州因此享有“瀟湘”的美譽
。在曆史上“瀟湘”也被用來泛指湖南全境。陸遊曾寫下“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的名句,頌揚湖湘大地的詩情畫意。
在永州零陵區瀟水西岸不遠有一座柳子廟,始建於北宋,是為紀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建。柳宗元於公元805年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生活了10年,曾在此寫下著名的《永州八記》。
摩崖三絕——永州市祁陽縣城南郊
浯溪,是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條小溪,在祁陽縣城南郊2千米處的古渡口流入湘江。溪水兩側和湘江的南岸山峰陡峭,古樹茂盛,鬱鬱蔥蔥。自唐以來,不少政要及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有的寫景詠物,有的議論抒懷,許多佳作名篇被刻在石壁上。本為山水勝景,更是人文寶地。
唐代著名詩人元結出任道州刺史時,乘舟逆湘江而上,路過此地,非常喜歡這裏,因此將溪命名為“語溪”(意為“唯吾獨有”)。後來,元結寫了《大唐中興頌》,記述安史之亂,由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刻於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結的文章、顏真卿的書法,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絕、字絕、石絕,被世人稱為“摩崖三絕”。
祁陽縣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的家鄉。1988年,陶鑄的銅像和
革命事跡陳列室在活溪風景區內落成。1995年1月,浯溪成為湖南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唐代元結“忠直方正”、現代陶鑄“心底無私”的人文精神在這裏閃射光芒。
重鎮歸陽——衡陽市祁東縣東南部
歸陽鎮,古稱歸陽市、歸陽塘等,位於祁東縣東南部湘江北岸清河與白河交彙處。這裏是祁東、祁陽、常寧三縣市商品、物資集散中心。
歸陽鎮擁有1800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自漢唐以來就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金歸陽”之美稱。這裏“三水”環繞,環境優美,水陸交通發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楚遊日記》中記載了他乘船溯湘江而上,夜泊歸陽的事跡。
歸陽鎮集魚米之鄉、文化名鎮、風景勝地、工業重鎮於一身,物華天寶,擁有“全國百強文化鎮”“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示範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等多項榮譽稱號。它是建設“工業祁東”的主戰場,也是一座新興的工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