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茶館和我們(1 / 1)

“師兄、師兄、忙不過來了,別喝茶了,快來呀!”遠處一個小姐姐嚷嚷著。

“稍等一下,稍安勿躁~”我敷衍的應承著。

“這茶是一四年的吧!蘭香悠遠、舌底鳴泉、回甘迅猛,就是有點苦澀感,候韻還可以”我端坐茶台前,把茶杯放在鼻前輕嗅,閉著眼睛緩緩的說。

“來一塊,嚐嚐~茶點,朋友剛從潯陽帶過來的~”隨後我拿起一塊點心給客人。

“師兄、師兄、還活著嗎?”又一個嬌嗔的聲音,從後廚襲來。

“幹嘛呀~,我都嗆著了”我一個不小心,捂著嘴說。

“我在淩雲閣,你快來,快來呀”對講機的一端又一位小姐姐叫喚著,我臉上頓時緋紅,急忙告訴客人“不是你想的那樣”並大聲嗬斥對講機另一端“大姐,你好好說話我馬上~不,立刻出現”。

嗨!我看躲是躲不過去了,今天是周末,客人比較多。

“好好好~,我來了~”

我叫李斯榷,最後那個字不好讀,所以周圍的人都叫我李斯,再熟悉一點的朋友就叫我“斯兄”。

我生長在一個四季分明,就是平翹舌不分舌頭根發硬的“十八線”城市“龍城”。

我很榮幸,大家自然的把“斯兄”叫成“師兄”。

到這,想必聽著前麵的對話應該也能猜出來了吧!我家在燕北龍城的“十方台”山腳下經營了一個小茶館,與其說是茶館不如說是一個老街坊們聚會、聊天的地方。

他有個名字叫“舍下明朝”,由於茶館是個不規矩的“套院”,大家習慣了叫茶館為“小院”。

說來奇怪“小院”不大不小從未因為人多而感覺“擁擠”,人少覺得“冷清”。

這都得益於,我們小院有個,最原始的中心。就是這裏古香古色,其實就是“破舊不堪”的感覺。

在這個位置,隻有修複,沒有新建。什麼創新?什麼風格?想都不要想想啊~~~

地上的磚,和中心位置,聽爺爺輩的講已經有1000年以上的曆史了。這種堅持活生生把,日常用品盤成了“古董”。

前幾年龍城市的文化部門,申遺成風,其中,多位領導,多次上門一直要把我們茶館申遺。

父親經過和十方家商討,婉拒了申遺和全麵開發的計劃,但是還是無法避免成為了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在小院後門立了一塊牌子,我四叔說不吉利,影響家族氣運,後來就用一個小花園蓋住了,土直接蓋住了那塊牌子。

你還別說,氣運如何不知道,但是我這幾個妹妹喜歡的不行~~~每天都要去拾到拾到。

慢慢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茶館也在不斷的擴大。

雖然,自我接手以來,大膽的進行了“改革”也增加了不少經營項目,比如簡餐、咖啡、生榨果汁、豆漿點心等。

但是 ,茶館的正廳依舊如昨。

茶館的正廳,從未進行過大的改動。

不是我爸迷信,而是族譜上有交代“十方家世代不得外遷,天命之年務必歸根,難決斷之事忌獨裁,十方台參保佑萬代”,當每次茶館需要有所調整的時候。

現在可好還有“文物”做背書,誰都不能動,修繕還要先請示當地的文物主管單位。不過還好,龍城的主管領導也是我十方家的叔叔,當初也是多方考量才決定上報的。

我們十家怎麼到十方台祈福的呢?十方天地又是如何庇佑我們的呢?

其實就算是一種古老的儀式吧!每年陰曆2月15日,十方家長就會帶著我們所有家族成員“店員”到“十方台”祈福。祈福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在十方山上轉山。如此往複,歲月更迭。竟然在山上轉出了一條路。

不管怎麼說,我雖然不讚同這種做法,鬥轉星移,輾轉數十幾代人,曆經無數風雨,也不知道多少年了?

小茶館竟然成了曆史的見證,真是“神奇的很”。

茶館不大,但自我記事以來,茶館就一直在這“十方台”腳下。家族2月15日風雨無阻定會相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