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茜草:涼血,祛瘀,止血,通經。
3.收斂止血藥
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4.溫經止血藥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外用祛濕止癢。
十二、活血化瘀藥
1.活血止痛藥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
鬱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2.活血調經藥
丹參:活血祛瘀,調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牛膝: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3.破血消癥藥
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
水蛭:破血通經,逐瘀消癥。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藥
1.溫化寒痰藥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2.清化熱痰藥
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
浙貝母:清熱化痰止咳,解毒散結消癰。
瓜蔞: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3.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紫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百部:潤肺下氣止咳,殺蟲滅虱。
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十四、安神藥
1.重鎮安神藥
朱砂:清心鎮驚,安神,明目,解毒。
磁石:鎮靜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龍骨:鎮靜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2.養血安神藥
酸棗仁: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
十五、平肝熄風藥
1.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牡蠣:潛陽補陰,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製酸止痛。
代赭石: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2.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牛黃:涼肝息風,清心豁痰,開竅醒神,清熱解毒。
鉤藤:息風定驚,清熱平肝。
天麻: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十六、開竅藥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石菖蒲:開竅醒神,醒神益智,化濕和胃。
十七、補虛藥
1.補氣藥
人參:大補元氣,複脈固脫,補肺益脾,生津養血,安神益智。
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
黃芪:補氣升陽, 益衛固表,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2.補陽藥
鹿茸: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托瘡毒。
淫羊藿(仙靈脾):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
菟絲子: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外用消風祛斑。
3.補血藥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何首烏:製用: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化濁降脂。
生用: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
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4.補陰藥
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益氣,化痰。
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龜甲: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
鱉甲: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
十八、收澀藥
1.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烏梅: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2.固精縮尿止帶藥
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澀固脫。
蓮子: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桑螵蛸:固精縮尿,補腎助陽。