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2)

-後記-

30多年前,我進入一所大學裏剛剛從電子係分離出來的計算機係。迄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個夏天,我的一位高中老師非常同情地說:“這個專業將來工作不好分配啊!”情況確實如此,“價格闖關”受挫帶來了通貨膨脹和搶購潮,也拖累了經濟增長,導致本來就為數不多的對計算機有購買能力和需求的大型企業和機構紛紛壓縮,甚至取消了對有些奢侈的計算機設備的采購計劃和用人需求。

那時,市場需求主要是對計算機的采購、運行和維護,硬件專業比軟件專業更吃香,軟件還是計算機的輔助性工作。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包括計算機體係結構、邏輯電路、數字電路、操作係統、數據結構和編程語言等,而數據庫、網絡和圖形用戶界麵等多還隻是選修課,安全技術更是無從談起。

根據經濟學的市場供需原理,當市場對某個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明顯增加時,不僅市場上的現有人才會轉行和湧入,大學也會增加招生人數,從而走向再平衡,時間跨度一般就是一個朱格拉周期(7—10年)。但過去三十多年,大計算機類的專業是個例外:即使在疫情期間,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工作並不難找。全美計算機類專業招生人數,從1990年的5萬人上升到了2020年的近14萬人,已經與全美所有文科

的招生數量相當了。而2021—2022學年,在美中國留學生中首選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占比達23.1%。

我們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意味著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的供需關係不是由經濟發展中相對較短的朱格拉周期決定的,而是由更長的康波周期決定的。宏觀上的數字行業長壽,但微觀上的數字技術短命。一項數字技術的流行時間經常存在“七年之癢”的現象,七年左右達到高峰,十年之後就進入被下一代技術替代的新周期了。

也就是說,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會發生2—3次技術更替,後浪學習新技術,而前浪掌握著老技術,但掌握老技術的人會管理著熟悉新技術的人。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行業中存在的“35歲現象”,一個人大學畢業前後掌握了新技術,工作10多年後雖然已經成為精通這項技術的專家了,但技術市場也已經在更新換代了,前浪也已湧到沙灘上了。

今日的後浪,也終將會成為明日的前浪。解決之道,唯有持續學習,增加自己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積累出後浪根本無法比擬的競爭力。比如,這些年來我越來越相信,技術的發展規律是在技術之外。對技術趨勢的預見,一方麵可以運用曆史學、社會學、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來判斷其大方向性,是否確實走在滿足人類剛需的正確道路上;另一方麵,也要

運用相關的技術曆史和技術實現的行業經驗和困難等來判斷,是否在一個朱格拉周期內可以實現,並且經濟上有規模推廣的可能性。而很多技術故事的失敗,就是因為理想很豐滿,但技術很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