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書院收弟子(1 / 2)

元曆十八年秋,太乙書院車來車往,人聲鼎沸,客棧座無虛席。不少大客棧已經住滿了,依然有源源不斷的車馬進入外城。

悅來客棧。掌櫃看著大堂坐滿了,高興道:“這麼熱鬧的場景,還是去年的時候了。”

賬房先生打著算盤,看看外麵:“這可比去年人多多了。每日滿房,要是書院每年招收弟子該多好。”

掌櫃:“先生想得挺美,要是每年招弟子,那仙人可不多如牛毛了。”

賬房先生搖頭晃腦:“掌櫃可知這太乙書院多少年招一次弟子。”

掌櫃自信道:“三年。”

賬房先生:“去年招的可不是太乙書院七宮弟子,那是門生。書院招弟子還是十八年前的事了。那時我還在眉縣客棧。”

掌櫃:“哦,門生和弟子有什麼不一樣?”

賬房先生:“門生是在正院讀書求學,朱王鄭師四位博士授業解惑,學的是詩書禮樂,住也隻能在內城。弟子可就不同了,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位宮主收為關門弟子,修的可是仙人術法。住在七宮之中。”

掌櫃:“原來如此。”

原齊國卿大夫權重,六卿相互傾軋,經過三年內戰,最終形成魏、趙、吳三國。三國締結和平盟約。為了表示三國結盟決心,魏國五台山、吳國龍虎山、趙國齊雲山三大教鎮山長老牽頭創建了太乙書院,邀請了四位金丹期修士,一人選三名五歲到九歲的幼童,收為關門弟子。因幼童年齡尚小,識字不全,所以請了監院、博士、散人以傳授學識。書院七宮弟子需要在書院跟隨師傅修道,跟博士學習詩書禮樂,十二年結業,五年遊學,第十八年宮主可從三名弟子中選一人為下位宮主,也可繼續連任。

太乙書院坐落於特科泗河前,從空中俯瞰,後靠群山,最高峰名為太乙山,書院名字源自於此山。一彎玉帶繞平原。整座書院以陰陽八卦圖布局,中心為廣場,地板鋪設太極圖,乾方位為藏書閣和正院,坤方位為天樞宮,巽方位為天璿宮,震方位為天璣宮,坎方位為天權宮,離方位為玉衡宮,艮方位為開陽宮,兌方位為瑤光宮。此為書院。內城和外城沿著書院外擴,內城與外城有城牆相隔,外城建了城牆。外城居住百姓。內城是七宮宮主及其家眷、監院、博士、門生、書童以及散人的住所。準確來說,太乙書院就隻有七宮、內院。外城乃是周圍村莊、山民自發建房,形成規模,張道靈道長見越來越多百姓前來定居,七宮商量後外擴了一道城牆,由此形成如今的格局。外城不足萬戶,無法設縣,由距離10公裏的眉縣管轄。外城依托太乙書院,逐漸繁榮起來,所以外城的人對外報地名不是眉縣而是太乙書院。

至於為什麼要招門生?這件事還是四位博士提出的。眾所周知,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不僅資質根骨極佳,頭腦也是相當聰明。四位博士上了一節課後發現弟子多數過目不忘,少數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太聰明,不出一年四位博士就發現自己沒東西可教了。博士都是當世大儒,以授業解惑為己任。所以四人一起拜訪了監院孔德明先生,要求書院再招一批不修仙的門生子弟。孔德明先生和董子舒先生、陸宮達先生一同商議後,定製了章程送往天樞、天璿、天璣三宮,三位道長都點頭答應了。每三年招門生,分甲乙丙丁四個班,每班三十人,招完即止。中途有德行缺失勸退者,不補位補缺。三年不論學業是否有成,皆視為結業。然後又是一批新門生。監院、博士、散人會收中意門生為弟子,繼續學習。弟子做為書院助教,繼續留在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