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代寫五代十國曆史的主要有薛居正的《舊五代史》,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羅貫中《殘唐五代史演義》,蔡東藩的《五代史演義》以及司馬光《資治通鑒》中關於五代曆史的章節。《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紀傳體,曆史事件往往孤立不連貫,不如編年史簡單明了,《資治通鑒》專為帝王而寫的,有些偏頗而不詳細,而《殘唐五代史演義》太簡略,《五代史演義》比較平淡,最主要的是這五部書都古代人用文言文寫的,現代人在閱讀上比較困難。
不久前,有朱長孝的新出的《五代十國》,但是仍然是用文言文編寫的,很多地方讓人晦澀難懂,尤其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與喜好已經大不一樣了,還用古代的體製寫曆史小說,很難讓人接受。《五代十國》隻是蔡東藩的《五代史演義》的加強版罷了,但是前者並不一定比後者好,因為現代人怎麼能和古代人比用古文寫作呢?
其他關於五代曆史的小說,在網絡中比較有名的有“薑狼豺盡”的《五代十國風雲錄》和杜文玉的《夜宴: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等等,可惜的是這些小說就像易中天的“大話三國”一樣,是一種評論式戲說性文體,很難讓讀者身臨其境,載性而歸。因為每一個讀者都幻想著和小說主人公一起在曆史長河中喜笑怒罵間縱橫天下,抑或贏得美人抱月歸。
起意寫五代十國曆史小說是在98年,10年間主要是搜集資料和布局謀篇。正式動筆寫《五代群英傳》的時候,不由感歎五代人物之多猶如過江之鯽,史料之巨宛若汪洋大海,事件之繁恰似千絲萬縷,常令人惘然若失,步履維艱。雖然我曾瘋狂地閱讀各種書籍,常常也寫些文章自娛自樂,但是寫長篇小說不免語屈詞窮,屢屢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對比別人的小說,不免自慚三分,情緒低落。隻好寬慰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就行了,每一字詞無不仔細推敲,每一句段無不反複思慮,每一史實無不認真考據。暗暗激勵自己行文不在華麗,謀篇不在宏偉,重在平中見奇、常中見險。
現代小說我很喜歡金庸的小說,其衣食住行、琴棋書畫、詩詞曲賦、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容,無所不精細,置身其中如癡如醉,難以自拔。所以有心細讀唐朝和五代的《誌》、《考》以及附錄,另尋購李斌城等編著的《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和杜文玉的《五代十國製度研究》,力求將小說寫得更接近當時生活,還原當時社會現狀。但是曆史小說並不是正史,為了不使小說過於乏味,也是廣收閑文軼事,偶而插入些驚誕傳聞,真真假假,自有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