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文字為大家介紹完吳越之戰後的時代背景後,第三章內容便是本部小說的主人是如何從現在的社會穿越到兩千五百年之後的春秋時期的?
範青是江蘇某大學考古學的在讀研究生,說起範青同學報考考古學這個專業,也是深受他父親的影響。因為他的父親便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考古工作者,並且,憑借著自己在文物考古方麵的成就,坐上了南方某著名博物館的館長的職位,並有幸參加了很多國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樣說來,範青也是子承父業。可是,當初,範青在高考後,告訴自己的父親要報考考古學這個在別人看來是個冷門不能再冷門的專業後,對他一直抱有望子成龍之心的父親是持反對意見的。
因為範青的父親知道幹考古這一行,是極其不易的,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重蹈覆轍。範青並不這麼認為,他對於考古工作者可以參加考古發掘,見證很多曆史文物的出土,這對他來說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他覺得做這樣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他想有意義的活著。
為了說服在他眼裏有些頑固不化的父親,就編起了謊話對父親說,自己報考考古學專業隻是自己興趣使然,反正以後工作也不一定非得幹對口的工作,也是可以在大學畢業後,做一個曆史老師的。在範青極力的狂轟濫炸下,父親也就信以為真,不在此事上更加阻攔了。
可是,範青的父親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兒子在念完了四年大學本科後,還瞞著他報考了研究生。這讓老範在悔恨著自己當初沒有攔住兒子報考考古專業的同時,麵對著木已成舟的現實,也有點兒替自己和兒子而高興,之於自己而言是後繼有人,之於兒子而言,是他是真心喜歡幹考古這一行的,而不是頭腦發熱,三分鍾熱度。
既然,這樣了。那麼,老範去參加考古發掘的時候,也偶爾帶上沒有課程的兒子去見見世麵,開闊一下他的眼界。久而久之,考古群裏的同仁們,都說她們為“考古父子兵”。
在一次,在一個考古發掘現成,範青發掘了一把青銅鑄造的劍,。放在了幾個古墓的小盒子裏。讓人驚奇的是這把劍竟然保存的完好如初,沒有一點兒生鏽的地方。這讓在場的幾位考古界的權威專家一致認為,這把劍極有可能是現在的工藝品。這座古墓裏,除了一個長方形盒子裏的這把銅劍,再也沒有其他的文物出土,權威專家們就更加肯定了自己剛才對於這把銅劍的判斷了,這座墳墓,極有可能是一些盜墓賊用來戲耍他們的。
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這個考古工作隊一直在和躲藏在暗地裏的一群盜墓賊明爭暗鬥著。好多古墓都是這群盜墓賊先是幾乎洗劫一空後,這個考古隊才聞訊趕到,接受盜墓賊們殘留下來的一些不易短時間內帶走或者不是很起眼的一些文物。雖然,考古隊的每一位隊員們都對這群嗅覺敏銳、極其狡猾的盜墓賊恨之入骨,但是,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真正麵目。
幾乎好多次,範青的父親老範都經常會臨時有事要處理,而耽擱了一些考古發掘工作。這次,也不例外。不過派上了自己的兒子出馬,強將手下無弱兵,更何況是自己的兒子呢?!
範青手裏捧著盒子裏裝著的這把銅劍對考古隊長說:“這件東西,我可以帶走嗎?”
“當然,這把銅劍,我們專家組已經做了詳細的初步評估,極有可能是現代的一個工藝品。不過,你好好保管好它,說不定,以後,我們還會對這把銅劍再做一下詳細的鑒定和評估。”
考古隊長雖然嘴上這麼說,心裏可不是這麼想的。之所以,他這麼說,是因為出於對初出茅廬的範青的安慰。畢竟,範青是他的頂頭上司範館長的兒子,不看僧麵還得看佛麵呢?年輕人,總是要鼓勵一下嘛!
“謝謝您。”範青得到考古隊長的許可後,趕緊表達自己的感謝。雖然,這把銅劍被考古專家們定性為仿造古代的現代工藝品,但是可以得到自己人生中在考古發掘現場自己發現的第一件“文物”,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不用謝,對了,你可以回到家,讓範館長幫你看一下,這把青銅劍到底是古代的還是當代的,以防萬一,要是由於我們的一時疏忽,而致使一件重要的文物外流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我們也罪孽深重了。”考古隊長口是心非地說。
“謝謝叔叔,我會讓父親給我再重新鑒定一下的。”範青嘴上說再上父親鑒定一下這把銅劍的真偽,實際上,是要拿著這把唾手可得的銅劍在父親麵前,炫耀一番的。也讓父親知道知道,自己這幾年大學沒有白念,雖然,得到的不是一把貨真價實的銅劍,但是,他憑借自己有限的專業知識,從這把銅劍的劍柄的裝飾和劍身的雕刻的花紋,可以判斷最不濟也是件高仿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