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迷蔡琰(2 / 2)

劉賦也學著蔡琰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好香!”一臉的揶揄。蔡琰跺腳,一臉嬌羞,劉賦哈哈大笑,出門找趙雲去了。

找到了趙雲,邀請趙雲一起去濟南,不想趙雲居然答應了,自動認劉賦為主公,高順則回荊州去了。辭別蔡琰一家人後,劉賦帶著一行人馬緩緩的朝濟南走去。

注:濟南,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濟南東麵是齊國,西麵是魯國,位於兩國交界之處,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但從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齊國,時稱濼邑,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為曆下邑。西漢時,改為濟南郡,從此“濟南”這個名字見諸史冊。西漢文帝時又將濟南改郡為國。

南北朝時期及以後的隋唐時期,又將濟南改稱齊州或齊郡。但從北宋開始,又設濟南府,隨後的南宋、元、明、清各朝曆代均沒有大的改變。

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省府,大約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濟南府改為濟南道,但這次改稱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8年,張學良將軍率部在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遂於1929年,將濟南道改為濟南市,現代意義上的濟南市正式形成。但轄區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濟南獲得解放,成為特別市,並將曆城劃入濟南市,濟南市區麵積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長清、章丘劃歸濟南管理,作為濟南的兩個郊縣;90年代,商河、平陰、濟陽又先後劃入濟南市管轄,濟南所轄麵積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長清由濟南市轄縣升格為濟南的一個區,為濟南市西部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濟南自古民風樸實,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東臨黃海,背依中原,南連華東,北達平津,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隨著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規劃的實施,濟南必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曆史文化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舜曾在曆山耕作,而曆山即現在的千佛山。趵突泉邊有娥皇、女英祠(約創建於2000年前),又有祀堯、舜、禹的三聖宮。泉水流經之護城河,即是北魏時期的娥英河,河水東流,經過舜井街的南端,北為舜井。如果再往東北遠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也令人想起了製陶能手大舜了。

濟南曆史悠久,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於曆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於隋代,為山東第一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濟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麵房屋建築;隋建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陰陽五行學派大師鄒衍,唐代開國元勳秦瓊,唐朝第一名相房玄齡,著名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明代文學"後七子"首領李攀龍,明代政治家、學者於慎行,中國公共圖書館的首倡者周永年,著名建築師魏祥等等。現代名人有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第一位女電視主持人沈力,書法家武中奇,美術家韓美林,詩人鄭愁予,歌唱家朱逢博,作家王海鴒、張悅然,影星鞏俐等。另外,曹操、李白、杜甫、蘇軾、蘇轍、曾鞏、元好問、趙孟頫、王士禎、蒲鬆齡、老舍、季羨林、任繼愈、歐陽中石等古今傑出的作家和學者,都先後在濟南生活遊曆或求學為官,故有“濟南名士多”的佳譽。濟南交警是全國公安戰線的一麵紅旗。

另外,2006年被以色列炸死的中國籍觀察員杜兆宇也是濟南人。

濟南地區有著4000多年的曆史,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現在的以原曆城縣為基礎的城區也有著2600多年的建城史。在文化上是以濰坊、青州、臨淄、周村為基軸的齊文化和以曲阜、泰山為基軸的魯文化的交界點,兼有齊魯文化的一些特性。雖然在曆史上濟南屬齊國地域,但是受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偏重於魯文化。同時在遠古濟南也是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交界點。近代,濟南大明湖和大觀園周邊成為山東曲藝的發源地,和北京、天津一起成為中國北方曲藝的三個重鎮,被稱為曲山藝海。山東快書和呂劇雖都不是在濟南產生,卻都是以濟南這個平台為基礎推向全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