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智能時代(1 / 2)

在元宇宙程序“C1723”中,黑衣人向津津、樂道一家人表明了來意,希望他們作為平行時空裏的援軍先頭部隊,采用意識降臨真實世界並操控機器人的方式去拯救人類。

為了說服津津、樂道一家人,黑衣人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叫陳鋒,生於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時代。

在我很小的時候,人工智能設備就已經覆蓋了生活所能涉及的方方麵麵。

出行有全自動行駛的汽車,運動有實時掃描身體狀況並製定最優鍛煉方案的“教練”,治安有24小時海陸空全地形執勤的“保安”,美食有完全按照五星級大廚標準烹飪的“廚師”,家務有幾乎全能的“保姆”,戰爭有絕不畏懼任何困難與犧牲的“士兵”……

盡管它們都不是人類,但有著和我們一樣靈巧的雙手和運算速度遠超我們的智腦。

一開始,它們還是很容易被區分出來的。

它們的身軀大多由金屬構成,在關節的位置還會有明顯的縫隙,以便它們的金屬身軀能夠自由活動。

它們沒有頭發,也不需要衣服,有的保留著金屬原本的色澤,有的則進行了不同的塗裝以便區分用途。

舉個例子來說,我家的智能保姆整體采用了曲線型設計,全身上下看起來圓乎乎的,噴上了白色的漆後,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

而新聞中播放的智能士兵則看起來棱角分明,仿佛全身上下的每一個部分都是致命的武器。

它的全身被噴塗上了可以隨環境變色的塗料,在戰場上所向無敵。

不過隨著仿生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人被製作得越來越像真人。

製造廠商為了讓自家的產品更加暢銷,給新一代智能機器人設計了仿真的毛發、五官、皮膚、肌肉、牙齒、指甲…

而在另一方麵,人工智能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礙。

它們在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主動停止了深度學習與自我迭代,無論科研人員如何調整學習模型、擴大數據庫、增大算力投入都毫無效果。

就好像正在生長的植物碰到了看不見的瓶頸,無論園丁如何澆水施肥也不再生長。

我的父親就是一名從事智能機器人研發的工作人員,他為一家名為SFuture-N的公司工作,負責研製新一代多功能市政機器人,用於下水道清理、園林維護、河道清淤、汙水處理等工作。

而後來的一切,都是從我和同學張宇一起逃課去Future-N公司找我爸的那個下午開始的。

初二(6)班的教室裏,語文老師正在給我們講著《桃花源記》:“作者虛構出一個安樂祥和、自由平等的桃花源,實際上是在表達自己對壓迫與戰爭的厭惡。

那麼,哪位同學可以告訴我,陶淵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悟?”

我和張宇在後排座位上偷偷聊天。

我想了想:“好像是因為怕它們造假騙人,聽說它們以前編造假知識可厲害了,有理有據,跟真的似的。”

“不是都說它們很可靠麼?”

“我爸就是研究機器人的,他老跟我說別太信任機人,它們隻是看著像人,本質上還是一堆代碼和機械”我回答道,“不信我帶你去我爸工作的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