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肖八馬原大題(1 / 3)

1

(1)運用實踐與認識關係的原理,說明為什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在認識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內容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們隻有通過實踐實際地改造和變革對象,才能準確把握對象的屬性、本質和規律,形成正確的認識,並以這種認識指導人的實踐活動。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產生的。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深入了解實際,真正掌握全麵、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是進行科學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2)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的角度,分析為什麼說“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

認識的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表現為在實踐基礎上認識活動由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運動的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於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係、事物的各個方麵的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於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係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起點,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

因此,要想獲得真知灼見,就必須投身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

2、

(1)為什麼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所謂守正,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性認識,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所謂創新,就是堅持解放思想,破除與客觀事物進程不相符合的舊觀念舊模式舊做法,發現和運用事物的新聯係、新屬性、新規律,更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守正創新就是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守正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徑。隻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質要求和客觀規律想問

題、辦事情,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強基;隻有創新,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認識和實踐的發展。守正創新深刻揭示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

(2)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其他文明的態度體現了怎樣的辯證否定思想?

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科學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內涵。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變,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隻有經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轉變。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係的環節,新事物孕育產生於舊事物,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聯係起來的。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辯證否定觀對於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既要把握住它的現存狀態又要把握住它的發展趨向,反對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既要注重傳承,又要根據時代要求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我們既不照搬,也不應一概排斥,而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為我所用。

3、

(1)結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說明為什麼要“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變化發展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麵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來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因此,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做到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

(2)運用唯物史觀原理,說明調查研究為什麼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主要內容包括: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的具體應用,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的實質,就在於充分相信群眾,堅決依靠群眾,密切聯係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調查研究必須堅持群眾路線,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