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中曆史必修:全球通史 「節選」II(1 / 1)

第二課 農業革命和早期文明

在大遷徙時代結束之後,人類開始在新的土地上建立家園和社會組織。人類開始探索種植和養殖的技術,逐漸實現了從狩獵采集為主的生產方式向農業生產為主的轉變。這一轉變成為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農業革命,也促進了早期文明的發展。農業革命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它使得人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生產力,形成定居社會,而非像過去那樣進行狩獵生活,較大的定居點逐漸形成了早期城市。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對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品的質量要求也逐步提高,於是部分人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專門製作工具與用品,這就是最初的手工業。

艾裏甫文明

艾裏甫文明(約公元前12200年)以波利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為基礎,發展出了波利山岩巨型壁畫群等藝術文化遺產。

波利河的入海口夾在兩條山脈之間,一條波利山脈,一條是多羅山脈,這兩條山脈成為了一種天然的保護屏障,使得艾裏甫人得以在費盡千辛萬苦來到這片地區後安頓下來。而在兩山與河流的中間各夾著一片狹小的草地,艾裏甫人便在此建造居所,耕地。

【知識拓展】天然的防禦屏障

許多地理特征都發揮出了防禦屏障的作用:河流、湖泊、山脈、高原、沙漠以及海洋。這些地理條件都是阻止其他部落或生物進行幹擾的天然屏障,因為他們無法被輕易跨越,因此,越難跨越的地理特征所能提供的保護作用也就越大,而受到地理條件保護的群體便有了一種天然的優勢,得以比沒有受到保護的群體更快地發展。

艾裏甫文明農業技術的發展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艾裏甫人運用灌溉技術開墾了河穀地帶,實現了全年不間斷的農業生產,經考古發現他們已經掌握采用動物糞便對農作物進行施肥等方式進行種植。這些高效的農業技術從根本上滿足了當時人口範圍內人們的糧食供應,催生並發展了早期城市文明。波利山岩巨型壁畫群獨特而豐富的藝術創作成果,是艾裏甫文明的藝術文化的結晶。這些寬達十幾米的山岩壁畫廣泛描繪自然和人文對象,如牛羊、飛鳥、河流、農耕、舞蹈等事物都成為了創作的對象。

伊菲爾文明

伊菲爾文明的發展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2250左右,位於今日的東弗蘭塔洲伊菲爾人開墾河穀地帶,建立了灌溉係統,推廣了田塊製度,有條不紊地實施農業生產從而獲得了豐收,同時,伊菲爾文明是最早掌握青銅技術的國家,他們製作了大量青銅工具,並以此建造了許多水壩、運河、灌溉係統等水利工程,使得農業發展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在此過程中,出於記事和管理需要,伊菲爾人發明了文字。

【知識拓展】

伊菲爾文字

伊菲爾文字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通常用石製鑿片刻於動物骨片或石板上,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康林運河

康林運河是伊菲爾文明修建的最長運河,總長度約為1800km,連接了倫內盧爾河、納波裏河和馬爾薩斯河,橫貫了整個西弗蘭塔洲的東西之間,為古代中東弗蘭塔地區的農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康林運河改變了古代中東弗蘭塔地區農業的生產模式。運河的修建使得大量的灌溉水直接供應到農田中,為較大範圍內的農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也使得該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促進了古代中東弗蘭塔地區的農業發展和人口增加。其次,康林運河帶來了經濟繁榮。運河的存在使得商業貿易、運輸等方麵都得到了蓬勃發展。商人們可以通過運河將糧食、布匹、陶器等物品迅速而廉價地運往其他地區。總而言之,康林運河對於技術上的提升和人類文明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伊菲爾人通過修建運河,對於大規模土木工程做出了大量的創新和探索。並且,這一曆史遺產也成為了後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