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建造窯廠 (二)(2 / 2)

婺州窯浙江境內越窯以外的著名瓷窯。窯址在浙江金華。唐陸羽《茶經》列其為青瓷窯第三。始於三國,唐宋時窯場遍於金華、蘭溪、東陽、永康、武義等縣,至元代仍有窯場繼續燒造。婺州窯西晉晚期開始使用紅色粘土做坯料,燒成後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由於使用白色化妝土,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微泛褐色。釉麵開裂,並有奶黃或奶白色結晶體析出,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現象。宋婺州窯精品中,還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綠等色,並有光澤感。婺州窯曆代製品屬民間用瓷,器類少於越窯,主要是盤口壺、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數製作較為粗糙。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後生產過多角瓶、堆紋瓶等明器。瓷器造型類似越窯、甌窯,樸實大方;裝飾簡樸,均為刻劃花紋。

洪州窯唐代名窯之一。在江西豐城縣贛江西岸的羅湖。始於南朝末,終於晚唐。以燒青瓷為主,釉色一般較淡,青中泛黃;色調較深沉的發褐色。也有黃褐釉瓷,胎體加工不細,與陸羽《茶經》:"洪州瓷褐"相符。另有一種青綠釉瓷,色調較深,灰青明亮。洪州窯講究裝飾,多刻印朵花、圖案形花葉,沿器物周壁對稱排列。

銅官窯唐代名窯。在湖南長沙銅官鎮瓦渣坪。亦稱"長沙窯"、"瓦渣坪窯"。釉色有青、黃、黑、白等色。並首創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繪的裝飾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綠色斑點組成幾何圖案,在白釉或青黃釉下用筆繪雲彩和幾何紋。此外,還有模塑貼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裝飾。造型有壺、瓶、杯、盤、碗、燈和生動可愛的鳥、獅、豬、魚、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後,銅官窯所產有大缸、酒甕和廣缽、茶壺等日用陶器。建國初期,以產綠釉、黃釉陶器為主,有水罐、壺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紋,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新增棗紅、黑紅等色釉。1976年,創製了炻瓷成套餐、花具,胎質細膩,釉麵光滑,機械強度高,有咖啡、穀黃、米白、紫金、淺藍等釉色,飾以各種花邊,亦有絲網貼花、印花、釉下複色彩繪等。

壽州窯唐代瓷窯。窯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窯鎮、馬家崗、餘家溝、外窯等地,唐代屬青州,故名。隋時為淮南窯所在地,燒製青瓷。入唐後改燒黃釉瓷。《茶經》:"壽州瓷黃,茶色紫"。釉下施用化妝土,釉層透明,釉麵光潤,開小片紋。釉色有蠟黃、鱔魚黃、黃綠等。器皿有碗、盞、杯、缽、注子、玩具等。胎體厚重,器多平底。坯體製作有輪製、模製、手製三種。

邢窯唐代最著名的白瓷窯場。所燒白瓷,胎質細潔,色純白而堅硬。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帶些乳白色。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土)。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邊,圈足厚而底平。樸素,不帶紋飾。前人以"皎潔如玉"比喻邢窯之白。傳窯址在河北內丘,當時屬邢州,故稱"邢窯"。但內丘窯址迄今尚未找到。1980年在鄰近內丘的臨城縣祁村,發現唐白瓷窯址,證實了邢窯的存在。3^,f‘H-^5E1i,C&D

鈞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在河南禹縣古鈞台和神後鎮一帶,古稱鈞州,故名。胎質細、性堅,體較重,釉具五色,渾厚濃潤。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桔皮釉。以燒製色釉"窯變"為其特色。基本釉色是通體天青與紫紅斑塊相間。有綠中微顯藍色光澤的,也有呈紫紅色彩的;藍呈月白、或是蔚藍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紅,或似晚霞一片;有的斑斑點點,青藍與紫紅相間,錯綜複雜,絢爛多彩,非常豔麗。這是利用氧化銅、鐵呈色不同這一特性所燒成。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數目字(一說係北宋末為宮廷所燒)。鈞窯北宋初創建,金、元繼續燒造,除禹縣外,鄰近的臨汝、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和河北磁縣等瓷窯,都仿燒鈞窯瓷器,形成了一個鈞窯體係。1955年,禹縣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製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省臨汝縣,古稱汝州,故名。北宋時創設。胎土細潤,體有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