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古來名將如紅顏,不教世間見白頭。
————致我心中的周公瑾
1
那是建安十五年的冬天。
大雪鋪天蓋地而來,壓斷了營帳外隱約返青的枯枝,抹去了天地茫茫裏一切生命的跡象。
他又在咳嗽了,殷紅的鮮血落在竹簡上,像是舒城那一樹灼灼的桃花,最後一次望向西川的方向,悵恨此生,怕是再也見不到東吳戰旗插上荊州城樓了。
突然想起伯符遇刺身亡的那一日,也是在巴丘,千裏傳訊的人一騎快馬而來,披著的縞素刺痛了他的眼,如今依然是巴丘,他的生命也終是走到了盡頭。
想到這裏,他披衣起身,借著微弱的火光,寫下給吳主最後的肺腑之言:“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
執筆的手輕顫,那些少年往事,戎馬天下,便如帳外的大雪般覆上心頭,拂去還滿。
建安五年初,春未至;建安十五冬,春無歸。
2
他是洛陽令周異的次子,姓周名瑜,弱冠之年得字公瑾,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彼時風華正茂的少年,溫潤如玉、雅量高致,精通軍事、精於音律,三盅酒後,若席上撫弦之人彈錯了一個音,他仍能醉後顧曲,加之模樣俊朗,便有美人欲得他一眼回望,故意錯了曲譜,一時傳為美談。
雖得“曲有誤,周郎顧”的美名,風雅如他卻不同於尋常世家子弟的不識憂患,亂世流年,群雄逐鹿,他心懷的那一方天下還未真正降臨。
孫策來得那一年,舒城的桃花開得正好,草木芊芊,萬物伊始。孫堅兵討董卓,家人移居此地,周家是當地望族、士官之後,他們是同歲,又曾有總角之好,便登堂拜母,亂世裏結義為兄弟。
江東自古英雄出少年,孫伯符美姿顏、好笑語,周公瑾聞弦歌、知雅意,二人廣交江南名士,天涯結豪傑,吳郡子弟親切地稱孫策為孫郎,稱他為周郎,江東雙璧,一時頗負盛名。
3
漢宮生大火,長樂變長禍。
孫堅戰死的消息傳到廬江時,長子孫策還不到十七歲,太多人對孫家那點兵馬虎視眈眈,他來不及悲傷,為召回父親的舊部投奔了袁術,將父親的義旗和未盡的誌向扛在了肩上。
一別經年,依舊是烽火連天。
那個曾經一身縞素,跪在碑塚前立下雄心壯誌的少年,成了驍勇善戰的小霸王,成了討逆將軍,獲封吳侯。吳軍東渡之時,收到書信的周瑜趕去與他會合,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沒有半分遲疑。舒水舊地,兩個總角少年曾許下縱橫天下、共創大業的諾言,屬於江東雙璧的傳奇終是來臨。
克橫江,攻秣陵,入曲阿,討江夏,回兵定豫章、揮師下廬陵。攻破皖城時,還得了喬公家兩個傾城的女兒,便又是一段英雄美人的千古佳話。
正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紀,所謂的睥睨天下,也不過就是如此吧。
4
古來名將如紅顏,不教世間見白頭。
建安五年的江東,百姓安康,風順雨調,一支羽箭穿過了小霸王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傳訊的人一騎快馬,千裏迢迢趕到巴丘的時候,千軍陣前統帥著兵馬的他,突然就愣住了,怎麼會呢,這樣年輕的孫伯符,在戰場上永遠衝在最前麵,唯恐敵人看不見自己的小霸王,他的兄長……舉兵赴喪的周瑜,還是來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